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010

陈伊敏:香港人@世博西班牙館

香港人@世博西班牙館﹕你的Show場 我的偏見
文章日期:2010年5月20日
【明報專訊】「世博是一場大Show,也不是太多上海人都很有熱情,但有些人真的會每天到世博園區癡癡地遙望場館,又或是親手造很多世博明信片呀首日封呀希望留個紀念。中國人真奇怪。」在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工作的香港八十後女孩梁慧思如是說。
四月二十六日,梁慧思提30kg的行李來到上海,在西班牙館做傳訊主任。從電話面試到搬往上海,全程大約兩個多星期,「快得連自己都未接受得了」。梁慧思坦言,雖然之前對世博一點也不熱中,但在香港媒體工作時她一直希望做內地新聞。因此利用這個在內地生活半年的機會,做一個踏腳石也一試無妨。「可以獨立生活,學習做個當地人。」
同化之前 發現之後
外形像一隻藤編籃子的西班牙國家館,參觀者絡繹不絕。說起每天在這個大籃子裏工作的感覺,梁慧思的語調變得緩慢,她說:眼前的景觀如海市蜃樓,遲早是要消失的。尤其是晚上下班的時候,路過整個建築群英會,看到燈光閃爍的各國展館,會感到很不真實。
負責華文媒體接待的梁慧思觀察到,內地媒體很多時候是索取背景、資訊類的資料;台灣則軟性許多,注重娛樂、製作背後的故事;香港傳媒更喜歡問數字,或抓住世博會在組織上的混亂等負面角度。她說,香港的視角,似乎就是準備看這個大會如何出醜的心態,注意力都集中在負面的問題上。
梁慧思利用空餘時間逛了些少人排隊的館,首先讓她驚歎的是:世博會的廁所居然很乾淨,甚至比一些上海的商場還整潔。但隨人潮挪動後,眼前的景觀蓋住了她的讚歎:芬蘭館的水池,有人踩到水中潑水撿裝飾石頭;在露天廣場吃飯,很多人吃完了東西不帶走垃圾;一大群人爭先恐後圍住一個非洲人搶要簽名,但並不明白對方寫的是什麼——也許是粗口呢?還有可憐的拉脫維亞館,還沒有完工已經被掰走外牆的塑膠閃片。「顯然公德心還沒有培養起來的」她說,雖然「不出國門、看遍世界」,但一旦走出家門,卻讓全世界看到你這樣子?
西班牙同事與梁慧思分享了新發現:「中國人原來很沒耐性」。西班牙館作為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館,每日有兩萬多人參觀。辛辛苦苦排兩個小時隊進場,最後繞場一周走了十分鐘便離開。梁慧思認為,歐洲人看展覽的文化與中國人差異很大,他們可以站在一幅畫旁邊盯上很久。但在西班牙館看展覽的中國人,也可能因為人流管制,要向前移動,這樣更無法不走馬觀花。「每天都像完成指標一樣的趕集,也許看了一半就走了,排隊似乎只是證明自己曾經來過,並不在乎自己帶走了什麼。」
每天入園的安檢讓她感到「非常擾民」——不同的入口有不同的安檢標準。按規定自攜水是不可以進場的,但可自備瓶子。有一次,她在某一個入口攜水過X光機,但安檢人員卻放了她進去。而另一天,在另一個入口,安檢人員檢查到她手裏有潤手霜,緊張地讓她親自試用,檢測了一番才可入場。梁慧思認為,這除了顯示安檢人員質素參差之外,其實也展現了「國有國法」的不同演繹。「就像中央政府的法令,地方政府可以不從,可以打擦邊球,從安檢這事來看可說是見微知著。」
半年「港漂」
有一天,梁慧思下班排長隊等的士,見有人居然中途攔腰截走一部的士,排隊的眾人憤怒地大聲對司機說:「不要載他!」她困惑,到底是他們真的有素質了,還是干擾到了自己的利益?梁慧思說,香港人在上海被插隊,每天都發生,「已感到順理成章」。選擇每天憤怒,選擇接受,或是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呢?梁慧思選擇了「接受」且迅速被「同化」。有一次,她因趕時間闖紅燈了被交警罰款五元人民幣。她說,可能是一直把內地想像得太差,對一些缺乏素養的表現已經司空見慣。遵紀守法反而很稀奇,因為違規被罰款更是「奇觀」。做好了,反而有些不習慣。
「對不起,我對世博及上海人實在太有偏見了。」梁慧思說完扶了扶眼鏡,笑了起來。
為了迎接世博,上海有大量翻新的房子,租盤倒是豐富,梁慧思花了四天時間就找到了住處。三千多人民幣就能住上一房一廳的單身公寓,「真是便宜」。雖然薪金比香港時候少了三分之一,儘管遇到不少文化差異,但她相信:上海之旅將是一個好體驗,「起碼嘗試是去了解自己過去所不明白的人」。她說,回歸了這麼久,似乎作為香港人,習慣了負面地看待內地,平時都是自由行 旅遊到香港作客,現在自己在上海當了一回客人。反正這是半年的工作,如果覺得不適合也可回港再戰。
剛走出西班牙館就見到站了一天的保安人員,又當場抓住了一個試圖插隊走捷徑的人。有不尊重規矩的國人,但是也有盡忠職守的保安。
坐在世博專用的士上,司機說,他是四千部被選中的士之一,車子每天大概多花了三四十人民幣在耗油方面,收入並無因為世博而有所增加。但他亦很驕傲地展示,即使遇到外國人他也能應對自如。安裝在車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中英顯示。若還是搞不定,司機可以接通總台連接到翻譯組三方通話,即使阿拉伯語也沒有問題。在世博園附近要道兩側,很多小區像別墅一樣在樓頂蓋了色調一致的「帽子」。記者自言自語:上海的別墅真密集。司機卻說,這是浦東新區的「面子工程」,是老房子強化妝,能看得見的都要漂亮。
而在另一部普通的士上,記者正讚歎上海之美。司機說,很多不美的地方你看不到而已。因的士行駛路線有限制,他的生意沒有因世博而增加。「但整體來說對城市是好的,市容得到改善」。對於房子漲價,他並不在意。他說,「反正我買不起房子,只要有一張就好了」。
打開了的書包
上海世博會,讓中國繼北京奧運後又一次成為世界舞台上的焦點。而世博會組織混亂、人潮無視規矩、設施未完善等則成為香港媒體追蹤的焦點之一,隨世博大幕的拉開而現世。香港無電視台記者日前在園區內做了個小實驗,特意把書包鏈打開看有沒有途人提醒,以此測試國民同公德心和同情心。故意在人前晃行了廿三分鐘而無人提醒,記者的結論是中國人沒有因世博提高了公德心、同情心。幾天後,一位內地來港讀大學的年輕人不服氣,專門去旺角做了同樣的實驗來測試香港人質素,結果也沒有人提醒他。
也許世博會沒有我們想像的混亂,也許世博會比我們想像的更混亂,不親臨一次,誰都有自己的偏見。正見與偏見看似遙遠,實則毗鄰。
[文/攝 陳伊敏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
西班牙館及其鄰里


文章日期:2010年5月20日





【明報專訊】以「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為主題的西班牙國家館被體稱為「大籃子」,由長達25,000米的鋼骨管支撐起8524塊藤編板,設計理念顛覆了傳統建築的方盒子或容器形態,利用類似籃子這種大型庭院式設計,讓行人在各個空間之間過渡與穿行。正如建築師貝娜蒂塔.塔格利亞布所說的「廣場之於城市就好比庭院之於家庭,它應是一個供人們放鬆、休憩、娛樂的場所。」

館內三個展廳通過不同時代民的視角,講述西班牙城市所經歷的變遷,從60年代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一直到當前所處的全球化時代。踏入第一個展廳,眼前頓時一片漆黑,彷彿進入神秘巨大洞窟。一陣驚濤拍岸、電火雷鳴夾雜暴風雨的呼嘯聲,從考古遺址撿回的隕石穿越火焰、海洋和大地,天幕上垂下數百根碩大的牛骨,激情四溢的西班牙女郎跳起費蘭明高,舞罷又消失在黑暗中。來到第二展廳,間層疊交的熒幕,在短短數分鐘內展示出西班牙城市在過去半個世紀中所經歷的生活方式、交通、教育、飲食及時尚等變遷。第三展廳的巨大仿真機器人寶寶有6.5米高,皮膚紅潤、眼睛碧藍,逼真可愛得人人都想去抱一抱。據說,這個寶寶的真人版有望夏天會出現世博會,父母希望夏天帶他來。

緊鄰西班牙館的瑞士館充滿了想像力,被一層神奇的紅色「帷幕」包裹,這層幕帷不僅可以自然降解,還會隨風發光。穿過帷幕,纜車將帶參觀者漸漸升到瑞士館的館頂,完成一次從瑞士城市到鄉村的美妙旅行。瑞士館的鄰居是取名為「感性之城」的法國館,外形像一座漂浮於水面的白色宮殿,館內的溪流沿法式庭院流淌、密植的綠色植物錯落有致,猶如水中花園。參觀時自然不能錯過塞尚的《咖啡壺邊的婦女》、博納爾的《化妝間》、梵高的《阿爾的舞廳》、羅丹的雕塑作品《青銅時代》等法國傳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