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 zǐ
在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红与蓝合成的颜色:~红。~铜。~外线。~药水。
道教和某些朝代的统治者所崇尚的色彩,因而常在其宫室、服饰、用物前冠之以“紫”:~衣。~书(a.道经;b.皇帝诏书)。~诰(帝王诏令)。~台(神仙、帝王所居)。~气(祥瑞之气,多附会为帝王、圣贤或宝物出现的先兆)。~绶。~垣(皇宫)。~阙。~光阁。~禁城。~袍金带。
姓。
紫 zǐ
(形声。从糸(mì),此声。本义: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同本义 / 紫,帛黑赤色也。——《说文》 / 恶紫之夺朱也。——《论语》。孔注:“间色之好者。” / 玄冠紫緌。——《礼记·玉藻》 / 紫衣狐裘。——《左传·哀公七年》 /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 / 紫绮为上襦。——《乐府诗集·陌上桑》 / 佩紫怀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 披紫衣。——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 / 披紫裳。 / 绾黄纾紫。——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紫玉(紫色的宝玉;箫笛。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称箫笛为紫玉);紫衣(紫色的衣服;紫色的袈裟);紫衫(紫色的衣衫)
古人因相传“老子”有紫气,故以紫为祥瑞的颜色。如:紫房(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也称“紫府”);紫皇(道教传说的天帝)
与帝王、皇宫有关的事物 / 正阳门径通黄道,长朝殿端拱紫垣。——《水浒传》
又如:紫微垣(星座名。星相家认为由它的明暗可以判断皇家的兴衰)
紫 zǐ
紫色的衣服和绶带 /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韩非子》 / 怀金垂紫。——《后汉书》
姓
常用词组
紫丁香 - 紫外线 - 紫气 - 紫竹 - 紫苏 - 紫草 - 紫菜 - 紫金山
常用词组
万紫千红 - 大红大紫 - 姚黄魏紫 - 姹紫嫣红 - 绛紫 - 酱紫 - 青紫 - 黛紫 - 龙胆紫
5/29/2009
5/28/2009
a link:閱讀時光:屈原《離騷》
K:
今天是端午。國人都在放假過節了。
然而,想起端午,無法不念及屈原。
二十三年前,我去過屈原沉水的汨羅江(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两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也算是長江水系之一吧。沿長江溯流而上,在江西境內棄江登岸,走過許多彎彎曲曲的山路,才見到蜿蜒于一隅的汨羅江,清凈、孤單,唯有初夏出產的脆桃頗鮮美。可以想見屈原晚期的落寞、抑郁。
楚國人憐惜這樣的一個冤屈才子,才有蘆葉包裹的粽子投江祭奠,才有荊楚之地道教的神鬼之術——龍舟吧。
今日,端午是個假期,是個節日了。屈原江中有知,大約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是次,從江南帶回了長江邊的粽葉,裹了紅豆粽子,連夜蒸煮,滿室清香。
夏安!
關關
今天是端午。國人都在放假過節了。
然而,想起端午,無法不念及屈原。
二十三年前,我去過屈原沉水的汨羅江(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两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也算是長江水系之一吧。沿長江溯流而上,在江西境內棄江登岸,走過許多彎彎曲曲的山路,才見到蜿蜒于一隅的汨羅江,清凈、孤單,唯有初夏出產的脆桃頗鮮美。可以想見屈原晚期的落寞、抑郁。
楚國人憐惜這樣的一個冤屈才子,才有蘆葉包裹的粽子投江祭奠,才有荊楚之地道教的神鬼之術——龍舟吧。
今日,端午是個假期,是個節日了。屈原江中有知,大約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是次,從江南帶回了長江邊的粽葉,裹了紅豆粽子,連夜蒸煮,滿室清香。
夏安!
關關
5/27/2009
5/24/2009
a link: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作者自述
各位朋友,
《讲稿》下卷新书已出版,感谢大家多年的鼓励支持、批评建议。
无以为谢,寄上一篇作者自述,祈愿夏安!
此文长达三万字,将分四期,在上海《书城》连载发表。
赵一凡
2009年5月23日 上午 10:05
《讲稿》下卷新书已出版,感谢大家多年的鼓励支持、批评建议。
无以为谢,寄上一篇作者自述,祈愿夏安!
此文长达三万字,将分四期,在上海《书城》连载发表。
赵一凡
2009年5月23日 上午 10:05
塵翎:花花世界
花花世界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4日
【明報專訊】早年的《明報》副刊,最記得是王司馬漫畫,那是我童年的精神食糧之一。那時候,日子好像很簡單,生活只在那幾個小格子裏轉圈,牛仔與契爺的故事,我與爸爸的閱讀時光。
智海開始畫《花花世界》,我一眼認出王司馬的風格,一種久違了的謹樸與清新,一種好似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純真。是的,純真。比天真多了一點堅執,有點抗世的意味。
當我珍而重之地捧讀智海的漫畫,我知道那是因為它的難得,與隨時隨風飄逝的可能。
這陣子,我和一個我十分珍視的人愈走愈遠,甚且不是愛的點滴消逝(愛不會消失,它只是易了時空)。而僅只是時代與際遇的逆轉,把我們分隔開來。像是立在宇宙裏兩個銀河系的軌,我們對望,好想從此不要再失散,中間卻隔了千萬光年。有些時候,人的願望極其微小,它終究戰勝不了外在的萬事萬物。
每一次失散,每一種消逝,都磨蝕人心,令人變得麻木與無所謂。純真的消逝,其實是對這種無常的認知。純真,則仍是抱欲望與相信,有如薛西弗斯在徒勞裏的熱情。於是,必得創作,必得書寫,必得繪畫。把一切定格,抗拒所有可能的滅與腐蝕。我所鍾情的詩人、畫家、戀人,全都以這種頑強的意志佇立。他們無所畏懼,只眼於手中的所有力量,便是自我 完成的夢想。他們所作所為,都有一種反叛的精神。此乃所有優秀創作的基調。
由是,我決心不讓宇宙把我和我珍視的人分隔,而卻是要把我們投進花花世界,無所畏懼地抵抗命運的阻撓,恬然活。
[塵翎]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4日
【明報專訊】早年的《明報》副刊,最記得是王司馬漫畫,那是我童年的精神食糧之一。那時候,日子好像很簡單,生活只在那幾個小格子裏轉圈,牛仔與契爺的故事,我與爸爸的閱讀時光。
智海開始畫《花花世界》,我一眼認出王司馬的風格,一種久違了的謹樸與清新,一種好似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純真。是的,純真。比天真多了一點堅執,有點抗世的意味。
當我珍而重之地捧讀智海的漫畫,我知道那是因為它的難得,與隨時隨風飄逝的可能。
這陣子,我和一個我十分珍視的人愈走愈遠,甚且不是愛的點滴消逝(愛不會消失,它只是易了時空)。而僅只是時代與際遇的逆轉,把我們分隔開來。像是立在宇宙裏兩個銀河系的軌,我們對望,好想從此不要再失散,中間卻隔了千萬光年。有些時候,人的願望極其微小,它終究戰勝不了外在的萬事萬物。
每一次失散,每一種消逝,都磨蝕人心,令人變得麻木與無所謂。純真的消逝,其實是對這種無常的認知。純真,則仍是抱欲望與相信,有如薛西弗斯在徒勞裏的熱情。於是,必得創作,必得書寫,必得繪畫。把一切定格,抗拒所有可能的滅與腐蝕。我所鍾情的詩人、畫家、戀人,全都以這種頑強的意志佇立。他們無所畏懼,只眼於手中的所有力量,便是自我 完成的夢想。他們所作所為,都有一種反叛的精神。此乃所有優秀創作的基調。
由是,我決心不讓宇宙把我和我珍視的人分隔,而卻是要把我們投進花花世界,無所畏懼地抵抗命運的阻撓,恬然活。
[塵翎]
江南省親之十一:找到了血脈之源
這是我的外公陳鍾英,字陳承栻。
在上海地方志辦公室公布的庚子賠款生名單里,有關于外公的一行記載。陳承栻,祖籍福建福州,母校復旦公學,到美年月1911,就讀學校Cornell,專業土木工程,畢業年月1915。
聽上海大表哥說,外公是清華三期庚子賠款生,在清華檔案館也有關于外公的資料。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擔任編輯室主任的大哥告訴我,正在著手編輯一本《中華民國軍政要人錄》,有六個條目涉及到外公。
關于外公的官方資料,我就知道這么多。怕不精準,不敢多寫。等著看大哥的新書出版了。
那日,在滬上小表哥家,一見到這張外公的護照照,小女子恍然,大笑:哈哈,知道俺的耳朵哪里來的啦。瞧,外公這對“貼面耳”!!看來當年拍護照照,不要求露出耳仔全貌啊。
小女子可是被這對“勞什子”折騰了:去公安指定點拍“護照照”,要求露全眉、全眼、全鼻、全唇、全耳。偏偏,俺的耳朵就是不肯“全露”。攝影師沒轍兒,揉了兩個小紙球,塞在俺的耳垂后:可那鏡頭也還是抓不住“她”。
小女子以為沒轍兒了,偏公安的“師傅”有經驗:給你換對耳朵好了。
小女子聽了,趕緊捂住倆耳仔:都是人生父母養,您咋出這餿主意?
公安小子笑了,只見他在電腦里騰挪,生生把一與俺不相干女子的耳朵,給移植了過來。咦,好像比俺自己個兒的還真吶。呵呵,看來,人喜新厭舊是本性!!!
這護照,陪著俺走了十多個國家,只在西貢被“懷疑”了下下,俺笑著對海關官員胡亂說:My ear,not clear,take photo.
過——!!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4226/node74231/node74251/userobject1ai89630.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064406.html
關于外婆,我聽到的都是“坊間”故事。
知道外婆北京出生,終其一生都是一口標準的“京片子”。聞說,當年漂亮的外婆,隨著兄長南下揚州,遇到了學成歸來的陳先生。
去年去世的上海大姨曾告訴我,外公、外婆當年是上海灘的新派人物,是西裝、文明杖與長裙、陽傘的“一對兒”。外婆啊,不是八抬大轎過門,而是乘著西洋馬車前往教堂,與外公行的新式婚禮。
也有關于外婆國學底子的故事。聞說,老太太不僅僅戴眼鏡、看申報,也寫得一手娟秀的蠅頭小楷。我曾經在父親的線裝書柜里,翻到過一匣留有外婆手跡的舊小說。不記得小說的名字了,只記得那娟秀如刻的小楷,讓人頓時覺得自己不會寫字了。
還聽過不少外婆的軼事。說是老太太性格開朗,皮膚細膩,腰身極其柔軟,大約是有童子功。年老了,會和外孫(女)兒玩到一堆兒,高興了還會在橡木藤繃的大床上翻跟頭!!某次,外婆翻落地,大家一陣驚呼,老太太倒樂呵呵自己個兒站起來了。
還有,還有,聽媽咪說,外婆年輕時參湯喝多了,臨了一口氣兒吊著,“走都走不掉”@@@
可惜,如此有趣的外婆,一九六三年過世了,一九六五年出生的小女子,無緣見到她。晚了兩年,當真錯過許多啊。
不過,那日和上海大姐姐仔細看外婆的眉眼:哈哈,我倆的淡眉,來自外婆。還有,俺的下巴巴,主饞嘴長壽的長下巴,就是外婆給的@@
W老師并H師兄,
我於昨日返瓊。
是次江南行,不僅探望了四位老人,也追尋家族一個多世紀來的蹤跡。
終於見到了出身復旦公學、清華三期“庚子賠款”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土木工程之外祖陳鍾英(字 陳承栻)之舊照,他當年學成歸國后,層參與滬寧機務段設計、建設與管理。恍然為自己總是追尋不已的秉性,找到了血脈之源。
能夠在江南逡巡一月,逐一完成心愿,是離家二十年來首次,多謝老師和師兄“送”給我的時間。
向八十六歲的老父親,匯報了有心在“南大”的學術氛圍里,轉向南海問題研究的想法,得到老海軍的支持。
……
……
或許,如金庸大師所言,人的一生總歸會遇到命運之星,您兩位於我之后的人生,或許是如此吧。
春安。
小關
2009年5月23日
沒有人就沒有家
回家的代價
24 May 2009 明報
對一般人來說,「我要回家」不過是稀疏平常的一句話,但對二十年前被迫離開中國的民運人士來說,這個家,看來遙遠而不可及。
2009/5/20 Yan Wai
流亡是最嚴酷的精神酷刑,對流亡者而言,沒有人就沒有家。
「我要回家運動」由朱耀明牧師發起,為流亡海外人士爭取關懷和回國權利,年初已出版《回家》一書。 「六四」二十周年紀念前夕,再推出採訪文集《再回家》及紀錄片《流浪的孩子》。
「流浪的孩子」走訪美國多個城市,記述流亡人士的理想和幻滅;夢回中國、卻又夢斷異鄉。
《再回家》採訪文集紀錄二十多位流亡人士在城內城外的傷痛和狀況。
日期:2009年5月24日(星期日)
時間:4:30pm ~ 7:00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九龍聯合道135號,正門入口在延文禮士道)
分享嘉賓:程翔先生(《海峽時報》評論員、時任《文匯報》副總編輯)
謝志峰先生(香港電台節目主持人、時任亞洲電視新聞部記者)
林潮暉同學(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
艾未未的名單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4日【明報專訊】一般人都這樣介紹艾未未:知名藝術家,詩人艾青的兒子……還有一大堆藝術成就,例如奧運會場「鳥巢」的藝術顧問等等。
艾未未長連鬚鬍子,大胖子樣子粗豪,但陰聲細氣,在電話訪問他,未見過其人,很難將他的聲音跟真人連起來。
打開他的新浪博客,你看見一支又一支點的蠟燭。還存在最新的,是「蠟燭一百五十五」,09.5.1。每支都不同,看得出,是鄭重地點起每支蠟燭,拍一張照,放到博客上。但沒有什麼文字說明。
起初以為,是艾未未行為藝術的一部分。翻到他博客的開頭,找到「蠟燭一」,有這樣的文字:「不管你是誰在哪裏,為楊佳點支蠟燭。這是黑暗最害怕的。」
2008年7月,青年楊佳持刀闖入上海公安局,把十多名警察砍死斬傷,以故意殺人罪處死。案件造成轟動,楊佳被網民封為楊大俠,掀起了警察濫權、司法不公、程序公義的痛心討論。
艾未未的博客,對社會不平,官員貪腐,司法黑暗,都毫不留情的大力撻伐。當然,最為人熟知的,是由他發起,蒐集汶川地震死難學生名單的公民調查。
艾未未在博客上,有不少對川震的尖銳批評,也有公民調查受當局千般阻撓的詳盡紀錄,但這些文章,都因為政治原因被刪掉,什麼文章何時被刪,博客都有全紀錄。川震周年後,以為鬆動了,重新貼上,又被一一被砍。更嚴重的是,光看蠟燭也嫌礙眼,部分竟然被刪。網民都強烈回應:「堅持努力一起。點起一支蠟燭!等待天亮!」
可幸的是,公民調查川震死難學生名單,放到另一個伺服器,還能完好無缺的擺在那裏。每次打開,都椎心泣血。白佳欣,男,遇難年齡,10歲,新建小學三年級一班……陳愛民,女,遇難年齡,9歲,曲山小學三年級一班……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長埋黃土,世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艾未未的公民調查,召回他們起碼的尊嚴,就像點起一支蠟燭,為瑟縮的靈魂帶來點點燭光。的確,黑暗最害怕的,就是光明。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詩人艾青的名作,總理經常掛在嘴邊。
看艾未未的名單,不期然,也想起丁子霖的名單。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24 May 2009 明報
對一般人來說,「我要回家」不過是稀疏平常的一句話,但對二十年前被迫離開中國的民運人士來說,這個家,看來遙遠而不可及。
2009/5/20 Yan Wai
流亡是最嚴酷的精神酷刑,對流亡者而言,沒有人就沒有家。
「我要回家運動」由朱耀明牧師發起,為流亡海外人士爭取關懷和回國權利,年初已出版《回家》一書。 「六四」二十周年紀念前夕,再推出採訪文集《再回家》及紀錄片《流浪的孩子》。
「流浪的孩子」走訪美國多個城市,記述流亡人士的理想和幻滅;夢回中國、卻又夢斷異鄉。
《再回家》採訪文集紀錄二十多位流亡人士在城內城外的傷痛和狀況。
日期:2009年5月24日(星期日)
時間:4:30pm ~ 7:00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九龍聯合道135號,正門入口在延文禮士道)
分享嘉賓:程翔先生(《海峽時報》評論員、時任《文匯報》副總編輯)
謝志峰先生(香港電台節目主持人、時任亞洲電視新聞部記者)
林潮暉同學(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
艾未未的名單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4日【明報專訊】一般人都這樣介紹艾未未:知名藝術家,詩人艾青的兒子……還有一大堆藝術成就,例如奧運會場「鳥巢」的藝術顧問等等。
艾未未長連鬚鬍子,大胖子樣子粗豪,但陰聲細氣,在電話訪問他,未見過其人,很難將他的聲音跟真人連起來。
打開他的新浪博客,你看見一支又一支點的蠟燭。還存在最新的,是「蠟燭一百五十五」,09.5.1。每支都不同,看得出,是鄭重地點起每支蠟燭,拍一張照,放到博客上。但沒有什麼文字說明。
起初以為,是艾未未行為藝術的一部分。翻到他博客的開頭,找到「蠟燭一」,有這樣的文字:「不管你是誰在哪裏,為楊佳點支蠟燭。這是黑暗最害怕的。」
2008年7月,青年楊佳持刀闖入上海公安局,把十多名警察砍死斬傷,以故意殺人罪處死。案件造成轟動,楊佳被網民封為楊大俠,掀起了警察濫權、司法不公、程序公義的痛心討論。
艾未未的博客,對社會不平,官員貪腐,司法黑暗,都毫不留情的大力撻伐。當然,最為人熟知的,是由他發起,蒐集汶川地震死難學生名單的公民調查。
艾未未在博客上,有不少對川震的尖銳批評,也有公民調查受當局千般阻撓的詳盡紀錄,但這些文章,都因為政治原因被刪掉,什麼文章何時被刪,博客都有全紀錄。川震周年後,以為鬆動了,重新貼上,又被一一被砍。更嚴重的是,光看蠟燭也嫌礙眼,部分竟然被刪。網民都強烈回應:「堅持努力一起。點起一支蠟燭!等待天亮!」
可幸的是,公民調查川震死難學生名單,放到另一個伺服器,還能完好無缺的擺在那裏。每次打開,都椎心泣血。白佳欣,男,遇難年齡,10歲,新建小學三年級一班……陳愛民,女,遇難年齡,9歲,曲山小學三年級一班……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長埋黃土,世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艾未未的公民調查,召回他們起碼的尊嚴,就像點起一支蠟燭,為瑟縮的靈魂帶來點點燭光。的確,黑暗最害怕的,就是光明。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詩人艾青的名作,總理經常掛在嘴邊。
看艾未未的名單,不期然,也想起丁子霖的名單。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