12/31/2009

a link:“纵贯线”的老男人们


从台北飞来海南岛 “纵贯线”开启最后一月巡演
中新网海口12月31日电 (记者 关向东) “纵贯线生在台北,纵贯线兄弟姐妹,嘿——嘿——嘿——,穿越过千山万水,飞跃那东南西北,大家来真情体会……”,三十日晚,四个大男人,一条“纵贯线”,李宗盛、周华健、罗大佑、张震岳登上了海口“欢乐行-新跨越•新梦想”的舞台,引发海南岛万人歌迷岁末狂欢。

在老式螺旋桨飞机轰隆里,在椰风细雨漫天璀璨礼花下,纵贯线“出发啦, 不要问那路在哪?迎风向前,是唯一的方法。出发啦,不想问那路在哪?运命哎啊,什么关卡?当车声隆隆,梦开始阵痛。它卷起了风,重新雕塑每个面孔。”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罗大佑,黑风衣那几片下摆,飞回到廿年前的风中,全场观众随着他的癫狂,一起回到了《童年》。
  张震岳放下架子鼓,走上台前拿起了麦,嘟着嘴委屈地唱:“如果说你要离开我,请诚实点来告诉我。不要偷偷摸摸的走,像上次一样等半年。如果说你真的要走,把我的相片还给我,在你身上也没有用,我可以还给我妈妈……”
  “是有承载着希望的方舟在梦中搁浅,正是在不圆满中才让生命不那么肤浅,从失落发现贡献,从现状发掘远见,才想到才做到才……”李宗盛、周华健,这些个影响了两岸三地、全球华人廿年的老词人、老歌手,他们的那只笔那把声,探到了人生沧桑、无奈与执着。放眼望去。场内有不少老男人的“老粉丝”,花发壮汉,风韵徐娘,如同年轻人一般,挥舞着手中的银光棒,为那些纵贯了他们青春的声音忘情。

  这晚是海航集团与海口市公安局二0一0年迎新晚会,空姐们带着海航新制服的花丝巾上台,几位老男生当众享受了与空姐互系丝巾的温柔。当李宗盛得知空姐给他系的款式叫做“花开富贵”时,真是乐到癫儿。
  “‘纵贯线’真和海口有缘分,今晚开启我们最后一个月的巡演,到明年一月底大家就不再看到这四个男人一起唱了。”对晚会主持人董卿表示出的遗憾,周华健笑言:“我们约定:一年组合,一张唱片,一个巡演。其实大家就为了在一起写一些新歌,早就说好,见好就收。”
  这晚,还有来自台湾的姜育恒、刘若英、香港的容祖儿和椰城的歌迷们一起迎新。(完)

12/30/2009

罗大佑来了

嘿嘿,刚接妹妹电话,弄到罗大佑海南新年音乐会票。老粉高兴一下下。
高宝晚上要在学校参加十大歌手比赛,MAYBOY在三亚忙着“顾问”,俺独享了。

2010寫作情事﹕在香港寫作/馬家輝

2010寫作情事﹕在香港寫作/馬家輝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227061/
二○一○年我將在台灣「麥田」出版兩本書: 《死在這裡也不錯》和《愛.江湖》。前者乃香港「天行者」版本的台灣複製,後者則為新編,是我個人非常期待的一本書。

《愛.江湖》收錄了百多篇長短不一的舊文和新作,書寫的時間幅度橫跨十年,內容大抵圍繞著書名的「愛」和「江湖」,也大抵是觀看電影後的感想和聯想,其餘題材包括閱讀和死亡和其他的瑣瑣絮絮,總之是想到什麼就寫下什麼,然後刊登,然後結集,然後,繼續寫下去。

對於「愛」之書寫,理由再明顯不過了,沒什麼可以多說,有些不能說的也就不能說了,故可打住;倒是對於「江湖」的迷戀值得向台灣讀者交代幾句。

或許是出生並成長於灣仔的緣故,更因為家裡曾經住過兩位多次出入牢房的舅舅,對於隱藏在街角窄巷的地下世界,我深深著迷。

我曾經目睹舅舅毒癮發作、索錢不遂,衝進廚房撿起一把菜刀,斫殺其父。我曾經蹲坐在盧押道口的大排檔前吃早餐,忽見一人拔足狂奔,後面有人持刀追斬,男子終於身中多刀,那股噴射出來的血腥掩蓋了我手裡的那杯咖啡香。

我曾經踏進一間叫做「新中國」的麻雀館,找我在裡面充當「雀手」的外婆,煙霧彌漫,牌聲震天,我明白那不止是金錢而更是生命的廝殺。

我的鄰居好朋友,家裡經營外圍馬,我曾經陪他替其父親帶送賭纜,走在舊樓梯間,看見兩個癮君子在閃動的燭火下蹲坐打針,他們抬頭望我一眼,咧齒而笑,並說一聲,「細路,小心仆親呀」,有若地獄傳來的召喚,嚇得我拔足奔逃。

十來歲時,我於課餘到另一位沒有毒癮卻有賭癮的舅舅的洋服店內幫忙,那在盧押道和洛克道交界,旁邊都是酒吧,每晚看著洋水手和土吧女攬腰走過,詭異的氣味,令我心底湧起神秘的亢奮。洋服店附近有紋身店,我曾有衝動想去紋一條龍在胸前,也曾暗暗立志,終有一天會把愛人的名字紋在手臂。

慘綠少年時代,不是黑社會,卻常幻想自己是黑社會,偶爾也對同學謊報自己是黑社會,只可惜長得個子不高,又瘦又白又深近視,從來不會有人把我認真對待。就這樣,只好在黑社會電影和暴力漫畫裡寄託「理想」,那時候最懂得背誦的詩句並非出自李白杜甫,而是看自連環圖的「為女死,為女亡,為女走入雜差房」。

我的黑社會夢終究做不成了;而且漸行漸遠,終於走進學院門牆,整天要裝假道學。但到如今,我仍非常希望一嘗黑社會之癮,所以每回遇見陳嘉上或徐克之類的導演朋友,我即厚著臉皮央求,如果拍黑社會片,能否保留一個「師爺」或「白紙扇」之類的角色讓我過過戲癮。他們始終沒理睬我,很顯然,我連在電影裡扮黑社會的資格也欠奉。

所以一切只能留在幻想和寫作裡。早前中國大陸《南方都市報》一位年輕記者訪問我,問什麼是我的「理想工作」。我想了想,認真地回答:最想做一個懂得寫作的黑社會。香港的高檔食肆都有「代客泊車」服務,通常交由黑社會承包執行,我最渴望是其中一員,每夜坐在路邊,觀看城市夜景的霓虹變幻,靜心構思寫作題材,偶爾對看不順眼的路人叱喝幾句顯顯威風,貪圖一個「爽」字,當客人來了,我替他們把車子停好,再坐回路邊,再看,再寫。 生活如此美好。

《愛.江湖》不是我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書,卻是我在台灣另一個出版階段的起點。對於這本書以及其他我所寫的文字,我極想借引陳冠中於廿五年前替一套「城市筆記」口袋書所寫的宣言以作總結:

我們乃雜牌軍,偶然春風化雨長大成為同路人,集體頗蠱惑地利用各種刁鑽偏鋒的寫法進入香港多中心多詮釋的現實,凝固捕捉轉瞬即逝似有似無的本地現象,甚至毫不猶豫地扭曲中文獨創句子來定影一些大家心中有數但不一定說得出來的感覺。大概如尼采所說,我們寫文是為了令一些本來未曾表達或不能表達的東西變成可以表達,至於這些東西是否值得表達或保留,我不知道,就讓直覺的寫作衝動代替文章留萬世的大包袱吧。

正如香港,我們沒有先例,難找借鏡,誤打誤撞,自訂遊戲規則,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欺。我常警愓自己,寫文不要急於附和既有的文學標準,不要自動獻身去配合任何文化大傳統,是叛徒創造傳統、異端轉化正統。

Together let's live out and write down all the contradictions of our time.

就是這樣了;我們就是這樣寫出自己也寫出自己的香港。我們就是喜歡寫作。

胡志明市‧黑咖啡

黑咖啡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一直愛喝越式滴漏咖啡,黑黑濃濃,隔著玻璃杯看著咖啡滴滴答答地從小漏斗往下滑漏,很有靜觀時間流逝的歲月悠悠感覺,加上沉澱於杯底的白白的煉奶,黑白強烈對比,看久了,會暈眩。
平常每月至少兩三次會在辦公室附近的越南餐廳吃午飯,飯後歎杯咖啡,下午再忙再累亦能熬得過去。此番來到胡志明市,當然更要大喝特喝,而其中一杯最回味的,是遊畢湄公河在回程途上坐在路邊所偶遇的美好。
那是離開胡志明市的前一天,僱用了汽車和司機,坐了兩小時的車,遠道到湄公河遊覽。就是那種非常例牌的節目:下車後,轉搭小艇到一個忘記了名字的島上,喝喝冰茶,吃吃椰子糖,也吃完全沒有味道的地薯,把砂糖沾在上面,倒有吃甜玉米的錯覺。
然後再坐小舢舨,艇前艇後各有一人在搖,戴著越式尖頂草帽,穿著短身紗裙布褲,典型的越南鄉民,收受小費時的開心笑容亦是充滿鄉土自然,打從心底湧起的燦爛興奮,絕非城市導遊所能偽裝。
再然後是乘坐馬車。又搭一程小艇,在另一個島上吃了一頓沒有太多選擇的午餐,便結束行程。司機把車開到大路上,我瞄一下錶,下午三點,正是咖啡時光,乃囑他引路,他開車繞了兩彎後停下來,領我們到一間小茶寮,四個人坐在路邊的尼龍椅上,各點一杯黑咖啡,靜看眼前遠處河景,享受了半刻清幽,可恨的是收銀台旁放置了一部小電視,正在播放足球比賽,廿多個大男人追著一個小皮球跑來跑去,現場觀眾在喧嘩,聲浪吵死了。
但我想下回當我坐在又一城的越南餐廳內歎著黑咖啡,必仍懷念這座小茶寮以至電視傳出的足球聲浪。旅行經驗之珍貴正在於它不會在搭機回港後止步,那感覺過的,日後必仍有所感。旅行經驗其實是很貼身的體會,在本土腳下記起異鄉,咬一塊餅,喝一口咖啡,甚至是在人潮裡瞄見某張臉容或臉容上的某個神情,你都可以對自己說,嗯,這很像我曾在某些地方遇過的某些人和做過的某些事,I have been there,我去過,我在過。
旅行不會停止。
(胡志明市‧完)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29/2009

【季风书讯】2009年度特刊

【季风书讯】2009年度特刊 2009.12

编者按

站在2010的门槛上回望过去,一系列重大而未定义的事件虽然仍鲜活地呈现,仿佛就在昨日,但在你的感受上,却似乎已十分遥远。今天想起来,不要说08年的3.14、5.12,就连09年的新疆7.15,都似已恍若隔世,更不用说象三鹿奶粉、邓玉娇、躲猫猫和钓鱼执法这些总在发生的日常事件,它们几乎就象没有发生过一样地迅速归零。近两年的这种奇特现象,一定意味着某些重大的问题和可能性,它在等待,等待未来的事件和变化来对它进行定义。

在经过了一年来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以后,09年的大起大落最终以国内外两件大事收尾。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何去何从。经历了漫长的争执和种种不体面的插曲,会议最终延迟数小时闭幕,达成了一个广遭指责、约束力极弱的协议。面对人类共同的危机,大国的政治领袖们很可能又一次地表现了他们的愚不可及,傲慢地对待那已经不多的时间和机会。在国内,倡议起草并签署《零八宪章》的异见人士刘晓波在被关押了一年多以后,终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获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12月25日作出一审判决,刘晓波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在这样变化迅速,危机四伏的时代,冷静地思考问题、清醒地辨识世界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书店的担当,在于推荐好书,为读者对现实的思考提供理论资源、知识背景和精神启发。在这份匆匆赶制的年度特刊中,我们挑选出2009年的80本优秀思想文化类读物,以及本年书评和文化访谈中的精彩段落,与读者分享,衷心希望在年末商场竞相打折、煽动消费热潮的时候,阅读、思想和精神,既不打折,也不狂热。思想者正是在他不懈地坚韧前行中,获得高贵和意义。

2009对季风而言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不久前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在大家对书业未来的预测中,纸质书和实体书店面临着严峻惨淡的前景。经历了08年末的租金风波后,季风书园总店终于得以暂时存留,装修一新的徐汇店也于09年9月份向读者开放,并以一个专门的空间汇聚文化和思想的公共话题。在种种压力下,季风唯以坚持品质、恪守承诺去坚持思想和阅读的抵抗,并以这抵抗去迎接未知的未来,除此之外,决不做他想。

我们又一次地站到了新年的门槛上了,我们希望,那个《美丽新世界》的“盛世”最终并未到来,而降临给我们的,是一片自由、富足的土地,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有无数的自由的人民……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2009-12-27

12/27/2009

《零度看張》

既貼近亦保持距離
《零度看張》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張愛玲在海內外持續燃燒,關於她的專論不斷推陳出新,這部《零度看張——重構張愛玲》,由張愛玲的研究者沈雙主編,十篇專論、一場對談,有必然的張迷,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作家讀者,包括王安憶、韓麗珠、也斯、黃子平、孫甘露、黃淑嫺、黃心村、止庵、盧應初,以及編者與梁文道的一場對談,從不同的起點出發,例如韓麗珠看到張無論是喜是悲皆指向幻滅的本質、黃子平看到華麗邊緣的污穢、也斯看到張有如踩著鋼線般的深入刻劃人性……等等等等,誠如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所言,這部建構和解構張愛玲現象,從不同起點與角度、參差對照的、創作性的「看張」。

這是作者們不斷回到自身的觀照張愛玲方式,既貼身、亦保持一種「零度」的距離,「試圖回應張作為一個不和諧的音符給我們提出的不斷的挑戰,試圖從她的文字中發掘出被遮蔽了的世界和風景」。

王安忆:我的熱眼 她的冷眼

我的熱眼 她的冷眼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或者說是命運,我經常會被問到和張愛玲的關係,受張愛玲甚麼影響?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通常是拒絕的態度,因為張愛玲似乎變成了一個陰影,尤其是我們同在上海的女作家,似乎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我不喜歡張愛玲,我對她沒感覺。幾乎是不可以的,有誰能逃離開張愛玲的籠罩,另有天地?這對我們造成一個壓力,而且是巨大的壓力。所以當有人提問這樣的問題時,我總是斷然地否定。

我有很多否定的理由,第一個理由是我和她的世界觀不一樣,張愛玲是冷眼看世界,我是熱眼看世界。這次《金鎖記》香港上演,海報上有句話是從張愛玲的某篇散文裏截取出來的,叫做「最壞的時代做最壞的事情」,我看的時候不由地心驚,我覺得這句話選得很好,是能代表張愛玲對世界的看法,但我肯定不是這樣看世界的。首先我不像張愛玲對時代那麼絕望,我比她命好一點。她正好是生活在一個末世,時代轉換的一個,不只一個,甚至幾個關頭。

我有時候也在想其實我也經歷了很多歷史的轉換關頭,為甚麼我沒有像她那樣感覺受傷,難以適應呢?可能是我們比較皮實,或者是我們缺乏根基深厚的文化教養,所以我們轉換輕鬆,這讓我們變成一種沒有背景的動物。我們能夠適應各種轉換,不像那個時代的人,像張愛玲,她所認同的時代社會都有唯一性,也是因為那時代與社會還具備一定的連貫性,她才能將根子植得很深,很堅固,於是,便很難拔出來,轉換變得非常艱難。

我的時代不那麼壞

我們則生活在一個節奏已經打亂的歷史過程中,或者說是一個新時代,土壤還沒有積澱到一定厚度,植被也比較瘠薄,拔起來,再栽下去,不那麼痛苦,所以我就不認為我們的時代是多麼壞。在文革中當然是境遇不好,不能受教育,離鄉背井,前途茫茫,可是那時有青春頂在那,年輕,甚麼都不怕,所以也不覺得那時候多麼壞。到了現在青春渡過了,不過好像還有點成績,也頂在那。也可能是性格的緣故,我比較容易妥協吧,總是能在不好的情形下看到好的東西,我是比較樂觀主義的,也可以說是犬儒主義,所以首先我並不認為這個時代有多麼不好,對於我來說還算可以——而且我想每個人注定要在某個現實裏生活,在某個時代生活,所有的藝術家對所有的時代都是不感興趣的,可你必須在某個時代生活,我就順從,在哪裏就在哪裏好了。我會順應我所在的環境,我比張愛玲好商量。張愛玲是一種不太能變通的性格,而我比她好商量。我對我的時代沒有那麼不滿意,沒有那麼多意見。雖然我也有意見,但我的意見是在任何時代都會有的,我對我的時代還有一定的滿意。

其次,我也不認為時代可以讓人做最壞的事情。是時代總是能看出很多毛病來,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生活,這個社會根據一個你我都看不見的規律在行走,這個過程中一定是在傷害很多事情,傷害很多感情,可是在受傷害的同時我們不是也在得到一些東西,得到一些補償嘛?補償給我們的人也許是我們根本就不認識的人,所以大家也不都是在做最壞的事情。有時候朋友在一起聊天,談到這個時代的不好,又是貪污腐敗,又是環境惡劣,又是恐怖分子,很多人都在做壞事情,那我就說至少我沒有做壞事情,你也沒有,他也沒有,那就不能說每個人都在做。

我的世界並不絕望

我和張愛玲在意識形態上是不一樣的,她是絕望的,而我總是能看到一些縫隙,可以喘口氣。也許正是這一點說明我和她還是有差距。張愛玲她勇敢,她敢於往最最虛無看,而我比較軟弱,我不願意把事情推到那麼極端的地步,我希望自己能處身得舒服一些。比如說我很喜歡香港,這個城市對我有一種治療的作用,一到香港會變得很有物欲,我本人不是一個很有物欲的人,完全沒有物欲是不好的,很容易走到虛無主義。我有時候會覺得人生也蠻渺茫的,可是到香港一看,那麼多的商品,那麼多的人,那麼多人在積極生活,你想沉淪都沉淪不下去。你會生出物欲,這正好可以治療我們的虛無主義。像張愛玲她永遠是往絕路上看的,我覺得她真的很不容易,是蘇青還是張愛玲曾說過生活在人家的時代就好像寄人籬下,這就是她和時代的關係吧。張愛玲就是這樣尖銳地看待她與周遭一切的關係,人和背景,人和環境,人和人,性別之間,長幼之間,權利者和弱者之間,關係都非常緊張。我不是那麼尖銳的性格,所以日子比她好過一些。但從藝術創造力來說也許會損失思想的銳度吧。當然我對她還是有些不滿,我覺得張愛玲的虛無有些簡單。她總是一句話就概括了,她說「人生總是在走向下坡路」。我覺得這太簡單,因為你至少要告訴我們些理由,當然,她的故事都有邏輯上的合理性,但都是個別的小邏輯,在這些情節背後的大邏輯,她便以「人生總是在走下坡路」來作了總結。而魯迅就不同了。魯迅的虛無世界裏有更大的邏輯、更大的理由,比如民族性、國家、制度、理想、信仰,聽起來似乎是大而無當,但其實是要對「走下坡路」的人生負責,張愛玲則推諉了責任。魯迅是一定要找到虛無的理由,而且是要給大家解釋,證明給大家看的,雖然這些解釋不能作答案。

魯迅看到民族的衰亡,看到不公平、不平等,看到民眾的不覺醒,他覺得這都是虛無的理由,也可能當這一切都解決了的以後,又拓開一個虛無天地,虛無就像一個宇宙黑洞,但魯迅還是比張愛玲走得遠。我不以為張愛玲走到魯迅這一步。他們都是不同程度的虛無,都有勇氣抵達思想的黑暗處,但遠和近是不一樣的,是深刻和膚淺的差別。而我們這些人都比較軟弱,一旦發現面臨空虛就馬上用物欲來拯救自己了,不讓自己掉到黑暗的深淵裏去。這是我和她世界觀的不同,我確實要比她樂觀,對這個世界不那麼失望吧。其實對世界不失望也是為了拯救自己,不想讓自己心情那麼壞。

我寫我的 她寫她的

再有一點區別就是我和張愛玲畢竟在不同的背景下生活。人們把我和她放在一起,我想有可能是我的《長恨歌》第一卷裏寫了上海的四十年代,這一時期在我的《長恨歌》裏本來是個引子,為後來的故事做一個鋪墊。我對四十年代沒有感性的認識,都是從書本上或者是通過一些訪談得來的材料,這一卷應該講是很不感性的,不夠生動。但很奇怪恰恰是這一卷喚起人們的好感,引起人們的興趣,因為它正好和人們對三十四十年代的上海想像聯繫到一起了,女孩子總是漂亮的,漂亮的她總是有幻想的,幻想做一個明星,做不了明星做封面女郎也可以,做了封面女郎總是要被金屋藏嬌,養她的男人總是要死於非命,這些情節其實都是想當然的。上海有個小說家叫陳村,很可惜他現在不太寫了,他曾經寫過非常好的小說,他很懂小說,他和我說你第一卷寫得最差,在你第一卷裏都是想當然的事情,沒有一點意料之外,到了第二、第三卷才好起來。他這個看法是很讓我服氣的,很尖銳。也正是因為這一卷的故事,我臆想出來的上海的故事,把我和張愛玲聯繫到一起。人們以為我和張愛玲面對同樣的題材,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我來講那是個虛擬的時間段,對張愛玲卻有切膚的痛處。如果非要如此聯繫的話,那麼我想應該是我與張愛玲是相繼面對這一題材,是以先後順序為關係。就是說,我寫的正好是張愛玲離開之後的上海,張愛玲離開了,似乎我在做一個續寫。但我還是想說我和她所寫不是一類。

本文標題由編者所取。原文長一萬七千字,收錄於《零度看張》書內。

[文/王安憶 編輯 楊晴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
*********
既貼近亦保持距離
《零度看張》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張愛玲在海內外持續燃燒,關於她的專論不斷推陳出新,這部《零度看張——重構張愛玲》,由張愛玲的研究者沈雙主編,十篇專論、一場對談,有必然的張迷,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作家讀者,包括王安憶、韓麗珠、也斯、黃子平、孫甘露、黃淑嫺、黃心村、止庵、盧應初,以及編者與梁文道的一場對談,從不同的起點出發,例如韓麗珠看到張無論是喜是悲皆指向幻滅的本質、黃子平看到華麗邊緣的污穢、也斯看到張有如踩著鋼線般的深入刻劃人性……等等等等,誠如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所言,這部建構和解構張愛玲現象,從不同起點與角度、參差對照的、創作性的「看張」。

這是作者們不斷回到自身的觀照張愛玲方式,既貼身、亦保持一種「零度」的距離,「試圖回應張作為一個不和諧的音符給我們提出的不斷的挑戰,試圖從她的文字中發掘出被遮蔽了的世界和風景」。

饿坏了

美食的代價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住院開刀出來,醫生給了明確的指示,別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少吃(最好是別吃)碳水化合物。另外還給了具體的指標,要我結合飲食控制與增加運動量,在三個月內減少五公斤(最好減十公斤),否則心肌與心血管的負荷太重,後果堪虞。我雖然知道他是施展醫生慣用的恐嚇戰術,危言聳聽,但還是感到了威脅。大概是面有難色,露出了猶豫的象,他又拿出一本飲食健康手冊,要我仔細看看。

我說,食物的膽固醇含量單位,我知道的,豬腦3100,鵪鶉蛋3640,蛋黃2000,魷魚1170,介殼類不好,動物內臟都不好。只有青菜水果、黃瓜蛋白、海蜇海參才好,才合健康食物的資格。碳水化合物不好,就是所有的米麵製品都不好,麵包不好,米飯不好,麵條不行,饅頭不行,包子不健康,水餃不健康,連吃個新疆的也不健康。醫生笑笑,說健康就是幸福,吃的健康就是吃的幸福。

可是,紅燒肉吃不得,熗腰花不能吃,帶膏帶黃的大閘蟹不能吃,帕瑪火腿不能吃,西班牙海鮮飯不能吃,維也納的莎科蛋糕不能吃,連意大利天使麵都不准吃,就幸福了?

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在希臘的小島上,島民赤著半身下海,在棱嶒的岩石岸邊,七摸八摸的,摸到一隻手掌大的八爪魚,滿帶著幸福的微笑,舉得高高的,向我展示當晚的主菜。章魚的鬚爪在夕陽中無奈地扭動,像喪失了魔力的海妖,在海神蒲賽頓的三叉戟上原形畢露,垂死掙扎。不多一會兒,島民就在小飯鋪前面,清理了章魚,切成長條,澆上碧綠的初榨橄欖油,撒上鹽巴,點起炭火,炙烤了起來。再來,就是我面前的白瓷盤裏,盛上來熱騰騰的烤章魚,鮮紅粉嫩,鬚爪尖端帶點炭焦,碧汪汪的橄欖油滲出愛琴海的鮮味,那入口的感覺,啊,在海天一色的見證下,真的只能說是,幸福。

查查醫生給的健康手冊,章魚膽固醇含量,每100克含173毫克。回想起來,我那天傍晚吃的約有半斤,也就是攝取了大約400毫克的膽固醇,比每天的標準量300毫克多出100。這還不算,我當天中午在島上一家餐廳,吃了一大塊羊肝,差不多有半斤重,也是鮮美無比。以羊肝含610毫克膽固醇來算,則中午已經攝取了1500,遠遠超過每日標準五倍了。這一回憶,冷汗涔涔而下,那一天在愛琴海邊的幸福感,完全化為烏有,好像那入口的美味,全成了穿腸毒藥。

真是讓人不舒服,好像才吃了一口芳香馥鬱的松露天使麵,還正在咀嚼回味,就有人指出,澆頭裏有剁碎了的蟑螂腳。真是倒人胃口。那些美妙幸福的回憶,突然變成了膩味以至於噁心的記憶,想吐也吐不出來,就像進過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一樣,從身體到心靈都烙上了醜惡的印記。

有位哲學家朋友知道我心靈受創,特別前來探望。問我說,大閘蟹好吃吧?我說是好吃。他說,真是好吃,人間美味。吃過了,嘗過了,幸福過了,以後不必吃了。幸福在記憶裏,就是真幸福。以後嘛,以後不吃就是了。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12/26/2009

南僑機工飄泊的愛國使命

一支湮沒在歷史中的抗日隊伍
南僑機工飄泊的愛國使命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今年是南僑機工成立七十周年。我們讀過的歷史書,從來沒告訴我們抗戰時期,曾有三千多名南洋華僑子弟,在他風華正茂的年代,滿懷熱血,曾組成「南洋華僑機工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回到中國參加抗日。他們不入軍隊的編制,沒正式職銜,每日走在死亡線上,抗戰三年,犧牲了一千多人。戰爭結束,無論是留下來的抑或返回南洋居地的,都得重新適應生活。時間久了,不要說其他人淡忘,他們也不大願意再提這段往事,歷史,就這樣隨時間湮沒了。

沒想過我們的譚校長譚詠麟竟然聽說過他們,而且他過世的父親還和這班機工還有過很深的淵源。「我小時候最鍾意拉阿爸給我講他參加抗日的故事,因為我喜歡歷史。」譚詠麟說。

很多人都知道校長的父親譚江柏足球技術了得,1936年曾代表國家前往德國柏林參加奧運會,但相信很少人知道他奧運會回國後不久,便加入軍隊投入抗日戰爭,曾當過國軍上校,並且在滇緬公路這死亡線上擔任運輸大隊長,留下一段非常難忘的回憶。譚詠麟自小就愛從父親口中聽他講戰時經歷。「抗戰不久,沿海港口都被日軍封鎖了,中國對外的唯一通道,就是這條接連雲南和緬甸的滇緬公路。二、三百輛的大貨車車隊每日不斷來回緬甸,運載外國援助物資到中國給軍隊作補給。為了避過日軍的轟炸,貨車很多時都要摸黑在山路上行駛,難度很高也很危險。阿爸做運輸大隊長,經他手訓練的貨車司機和士兵有四萬多人,其中有幾千人是從南洋來當抗戰義工的,他們都是一些年輕小伙子。」想不到譚詠麟的記憶力那好,把父親的故事完整的記下來,也為這一段南僑機工的歷史留下了一點線索。

南洋華僑機工服務團

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消息傳到了南洋,各地的華僑代表便雲集在新加坡華僑中學開會,宣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推舉德高望重的僑領陳嘉庚擔任主席,而各種抗日及義賣籌款的活動便隨即展開。不料,中國的戰愈演愈烈,沿海港口都相繼失守,國民政府臨時修建成的滇緬公路最後成了接連國外的唯一通道。中國政府購買的軍火物資及國際救援便安排在緬甸仰光上岸,再沿這條公路把貨物運抵昆明、重慶,再運送到各前線去。由於當年國內懂駕駛的人嚴重缺乏,陳嘉庚於是在新加坡號召組織「南僑機工」,招募司機和維修工人回國參與抗戰。一呼百應下,南僑總會從一九三九年二月至九月期間便招募了近三千二百名華僑青年,他們分批抵達雲南,其中以新加坡和馬來亞的華人居多。居於吉隆坡的翁家貴是其中一員,他當年二十五歲,又懂駕車,正好符合需要。

「我們抵達昆明,就在潘家灣西南運輸處的訓練所訓練了一個月,之後分派工作,就是開車子,到畹町那邊拉東西回昆明。那個時候是分段運輸的,有的從芒市跑到保山,我是從保山接跑昆明,後來物資太多了,就不分了,混合跑,從芒市、畹町、遮放到保山,保山下來又跑這個短途,一路一路這樣跑。」翁家貴今年已九十五歲,談起七十年前的往事,一切還歷歷在目。

那時候滇緬公路是毛路通車,不像現在有柏油路,下雨路滑,有滑溝;天晴嘛,就是灰大,開車的時候戴個眼鏡,等你停了車,眼鏡脫掉後臉上就留下眼鏡的印,要洗了臉才能吃飯。那個時候是相當艱苦,三十六塊工資,一個月三十六塊,一天出車費是四角,四角錢吃一頓都不夠,還要拿工資出來貼來吃。」

滇緬公路蜿蜒於海拔五百至三千多米的橫斷山脈之中,一路上盡是懸崖陡坡,激流險谷,處處都是「鬼門關」,車人亡的事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我採訪過他們那麼多人,他們從來沒有什麼豪情壯語或什麼慷慨陳辭,說我當年是怎樣怎樣,甚至沒有跟我講過在滇緬公路上所遭遇的艱苦。但是,一旦談到他們最深刻的事情,他們往往談到戰友遇上轟炸,或者掉到懸崖去,然後就流下淚來,這讓我很感動。」說這番話的是湯曉梅,她父親也是南橋機工,不過父親在生的時候她只知道他是馬來亞華僑,從來都不知道當年他原來是為抗日而來。在她整個成長過程中,無論在家或在學校,根本就沒有人對她提過機工的故事,直至父親離世,她見到父親的老朋友才從他們口中慢慢揭開這一段歷史。

從1939年到1942年,南洋機工一共搶運了50萬噸軍火物資,支援中國的軍隊抗日。其間因戰火、患病、車禍而犧牲的人數多達一千多人,佔去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抗戰勝利後,機工們陸續回到南洋的家,有的則選擇留了下來。翁家貴因為已成了家,妻子定留在家照顧年邁父母,所以最後連他也留了下來,一直留在雲南保山,他負責駕車的地點。卻沒想到,甘心留下來當一個真正中國人的他,卻因為南僑機工這身分,成了他一項罪名。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都說我們都是特務,國民黨的特務,還說陳嘉庚是大的特務,你們是小的。那時候我就有點想不通,我們是回來參加民族抗戰,一生都寄託在這個抗日戰爭上,會怎麼死我們也想不到,怎麼會變成特務呢?」在造反有理的不講理年代,翁家貴和他的同伴們只能選擇用沉默來回應。南僑機工的故事便這樣慢慢地模糊掉了,因為誰也不願意重提這段往事。

1947年11月30日,馬來亞雪蘭的華僑在吉隆坡的廣東義山亭為殉難的南僑機工建立了一座紀念碑,表彰他們的愛國精神。但在他們奉上青春甚至生命的中國土地上,直至近二十年,他們的愛國情操才逐漸得到承認。1989年 5月,雲南政府在昆明樹立全國第一座的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而從2002年起,政府對仍然健在的機工開始提供生活補貼,說是表達黨和政府對南僑機工老歸僑的深切關懷和愛護。儘管如此,翁家貴還是帶點遺憾地說:「馬來西亞的僑社請我們出去訪問,還給我們送了個牌,說南洋華僑機工是抗日英雄,就提了英雄這兩個字,國內沒有提過。」

湯曉梅得悉自己的身世後,二十年來不斷追訪機工的歷史。「我們能給予他們的是什麼呢?我想的是把這段歷史完整的呈現在我們後人面前。他們都是平凡、微小的人物,他們經常說我們是匹夫。但,就是這麼成千上萬的匹夫才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抗日隊伍,沒有這麼多、這麼微小的人物,將軍是不會存在,領袖也不存在。」就因為這是微小人物做出來的事,所以湯曉梅覺得,南僑機工的愛國情懷,更能教育我們這一代的人。

華僑雖然飄泊在外,但他們一直謹守老祖宗的教誨,未敢忘記自己的華人身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祖國的榮辱與他們息息相關,國家有危難他們也一定挺身而出。國父孫中山曾以「華僑乃革命之母」讚揚華僑在辛亥革命中擔當的重要角色。港台製作之「華人移民史」第三集,將重現二十世紀初東南亞華人參與辛亥革命及投入抗日戰爭的情形,當中也包括南僑機工的一段歷史。

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華人移民史》,於今晚(12月26日)7時30分,無電視翡翠台播映;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提供重溫。

[文:蔡貞停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12/24/2009

天涯热风:近百年基督教海口府城堂的圣诞心愿

中新社海口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题:天涯热风:近百年基督教海口府城堂的圣诞心愿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今天是平安夜。
海口市基督教府城堂主任牧师李金兰牧师,和府城堂诗班的十多位兄弟姊妹一道,应邀前往海南省琼海市基督教加积堂,参加那里的平安夜弥撒献唱。
明晚,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打铁巷的基督教府城堂,或许会举行“旧堂”的最后一次圣诞晚会。这座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教堂,在新的一年将为耶稣基督奉献海南最大的一座“新堂”。
“兄弟姊妹们已经将陪伴了他们多年的旧堂打扮起来了,明天我们诗班会赶回来为晚会献唱。二十七日,我们还将举行圣诞聚会。”
李牧师出身于基督教世家,她本人自小信基督,八六年高中毕业就前往广州神学院读书,之后一直在府城堂从事教牧工作,二00三年她又成了南京金陵神学院的教牧学研究生。如今,她是海南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海南省基督教培训中心教务长。
她告诉记者,督教于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传入海南后,在海南的教牧工作多有起伏。八十年代政府宗教政策落实,海南的基督教徒人数就一直增长,目前约有五万人。
据介绍,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美籍丹麦牧师冶基善在海南琼山县府城文庄路的吴氏宗祠内,设立临时传教场所,定名为中华基督教琼海区会,属美国基督教长老会领导。光绪十三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又派纪路文、张约逊、王约翰、吴赖安、郝斐和徐君礼等来海南,在琼山县府城镇北门北官市租用民房一栋(一座三进)作为宗教活动场地。前二进为教堂和新设的中西女学堂,后进为传教人员宿舍。一九一二年,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成立,会址设在琼山县府城北官街中西女学堂内(后改称私立匹瑾女子中学校)。这是海口基督教府城堂的“前世”。一九五0年基督教府城堂被政府接管,上世纪八0年代初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划拨文庄路打铁巷二十二号一块三百多平方米的土地给府城堂建造了今日所用的旧堂。
说起新堂,李牧师总说是耶稣基督在显“神迹”:“不仅位于海口市凤翔路九点八亩的新堂堂址,由海口市政府免费划拨;建堂过程中,我们更是得到了境内外友堂及教友们的热情捐助。”
据介绍,府城堂新堂将有主礼堂两层、副礼堂四层,建筑面积两千六百多平方米,能容纳一千五百人同时做礼拜,今年四月二十一日奠基动工,建成后将是海南省最大的基督教堂。
“新堂已经封顶了,开年就进入装修阶段”,李牧师对记者说,“如果募捐顺利,有教友认捐新堂主礼堂、副礼堂的音响、钢琴、空调、家具,以及祈祷室的设备,明年我们应该是在新堂做平安夜弥撒了。这也是教友们的心愿啊。”

12/22/2009

妻談現况落淚 高錕﹕don't worry

妻談現况落淚 高錕﹕don't worry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光纖之父」高錕和妻子黃美芸從瑞典接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後已返回美國,高太領獎後在美國接受港台訪問,暫放下光纖理論,回顧兩人的愛情故事。她透露當年與高錕墮入愛河,因家人反對而跟高錕私奔,排除萬難與高錕締結婚盟,至今年度過50年頭。但她提到丈夫患上老人癡呆症後的現,即淚如雨下,身旁的高錕則拍拍她的肩膀溫柔安慰說﹕「don't worry,這只是小事、小問題。」
當年犧牲事業與「白馬王子」私奔
高錕與太太黃美芸返回美國加州後,接受香港電台節目《薇微語》訪問,細說往事,節目今晚7時在亞洲電視本港台播出。黃美芸笑說,自己20多歲在工廠工作時邂逅高錕,高錕常借故與她閒談,令她尷尬萬分,更高錕不要過來找她,「但我心裏面又時常想他,好掛心,他有一次跌倒,我很心痛,我都唔係好明點解。」兩人第一次相約到戲院看電影,黃美芸說她的手很冷,高錕即說「就讓我拖你的手吧。」於是,兩人便開始攜手踏上二人一起的人生路。
黃美芸甜蜜地說,與高錕十分投契,由世界大事到光纖以至戰爭也談得開,感到終於找到一個支持自己、鼓勵自己的人﹕「像西方故事一樣,我是公主,高錕就是白馬王子,每當我有危難,他就會來救我。」
本身是工程師的黃美芸分別有一個哥哥及一個姊姊,「當時媽媽重男輕女,因為哥哥未婚,媽媽反對我和高錕結婚,但我覺得要改變生活,所以大膽跟高錕私奔」。
心願:身體健康 多打網球
到如今,高錕患上了老人癡呆症,即使有話想說也辭不達意,黃美芸說到這裏心痛得哭起來,坐在身旁的高錕即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don't worry,只是小事。」每當記者問及黃美芸傷感的話題,高錕總是欲言又止,欲打斷記者的提問,不想太太傷心。在拍攝期間,黃美芸把一杯熱茶遞給高錕時,未料他被熱茶燙手,眾人都叫他先把茶放下,但他仍然緊緊握熱茶不放,彷彿要證明自己有能力照顧自己和別人,希望太太不要擔心自己。
無微不至照顧丈夫的黃美芸直言,現時只有簡單心願:「最希望身體健康、食好點、住好點、打多些網球。」高錕聽罷頻頻笑說「yes」、「that's correct」、「sure」

12/19/2009

閱讀時光:陳冠中《盛世:中國,2013年》


後極權時代《1984》的寫法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陳冠中滿可以把自己的新小說命名為《2013》,藉以向那本偉大的政治幻想小說表示敬意。這種借構想未來政治與社會體制下小人物掙扎抗爭的故事來澆自家塊壘的筆法討巧而又迷人;我們簡直要禁不住詫異,何以整整半個世紀,竟然少有仿效喬治·奧威爾的傑出作品產生出來。

至少從表面上看,《盛世:中國,2013年》與《1984》有頗多相似之處。自不待言,兩者都在構想威權體制未來某時刻的走向,亦都對此一體制禍及社會與人心的統治原則表示批判;即便在細節上,讀《盛世》的時候我們也不斷被喚起對其前輩的回憶。《盛世》裏有自己的溫斯頓·史密斯,那是不斷尋找「丟失的二月」的方草地;有自己的裘莉亞,那是不甘沉默孤獨作戰的韋希紅;甚至在那位政治局高官何東生的身上,也找得到奧勃良的影子(更不必說小說後半段何東生對中共「盛世」政策的解釋,與奧勃良在拷問溫斯頓時的誇誇其談所具有的結構上的相似)。盛世之下民的滿足感,簡直是「兩分鐘仇恨」的後現代拷貝;那「丟失的二月」裏報刊資料的缺失,讓人想到真理部裏充滿嘲諷意味的「忘卻洞」;還有,連小希那個頗具恐怖主義「左憤」色彩的兒子,也很有點《1984》當中派遜斯的孩子拿手紙加蜂窩當軍號的味道呢。

浪漫頑抗Vs. 末世「嗨賴賴」

然而兩者的相似便到此為止。須知《盛世》是充滿後現代末世氛圍的環境下產生的作品,而絕不似《1984》那種極具浪漫主義與自由主義傾向的風格,故而我們絕不可把這兩者,混為同一類小說。遙想《1984》產生的時代,正是自由和極權絞殺在一起的辰光;在極權體制下,人們追求自由的鬥爭是壯烈的、悲劇性的,宛如一齣齣《沙家》《紅燈記》在上演;概言之,這是鮮血與屠戮交織在一起的慘烈戰爭,反映的是極權時代當局與民浪漫主義的緊張關係。到了後極權時代,這種浪漫主義的對抗已經褪色。就統治者而言,他們已經不存在對於舊日信仰的狂熱忠誠,其嘴裏道出的信仰不過是掩蓋其瘋狂追求私利本質的花言巧語;因之對於民,他們也不似自己的前代先祖那樣,必欲格殺所有潛在的敵對因素而後快。於是他們往往表現得疲軟鬆懈、漫不經心,恐怖和對抗變成了他們的變態而非常態,成為其牟求私利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手段。相應地,統治者的這種行為方式,令到民失去了敵對的物件。凡是敵對,總歸需要雙方的存在才可以進行下去;這樣,統治者暴力手段的缺失,使得民亦放棄了浪漫主義的對抗,用《盛世》裏的話講,開始變得「嗨賴賴」了——而且根本不需要政府在飲用水裏加什MDMA,他們自行就會忘記。

(何東生說)我想跟你們說的是,沒錯,中央主管宣傳的部門是做了些工作,但這也不過是順水推舟,如果不先是老百姓自己想忘記,我們也不可能強迫大家忘記,是中國老百姓自己主動給自己吃了健忘藥。(259頁)

官民共譜後極權內核

這實在是《盛世》一書最為深刻的地方。作者竟然如此舉重若輕地窺見了後極權時代政府和民關係的實質,那便是雙方在攜手共同建設後極權體制的根本內核。何東生將其概括為「天佑我黨」,此言得之。

統治的實質既然改變,則統治的形式勢必發生變化。後極權體制下,當局通常不會使用橡皮棍和電刑對付民,也毋須勞神建什「101房間」——說到底,人們的101房間都在他們的心裏,便是自己的蠅頭私利。因此很具諷刺意味的是,小說中具有對抗意味的人,多半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憤青」——右憤如小希,或者左憤如韋國。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小希那樣的右憤,最終是在何東生的慷慨陳詞面前敗下陣來;對當局真正具有威脅的倒是韋國那樣的左憤,唯有他們才因自己的恐怖活動而遭到鎮壓。至於其他人,充其量會像小說最後寫的:

走出門外,老陳對小希說:「我在雲南邊境那邊有朋友,他們都沒有嗨賴賴的感覺,你願意跟我一起過去嗎?」(261頁)

於是便來到了小說結尾那充滿寓意的一句:

東方既白,兩人半遮自己的眼睛,迎刺目的晨光,走。(261頁)

「盛世計劃」:逃避主義的誕生

這便是《盛世》之於《1984》最大的區別所在。在《1984》的結尾,溫斯頓和裘莉亞對黨的鬥爭失敗了;他們的靈魂已經被消滅,正在等待肉體的消滅。然而即便是他們的失敗亦是悲壯的戰歌,亦能夠激勵讀者向極權體制發動新一輪浪漫主義的進攻。而《盛世》的結尾是低迴的,抑鬱的,主題是逃避主義和無可奈何。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所謂「盛世計劃」的矛盾心態:既因其扼殺人性的根本取向而嫌惡之,又因其幫助中國度過世界經濟「冰火期」和阻止極端勢力上台而嚮往之。這種矛盾、無奈和逃避,正是後極權時代人們的慣常心態;所有這些,都沒有逃過作者敏銳的觀察。

因此,《盛世》一書算得上對後極權時代統治關係與社會心理的絕佳描摹。欲尋找後極權時代政治幻想小說寫作的活標本,此書當之無愧。

[文/張曉輝 北京「萬聖書園」經理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a link:關于沙葉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日三餐,都由妻子将我精心饲养。结婚前,我毛重105市斤,如今重达150多市斤,一身肉都是我妻子精心饲养的成绩。俗话说,饮水思源,我是见肉思妻啊!” ——沙葉新

故電視劇《圍城》請“沙肉”出演“四喜丸子”——詩人曹元朗。呵呵。

《江青和她的丈夫們》難產記


K,
人間事,的確很吊詭。

小女子的媽咪與沙是華師大中文系前后校友,不知為啥,沙與他的華師大校友們,不親。
父親當年寫劇本,自然與老友謝晉及滬上一幫“作戲者”多有往來。媽咪很紅色,總是反對爹地與沙往來,曰:我們華師大的校友不與沙往來的,他很“反動”。
這話,媽咪現在也用來說小女子。呵呵。

小女子和MAYBOY南大中文系時期的輔導員呂效平老師,原先研究魯迅,就在俺們讀書的當兒迷上了校園戲劇,之后專攻了現代戲劇博士,還放洋法國專讀戲劇。如今,呂老師被南大中文系戲劇戲曲專業的小師弟師妹,稱作“老板”,博導也。五月,小女子回南大看中文系劇社校園戲劇,劇畢呂老師竟然以“明年和沙葉新商量,讓你們演出他的劇作乜乜(沒記住名字)”為獎勵。

五月,拜訪父親老友南京話劇團老團長趙家捷叔叔,得知沙、趙聯手撰寫了《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當代話劇》,給那一代的話劇人畫像。
明明還是熱辣辣的小劇場,怎么一眨眼已經寫入歷史喇。和我們的青春一道。
趙叔叔住在小女子南京父母家的樓下,他的女兒趙向東也是書蟲,自己在南京新華書店開工,嫁了南大出版社的編輯。盡管一同長大,彼向東每日午休都可步行回到父母家,此向東卻浪跡天涯海角不知所終。
“你嫁得離譜的遠”,我總記得向東對向東說的話。

數九寒天,紙上遇故人,哪怕隔著山梁好幾道,都有點暖意啊。

看禁劇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沙葉新創作的《江青和她的丈夫們》終於搬上舞台,但當然是在香港而不是內地;焦媛是江青,梁彥浚是導演,十五年前已經看中了這個劇的高志森反而只是藝術顧問。

即使你不知道誰是沙葉新,想必聽過江青之惡名狠名壞名臭名,也必明白為何這樣的一齣戲在內地極有爭議。——中國有數以億計的人曾經飽受江青之苦,想不到一齣談論江青的舞台劇至今仍然遭禁,中國人確是受了咒詛。

《江》劇創作於1990年,計劃中由謝晉導演,由盧燕主演江青,謝晉還為劇本取名為《審判》,但盧燕覺得太單調也太武斷,建議用一個比較煽情的名字,所以改名。劇本寫成,製作卻波折重重,沙葉新兩年前曾經撰文憶述往事:「突然,一日見報,謝大導演對記者宣稱我們三人合作拍攝江青一事是謠傳,這一否認,將我和盧燕晾在了一邊。盧燕在國外,倒無所謂,我就很尷尬了。謝晉的否認,當然源自上面的壓力,不能怪他,情有可原;而我不怕壓力,終於完成了劇本。1994年,香港的嘉禾影片公司決定拍攝《江青和她的丈夫們》,都先期投資了,都已經來國內看景了,但也夭折了。因為有關方面出面,請嘉禾老闆飲茶,勸其撤資,致使該片胎死腹中。」

謝晉去見馬克思了,死無對證,但嘉禾老闆仍在,當時曾把舞台劇本寫成電影分鏡頭劇本的高志森也仍活得快快樂樂健健康康,有機會我倒想問問來龍去脈,替中國現代版《儒林外史》添些知識和智慧。

前幾日為了主持沙葉新和高志森的對談講座,特地到圖書館找了幾本沙葉新的散文作品,隨手翻開第一本,隨手翻到一頁,無巧不成話,讀到的竟然是他寫於1994年4月17日的日記,當時他來香港旅遊,看了《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電影版,散場後跟高志森吃飯聊天,高說要買他的《江》劇版權。當時高連劇本也沒看過,但「我對你的劇本絕對信任」,一開始即談價格。

詭異的巧合。為了某事亂翻書,亂翻書立即讀到某事,歲月河流或許有一位「河神」在主管人間所有事情,十五年的前世今生都在文字上還原了。生命處處奇妙。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16/2009

沙葉新《江青和她的丈夫們》

一齣禁劇是如何產生的?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香港對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沙葉新並不陌生,他去年於書展來港之外,早在因《假如我是真的》當編劇聞名海外,幾年前中英劇團演繹之《幸遇先生蔡》亦迴響劇壇。然而被余秋雨稱為「沙警官」的他,常堅持說出「真相」,許多作品於內地遭禁,他卻依然每天很認真地讀書寫作,每天「為事業流一斤汗」。

「左拉52歲時已經非常疲倦,沒人要求他繼續戰鬥下去。」沙葉新重讀19世紀自然主義作家左拉之書,為其不懈的言說感動:「這位世界級的大作家,也有過猶豫和動搖,但他還是要寫,寫出自己應擔當的道義、責任和良知」,使沙葉生這位已屆70的回族烈性漢子,景仰不已。

而他於1990年創作完成但一直被禁演的《江青和她的丈夫們》,明年初將由焦媛實驗劇團演出。沙葉新筆下,江青變成了出走的娜拉、演出易卜生「假紳士偽君子的婦女聖經」,以她與30年代的上海評論家唐納、國家主席毛澤東周旋,以一段段情事漸漸改寫中國近代史。除焦媛將演譯此「紅色女皇」外,前香港芭蕾舞團首席梁菲亦將演出「舞者江青」,如今已加場至共10場,於明年1月7至16日於上環文娛中心公演。劇作者沙葉新則將於本月17日赴港,於座談會中談及創作中的動力、摸索與掙扎。

《沙葉新的創作背後》座談

時間:明晚(17日)6:30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演講廳

皇后大道中345號上環巿政大廈5樓

主講:沙葉新

查詢或留座:2793 1123

12/15/2009

最後這一次了@@

愛情與婚姻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愛情與婚姻,有微妙的關係, 以一扣牽一扣,特別在中國人的社會觀念下,總認為完美的愛情結局就是婚姻。
其實,愛情由感覺而生,你跟她在一起時,舒服愉快,沒有不舒服感覺,那是愛情衍生的第一章,樂章是否奏下去,也要看雙方的取決。沒有滋潤,情花自然枯萎。
特別在沒有打好根基便過婚姻生活,對雙方來說都是重重危機,始終,婚姻生活需要活在現實世界。
和平共處是婚姻保養之道,人要保養,樹要保養,婚姻自然不會例外,而且,需要的養分要更多更密,所以,不要只將快樂放在婚前,婚後的那種感覺更為重要。
每個人都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夫妻更不可例外,他們要解決的,不單是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兩個人的家族、朋友,總之親朋戚友一大堆。
千萬不要將責任推向對方,最後的結局只會有一方提出離開。好多人以為夫妻吵架是問題,我認為不吵架才是問題,當一切一發不可收拾時,問題會變得更大。其中的原因是雙方對問題互相迴避,得過且過,以為沉默可以解決一切,又有可能的是一方根本是辯論高手,另一方則有理也在對方的強詞之下說不清,乾脆引筆成一快,用離婚將積下來的問題一次過化解。
也不是鼓吹離婚,而是有一天,當你覺得雙方相對無言,生活無味,對方對家庭失去一份責任感,感覺對方甚至雙方都有第三者,家庭間出現意見分歧,甚至經濟出現危機時,則要小心處理。
許多時候,拖與等都不是辦法,所以經常讀到妒夫妒婦殺死對方的新聞,就是不少人在等又等之間,將問題化得更大。
愛情是享受,一旦涉及婚姻之上時,則要三思,如何取得婚姻優質標誌,不是一個人可以控制。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婚禮知客 /文.劉進圖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12月12日12時12分,吉日良辰,涂謹申議員和蘇麗芬小姐結婚,地點選在深灣遊艇會泳池旁邊的白色帳篷,我早上11時便到達,穿了西裝結上領帶,準備接待賓客。
婚禮知客的工作,印象中做過好幾次,都是中學或大學年代的好朋友。對上一次是新聞處長黃偉綸結婚,他是我在港大 辯論隊的隊友,一起經歷許多緊張難忘的比賽。他跟涂也是老同學,這次和我一起當知客。
涂謹申是我的中學同學兼大學同學,他比我高一屆,當年我準備報大學選科時,他在港大法律系念一年級,我向他請教念法律是怎麼一回事,他花了兩個小時詳細講解,我聽得津津有味,便報了法律系。月前涂和我說,婚禮有許多政界和新聞界的朋友,希望我幫手招待,我一口答應了。
跟新娘子蘇麗芬也是認識多年,他是我在《信報》工作時的同事,專長政治新聞。她的人緣很好,後來離開報行,加入公關公司,幹得有聲有色。她現在的上司是黃麗君,當年《南華早報》的政治編輯,有許多港英高官的獨家新聞,後來下嫁老外高官盧維思。那天到達深灣遊艇會,黃麗君比我還早,她笑說公司「嫁女」,要親自打點才放心。
蘇麗芬是涂謹申的第二任太太,來觀禮的一些港大同學,都認識涂的第一任妻子,當年港大社會科學院的活躍分子,本來是聰明賢慧的好妻子,可惜涂議員太過投入政治公務和私人興趣(如蒐集電話卡和煲碟),沒有好好珍惜這段姻緣。但上帝對他非常照顧,在他婚姻觸礁處於人生最低谷時,給了他另一位聰明賢慧的伴侶,同學們都羨慕他的福氣,來觀禮前私下也不客氣地告誡他,最後這一次了。
[文.劉進圖 editorial@mingpao.com]

活士的catwalk

活士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活士可能暫時告別球壇,對許多關注球事的女人來說,too bad,肯定是一樁不輕的憾事。
女人看球,據說有一半快感來源自觀看男體雄風,而不同的球類所展示的男體狀態足可喚起不一樣的慾望想像。
足球看的必然是身軀的閃動。推球前進,盤球腳下,左扭右旋,男人的身體像一尾在森林裡遊走的狐狸般靈活敏捷,也如同一根懂得旋轉的濕潤舌頭,努力地在生命隙縫之間勾勃挑逗,創造更多的潮濕,讓濕潤與潮濕相加而成一片洋汪澤國,男女兩人一起在海水裡快樂地淹死。
籃球看的是身體的跳彈勁度。把球掌控於手,牢牢握住,在對手眼前突然縱身躍起,雙手一揮,霍聲把球投向籃板,那股拔地凌天的爆發力如同床上的勇猛衝刺,誰能把深淺拿捏準確,誰便可創造難忘的永恒;窄窄的網子高高掛在籃板上,張開等待男人的投射,圓球應聲而入,痛快激爽,女觀眾忍不住叫了一聲,這一聲又豈止為了入球。
棒球為的當然是速度了這麼說來,把球揮出去,在球被接下以前盡快跑到壘上,用速度對抗速度,一旦贏了,是無可比擬的快樂。而羽毛球和網球為的是男體的敏銳回應,緊握球拍在畫著框框條條的球場內前後左右流汗奔跑,救球有如救美,把你托住撐住,讓你永不落地,又把你狠狠地拍打出去,像那夜用力拍打你的小屁股,痛楚與快感再也難分。
至於觀看高爾夫球為的必是精準與沉著,眼前佇立著一個成熟的男體,把衣服穿得合身而體面,不緩不疾,瞇起眼睛察量距離與方向,又稍蹲一下,不願放棄每個驗證準確的機會。好了,都好了,雙手握杆,腰身輕搖,最後是用最適當而不一定是最兇猛的力度把小白球或推或揮或搖到小洞裡面,小洞永遠在寧靜地等待,球來了,迎接它,包容它,保護它,不再讓滾動離開;小洞完成了它的夢想與使命,這是高爾夫遊戲的高潮終結。
高爾夫球場是男體的天橋,球者在其上走catwalk,而活士是其中的超級模特兒,球技固是超倫出眾,其實,身段比例更具魅力。如果球場失去活士,草木哀怨,鮮綠退色,女觀眾從此寂寞得多矣。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歐陽五﹕民生熱播劇遭禁 折射規管焦慮

歐陽五﹕民生熱播劇遭禁 折射規管焦慮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近日有消息指稱,反映內地「房奴」、二奶、官場貪腐等民生問題的熱播電視劇《蝸居》被中國廣電總局官員點名批評,稱該劇「靠葷段子、官場、性等話題來炒作」、 「社會影響低俗、負面」。

此番言論立刻引起內地觀眾不滿。幾乎所有網民均力挺《蝸居》,認為該劇「反映真實生活」,「指向中國社會矛盾」。還有許多網民表示不解:「為什麼老百姓叫好的,某些官員卻說不是?」

在遭點名批評之前,《蝸居》曾在內地部分電視台中途停播,有內地媒體稱官方已下「封殺令」。雖然廣電總局出面否認,但電視台和電視劇主創對此一致「封口」,劇集亦未復播,令「封殺」之說傳至今日。遂有輿論指出,「可以『封殺』《蝸居》,卻封殺不了凌厲的社會現實。」還有評論說,「《蝸居》一針見血,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內地文化管理部門以「封殺」方式阻止爭議性電視作品在大眾中傳播並不鮮見。以清末民初歷史為腳本的電視劇《走向共和》被禁重播即是一例,當時有評論人士指該劇招罪或因其所頌揚之主題易予人「借古諷今」之感。

應以民生立場代替「堵」「禁」思路

北京觀察人士指出,在當今轉型社會各種現實問題突出的情下,更需昌明的文化環境,允許大眾作品傳達不同聲音。胡溫政府所倡「和諧社會」是一項兼顧社會多元性的富有包容力的政策,而某些機構在行使權力過程中顯示出「聽好不聽壞」的單一性價值取向已然偏離本意,「封殺」的背後也反映出相關部門的文化規管焦慮。

事實證明,文化管理部門只有「堵」和「禁」,沒有「導」和「疏」的管理方式收效有限。對影視作品的「封殺」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不僅「地下」傳播更盛,甚至產生「愈禁愈火」的相反效果。


再以廣電總局近日以嚴厲手段整肅BT下載網站為例,其打擊盜鏈的初衷固然未錯,但只封堵傳播管道,卻不從源頭為民眾提供更多低廉且豐富的文化娛樂產品,結果是導致民間「翻牆」(通過代理伺服器流覽內地被禁網站)花樣層出。

有評論人士就指出,以計劃體制下的干預思路管理現代化技術條件下的大眾文化傳播已經不合時宜,只有創新管理手段,切實以民眾立場為考慮,才能促進社會文化自我更新、健康發展。

回到《蝸居》事件,如果有關部門能以民生角度而非官位立場看待該劇反應的「敏感」問題,則不僅不應「封殺」,還應感謝該劇帶給了社會關於現實民生議題的討論和思考

12/14/2009

转发:低碳生活50準則

低碳生活50準則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4日
【明報專訊】編按: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近日舉行,為各界所翹首,國家間的議定商談往復,有評論指不過徒勞:霸權暴力、龐巨利益的輸送交換,生存環境與生態不過充當中介。樂施會提出:在哥本哈根發布了的氣候協議的摘要,沒有包括長遠的氣候資金援助計畫,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亦不能保證作出對抗氣候變化的行動。拒絕成為一個氣候難民,就要當氣候公民,「由自己做起」當中的經濟政治性又是如何?此番思考之前,下文作者呼籲:來,我們先做一個行動者。

1. 隨手關燈、關水、拔插頭,這是第一步。也是個人修養的表現。

2. 每張紙都雙面列印,相當於保留下半片原本將被砍光的森林。

3. 不坐電梯爬樓梯,省下大家的電,換自己的健康。

4. 綠化不僅是去郊區種樹,在家種些花草一樣可以,還毋須開車。

5. 是的,一隻塑膠袋5毛錢,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錢的50倍不止。

6. 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經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經用了,請用積水來洗馬桶。

7. 關掉不用的電腦程式,減少硬碟工作量,既省電也維護你的電腦。

8. 相比開車來說,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一不擔心油價漲,二不擔心體重漲。

9. 沒必要一進門就把全部照明打開,人類發明電燈至今不過130年,之前的幾千年也過得好好的。

10. 考慮到坐公交為世界環境做的貢獻,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開私家車帶來的優越感。

11. 請相信,癡迷皮草那不過是一種返祖衝動。

12. 可以這麼認為,氣候變暖一部分是出於對過度使用空調/暖氣的報復。

13. 盡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膠袋、一次性水杯……因為製造它們所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14. 如果你知道西方一些海洋博物館裏展出中國生產的魚翅罐頭,還會有這麼好的食欲吃魚翅撈飯麼。

15. 未必紅木和真皮才能體現居家品味。建議使用竹製傢具,因為竹子比樹木長得快。

16. 其實利用太陽能這種環保能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盡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17. 過量食肉至少傷害三個物件:動物、你自己,和地球。

18. 婚禮儀式不是你憋足28年勁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積累的PK。如今簡約、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附加值。

19. 認為把水龍頭開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碗盤洗得更乾淨,那只是心理作用。

20. 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衣服攢夠一桶再洗不是因為懶,而是為了節省水電。

21.把一個孩子從嬰兒期養到學齡期,花費確實不小。部分玩具、衣物、書籍用二手的就好。

22. 有一種選擇可以同時達到省錢、省能源、減輕疲勞、減輕交通負擔以及增進人際關係的作用——拼車。

23. 如果堵車的隊伍太長,還是先熄了火,安心等會兒吧。

24. 定期檢查輪胎氣壓,氣量過低或過足都會增加油耗。

25. 定期清洗空調,不僅為了健康,還可以省不少電。

26. 一般的車用93#油就夠了,盲目使用97#可能既費油,還傷發動機。

27. 跟老公交司機學習如何省油:少用急剎,把油門鬆了,靠慣性滑過去。

28. 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洗個澡用掉四五十升水,潔癖也不用這麼誇張。

29. 科學地勤儉節約是優良傳統。剩菜冷卻後,用保鮮膜包好再進冰箱。熱汽不僅增加冰箱做功,還會結霜,雙重費電。

30. 其實空調外機都是按照防水要求設計的,給它穿外套,只會降低散熱效果,當然費電。

31. 洗衣粉出泡多少與洗淨能力之間無必然聯繫,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幾次,省水省電省時間。

32. 洗衣機開強檔比弱檔更省電,還能延長機器壽命。

33. 電視機在待機狀態下耗電量一般為其開機功率的10%左右,這筆帳算起來還真不太小。

34. 如果只用電腦聽音樂,顯示器盡可以調暗,或者乾脆關掉。

35. 如果熱水用得多,不妨讓熱水器始終通電保溫,因為保溫一天所用的電,比一箱涼水燒到相同溫度還要低。

36. 洗乾淨同樣一輛車,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龍頭洗湧水量的1/8。

37. 可以把馬桶水箱裏的浮球調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

38. 建立節能檔案,給每月消耗的水電煤氣也記記帳,做到心中有數。

39. 買電器看節能指標,這是最簡單不過的方法了。

40. 實驗證明,中火燒水最省氣。

41. 10年前亂丟電池還可能是因為無知,現在就完全是不負責任了。

42. 隨身常備筷子或勺子,已經是環保人士的一種標籤。

43. 冰箱內存放食物的量以佔容積的80%為宜,放得過多或過少,都費電。

44. 開短會也是一種節約——照明、空調、音響等等。

45. 沒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費電的。

46. 非必要的話,盡量買本地、當季產品,運輸和包裝常常比生產更耗能。

47. 植樹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單,排多少,吸多少。

48. 衣服多選棉質、亞麻和絲綢,不僅環保、時尚,而且優雅、耐穿。

49. 烘乾真的很必要麼?還是多讓你的衣服曬曬太陽吧。

50. 美國有統計表明:離婚之後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比離婚前高出42%至61%,讓我們用婚姻保護地球吧!

(轉載自第312 期《新周刊》)

[文/張淩淩 編輯/黃靜]

“禪修”与“干干淨淨的小生命”

甚麼是一切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4日
【明報專訊】許多人以為,禪修可以改變一切。沒有說錯,禪修可以改變,不過不是一切,因為許多人將自己的一切放得太大,但始終,每個人是個渺小的個體。

禪修是將心靈來一次清洗,洗滌過後,就是一個乾乾淨淨的小生命,再次感受世界的一切。而這個一切,跟你從前所認識的,感受的不一樣。

洗滌也不是說將你自己放入清洗機內將從前洗滌,而是將不高興不開心的事放進另一個角度去,之後你會發覺,在宇宙裏,人這種生物根本連一粒微塵也不如,對甚麼從前又何須介懷。

記憶美好的事,快樂的生活,總比留著不快好。青春歲月的可愛,在於那份不怕受傷的精神,寒風凜冽地衝自己而來,也比平靜無波的日子教人依戀。

一無所有,是青歲月的奢侈感受,奢侈在於你曾經擁有時卻又因種種理由而不得不放手。

今日,人長大了,會受許多無形束縛,家庭,親人,朋友,是生命必須接受的。看見不少朋友為財富而惶惶終日,這就是抹抹紅塵淚。

許多人會以為禪修是消極避走,其實那是另類入世方式,以為不吃人間煙火便是出走行為,是你沒有得到真正的體會。

每一日的生活,已是每一日的修為,還身邊人一個微笑,欣賞身邊一切,你會發覺哪管是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他們都與你同一天空下,享受世間賜予的一切。

你如何看出世,他如何待入世,正是許多人的提起與放低。生活,原是一份希冀與美麗,執著於自困自艾只會令人屈死。倒不如舉杯邀明月,說一聲好,加一句祝福,清風朗日的晚上,誰也不再欠了誰。乾杯。

[林燕妮 http://hk.myblog.yahoo.com/eunicelam-123]

12/13/2009

因为平坦,所以喜乐。

Z博,
收到您的新加坡本土调研报告,辛苦了!
我的省内调研报告还是分产业来写,希望将我们采集到的信息和意见,尽量融进去,让更多的掌握着“权柄”的人知晓,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才能够促成这个心愿,且不至于乱“作为”。
农业和港航昨日写完,今日在旅游(航空)中呐。

上午去教堂。这是牧师讲道的经文,是不是好像是在说我们的工作?
路加福音4-6
正如先知以赛亚书上所记的话,说:
“在旷野上有人喊着说:
预备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
一切的山洼都要填满,
大小的山岗都要削平。
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
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
凡有血气的,都要见 神的救恩。”

牧师言,这段福音不但教我们应对外部世界,也教我们调整内心。
因为平坦,所以喜乐。

相信,我们大家已经一起度过了好几个终身难忘的周末了,会是一生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周末愉快!

关姐

12/12/2009

閱讀期待:《最后的女皇》

宋美龄:从小肥妞到“男人的迷魂药”
 《知识窗》 2009年12月10日 字体大小: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

宋美龄,显赫的宋氏三姐妹之一。祖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1899年3月23日生于上海。1910年去美国,后在威斯理女子大学就读。1920年回国后,参加基督教女子青年活动。后与蒋介石相识。

蒋介石与宋美龄第一次约会时,也很紧张,找了陈布雷求教,还特意带了陈布雷前行。面对千军万马不发憷的男人,在面对一个小女人时却未必不紧张。

由于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关系,蒋介石早就认识宋美龄。开始两人兄妹相称,后来两人产生感情谈恋爱了。第一次约会时,蒋介石感到很紧张,找来陈布雷,求教如何安排约会为好。蒋问:"布雷,第一次约会的地点,是在南京好,还是到上海好?"陈布雷答:" 敝人愚见,南京、上海皆不好。"蒋介石不解:"这是为何?"陈布雷说:"蒋先生坐镇南京,召宋女士来见,有摆丈夫架子之嫌;若蒋先生去上海见宋女士,又有低三下四之嫌。"蒋介石觉得有理,进一步求教:"那你说放在哪里适宜?"

"江苏镇江市---按路程计算,蒋先生主动往上海走了一百里,宋女士往南京追了两百里。大丈夫的架子放下了,宋女士的主动热情又发挥出来了。"
"妙,妙,妙!"

"明日敝人陪您先去镇江焦山看一看。可邀约宋女士后天直达焦山相会。"陈布雷说。

"具体行程你去安排吧,明天请你与我同车前往。"

第三天,蒋介石早早来到焦山渡口迎候宋美龄。见宋美龄跨下车,蒋介石按陈布雷的计划,上前拱手道:"佛家普渡慈航,请问宋女士可愿登舟?"

宋美龄见蒋介石今日如此温文尔雅,顿生好感,笑道:"我虽不信佛而信基督,但两教同理,普渡众生。"边说边在蒋介石的搀扶下,轻盈地登上渡船。

开局顺利,好兆头。支开所有的人,蒋介石主动当上"导游",带领宋美龄游玩一处处景点。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婚礼分两次进行:先举行基督教式的婚礼,后举行中国式的婚礼。基督教婚礼在宋宅会客厅中举行,客厅布置华丽。婚礼原请宋家老友、卫理公会教堂牧师江长川主持,但江认为蒋介石不是自由再婚,拒绝主持,乃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主持,而余并非牧师。

下午3时婚礼开始,证婚人余日章,介绍人谭延恺、何香凝、王正廷、李德全,主婚人蒋锡侯夫妇、孔祥熙夫妇。外宾有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克银汉夫妇、美国审判长普台及英军总司令邓坎等。蒋介石由刘纪文陪同先进入礼堂,后宋美龄挽着宋子文的手臂,在女嫔相郭主珠等人前导下步入礼堂。蒋先为宋戴戒指,并宣读誓词说:"我蒋中正情愿遵从上帝的意旨,娶你宋美龄为妻。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康健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的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这是我诚诚实实的应许你的,如今特将此戒指授予你,以坚此盟。"接着宋美龄宣读誓词说:"我宋美龄情愿遵守上帝的意旨,嫁你蒋中正,从你为夫。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康健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这是诚诚实实应许你的。如今特将此戒指授予你,以坚此盟。"仪式过后,两人赴戈登路大华饭店出席中式婚礼。

礼堂设在大华饭店跳舞厅,四周缀以鲜花,中间悬挂孙中山遗像,两旁是国旗、党旗,参加婚礼的有一千三百多人,凭事先发出的请柬入场,请柬编有号码,并盖有宋子文的私章,以防他人混入。出席的有证婚人蔡元培、谭延恺、王正廷、余日章、何香凝、李德全等6人;来宾有汪精卫、吴稚晖、邵力子、陈果夫、褚民谊、缨斌、叶惠钧等;外宾有日本总领事矢田、正领事清水、美国总领事克银汉、比利时总领事汪和德、挪威总领事业尔等。宾客由陈希曾、陈立夫等殷勤招待。

下午4时许,蒋介石、宋美龄乘坐7392号花车来到大华饭店,先在花园洋房内休息。4时15分,乐队奏起了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蒋介石身穿大礼眼,胸悬彩花,由男傧相刘纪文、孔祥熙陪同走出。5分钟后,宋美龄挽宋子文的手臂走出,前有郭、王、孔、倪4位小姐作女嫔相。宋美龄身穿银色旗袍,白色乔其纱用一小枝橙黄色的花别着,斜披在身上,头戴一个用花蕾编成的小花冠,手捧一束粉红和雪白相间的玫瑰花,10岁的孔二小姐珍妮和少爷孔路易随在身后司纱。

婚礼由邵力子任司仪。全体向孙中山遗像三鞠躬,由蔡元培宣读证婚书,文称:"盖闻宝树延辉,异彩耀玉台之镜,早梅布馥,华楣迓翟?之车。两姓联欢,一堂结约。兹者蒋中正先生与宋美龄女士,举行结婚礼于春江大华礼堂,良辰吉日,六礼告成,瑟好琴耽,双心默契。所愿宗熙三径,论协十篇。喜今兹约指铃章,用证鸳鸯之牒。卜他日齐眉益算,覃敷鸾凤之祥。元培等忝作证人,乐观嘉礼,爰缀吉语,藉贡欢忱,是为证。"接着由证婚人、主婚人、结婚人依次用章,再新郎新娘相对一鞠躬,向证婚人、主婚人及来宾各一鞠躬,婚礼在乐曲声中宣告完成。两人到花园摄影后,返回宋宅。

蒋介石当天在报端发表了《我们的今日》一文。他说:"余今日得与余最敬最爱之宋美龄女士结婚,实力余有生以来最光荣之一日,自亦为余有生以来最愉快之一日。余奔走革命以来,常于积极进行之中,忽萌消极退隐之念,昔日前辈领袖常问余,汝何日始能专心致志于革命,其他厚爱余之同志,亦常讨论如何而能使介石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凡此疑问本易解答,惟当时不能明言,至今日乃有圆满之答案。余确信余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

婚后,蒋介石在上海拉都路311号设置新居,并拟赴美国度蜜月。

在中国历史上,宋美龄堪称是位传奇女性。生于中国,留学美国,她曾这样描述自己:"唯一可以区别我和西方人的,就是我的这张脸蛋。"她的交际才能过人,身为蒋介石夫人,她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了优雅绰约的身姿。1937年,《生活》杂志称她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1938年,宋美龄和蒋介石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1941年,海明威在重庆和她共进晚餐时称她为中国的"女皇"。

近日,美国知名女性传记作家海纳·帕库拉(Hannah Pakula)完成了最新的传记作品《最后的女皇》,以787页的篇幅及大量生动的细节,详尽描述了宋美龄漫长、传奇而又丰富的一生。

从小肥妞到"男人的迷魂药"

宋美龄出生于1897年的上海,在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她的父亲宋耀如原名韩教准,年幼时随舅舅到美国打理丝茶生意,并成为舅舅的嗣子,因而改姓为宋。宋耀如20岁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毕业后,以传教士身份归国,并在上海靠卖圣经发了财。他相继有了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和宋子安。他们6个孩子在父亲的安排下,接受的几乎都是西方的教育,从思维方式,到餐饮习俗和宗教信仰。

抛弃当时旧中国的思想,宋耀如希望他的女儿可以像儿子一样学习文化。宋美龄6岁进入上海三一堂女塾,10岁时她又到美国,在新泽西州和佐治亚州的学校就读,其后进入卫斯理女子学院。

当她1913年抵达卫斯理女子学院时,帕库拉女士描述说,宋美龄有一口在佐治亚州染上的"斯嘉丽·奥哈拉的口音",她"个子小小的,有点婴儿肥,圆圆脸蛋,看起来孩子气,短发,额前梳着刘海"。

而从女子学院毕业归国时,宋美龄已经出落成了瘦削、华贵、得体的美人儿,帕库拉女士将当时的宋美龄形容为"男人的迷魂药"。对于宋美龄,帕库拉怀着女性的同情,宋美龄回到的世界是一个依旧将女人视为丈夫的妻子和儿子的母亲的时代,她得自个儿探索生活的方向。此时的她,不仅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性,也是怀着新思想的新女性。她参加所有时髦的派对,同时,也懂得利用自己的魅力和交际手段为一些慈善团体筹款。

让罗斯福夫人见识黑暗一面

1920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初次见面,他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帕库拉描述蒋介石"总是喜欢穿着朴实的棉质制服,而且既不抽烟,也不喝酒"。1927年12月1日,蒋宋两人于上海举行婚礼,这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地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

1943年2月,为取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更多支持和同情,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特使访问美国。她成为美国罗斯福总统和夫人的贵宾,在白宫住了十一天。她的风度和言谈,赢得了罗斯福夫妇的敬佩。同时,罗斯福夫人在和宋美龄交往期间,也见识了她的黑暗一面,当她询问宋美龄如何搞定难对付的工人领袖时,"她没有说话,"罗斯福夫人记录道,"一双美丽、小巧的手轻轻划过自己的喉咙。"

她出色地完成对美国募款的任务,并于2月18日在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帕库拉注意到宋美龄在演讲中喜欢使用一些深奥的英语单词,使得在座的新闻记者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查询字典。

同年11月份,宋美龄随蒋介石出席中、美、英首脑开罗会议,由于蒋介石不会说英文,翻译工作全部由宋美龄负责,这位杰出的女性穿梭在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之间,充分显示了她的外交才能。连罗斯福事后都表示:"我对蒋先生印象十分模糊,似乎对他的认识,全部是通过他的夫人的。" 丘吉尔也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尽管宋美龄都是重要的亲历者,但关于她个人的故事常常退为背景。帕库拉的新作则暴露了宋美龄很多无关大局的私密细节。

帕库拉还认为宋美龄在美国期间曾与温德尔·威尔基---在1940年的总统选举中输给了罗斯福的共和党候选人---持续了一段暧昧关系。

在曼哈顿的最后岁月

抗日战争之后,国共进入对峙时期,1948年底,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一路失守溃败,蒋介石为了争取美国的再次支持,将宋美龄再次遣派至美国,然而却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冷冻处理,计划失败。帕库拉认为杜鲁门总统觉得宋美龄爱财,因为他把蒋介石称为"提款机"。同时,帕库拉女士写道,"国民党在表面看上去是非常完美的组织,而唯一的错误就在于腐败的领导层,他们承诺谎言,榨干了老百姓们的血泪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宋美龄来到台湾与丈夫蒋介石会合,1975年蒋介石病逝于台北,隔年宋美龄离开台湾,远走美国,在那里度过晚年,2003年去世,享年106 岁。宋美龄膝下无子,她的丈夫在婚前就染有性病,帕库拉女士写道,因而他很可能不能生育。

帕库拉详述了宋美龄在瑰喜广场10号的最后岁月。在曼哈顿上东城一所雅致的房子里,她养了三条狗(两条比熊,一条约克夏),雇了24个佣人。曾有邻居抱怨从她的18个房间的公寓里传出的饭菜的异味,另外宋美龄家里有满满一柜子的金条。

帕库拉此前曾为罗马尼亚的玛丽皇后和德国的腓特烈皇后写过传记。在这本新作《最后的女皇》里,帕库拉通过对政治历史的研究,抓取宋美龄生活中的细小点滴,以讲故事的口吻,生动地叙说了宋美龄的一生。

佛教與社會講座系列:斯里蘭卡佛教民族主義

右翼佛教——斯里蘭卡佛教民族主義為例
佛教與社會講座系列: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斯里蘭卡由獨立前後至迄今為止,佛教僧侶在政治與社會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持極端態度的僧侶到底是透過什麼手段,使其影響力及聲音在社會上得以持續增長?講座將從宗教衝突、佛學院體制及後殖民處境三方面,探討斯里蘭卡長期內部衝突的性質,及其對國內及南亞區域帶來的負面影響,以茲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佛教發展作對照。
日期:明天(13日) 下午3:00至5:00

講者:劉宇光博士

回應人:吳國偉(大公神學工作室)

地點:藝鵠

灣仔軒尼斯道365號富德樓一樓

主辦:正念文化 協辦:藝鵠

a link: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席王賡武教授的南洋故事

我們是這樣活下來的
南洋故事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曾有人形容﹕「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道出的不是成就,而是百多年來,華人為生計而無奈遠走他鄉的悲歌。現時,學者普遍估計散居海外的華人最少三千萬人,當中八成在東南亞。
那麼,要追尋華人移民的足,就從當年稱為「南洋」的東南亞開始。
華人移居海外已有一段很悠久歷史。「宋朝、南宋時候非常的鼓勵,因為南宋建都在南方,所以鼓勵海洋華商來東南亞做生意。元朝亦鼓勵。當時最興盛的是福建泉州港,是當時最大的港口,東南亞的生意都到泉州去。但到明朝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他覺得不重要,而且對安全沒有保障,所以就採取了一種海禁的政策。」前港大 校長王賡武教授是研究海外華人歷史的權威,他本身也是海外華人,1930年在印尼泗水出生,之後移居到馬來西亞長大,現在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東亞研究所所長。
中國到了明朝永樂皇帝,他為了向外宣揚自己的威信,下令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到訪多個東南亞國家,例如越南、印尼、馬六甲等,最遠去到印度、中東和非洲東岸,這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為華人移居南洋,開啟了一扇大門。但鄭和之後,海禁又起,一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容許華工出洋到東南亞開拓其殖民地,情才徹底改變,王賡武說:「一方面中國窮苦、內亂,一方面交通方便,也有外面需求中國的勞動力,幾方面加在一起,引起許多窮苦階級,從華南的廣東、福建大量出去,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出去那麼多人。」

豬仔血與淚
印尼蘇門答臘首府棉蘭,有一條當地華人稱作「菜園村」的村落,住在這裏的大多是來自廣東海豐的華人後裔。他們的祖父輩都是以同一個身份來到印尼,就是賣身的「豬仔」。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賣豬仔」到南洋十分盛行,「豬仔」一詞,恰是形容當時出洋途中,華人密麻麻地困在船艙,似豬待遇的慘況。
「我爸爸十八歲的時候,家裏很窮,他就賣身來了。那時賣了二十塊大洋,就留給家裏當家用。」黃義堅回憶父親生前告訴他來印尼的故事。「豬仔」被賣到印尼,主要的工作是幫助殖民地宗主國的荷蘭商人種植煙葉。當年的華工,工作態度比當地人勤奮,種植產量也較多,所以商人千方百計都要留住他們,煙園的生活也非常誘人。「你想抽大煙就可以抽,你要老婆,他們不用你付錢就找個老婆給你。你要錢,可以跟大工頭去借,發的薪水來你賭輸了,明天又去借錢,所以一年過一年,就這樣留了下來。」
黃義堅說。當然,這樣引誘「豬仔」花錢、賭錢,到最後他們勞力被榨取盡時,工錢積蓄已所剩無幾。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謝愛萍的父親當年同樣是被「賣豬仔」到新加坡。謝父是台山人,十七八歲的時候被叔父輾轉賣到新加坡工作。她記得父親告訴她當豬仔所受的不人道對待:「阿爸他說上岸後,立即被抓到一群想要聘請工人的工頭面前,任他們挑選。剛上岸的『豬仔』要脫掉衣服,輪流被檢查,看看哪些是『病豬』,哪些不是。」謝父通過檢查,被帶到工場工作,後來因為水土不服身體變得虛弱,記得晚上睡到半熟時,便被工頭叫醒,趕到河邊,用冰冷的河水淋在身上,說這樣就能避免發熱和生病。
六年橡膠與一隻雞蛋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外憂內患接踵而來,人民生活困苦,最少十萬以上的華工被賣豬仔到南洋做工。不過,有更多的華人是自己選擇離鄉別井,希望在海外尋找生活出路。
福建晚清舉人黃乃裳曾參與「公車上書」、「百日維新」運動以至後來的「辛亥革命」,可惜都未能成功。灰心失望的他決定出走南洋。「黃乃裳後來返回閩清,談起這事情,說南洋砂越有塊地很肥沃,你們跟我出去,那邊有很好的機會。我先父覺得這個是很好的機會開創生活,所以便來了。」劉邦訓的父親劉家洙一個念頭生起便義無反顧,頭也不回地跟千多個同鄉,追隨黃乃裳到了馬來西亞砂越的詩巫省,開懇叢林。
砂越王布洛克賞識黃乃裳,委任他為港主,負責管理墾場,劉家洙成為他的助手,後來更得黃乃裳把墾場的事務交給他和另外三人,從此劉的生活可算是有了新開始。其後,劉家洙以收成的農作物跟土著建立了貿易關係,更學會了馬來話,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生意,一家人留在當地直到今日。
居於泰國南部童繞鎮的許炳文已七十九歲,是那裏第一代土生土長的華人,他說父母當年離家到泰國的理由很簡單:「過番(移居海外)是希望賺大錢,也不知來暹羅的生活如何,只相信總會比在中國好一些。」許的父母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跟隨同鄉,由汕頭坐船來到童繞鎮。「父母來的時候,這裏只是一片荒地,沒有人耕作過,是經過華人自己的苦力去開墾種植橡膠。」橡膠收成期需時六年,從荒地到橡膠可以收割的時候,許炳文已經六歲了,當時一斤橡膠與一隻雞蛋價錢相同,只能賣得三個錢,價錢相當低。
而許炳文的父親和很多相同遭遇的移民一樣,多年艱苦經營後終可以買地種橡膠,聘用當地土著收割,甚至分地給自己的子女。
求生的紅頭巾,沉重的石灰
除了男性,不少中國婦女也是為生計被迫離開家鄉到異鄉生活。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從中國來到新加坡的婦女,每天戴紅色頭巾,到地盤幹粗重工夫,當地人稱她們為「紅頭巾」。
大部分的「紅頭巾」都是廣東三水人,她們在建築工地搬石灰粉、擔石屎、送磚頭,陸帶好是其中一位。她記得那時候,每朝早七時便要到地盤開工,「五時起煮飯,然後和附近的紅頭巾一起走路個多小時去地盤,一邊行一邊吃早飯。六時許到達不久,就開始擔石灰。一包包的石灰很重,初時不懂架起臂彎來借力,石灰一掉下來,立刻就被人罵,甚至試過被人用腳踢開,沒想到來到新加坡會這樣淒慘!想便哭起來。」陸帶好十八歲時嫁給一個從新加坡回鄉娶妻的華僑,父母和她都一心以為新加坡的生活會好一點,但到後,才驚覺希望落空!她在新加坡上岸後第二個星期,家婆便要她當「紅頭巾」養家,「家婆看準三水女人吃得苦,所以堅持兒子一定要回鄉娶妻。」
陸帶好每天辛苦賺回來的五毛錢,通通都要交給家婆,自己穿的吃的都要省。相比之下,有些「紅頭巾」是隻身而來,丈夫、子女都在家鄉等她們寄錢回去接濟,陸帶好又覺得自己的處境不算最差,「她們真的不捨得吃,沒工作就沒錢,有錢就要寄回去,哪裏有錢?住這裏又要交租,不捨得吃,沒得吃!」
今年九十一歲的陸帶好膝下有九子女,十七個孫,「現在我在新加坡的生活尚可,女兒很孝順。」飽經風霜的臉上,展現滿足的笑容。
世紀.Xtra
香港電台 電視部製作《華人移民史》系列,於今晚7時30分,無電視翡翠台播映;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http://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提供重溫。
[文、圖: 香港電台 提供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12/11/2009

关于娄烨

婁燁@HK:關起門來打壓藝術最傻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1日
【明報專訊】「當這樣的無可奈何,春風沉醉的夜晚,我每要在各處亂走,走到天將明的時候才回家裏。」七十年前,在那還是動盪不安的革命年代裏,郁達夫寫出一名生活潦倒的知識分子被壓迫和渴望愛與被愛的鬱悶心情﹔七十年後,儘管世事幾許變遷,我們仍能在中國導演婁燁的新作《春風沉醉的夜晚》找到那種灰色沉鬱的愁緒。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漸漸走向資本主義經濟,鎂光燈亦從八十年代拍農村片走紅的第五代導演,走到個人化的第六代身上,婁燁便是其中一個。一九九三年,婁燁剛從學院出來,充滿熱誠拍成首作《周末情人》,九七年憑《蘇州河》揚威國際,獲得荷蘭鹿特丹影展的新秀獎、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及日本銀座影展大獎,可是在中國內地禁映,○六年以六四學運為背景的《頤和園》更是觸碰了中國廣電總局的神經,婁燁因未經他們的同意,參加第59屆康城電影節,而被罰禁止在內地拍片五年。婁燁亦因此常被稱為地下導演。

記憶:跟現在生活沒有關係

愛情是婁燁電影的恆久主題, 一如以往的作品,在《春風沉醉的夜晚》裏,愛仍隨處可見,但並不唾手可得,縱使主角王平與江誠相愛,卻因為現實種種,無法在一起,那灰濛濛的愁緒籠罩整齣電影,讓人心中鬱悶難抒。

「通過愛情,同性之間、異性之間,可以表達一切東西。」婁燁身穿暗藍色襯衣,摸摸頭靜靜的說,兩個人依附在一起,是最傳統又最複雜的事情,在愛情裏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從來沒有相同。在他的電影裏,從《蘇州河》、《頤和園》到《春風沉醉的夜晚》,轟烈的愛情逝去,事過境遷後,主角們往往與新的人過新的生活,心底深處卻仍然藏一生摯愛,「忘不了,跟現在的生活沒有關係。生活還是要這樣過。」

婁燁鏡頭下的女子均敢愛敢恨,個性非常鮮明,《蘇州河》中的美美與牡丹、《紫蝴蝶》中的丁慧、《頤和園》中的余虹都愛得遍體鱗傷,卻從未退縮,令人無法忘懷,縱然《春風沉醉的夜晚》中的焦點放在男主角身上,女主角之一李靜在得悉男朋友羅海濤喜歡上別的男人時,只默默地躲起來唱朴樹的《那些花兒》,然後決定放開懷抱接受,但也突然轉折,可說是延續了婁燁的女主角愛恨分明卻又複雜恍惚的戀人形象。

城市觸感:灰朦的南京

《春風沉醉的夜晚》是婁燁第一部談論同性戀的作品,當中卻還有不少異性戀的墨,尤其是兩男一女之間的矛盾衝突。創作劇本時,婁燁想拍一個反映當下城市狀的故事。「現在中國成了世界工廠,社會變複雜了,人與人之間,特別年輕人,相處時都遇到很多壓力,面對很多困境,科技發展又牽涉隱私問題,於是同志關係成為具代表性的題材。」婁燁認為同志愛情跟異性愛情並無本質上的分別,只是那模糊不確定性較多一點。

成長於七八十年代的婁燁,覺得放鬆自然的生活已不復再,《春風沉醉的夜晚》中那急速發展的城市環境,造成人與人的關係緊張、壓抑,王平的妻子林雪委派私家偵探羅海濤暗中跟蹤偷窺丈夫,亦是居住於當下城市的一個必然結果。每次拍電影,婁燁總會選擇一個城市作為背景,《蘇州河》中的上海是繁華骯髒的,《頤和園》中的北京是浪漫熱情的,《春風沉醉的夜晚》中的南京則是灰色模糊的。

「每個城市總有其獨特的氣息個性,與人一樣。」北京必定讓人聯想起政治,上海則非常商業化,東北剛陽似男子,江南則溫婉如女子,唯有南京這不大不小的內陸城市很難讓人斷定其個性,像個性別不清楚的人,剛好與《春風沉醉的夜晚》中的氣氛不謀而合。同時,作為六朝古都,南京那傳統氣息並不是其他城市可相比擬的,喜歡閱讀文學的婁燁在畫面上配以詩詞歌賦,大大的正楷字體直排,那古典味道便出來了。

數碼攝錄:什麼方法都可以拍

看過《蘇州河》的人對婁燁搖晃不定的鏡頭應該熟悉不過,《春風沉醉的夜晚》中的手搖鏡頭與暗淡的光營造出那壓抑的氣氛,可算是婁燁首次用數碼攝錄的首作。「從前用膠卷拍電影,現在幾乎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拍電影,也不用擔心拍攝的質量。」婁燁非常執著於鏡頭與燈光的運用,常常探索電影語言的可能性,看似簡單的畫面,背後其實做了多遍實驗,屢敗屢戰,才得到滿意的效果,如《春風沉醉的夜晚》中有一場在浴室窗前做愛的戲,這一分鐘背光,緊緊相擁的兩人便成了剪影;那一分鐘光進來了,兩人的熱烈表情便清晰了,這場戲立時充滿了詩意。

「現在中國富起來,流行拍大片,電影成了大工業,什麼都依賴後期製作,眼睛與鏡頭之間的關係被破壞了,從前六七十年代,科技還沒有那樣發達時,我們只能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婁燁非常喜歡法國新浪潮的作品,因為那時現場與攝錄機的關係還是非常密切,非常原始,「我們應該回到從前的電影狀,再看看現在。」他目光堅定地說。他又引用黑電影(Film Noir)做例子,從前的攝影機還是很落後,光孔很小,燈光不多,導演於是學習如何在規範裏創作一些新的東西。「技術是用來幫助我們的腦袋的,絕不能on top of it。先感動自己,必能感動別人。」

自己的電影:感激前輩的抗禦

婁燁曾經說過﹕「第六代導演均是獨立導演。」「所謂地上地下電影,其實是根據官方標準做參照,官方准許放映的電影便是地上,官方不准許的便是地下了,而官方標準是會不斷變化的。」若隨意自然地拍電影的話,導演會變成一會兒地上,一會兒地下,所以並沒有絕對的地下導演。

「可是,有些地上導演從沒有變成地下,只因為他們根據官方標準而改變自己,官方提倡拍什麼,他們便拍什麼,而且經濟起飛,大家便向市場看。」婁燁談到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時說,「他們那一代在文革中長大,習慣要服從;我們受到不同的教育,受到的影響比較少,所以勇於打破傳統,拍一些自己的電影。」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約有二十年的地下電影發展史,婁燁感激前輩們二十年來一直與審查制度抗衡,亦把它顛覆了,使之沒那麼嚴格,才有現在他們能喘息創作的空間。「若國家突然提倡拍藝術片,全部人一定跑去拍。」認真沉默的婁燁說罷難得哈哈大笑。

從來只拍愛情片的婁燁並不想談太多社會的東西,即使涉及六四的《頤和園》亦只是借歷史作為背景,表達對逝去青春與愛情的可惜,「中國現在有很多社會學家與政治家,研究社會是他們的工作,不是藝術家的。」婁燁認為藝術家只需要關心人的內心、其他人所忽略的,來提醒被遺忘的一些美好,「我們不是破壞性,不是技術性,而是有簡單的互補作用,所以關起門來打壓藝術最傻。」他深深相信,藝術是個人與生命、個人與社會最有意義的參照。

婁燁是個異常低調沉默的導演,訪問當天,記者從遠處只看到他獨個兒站在街頭靜靜地抽煙,低頭沉思。面對讚賞只懂傻傻笑的他,對電影藝術的熱情與執著,卻非靠滔滔不絕或口若懸河便能道出。

■婁燁小檔案

1965——生於中國上海

1989——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93——《周末情人》

1997——製作了5部電視電影合集,總片名《超級城市》

2000——《蘇州河》

2001——《在上海》(2001年荷蘭鹿特丹電影節「在水邊」DV專案)

2003——《紫蝴蝶》

2006——《頤和園》

2009——《春風沉醉的夜晚》

[文/岑倩衡 編輯/黃靜]

嘉咸街市節2009

嘉咸街市節2009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1日
【明報專訊】有人行走的地方,名為街;在街上的市集,叫街市。經歷了百多年的累積與成長,嘉咸街露天街市,我們找到了魚蝦蟹,找到了蔬菜生果,找到了花店肉檔,也找到了一股百年來聚成的味道。小販的買賣,行人的來往,是生活的見證。

發展才是硬道理,卻不知道為甚麼總被放置於傳統與保育的對立面,嘉咸街重建,最後一戶家庭遷出,商販結業,沒有市集的街道,成為了扭曲的城市的一道疤痕。

第三年舉辦的嘉咸街市節,努力地告訴這個城市,一個關於種菜與賣菜的故事,一個關於生活與人的故事。最後一戶家庭遷出,他們在這裏生活的點滴,在此存記;市集的味道,消散於嘉咸街上空,但在光影之中,我們可以重新找回那股飄盪的氣味。你,會否是聽故事的人?

■嘉咸街市節:今日至12月13日

節目查詢:2127 4504

‧影像作品:《鐵怒沿線-菜園紀事》

時間:今日下午6:30至8:15

地點:中環結志街28號海運茶冰廳

‧《市集原味!市集完未?》 攝影展

時間:明日至2010年1月12日

早上7:00至下午5:00

地點:中環結志街28號海運茶冰廳

‧《市集原味!市集完未?》照片放映會 x 市集電影《全部售罊》

時間:12月12日(周六)下午6:00至8:00

地點:中環結志街28號海運茶冰廳

‧九卡跳蚤市場

時間:12月13日(周日)下午1:30至5:30

地點:中環結志街28號海運茶冰廳

‧《保育不是硬道理:香港唐樓的過去現在及將來》講座x遊學團

時間:12月13日(周日)下午3時至6時

地點:中環伊利近街15號Culture Club

名額:30人(需報名,額滿即止)

費用:$100(包括Culture Club飲品一杯)

報名:2127 4504或電郵contact@project-see.net

[文/劉喜]

文学之硬

香港文學館:董啟章主持 武林諮詢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1日

【明報專訊】西九項目橫跨十年,作為香港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單一發展、綜合性的文化區,十年來,視覺藝術指向的博物館展覽館和表演藝術的舞台場地的方案反覆被討論勘考,「文學」卻從來不在相關決策者的眼簾。今年六月文學工作者成立的香港文學館倡議小組,數月以來爭取在西九官方諮詢受邀參與諮詢,一如其他藝術界別的持分者,惟其過程被批為草率。倡議小組於今周日自己搭起一場民間論壇,試圖仔細實在地諮詢,題目包括「文學館之必要」、「文學館之硬件建設及管理架構」、「文學館之軟件配合及文化任務」、「後續行動策略及與其他議題連結」等。誠邀作者、文學及教育工作者、以及任何愛好文學和關心文化藝術的朋友出席。小組擔任信差,把會議上蒐集到的意見加以整理,提交西九管理局。

■「倡議西九香港文學館諮詢會」

日期:12月13日(周日)下午2:30至5:30

地點:九龍聯合道135號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留座:請致電9363 4180 潘小姐或電郵mhkliterature@gmail.com

相见时难别亦难

長相思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1日

【明報專訊】名伶逝世二十年,追思會中伙伴說時間並沒有淡對逝者的懷念,反而思念日深。朋友父親逝世多年,家中仍留他生前最愛坐的椅子,每晚,朋友母親也會將椅子弄得舒舒服服,說是等父親回來,也有個安樂窩坐一坐、歇一歇。

思念令人痛,尤其是想念離世了的至親,對已走的人只剩下思憶及過去。但有時又為他們慶幸,因為他們痛,只因有值得思念的人。

如同針灸,原來對下針位覺得痛比沒有感覺好。有感覺代表經脈運行,沒感覺是經脈已堵塞,後者要回復健康反而要多受幾針。

人怕痛,可能因此不生小孩;人怕痛,所以不敢愛,最後是沒痛了,也沒有感覺和回憶,可能到人生終結前一刻亦想不起有什麼值得懷念


對逝去的人,我們放不下,因我們貪心,覺得相對相處的時間仍不夠,有一年時,希望多兩年,有十年時望可多二十年。

從前我會叫人忘記舊人,人生要向前望。但自從自己經歷親人離世後,我再也不這樣勸人了,反之,我學會感謝先人給我們的一切,包括快樂、痛苦及思念。

正如以前信人死如燈滅,但現在希望有來世,在今生思念終結前後,重遇至親至愛,他們可能不再記得自己,但信有緣定能相見。他忘記自己也好,自己只想在開始下次人生旅程時,知道他活得快樂。[未央]

12/10/2009

關于手跡與梁文道

K,
2008年香港書展,鍾曉陽之后那一場演講,就是梁文道。主題大約是書的樣式,談及未來的書會長啥樣?甚至,還會有書麼?很積極地在談論著一個感傷的話題。

他和搭檔,拿出了蠻多創意給大家分享,包括志在“誘惑”讀書者的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書墻。
那會兒,小女子因了清早在梅窩長裙、赤腳,那場狼狽的無厘頭趕船奔跑,和用盡了精力聽了上一場演講。已經累得不得了。
可是,文道總還是要見到的,既然已經咫尺天涯。
於是,小女子顧不得儀態,讓及踝長裙做下下掩飾,赤了腳盤腿坐上一張折椅。這回是可以看清彼此的第二排,當然還是邊座。
事先并未有知會文道,只當自己也是個粉絲吧@@這家伙和搭檔進場,立刻關注在主題演講上,自然也不會注意,現場出現這么一個曾被他哂笑過的傻女@@
但是,隨著講題的展開,小女子越來越郁悶。一心以為“書事”天長地久。如今,怎么會開始談論起他的生死呢?莫非自己實在是太癡迷,太遲鈍?
終於,小女子忍不住舉手“提問”了。其實,是有話要說吖。不可避免的,文道也發現了“曉觀”。
“我不覺得,隨著互聯網閱讀的‘霸道’”,書真的會消失。書也同人一樣,如果你喜愛他,就會想和他親近的。網絡書可以讀,可是‘不親’。”
“來港前,我剛剛在海南看了一場中國文學館的手跡展覽,有魯迅、有巴金、有冰心,看著才子才女當年在紙上的掙扎,那些曾經閱讀過的文字,才真的打動了我。你說,會不會,‘手跡書’,會是今后的一個可以保留下來的書種呢?如我這樣的人,是會喜歡的。”
最后,我問:文道,你是不是還在手寫文稿呢?
他答:是的。
哈,松了一口氣。畢竟,這世間,有些東西還是會不變的。是被捍衛的。

書會后,找文道簽書,是《讀者》(梁文道書話2),上書局2008年7月版。
文道已然被一群小粉絲包圍了,急急的問:“曉觀,你啥時來?啥時走?”
我指指載滿新書的箱子:“來了三天了。前一晚聽了你和哈金的對話啦。聽完這一場,我就回。要去云南待一段時間,去那兒聯系我。”
“啊?好吧。我去云南的機會,真的比去海南多點兒。網上見!”
“好的,網上見。”

這以后,又陸續在南京、上海、香港,買到的文道的新書,《我執》、《常識》、《對話》等等,如果問我有啥建議,那就是:今后出書,請將手跡也影印兩張吧,其實,文道纖細整潔的如女子的手跡,是很討人喜歡的。或許,會提高銷售率麼!@@@

沒想到,同樣的問題,之后在上海季風、甚至此次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都會與人起爭拗。書,怎么可以是摸不到的吶?原本已經是文字游戲一場空,再不能將那些個手感攬入懷中,索性連文字也不要算了。
夏博直言:小關,你是上個世紀的人了。
我憨憨笑:是啊,應該是三、四十年代的吧。老是恨生不逢時呢。
總在上海轉悠的夏老師呵呵一笑:那樣,或許我們會多個可以回味的女作家?
嗬嗬嗬。

其實,這幾天俺可是都在寫好硬好硬的報告呢!不知道,柔軟的盼望,用了很硬的字,還有人讀得懂不?

手稿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0日
【明報專訊】賜官(劉天賜)說張愛玲一封七十五字的親筆信拍賣,底價是千五元,第一口價已叫至一萬,最後以四萬元成交。

七十五個字值四萬元,即每字價錢高達五百三十三元。

賜官立即致電王天林,問他可有收藏起以前張愛玲的劇本,如果有,肯定發達,天林叔說﹕「都丟了!」

以前劇本用手寫,沒影印,如果字潦草,會找人抄過。

看過七十年代邵氏的劇本,是有專人抄在蠟紙上油印的,到八十年代仍有。油印劇本會釘成一本,有漆紅的戲名寫在封面,八六年的《英雄本色》也印過。

以前交專欄稿也是交親筆版本的,作者連副本也沒有,聽說是有人上門收稿,也有作者是郵寄的。

有了傳真機之後,所有作者都可以保留自己的真,報館收到的,都是感熱紙或噴墨機印出來的複本。

進入電腦時代,連手稿也不需要,無論劇本或專欄文章,都毋須再手寫,不用紙和筆,全部電子處理,本來無一物。

寫稿用電腦,再沒有真與複本之分,數碼化的厲害之處是原裝與複製全無分別。

未來的作者恐怕已不會有手稿,如果還有印刷書出售的話,讀者仍可以找作者親筆簽名,讓作者的字保留在書內。

有作者簽名的書,原來是沒有寫上給誰的較值錢,除非是寫給一位名人。

未來是沒有手寫的年代,電子書最終也會代替印刷書。

不會再有擠擁的書展,也許只有擠塞的寬頻。

[阿寬 ahhfoon@yahoo.com]

12/07/2009

關于《常識》的常識

常識思考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7日
【明報專訊】梁文道《常識》入選中國年度十大好書,記憶中,這是第一本香港人著作獲此殊榮,內地讀書人對此叫好,在普羅讀者之中則更叫座,一本書在半年之間賣了廿多萬冊,發揮了無比的影響力。
是的,一本書如果只能賣兩三萬冊,或許只是市場概念上的「暢銷」,但假如賣上二三十萬冊,便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理解的「現象」了,因為它竟然能讓這麼多人選擇用鈔票投票,並在閱讀之後爭相討論,背後一定有著某種切合集體情緒的獨特魅力,也必對此情緒火上加油,進一步推動它的爆發。
《常識》推動了什麼?先不談作者的細緻文字功力和博雜的知識學問,僅就閱讀效果而言,這書的最大啟蒙作用之一可能是讓中國讀者知道,時事評論原來可以寫得如此不刻薄不憤慨不誇張但卻又能夠如此深刻如此開闊如此趣味滿滿。換個角度說,這書令中國讀者讀到了很不中國的中國評論,它教導了中國讀者什麼叫做「精準評論」,在下筆時,由於評論家懂得「自我 設限」,故能引領讀者直接對問題核心,在該有的坐標裡看事情,不會迷途,不會失向。
別誤會,這裡說的「自我設限」並非一般理解的「傳媒自律」。我想說的是,《常識》作者不會像一般的中國評論員般動輒站在道德高地放言高論,先罵三句市民無知,再罵五句高官無能,最後感嘆兩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之類便收筆了事。相反,作者通常先把討論話題牢牢抓住,透過一些古今中外的例子幫助讀者了解問題的類同性和特殊性,再在制度層次上思考它的困限和出路,如此進出兩三回合,便像把一個橘子剝盡了皮,讀者自可嗅到看到嚐到橘子的甜酸滋味。
當作者以《常識》作為書名,我猜,他腦海的「常識」定義,指的並非書內所指的問題或他帶給我們的結論,而是他在引導讀者掌握這些問題和結論過程裡所展現的思考方法;回歸常識思考,你或可以得出極為寶貴的結論。箇中有禪意,頗符合梁文道近年的學佛精神。佛在文中,文浮佛意,這叫做表裡合一。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歐陽被色迷

色迷迷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7日

【明報專訊】平日非白即黑,頂多加一點點灰一兩種藍,可是到了印度,大抵只需要三兩個小時的暖身,就貪婪全心全意的擁抱一切顏色。

蓋著貨物的擋風尼龍布是鋪天蓋地的彩藍,從樹底下伸出的一串串飽滿如珠的小豆蔻果實是玉綠色的,每日早午晚的咖喱端出來都是橙紅薑泥綠藏紅,公路上車窗外兩旁飛過的土房除了土赭紅泥灰還有更厲害的孔雀藍拼咖啡拼熒光拼湖水綠拼亮橙——色字頭上豈止一把刀,簡直是分分秒秒千刀萬刃劈到眼前,叫你二十四小時不得休息。由超級興奮到萬分迷惑到極度疲累,夜來小睡片刻,一睜眼又再跳進絕色世界。

Bollywood歌舞片中男男女女穿金戴銀七色五彩跳上跳落,貨櫃車身精描細繪的俗艷花紋圖案,高矮肥瘦各族婦女身上的披搭配襯的紗麗衣裝,與印度教寺廟外牆簷壁上的象頭猴頭聖人和滿天神佛的顏色選擇原則基本相通,所謂印度顏色從宗教到習俗到工作到娛樂到飲食到方方面面,都相連緊扣互為刺激影響。我也因此瘋了的每日在路上好幾次叫停司機讓我撲出去買那些掛在路邊攤的衣架上的隨風飄揚著的棉麻印花手帕,那些大膽放肆的色彩配搭完全不拘一格,效果異常笨拙精彩,折實港幣每條一元七角就更叫我這個消費者心花怒放。而我再三肯定我是被這美色迷住不能自拔,老友們也請準備收到我日後慢慢送出的印度彩色手帕。

[歐陽應霽]

一隻狼?一頭狗?

呵呵,有空写写我家的狗吠声.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7日
【明報專訊】常懷疑家裡養的是一隻狼,不是一頭狗。
除了吃飯的時候,這冷傲雪橇才會鑽出來搖頭擺尾作點狗樣,其餘時間,不吠也不叫,小龍女一樣躲在幽谷裡,來無聲,去沒影。
都說養狗如養人,總是人家的孩好、隔鄰的飯香。
家住小村,平均每戶最少有一頭狗。狗的作用,寵幸之餘,還有「實Q」之效,有事無事,狂吠一頓,算是預警,也可退賊。
鄰家的唐狗,一天到晚捕風捉影吠沒停,在陽台看見牠獠牙咧齒勢如破竹地趕退所有過路人,我慶幸有此靈犬作鄰作伴。
至於我家狗女,看樣子狼般狡黠、豹般驍勇,誰知門鈴一響,卻夾著尾巴逃之夭夭。
家的範圍向來是一頭狗的陣地,大門更是最後橋頭堡,誰一按門鈴,任憑你是何等馴良的狗,總會裝腔作勢癲吠一餐,以示忠烈。
外子有次碰著雨中打著傘、抱著幼嬰、又在找鎖匙開門的鄰居,趕忙上前幫手,誰知鐵閘一開,黑狗應聲撲出,一口噬住外子的小腿不放,如果不是主人喝停,外子小腿上一塊肥肉肯定即時報銷。
狗性護主,本該如是,怪牠不得,奈何我家靈犬,勇氣不足,逃性有餘,聽到門鈴,轉頭逃逸躲進床底,這樣的狗,我還是第一次見。
朋友說牠該是害了什麼心理病,曾被毆打或者虐待,才會對門鈴有這樣不尋常的猛烈反應。
說的也是,我家這頭雪橇女領回來已經三歲,發情的年齡,行為卻像三個月BB狗一樣幼稚天真,只懂纏人玩捉迷藏,像要補償幼年缺失。冷淡雪犬還有一個怪異特徵,就是不讓人摸,養牠大半年,伸手在牠頭頂一摸,牠總是一縮一逃,又躲回床下底。
小雪橇來我家前,已換過三個主人,三歲以前影響牠性情的跌宕故事,將永遠是個謎。
[屈穎妍 chriswat666@yahoo.com.hk]

12/06/2009

伯明翰學派的多元与市井

伯明翰學派再臨殺源危機?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6日
【明報專訊】多謝周秀娜,令港聞娛樂版也要講文化研究;感激楊家誠,讓香港人記得英超有隊升班馬叫伯明翰。將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寫在一起,因為伯明翰是一手豎立文化研究這門新學科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CCCS)的根據地,也因為CCCS在改組、關閉和重開過後,今秋再臨殺系危機。

奠定「文化研究」新學科

稍有涉獵文化研究的,大概都曾聽過「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和「伯明翰學派」(Birmingham School),前者因二戰流亡美國,對商業化的美式普及文化看不過眼,後者則認同普羅生活,積極打破「高雅」和「低俗」的對立。雖然觀點不同,但兩者同樣積極改良馬克思理論,將研究貼近生活,例如把電影、電視、城市生活和傳媒拿來研究,開創了文化研究這門新學科。

伯明翰學派比法蘭克福學派遲起步。1964年,已在英國文學評論界嶄露頭角的理查得.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從企鵝出版社(Penguin)的創辦人Sir Allen Lane手上拿過捐助,在伯明翰大學創辦CCCS。他從一開始便立下戰書,批評當時的英國文學評論範圍狹窄,希望以文本分析為理論基礎就普羅大眾的生活進行研究。

霍加特百足多爪,逗留在CCCS的時間不足兩年,真正將「伯明翰學派」發揚光大的是Stuart Hall,例如他的理論改變了傳媒和普及文化研究的方向、提出的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亦領先相關的討論。在他的主持下,CCCS可謂人才輩出,John Rex和Paul Gilroy提出新的種族關係理論、Stanley Cohen證明傳媒製造的道德危機、Tony Jefferson分析次文化,創新理論和研究方法,更不用說Paul Willis的那本Learning to Labour仍是民族誌(ethnographic study)的最佳示範。據說,當年中心內的研究生都不太關心畢業時間,更不緊張日後如何找工作還貸款,而是專心鑽研理論、琢磨研究方法,因為他們的論文都可能是傑作,像高錕研究光纖時一樣,心知這將會是厲害的東西。

邊緣城市中的邊緣學科

來到伯明翰,就明白為何這裏能孕育出英式文化研究。

伯明翰附近的黑鄉(Black Country)是產煤重地,加上鄰近倫敦,在工業革命後成為工業、交通和貿易重鎮。因此,不難想像工業沒落帶來的衝擊:工人文化衰落,同時見證青年次文化和普及文化的影響力,令英國這階級社會產生重大變化,傳統的階級理論不再有力,都為CCCS的成員提供豐富題目。另一邊廂,二戰後英國從殖民地大量輸入人口重建國家(當中不少落戶伯明翰),可惜失敗的種族政策令衝突頻生。在這種地方出產的文化研究不可能推崇高雅文化,工人階級往往是分析的眼點;同時,伯明翰學派並不滿足於理論空談,而是貼近市井生活、講求多元尊重,以研究結果推翻偏見。

然而,強於工科的伯明翰大學卻似乎稍欠人文精神,行政部門始終對CCCS甚有意見。一直以來,伯明翰學派堅守左派立場(例如Stuart Hall便是《新左評論》的重要寫手),推崇馬克思主義、反建制、為工人階級發聲、提供抗爭的理論基礎,據說在戴卓爾年代令大學受到點壓力。霍加特志在打破學科隔閡,但學系山頭林立,每次架構重組都是政治鬥爭,跨學科、跨領域的文化研究又怎不會是攻擊對象?現已享負盛名的霍加特在2000年被提名榮譽博士遭否決,就是校方從不欣賞CCCS的最佳證明——縱使不少人記得伯明翰大學只因Birmingham School!

CCCS幾經人事變遷,在1991年變為文化研究及社會學系(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Sociology),雖已人面全非,但仍奮力保持多元,例如不少教員來自非英語國家,並進行跨國研究,以擴闊討論的可能性。可是,在2002年6月,校方未經公開諮詢便突然關閉學系,當大家還來不及憤怒,便在暑假將教員遣散或調職、將學生安置到其他學系。

當時的系主任Frank Webster認為,學系在高等教育研究評鑑(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得分「過低」是殺系主因。RAE是英國國內所有學系的研究質素的評分,每五年進行一次,當年學系的得分是「3a」(最高為5分),並不比其他院校的差,但校方不滿成績低於校內平均數,遂關閉學系,並未考慮文化研究的性質可能令評審有所偏差。事件引起國內外校友和學者的反響,強烈批評校方的做法。學系在壓力下於2004年重組,但名稱是Department of Sociology,伯明翰的「文化研究」被抹掉了。

這,就是我今天就讀的社會學系。今天的教育是一門賺錢的產業、海外留學生是龐大收入,政府資助的英國就業與技能委員會(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最近就發表報告,建議所有高等院校課程都必須被排名,而評核準則主要以退學率、畢業後的工資和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等而定,可以想像「職業先修」和「顧客服務」主導的「教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看到不少年輕講師為教學、行政工作和撰寫期刊論文生死疲勞,似乎一輩子也不可能專心教學和進行研究,哪有讀書的動力?我有位剛遞交論文的博士同學已訣別學術,另一位常質疑自己的研究有何價值,而我,也開始告誡朋友入行前請三思。CCCS那質素先行的研究風氣?俱往矣。

社會學系「不夠社會學」

苟延殘喘的社會學系現時尚算保留了一點Birmingham School的血脈,文化研究和傳媒研究仍是主打課程,不少教員亦進行普及文化、殖民主義、性別和傳媒研究。但今年3月,突然傳出學系將進行全面檢討的消息,最壞——我們預計是最可能發生——的情是關閉學系。剛好新上場的系主任突然離任(原因至今眾說紛紜),大家都大為緊張,沒有人希望「CCCS」再被宰割。在研究生的壓力下,院長和代系主任終首肯與我們見面。他們宣讀官方口徑:學系成立5年,因此要成主委員會進行檢討,暫無預設結果,但不排除殺系的可能性——理據竟然是要以此令各人認真對待之。

席間,兩人從沒否認RAE表現和入不敷支才是誘因,院長更說漏了嘴,批評本系「不夠社會學」(not sociology enough),「理據」是以數字為主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study)比例過少,足以反映這位出身政治學系的行政人員對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無知與輕視。委任學生代表加入檢討委員會的要求被拒絕,會議不歡而散、所謂的諮詢亦不了了之。更甚的是,校方一直將檢討保密,阻撓我們公開消息。新學年開始後,副校長終於用電郵通知系內所有學生檢討事宜,有位被蒙在鼓裏的本科生得知檢討報告將在今年秋季完成、而諮詢竟在9月才開始後,忍不住回應了句「what the hell is it going on?」,副校長唯有沉默。

坦白說,我對這個學系感情不深,但極為不滿校方的處理手法。至於文化研究,我其實只接觸過皮毛,討厭胡亂推砌的理論和術語,有時跟周秀娜一樣覺得evasive pleasure和intensive moments很深奧。然而,我始終認同文化研究的理念,要以活生生的普羅大眾生活為本,毋須拘泥於學科分類,只要善用理論和創新的研究方法,就能見微知著。可惜在教育變為純粹的產業的時代,本應用以研究的心神都浪費在這種不必要的行政工作和鬥爭中。

[文 黃培烽 編輯 黃靜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

《小團圓》及张爱玲身后的三位“男知音”

張愛玲也會發笑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6日
【明報專訊】去年在深圳開會評選年度好書時我已忍不住笑,今年更是索性笑出來,而且不但笑,還參與其笑,成為其中一位「搗局者」。

去年笑的理由是十個大男人坐在會議室內討論一樁嚴肅無比的事情,但表現出來的言行卻跟小孩子差不了多少,有點似一群童子軍在開會,嘻嘻哈哈,吵吵鬧鬧,從議事規則到議題內容皆爭論不休,十個人加起來至少有五百歲了,「稚氣」如斯,豈能不笑?

另一個令我發笑的原因是在場有兩三個人特別愛說話,主持人拿著咪高峰引導討論,他們卻總拉著鄰座評委低聲說話,「開小會」,對會議構成了若干程度的干擾,於是主持人唯有大聲直斥,喂,某某某,能不能不講話?簡直像班主任教訓壞學生。

好吧,坦白點名好了:最愛「開小會」的人是陳子善,已經是教授了,還愛在會議上亂說話,我忍不住一邊笑一邊暗猜這傢伙在上海教書時是何模樣?

更好玩的是,被主持人訓令後,陳子善通常只能保持沉默五分鐘,然後故伎重施,「開小會」的老毛病又犯了,主持人只好再訓令一次,陳教授竟咧齒而笑,回嘴道,嘿,我是跟他商量某本書的內容呀,這很重要,否則我沒法投票。

主持人是他的老朋友胡洪俠,是從河北移居深圳多年的作家,被他弄得哭笑不得。

今年開會我剛好坐在陳子善和止庵中間,三人都是張愛玲迷,而今年《小團圓》正好在候選書目之內,又有一位來自上海的對《小團圓》出版極端反感的作家評委,我們三人對他一人,故連我也失控地頻頻跟左右兩人交頭接耳,我也變成「開小會」的人了,真失禮,所以又想哈哈大笑。

《小團圓》最後入選了。我們高興得互相擊掌give me five,三個中坑絕對像三個大男孩。可憐那位上海作家被氣得鼓起臉孔,不斷抽煙消氣。這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趣怪瑣事,富幽默感的張愛玲泉下有知想必也掩嘴而笑。

除了《小團圓》,梁文道的《常識》也入選了。香港作家奪得中國十大好書之一榮譽,香港寫作界總該分享喜悅吧?所以我在這裡寫出來,順便向梁公道個喜。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04/2009

這是倫敦!

倫敦風景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文友陳耀華談起倫敦點滴,我也加一兩筆。不錯,Trafalgar Square常有展覽。我上月路過,就見巨型樹根十座,盤據廣場正中央,展題Ghost Forest - from the Tropics to Trafalgar。鬼樹西來,由熱林到倫敦,如此鬼怪主意,由女子Angela Palmer想出來,要以樹屍控訴雨林消失、氣候大變。當日行走鬼樹之間,每座雄根,都有兩三個貨櫃般巨型。樹倒根亡,橫屍廣場,場面震撼,而且遊人眾多,生活、藝術、政治、生態,炒埋一碟,並非高深悶藝。
在倫敦四天,每天於街頭巷尾步行,雙腿累得似要甩掉,精神卻是飽滿的。倫敦生活費貴得要命,衣食住行樣樣都係錢。不過昂貴租金並沒有如香港般趕走文化與藝術。這裏到處都有書店和展覽。在Royal Academy of Arts看了Anish Kapoor名作「Shooting into the Corner」——一枝大炮每二十分鐘發射,然巨響,噴射紅蠟炮彈,撞向牆上,搞到顏料四濺,亂中有序,而且每二十分鐘就出現不同畫面。這裏遊人多,看藝術如趁墟,證明文化活力十足。
一個清冷早上,我乘火車到New Cross,往Goldsmiths College走了一圈。這間陳舊學院其貌不揚,甚至有點寒酸,但裏面臥虎藏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當我走到傳播學研究院,在著名傳播學者James Curran門外的一個報告板上,竟看見文友陳耀華的照片呢!內裏玄機,有興趣的讀者電郵陳Sir問個究竟吧!
在倫敦三晚,一晚看了Thriller Live;舞台上,Michael Jackson鬼上身,嚇得我!第二晚看了War Horse;舞台上,巨型戰馬雖是木偶,卻係真一樣。睇騷後,在午夜地鐵 車廂內,一個黑人站起來,大叫﹕「Are you ready for this!」然後大跳breakdance,跳畢問看官收錢。這是倫敦![馬傑偉]

鲁迅的最后十天

他戰鬥到最後的一刻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上周,購得今年七月出版的《魯迅著譯編年全集》,共二十冊。該書收錄了他自1898年至1936年所寫下的全部文字,以日記、創作、翻譯、書信為序,依年、月、日編排。他於1936年10月19日逝世。我先翻讀了最後的幾個月。且來看看,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天。
十月九日,作《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約千六字)、《紹介〈海上述林〉上卷》(約二百字)。得蕭英信及稿;得費明君信,即覆;致函黃源。午後吳朗西來訪。
十日,上午同許廣平與周海嬰,並邀瑪理,去看戲。下午周建人夫婦及侄兒來訪,另兩人同來。夜為《文藝周刊》作文一篇(約一千五百字)。又發熱,近三十八度。
十一日,得費慎祥信;得增田涉信,即覆;寄黎烈文、黃源信。同許廣平和海嬰,往法租界看屋。午後,訪內山完造。下午須藤醫生來診病。
十二日,上午得宋琳信,午後即覆;寄趙家璧信。午後,往內山書店買書《新糧》,並記在書帳。晚吳朗西來;淺野來,不見。
十三日,上午內山書店送來《西葡記》,即在書帳上記下日期、書名及價錢。下午,須藤醫生來為其診病。
十四日,上午得明甫、增田涉信,即覆;又得端木蕻良信,即覆並退稿一篇。下午,得劉小芋信;黃源及蕭軍來訪。夜得周建人信。
十五日,上午覆劉小芋信。得趙家璧、曹白信。在許廣平陪同下,往須藤醫院診病,又再服藥,熱退。作《半夏小集》一文(約千五字)。
十六日,上午覆李虹霓信並退稿,寄《海上述林》給許壽裳。下午得內山完造信,即覆;為曹靖華譯作《蘇聯作家七人集》作序(約千二字)。晚,吳朗西來訪。
十七日,上午得崔真吾、許壽裳信;午後得曹靖華信,即覆;下午與胡風訪鹿地;往內山書店。晚,周建人來訪。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約二千四百字)。
十八日,病突轉劇,連日記也沒有寫,只寫了一信給內山完造,託他急召須藤醫生來診。
十九日,與世長辭。他帶病戰鬥到最後的一刻。
[司徒華 ]

記者與時代之間:以蕭乾、陸鏗、劉賓雁為個案

記者與時代之間:以蕭乾、陸鏗、劉賓雁為個案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記者記錄政治,也介入政治。記錄時代是記者的天職,但新聞與政治關係太密切,記者可能身不由己介入政治。媒介和權力結構像跳一支探戈舞,領舞的總是權力結構,跟舞的總是媒介,領者和跟者配合才跳得起舞。
歷史的初稿:個人和時代交光互影
換句話說,權力結構是首要的現實界定者(primary definer of reality),是第一性,而媒介是次要的現實界定者(secondary definer of reality),是第二性。卜少夫形容記者一生記事「是歷史長河中必不可少的浮沉泡沫,是歷史的一部分,也反映了時代,是那個時代不可缺少的見證」。形容記者記事是「浮沉的泡沫」,因為新聞是歷史的第一稿,雖然斷簡殘篇,支離破碎,卻是不可或缺或磨滅的初稿。反過來說,逝者皆如斯乎,擾攘眾生當中,究竟有幾人能夠留下一片雪泥鴻爪?我選擇蕭乾、陸鏗、劉賓雁三個個案,是因為他們在近現代中國不斷捕捉新聞、製造新聞,不斷捲入國共鬥爭最高層的風暴,他們不但寫在時代的邊上,有時候更是寫在時代的中心點上。
個人和時代是交光互影的。社會學家米爾斯(C. W. Mills)說,要了解世界上發生了什麼,甚至要了解個人發生了什麼,都必須把個人看成「社會裏面傳記與歷史交匯的小點」。這句話有「社會」、「傳記」和「歷史」三個關鍵詞,傳記是個人生命在時代脈絡下的呈現,歷史則是許多個人在社會生活的共同記錄,傳記有時代的烙印和意義,歷史抽離個體也是抽象空洞的,而傳記和歷史必須在「社會」交匯 。在分析上,米氏認為必須眼三方面:第一,社會結構整體與部分有何關係,有何特徵,常與變是什麼?第二,這個社會在歷史上有何特殊地位或意義?第三,各種人在這個時間和空間進行哪些活動,彼此有何交鋒、壓制和解放?我在這裏提出記者與時代的命題,其實就是要回答社會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原動體」(agency)和結構(structure)之間是如何交涉(negotiate)的?就組織內部關係來看,記者是原動體,報館是結構;就組織外部關係來看,報館是原動體,權力中心是結構。簡單說,國共政權如何制約報館的運作,而報紙能發揮多大的能動性?報館如何制約記者的運作,而記者又能有多少作為?反過來說,記者對於報館的角色和時代的脈絡起什麼作用?我想透過三位著名記者的生命史,探討近代史上國共政局變化、報紙與記者的互動關係。
中國近現代報業有三個主要的範式:一是商業報,最有錢,其中以《申報》和《新聞報》為代表(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小報,林語堂蔑稱為「蚊子報」);二是專業報,最受尊敬,以《大公報》為代表,是中國文人論政的典範,善於商業經營,卻不以牟利為目的;三是政黨報,最有權勢,包括國共兩黨的喉舌。民國時期這三類報紙同時存在,有些報人出入期間,未必壁壘分明,或非黑即白。1949年政權嬗遞以後,商業報和專業報從式微到消失,剩下黨報一枝獨秀。 我選擇了《大公報》的蕭乾、南京《中央日報》的陸鏗以及《人民日報》的劉賓雁,聚焦於專業報和國共黨報等三方面的比較,商業報的分析只能俟諸異日了。
大時代下記者「最大的可能性」
為什麼選擇這三個人,而不是其他人?一方面是我平素和他們有深淺不同的接觸與認識,另一方面是他們提供了重要的指標意義:他們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橫跨到世紀末,在新舊交替的不同十字路口上,各領風騷,象徵當時新聞界的「最高」標準,界定了大時代下記者「最大的可能性」,至今典範猶存,形成一幅立體的連續圖。他們是異數,是例外,不同凡響,在方法論上本文實是一篇「非常態」的比較個案研究(comparative deviant case study)。但了解「非常態」的目的就是要彰顯「常態」,因此我們希望探討:個人在特定的制度下能夠發揮什麼專業能動性?這個能動性的邊界伸展到哪裏為止?記者和報館在歷史上扮演什麼角色?
這三個個案如何代表他們的報館乃至報業範式?第一,合而觀之,他們都是「後五四」的同代人,蕭乾比陸鏗大九歲,陸鏗比劉賓雁大六歲,蕭乾比劉賓雁大15歲。他們經歷了共同的時代背景,揚棄舊禮教的束縛,接受新文化的洗禮,處在國族存亡、社會動盪的關頭,嚮往西方(英美或蘇聯)的進步,見證了從國民黨政權轉移到共產黨政權的翻天覆地變化。他們相信文字改造社會的力量,企圖以新聞這個新興行業實現個人的英雄情懷,又繼承為民請命的傳統,貢獻國家社會的現代化。他們不啻再現了這幾十年的時代精神,每每必須在時代變化的時刻抉擇一條安身立命之道,並為這些抉擇付出承擔。他們的心曲是個人與時代的糾葛,是大我與小我的互動。
第二,個人的信念和報館大體上必須結合,否則難以成事,然而這種結合並非完全密不透風的,彼此也有分合的時候。在整個意識形態的光譜上,《中央日報》是右派,《人民日報》當然是左派,《大公報》則是中間派。但以這三個記者而論,陸鏗信仰民本主義,在《中央日報》裏面比社評立場向中間靠攏一些,算是「中右」,後來還和報館分道揚鑣;蕭乾受到西方自由主義的薰陶,在《大公報》裏面比社評立場左一些,算是「中左」;而劉賓雁崇拜馬克思主義,他的報紙《人民日報》自然是左派,但他在報社裏面卻是有名的「右派」記者,最後以「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罪名被開除黨籍。政治標籤必須放到相對的語境中理解才有意義。
第三,他們的新聞生涯軌道有平行,也有交叉。在民國時期,蕭乾已名聞遠近,陸鏗有幾年的輝煌,劉賓雁尚未入行。進入共產中國,他們「殊途同歸」,在1957年的歷史點相會,無一倖免成了「右派」,再歷經文革 的磨難,前後被奪筆22年。1979年平反以後,他們再度走向「偶爾相遇」的不同道路:蕭乾脫離新聞界,選擇在言論安全距離之內,不說假話,但真話說得不夠多;陸鏗在海外開闢新聞場域,卻捲入中共高層的政治鬥爭,成為胡耀邦 下台的導火線;劉賓雁重回新聞戰線,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報告文學家,但時間很短便被迫流亡海外,至死還是追求社會主義的理想。他們站在新聞第一線,對於家國變化和時代脈動感受最深刻。他們在權力邊緣記錄時事,有時算是「半圈內人」,偶爾捲入是非圈內。在社會動盪的洪流中,他們如何實現新聞的素志?用米爾斯的話,個人的傳記如何和時代的歷史對話?
我在表一並列蕭乾、陸鏗、劉賓雁新聞生涯的簡史。一般讀者未必熟悉事主的生平,考慮再三,我決定逐一敘述他們的故事,但我不希望只做流水帳式的平鋪直敘,而試圖在敘述的過程中把個人生命還原到歷史場景:先從全體看局部,他們在特定的時間點上分別做些什麼事, 他們在歷史條件下沿什麼方向軸運轉?再從局部看全體,他們的生命脈動(尤其是意識形態)與時代軌轍有什麼聯繫,他們反映(被動)或創造(主動)出什麼時代意義?這樣反覆把鏡頭拉遠拉近,從多維視角觀看景色的高低大小。其次,當再三人合而論之,以主題為主,比較三種新聞信念與風格,包括個人出身、職業認同、意識形態以及書寫方式。最後我將回來討論他們三人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對於了解中國近現代新聞史或可提供一二示。
[文 李金銓 香港城市大學 媒體與傳播系教授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中國近現代報刊的自由理念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主辦單位: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傳播研究中心

與會者:李金銓(香港城市大學)、高力克(浙江大學)、孫江(日本靜岡文化藝術大學)、桑兵(中山大學)、唐海江(湖南大學)、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學)、張詠(密蘇里大學)、陳建華(香港科技大學)、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章清(復旦大學)、黃旦(復旦大學)、楊奎松(華東師範大學)、潘光哲(中央研究院)、戴晴(自由作家)

時間:今天及明天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教學樓4層第12教室

與會者介紹及論文大綱:http://com.cityu.edu.hk/ccr/conf2009/index.html

12/03/2009

“砒霜门”中食品科学家去了哪儿?

上班后改的第一条稿。如此荒唐的事情。

“砒霜门”事件续:混合果蔬汁中为啥会有“砷”?
文:付美斌
“混合果蔬汁中为啥会有‘砷’?”3日,一位关注“砒霜门”事件的海口市民深感疑惑,当下各种品牌混合果蔬汁广告“满天飞”, 这种饮料到底安全不安全?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统一” 的“砒霜门”事件,媒体焦点对着海口市工商局在此事件中有无法定程序错误,或为何会出现前后两种不同检测结果。其实,普通的消费者更为关心的是:混合果蔬汁中为啥会检验出“砷”?它从何而来?进食后安全么?
如此, “砒霜门”事件背后,暗藏着一个科普问题,急需食品科学家出来向公众解说。
据了解,中国饮料市场的主角更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碳酸饮料到纯净水、茶饮料,再到功能饮料。近年来都市人的亚健康趋势,让大众重拾了对蔬果营养摄取问题的关注,高品质蔬果汁因此渐渐露出头角,成为市场新的关注热点。
但是,普通消费者对混合果蔬汁饮料的生产原理为何、生产流程怎样、添加何种食品添加剂保鲜等等诸多问题却知之甚少。
此次“砒霜门”事件中的“砷”,英文名Arsenic,旧称“砒”,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种金属。在土壤、水、矿物、植物中都能检测出微量的砷。正常人体组织中也含有微量的砷。本来金属砷因不溶解于水,是没有毒性的,但是,砷化物,特别是三氧化二砷,却是剧毒的。通常说的砷中毒,实际上是砷化物,主要是三氧化二砷中毒。三氧化二砷,又名砒霜。纯砒霜,色白,无味,易溶于水,溶解度可高达30%。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理事、高级工程师李福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混合果蔬汁饮料对原料水果、蔬菜的生产基地环境和土质要求较高,“一般在水体、土壤中都含有一定的重金属,也包括一定的砷,只要含量在合理范围内,都是准许的。当然,如果生产过程中的土质、或水源中砷含量超标,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一定会砷超标。”
问题是,仅仅是原材料的环节会出现“砷”吗?混合果蔬汁饮料加工的环节里,到底加入了哪些添加剂?这些饮料中的“砷”到底从哪里来?它的含量是不是可控制的?
消费者不是食品专家,期待更多的食品专家出来详解食品安全的常识。(完)

新玩具

H 20:52:25
关姐晚上好啊,很少见你上Q哦
关关 20:54:28
哈,刚一上来就给你发现了。
H 20:54:55
呀,这么幸运
关关 20:55:58
如果楚剑在就好玩了。海南的“砒霜门”啊。俺刚回来上班就遇上,这么麻烦。
H 20:56:27
呵呵
H 20:56:55
这几天我这边的几个同事也在讨论这事,
H 20:59:16
我现几乎不写评论了,都已不会写,呵
关关 20:59:18
正在辅导小符写网络评论。点子都让人用完了。只好从公众对蔬果饮料“基本原理”的知情权下手了。看看有没有科研人员出来说明一下下?怎么会有“砷”呢?再怎么合格我也不会去碰了。本来就系饮料新产品,还这么吓唬人。
关关 20:59:43
呵呵,看到你跟着顾社长跑的稿子了
H 21:00:28
那是业余的
主要工作还是在杂志上
H 21:01:15
顾社长是个挺令人佩服的人,像你一样,能整点事出来的
关关 21:01:53
我刚从南海研究院回归。跟着院里一种博士、教授给省长做的一个关于海南和新加坡长期战略合作的调研报告。去了苏州、无锡、南通、天津,刚从新加坡回来。报告稿还没有脱手,也不顾了社里的事情。
关关 21:02:16
去做了一阵子访问学者。
H 21:02:19

我也听他们说过
关关 21:02:57
那可不敢比。顾是做大事的。咱最多写写大事。不负责任的@@
关关 21:04:41
不过这次的设计,或许要负点责了。会启动海南和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的全面、长期的对接,软件为主,硬件跟进。不知道,是不是会对这个我们得养老的岛子有点用处。
H 21:06:09
新加坡应该是海南岛一个很好的参照吧
H 21:06:57
做这样的调研报告要花很大的时间精力的吧
关关 21:09:11
是,不过他们在建国之初,政策设计,就有东方的智慧,并且比较温暖。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做到的相互促进。中国江南一带以苏州工业园为样板,正在大量复制小新加坡。我们看了,谈了,也觉得海南有可以复制的可能。逐步的。
关关 21:10:56
想不到吧,新加坡的华人里,海南人是最为西化的,比较广东潮州和福建人,也就是最有学习能力的。这一点,是我们原本对海南最大的失望。看来,设计得当,让海南人有实际可以学习的技能,提升整个人力的质素,不是不可能。
关关 21:12:59
你真理解我。有点吃力的。做了大量的基础调研,比我将近二十年的乱跑,对海南的了解还深入。主要是各个行业的困境。可是这还不是调研报告,是政策建议报告,省长项目,如何提出执行方案,实在是吓死人。
关关 21:13:59
研究院有和我智慧相当的脑力激荡,难得四十老几了,还有进步的感觉。好笑死了。
H 21:14:34
哦,这样
我怎么感觉,从国家战略,海南应是个国防边防重地来看待的吧,这样的话,政治政策上就是限制了吧?
H 21:15:08
这样话复制得来吗?
关关 21:17:31
另外,此次对中国当下的区域发展竞争、竞合的态势,从外部世界回望,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你说对了,关键是海南的定位。优长到底在哪里?产业选择的条件是什么?复制,主要是指的软件。设计思考的方法,以及管理方法,社会组织方法。呵呵,报告出来,可以披露的传你看看。毕竟有海南情结是吧?
H 21:18:25
嗯,是的
关关 21:20:52
你的爱情发展到啥阶段啦?婷1月3日大喜,已经选了小花童了。东的女儿有播音员潜质,爱说,会说;明的仔像极了他,爱笑,调皮。吴的孩子也已经快落地了。
H 21:22:22
以一个资深新闻记者的视角和阅历,跟研究院那帮人合作,会激荡智慧火花的哦,哈哈
H 21:23:06
东的女儿可当播音员了,有这么大了?不会吧,别吓我
关关 21:24:27
潜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两岁多了吧?而且一定会遗传东的理性吧
H 21:25:18
这么好
H 21:26:33
我本来计划,元旦或春节计划报团一次海南游的,现在还是再往推了,
因为现在要计划年底供楼结婚都一起了,开源节流,哈
关关 21:27:12
我要做作业去了。有点难。以往都是解读报告;这下要起草,角度很不同哦。
H 21:27:27
买房选在惠州去买,那里的环境,山水城市
关关 21:27:29
呵呵,开始供楼了。有进步
关关 21:27:38
大进步!!
H 21:27:44
哦,好的
有空再聊
关关 21:28:24
就最先祝你们新年愉快吧。
H 21:28:39
祝你的作业早点完成,能得个高分,大家好期待!
关关 21:31:12
呵呵。这个分数倒无所谓,只希望设计得符合海南实际和现状,将来别有人说又出了个馊主意就好@@
倒是回中新社又得挣工分。搞笑。
关关 21:32:03
这回我不用管网了,自由。也不用坐班,值班签通稿半个月,其余时间挣工分就得。
关关 21:32:18
做作业了
H 21:32:39
呵呵,怎么会,
要把作业当作一份重要的人生事业来看待!
好的,不打扰,有空再聊
关关 21:43:44
不谈事业喇.新玩具@@
关关 21:43:50
88

英倫的水石書屋(Waterstone)

水石書屋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英倫文化根基深厚,令人嚮往,尤其是出版事業,更是翹楚,書店遍佈大街小巷,每次路過倫敦,必定逛遊一翻,瘋狂掃貨,流連忘返,其中大型連鎖分銷網絡水石書屋(Waterstone)更是聞名遐邇。

設於倫敦市中心比卡迪里廣場(Piccadilly Circus)的分店,樓高八層,全歐最大,公認為水石書屋的旗艦,前身為詹遜百貨公司,展銷書本超過15萬種之多,排列於書架之上,長達8英里。其中一層闢為咖啡室,供書迷休息及消閒之用,站得累了,顧客可以入內繼續閱讀,那裡空間寬廣,經常舉行演講及簽名會,穿梭其中,隨時會碰上名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足球名星碧咸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等等亦曾為座上客。

水石書屋在1982年創業,共有300所分店,遍佈全英各地,運作以人為本,各具特色,銷售書目各有不同,全部由前線員工親自揀選,號稱沒有兩間店舖發售相同貨品,就算是最普通的銷售點,書種數量亦甚為可觀,平均高達三萬以上,絕非聊備一格。

我最常到的一所水石書屋位於倫敦高爾街(Gower Street)內的五層大樓,屬於一級保護文物,踏上木製的梯級,吱吱地響,古色古香。那裡是全歐洲最大的學術書店,銷售書本超過16萬種,政經名人及諾獎得主如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前南非大主教圖圖、美國生物學家古爾德等名人也曾到此一遊。值得一提的還有倫敦經濟學院的水石書屋,又稱為經濟學人書店(Economists' Bookshop),位於葡萄牙街(Portugal Street)一角,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集中銷售最新的學術著作,當前學界熱點,應有盡有。
[陳耀華 cyiuwah@alumni.cuhk.net]

姐姐的"小刀子"

关姐:
你收集的资料发给了,以便他们好调取。看看容量大不大,大的话传QQ好啦,我一般上班时间都在。

你要回去了,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少了。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很欣赏你的心态,很快乐的关姐。

课题我能做些什么,请告诉我。希望我能做点有用功。
L
***********
L,

呵呵,在研究院我过得也很快乐,高效和谐,脑力激荡,觉得自己有进步。到了我这个年纪,有进步其实是很难的了。所以,心存感激。
我会常来的。希望你们看到关姐就开心。

你的起步这么好,真是让人羡慕的。加油!!

课题最后,再合作一把。我会将在新加坡关于产业的调研都写一份小报告,请你传与当时联系的业界,再交流一下反馈意见。反正业界部分的总报告也是我这里起草,要心里有底才好。
先传港航的部分,传与港航集团就行。洋浦要专门打包,与裕廊集团的报告结合才传。
东亚所的调研供你参考,请留资料。

新加坡的PPT我通过QQ试着传一下。

还有部分是光碟:如港务集团、建屋局。请C提供给你,看看是否可以传。不行就刻印光碟。
资料要人手一份,毕竟那么远、那么贵、那么累去调研,每个人都希望留下完整资料的。所以,你很重要啊!!

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学院,会寄一份资料DVD来。请C与H公关经理联络跟进。
新加坡取回的资料,请在资料库里另外打一个文件夹。
然后知会K院、Z博、C。辛苦了。

小刀子就是这样的吧@@

关姐

YY妹從英倫學成歸來

關姐姐,你好啊!我從英國回來了,在院里沒看到你。想你呀!YY

哈哈,歡迎回到溫暖的海南島!冷壞了吧。我跟著K院剛從新加坡調研回來,在家趕報告呢。我的訪問學習也剛好到期,又變身會老記喇。不過還是會“客座”著,也會常來的。準備等這個課題結束時,請院里的好朋友們聚一下答謝,一并給妹妹你接風,想聽聽你的英倫故事吖@@ 關姐姐

謝謝關姐姐哈!等你過來。YY

×××××××××

又一個故事 關於《胡適手稿》

拖延佔有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在深圳開會至八點,與陳子善等學者前輩到圖書中心旁的「尚書吧」繼續聊天,聊累了,在店內橫七豎八的書堆裡尋寶,自是一樂;這回找到了一套出版於四十二年前的《胡適手稿》,開價一千元,八折盛惠八百大洋,不貴不貴,絕對超值。

但我始終沒有把它買回家。

並非捨不得金錢。若說捨不得,應是捨不得讓自己的佔有慾這麼快便因被滿足了而冰冷死去,我寧可讓「慾火」在心頭再燒一陣子、再醞釀一陣子、再攪動一陣子,才去買,這可享受雙重滿足,既佔有了書,也體會到佔有前的等待快感,等於有了雙倍開心。蕭伯納不是早就說過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法佔有想佔有的東西,另一是很容易便佔有了想佔有的東西。我緊記於心,故予以實踐。

當然有點顧慮手快有、手慢冇,書本會被別人買去。但無所謂了,隨緣即好,是你的便是你的,強求不得,每個人都有一套做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按此行事便最快樂,中國人慣用「自在」二字描述一種輕鬆無掛的幸福感,用得極好,其中那個「自」字,是關鍵所在;隨心去做,盡量別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行動的「依變數」,這才重要,比佔有更重要。

然而話說回來,一套三冊的《胡適手稿》確令我回港後仍思之念之。三本書皆採線裝復刻設計,不厚,每本只有一百頁左右,內容是胡適的閱讀筆記或書信,由台灣的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出版於胡先生逝世之後,當然並非真貨而只是手稿的複製品,但製作水準極佳,幾可亂真,三冊合放於一個精裝硬盒內,印著淡紅色的線條圖案,也有胡先生的黑白照,穿長袍,抱胸而立,笑容滿臉,意態親切,令人聯想到余光中所曾說的「中國人最美麗的樣品」。我是極想極想擁有它,且看兩周後再去深圳,是否有緣。

其實我曾經擁有其中一冊。那是十多歲時買的了,離港讀書,放在爸媽家,家裡火災,被燒掉了。我一直想找機會買回,沒料卅年後才再見到,我有信心,下次去到「尚書吧」,它一定仍在等我。且看是否屬實,再跟你說個從頭。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2/01/2009

心向往之:第三届「香港國際古書展」

世紀人文動線﹕古書展@12月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1日
【明報專訊】天氣漸寒,風聲蕭索,但文化人若有書在手中,則會溫暖心頭。年底12月,兩個書展將接連舉行,貴氣古雅的「國際古書展」有之,充滿平民活力的「九龍城書節」有之,讀者可各自選擇。

「香港國際古書展」今年辦至第三屆,將於12月4至6日假香港展覽中心舉行。與過去兩屆同樣由香港辰衝書店、日本雄松堂書店及澳洲康史達書店合辦。

過去一屆古書展,今年初在金融海嘯的陰霾下舉行。當時中國首次參加,尚未成為國際古書商協會(International League of Antiquarian Booksellers;ILAB)的成員,但為交流古書業內資訊、補足貨源,亦有參加。不過,剛過去的9月,中國已加入ILAB,為繼日本與韓國後的第三個東亞國家,與十個國家古書協會、二千家最專業與具良好信譽的古書店為伍。國際古書商協會會員的專業信譽為世所公認,出售的珍本書可附上協會分發的道德書號,保證並非仿古書或假冒珍本。對不論是食品或其他貨品都讓人缺乏信心的中國,ILAB有如為中國文化事業而背書。

而今年有來自澳洲、中、美、英、法、德等國家的30多個古書商參展,除了古書外,還帶來古地圖集、畫冊、照相冊、海報、作家簽名本、名師手稿等等。例如1600年安普羅修斯.舍凡胡賽繪的首幅巨大彩色宇宙地圖,就記錄了17世紀時人們的宇宙觀,讓後世人能追溯當時的人怎麼看待自己在宇宙的位置,其歷史意義,便為之標上45萬港元的收藏價;又有馬克思於1850年9月至10月期間,在完成巨著《資本論》前,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作文獻研究寫的二十四冊筆記之中第二冊筆記的最後一頁親筆手寫原稿。
而其中標價最高的,為售價55萬港元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這是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在1868年至1872年間,多次遠征中國之後把其研究和見聞集結成書的第一版,收錄了1885年及1912年的大對開本地圖集。第一本地圖集包括了26幅中國北部的地圖,第二本則包括28幅南中國地圖,而每個區域都有,一個為地理學地圖,一個則為繪有群山自然地形的山理學地圖,彼此相向,是中國首套科學地圖集和綜合地理地圖集,被認為是歐洲製作中國地圖的巔峰。

此外,今年古書展的最後一天12月6日,上午時段,主辦人之一保羅.飛恩會為參觀者帶來的古籍免費估價,每人兩冊為限。

[文/于婷]

a link:think again

访问学者计划结束

各位,
传来整理的东亚所EAI调研报告,港务集团PSA报告有修改,请以此为准。使馆的那一份要明天出来。
我在中国南海研究院一年三个月的访问学者计划结束,明天开始回中新社开工了。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合作,参加这样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度过了紧张而愉快的时光,结交了一批有智慧和有担当的好朋友,让我这个资深老记研究新兵收获颇丰!心存感激!!
相信我们的调研是扎实的,对海南和新加坡长期合作的政策建议,会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这个报告是一个梦想的开始,我们参与了造梦,为这个让人喜爱的绿岛。
大家加油!!

11/28/2009

安安穩穩從星洲歸來

L牧師,
感謝您之前的祝福,我已順利完成調研,安安穩穩從星洲歸來。
我們一行六人,五天走訪了十多個機構,政商學民都有接觸。新人果然如港人,很認真務實。
也走訪了1835年新加坡的第一間基督教堂和1848年建的天主教堂,清早去坐一會兒,都很讓人寧靜喜樂。新加坡是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人們相處的蠻融洽,社會和諧,政府對人民的照顧很智慧,也貼心,令人羨慕。
酒店隔壁有間懷恩堂,人們捐書。俺在書堆里看到一疊子聯早的專欄剪報,就討了來。是副刊,專寫語言之樂。看來如小女子般的傻瓜那里都有@@還討了新本地漫畫家的漫畫手作,主題與綠色環保有關,叫做《FROM TREE TO TREE》,看來俺對手跡有病態的迷戀@@

深夜,河灣泡吧后夜游,竟然鉆進老警局活化后的藝術局,夜半看了一場新加坡水粉畫四十周年展。威尼斯、蘇州、南洋,題材亦西亦中,水元素多多。聯想起包括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風水設計在內的諸多水元素概念,呵呵,這真是一個“拜水”的國家。
新加坡朋友相約,在狹窄的新加坡海峽畔,望著對岸馬來西亞的燈火,喝啤酒,吃奶焗蟹,連同行的老局長都忍不住露了不少私隱哎。
最開心是搶出時間,兩進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館藏圖書豐富,令回到海南后就苦于找書難的我好生羨慕。看到不少老師和朋友的書,甚至有我爹地早年電影劇本與他人的合集,還有我的導師吳新雷撰寫的《中國昆曲藝術》。真是他鄉遇故知!一下子就對新加坡有了好感。
吃了兩次印度餐,咖喱咖喱的干活。很形式主義的餐廳!肉骨茶就選曾蔭權去過的那一家喇,午間鬧熱得很。一人吞了好幾塊肉骨,熱辣辣的骨湯,喝出俺一身大汗,胃好暖@@
……
感觸蠻多。忙過這兩天聚一下。
關關

11/18/2009

a link:閱讀時光:帕慕克《新人生》

成了"人參"

K,
今天,MAYBOY飛回撫仙湖辦案子去了。
清早,我倆擦黑出門,在門口小館子定了餛飩,踏踏實實,吃暖了,去機場。女司機歸來,一邊生火煮狗狗飯,一邊等著他的落地消息,進進出出沒著落。十點多,手機嗶嗶,心踏實了。

前兒午后,小女子說:像胡蘭成帶小屁顛兒一樣,帶我去出玩!我要“吃館子”!他關了電腦,拉著小女子的手,手里還提溜著狗繩。我們下樓。
胡蘭成和顛顛兒,在院子里瘋跑。胡蘭成看見我倆,沖過來,尾巴隨風,如旗。繞著MAYBOY轉兩圈,牠又飛跑開,不肯回家。“那么,好好玩兒,別出大門啊。”媽咪囑咐說。
MAYBOY用右胳膊拐著我的手,他的臂彎好暖。我們出大門。
不時回頭看看,狗兒真的沒有跟出來。他笑著看看俺:呵呵,您是不是又有點失落啊?

去昌茂的小路,植著印度紫檀,已經是很好的林蔭道了。
路頭那間叫做欣奇的西點店,是我家的御用糕餅店。臺灣人開的,十多年了,我家早餐的面包,生日的蛋糕,都是欣奇的。
胡蘭成和顛顛兒早就知道,如果媽咪帶他們出大門向左拐,那一定是:找姐姐,買面包。他倆,早就會自動停在冷氣門外,等著姐姐來開門;天氣熱的時候,一進門就地一趴,吹冷氣!@@
前兒,冷。MAYBOY我倆進了欣奇:喝咖啡吧?喝咖啡。
“您來點兒啥?”他站在烤箱前,一眼看中咖喱角。
“俺要吃特甜的!”小女子去了冰柜,拿了一杯藍莓摜奶油!
小妹端來咖啡。
我打開摜奶油,喂他一勺:嗯,真膩!您能直接吃?
他把角子喂俺一口:嗯,真香!還是您會挑。

是晚,陪著他去影室,拍照。雜誌封面照。
俺端著機器,拍點兒花絮。好玩兒。
不想,女化妝師一邊用刀片兒刮著他的面,一邊數落起俺:“哎呀,怎么掉這么多皮兒啊。把你的護膚品,也讓他擦擦啊。冬天皮膚干,洗面水不要太熱,要擦護膚品!”
“他一個大男人,我也只好教教他,也不好像孩子一樣整天給他擦面油啊。”
折騰一晚,拍了站著、坐著好幾種姿勢,反正MAYBOY咋拍,都特上像。
“怎么樣?”
“還成。”
“不還成。你老不肯護膚,這不讓不相干的女人欺負俺了吧。你老婆對人心也是有洞察力的,特別是女人。就知道不動大腦的女人呢,對不相干的事情,會忍不住說啥。”
“是是。”
次晚,這家伙讓俺厚厚的抹了一層凡士林!!
清早,一睜眼:老婆,看俺今天皮兒不錯吧?
“臭美!!@@@”

一家業內雜誌,要介紹我家高律師。高律師自然想起自家的關記者,便先不要人家寫,問俺有興趣不?
“呵呵,俺從來沒有和寫過的人睡過覺呵,您這不是要俺破例?@@”
相識二十多年的采訪對象,真難寫!!
琢磨了兩天。某夜,被人“跨界”:有了,俺有題目了,就“跨界律師”,好不?
又琢磨兩天。某午,在高寶校園散步中:這家伙,給俺下一“套兒”,這不誠心要俺好好想想他的好處麼?
回家,午后咖啡時間,看著他的側面說:您給俺“下套”?!
人家側過側面,很有興趣地看著關記者,好像要看進俺的腦袋瓜兒。
“誠心讓俺想想您的好處,堅定立場,對不?”
這家伙眼睛一亮,向椅背一仰,哈哈大笑。
“寫就寫,您可是有風險啊。您可是知道關記者琢磨人的厲害啊,也不一定就是一個方向啊,沒準兒倒讓俺琢磨出不是來喇。您別后悔!!”

素材實在是太多了。就這么三千字,裝不下。
倒是,一如關記者以往與傳主的關係,這家伙也領教了被采訪者拆解的厲害。“咋的,我自己沒琢磨出來的行動背后的意義,讓您給一語道破。”
呵呵,這話俺聽多喇!

這支筆,終於能夠成為“人參”,為我的MAYBOY,和我們的家,進補。
值了!!@@

今兒,是2009年11月18日。。
午后。一人。挺冷。
咖啡,蛋糕,瓜子。
書房里八只狗狗。
瑜伽音樂。
陪。

燉了豬蹄花生湯。
等兒子。

“跨界律师”

“跨界律师”
——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高卫华律师的传奇故事


他,其实是一介书生。

他不但是那种特会看书、特会考试的书生,还是那种传承了民国传统,会打通学科学习的书生。

他是高总,也是高律师。由文而商,由商而法,他一路读书,一路行动,样样都弄出了点名堂,一不留神成了时尚的“跨界人士”。他让人们看到,普通人也可以成传奇。

他,是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高卫华律师。

跨界传奇

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是海南名列前茅的律师事务所,2008年度,以总分第一的评比成绩被海南省司法厅评为“优秀律师事务所”。该所网站的律师介绍是这样写的:

高卫华,男,汉族, 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1984年9月至1988年6月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7月毕业分配至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海南分公司工作。1991年4月起任海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业务部门副经理、经理,1994年11月考获国际商务师职称。为增强企业管理能力,1995年8月考获会计师职称。1996年6月奉调至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集团)公司任副总经理,1997年7月调回海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任副总经理。1997年8月至1999年6月参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1月起任海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兼海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较为精通,对企业管理和财务控制有丰富经验。

2002年3月通过首次国家司法考试,在按海南省政府统一部署完成海南轻工和海南医保两公司改制任务后,于2003年1月起至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法律工作,2004年8月起任执业律师。2008年被评为本所优秀律师。

高卫华能够从商界“跨界”做律师,还是因为手上有些“硬通货”: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国际商务师证书”、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师证书”、国家司法部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全国统一的证书考试,通常要过五关斩六将淘汰率颇高,偏偏对他而言就如履平地。

2001年下半年,一边企业改制如火如荼,一边众多客户你来我往,两头忙中的“高总”偶然得知法官、检察官、律师考试要“三考合一”成司法考试,一听之下便动了心思:“这个考试好像含金量蛮高。”于是去香港会客户时顺手带回一只当时国内尚未流行的MP3,从网上搞了一套北京名师的授课录音,官场应酬商人重利之余便潜回书生本色。02年参考,不但一举中的,还名列海南省司法考试第四名,让他身边的一众老总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你哪来的时间?”口称“侥幸”的他其实自有一套洞察的技巧:第一次司法考试,参考者有不少是有多年司法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他根据这个情况分析,出题者一定要平衡三方的业务。其中,法官与律师的业务知识范畴基本相当,唯有检察官业务是相对独立的。据此,他竟然推断——若考“法律文书”,应当出自检察院实务内容。

高律师回忆说:“有了这个基本判断,我基本上没把精力放在这一项的备考上,只是到了考试前的中午,特别熟记了检察院专用‘刑事起诉状’的格式。进考场翻开考卷,果然就如期见到了这道考题。”

说起这些证书考试的传奇,高太笑言:“想当年,他一个南京大学中文系研习古汉语的夫子,跑去别的系旁听高等数学课程,期末考试还拿个唯一的满分,生让满脑子辩才的哲学系高材生都汗颜。不论文理,他是那种拿到课本,就可以分析出学科要点的人,并且会从出题者的角度判断哪些是必考无疑的环节,甚至怎样出题考察才能择优汰劣。”

“不过,别简单以为这家伙就是为考试生的。生在会计世家,又圈读了诸子百家,一毕业即被分配到刚建省的海南大特区,从事当时最为新潮的国际商务,而后又被提拔从事企业领导工作,转行进入法律界不过是顺势而为。是大时代锤炼出了一介书生的洞察力,他如今的‘跨界’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

执业传奇

有跨学科转轨的敏锐与能力,有厚实的国际商务及企管经历,正是高卫华律师的优长。他既深知企业内部运作的规律,也了解企业外部经营的环境,对现行法律条文里涉及企业运营的条款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的执业特点就是“上手快”。受托各类案件,他既能够准确引用国内外适当的法律条款,还能将过往的从业经验代入诉辩过程;在担任企业法律顾问时,他更是能够从企业管理角度,内外兼顾考量,出具可行有效的法律意见。

2006年,高律师参加三亚中亚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清算,在主要负责的中亚信托投资公司下属各地子公司的清理工作中,其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让一起工作的注册会计师认为双方的配合堪称完美。在涉外债权审核中,当时中国某银行的新加坡分行申报了500多万美元的债权,因为借款合同约定适用新加坡法律,因此该分行要求按照新加坡法律确认其债权。高卫华审核以后提出:中亚信托在1995年12月与该分行签订借款合同借入200万美元,未归还的本金为180万美元,双方最后一次确认债权债务是2001年4月,至该分行申报债权的2006年4月已逾五年,虽然按照中国的法律该债权已过诉讼时效,但是按照新加坡的“时效法”第六条规定,合同之债的诉讼时效为六年,所以应据此认定该债权未超过诉讼时效;但该分行作为债权人参加中亚信托的破产清算,并非二者之间的独立诉讼,除在诉讼时效上适用新加坡法律外,在破产程序中,仍应适用法院地法即中国法律;经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决议通过的《三亚中亚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债权利息确认原则》对全体债权人有效,也应适用于该分行,因而据此计算利息为50多万美元,合计应确认该分行破产债权230多万美元。该分行最终接受了这一审核结果。

2008年1月在洋浦某公司诉中国外运海南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一案中,高卫华作为中国外运海南公司的特别授权诉讼代理人,充分运用对国际贸易、国际货运业务和中国外汇核销、海关监管制度的透彻了解,于庭审时详尽证明了中国外运海南公司对争议事项的处理是合法和正当的,而原告的诉讼请求则是缺乏法律和事实依据的。该案后在海口海事法院主审法官的调解下,经高卫华有理有节的说服沟通以原告主动撤诉结案,既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又为原被告双方未来的业务发展留下了空间。其实在接案的时候髙律师凭借多年的外贸经历就已发现,在原被告与案外关联的第三人复杂的合同关系中原告有个“命门”,抓住这个要害是很有希望使得原告撤诉的。委托方中国外运海南公司的佘总欣然表示:“我希望你真有这个本事!”最终,她果然看到了乐见的结果:“我们找对人了!”

2008年5月,受香港一知名集团公司的聘请,高卫华领衔本律所的一律师组前往云南抚仙湖畔担任该集团投资的大型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社区综合开发项目的法律顾问。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政策已由鼓励转为限制,所以及时、精准的法律意见对这种大型项目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从项目公司的股权结构、增资备案,到具体项目的规划选址、林地可研、申报立项、水保方案、控规评审、环评评审,直至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在项目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深入其中,熟练掌握了外商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的整个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并运用多年积累的各项经验和技能为公司提供法律事务为主的全方位管理服务。在云南项目告一段落后高律师回到海南,继续兼任着该集团公司在海南的大型项目的法律顾问。

如此,做律师最符合高卫华的书生秉性:接手的一桩一桩案子,就是一道道待解的题;涉案的一个个行业,就是一门门待考的课程。每每一展开卷宗他已然兴奋,对于又可以开始琢磨一个新领域,他总是乐此不疲。

(完)

陳文敏論律師之專業精神

畢業典禮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陽光明媚的周末,早上八時許陸佑堂已擠滿了穿著學袍的畢業生。畢業禮是院長眾多公務中最愉快的。當老師的,最欣慰是看到學生畢業成材。對同學而言,十年窗下,也是期盼穿學袍戴四方帽的這一天。對家長而言,這是子女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故,每年我都會特別用心準備畢業禮的演詞。今年更首次在英文演說外再加一段中文演詞對同學作一些鼓勵。部分演詞如下:
「大學畢業,只是一個開始,在你們面前仍然有很多的挑戰。學士學位,只是一柄開啟學問的鑰匙。學無止境,願大家以謙卑的態度去面對學問,面對人生。作為律師,我們亦當緊記,對我們而言可能是簡單瑣碎的問題,對當事人而言卻可能是他們一生中遇上最大的困難。不論是簡單或複雜的個案,不論當事人是貧是富,我們皆應悉力以赴,盡己所能,這才是專業精神。
在工作以外,我們亦不要忘記,社會上仍有很多需要但無力支付法律服務的人士,我們絕對可以用我們的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
四十年前我們成立法律學院,為香港的法治奠下重要的基石,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希望能在同學間播下服務社群的種子。我們有幸得到良好的教育,社會的栽培,取之社會,自當回饋社會,盡一己之力,令社會變得更公平,更美好。作為律師,在面對不公義或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更應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普通法制度內,律師專業能夠歷久不衰,就是因為我們對公義與法治有一份執著與堅持,亦只因為這份執著與堅持,我們才贏得社會的尊重與信任。
蠟炬燃起,金鐘輕搖,很快各位同學便會各踏征途。四年前進入大學時,我相信大家都懷著夢想而來。今天離開大學後,我希望大家仍繼續去追尋你們的夢想,沒有夢的人生是枯燥可悲的。在尋夢與圓夢之間,或者你們可以緊記,人生中除金錢與名利外,總還有一些值得我們追尋的東西。」
[陳文敏]

11/17/2009

a link:錢學森的小故事,故事中的錢學森/文﹕馬家輝

 【明報·社評】——名家筆陣之馬家輝.
  
  錢學森的小故事,故事中的錢學森/文﹕馬家輝 (20091110)
  
  錢學森教授告別式上周五舉行,剛好下過雪,殘雪班駁的道路上,數千民眾列隊祭拜,白的雪,黑的路;白的花,黑的夜,電視鏡頭遠遠拍過去,氣氛陰黯,倍顯淒涼。
  
  這樣的畫面就是故事了,到了若干年後。錢學森活了98歲,剛好跟孫中山、袁世凱的中華民國同壽,從出生到去世,一輩子都是故事。這樣的一輩子,肯定是個不朽的傳奇。
  
  你是忠於國民黨政府嗎?我忠於中國人民
  
  值得說的「錢氏故事」當然很多。對,上世紀50年代錢學森寫過一些文字從「科學角度」支持大躍進、大煉鋼,對許多人來說,確是不可不提也不應不提的故事,這故事確實反映了深刻的時代荒謬,曾有一段漫長歲月,在絕對權力的催眠與蹂躪下,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或刻意逢迎或被迫扭曲,說過寫過表達過一些比荒謬更荒謬的言論意見。事後回看,那都是恐怖環境下的可怕錯誤,都有啟示,——生命裏的任何關鍵抉擇都會留下痕跡,都是故事元素,把所有故事集合起來,便是一生。 
 
  錢學森一生做過許多關鍵抉擇,而在抉擇與抉擇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隱隱關連,尚待有心人仔細梳理索隱。錢先生去世後,華人傳媒無不提及他的老師寫過回憶錄,書裏特別闢了一個專章談論錢學森,然而,不知何故,傳媒皆只提及其師馮·卡門(Theodore von Krmn)極為讚賞錢學森的才智和學問(尤其那句「錢學森的研究水平已超越了我」),卻沒引述這些關乎抉擇的段落﹕
  
  「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校園裏,錢並不是最為一般人愛戴的教授,因為他嚴厲,性情急躁,對學生顯得有點傲慢。不過,他對我一直非常尊敬,雖然我們已經成為親密的朋友,他總是用那種古老的中國方式稱呼我為『我尊敬的老師』。在中國,也許是最高讚詞了。
  
  那時候,在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了全面追查,加州理工學院,這所向來維護許多特立獨行的科學家的小小學府,無沒避免地受到注意,凡是於1936至1939年間在加州理工學院生活過的人,都受到懷疑。」
  
  當懷疑落到錢學森的頭上,據他的老師回憶,錢先生作出了這樣的抉擇﹕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當時,有人要錢學森揭發一個名叫西德尼.槐因包姆的化學研究員,此人曾在一個與共產主義有關的案件中提供過偽證,錢學森跟他有過簡單交往,他為對方介紹過職業,還曾去過他家欣賞古典音樂。
  
  而錢學森拒絕揭發他的朋友。有人告訴我,這就引起了美國聯邦調查局對他的注意。結果,在1950年7月間,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准予錢學森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憶錄的同一個篇章內,卡門教授也替禁止錢學森離開美國的關鍵人物金布爾(時任美國海軍次長)說了幾句好話﹕
  
  「錢學森見過金布爾,對他說,如果不恢復他的證書,他打算回中國去,但是毫無結果,這樣,錢學森就下定決心,打電話給金布爾,說他已經準備動身了。當金布爾根據消息告訴移民局時,我肯定他曾認為這樣做不會使錢學森遇到不幸。他大概以為,移民局的特工大不了暫時滯留錢學森一段時間,便會讓他回加州。我想金布爾也會感到震驚,事情後來變得這麼糟。一位同事告訴過我,移民局是政府部門裏最專橫的一個。看來這是事實。」
  
  面對專橫的移民局,錢學森又有何抉擇?美國Esquire雜誌於1960年代有過一篇報道文章,刻劃了這樣的故事﹕移民局官員對錢學森提出了三道問題。
  
  一是,你認為美國應該承認赤色中國嗎?錢學森回答,我沒有足夠的資訊作出判斷。
  
  二是,你是忠於國民黨台灣政府嗎?錢學森回答,我並不熱中於國民黨,我要看誰能為中國做點好事,我忠於中國人民。
  
  三是,一旦美國和赤色中國開戰,你會站在美國這邊嗎?
  
  對這問題,錢學森低頭思索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最後搖頭說﹕我的全部忠誠屬於中國人民。
  
  將來放洋學成 一定回國報效
  
  經歷一番波折困頓,錢學森終於回到中國,金布爾也離開了軍隊,做回平民後,他沮喪地說﹕「這是美國有史以來做過最愚蠢的一樁事情,錢學森根本不是什麼共產黨,而是我們逼他走這條路的。」
  
  金布爾沮喪是應該的,但他也沒有全對。錢學森早已「左傾」是事實,據其自述,早於1935年他已答應一位中共地下黨員,將來放洋學成,一定回國報效。美國逼不了他,好的壞的,理性的感性的,都是錢學森的個人抉擇,包括在美時拒絕出賣朋友和扭曲良知,包括回國後擁戴領袖和撰文浮吹。這都是故事,故事疊積著故事,便是生命的軌跡了。
  
  關於抉擇,還有另一個值得略談的道聽塗說。
  
  最近有一位詩人前輩告訴我,他有一位老朋友,多年前任職於台灣調查局之類機構,曾經咬牙切齒地對他表示,唉,毛澤東能夠這麼早把衛星打上天空,怪只怪蔣介石不夠狠毒,下不了一個果斷決定。50年代中期,調查局收到情報,錢學森一家乘船從美國出發,繞道菲律賓、香港,返回廣州。
  
  調查局高層將領寫了一份報告,分析若讓錢學森安全返抵中國大陸,共產政權的科技力量將往前飛躍發展,所以,建議蔣介石派遣特工前往菲律賓或香港,趁輪船停岸之際,混到船上,把錢學森「處理」掉!
  
  蔣光頭沒做這樣的抉擇。或許是他不敢,因為害怕美國。錢學森保了平安,因而有了後續的故事。推動中國科研和國防,加入共黨成為黨員,發言支持大躍進大煉鋼,最後,返回研究室,返回書房,而至今年10月下旬,告別人間。
  
  這都是抉擇的故事。個人的抉擇,相互的影響,共同刻劃了沉重的時代疤痕。或許唯有自然來臨的死亡,誰也選擇不了。

鄭依依訪關愚謙

關愚謙:政治問題 別來問我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21世紀中國崛起,國際經過政治、經濟的較勁,正逢「文化軟實力論」出現。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之策,在上月作為最重要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也許正是最高峰的體現。
若如長居德國的學者關愚謙形容中國為「巨艦」,關愚謙站在浪頭上,既為大船找到文化的新航向而高興,卻亦為大洋中種種足為阻撓的暗礁而擔憂——而他縱是評論者,出言指點航道,也小心慎言。
旅居德國已40年的關愚謙,如今退休,任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每兩年在所居地漢堡舉辦一個「中國文化月」,與德國裔妻合著了10多本書,介紹中國文化藝術風俗、出版中國文化指南,活動頻繁,年近80的老人疲累而興致足沛。
他自豪的說,德國讀者買書時會尋「Kuan寫作」的書。
中國這樣、中國那樣
而剛過去的法蘭克福書展,「我從到尾都有參與」,在引起爭議的前哨書展中,他更是某半場論壇的主持,面對此起彼落的舉手發言,他坦言要當保持中立的主持人並不容易,但事後回顧,他撰文指國內問題如麻,評論的介入「對國家領導人敲起警鐘,非常重要」,但卻絕不認同抗議者「架起『機關槍』,利用書展這個平台,向中國進攻」,認為是成為了「西方媒體攻擊中國的工具」而不自知,甚至聯想至抗日戰爭時的「漢奸」,「幫日本人害中國,typical Chinese!」關愚謙激動地拳擊手掌而言。
他稱爭議為書展的雜音,是德國媒體對中國打問號,而往往是不理解中國歷史與現代情、不曾踏足中國的年輕記者,對中國的評論;他眼中的書展,卻是滿有成績:「法輪功、藏獨、疆獨、人權組織,要利用書展和中國唱對台戲,德國政府與警察不讓,抗議只可以一人示威,眾數出現警察立時解散;要發言可以,講台下最多20人聽,平台小,聲音有限;中國過去了數百家出版社,據說一共簽訂了2000份合約與意向書;有100個作家在接受訪問,整個城巿,到處是中國人的臉,報章頭條總是中國這樣、中國那樣, 正反形象壓在人們腦袋中,得有時間去消化……」似乎大國的人海戰術,這去國數十年的老人亦深諳其道;倒是微弱小眾,他似乎未及留意。
關愚謙經常將中國形容為又大、又老、又舊的大船,船上拖載龐大艱巨的社會難題,外國社會不能想像的:「中國的人口13億,這是什麼概念?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所有人口加在一起,也還不到13億。」

他為中國說項,指不應用西方社會的標準要求只開放了30年的中國,他往往用一句話將提問的媒體駁回:「為什麼中國富強?這與人權有何關係? 」
「中國要民主,中共必須改革內部,但需要慢慢來,太快會翻船。中國假如出現內戰,幾千萬人會跑到歐洲——小小的越南跑出幾十萬人,歐洲已經受不了,何中國?」記者聽來,如像恫嚇。
他也向中國建言:當務之先,中國要建立新理念,「不是文化大革命 時、不是『摸石頭過河』論,而是需要大家討論、研究,以民主方式辯論,甚至在電視上、報紙上共商『中國向何去』,集腋成裘」。他指要從三方面總結:中國文化傳統的好壞如何棄留、歐洲文化如何接受或排拒、60年共產中國的經驗如何評說:「中國不是共產黨的中國,不是政府,是5000年文化、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他稱即使討論5年到20年都沒有答案,但仍得討論。
風物宜長放眼量?
而在這遙遙無期的討論中,他持謹慎的態度:「很多人將共產和中國畫上等號,這是錯誤!」他既否定中共所行之政,但「說到人的時候,要有證據。六四至今,我還不知道是誰指示開槍的,鄧小平 說他沒有,李鵬說他沒有,楊尚昆也說他沒有。誰都說沒有。這責任太大了」。
對事不對人是他評論的原則,「唯一對人是對毛澤東 和鄧小平,因為他們死了,蓋棺定論。」
關愚謙不否認國事很難看清,誠如外國對中國的評議,即使難以公允,甚至有所「抹黑」,中國應有「泱泱大國」的風度——他叮囑記者寫下:「中國你怕什麼?你讓他們去說、去罵、去批評。只要以後走在正常的路上就可以了。就像我當年離開中國,說我叛國、反革命,台灣稱為雙重間諜,提高警惕廿多年,至今才認同我是文化人。」——那中國常因達賴訪歐等原因,動輒與法國、德國等國關係欠佳,可是領導人有害怕的心理?「這政治問題,你要去問他們,哈哈……」
訪問將結,關愚謙以美國比喻中國:「二戰時偷襲珍珠港事件,最近才明朗,是他們美國讓日本來炸珍珠港:美國政府一直想參加世界大戰,但老百姓不同意,政府於是把珍珠港很多重要軍艦撤走,留下老的舊的,犧牲2000多人,利用這機會參戰。這事件,50 年以後才打開這個檔案……也許六四死傷檔案,也得50年後才解封。」
老前輩教訓「年輕的記者」說:「除了問『為什麼』,還要用第三隻眼睛去觀察。不要太主觀,try to be objective。」從逃亡到回國
關愚謙當下正在北京、上海巡旅訪問。
關愚謙系出世家,曾祖父為清代名將領關天培的侄子,父親與周恩來為同學,他自己在北京外語大學俄語專業畢業後,曾為鄧小平、陳雲等領導人任俄文翻譯。但一九五七年「反右」風潮驟起,關愚謙因傳抄帶有「右派」言論的大字報而受批,繼而下放青海五年,多方營救後才得以回京,被調入有政府背景的民間組織「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負責接待外賓,文革初期毛澤東首次接待五十萬紅衛兵,關愚謙便陪同登上天安門城樓。
然而隨運動的深入,紅衛兵要揭發清算「摘帽右派」,流放邊疆的孤絕重襲,關愚謙冒死偷換外賓護照逃出中國,前往埃及,卻在開羅被關在牢中長達一年,成了中埃美蘇多個國家中都想利用的棋子。後國際紅十字會營救下定居德國,於一九七七年獲博士學位,任教漢堡大學,及為德語報章撰文介紹中國情,亦為香港《信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撰述歐洲事務專欄,剛於香港三聯出版介紹歐洲多個文化的《歐風歐雨》。「雖然我是逃出來,但絕不會利用任何第三個人來罵自己的國家,中國人是我同胞、中國是我祖國,這是我的堅持。」去國家亡,母親離世不復再見,中國卻仍是心上一片繫念。
[文:鄭依依 圖:陳智良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11/16/2009

a link:“母”劲儿的纪晓萍

盧燕在洛杉矶的青春

文字江湖﹕青春的盧燕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不久前洛杉磯加大美術館邀請我演講,出發前幾天收到盧燕寄來電郵,說一定來聽演講,還要在次日請我參加午宴。到了洛杉磯,通了幾次電話,才知道是荷里活演藝協會的萬聖節慶祝餐會,她可以邀請嘉賓同行。我到洛杉磯本來是做學術演講的,不期竟然忝為盧燕大姐出席荷里活宴會的嘉賓了。回想起來,也真有意思,因為在我認識盧燕本人之前,她在我心目中是銀幕上的明星,而最突出的形象則是她飾演的慈禧太后。
認識盧燕本人有好些年了,不過,每次見她,都是在亞洲,不是香港,就是上海,再不然就是北京。她近年來香港,飾演香港話劇團《德齡與慈禧》裏的慈禧,雍容華貴,端莊肅穆,朋友們也都尊之若「老佛爺」,說話畢恭畢敬,一言一動都不敢造次。我雖然比起香港的朋友癡長幾歲,也不是戲劇界中人,但想想自己父母幾十年前都看過盧燕的電影,算算畢竟是晚輩,也就跟著恭敬如儀,有時還攙扶著老太太上下樓梯,盡一點弟子之勞。
我們開始稔熟,是舞蹈家江青在香港籌劃演出歌舞版的馬勒《大地之歌》,請了盧燕擔綱演出詩劇的朗誦人。為了配合演出,我在城市大學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邀請演出的藝術家與觀賞的學者,從詩歌翻譯、音樂創作、歌劇演出、舞蹈編排等不同角度,討論了《大地之歌》的藝術展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盧燕非常隨和,說話語調平易親切,與舞臺上慈禧顯示的威勢凌人完全不同,就與她逐漸親近了起來。
兩年多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同時有個學術研討會,我們都去捧場。白先勇要我就便特別照顧盧燕,接送都歸我,朝夕相處,自然也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影劇裏展露的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形象,也就消失殆盡,眼前只是談吐文雅風趣、舉止溫柔敦厚的大姐姐。
我在洛杉磯的美術館演講,盧燕來了,笑嘻嘻地給我一盒禮物,說是自家院子裏長的柿子,很甜,好吃。我一看,橘黃色的兩顆大柿子,還帶著綠油油的柿葉,剛從樹上摘下來的。 順便說道,我第二天早上很忙,要去看望一位考古學家老友,鑑賞他的日本南畫收藏,可以由他直接送我到午宴的飯店。盧燕就說,我跟主辦的負責人說一聲,安排好的話,請他一道來吧。馬上就去打電話聯繫,一會兒回來,說講好了,請你朋友一起來。我這才發現,原來她在洛杉磯辦事機敏快捷,完全不像慈禧太后需要李蓮英來伺候,倒像李鴻章運籌帷幄,折衝樽俎。
第二天到了宴會場所,在門口就發現盧燕招呼各路英雄好漢,進進出出,如同燕子一樣活潑。哪裏是慈禧太后,簡直就像《德齡與慈禧》劇中神采飛揚的德齡!難怪她喜歡洛杉磯,原來這裏是她青春的泉源,是她鮮活跳擲的場所,是她永保年輕的舞臺。吃完一頓豐盛的午餐,她拿了個大南瓜給我,說拿去玩玩,太重帶不走,送給你的朋友。考古學家送我回去的時候,說這個老太太了不起,很青春活潑呢。我說,沒錯,南瓜留給你,留作青春的記憶。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a link:张学良在纽约的“女朋友”

11/14/2009

小思老师的“童子功”

如此磨鍊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金文泰中學同學為慶祝畢業四十年,籌備聚餐和出版紀念冊,負責的同學十分認真從事及尋找舊日資料,感動了我,從塵封中翻出頁頁記憶,這一翻動,不得了,原來我們是經過老師如此磨鍊,帶一身「武功」年復一年走過來的。
我保存了初中一到高中三年級六年來的作文,個別老師的批改,顯示了手把手教的心血痕。最令我回首看而驚訝不已的,是高中三那一年,用毛筆依老師講本抄下《中庸》(連朱注小字)。在堂上邊聽講邊用鉛筆把老師所作注釋寫下,並用紅筆圈點精要處,真是一字不苟。我完全不明白當年怎有這樣能耐,只記得還要背默,故印象深刻,事隔幾十年,到今天,有些句子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仍歷歷在心。
我們一輩人,沒有印刷精美、重磅洋紙的教科書,教科書中沒有編輯人細意安排的甚麼分析、設計、遊戲……卻用心把老師說的一字一句,銘記心中,日子久了,遂成生命的部份,一切與考試分數無關。
幾十年過去,不是這些舊物提醒,一時間也忘記了老師用了甚麼教導方法。大概所受磨鍊,當年只覺理所當然,我們沒一絲埋怨,不感到壓力 ,那樣的學習,才叫愉快。有些教育理論,拚命講愉快學習,事實卻推行無聊無情的學習方式。又反對背誦,怕令學生蠢了,那真不知有何根據。
我們經過如此磨鍊,仍感愉快,又不見得蠢了,真感謝師恩。
[小思]

11/13/2009

a link:崔卫平:两德统一中知识分子的角色

余英時細說唐德剛

他不為政治變動隨波逐流
——專訪余英時,細說唐德剛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著名華人學者余英時先生,是史學大家唐德剛先生半個多世紀的好友。聽到老友在加州故去,身在美國大陸上的另一邊、位於東海岸的余先生感到唏噓、惋惜不已。在接受《明報》電話專訪時,余先生回憶了和唐先生在50多年前的相識過程,並對朋友的學術成就和觀點作了客觀的評價。「他是位公正的史學家,有史學的信念,文學的才能。」余先生說。

筆下胡適過於生動 令很多人不適

記者:你跟唐先生是50多年的老朋友,能先談談你和唐先生是怎麼認識的嗎?

余英時:我是1955年到美國的,到哈佛大學學習,那年聖誕節我來到紐約見朋友,其中就遇到了唐先生,所以我們相識了整整55年。我們當時見面就一見如故,一方面我們都是安徽人,他是安徽合肥,我是安徽潛山,兩個地方其實離得很近,講的就是鄉音。另外唐先生喜歡文學和詩詞,所以我們能談得攏。另外,當時我已經有文章在香港雜誌上發表,他們都看過,所以彼此都有一些了解。當時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我在哈佛大學,那個時候唐先生的學位也差不多就要拿到了,後來他又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工作,然後又有了機會去紐約市立大學教書,所以我們常常見面,談得很多。1982年,我們還一起受到邀請到新加坡參加一個會議,有一兩個禮拜天天在一起,那就談得更多了。唐先生確實很幽默、詼諧,但事實上他也很嚴肅,特別是對待歷史十分認真,做人也很嚴謹。我們在一起,談得最多的還是歷史。

記者:唐先生自稱是胡適的學生,他跟胡適先生關係也很密切,為他作了口述,寫了《胡適雜憶》紀念胡適先生,你怎麼看他筆下生動的胡適先生?

余英時:他和胡適的關係很密切,也為胡適作了口述,他筆下的胡適在許多地方確實很生動,雖然有些描述也不一定準確,但這不是他故意的。比如,他寫胡適學位沒有拿到,當時的左派看到這個論斷就非常高興,大事宣揚。後來我研究,胡適1917年4月向女友韋蓮司的英文信上說,杜威讀了這篇論文,很誇獎,所以唐先生論斷是有問題的,因為胡適當時博士論文已經寫好,就差出版這個環節,而胡適因為急於回國並沒有把出版論文放在心上,所以哥倫比亞大學遲遲沒有授予學位。他回國10年後才在1927年出版了論文,也就拿到了學位。所以胡適的學位問題只是形式上的問題,這點唐先生可能有描述不準確。

另外,唐先生作了胡適的口述,兩人長期在一起談話,不過胡適當時的朋友非常多,唐先生了解的胡適也只是一個方面。他對胡適的描述,也有很多人不喜歡,有人認為他筆下的胡適太輕薄,過於風趣,所以胡適的兒子、胡適的學生大物理學家吳健雄女士、台灣的蘇雪林教授等都不高興,蘇雪林還寫了一本書《猶大之吻》,專門攻擊唐先生。但是我覺得,唐先生並無惡意,有些反應過於情緒化了。
記者:唐先生非常尊崇胡適先生,並受到胡適的影響,那唐先生是否也深受五四精神的影響呢?

余英時:唐先生是中央大學畢業生,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當時的中央大學和北京大學在文化觀點上是唱對台戲的,所以唐先生對五四可能並不完全認同,他受中央大學的影響更大,因此對胡適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尊崇。但他和五四也並非完全隔閡,比如顧頡剛抗戰時期在中央大學教古代史,唐先生是他班上的學生,考試成績第一,我是在《顧頡剛日記》上看到的。可見,唐先生一方面舊學很好,另外一方面他跟顧先生關係也很密切,所以和五四也不完全隔閡。

「歷史三峽論」是比喻,是希望,是別樣敘事

記者:唐先生最大成就可能就是口述史,你最推崇的是他哪一部口述史?

余英時:我特別推崇的是他做的李宗仁口述(按:《李宗仁回憶錄》)和張學良口述(按:《張學良口述歷史》),它們的重要之處在於提供了新的史料。關於這兩個人物以及他們親歷的歷史,有些我們並不清楚,也不見諸文字記載這兩部口述作了補充和澄清。相反,我認為胡適的口述,其史料價值就降低許多,其中並沒有太多新的材料,可能是因為我們掌握的胡適材料足夠多了。其實口述本來就是中國史學傳統,《史記》就是例子。

記者:除了口述史,唐先生最著名的歷史論點就是「歷史三峽論」,你怎麼看唐先生這一對中國歷史未來走向的比喻?

余英時:「歷史三峽論」是個比喻,不能看得太認真,表達了唐先生一種看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觀,也不是理論和學說,有一種文學手法。但這一觀點表達了唐先生對中國未來的美好願望,通過重重險阻順利到達彼岸,給中國人一種希望,是一種樂觀的願望。

記者:在學院史學界,不少歷史學家都認為,唐先生的史學寫作太通俗,也沒有提出自己獨特的理論,但他在普通讀者中很受歡迎,尤其是在大陸。

余英時:唐先生作了很多史學普及工作,這一工作是時代需要的,他寫《晚清七十年》,對於一位專門史學家來說,每個章節都是一個大問題。因此作專門研究的史學家往往不敢寫大事的歷史,但全面寫史永遠需要的。歷史普及工作很重要,就像科普寫作一樣,它可稱為「史普」。唐先生的書在大陸非常受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大歷史觀,開了大陸讀者的眼界,在官方觀點的教科書外,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

海外中國史學家的自由空氣

記者:在美國,有一批作中國史學研究的華人學者,除你之外,包括過世的唐先生、黃仁宇先生等,你怎麼看這些海外中國史學家的學術特點?

余英時:從唐先生寫史的流暢和氣勢浩蕩來看,我們便確知他是充分利用了美國的學術自由、思想獨立等優勢。他若不在海外,留在大陸,他便不可能把它的才學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大陸同樣有許多史學、史識、史才都很高的學者,只因受到意識形態的限制,便失去了自由發揮了。

記者:從抗日走過來的唐先生也參與了很多海外愛國運動,比如保釣、對日索賠等。你怎麼看民族主義情緒相對強烈的史學家唐先生?

余英時:作為歷史學家,最忌諱的就是兩個極端:民族虛無和民族主義。歷史學家就要訓練自己,不要走向任何一個極端。唐先生從抗戰走出來,所以他對民族和中國有特殊情感,他有民族情緒,但沒有走向極端。「五四」以後,不少知識人對中國的文化傳統,如孔子,否定的太多,有時候走到文化虛無等另一極端了。總之,激烈的民族熱情和過度的文化自譴,都是真正史學的克敵。唐先生在中國念大學,然後又來到了美國,接受了美國的各種思潮,然後在自己歷史研究寫作中融合起來,他取得很大的成績,決不是偶然的。

記者:那他對中共的態度呢?他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去大陸的海外學者之一,與大陸關係也比較密切。

余英時:唐先生作為史學家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不為政治變動而隨波逐流。他從1979年起就開始往來大陸,但並沒有因此而歌頌中國共產黨。他開玩笑說,因為老母親還在大陸,所以有些話不好說,但絕對不說違心之話。所以,他是位公正的史學家,有史學的信念,文學的才能。

(本文採訪內容經過余英時校訂)

[文/石劍峰 編輯/黃靜]

11/12/2009

a link:關於母校中華中學

a link:臺大校長孫震乃老校友

a link:母校一百一十年庆生(从基督中学到中华中学)

a link:阅读时光:止庵《茶店说书》


作  者:止庵 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09-01
页  数:234页
I S B N :9787101066142
版  次:
印  次:1次
开  本:32开
装  帧:精装
纸  张:普通
适读人群:文学爱好者
茶店说书
目录

卷上
侦探小说的两派
人性的因素及其后果
无法从寒冷中归来的间谍
为什么读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纸房子》与读书
“失落的书”补遗
历史的复杂之处
鲁迅与美术
鲁译刍议
《周氏兄弟合译文集》总序
《明清笑话集》整理后记
张爱玲小说谈片
浮生只合小团圆
“听”与“谈”之外
也谈《废名讲诗》的选编
再关于废名
关于《废名集》
安东尼奥尼与我
话说出版事
读《学画记》
卷下
读书、写书与编书
普通读者
关于读《老子》
我读外国文学
悔其少读
被冷落与被忽视的
读书又一年
关于牺牲
一则以讹传讹的趣闻
周作人与章士钊
“没有好久”之类
后园诗话
苦竹诗话
“水的冷暖只有马儿知情”
从童年说到“编辑之痒”
从“我与《开卷》”谈起
说“经典”
说“原创”
我的签名本
感逝篇
后记
关于“茶店说书”

文:止庵(网易:止庵的日志)
我新近出了一本《茶店说书》,有读者问这书名的意思。我在序里说:

前些时读《心经》,因想西方亦有类似总括一切的文字,大概古代可举《旧约》中《传道书》一篇,现代可举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狱中书简》的《十年之后》里“ 关于愚蠢”一节。读之可知我们这个世界过去如何,现在如何,将来又会如何。譬如在朋霍费尔看来,不辨善恶,尤甚于故意为恶;惟其多数人不辨善恶,少数人才得以故意为恶。此即其所谓“愚蠢”。他说:“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反观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差不多全给这句话说中了。而我觉得不妨接着说:道德缺陷,其实就是一种理智缺陷或智力缺陷。

相比之下,我们写写文章实在无关大局,顶多止是小愚蠢罢。然而亦当深自警惕。新编集子要起名字,见过几本以“说书”为题的书,也来凑份热闹。有个现成的, 见周作人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三日致鲍耀明信:“近见丰氏《源氏》译稿乃是茶店说书,似尚不明白《源氏》是什么书也。”“茶店说书”或有出典,一时不及查考, 我取这个书名,是告诫自己不要信口开河。

我只是从周氏的话里取了这四个字,他谈的翻译,原与我无甚关系。我看中的是“说书”,至于在茶店茶肆或别的地方说本无所谓。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说话者,谓口说古今惊听之事,盖唐时亦已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四《贬误篇》)有云,“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
……
《梦粱录》(二十)影戏条下云,“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又小说讲经史条下云,“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都城纪胜》所说同,惟“捏合”作“提破”而已。

我说“信口开河”,就是这个意思。
普通與傳奇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前兩天在「筆陣」欄內談及錢學森的生命抉擇,我說他,故事與故事重重相疊,便是傳奇。無巧不成書,交稿後躺在酒店床上讀止庵先生新書《茶店說書》,其中一篇文章詩論張愛玲舊著的來龍去脈,見他述及《傳奇》書前的作者題詞:「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彷彿正是最好的提醒。
錢學森固是傳奇的科學家卻亦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故可從其生命的不同階段裡看到傳奇糾纏著普通。我的文章,所說的就是這樣了。就是這樣了。
閱讀顯然總是有「緣分」這回事的。什麼時候剛好讀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本是尋常的閱讀,卻忽然跳出了一段文字,剛好切合此時此刻該時該地的一些想法,或是一些感覺,或是一些「需要」,於是被深刻地撼動,好像閱讀的時間順序被暗中設定了某組「程式」,不會過早讀到它,也不會太遲,就是剛好。於是喚起了某一種層次另一種形式的讀書趣味。
止庵的書是他在北京簽名送給我的。中華書局的版本,跟胡洪俠的《書情書色》相同,卅二硬本小開本,復刻了很古雅的民初感。止庵問我有沒有興趣找出八九萬字的文章整編一下,加入這套系列;我有點不好意思地點頭回答,待我找找,待我找找。不好意思是因為今年已在內地出版了兩本新書,年底又將在台灣「麥田」出版幾本小冊子,平常動筆雖勤,但愈來愈覺得沒有太多東西值得留下來,出書愈多,愈見膽怯。可是小開本的復古誘惑畢竟是強烈的,回港之後,有自知之明,恐怕仍終抵抗不了,將往箱底翻尋,努力試一試。
《茶店說書》照例是謙厚的書名,完全是作者的性情反映。周作人曾在信裡說「近見豐氏《源氏》譯稿乃是茶店說書,似尚不明白《源氏》是什麼書也」,止庵乃借用,「我取這個書名是告誡自己不要信口開河」。
當讀到這則書名解題,我的膽怯又來了。還是別出為妙。止庵似乎不是提醒他自己而只是提醒我。觸目驚心,閱讀至此竟是有點警世的恐怖了。
*********
隔窗望去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本已極累,躺在酒店床上翻開止庵的《茶店說書》,精神來了,不知不覺讀到凌晨兩點。不行不行,要睡了,必須加快速度讀完,明天還得早起忙個整天。
此行在內地幾個城市選住的都是所謂「精品酒店」。酒店外型毫不起眼,名字更是普通甚至略帶怪異,像北京有一間叫做「船舶重工」,乍聽還以為是間工廠的附屬賓館,房間卻是裝潢得精緻舒適,空間也大,關上門,便是一片自在的小天地,或明亮或摩登,杭州那間世貿 君亭更刻意模仿泰式風格,比那千篇一律的五星豪華客房更能讓人睡得安穩。
微細的進步,已足讓人樂於親近。
那夜躺在寬軟的床上,把書看至232頁的最後一篇文章,以為完了,再讀完233頁的後記即可倒頭大睡,豈料後記的幾行短字竟然召喚起一連串的思考,註定又是一夜難眠。
是這樣的。止庵引述了芒迪亞格小說《閑暇》的故事,主人公出門經商,中途在巴塞隆那收到家中女僕來信,告知其妻出事了。他決定不把書信讀完,暫時不願面對未知的恐怖,反而用了三天三夜飽覽城市和尋歡作樂,玩累了,才把信讀完,原來兒子不幸溺斃,妻子傷心自殺。主人公乃吞槍自盡。
止庵如此替書本結尾:「讀罷我想,我們所希望的無非是晚些得到那消息,所努力的無非是晚些看完那消息,所謂人生正在其間展開,此外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哀傷而準確。把《茶店說書》闔上,我懊惱怎麼剛好在旅途之中讀到這樣的一個故事和聯想。
睡不著了,倒感覺肚皮有點餓,乾脆披上厚厚的長褸和圍巾到街上找吃,上海有的是港式茶餐廳,廿四小時營業,吃一碗熱騰騰的牛腩麵,味道不輸香港,份量卻是香港的一倍。坐在店內一角隔窗望向暗街,梧桐葉落在地上,北京下雪這裡下雨,計程車偶爾呼嘯而過,閃過一道刺目流光,蕭索之中另有清爽。
尚有幾個鐘頭便應天亮了。白天與黑夜之間,快樂與不幸之間,所謂人生正在其間展開,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一說想一想。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a link:阅读时光:张爱玲:《忆胡适之》

张爱玲:《忆胡适之》(节选)

炎樱有认识的人住过一个职业女宿舍,我也就搬了去住 。   
  是救世军办的,救世军是出名救济贫民的,谁听见了都 会骇笑,就连住在那里的女孩子们提起来也都讪讪的嗤笑着 。唯有年龄限制,也有几位胖太太,大概与教会有关系的, 似乎打算在此终老的了。管事的老姑娘都称中尉、少校。餐 厅里代斟咖啡的是醉倒在鲍艾里(The Bowery) 的流浪汉,她们暂时收容的,都是酒鬼,有个小老头子,蓝 眼睛白镑镑的,有气无力靠在咖啡炉上站着。   
  有一天胡适先生来看我,请他到客厅去坐,里面黑洞洞 的,足有个学校礼堂那么大,还有个讲台,台上有钢琴,台 下空空落落放着些旧沙发。没什么人,干事们鼓励大家每天 去喝下午茶,谁也不肯去。我也是第一次进去,看着只好无 可奈何的笑。但是适之先生直赞这地方很好。我心里想,还 是我们中国人有涵养。坐了一会出来,他一路四面看着,仍 旧满口说好,不像是敷衍话。也许是觉得我没有虚荣心。我 当时也没有琢磨出来,只马上想起他写的他在美国的学生时 代,有一天晚上去参加复兴会教派篝火晚会的情形。
  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隔着 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镑的 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看怔 住了。他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 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忽然一 阵凛然,想着:原来是真像人家说的那样。而我向来相信凡 是偶像都有“粘土脚”,否则就站不住,不可信。我出来没 穿大衣,里面暖气太热,只穿着件大挖领的夏衣,倒也一点 都不冷,站久了只觉得风飕飕的。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 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 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
我二月里搬到纽英伦去,几年不通消息。一九五八年, 我申请到南加州亨享屯·哈特福基金会去住半年,那是A  P超级市场后裔办的一个艺文作场,是海边山谷里一个魅丽 的地方,前年关了门,报上说蚀掉五十万。我写信请适之先 生作保,他答应了,顺便把我三四年前送他的那本《秧歌》 寄还给我,经他通篇圈点过,又在扉页上题字。我看了实在 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写都无法写。   
  写了封短信去道谢后,不记得什么时候读到胡适返台消 息。又隔了好些时,看到噩耗,只惘惘的。是因为本来已经 是历史上的人物?我当时不过想着,在宴会上演讲后突然逝 世,也就是从前所谓无疾而终,是真有福气。以他的为人, 也是应当的。
  直到去年我想译《海上花》,早几年不但可以请适之先 生帮忙介绍,而且我想他会感到高兴的,这才真正觉得适之 先生不在了。往往一想起来眼睛背后一阵热,眼泪也流不出 来。   
  要不是现在有机会译这本书,根本也不会写这篇东西, 因为那种怆惶与恐怖太大了,想都不愿意朝上面想。   

阅读时光:温源宁:胡适博士


《名家经典纪怀散文选 我的朋友胡适之》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编者:萧南
1995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ISBN7-5411-1307-7/I.1266
胡适博士
温源宁
胡适博士,在少数人心目中,不是一个厉害的对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是老大哥。全都承认他和蔼可亲,甚至他的死对头也认为他招人喜爱。他不是风流绅士,但是风流绅士处世交友那一套他都不生疏。在寒暄、恭维、献点小殷勤以博取社交界特别是女士们好感的不足挂齿却又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方面,他都算得上高手。他有本事能使每一个和他相处的人全都无所拘束。胡博士是最佳意义上的民主人士,没有沾染一点点无论是基于社会地位或是知识水平的势利习气。
胡博士的家门每逢星期天对外开放,来者不拒。任何人,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共产主义者,是商人还是盗贼,只要开口,他都会耐心倾听、耐心叙谈。对于深陷困境的,他会给予帮助;对于寻求工作的,他给写介绍信。有些人来请教学术问题,他总是尽其所能加以满足。也有些人只是前来问候,他便飨以零零碎碎的新闻或消息。所有的来客离去时都会觉得不虚此行。
四十出头的胡博士,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刮得干干净净的一张脸,整洁入时的衣着,称得上衣冠楚楚。头发乌黑,不见一丝灰白;饱满的奥古斯都式额头(用中国传统的语言可表述为:天庭饱满);一双坦率的大眼睛;显得能言善辩的两片灵活的嘴唇;脸色正常,胡博士的面孔既不会使你想到学者的“大脑发达生活简朴”,也不会使你想到俗人的“饮食丰美生活放荡”;中等身材,肢体匀称;反应灵敏,举止矫健。胡博士,看上去,更像是由俗人变成的学者,而不是由学者变成的俗人。
胡博士学识渊博。他对万事万物,从壮阳剂的配制到佛教的抽象佛理,全都有所了解。他阅读广泛:契诃夫,他翻译过他的一些短篇小说;中国诗词,他编选过一部《词选》;中国古代哲学,他写过相关的著作;佛教哲学,他常有长短不拘的文字问世;中国的和欧洲的小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他执笔议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政治、社会问题、历史、进化论、版本校勘,等等,等等。只消看一眼《胡适文存》的目录,就可以对他的多才多艺和涉猎之广多少有个印象,再加上他轻松活泼、常常是知识丰富而并非卖弄学问的谈吐,就给了我们一幅大致完整的肖像。
胡博士不是喜欢把自己的才能隐藏在地下的那种人:他有什么,就显示出什么。他是什么,就完全是——就完全表现在他的著作、他的谈吐、他的行为方式中。他不相信隐瞒。在他的身上没有难解的神秘:只有阳光,没有阴影。他的心胸仿佛是一片明亮如镜的广阔湖泊,没有浪漫主义的深沟,没有彼岸的回音。对于这样的湖,我们关心的不是深度,而只是如镜的湖面。那湖面反映一切,能够把一幅幅精致、明净、有序的宇宙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样的画面里,没有灵魂和宗教的位置。
因为胡博士已在国立北京大学讲授哲学多年,人们称他为哲学家。当然,他是个哲学家。但是“哲学家”这个称呼却肯定不足以描述他所有的活动。因为他时常给刊物写文章,对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议论,他也被称为“小册子作家”。不错,他是个“小册子作家”,但是,如果认为他也有“小册子作家”那种机会主义和心理状态,这一称呼对于他就成了极大的污蔑。因为胡博士从不摈弃世俗财富,有人就说他是个俗人,是的,他也实在是个俗人,不过,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印象的,也只限于宴会上结识的一帮酒肉朋友。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名称能够用来称呼胡博士这样一种人,我想18世纪那样一种用法的philosophe〔请注意philosophe和philosopher(哲学家)的不同,原本是指18世纪以狄德罗、卢梭和伏尔泰为代表的那些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了解了他们便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哲人”就恰好合适。伏尔泰、达朗贝、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狄德罗和杰列米•边沁全都是“哲人”。在他们身上,俗人、学者、实干家和哲学家的成分全都有。他们对宇宙的结构模式全都有个精确的看法,写东西全都有一种实干家的乐观和自信,全都用明快而有权威的文笔谈论太阳底下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对是错,他们全都有勇气发表和坚持自己的主张。放在这样一群“哲人”中间,胡博士也不是最不出色的一个。而在中国,我不敢说他就不是惟一的一个当代哲人。

11/11/2009

a link:克勞德·李維史陀

尊貴的李維史陀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100歲。這年歲的老人。如日本的金銀老婆婆,是上電視台露著缺牙笑談養生之道。返老還童似的笑容,讓觀者讚歎及詫異人類之老去的極限與生命的臨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景況。
而人類學者李維史陀,在面對鏡子裡鶴皮白髮、滿手黑斑的老年自我 時,會否對自己書裡那些結構主義的人類學描述有了更真切的體驗?結構先行,所有的個人之經驗都可用來驗證理論的真偽,所以那身軀上如圖騰般的皺紋與斑點,都要變成一個大結構下的一個小印證。所有個人的經驗都只是人類學裡某一個結構之中。
所以個人之渺茫微小。重要的是宏大理論之發見。沙特與卡繆的存在主義與他是在對立的位置,但是那是主義作的祟,是政治立場所導向的爭論與辯駁。如果把這個暫時放下,把李維拆骨去肉,把他的文字還原為一個寫作者的回憶與記,在《憂鬱的熱帶》、在《野性的思維》、在《原始人的心智》裡,我們找到一個身為人類學者的李維史陀,另一個文學家的身份。就如我們在《帕洛瑪先生》、在《宇宙奇趣》裡,我們找到一個身為小說家的卡爾維諾,另一個天文學與動植學者的身份。
就我狹隘的偏見,不管李維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類學家,當一個人可以把文字表達得如此動人與睿智,進而挑動一個普通讀者樂於經由他的語言之魅惑,而進入不曾也不想進入的領域,繼而擴展知識而非文學的樂趣。那麼,李維已晉身到另一個階層,我們將不能因他過氣的理論或犯駁的哲學歸類為一個「死去」的人類學家。
他會以另一種身份,永恒矗立在現時的地位,他在《野性的思維》書裡第八章提到可逆的時間,最後提到文豪故居的陳設會令我們心潮洶湧,不能自已。因為重要的不是證明這張床是梵谷曾經睡過的,參觀者要求的只是它能被指示出來。
而李維史陀真人,無論他是否還以肉身存在於這世間,他所指示出來的,令我們不能自已的,已經是確實的如一族人對其石洞內的圖騰有著時間逆行之可能,和過去接軌而不喪失其思想傳承與文學洞見的堅決意志。
那100年的光陰,正正印證了知識、文學進化之尊貴。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a link:閱讀時光:《憂鬱的熱帶》


忧郁的热带
作者: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王志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75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
·ISBN:7108013509
·条形码:978710801350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目录
第一部 结束旅行
一 出发
二 船上
三 西印度群岛
四 追寻权力
第二部 行脚小注
五 回顾
六 一个人类学家的成长
七 日落
第三部 新世界
八 郁闷的赤道无风带
九 瓜那巴拉湾些
十 穿越回归线
十一 圣保罗市
第四部 地球及其居民
十二 城与乡
十三 前锋地带
十四 魔毯
十五 人群
十六 市场
第五部 卡都卫欧族
十七 帕拉那邦
十八 潘塔那勒沼泽区
十九 首府那力客
二十 一个土著社会及其生活风格
第六部 波洛洛族
二十一 黄金与钻石
二十二 有美德的野蛮人
二十三 生者与死者
第七部 南比克瓦拉族
二十四 失去的世界
二十五 在塞尔陶
二十六 沿着电报线
二十七 家庭生活
二十八 一堂书写课
二十九 男人、女人与酋长
第八部 吐比克瓦希普族
三十 独木舟之旅
三十一 鲁宾逊
三十二 在森林之中
三十三 蟋蟀的村落
三十四 贾宾岛的闹剧
三十五 亚马逊流域
三十六 谢林葛尔
第九部 归返
三十七 奥古斯都封神记
三十八 一小杯兰姆酒
三十九 塔希拉遗址
四十 缅甸佛寺基荣之旅
图片资料
出版后记

11/09/2009

幾個女子K情歌


K,
今天一天,忙著編寫去新加坡調研的提綱。真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五天行程設計了十三個機構,有些還得是拼盤,勞駕新方幫著協調組合。或許,這次是小女子東南亞國別研究的真開始?天曉得,咋會有這樣的機會。讓小女子把想知道的問題,一股腦兒提出來,還有人出費用,有人幫著聯絡。慣得俺越來越貪心!!
研究院的小弟動作很快,幾千字的說明一上午就翻譯完成。傳回來,自己好像又不認識了。呵呵,我這輩子,英文大約只有讀讀小說了@@

午間,陽光燦爛,和MAYBOY一起,領著狗孫狗女下樓曬太陽。崽子們起初有點陌生草地,直到胡蘭成和小屁顛兒逛街回來。孩兒見了親爹娘,也就不在乎認不認環境了。一群鄰里圍上來看,呵呵,狗們竟然人來瘋,當場表演吃咪咪。幾個家伙,一把就把單薄的媽咪撲到了,爬上去各自找咪咪,看得人即樂又憐,憐惜顛顛小女狗。
回來,奶奶就給集體泡溫水浴,個個舒服得不得了,浴後大睡。

正在伺候孫兒們,W姐姐來電,說是P說想唱歌,於是幾個徐娘就相約,晚上去凡爾賽宮K一晚。
呵呵,俺一邊做晚餐,一邊囑咐MAYBOY:今兒俺要出去玩兒,您老學胡蘭成,在家幫著帶孩子!(高寶乃大狗一條啊@@)人家,一邊玩手機,一邊嗯嗯嗯。
剛要出門,女人又折回:來來來,今晚俺帶小瞇眼兒孫兒“胡佳緣”,去和奶奶K歌。讓這家伙一天玩個夠!

小佳緣那副神氣,長得極像早年我家隔壁鄰居校友的女兒“胡佳媛”,那時懷著高寶,每日回來讓MAYBOY抱著佳媛給我玩兒。孩子很黏糊人,小腦袋貼著你,心都讓她弄化喇。
今兒,這小胡佳緣,果然也是如此黏糊呢。一路走去,小眼睛都不夠用,看著霓虹,聽著車笛,直往奶奶懷里鉆。倒是也怪,獨獨進了凡爾賽宮,這小家伙立刻老拘得不得了,好像前世與這燈紅酒綠的聲色場所有緣,自在得很。多大的音響,也很鎮定地聽著,看看。
W、P一見著胡佳緣,就撲上來又愛有賜,這家伙心里一定笑話這些徐奶吧。
進了K房,紅紅的皮沙發,人家就當是在自家的陽臺。趴著,讓奶奶摩擦毛毛,舒服地兩爪放在下巴下,很乃父之風。弄得倆干奶奶搶者要抱。人家來著不拒,一律趴在懷里,咻咻,然后在諾大的音響里,著了。
奶奶怕孫兒感冒,生生將一襲日本羊毛披肩,裹了孫兒。

於是,女人們開唱,W 與P情歌與紅歌花插著,還都有歌送給俺@@@@@幾曲下來,俺被W姐姐帶著,也跟著《甜蜜蜜》起來,一忽兒還《在水一方》呢。從80幾分開始,最后三人竟然被機器評了個100分。笑翻倒。
剛一有點麥癮,一首紅歌兒出來,俺立刻就將W姐帶溝里去了。W姐厲聲:這關關,只會唱靡靡之音,一唱紅歌就跑調,一句跑過一句啊@@@

歌兒,最愛的還是劉若英和張艾嘉,當然,鄧麗君。
或許,沒有喝酒,或許唱歌兒不是小女子最自在的方式,幾次走神,很快又回。唯有抱了緊緊貼著頸根兒的胡佳緣,沿著南沙路散步回家,被印度紫檀的風一撩,好軟的淚,才忽地下來……


P 23:34:11
我是P,在线上。你呢?
关关 23:34:37
这是今日的字
P 23:38:35
不太习惯的文字,你的领会应该是对的。
关关 23:38:44
已经没有所谓了。就是这样。
P 23:39:47
但愿能超脱。但我觉得你还没走出来。
需要时间吧。
作为朋友,我尊重你所有的选择。
关关 23:42:48
如同一个人被开了窍,最私自的那个窍,灵魂里的。从此,看世界不一样。已经很幸运了。我现在懂得什么是感恩了。
关关 23:44:33
这几天在看名家经典纪怀散文《我的朋友胡适之》。许多二十几岁时看不懂的地方,今日读来却很唏嘘。如胡适之的爱情与婚姻。天晓得。
P 23:45:33
灵魂有了寄托,有了解释世界、抚慰内心的方式,很好啊!
关关 23:49:00
那个写了《胡适杂忆》的唐德刚,春秋笔法写了不少胡适之的情事,很是让人匪夷所思。从来,没有一个人去世让我想说:这家伙到了那个世界可以哈哈大笑了,终于自己也成古人喇。倒看看阳间的人们,到底咋样春秋老子!这唐德刚上周去世,让我就想这么说。
P 23:50:21
唐被称做是“活在别人历史里的人”,他的东东没看过。
关关 23:51:22
其实,世间还有些人,值得这样期待的。如果真的有灵,往生其实就是超脱。倒是可以把不便说、不敢说、怕轻狂的事情和话语,通通随了他人春秋好了。不必要对证,蛮好。
关关 23:54:19
唐式春秋笔法,有人爱,有人憎,《口述张学良传》没写成,就是因为他小看了赵四小姐了。他记录和翻译的《胡适的自传》,有些也被胡适批为“胡说”。
关关 23:54:43
晚安。我还写几个字再睡。
P 23:55:43
晚安,做了好梦!88
P 23:55:59
做个好梦!

期待后冷战俄罗斯文学

小眾如書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9日
【明報專訊】「二十五年內,小說一定變成小眾趣味」,美國著名作家Philip Roth近日語出驚人地預測道。

雖然已經七十六歲,Philip Roth仍然精力充沛,短短一年已寫成兩本小說,其中The Humbling即將出版。可實際上,他卻對小說的前景感到異常悲觀。他在最近一個訪問中指出,現今讀者往往最缺乏閱讀小說極需要的時間與耐性,於是他們紛紛轉移去看電視或玩遊戲機;屆時仍看小說的人不會比現在看拉丁文的人多很多。

「花兩星期也讀不完小說的話,你根本不是在讀小說。現在很難找擁有這種專注力的人了。」即使amazon推出了kindle,也不能改善情,Philip Roth認為書本先是輸了給電影銀幕,然後輸了給電腦熒幕。

xxx

早陣子,國際書獎如諾貝爾文學獎與布克獎紛紛揭曉,熱鬧非常。近幾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均為歐洲人,引起不少瑞典文學院大歐洲主義的揣測,實際上,不少評論均表示書獎並不如坊間所想,那樣具代表性,但至少能使更多人對獲獎作家所屬國家的文學感興趣。

最近英國《衛報》有評論指出,文學上的「冷戰」還沒有完結,近幾年,俄國文學幾乎絕於國際書展或書獎名單上。俄國作家要在國際文壇上立足,最常遇到的是語言問題,現今要找個能把俄語這樣複雜的語言翻譯得好的人,實在非常困難,而且大家可能抗拒俄國文學比較深沉的主題2012年,倫敦書展上俄羅斯將會是主題國,就如今年中國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題國一樣,有人希望會打破國際文壇上的冷戰。

遺憾的是,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上,俄國政府官員也不願推介自己國家的當代作家:因為他們比不上托爾斯泰。
[文/范倫]

陳家洛﹕回顧柏林圍牆倒下20周年

陳家洛﹕回顧柏林圍牆倒下20周年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9日
【明報專訊】20年前的今日,前東德共產政權在巨大的壓力 下終於守不住柏林圍牆,標誌人民力量的勝利。
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夫人來自前東德,那年她在東柏林的科學院從事物理學研究。在圍牆倒下4天之後,她如期到波蘭華沙參加學術講座,離開時朋友對她說﹕「下次再見面時,你的國家已經統一了。」儘管要求兩德統一的聲音愈來愈強大,不過她和科學院的同事仍然認為統一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大家都以笑聲作罷」。回想當時的情,她解釋是因為「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其實,默克爾夫人的心路歷程在前東德的知識界和歐洲政治精英階層中十分普遍,絕對不是個人的認知問題,如果我們可以仔細解讀這種「集體錯判形勢」的現象,也許會幫助我們去改良一些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
自設思想禁區
已故波蘭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禾舒(Czeslaw Milosz)在他的名著 The Captive Mind(中譯《攻心計》)就透澈地剖析東歐共產國家的思想改造工程,如何讓每一人都找到自己的理由在專制政權下活,有意識地尋求固定自己在這個熟識的制度中的角色。不管是共產黨領導還是異見分子,都一同墮入了一個「別無選擇」的意境當中,結果變得愈來愈緊要維持在共產秩序下某種對立但熟識的關係,繼而自作聰明地認定了一些事情必然是不可為、不可想像的,甚至不應提出來的。
首先是默克爾夫人的後知後覺。對前東德稍有認識的人會告知,東德的秘密警察及監控手段是整個東歐陣營最厲害的,秘密檔案寧濫勿缺、規模龐大,有估計指每8個人就有1個可能跟國安系統和情報工作有聯繫,對所有異見人士和可疑的活動都有詳細紀錄。而且,沿柏林圍牆就有1.2萬名武裝警衛,自1961年8月圍牆豎立以來他們獲授命就地槍殺任何企圖逃往西柏林的東德人。89年2月,年僅20歲的學生Chris Gueffroy 就是這樣命喪圍牆。
即使波蘭和匈牙利的共產政權在那年夏季相繼倒下,位處冷戰大前方的東德仍然自我 感覺良好。那年6月,東德領導人還高度讚揚鄧小平 果斷地把北京學生運動結束了,繼而大放厥詞,表示東德可以借鑑中國的鐵腕政策,採取「天安門方案」去對付境內及外來的敵人。那些長年累月躲在鐵幕後面,自以為是的東德當權者和官方喉舌,大部分對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嗤之以鼻。東德共產政權相信,萬一事態進一步失控惡化,蘇聯在境內有35萬駐軍,在危急存亡的關頭,紅軍必定會介入,保住蘇聯在歐洲的江山。
可是,前東德人民的集體行動完全超出了當時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的想像。基本上民眾選擇「用腳投票」,平和但決絕地向失效的政權「說不」。他們繞過柏林圍牆,更沒有驚動境內的紅軍,而是利用波蘭和匈牙利向西方國家開放邊境之便開始「集體外遊」,結果數十萬人就這樣逃亡到西德去。受到鄰國的民主進程氣氛鼓動,一些城市的學生開始上街和平示威,也得到愈來愈多民眾聲援,連官方媒體也開始報道。然而,傳聞中的「天安門方案」沒有被採用。戈爾巴喬夫的取態固然關鍵,但連最野蠻的東德共產黨也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要動武打壓選擇留下來要求改革的東德孩子。
集體行動的創造力
89年11月9日傍晚,東德政治局委員Gun ter Schabowski在記者會上被追問東德人民的出境自由時,讀出一個本應是平平無奇的簡短聲明。他表示東德人民可以毋須任何理由出國旅遊,執法部門將盡快發出批准護照等有關文件。記者再追問有關措施的生效日期,回應是:「從即時開始!」記者會本來是介紹明年國會選舉的籌備情,但就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形下,歐洲各傳媒搶先報道「柏林圍牆各關閘即時全面開放」。消息公布不到一小時,數以千計東柏林市民湧到柏林圍牆,要求出境。西柏林那邊同時有大批民眾集結,唱歌喊口號,結果所有關卡都被興奮莫名的人群衝開了。過不了多久,大批群眾自備用各種不同的工具開始拆掉圍牆!到早上戈爾巴喬夫得悉事態的最新進展後,便蘇聯駐東德的大使告訴東德政治局,他認為「東德採取了恰當的決定」。
直至89年尾,東德人口流失30多萬。要求兩德統一的訴求強烈,遠遠超出政治精英的原來估計。戈爾巴喬夫深明大勢已去,於是手跟西德總理科爾和美國總統布殊商談統一的安排。奇怪的是,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這位自由鬥士此時卻大唱反調,甚至企圖說服法國總統密特朗聯手反對。根據最近解密的英國外交部文件,戴卓爾夫人有兩大主要憂慮﹕第一,統一了的德國會變得強太而不受英、法的控制﹔第二,她不想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受挫失勢,擔心改革開放的溫和路線會受損。她認為兩德統一影響深遠,未必符合德國的利益,所以有關的商談不應操之過急,應是見步行步。東德人民渴望統一,甚至渴望由西德接手管理,除了令戴卓爾夫人坐立不安,根據 Timothy Garton Ash的記錄,曾經活躍地下抗爭工作、付出了不少血汗的異見分子和新教教會的飽學之士也特別感到失落無奈。諷刺的是,柏林圍牆孕育出這批異見分子的興邦大計,他們的出發點不是要統一,更不是要投靠西德,而是憑東德人民的努力和智慧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德國民主共和國」。
從默克爾夫人的自我剖白、前東德異見者的怨天尤人,以至戴卓爾夫人的自作聰明,可見內心的思想圍牆可以比柏林圍牆更牢固堅硬,可以發揮更大的保守和制動力量。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這些保守和制動的力量最後都沒有得逞。反而,那些「天真」和「膽大妄為」的普羅百姓卻一次又一次觸發無人可以預見的巨變。和平變革成功,還得感謝戈爾巴喬夫能夠處變不驚、順應民情。1990年3月,東德舉行國會大選,結果西德基督民主黨支援的「德國聯盟」獲得超過48%選民支持。同年10月3日,兩德成功統一,從此結束東、西歐不正常的分裂狀態,也和平地結束了冷戰。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延伸閱讀
Czeslaw Milosz, The Captive Mind, 1953. (中譯《攻心記: 東歐共產國家思想改造過程》)
Timothy Garton Ash, We the People: The Revolution of 89 Witnessed in Warsaw, Budapest, Berlin and Prague, 1990.
UK Foreign & Commonwealth Office, German Unification 1989-1990: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2009.
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specialreports/19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