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08

聽聽歌兒。鄧麗君。《甜蜜蜜》。


K,
這是小女子最愛唱得一首“鄧麗君”,也是MAYBOY當年不聽睡不著的“鄧麗君”。
中午,三人在家打火鍋,聊起說:港臺為何這時懷想鄧麗君呢?
  —啊呀,她走了多少年啦?
  —真是不記得了。要么。十年?
  —大概不止吧。
  —反正,一直在聽到她的歌兒。
  -我啊,生下來就沒有在電視上見過“活著的”鄧麗君了。
  -是啊,你也沒有見過我喜歡的張雨生。
  
  真是覺得自己有點像古人,呵呵。

香港電台 《不死傳奇——鄧麗君》

鄧麗君「不死傳奇」事件簿

文章日期:2008年1月5日
【明報專訊】當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雷射唱片、MP3經歷時日的演進,30年來,流行音樂的深刻靈魂又游漂到何處?
當她的歌聲透出她的感情、傷痛,甚至淚水,觸動了你的心房,你是否想起她一串閃爍滲混了哀愁,一點浪漫交纏淒美的生命。當《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但願人長久》、《再見我的愛人》響起,香港人又正在思念誰。
香港電台 《不死傳奇——鄧麗君》,與觀眾再次回味她的風采,今天晚上7:35無電視翡翠台放映。

a link.《歐洲時報-海口》

a link.《歐洲時報-三亞》

找回丟的“字”

K,
如果這個消息是真實的,那么中國文化的回歸才算“落地”。對正體字(繁體字),小女子的親近是骨子里的,我說,是“愛”。
學中文的小女子,當年最感傷的是古代漢語課。一套王力的《古代漢語》在手,先不用說通句達意,只是被那胡亂合并的“非同類項”的“同類項”簡體字,就弄得困擾不堪。有些字,已經被修整得完全看不到先祖造字的初衷了。及至上李開老師的“訓詁學”,一班簡體字下成長起來的中文系學生,叫老師困頓不堪。唯有一個黑板一個黑板板書,讓我等抄寫筆記,其實就是“再識字”。

我想,夢城之所以成為小女子的心靈故鄉,或許和那日日廝磨的報紙、雜誌,甚至招牌上的正體字有關吧,看著就安穩。阿城說,香港有清朝的感覺,我呢,有幸生活在生活致密的灣仔,朝露星夜在港島“叮鐺”上,搖搖晃晃,如醉如癡,我啊,看到的是新“清明上河圖”,那一掛掛正體字“幌子”,活生生,勾人魂。
何日,能再返鄉?字,又惹了我。

不記得名字了,一位放洋的臺灣女作家,寫了冊留洋隨筆,內地出版社先出了簡體版。女作家不言謝,因為看著“不舒坦”,覺得缺了什么。什么呢?寫字的人都“矯情”,我手我心,每一個字音型義是一體的,換了形狀,我心都不認她。后來啊,臺北的正體版出了,她說:這才是我的字,我的書。
孤陋寡聞的小女子,那是第一次看到“正體字”三個字,落淚了。

在夢城編輯那冊《東南亞踏歌行》,在后記里我寫編輯心態“戰戰兢兢”。其實,不僅僅是面對同事們豐厚的作品,怕功力不逮,我更怕自己在自以為最擅長的“字”上出紕漏——因為,簡體字環境成長的小女子,實在不敢編輯一本正體字的書籍,只為“不識字”。多麼地悲哀。
知道么,那本書校對了十二校,連MAYBOY也幫我通了一遍。期間,請港分的同事幫著看看,時不時就抓出一條蟲啊,嚇死人呢。越往后越忐忑,直到最后一校完,小女子不敢在責任編輯欄簽字,拉了總編輯周和章社長說:一根繩上的螞蚱!!
書出來了,小女子霸道地宣稱:現在,誰再捉到“蟲”,自己吃下去,誰也不許告訴我!
掩耳盜鈴吧,呵呵。

寫了半天字,忽然去翻書,因為想起一篇題為“談情說愛”的字。
文章寫道:LOVE的中文是“愛”,這個方塊字,美死了。
談情論愛,竟然把“心”包圍在中間,上有覆蓋,如珍如寶;下有盛載,戰戰兢兢,一顆心被擺放于隆重的位置,恍兮惚兮,若隱若明,僅是形體具象已足道盡男男女女的千年心事。
……
……
“愛”這個字,在古人的解釋里,本就是“心受”之意,亦即用心領受,坦誠面對自己的所思所感,容不得半分虛假;這是古人的理想期盼,做到做不到,是題外話,僅是箇中浪漫,已夠令人動容。
……
總覺得,這是小女子何時寫下的字,被人COPY了。呵呵。

正體字與簡體字
文章日期:2008年1月5日
【明報專訊】上月《開放》雜誌有文章〈正統漢字戰勝簡體字〉,說北京舉行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內地、台灣、日本、南韓參與者達成共識,決定「簡體字和繁體字(正體字)共存,將來慢慢趨向使用正體字」。並以正體字為主,把五千多個常用字進行統一標準化。
這是好消息,但是否確實呢?
原來出自南韓報紙的報道,中國內地方面指稱誤傳,說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中國使用簡體字的政策不會輕易改變。
看來,在漢字祖家,在最多人使用漢字的國度,簡體仍然橫行。可見破壞傳統容易,重新恢復就艱難。
甚至有些內地言論指摘南韓對統一漢字「太積極」,還南韓想佔有漢字主權。這類偏激言論在網上常見,愈傳愈誇張。
研討會上確有內地學者提出「簡體字與繁體字可以共存」,不過他澄清只是個人意見,並非協議。幸而現在內地經常見到若干正統漢字,書法、題字比香港流行,以傳統字體為主,往往成為雅標誌。
比起二三十年前,正體在內地已經多了存在空間,問題是官方堅持簡體字作為規範,十多億人習慣了,若要正體復興,只能像香港普選那樣慢慢「循序漸進」。
[石琪 http://www.cultureshot.net/]

鄭培凱教授的功德

K,
哎呀,鄭培凱教授,累了。但鄭教授的十年,實在是做了好大的功德。
在港兩年多兜兜轉轉,小女子觀察到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在并不肥沃的中國文化教育土地“只問耕耘”地播種,因地制宜設計出了一套開放的、有趣味的、活生生的中國文化教學、研究、交流模式,因而成了兩岸三地,甚至華文世界難得的中國文化交流園地。
在小女子眼中,中心不只是城大的,她是香港的,也是兩岸三地的,進而是世界華語文化世界的。如果,華語文化交流,在世界有多個極,那么中心是在香港的一個極。
“中國文化”在中心,她,有聲有色。

“人生如寄”,人一生,有機會,有能力,做一點值得事情,小女子好羨慕鄭培凱教授。

哎,好像有點肉麻,但是真實的感受。

十年感言
文章日期:2008年1月5日

【明報專訊】一轉眼,我來到香港,已經十年了。來香港,是受城市大學之邀,創辦中國文化中心,提供中國文化課程,作為全校人文通識的基礎。開辦之初的篳路藍縷,依然歷歷在目,光陰卻在不停的奔波忙碌與策劃中,悄悄流逝了。十年不短,一生有幾個十年呢?回想起來,除開我毫無記憶的嬰兒期在大陸,有兩個十年在台灣生長,三個十年在美國求學教書,接下來的十年就是在香港度過的。
香港十年,過的特別快,忙忙碌碌規劃課程,設計教案,呼籲社會重視人文素質與藝術修養,猶如售貨員一般,沿街叫賣文化學習。每天匆匆忙忙,像工蜂釀蜜一樣,只聽嗡嗡聲在耳邊督促,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孔子所說的耳順之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知孔子在什麼年歲有此感嘆,但心情的時不我待,深慨流年逝水,卻十分真切。其實,一切有志向的人都會感慨時間無情,卻又無可奈何。人生可以有多少供你奔波忙碌的十年呢?可以有多少日思夜想,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策劃課程,安排講座,送往迎來的十年呢?不禁感懷,十年的歲月在不停的忙碌中流逝了,果真值得嗎?當然可以自解,說為了教育下一代,奉獻了十年的生命,功不唐捐,總比「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古人,活得有意義吧?可是內心深處卻又充滿了疑惑,懷疑自己是否喪失了「秉燭遊」的機會,無緣體會任誕而蒼涼心境,錯失了對人生終極關懷的最關鍵的體認。
以前我從沒想過退休的事,近來卻時常在想,該退休了吧。為香港的教育事業付出了自己十年的光陰,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的園地卻不去耕耘,不也是莫大的損失嗎?
陶淵明說的,田園將蕪胡不歸,覺今是而昨非。退了休,可以做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寫寫字,讀讀書,做做詩,唱唱曲,喝茶品酒,賞月看花,編寫籌劃了多年的書稿,了卻一直要完成的心願。甚至什麼也不做,在太陽底下曬曬腹笥裏貯存的書冊,在山邊小徑毫無目的地散散步,看月亮如何勾勒我舞動的身影,聽微風吹拂過髮茨會不會唱一曲靈動的旋律,不也是充滿了生趣的人生體會嗎?
至於意義,只要生命充滿了無窮的樂趣,一言一動都能引發天地間無窮的能量,開啟山花燦爛一般的意義。把蘇東坡說的「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與「物與我皆無盡」,放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脈絡中,若能由此體悟人生的實存意義,十年光陰或許只是一瞬,或許也是無盡的永恆。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馬家輝專訪葉劉淑儀

K,
哇,葉劉很性情中人啊。

我和香港的對話
馬家輝專訪葉劉淑儀
文章日期:2008年1月5日
【明報專訊】2008年的第一天,馬家輝於電台節目《思潮作動》訪問將推出回憶錄的葉劉淑儀 ,躊躇滿志,妙語橫生,她反思自己「對抗沒前途」的快語讓聞者傷心、戲言將來改名「葉運來」以拉票,還不介意在facebook上加入陳方安生 作為friend;此外亦有關於政改 的意見。且將訪問輯錄如下,以饗讀者。
08年度新作家
馬:你的回憶錄刊登了幾個月,有不少讀者,也有不少爭議的,如關於你談及成長甚至婚後捲入的家庭內部糾紛、以至官司,有人覺得意見不同、或者與事不符的。
葉:有爭議是正常的,否則當年不會打官司。但爭執不是我,而是我丈夫,作為妻子的當然支持丈夫。雖然最終判決身家是沒得分,但法官也認為,遺囑中指我丈夫「不誠實」的字句應刪去,亦不用付堂費。 即法官認為我丈夫並非沒有理由的去打這場官司的。是非黑白可以各執一詞,但真相,若信宗教就是「上帝知道」。這事我們葉家知道。每個人有言論自由講自己了解的一套。
馬:接下去會寫什麼?會不會寫23條?
葉:23條不想寫了,因為已經說得太多。我倒有興趣寫回歸前最後倒數的5至10年見到的現象,以及處理居留權時的矛盾,還有可能讀者未必有興趣,但我也想寫留學時的學習和見聞。我覺得對香港社會發展也有很多啟示。譬如生活上或社會上,精英大學是如何教如何學,旅美同學是怎樣的,也想和香港讀者分享。你認為香港讀者是否不會有興趣?
馬:放心好了,肯定不會有太多人感興趣,但你不必理會。我建議你完全放棄市場考慮,不為讀者寫,只為自己留一個說法,整理你的生命紀錄,待書留下來遇到有興趣的讀者,把時間點放長。
葉:這點很重要。我去外國幾年,不只是讀政治,還讀中史、讀中文,看外國人怎樣看中文,也很大啟發,也應該寫下。一個多元社會應該有不同層次,記得以前聽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眾之諤諤不如一士之諤諤」,若人家與你聲音不同便不讓人說,那不是打壓嗎?
馬:最緊要是被所謂打壓時挺得住,人家有批評的自由,但你不必怕批評,要挺住,我們期待2008年你的新書。作家會是你2008年的頭銜,那麼,CV上會不會也多了「立法會 議員」幾個字?
葉:不知道啊,這要選民決定了。剛選完時,收到數以百計電郵說:「加油,我會支持你的。」這很讓人感動。
馬:有沒有「窒」你的?
葉:有!特別是blog上的。blog的留言很重要,知道不喜歡我的人的心態。譬如有人對我說「對抗沒前途」有意見,說「對抗是好的,愈對抗阿爺才會愈給予多些。」我有親自處理,也放上facebook。
馬:Facebook上有「反葉劉」的小組……
葉:有很多!有「Stop Regina Group」。 我好光榮呀。有人邀請我加入,我當然不加入啦。美國也有Stop Hillary Group。要自己有些有幽默感、會笑一下才好。
我玩了Facebook才明白,為什麼這間公司短短的時間便價值幾十億美元,那創辦人才23歲。因為他好有創意,有很多application,各樣玩意每天都有,沒時間全都玩,但我一定會做的是交朋友,add friends。
馬:你在網上濫唔濫交?
葉:我都全部add的,例如有些海外留學生。電郵一定答。寫notes,每天都會寫一些。有趣的會回應。譬如最近我寫兩三個,反應也很激烈,如《暴徒遇刺》寫貝娜齊爾遇刺,立即有45個回應。我是震驚的,寫印度的民主發展離不開暴力,巴基斯坦亦是,甘地夫人和她的兒子也是遇刺。

馬:你話中有話呢,難怪這麼多人回應。
葉:所以帶出好多討論。年輕人便評論民主是否要理性,什麼是理性等等。我也加入討論。現在我也在構思下一篇note。
我覺得facebook比blog更有名有姓有血有肉,活躍的總會trace到名姓、在哪讀書、背景如何,可以成為朋友的。我搞過一次面對面的party,還很成功呢,正考慮每月一次聚會、或主題派對、生日會,很好玩的。
選舉期間那麼忙碌,我仍每天忍不住上facebook玩一小時,有點上了癮,每天看看有誰add了自己做朋友,現在已經接近1800位了。

不介意「add」陳太
馬:你多還是陳方安生多?
葉:她有個支持者的group,但我想她個人沒accoun t。我是上了癮,每天check有幾多朋友,有什麼留言,甚至有性小眾人士問我對同性戀的看法,有一位還告訴我他是紀律部隊的。
馬:如果陳方安生加入會不會add她?
葉:沒所謂,交流一下之嘛。
馬:07年底公布了所謂「時間表」,有人認為這個時間表並不實在,而且時間表下也有路線圖的問題。總括而言兩個問題:2017選特首門檻的「高低」,另外2020立法會選舉功能組別的「有無」。 匯賢智庫 對此立場如何?
葉:所謂門檻,有謂是篩選機制,令梁家傑 沒法當候選人,但無論如何,基本法 已表明要有個提名委員會作提名,喬曉陽有提到是「整個」提名委員會通過,這是憲制現實。座談會當天,也有人建議參照目前分四部分的選委會 ,因行之有效多年,且有一定代表性,若再就四部分作爭論,便會將普選時間再推遲。如果2017有特首普選,那即是不會早得過,但有可能會遲過,若遲過是因為香港人未談得攏。
馬:但你在選舉時的建議是退步,把門檻提高,等於民主倒退。
葉:但就百分比而言,是少了,只要10%,本來是12.5% 的。有人說是100人,其實不是,那是選委會,將來的提名委員會,《基本法》沒寫明,還可討論。
若只是100人便可以,毋須理會他們是的背景,那不會鼓勵候選人去兼聽,我們要研究的是機制,而不是人的因素,人是會變的。
我在提倡民主倒退嗎?
馬:那對於功能組別之存廢,匯賢有何看法?
葉:功能組別遲早應廢除的,但如何廢除又可以保持均衡參與?那天張曉明副主任肯定功能組別的貢獻,要確保許多有份參與香港建設的重要階層或界別,工商界、專業精英可以保留在政制內扮演角色,如何做到一人一票選出這些精英,我便提出一人兩票,譬如你是港島區選民,除了可投港島區一票外,也可從全香港一張名單中,如三十位代表各行各業的精英合組名單,再由全港選民選出。可以再動腦筋。透過名單制選功能組別,德國、日本、新西蘭都有的。
馬:但「受保護」組別的權力通常是比較弱的,不可混為一談。
葉:但政府可以確定名單一定要有某些界別的專業人士,那個名單上多精英,市民便可以在此名單上選。
馬:不過香港已有無數諮詢委員會,可以參與權力的形成,反而在立法會上並做不了什麼。
葉:參與諮詢委員會,跟在立法會上有權審批法案、財政預算案或政府撥款,是不相同的。立法會這個功能是很重要的。例如爭議性的強醫金,一方面基層或認為政府全包了便好,但專業人士才知道如何參考外國的醫療保險制度才成功。
全界別都出來選,不只是公司老闆才可以選,人人都有票可以選全港九單一選區。我們700萬人口,我覺得可以如此選的,新西蘭300萬人口也如此,為了保留原居民的歷史,毛里族人每人有2票。
馬: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去保障?
葉:其實好多民主國家也有「不對稱」的選舉方法,保障少數人的利益或多元的聲音。為什麼英國仍然保留上議院?有很多席位是世襲的。
馬:回頭看整個時間表,你估計會否到頭來變成一個死局,2012以至 2017年都無法改動?
葉:希望不會吧。最理想是符合基本法原則,根據中央政府官員的闡明,2012必須有進步,才符合循序漸進。 即選委會必須擴大、立法會要增加代表性,2017便普選特首。如可解決功能組別問題,2012便可開放整個立法會。我希望可以做得到,香港應該有條件做得到,成為全中國的優質民主典範。
訪談內容可於RTHK網上廣播站(http://www.rthk.org.hk)重溫, 香港電台 第二台節目《思潮作動》,播出時間為2008年1月1日晚上8 時。
[整理/方素雲]

1/04/2008

開始讀書。關于清華歷史系主任張國剛教授。

開始讀書。關于傅高义。




作 者:Vogel, Ezra F.
出版社:Baker & Taylor Books
出版日:1989-10-02
商品條碼:9780674639102
ISBN:0674639103
分類標籤:Nonfiction » History » Social Sciences » 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K,
Z老師,開始轉來他與華洋諸公探討新書的信件。昨日轉的有與美國漢學家傅高義的新年學術通訊,並指點說:用英文寫信之人,是當下美國和哈佛漢學第一權威,漢名傅高義,著有《共產黨統治下的廣州》,《日本第一》,目前在寫《鄧小平傳》。

老師的新書,將會涉及千本書的背景,我回老師說,盡量跟進,感到學力不逮。

今晚,網上搜索關于傅公的資料。觀察美國漢學權威對中國研究的切入口,以及對美日中關係之于亞太區重要性之判斷,感受到老師站在中國立場,向與中國文化差異極大的美國以及世界,解說“什么真正中國”的工程之艱巨。

我知道,我將參與一段極其重要的人文歷史的記錄了,親歷這個人文事件孕育與誕生。

老師有旨,不敢寫太多。


傅高义
傅高义,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领先一步:改革开放的广东》是傅高义先生应广东省政府邀请,进行7个月实地考察研究的成果。作者还拟在若干年后。再写一本关于90年代广东的续集,后者作者将重点介绍香港回归后的粤港经济区的发展情况。

学术研究
  中国研究  傅高义教授,对中国问题的主要代表作是《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州 (1949 - 1968)》和《领先一步:改革开放的广东》。
  傅高义教授是研究社会学出身的,其本行就是研究中国与东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研究广东,是因为中国非常大,情况也非常复杂。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开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想要取得一些研究资料非常困难,即使能够得到,资料也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全部情况,只能根据当时的条件,先从一部分开始。而广东毗邻香港,可以看到广东的报纸如《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还可以通过采访一些从广东到香港的人来了解广东的情况。所以,研究广东就成为一件自然的选择。刚开始傅教授根据当时所能获得的材料撰写了《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州 (1949 - 1968)》。到了80年代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成为国际上新的研究热点。1987年傅高义深入广东各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实地考察和研究,1988年又到广东做了一个月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先走一步——改革中的广东》。改革开放是整个中国的事情。先走一步是当时广东的任务,广东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经验。实际情况证明了广东改革开放和全中国改革开放的都是成功的。傅高义说,广东的经济,可以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因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属于广东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种变化,介绍给更多的美国普通民众知道。”博高义以一种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语言,完成了可以称作当时对中国改革的深度扫描。
  对于中国目前的社会的状态,傅高义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太穷了,所以西部大开发计划非常有意义。首先要加强教育的投入,帮助那些穷人,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很重要,因此在提高人民经济收入之余,还要注重普及教育。不然,内地和沿海的距离会越来越大。现在电子技术和其它高科技的发展很快,也会造成新的不平等。还有,中国的贪污和腐败的问题很严重。另外,改革以来,已经有一亿多人从农村流入城市,随着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可能还会有几亿人成为剩余劳动力,中国也需要迅速发展以避免出现社会动乱。此外,环境污染也是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慢慢扩大民主和自由。
  傅教授目前对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小平时代,他认为邓小平时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邓小平时代也是一个转换的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都肇始于这个时期,中国的很多现代性问题也是从这时开始出现的。他觉得对这个特殊时代做一个社会学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准备撰写一本“邓小平时代”的书。在这本书里,其研究范围将扩大到中国的整个改革开放时代。
  傅高义教授还是《邓小平震撼世界》的编者。他编的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学者于光远所著《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的英译本,副标题是“对1978年11月至12月中国党的工作会议及三中全会的目击”。   
在出英译本的时候,于光远除了保留1998年出版《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的原序外,对原有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同时还专门为英译本写了序言。编者对于光远所提供的英译本,做了更适合于美国读者的文字修饰。傅高义教授为此花了很大功夫,并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了研究,写出了一篇不短的导论。
  除此以外,这本书的特点还有:第一,有详尽的注释,共199条、29页。这就使得不那么了解中共党史的人可以看明白这本书的内容;第二,这本书有书目和人名索引,共12页。全文除了目录和傅高义教授的导论以及作者的两篇序言外,共220页。
  日本研究
  1958年,傅高义偕同妻儿到日本东京,研究日本社会的家庭和精神健康问题,在那里生活、工作了两年多后,写成了《日本的新中产阶级》一书,该书成为日本人重新认识自身社会的经典著作,也奠定了傅高义坐上美国的日本研究头把交椅的基础。
  1979年,傅高义又出版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该书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而使作者声名大震。但就在“日本模式”甚嚣尘上的时候,泡沫破灭,股市、房地产暴跌,日本从此进入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期。面对多方面的责难,2000年傅高义又写了新书《日本仍是第一吗?》,书中历述了当年的研究过程和判断的依据,他解释写那本书的目的是想告诉美国人,在有些方面应当向日本学习,而且他从不相信日本当前的危机意味着幻灭。傅高义在《日本仍是第一》中说有三个因素在日本的转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1.政治领袖赢得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即日本必须变革;2.改革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使之能培养更会独立思考和更有创造性的学生;3.在国际舞台上以更开放、更富正面意义的姿态示人。
  中美、中日关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中美关系处于重重困难的时候,傅高义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利于美国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他认为美国政府中断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种交往是短视之举,敦促美国政府恢复和中国的往来。他对中国全面客观的分析帮助美国社会化解对中国的偏见和敌视态度。而事实证明了他的远大的目光,在度过了那段困难期后,中美双方以更迅速的步伐加强了在各个领域的交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美国的右翼人士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主张对华“遏制政策”。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傅高义教授主编了《与中国共存: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一书,对主张全面对抗中国的思想进行了有根有据的驳斥,主张中美应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保持全面合作,美国应该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7年中国主席江泽民访美时,到哈佛大学演讲。他是第一位对哈佛大学师生发表演说的中国国家元首。傅高义教授负责接待、介绍江泽民主席。
  2000年,70岁的傅高义教授退休后,一年一次地带领马萨诸塞州的中学教师到中国各地的学校参观交流,增加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使他们能对自己的学生介绍一个较为全面的中国。
  傅教授曾说过:“作为一个美国人、作为哈佛大学的教授 , 也是日本问题研究专家 , 具有研究中日关系的十分有利的条件 , 我希望能为加强中、日、美的友好关系和为亚洲安全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地位的和平转换成了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有学者从历史角度分析,认为大国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一定会激化大国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具体到东亚,中日之间的摩擦和中国的台湾问题成为牵动大国关系的重要问题。
  傅高义说,中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保持东亚地区和平和繁荣的主要力量

  傅高义认为,从1971年到1989年这18年间,中、美、日三国关系相当融洽。当时,中、美两国领导人打破坚冰开始合作,而日本为了争取在中国的商业机会而开始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三国关系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的末期,三个国家由于联系密切和来自外界的压力减小,国家间事务的决策制定开始变得复杂。冷战的结束和1989年后中美关系降温首先改变了此前三国关系的格局。1992年以后,日本派遣军队参与维和军事行动并扩展防御边界,让中国开始担心日本重整军事实力的可能性。中、日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立场不同,也使得两国民间产生了一定的对立情绪。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对中、日关系构成一定影响,不利于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傅高义建议中、日两国学者应该以直率和诚实的态度研究和正视历史,增进讨论交流。
  傅高义认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侵略过中国的国家,日本在面对这个历史问题时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尽管日本政界有一些人为‘二战’中的行为道歉,但还远远不够,应该详细承认并面对具体事情。  
傅高义同时建议中国在处理相关历史问题时更多地向前看,并表示美国应该积极促成中、日两国圆满解决历史问题。不解决历史问题就无法走向未来,傅高义建议三国在处理敏感的“二战”问题时,能够多理解彼此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大家应该在承认历史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开诚布公地解决问题。  
他还说,东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离不开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合作处理共同事务,三国关系对于亚洲的未来举足轻重。  傅高义认为,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了维护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中国、美国和日本还必须要面对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傅高义说: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不会变,但是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该更加慎重。他认为台湾不会实现独立。

龍口粉絲。台灣未來,一塊三毛?

中國時報 2008.01.02 
台灣未來,一塊三毛? 四大問就教於總統候選人
龍應台

 ▲以文化大膽西進,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爭取摃桿地位,才是正確之道。(本報資料照片/陳信翰攝)

 有文化才有競爭力 ▲台灣因人民教育水平高,因而造就如雲門舞集等引領華人世界文化風潮的表演團體。圖為雲門舞集舞作《九歌》。(本報資料照片/王錦河攝)

 終於,是二○○八了;一開門,守在我們門口撲面而來的,是什麼?

 真的是一塊三

 四處是政治「械鬥」的煙硝,煙硝中,二○○八年的政府總預算,在十二月底,「咻」一下就通過了,除了象徵性地刪了○.八%之外,議事廳內沒有攻防,議事廳外沒有討論,二○○八年的施政方向和執行項目,一個蘿蔔一個坑,已經定下。新總統,只不過去執行他的前任所指定的 工作而已。

 期待二○○八新台灣嗎? 我的選民同胞啊,請沈靜下來,深深看一下:

 ○五到○八年之間的明顯趨勢是:社會福利、經濟發展、 教育、科學、文化的預算或持平或萎縮,而外交和國防的預算在增加中。最突出的是國防預算:在二○○八年,我們交給政府的每一百塊錢裡面有二十塊是拿去買武器、擴軍備的,只有不到十二塊用來發展 經濟,十一塊半放在教育,五塊多錢發展科學,一塊三毛錢分給文化發展。真的,就是一塊三。

 二○○八,台灣的軍備 投資是教育投資的兩倍,是科學投資的四倍,是文化投資的二十倍。這樣的藍圖,是你我對台灣 未來的想像嗎?這樣的發展,符合候選人的治國願景嗎?

 因為兩岸敵對而直接衍生的預算,最明顯的,除了國防的四三一一億元之外,還有三一八億的外交預算,其中列為「機密」的就接近五十八億,加上「 國際合作」就是一百七十七億。二十四個邦交國之中,有十一個 國家人口不到三十萬,「機密預算」和「 國際合作」的錢,用到哪裡去了呢?又有多少錢進入了外國濫權者的貼身口袋?我想問,究竟是誰在說,金錢外交非做不可?

 四七.六的意義

 用軍備和金錢外交去和中國做國際上的競爭,是不是如同矮子比高、才女競美?在華人世界中,台灣最大宗的優勢,是人民的素質。二○○七|○八世界經濟論壇的 國家競爭力排名中,台灣在一百三十一個國家中名列十四,這個高名次是怎麼來的呢?察看細節,台灣在機構部門、基礎建設、效率和 市場、勞力各方面成績都輸,但是在教育的指標上,卻是亞洲第一名。是教育,撐起了台灣的 全球競爭力。

 同時,當我們把把華文地區幾個首善之都的教育指標攤開來比較時,看見的是這樣的數字:(見下表)

 容或統計數字可以有計算方法的出入以及解讀的差異,但是無論如何,四七.六%是一個驚人的指數,無可置疑地代表了台灣過去六十年來對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累積與厚植,培育了人民的高素質,成為台灣競爭力的關鍵元素。

 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 轉而創造了華人世界最蓬勃的公民社會。台灣是華文世界中第三部門最發達的地方,三萬多個民間社團,六千多個 基金會,能量之大,是華人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的。

 因為公民社會成形,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也開啟了華人世界的新文化風景。雲門舞集把楚辭的美學帶到紐約;優劇場把禪宗的境界傳到馬德里;朱銘把「太極」的力感和美感帶到巴黎。鄧麗君的歌、席慕容的詩,蔡琴的唱,在八十、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春風似地吹進 大陸。侯孝賢的電影是無數華人青年的藝術啟蒙。白先勇力挽狂瀾,造成了崑曲的復甦。

 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像鄧有立這樣的人,把媽祖做成動畫光碟,送到 美國的大賣場去銷售。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誠品書店,心靈燈塔般地召喚成千上萬華文世界的讀書人流連台北。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聖嚴、證嚴這樣的人物,把 傳統佛家的信仰轉化為現代的、 全球的、既草根又企業的行動。

 教育水準、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綜合起來,就是文化。是的,文化才是台灣的關鍵實力。

 文化立國,說到沒做到啦

 據說,陳水扁在兩度競選時都曾經許諾:第一,提升文建會為文化部,而且使之成為政府首席部。第二,文化部的年度預算要從○.三八%提高到百分之二。這個競選承諾,算是徹底落空了。文化部的組織草案,還在某個抽屜裡。文建會的預算比例,則不進反退:(見下表)

 「文化立國」,韓國的金大中在一九九六年競選總統時就拿來作主軸訴求,他說:「二十一世紀,文化就是國力,文化不僅有提高 生活質量的作用,而且正成為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產業。」所舉的例子就是,「侏儸紀公園」一部影片賣八億五千萬美元,韓國必須出口一百五十萬輛汽車才能達到,意思是,賣文化比賣汽車「好賺」。金大中承諾韓國文化部預算要從總預算的○.六二%提升到百分之一。這個承諾,不但實現,而且超過。

 二○○八的兩位候選人,至今不談「文化立國」,也許「說到沒做到」的前任之鑑使他們乾脆不說;也許他們把最好的留到最後要給我們一個驚喜。但是我願意充分地以小人來度君子,害怕,如果不公開挑戰,文化的議題會不會就在政治煙硝中消失,而四年後,軍備的預算仍然是文化的二十倍,文化還是一塊三!因此選民在此恭敬地以「文化四大問」就教於將來的領袖。

 第一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同意,在您的任內應該把文化提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

 如果韓國將文化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地位,那麼台灣有一百倍的理由要把文化放在施政的核心。除了文化力本來就是台灣的「國力」之外,更因為,台灣被武力威脅、被政治孤立,文化是「乘著歌聲的翅膀」,唯一可以化解威脅、穿透孤立的「軟力量」。而一旦文化定位為國家戰略,所有的政策──從國防外交到弱勢族群政策,勢必都要跟著動。僅略舉其大者,請問候選人,您是否願意:

 一、儘速成立文化觀光部,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民進黨 政府為此兩大工程努力多年,不能再拖延。

 二、將彩券盈餘的百分之十用在文化目的。英國彩券盈餘的廿八%用來支持文化,愛爾蘭的彩券盈餘很多花在古蹟保存和藝文創作上。台灣用樂透盈餘去作社會福利,而社福預算本已佔總預算的百分之十八左右,相較於文化僅佔總預算的一.三,顯然失調。

 三、全面擴大吸引人才。和鄰近國家比起來,台灣的吸引人才作法最保守,「關門心態」最重。重新檢視現存 移民政策以及 留學生和僑生政策,開最大的國門,創最大的誘因,納引最多的人才,尤其對 大陸優異人士以及東南亞華人,要施行「金卡制度」,重點吸收。

 四、成立「文化產業研發中心」及台灣電影中心,借鏡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和英國電影中心,全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研發及國際行銷,並特別重視數位產業的研發。

 五、成立台語公共電視台,培植一流的閩南語創作。不要把閩南語糟蹋到LP的層次,它是最優美的古漢語之一。超越族群政治層面,把閩南語看作台灣的重大文化優勢,可以做全球行銷。世界閩南語人口超過五千萬,如果誠心經營,台灣有條件成為全球最優質的閩南語文化輸出地。

 六、將原住民文化復甦提升至施政優先。不必解釋,台灣每一個漢人見到原住民就該鞠躬道歉。部落的產業凋蔽、教育落後、文化斷層種種嚴重問題,不是缺少政策,而是開出的政策未能執行。只有將原住民政策提升到國家施政第一優先順位,才可能扭轉原住民文化的敗落命運。

 第二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同意以文化來領銜外交?

 在很多資源遠比台灣豐厚的國家裡,文化是外交的主體。德國的歌德學院,瑞典的瑞典之家等等,分佈全世界,主推文化外交。 美國在九一一之後,開始推動「領事館藝術計畫」,以文化作為外交的最前線。 中國 大陸對「文化外交」一有了領悟,動作迅速靈活,零四年成立第一個孔子學院,今天已有二百一十所孔子學院,分佈在六十四個國家,還有六十一個國家排隊候補。

 請問,您是否願意:

 一、終止金錢外交。不再以「機密」外交預算去進行收買賄賂,「國際援助」的預算用在真實的國際人道救援上,而非以「救援」為名,政治交易為實。「國際合作」的預算用在真實的國際合作上,而非酬庸外國政要或為國內人物擺闊。

 二、推動文化外交:重新定位駐外使館的任務,以文化交流作為駐外使館的核心業務。開創平台,讓台灣的藝術家、學者、作家大量與國際互動。

 三、設置「文化外交基金」,結合民間捐款,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以基金設置獎學金,鼓勵國際學生來台灣學習語言,支持漢學家來台灣研究,吸引導演來台灣拍片、作者來台灣寫作等等。

 四、廣設海外「台灣書院」。以中國大陸尚難以提供的品質和深度去吸引外人親近華文文化,從而認識台灣。舉一例說,台灣是整個華文世界的佛學重鎮,「台灣書院」與歐洲的社區大學合作開立佛學或禪宗的哲學入門課,就很可能開創文化 市場。

 第三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願意以文化來建立兩岸互信?

 兩岸可以是分立的,但是誰說分立的個體之間不能是友善的?敵意對峙,為我們贏得的是每年增加的國防預算和不斷流失的人才與資金。別人用飛彈對著我們,難道只能以更多的飛彈去反制?您是否同意這個思路,就是說,飛彈愈多,我們反而愈是需要發揮自己的「軟實力」去教導他文明的力量與和平的意義?

 以文化的眼睛來思考兩岸,請問,您是否願意:

 一、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並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目前不承認大陸學歷的作法,既不能解決台灣本身的高教問題,阻斷了人才的回流,更放棄了我們可能非常需要的大陸人才,最後傷害的是台灣自己。

 二、以文化大膽西進,爭取摃桿地位,放開手,拆除障礙,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除了民間本來就在進行的種種藝術學術交流之外,大刀闊斧提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譬如:

 ──發起「兩岸合作編寫教科書」計畫。二戰後德國主動與前敵國如法國、俄羅斯、波蘭等,合寫歷史教科書。對峙的觀點、敵對的語言、誤會的死角,都由於歷時經年的一次又一次的辯論和協商而建立起互信互重的 關係,奠定和平的基礎。中、日、韓三國,借鏡歐洲經驗,也在數年前開啟了教科書合作過程。兩岸之間雖然彼此猜疑,困難重重,但是開創新的歷史局面,本來就是人民對於領導人的期待,不是嗎?

 ──發起「華文大辭典」編撰。可以由民間主導,組成跨區跨國委員會,涵蓋所有華文地區,進行大辭典的編撰。兩岸分治六十年,語言及文化意涵頗有差異,加上星馬港澳印尼各地亦自有特質,「大辭典」的共同編撰,除了辭典本身的學術和實用價值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透過文化的平台,兩岸的政府和民間可以超越政治紛爭,深度溝通。

 ──鼓勵並協助民間企業成立華文世界的「諾貝爾」文學獎或文化獎。如同瑞典的自我定位,它是軍事和政治的蕞爾小鎮,卻可以成為道德、文化和學術的重鎮。和平獎予勇敢的人以力量,文學獎予智慧的人以榮耀,科學獎予認真的人以鼓舞。小鎮因為輸出他的「價值」而成為重鎮。這也是「蕞爾」台灣在華文世界裡應該全力爭取的摃桿地位。

 ──全面開放,積極交流。促成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的正常化,支持各級學校與大陸學校交換交流。鼓勵民間基金會深入大陸,在大陸設點 工作,或扶貧濟弱,或講學啟蒙、或培育人才、激發創意。盡量擴大接觸面。

 重要的是,台灣對於大陸,要爭取做「價值的輸出國」:人權的、文明的、理性的、法治的、公民社會的價值。我們的「價值」輸出的愈多,我們被迫花在軍火上的「價錢」就愈少。

 或許有一天,我們繳納出去的每一百塊錢,二十塊可以花在牡丹亭上,而不是在潛水艇上。

 第四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同意以文化來厚植觀光產業?

 和新加坡、香港的盛況比較起來,台灣的觀光成績讓人心痛:

 看得仔細一點,更令人心寒。台中地區的飯店住房率從零五年的八三.五六%掉到零七年的六三.九八%,降幅驚人。桃竹苗地區和台南地區的衰退也超過一成,真的是民生困苦啊。為什麼,有山有水有文化爆發力的台灣,被經營得像一座遭人遺棄的海角荒島?

 請問候選人,您是否願意:

 一、立即進行三通的具體實踐,立即擴大開放大陸人來台觀光。在香港的二五○○萬人次訪客當中,一三六○萬是大陸人。把門對大陸適當地打開,是台灣自救之道。

 二、全面審視台灣的觀光產業結構及生態,以「青翠島嶼」、「文化台灣」為經營定位,對內做點線面的軟體配套連結,對外細緻區分觀光客群,精磨 服務品質。針對大陸客來訪,立即進行全面的配套措施準備。

 最後,可不可以求求您答應:徹底翻新桃園機場第一航廈。航廈整個空間簡直就是一個顢頇落後、寒酸粗糙的大展示,外人失笑,國人難堪。民航局計畫以十四億的預算,三年半的時間,做局部「拉皮」,「拉皮」效果之哆嗦寒傖,天啊,可想而知。

 我建議,將零九年「機密外交」預算的近六十億全數刪除後編入第一航廈的修繕經費──哈,告訴我,為什麼不可以?
******
中央電視台國際互聯網站
台灣 2008-01-02
標示關鍵字
·龍應台稱文教攸關台未來發展籲推兩岸文化交流
2008年01月02日11:22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1月2日電台灣文化界知名人士龍應台今天在台灣中時電子報上發文,提出文化和教育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呼籲2008參選人重視文化和教育,當選後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并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以文化西進,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文章認為,2005到2008年之間台灣當局編列總預算的明顯趨勢是:社會福利、經濟發展、教育、科學、文化的預算或持平或萎縮,而"外交"和"國防"的預算在增加中。最突出的是在2008年,交給當局的每一百塊(新台幣,下同)錢里面有二十塊是拿去買武器、擴軍備的,只有不到十二塊用來發展經濟,十一塊半放在教育,五塊多錢發展科學,一塊三毛錢分給文化發展。

二○○八,台灣的軍備投資是教育投資的兩倍,是科學投資的四倍,是文化投資的二十倍。這樣的藍圖,是對台灣未來的想象嗎?這樣的發展,符合候選人的治"國"願景嗎?

文章說,台灣最大宗的優勢,是人民的素質。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台灣名列第十四。察看細節,台灣在機構部門、基礎建設、效率和市場、勞力各方面成績都輸,但是在教育的指標上卻是亞洲第一名。是教育,撐起了台灣的全球競爭力。

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轉而創造了華人世界最蓬勃的公民社會。因為公民社會成形,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也開啟了華人世界的新文化風景。雲門舞集把楚辭的美學帶到紐約;優劇場把禪宗的境界傳到馬德里;朱銘把"太極"的力感和美感帶到巴黎。鄧麗君的歌、席慕容的詩,蔡琴的唱,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春風似地吹進大陸。侯孝賢的電影是無數華人青年的藝術啟蒙。白先勇力挽狂瀾,造成了昆曲的複蘇。

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像鄧有立這樣的人,把媽祖做成動畫光盤,送到美國的大賣場去銷售。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誠品書店,心靈燈塔般地召喚成千上萬華文世界的讀書人流連台北。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聖嚴、証嚴這樣的人物,把傳統佛家的信仰轉化為現代的、全球的、既草根又企業的行動。

教育水平、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綜合起來,就是文化。是的,文化才是台灣的關鍵實力。

文章表示,據說,陳水扁在兩度競選時都曾經許諾:第一,提升"文建會"為"文化部",而且使之成為"政府"首席"部"。第二,"文化部"的年度預算要從0.38%提高到2%。這個競選承諾,算是徹底落空了。"文化部"的組織草案,還在某個抽屜里。"文建會"的預算比例,則不進反退。

文章向各黨2008參選人呼籲終止"金錢外交"。不再以"機密""外交"預算去進行收買賄賂,"國際援助"的預算用在真實的人道救援上,而非以"救援"為名,政治交易為實。"國際合作"的預算用在真實的合作上,而非酬庸外國政要或為"國"內人物擺闊。

文章還呼籲,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并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目前不承認大陸學歷的作法,既不能解決台灣本身的高教問題,阻斷了人才的回流,更放棄了島內可能非常需要的大陸人才,最後傷害的是台灣自己。

以文化大膽西進,爭取杠杆地位,放開手,拆除障礙,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除了民間本來就在進行的種種藝術學術交流之外,大刀闊斧提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譬如:

──發起"華文大辭典"編撰。可以由民間主導,組成跨地域委員會,涵蓋所有華文地區,進行大辭典的編撰。兩岸分治六十年,語言及文化意涵頗有差異,"大辭典"的共同編撰,除了辭典本身的學術和實用價值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透過文化的平台,兩岸的政府和民間可以超越政治紛爭,深度溝通。

──全面開放,積極交流。促成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的正常化,支持各級學校與大陸學校交換交流。鼓勵民間基金會深入大陸,在大陸設點工作,或扶貧濟弱,或講學啟蒙、或培育人才、激發創意。盡量擴大接觸面。

龍口粉絲。說不盡的愛。

深圳商報
文化廣場 2007-12-24
龍應台家書:說不盡的愛

作家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在台出版,六星期內印八萬本,比起當年《野火集》不遑多讓。除了再次證明龍應台的文字魅力,可以跨越題材、感染不同領域讀者,這本書的走紅,也顯示華文社會某些隱晦的情感面嚮。

《親愛的安德烈》由三十六篇家書整理而成,是龍應台和二十一歲長子安德烈的跨時代對話。讀者見到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用理性、冷靜、包容的態度和優美的文字對兒子敘事說理;安德烈隨時隨處挑釁,意圖激怒、扳倒和自己對話的母親,那個龐大的知識分子形象。安德烈直來直往的文字間,除了輕狂幽默,也讓人見識一位跨越東西文化的青年,用什麼方式認同自己。

龍應台說,這是寫作二十年來最艱難的一本書。一方面,公開和兒子談論私密問題、又必須毫不刻意隱瞞掩飾,即使兒子讓她在讀者面前出糗,這需要強大的意志。另一方面,她也要顧及書的可讀性,不能流於絮絮叨叨的家庭閑話。龍應台還有更重要的企圖,要在家書往返過程中,瞭解逐漸陌生的兒子。

新書出版後的反應,讓這些努力看來成功且值得。許多年輕讀者崇仰安德烈,視他為對抗強者、堅持自我的酷英雄;他的獨特見解,也讓東方社會認識西方,特別是現代的德國。許多父母感謝龍應台,因為從這本書知道,原來許多家長都曾經或正在面對相同的親子溝通困難。透過龍應台和安德烈的對話,父母更瞭解孩子的反應與想法,也被鼓舞找尋自己的溝通模式或話題。

令人感動的是,名滿華人世界的龍應台,願意用這種方式認識孩子,盡管招受揶揄與戲弄;安德烈急欲從母親的管教中掙脫,卻接受了這個奇特的溝通方式。顯然在看來冷漠的母子關係背後,彼此都懷強烈的愛,只是母子間並不互相"喜歡"。

"喜歡"和"愛"的不同,以及從有"愛"到彼此"喜歡"的努力過程,是這本書給讀者最重大的啟示。在許多文化中,愛是說不出口的,內斂的華人社會尤其如此;有愛但不會說、意見相左卻脫口而說,造成親子歧見愈深,終至難以冷靜平和溝通。多少相愛的親子,最後只能隔遙遠的距離,互相思念和悔恨。

安德烈從十四歲到十八歲的四年間,他等到了自己的成熟和獨立,龍應台等到了急欲單獨探索世界的愛子。她始終不清楚,四年中發生過什麼事,讓原本偎在懷里的孩子漸行漸遠。書信對話中,龍應台填充了四年不在場的遺憾,也在不得不目送兒子遠離時,換來一個忘年之交的朋友安德烈。

十多年前,龍應台曾經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書中盡是母親呵護兒子成長的用心。而今《親愛的安德烈》,則是母親放手給兒子單飛,既不捨又驕傲的情感表白。整本書看不到安德烈用"親愛的媽咪"稱龍應台,但龍應台用智能,將母親該給孩子的叮嚀植在安德烈心中,這是一位母親所能給孩子最珍貴的成年禮。

1/03/2008

女人的自愛、他憐與忍耐

K,
三篇男男女女琢磨女子的文字,在小女子看來就是幾組詞:女人、自憐與忍耐。
女人,到底怎樣才能得到幸福,或者感到幸福?男子,到底怎樣給他的女人帶去幸福感?這是一個永恒無解的話題,總是可以意會難以言傳。

圣誕節那天,MAYBOY從機場接了小女子,直接去一個兄弟們的圣誕聚會。幾位四十至五十的哥姐,酒后分別交代二十至三十年前,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
有哥兒說,當年手中無銀,想給喜歡的女孩子買一瓶汽水而不得,眼巴巴看著人走過去了。這位哥甚至還記得汽水的名字。我想,他一定還記得走過去的那女孩。那女子,應當是幸福的,不只是因為有人曾經這樣暗想過。能夠讓人如此暗想的女子,她一定有擋不住的韻味吧。

有哥兒當年特受寵,比喻說:只有女孩為請不到他喝汽水為憾。半生,都在躲。
這哥兒,最終回到了小學同學的懷抱,夜夜兩地煲電話粥,日日健身強體“備戰”。我等笑言:收了你這浪子之心的女子,會是怎樣的?他答:舒服。

是了,男女相處,“張力”固然重要,但是“舒服”二字更緊要。

海南大哥說:女人啊,睜著雙眼的,老公早晚不是你的;半睜半閉眼的,老公一半是你的;閉著眼睛做老婆,老公肯定全是你的。男人是否也同理呢?小女子覺得,夫妻游戲,好玩兒就在這兒。不過,說得出,做到么?呵呵。


五只TIGER,這個新年像一群失控的小狗,每天聚在一起昏天黑地玩兒。老婆們的最后底線,只好是:要接老婆電話。
今早,阿G在機場來電辭行。G嫂笑言:新年,酒喝夠了?牌打夠了?回上海好好干活吧。
MAYBOY學給小女子聽,我笑啦:俺可沒敢這樣說呵。我說的是,今年還沒開工吶。
MAYBOY:傻女,今天去簽今年第一個約。
啊——呵呵。


新年穿新衣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日
【明報專訊】為了新年有個新開始,在2007年的最後一天,我跟女友們一起去買新內衣。
驟聽看似很香艷很色慾的一回事吧。其實,女孩子的聚會除了圍坐一起喝茶講是非外,結伴去買胸圍底褲也是極其有趣兼過癮的事情,過程中的玉帛相見,更讓你對朋友甚至自己認識了解多一點。
「為什麼那個喱士邊的穿在你身上那麼好看?」「Donna Karan那個確是美,但卻罩不住你那兩團肉,彷彿快要跑出來。」「點解要買咁貴胸圍?自己穿自己事,誰說穿來只引誘男人。」「不買白不買,要買就要買全套,衣櫃內那些一包五條的馬莎內褲全部要掉。」「這套怎麼樣?穿起是否似蕩婦?胸前的喱士摺疊位做得很美啊。」更衣室內,我們放聲高論,坦誠相對叫人放下一切芥蒂,大家在樂而不淫的歡笑聲中消磨了一個下午。
香港女人買胸圍,跟買樓買一般實惠。反正不是穿給人看,求其舒服就OK。於是,純棉與保守得叫人倒胃的款式,成為市場上近乎唯一的選擇。任何有搭配喱士花邊的內衣,即被認定為二奶與情婦專用,良家婦女無必要穿上誘惑老公。
可是,誰說穿喱士胸圍的用意就是勾引別人?那個人為何不可以是自己?
誘惑自己,也是寵愛自己的另一種模式
。其實,香港的上班女郎已經很懂得自己,有空便去修甲、按摩、做facial,吃/煮一頓好菜……幹盡所有自我感覺良好的事情。花錢買套漂亮內衣,享受肌膚給美麗內衣緊貼的感覺,道理大抵殊途同歸。
最重要是,一個人的信心和肯定,在穿上對的內衣那一剎,統統被激發出來。怎樣的內衣才是對?起碼是那種穿上令你可昂首闊步,在銅鑼灣看見「買錯胸圍穿錯bra」的招牌時懂得會心微笑,你就是知道,自己是那麼幸運,懂得為自己找對了人生路。[Clara Chan]
******
令男人愛一世
文章日期:2008年1月2日
【明報專訊】我對女人說只批評香港男人質素低是沒用的,最重要是提高自己的質素,不要一味提高對別人的要求。
個人有質素的話,選哪裏的男人都沒所謂,能吸引到喜歡的男人就是。
要想成為男人喜歡的女人,就要有讓他們喜歡的條件。
要讓一個男人魂牽夢縈,最重要的,女人可能沒想過,是不要睡在他身邊。
男人怎會對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晚晚睡在身邊的女人魂牽夢縈?除非他的腦袋構造與別不同,或妳是隱形的。
想有一世被他追求的感覺,簡單之極,就不應被他追到手。哪會有人得到了一樣東西又可保持得不到的熱情?女人可能認為愛情是不同的,既然女人認為這樣,男人只能口中認同,而以事實來否定她。
要男人愛她一世,其實不難,只要她有讓男人愛一世的吸引力就可以。為何只怨男人,沒有好好要求自己?
我們完全同意劉德華 在宣傳片中講,今時今日的服務態度,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我認為華仔應再拍多一條片教大家戀愛態度。
香港男人當然有問題,而且有問題不是今天的事。但港女應該了解時勢的轉變,以新態度配合,才會找到幸福。
男女之間要發生親密關係,在開放的今天,不是很困難。困難在建立一段關係之上。
一段關係是否快樂,是雙向的﹕女性的吸引力不只是外表,瘦身扮靚這一切,其實對長久關係而起的功能有限,頂多有助於建立短期的。
女人外表當然重要,不過,想一世令男人離不開妳,絕不是保持三圍數字及皮膚細滑可以做得到的。
性格上的性感,才是永恆的美麗。

[阿寬 ahhfoon@yahoo.com]
******
*****
她的男人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日

【明報專訊】貝娜齊爾去世,兒子接位領導反對派,但因仍然在學,在其畢業以前,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父親手上。
這樣的一位父親曾因貪污罪兩度坐牢,財團說他慣受百分之十回佣,故有「百分之十先生」的嘲諷綽號。然而在貝娜齊爾眼中,他仍是清白的、偉大的;「人民最後將明白,他其實是巴基斯坦的曼德拉」,貝娜齊爾在一次訪談裏幽幽地說。
參與政治的可厭往往在於沒法把「真面目」和「假面具」分離,譬如說,當貝娜齊爾說這句話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她到底只是在政治現實需要的情下,沒法不硬頭皮替罪證確鑿的丈夫辯護,抑或是,她打從心底相信丈夫的清白,她信任他、她接受他的辯解,因為,這叫做愛。在女人的愛情裏,只有甘地,沒有希特勒。
女人的愛情總是以信任打底,但也因此必然跟懷疑掛。為了讓自己感受到愛情的存在,女人喜歡偶爾帶懷疑的眼光察看身邊的男人,然後有意無意地放水,讓他通過了自己的檢定與考驗,以便她能確認信任,在信任裏尋得充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女人喜歡在「懷疑—信任—再懷疑—重新信任」的思考圈中緩步跑,汗流浹背,這也是一種略帶自虐的快感。貝娜齊爾生前肯定花了不少時間在睡房內逼問丈夫的貪污詳情,最後她選擇信任,因為她不願意放棄丈夫,因為她明白,一放手,自己亦會往下掉,掉到盡頭。
可是她畢竟先於她的男人離開。 放下懷疑與信任,願她平靜。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閱讀時光。季羨林《留德十年》。

德國筆記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日

【明報專訊】讀畢季羨林《留德十年》,連忙向摯愛親朋大力推薦。
季羨林在自序引用歌德名作《詩與真》,謙稱作品有真無詩,他的自謙跟事實相距不離,文章充滿實感,稍欠詩意,更不時引用當年日記,以免在記憶中美化過去的事情。
季羨林行文有個人喜惡,並非那種處處看到天堂的「大好人」,他會直書地獄,並且疏遠討厭的人。
由於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留學兩年的作者最終留德十年,十年間有無數親睹的事和認識的人,去蕪存菁以後,寫成一篇篇率性淡泊的文章。
精通多國語言、成績優異,以至成為舉世聞名的學者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惟作者淡然道來,一切本平常。
季羨林寫人物全無俗世的勢利筆觸,無論是著名學者還是販夫走卒,全以同一語調寫出來。不必誇讚「我的大人物朋友」,不用醜化小農窮人,心如明鏡台。
季羨林沒有提及德國人可有沒有一人一票選出希特勒,也沒有強調德國人如何優秀,只是白描在盟軍戰機大舉轟炸德國,「看了德國人的沉冷靜的神態,使我頗感到安慰。他們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看不出什麼緊張。」[關麗珊 http://www.voy.com/144163/]

那一億的“賤民”們

黃慶南的左腳.內地勞工的臉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日
【明報專訊】編按:被剝削的工人在工廠裏揮血汗,在工廠外被砍至血肉模糊。內地一月一日《勞動合同法》實施,提供較合理的勞工保障的同時,維權工人卻因此更難前行。例如,黃慶南先被容,後被斬至斷腳。四肢和臉,生計和尊嚴被隨意損害剝奪。

廠商之中有不少是港資的,香港相關新聞都集中在港商的投資意欲。我們只能這樣理解中國嗎?家人於內地設工場的朱凱迪,這個「香港少東」走上內地,看望黃慶南,聽他的故事。他亦往東莞橋頭訪問一間毛公仔廠的工人,採訪將刊於下周四。是為小小的內地勞工哀歌專輯。

事情本身就值得詳細說清楚。一個毀了容的大陸工人,數年來在深圳的工廠區為最無助的工人和工傷者出頭,給他們支持和安慰,爭取法例賦與的權利。這些工人被包括港商在內的資本家像毛巾一樣榨乾榨淨,換算成國內年年遞增的GDP,也製造出香港人每天穿的、用的、食的。如今,有人變本加厲,連這毀了容的支援者也不放過,把他的左腿砍成兩截。

這不是個人的悲劇。

浪蕩.終停在打工者中心

黃慶南,三十三歲。九一年就開始在福建家鄉當司機,三年後意外撞死了一個黑社會的親戚,家裏沒錢賠,便避到深圳打工。他進了一間食品公司,從保安做起,幾年內升為生產部主管。九九年,黃在廠內得罪了一名高層,當不上總管之餘,更被人趁他睡覺時潑硫酸,上半身嚴重燒傷,臉更是全了。

「燒傷後,住院也住了兩年多。開始時老闆給錢,兩萬兩萬交,交了七、八萬就……不交錢了,催得很痛苦。醫院把我從好的病搬到壞的病,後來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得到xx的支持(註:指到醫院探訪的香港團體),才得以生存下來。」用了最後一筆賠償到重慶做整容手術後,黃回到深圳。他一直找不到工作(老闆說要五官端正),決定做乞丐討飯,連「衣服」都買了,卻因為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作罷。之後輾轉得到一些香港勞工組織者的幫助,到了專門向工人宣傳勞動法知識的深圳龍崗打工者中心任職,生活才算定下來,也開始了人生新的階段。

廣東省的血汗工廠已經臭名遠播了十幾年,工人「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超過一億的農民工,形成了一個賤民階層,廣州人稱他們「撈仔」「撈妹」;數以十萬計北上的香港人,一過關就以最快速度躲進由「保安軍」把守的閘門社區(gated community),與毗鄰的工廠嚴密地隔開。外省人不是劫匪就是性工作者。

當所有人都當他們「冇到」,工人唯有自救。他們近年慢慢覺醒,認識到老闆的行為絕大部分都是非法的,工人有權按現行《勞動法》爭取合理賠償。打工者中心自○三年底營運以來,愈來愈多工人來向他們請教勞動法律法規、追討賠償的法門,到了○七年,小小的中心每月平均接待好幾百人。

工人學習了投訴門路後,便一個一個部門跑,先去勞動站,再經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和仲裁委員會,不行再入稟法院,除此之外,也上訪區政府、市委、勞動局、總工會、深圳紀委、人大等等。經過這條鬥爭苦路的工人,對伸張權益有股紅火,而且對所有勞動法規瞭如指掌。控告一間迪士尼分判商扣工資的模型雕刻師傅張先生說,待他勝訴獲賠償後,便會出來協助其他工人打官司。這種由工人轉而投身勞工維權運動的情愈來愈多,現在打工者中心的幾名職工中,大部分之前都是工廠工人,也有工傷維權者。

黃慶南正是以過來人身分協助工友的佼佼者。《南方都市報》的報道說:「在過去的七年裏,黃慶南要接觸形形色色的工傷病人,他看過被捲進機器的胳膊,被鐵鎚砸碎的腳踝、大腿、胸腔,甚至腦袋。當然,最多的還是斷指,這在珠三角的工廠裏再尋常不過,每年,都有超過四萬節手指被機器切斷。」工人維權自救意識增強,企業要繼續剝削的難度就愈大,於是,就算你只是宣傳工人爭取權利的合法門徑,已經足以令權貴惱火得動刀動槍,要你閉嘴。

「做這種工作是跟企業對幹,危險當然大一些。在大陸的勞工團體,拼命在做的其實不多,沒三兩家……如果勞工組織想做得更好,危險當然愈大……其實我們之前一直宣傳《勞動合同法》,也是很危險的。」譬如,當工人按照從中心聽到的《勞動法》知識索償時,經常被老闆恐嚇,有工人在拿了工資走出廠門被無端毆打。打工者中心也經常有些老闆或管理人員模樣的人到來「巡視」、「探問」,間接地施加壓力。

原本我想依《勞動法》開一間廠

《勞動合同法》是中國國內勞工法例改革的重要一步,主旨是透過完善合約制度,加強對工人的保障。由於涉及數以億計工人和大量外資的利益,去年諮詢期時已鬧得沸沸揚揚,當局收到多達十九萬份意見書。今年六月法例通過後,很多廠商為了逃避新法實施後要對離職工人賠更多錢、或者要和工人簽更有保障的長期合約,於是先下手為強,集體辭退工齡較長的工人。為了抗衡老闆的謀算,就在新法實施前幾個月,打工者中心積極宣傳應對方法:他們提醒工人可以比老闆更早一步,主動檢舉工廠違反《勞動法》的情,並據此解除勞動關係,這樣就能繼續循合法途徑要求加班費、年資補償和經濟補償金。由於這種情影響的往往不止三數個工人,而是整個廠數百個以至上千個工人,令老闆特別注意。中心職員表示,於十月中開始收到一些工人集體求助個案,中心按慣例集中向他們教授《勞動法》的保障,也不是煽動工人堵路或罷工;但形勢卻突然惡化,先有不明人士來搗亂,警告要中心關門,到十一月二十日,打工者中心的註冊人黃慶南被兩名刀手伏擊,左腳和背部共中六刀,其中小腿一刀連骨頭也斬斷。之後,接駁手術又延誤了幾小時,導致肌肉壞死,「肌腱缺損」,今後難以正常走路。

國內公安要到海外媒體廣泛報道此事後才力調查。一名工人稱,龍崗公安局在兇案翌日才到現場調查,兩把遺在現場整整一晚的開山刀,居然被清潔工早一步掃走了。

黃慶南說,原來他已經決定離開中心,應朋友的邀請開一間加工廠生產手表電池——曾經協助成百上千工人的他,突然說要做老闆!他說,想看看真正按《勞動法》來開個廠,是不是真的沒有錢賺。他要反過來證明現在不斷違反法例的工廠,只為賺最多的錢,根本沒有想過與工人分享盈利。「但沒想到……如果是砍我幾刀,沒傷到筋骨,我倒無所謂,痛無所謂。但手腳對我是特珍貴的東西,因為我已經燒傷了,沒想到又傷到腳。之前有一個朋友被人家打了,手腳都骨折。我去看他,也很羨慕他,骨折是小事,三幾個月就好。沒想到我連這種待遇也沒有。」

內地香港組織皆震動

事件震動了香港和內地的勞工團體,這是第一次有內地工人組織的幹事受這樣嚴重的傷害。大家都擔心,珠三角的勞資矛盾會否愈來愈多以暴力來「解決」。支持打工者中心的香港組織「勞動力」、其職員胡穗珊說:「在這樣的經濟發展下,工人和資本家的對峙愈來愈明顯,我們希望在這對峙的狀態下找到一個合理合法的道路,處理勞資糾紛。」她說,對於《勞動合同法》,廠家一直有出招抵抗,「較有地位的美國商會和歐盟商會在法例草擬過程中施壓,威脅撤資,將《勞動合同法》導向一個較溫和的版本……有些大型廠亦有較多的資源走法律罅,如簽短期合約、盡快大規模裁員、關廠另開,逃避法律給他的利潤壓力……也有廠選擇(更極端的做法)。」
她預期,就算《勞動合同法》實施了,激化了的勞資矛盾也不會消解,政府有其角色,民間勞工團體亦不會退縮,繼續發揮作用。

後記

十二月二日,我和幾位朋友在銅鑼灣金百利商場門口一段記利佐治街——香港購物天堂的核心,呼籲途人簽名聲援黃慶南。朋友拿揚聲器喊:「大家買的東西,大部分都在內地製造,大家在購物的同時,也請關心中國內地工人的待遇,以及幫助工人的勞工組織。」人如大潮在身邊湧流,黃慶南在血泊中的照片尤如法輪功「活摘器官」模擬圖那樣難以理解。六七個人站了四小時,只零星地蒐集到幾十個簽名,很多是國內遊客留下的。

銅鑼灣途人的無動於中,我感受到卻又說不清楚。躲在大埔農村的我,雖然頭腦上了解,卻也覺得工人和他們的鬥爭離自己「很遠」。於是我來到黃慶南的面前,也來到工人面前,聽他們說。

香港一些關心內地勞工權益的團體正為黃慶南的醫療費籌款。由於黃慶南需要動多次手術及長期復康療養,籌款的目標是三十萬。第一輪籌款共得約二十萬,已經過一個多月治療,開銷已接近八萬。捐款詳情如下:

銀行:恒生銀行/帳戶名稱:Worker Empowerment/帳戶號碼:227-9-090365/銀行編號:024/銀行地址:中環德輔道中八十三號/Swift Code:HASE HKHH

聯絡人:胡小姐81351480

[文/朱凱迪]

西九夢。香港文化都會發展局。

陳清僑﹕建構西九夢——「香港文化都會發展局」芻議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日

【明報專訊】回歸十年,香港的公民文化有了相當發展,可惜,許多公共政策的理念和制度,仍無法追上21世紀國際社會的文化價值和普遍原則。我們是一個最珍惜人力資源的國際城市,更要努力培育各種人才,發展創意及文化產業。但面對根本人文價值的衝擊時,政府便顯得盲目被動,漠不關心,得過且過。有賴西九,政府「忽然文化」,片刻又美言保育,趁歲晚推土重來,思之令人心寒。

去年9月,政府再度推出西九文化區計劃,望能重新上馬。硬件趕建不難,但軟件承載的文化政策和精神內涵,要做好實在不易。9月22日我們開設「西九民間論壇I」,請各文化、藝術、規劃等民間團體講述對西九的看法,參加者近百人(包括政府代表)。總結觀點後,「西九聯席」10月23日在立法會發表了初步立場(見www.ppwk.org)。官方諮詢期結束後,為鼓勵民間繼續發表意見,我們在12月15日與「公共專業聯盟」合辦「西九民間論壇II」,希望在最後關頭,再以民間的立場為香港文化的進路發一點聲。

因為:文化的權利屬於每一個人,文化政策和文化事業涉及全民,影響深遠。而今大家期待,政府在二度「諮詢」後回應民間的建議和訴求,改善計劃。立法會西九小組委員會正要討論未來管理西九的法定機構功能及組成,在1月4日舉行一場重要的公聽會。社會對西九的期望十分高,管理局的運作將決定香港在公共政策民主化的過程中,能否樹立良好典範。

管理局首務:建以民為本文化都會

眼前,管理局的設立是焦點所在。西九肩負願景,是香港人整體文化發展的關鍵,其計劃屬全體香港市民的前瞻性投資。「西九聯席」已多次指出,年內將成立的法定組織:

1. 首要任務應是:透過西九「建設以民為本的文化都會」;

2. 它更有責任就具體的文化發展計劃,向社會交代和問責,而不得淪為冷漠的物業及場館管理公司。

民政事務局07年11月向立法會提交了《成立法定機構擬議法例的主要範疇》文件。魔鬼都在細節:就管理局的總體宗旨、目標及有關組成的條文,我有四項具體建議,願拋磚引玉,如下述。

1. 草擬原文C項:「推動及提供文化藝術的欣賞及參與,豐富文化生活及滿足本地社區的需要。」

建議修正C項,使目標更清晰具體:

「推動文化藝術的欣賞和參與,提供各種配套,積極在本地社群及社區中孕育創意,發展多元文化,在民間開拓相關文化藝術潛能,以豐富香港人的文化生活。」

2. 草擬原文E項:「鞏固香港作為優越旅遊勝地的地位。」

建議修正E項,使方向更明確實在:

「透過有效措施,維護孕育本土特色的文化環境,促進在地文化認同的成長,藉此加強香港作為優越旅遊勝地的地位。」

3. 草擬中的法定組織,應有廣泛的民間代表和堅實的民意基礎。在香港這個蝸牛民主的體制前,它的組成更千萬不能沿襲既有的、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百分百委任模式。參考一些國際最佳慣例(如澳洲),在管理局的20席董事中,應設法確保其中15%以上即最少3名委員,是據有法定地位在董事會代表社群經驗和社區觀點參與文化的規劃和建設。

我一直想,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區內獨特的文化都會和樞紐,但這必須建基於本土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化資源及歷史演變的綿密肌理之上。據此,尊重本土,力於社群和社區的持續發展,則更能培養跟國家及國際互動和接軌的文化主體,也更有助我們置身於當代中國文化變遷和全球文化發展的脈絡之中求變。
4. 這個主導西九以至全港文化發展的法定機構,應正名為「香港文化都會發展局」(The Hong Kong Cultural Metropolis Development Council),這樣,社會才可明確地賦予使命,責成它為我們的下一代籌劃有長遠目標的文化都會藍圖。

忌僅眼面積大小營運成本

西九要綜合發展,要公共空間,要人才培育。香港城市更需要創意思維、也要創意產業和創意文化都會的發展。主責有關計劃的「大腦」,不能將西九的建設成本及營運費用,只視作政府補貼文化的支出,而應看到社會大眾對文化建設的遠大投資。在評估西九設施為文化發展時,我們切忌僅眼於其面積大小和營運成本等,還需仔細考慮各項目的具體文化功能和發展階段,及其對整體受眾的影響,作用和效益。

要有關懷,要有期盼,文化都會才能想像,才能有前景。有那心境,有那懷抱,便知「西九社區‧在地文化‧人文都會」三為一體的政策方向,是清楚的出路。主宰未來西九的政策統籌機構,將有責任帶領社會向這樣的目標邁進。

年之伊始,忍完再忍的每個香港人,如何得以在此彈丸之地,有生之年,自求多福?平靜下來後,夢醒了:西九竟時刻讓人警覺,探頭測試那當然沮喪一刻的必將來臨……

在08年的文化/政治長路上,願共勉之。

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西九聯席」召集人

和孩子的糾纏

k,
好恐怖!小女子未來真的要面對這樣的情形么?我啊,預備用耍賴的方式提早告訴肥仔,這樣會傷害到媽。
哎,節前去K歌,人家不愿去,小女子耍賴:只當是孝順媽,一年一次,好不?還要披上一件媽喜歡的大紅毛衣,如毛老師那樣“雅皮"(他隨我去訪問過毛俊輝老師)。肥仔啊,一一順從了,還“雅皮”去了學校,最終被老師命令以校服為準收場。哈哈,一個新年的小故事。
我還是好想知道,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的位置到底在哪兒?
******
圣誕前的一組短信。我,肥仔間:
—you have MMS sent from ……
—告訴我要買怎樣的鞋吖?
—老爸剛才發了啊。
—不要買全白的。
—你在谷歌里找“新新球鞋網”
—然后在頂部查找框里打AIR就會看到一大堆照片
—我不在電腦邊,直接說吧。
—AIR25周年紀念紐約款,沒有的話就看著買,別要全白的就行了
(旺角。波鞋街。)
—黑底,AIR,幫上一個大銀白勾,深藍色后幫
—額…有別的嗎
—售貨小男生說,氣墊厚,很舒服,七百多吶。
—有白的嗎(不算全白)
—黑白不分!臭小子!
—但是不是白點的嘎…44半也OK了
—就黑的吧。
—是AIR板鞋嘎,別買成籃球鞋哈
—我請教售貨員吧…(真的去了)
—額…老大…那是籃球鞋嘎…有沒有白點的板鞋嘎…幫幫忙
—白底,湖藍鞋帶,紫紅后幫
—板鞋嗎
—是
—OK了拉…感謝嘎…(吁出一口氣兒。他娘終于答題正確!唉……)
—好好學習報答媽
—額…看看嘎
—嗯?
—額…開玩笑的哈…
(這是NIKE新年推出最佳折扣款!!雙贏。呵呵。)

怎么看這組短信呢?回來我問肥仔。
—媽很耐心
—那是自然。不過,媽和你糾纏,是覺得你能夠怎么仔細地將一個事情說清楚,思路也好清晰,把笨媽教會了,說明你若是如此做事,會有出息的。


文章日期:2008年1月3日
【明報專訊】這篇稿子原本不是為了認字、卻是出於傷心而寫的。

純以字言,在《說文》裏,吝是「恨惜」之意。許慎解以「從口,文聲」,明白指稱此字是個半形半聲的形聲字。但是段玉裁注此字,以為「文」不是一個聲符,而該是另一個表意的形符,指的是「凡恨惜者,多文之以口。」這得要先解釋「恨惜」在此處特別指陳的是一種「恨所得(收穫)者少、而惜所與(付出)者多」的心理狀態。那麼,「多文之以口」,用大白話說,則是「恨惜」這種情態雖然可以形之於言語,究竟難以坦率直述,每每要曲為解說,以自掩飾,所以「文」在「吝」這個字中,不應該只被視為一個聲符,它還抽象地勾勒出小氣鬼的人格特質:用大量的語言或文字來掩飾直口難言的那種貪得無厭、不甘分享的「恨惜」之情。

張容在九歲生日這一天為了不讓媽媽用他的新橡皮擦擦抹張宜的字而發了大脾氣,他說得很直接:「橡皮擦是我的,字是妹妹的。」

我告訴他:整整九年前,我的好些朋友們到醫院來探訪,看嬰兒房裏沉睡的新生兒,不免問起我怎麼期待這孩子將來的出息。我總說:「沒別的,只希望他是個健康、正直、大方的人。」(關關:我也是這樣對肥仔說的。我說,你要長成一個“真漢子”,特別不能斤斤計較。但是,粗中有細。細中有粗好重要。)

在回憶起九年前的顧盼期許之際,我發了更大的脾氣,歷數張容不與人分享所有的慳吝之事。接,我讓他拿紙筆寫下日後絕對不許旁人分享的東西。

「你一項一項給我列清楚,從今而後,有什麼是除了你之外、不能有別人碰的東西。」

張容哭,想,最後使勁兒在紙上寫下他九年來所寫過的最大的字:「我的身體」。

他已經明白、也無奈地屈從了我的責備,但是並不服氣。他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如果這張紙算是一份合約的話,那麼他的確願意和包括妹妹在內的人分享他所有的東西;不過,同意簽署這一份合約的人(簡直地說:就是他爸爸,我)從今以後也不能以任何形式碰觸他的身體。不論是牽手、摸頭或擁抱。(關關:好恐怖!小女子未來真的要面對這樣的情形么?我啊,預備用耍賴的方式提早告訴肥仔,這樣會傷害到媽。哎,節前去K歌,人家不愿去,小女子耍賴:只當是孝順媽,一年一次,好不?還要披上一件媽喜歡的大紅毛衣,如毛老師那樣“雅皮"(他隨我去訪問過毛俊輝老師)。肥仔啊,一一順從了,還“雅皮”去了學校,最終被老師命令以校服為準收場。哈哈,一個新年的小故事。我還是好想知道,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的位置到底在哪兒?)

「你的意思就是說我不能碰到你,是嗎?」

他堅決地點點頭,淚水繼續流。

「也不能抱你?」

「反正你也快抱不動我了。」他繼續頂嘴。

這真是一次傷心的對話。我猜想不只他是一個「恨惜」之人,我也是的。面對那捨不得分潤於人的個性,我之所以忿忿不平,不也顯示出我十分在乎自己的諄諄教誨之無益嗎?不也是一種「恨所得者少、而惜所與者多」嗎?

我無言以對,避身入書房,抄了一闋幾個月前張容頂嘴之後我所填的詞,調寄〈金縷曲〉,題為「答子」:

側袖揩清淚。

怨阿爹、驚聲雷出,罵人容易。

執手只堪勤習課,不許流連電視。

纔八歲、情猶如此。

縱使前途無盡藏,料生涯說教平添耳。

無奈我,是孩子。

誰將歲月閒拋棄。

看兒啼、解兒委屈,付吾心事。

稱意青春渾輕放,旦暮逍遙遊戲。

漸老懶、唯存深悔。

詞賦傷心成玩具,便才名空賺仍無謂。

兒頂嘴,我慚愧。

展讀再三,我哭了,發現孩子沒什麼長進,是因為我沒什麼長進。

[張大春 台灣作家]

1/02/2008

閱讀時光。重讀《菊與刀》。


K,
這是新年第一天給Z老師的回信。
清早,老師發來信表示,要開始一部新書的寫作,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寫作和走中國。如果我愿意,就將小女子列入一個圈子名單,可以第一時間分享新作閱讀討論。

晚間打開信箱,竟然讀到老師轉發來與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讲座教授张××的通信,是兩位哈佛才子歲末與新年的通訊,關于一個將令學界震驚的學術計劃。

看來,遭到棒喝不懂退縮的小女子,被Z老師選中作為圈子里唯一的人文記者了。看那轉發名單,全是學界人士,有北大的陳來、陳平原,哈佛的杜維明……天哪,新的一年,我將進入一個自己學力不逮的文化圈子,唯有抓緊時間苦讀書了。

向往已久的系統讀書生涯,就這樣來啦。真有趣。感到好像又成了被老師催著交作業的學生了。


Z老師,
謝謝老師的信任。
小女子何德何能,新年第一天,有份分享兩位哈佛大才子跨年度的學術通信。
我不敢多言語,唯有靜靜閱讀,全程跟進。
祝老師新年寫作順利,再實現一個人生另心願。

那麼,我理解老師給我新年開的第一個書目是,重讀1948年,費氏的《美國與中國》與露絲.本奈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與刀》。對麼?
小關
2008年1月1日

張信剛新年談創新。文化土壤。


(附圖一)創新:「跳出框框來思考」

(附圖二):明朝人萬戶就更進一步,乘坐在綁了幾個天炮的椅子上,想借此遨遊天空

(附圖三):嫦娥誤奔明月,這個想像出來的故事中華民族的「集體」創意。這個想像,直至兩個月前實現。
從萬戶飛天到嫦娥奔月
張信剛談創新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日
【明報專訊】今天是2008的新年,所以想談一個「新」字:創新, 創新意念,創新人才,創新過程,創新結果,創新人才的培養,還有創新文化的建立。

創新:「跳出框框來思考」

六千年前,車輪與軸的發明,絕對是人類史上一個重要的創新。一百年前, 亨利.福特設計的Model-T 汽車,以及他創始的生產裝配線,也絕對是人類史上一個重要的創新。在這兩大創新之間的幾千年中,許多地方的許多人都做出過傑出的和巨大的創新。歸結起來,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夠跳出既有的框框來思考。附圖一的作者是一位十五世紀的波斯細密畫家;他在他畫插圖的那頁書紙上畫出一個框框,然後他讓石頭和樹木都長出了框框。這個藝術效果當然是一種創新。

無論是蘇美人的戰車,還是福特的汽車,都得在地上行走;波斯畫家的樹木畢竟還是長在土裏。但是人的想象力卻早就到了月球與星空。十五世紀的達芬奇就設計過一架他認為可以升空的撲翼機(Ornithopter); 與他大約同時代的明朝人萬戶就更進一步,乘坐在綁了幾個天 炮的椅子上,想借此遨遊天空 (附圖二)。

萬戶和達芬奇當然沒有成功,因為他們還不了解氣體動力學和熱力學以及機械設計的基本原理。他們確實敢想敢試。 但「跳出框框思考」只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人真正能飛,還得等到二十世紀初的萊特兄弟。

創新意念:「人攀明月不可得?」

有人說,與其授人以魚,不若教人以漁。但是更基本的,還是要人想捕魚。所以在創新的各個環節裏,創新的意念是最基本的出發點。李白是個創新能力及創新意念都極為強烈的人。他對月亮情有獨鍾,寫了許多有關月的詩。他的「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都是充滿想像力的千古絕唱。「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既合乎物理觀念又富於哲理。 李白在文學上是極能創新的浪漫詩人,在科學上他又頗為理性與現實。譬如,他說「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那個時代,這顯然是十分合理而現實的見解。

那時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數學都還沒怎發展,要攀明月,只能靠想像。 嫦娥因為吃了「靈藥」而誤奔明月(附圖三),這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創意。 但這一意念一直要等到兩個月前才得到初步實現。

創新人才:不是「乖仔」的難得人物

既然創新意念是創新的原始動力, 什人才會有創新意念呢? 是不是老師,家長,上級,以致社會輿論紛紛提倡創新,人們就會有創新意念了呢? 我對古今中外的重大創新作過一點研究,形成了一些看法。

所有重要的創新者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很投入;有不怕失敗的樂觀堅毅的性格;對所從事的工作而言,還具有比較健全而廣博的知識。而極為重要卻又經常被人們忽略的是,除了音樂、藝術、文學這幾個領域外,其他領域中的創新者不可能是孤芳自賞的個人主義者,而大多是善於與他人溝通的「團隊合作者」。

這些人,不論他們從事的是技術創新(如飛機),自然科學創新 (如量子論),數學的創新 (如微積分),哲學理論的創新 (如存在主義),還是在社會科學理論(如剩餘價值),社會管理(如三權分立),金融制度(如對基金)等方面的創新,都不是在老師,家長,上級的倡導與督促之下才從事創新的。 相反,不少人是不聽家人,師長的勸告,克服了來自這些人的干擾才能成功的。他們一般都不是家長,老師和上級喜歡的「乖仔」而是十分有個性的難得人物。

談了半天,還沒說到什人才算是創新人才?

我認為:凡是能夠首先發現自然或社會現象並能認識到它的意義的人,能夠首先將既有的原理或材料加以組合以使之具有新用途的人,能夠首先從似乎沒有關聯的事件或現象中察覺到其中的關聯的人,都算是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環境中都會出現,並且幾乎一定會出現。只不過,有的創新不被大家所認識或讚許;而被認識或讚許的創新行為中,有的影響大,有的則影響較小。

創新過程:「必要乃發明之母」

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下從事不同性質的創新工作,必然會有不相同的過程。 依我看,大約有四種情可以出現值得重視的創新。

第一種是運氣。美國的3M 公司曾經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去發展一種強力膠。但經過多次試驗都失敗了;有的膠不但不強,還奇弱無比。後來3M 在放棄這一強力膠專案的同時,推出了現在全世界都在使用的自貼便條(Post It),獲利極為豐厚。 物理學家倫琴也因為天陰不能拍照片而誤打誤撞地發現了X光。但這種事若不是發生在3M公司的研究人員和從事感光研究的倫琴身上,恐怕也不會有今天我們熟知的結果。

第二種是天縱英才。李白寫詩,莫札特作曲好像毫不費力。愛迪生一生髮明瞭多種具有開拓性的電器用品,應該說他也是天縱英才;雖然他自己說他的天才是「95% perspiration,5% inspiration」(95% 汗水,5% 靈感)。

第三種是「Eureka!」(我想通了)。阿基米德奉國王的命要判明一頂金王冠是否有假成分。他苦思冥想了許久都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但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時候忽然頓悟,可以用王冠的排水量來決定它的比重,然後拿這個比重和純金相比,就找到答案了。這種「福至心靈」的頓悟,看來好像只是一霎那間的事,其實卻是經過長期努力與失敗之後才會發生。如果阿基米德剛接到國王的命令之後立即去洗澡,阿基米德原理的發現肯定不會在浴室裏發生。

第四種叫做「必要乃發明之母」(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我覺得「必要」是一個極為強大的驅動力,因此許多創新都是被「必要」逼出來的。假如曹丕沒有限曹植在七步之內吟成一詩,那首「煮豆燃豆箕」的五言絕句不可能寫出來。假如愛滋病和SARS不是如此兇猛,科學家們很可能找不到HIV病毒和冠狀病毒的基因譜。另外,從「黃頁」電話簿到「八達通」這些創新全都是因為有需要才有人發明。

今天,人類生存的環境受到空前的威脅;空氣和水的污染,全球的暖化,能源的缺乏,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改善生態環境這一必要。我認為,未來三十年中,人類主要的創新活動將會來自環保,能源和醫療這幾個方面。我也相信,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之下,人類不僅會在科學技術上,也會在資金籌集上,社會組織上和國際關係上作出重大的創新。

創新的結果:破壞既有秩序

所有創新都是對既有秩序的衝擊與破壞
。火車的來臨意味馬車的逐漸消失。電話取代了電報;手機大大地減低了固網座機的用途。銀行取代了錢莊和當舖。資本家取代了封建領主和專制官僚。舊秩序的破壞和消失會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因而這些人有可能抵制新事物的出現。

然而,綜觀人類歷史,世界是在新事物逐漸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中發展的。今後,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一定會逐漸取代化石燃料。和諧的社會將會取代不公平與暴戾的社會。希望,通過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更多的創新能夠惠及更多的人群。最後,和平成為必要,戰爭變成多餘。

創新人才的培養:「無心插柳柳成蔭」

所有社會都需要創新人才。在知識經濟及全球化時代,所有社會都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但不是所有社會都有均等的機會採取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大家都在尋找。

但是,有兩個問題是根本性的。創新人才是可以刻意培養出來的嗎?什是阻礙創新人才湧現的環境因素?

上智下愚並非天生;人才當然可以通過教育加以誘導或培養。問題是沒有人知道促成創新人才的決定性因素是什?「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與其細心照料某些花卉,倒不如改良土質,讓更多柳樹自己成蔭。

創新文化的建立

李白和達芬奇是人類歷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傑出創新人才。這種人才也許可以培養但不可能按照一定的模式鑄造。所以我認為,建立一個鼓勵創新的社會文化,為那些可能盛開的花卉與成蔭的柳樹準備好土壤,是社會的領導者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最忌一心想當個好園丁,反到成了柳宗元筆下《種樹郭橐駝傳》裏那些不會種樹的人物。

據我看,創新人才最需要的基本社會條件包括:

1)資訊能夠自由流通,意見能夠自由表達;

2)有創新能力又有個性的人能受到重視和鼓勵而不是歧視和打擊;

3)對藝術與科學成就的評價要基於相互比較與公開討論,而不是由位高權重者決定。

社會領導人除了應該努力促使社會具備這些基本條件之外,還應該提倡一種能夠容許個人(或公司)失敗的社會文化。

先看學校。如果大家都看不起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那,愛迪生連小學都念不下去,日後還能有大成就嗎?愛因斯坦中學也沒畢業,還有什前途可言? 再看全社會。如果一個人或公司失敗過(例如破產),社會就給以恥辱的「烙印」,成為大家的「拒絕往來戶」,那,誰還敢從事創新工作,誰又會有足夠的勇氣與資金捲土重來呢?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無法否認也難以擺脫的文化傳統,但也都能夠在有限範圍內塑造自己的未來。而任何文化傳統一定會影響到創新文化的建立。
中華文化中沒有阻礙創新的先天因素;歷史上許多傑出的創新事例就很能說明這一點。但目前華人社會中又有一些不利於建立創新文化的現象。總體來說,我認為事有可為,事在人為。

五百年前,中國人萬戶想飛天而不果;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從此不再飛揚。與萬戶同時代的達芬奇也沒飛上天,但歐(美)洲人從那以後所迸發出來的創造力卻開始雄視全球。一百年前,亨利.福特把世界帶進汽車時代;萊特兄弟把人類帶進航空時代。

今天,嫦娥一號的繞月飛行標誌中國百年追趕的一部分成就;而百年追趕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今天中國獲得了她並不十分想要的「世界工廠」這個稱號。

雖然人攀明月已非不可得,今後中國想要擺脫製造業大國的地位而進入創新大國的行列,還必須切切實實地在地球上建立起一套既尊重自身文化傳統又強調科學與企業精神的創新文化。

[文/張信剛]

1/01/2008

不過是光影。《藍莓之夜》。《集結號》。


K,
跨年看兩部片子,王家衛主導的第一部外語片《藍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馮小剛的第一部戰爭題材片《集結號》,都是與各自的風格有異動的嘗試。是啊,人,都變了。王家衛不是很王家衛,馮小剛并非馮小剛。哎,有點不太習慣吶。

《藍莓之夜》的結構很有趣,失戀女子要走一條最遠的路,走到街對面。于是,戲劇的場景可以隨心所欲轉換,片段式的粘連,很小品。這樣寫,發現其實還是很王家衛呵。
女主角她啊,睜大眼睛,敞開心扉,看和想,何為情?漫漫長路,朝思暮想,一封封書信傾訴,對方一通通電話追尋。最終,他說,我每天都烤一個藍莓派,或許你回來了想要呢?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香甜溫暖之后,發現“其實并不是那么難”。
不難嗎?保持著,對感情的信任,對于人的信任。經歷過,才知道吧。
車廠里倆女子的對白,教人震驚于“本性難移”。

《集結號》前三十分鐘,好像電子互動游戲,真亦假。知道么,有孩子笑場了。
倒是,后半段的委屈,叫人感傷。聽說,國內有觀眾說,看了這片兒後,就覺得“組織是不可靠”的。對于內地百姓而言,這可是最為致命的一個結論。是啊,組織,真的可靠么?
戲里想寫友情,但是單薄了了。患難之交,怎么讓人覺得若即若離?是啊,缺少了精神上的交融,過多鋪排過程了。

老實說,一句經典對白沒有記住。
*****

這是兩部片子的簡介:《藍莓之夜》講述了一個失戀女子借助藍莓派的美味發洩心中的悲傷和失落,逐漸走上因懷疑愛情而展開的長途跋涉之旅。從咖啡廳的邋遢店主,到途端邂逅的叛逆女青年,一路神閒氣定地乘著巴士隨性穿梭於美利堅合眾國的年輕女孩,用異想天開的視角打量著“不可思議”的過往行人群,在為情所困、為愛沉淪的人們身上,她不僅看透愛情,也看見自己……
******

《集結號》http://www.idvd.com.cn/detail1/4470.html
故事顛覆 英雄受委屈

《集結號》根據小說《官司》改編,片名“集結號”取自一個軍事術語,意為集合站隊,也是衝鋒號的前站。這個軍隊專用的號角成為串起全片的重要線索。

中國戰爭題材影片一貫宣揚英雄主義,《集結號》的故事顯然要對這種慣性加以顛覆,記者採訪中得知,馮小剛和編劇劉恒一開始就將故事內容定義為“英雄受委屈”,跳出戰爭片既定框框。影片從一位老人的回憶開始……

  《集結號》中的戰爭場面不多,僅有30分鐘,影片男主角穀子尋找死去戰友的過程反而更長,時間跨度40年。主人公穀子出現的背景是一片金黃的田野,畫面精緻美麗,頗有油畫質感。在進入戰爭戲時,畫面風格即轉為厚重陰鬱的冷色調,攻堅戰的場面頗有大片氣魄,鏡頭將戰爭的殘酷無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特效部分,爆破和化妝都相當逼真,絲毫不亞於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和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

風格顛覆 拒絕英雄“高大全”

  在《集結號》劇組一直有個口號——“千萬別拍成一部八一廠的電影”。提出這樣的目標,馮小剛解釋他並非要否定過去,而是希望《集結號》開創商業戰爭題材電影的新局面,他甚至半開玩笑說:“我過去拍的喜劇,好像都缺乏了陽剛之氣,現在這部電影裏有。但有一點我時刻警惕著,就是千萬不能把這陽剛之氣拍成傻氣,到哪兒都敬禮,這個戲就算完了。”
  拒絕高大全的人物形象,馮小剛將《集結號》的風格與現有戰爭題材電影之間進行180度大轉彎,他眼中的戰爭由過去“每個戰士都不怕死,都願意打仗,不讓我打就跟你急”變成了“沒有一個人願意打仗”,主題上進行顛覆,他借《集結號》想要表達的是戰爭狀態下人的脆弱和勇敢,“脆弱是指人的肉體,戰爭中人的肉體像螞蟻般頃刻間被碾碎,而人的勇敢來自精神,這種勇敢可以戰勝肉體的脆弱。”   在馮小剛的觀念裏,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好戰的民族,這也是人的本性。因此拍攝《集結號》時,他最希望將這種真實感還原出來,一面表現戰士不愛打仗卻做出勇敢戰鬥的舉動,一面最透徹地展現出戰爭的殘酷性,通過這樣強烈的反差對比,讓人們厭惡戰爭,呼喚和平。

聽體歌吧。《思念是一種病》


K,
小才子在離島的船上,想起了這首歌,告訴了我。我聽了,我哭了。

晨,收到小才子新年短信,回復我的祝福,曰:我們的天空布滿星光。其實,從外星球看我們地球也是顆明亮星球,就像你或許只注意你有雙美麗的黑眼睛,但我們分明知道你用黑色的眼睛照亮光明,照亮我們。

小女子,被打動了,回曰:為什么走開了才寫詩?!靜候文如泉涌。

唉,這世界,人們,真的可能就是“很近很遠”,“很遠很近”……無奈。

眼看新年換舊年



K,
Mayboy 和肥仔都在黑甜鄉里了,小女子喝了點法國葡萄酒(在島上發現的),就不想入夢。我啊,最喜歡看時光交替了,滴滴嗒嗒的腳步,不在夜深人靜,是聽不到,摸不著的!
這會兒,敲字的聲音,合著新年的叭叭聲在長,小女子好受用。

趙老師下圣旨說:不許太小資,不許發感慨。
小女子啊,差點斗膽回答:不要你做老師了。嘿嘿,本性難移。

好幾年的歲末,沒有在綠島過了。這一年,就放開來喝啊,唱,還有,耍賴,相互的。

這是29日吧,我們的“溫拿五虎”忽然告知:今晚請老婆們一起聚會,弄得像是答謝晚宴。
嘿嘿!小女子上來就踩場:我啊,已經給Mayboy下懿旨——要接老婆電話!這是五個老婆共同的心聲,以后就作為你們共通的手機振鈴啦!嘿嘿!
自從阿G從滬上返來,五只TIGER日夜聚在一起搓麻、斗地主,有一日,其中有人將手機落在車上,害得老婆一徹夜無眠;另有一日,有人大醉而眠,聽不見電話聲,哥幾個又跑出去宵夜,期間誤回答了老婆二的“追問”,害得其人回家被夜審……林林總總,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所有的題,就是:要接老婆電話!!哈哈哈!
據說,今日,已經普遍獲得較佳執行。

席間,哥幾位表現過度,分別與老婆攀相識多少年的交情,從十幾年至三十幾年的都有。
輪到MAYBOY,就好精確地說:23年。
小女子掩口葫蘆笑:說20幾年就好了。
MAYBOY:律師最基本的素質是說話要嚴謹。
小女子笑曰:呵,還有古漢語專業是吧?還得字字珠璣吶。背書!呵呵。

這是“溫拿五虎”和雪兒!

飯店在海口市銀龍影院附近。嗯?莫非要請我等看電影?!
真是想得美!席間,小女子提問,幾個已經手癢難耐的哥兒,立刻又回到之乎者也。
哼!買票來,還不一定看呢!

酒后,Mayboy送小女子回家。
風,冷,摟著走。問:不怕少兒不宜?答:讓他捂上眼睛。嗯?!這么耳熟?

車上:我想……
沿著輔路,好難得的慢車。“是去加油站的?”“那兒哪行?找個大點的地兒。”“啊,是去花仙子。”“不好意思,借個洗手間。”“怎么樣?大點兒的店,舒服多了吧?”“嗯,他們很客氣。”

“喂喂,聽著啊,下面,第一場在'勿忘我',繼續喝;第二場,去福山咖啡。”
“要聽老婆電話!!”
“是!是!!是!!!”

剛從學校聯歡回來的肥仔,接手陪媽了。



New year's Eve
今天,是新年除夕夜,就和肥仔的干媽、我們的干兒子兩家,還有已經長成的小保姆和男友吃年飯。
海口“千代大酒樓”,222房。小女子定的,千代,愛愛愛,夠肉麻吧。
其實,是肥仔想那里的獅子頭,小女子想她的竹筍,MAYBOY想那兒的腌篤鮮和菜泡飯——全是江南口味的。





昨兒午后,同事一起K歌,小女子唱了鄧麗君的《甜蜜蜜》和張雨生的《大海》,點了奶茶的《知道不知道》,不知為何沒出來?
小才子在島上逡巡了三年,好想和海南女孩來個一見鐘情,不知為何最終未果。有點傷心地辭職離開了。
昨兒,電話截了他登船離島的腳步,一起K,一起馬丁尼。小才子唱了不少感傷的歌子,原來善于寫評論的他,是如此感性。唉,席上,我說:你啊,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罰酒吧。(席間,他帶來兩位妹妹室友,看著也有點感傷。)
今兒,就被他的短信惹哭了:有首歌叫《思念是一種病》,我覺得還有一種病叫“海南情結”。留下的人是幸福的人,想留下又不得不離開的人,是可憐又可愛的人,走到哪里都走不出對海南的思念。關姐姐,我已經上船離島。再次感謝你們的照顧,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望著身后海南,很舍不得離開這個眾多作家筆下神奇的海島,覺得自己對自己太狠心了!
小女子回說:你這個家伙!一路珍重。人生的快樂與悲傷,要與朋友分享與分擔,別總是自己扛。人生若是有緣,分別就是為重逢,我們等著你的好消息。昨兒喝酒,忘了把帶去的張愛玲給你,路上看。去找吧,哈爾濱出版社的《張愛玲典藏全集譯作艾默生選集》……
唉,被人走的感覺,真像被打了一頓。很懵。是啊,有什么好東西,要這么急著去尋啊?
不過,我很佩服小才子的決斷力。是啊,合久必分,分久必和,不是妄言。
小女子,想起了大荒山……





生活,也有急急等著開始的人兒。
肥仔,新年聯歡就被女孩子送了一、二、三、四……禮物,看得我們發懵。
“沒啥,就讓廿四小時開機。”“媽呀。”
最好玩是一只喳喳叫的小雞仔,毛茸茸哦嫩嫩,和流氓兔像拍檔,喜歡拿小女子的手掌當媽的翅膀。
可是,這么小的雞仔,真的不該離開兄弟姐妹和媽咪,不論我們怎么疼,牠也沒有堅持住。今天,顫微微躲在小女子的掌心,我們陪著牠去了。
唉,生也有涯去也無涯,肥仔看得目瞪口呆。傷心地在院子里,挖個小坑,為牠安頓。

晚上,開車赴約。
“媽,剛才那摩托該是摩的,不然大新年的,那男孩不會自己帶著頭盔,讓后座的女孩子被風吹。”
“哎呀,你懂得疼女孩子啦,真好。女孩子,總是弱一些的。”
“是啊,我懂。”

夜十時,MAYBOY正給電話給在江蘇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拜年。
“哎呀,這家伙,把媽給背起來啦!”

夜,給喜歡的朋友發短信:
理論上,夜空應該布滿光點,因為宇宙有數以幾十億計的星球。不知為何,我對她們會視而不見。或許,小女子,只相信,那些個,在我生命的星空,留痕的星子,其中就有你,我的朋友。新的一年,新的輪回,別忘了,這里有片星空欣賞你。

又是一年去,又是一年來。
我看著。

奇怪的新年祝語

K,
就讓阿寬0八年繼續八掛到底吧,反正人也是很難改變的。世情淡漠,不如揚其所長,看他還能謅寫什么教人笑破肚皮,給這世界添點樂子:)

繼續受騙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31日

【明報專訊】新認識的女孩說她的感情生活搞得不好,總是受人欺騙。

剛受了打擊的她,正考慮回到舊男友身邊,結婚生仔便算。

還是繼續去被男人欺騙吧。只要樂在其中就是。」我說這是○八年給她的忠告。

她瞪大眼﹕「還要繼續被騙?」

「因為妳有被騙的條件。」

女人沒有被騙的條件,想被男人欺騙也難。有條件的,不應糟蹋。

「但被騙之後會不開心。」她哭喪臉。

「沒人騙,更不開心。」我說我認識好幾個女人,現還期待男人欺騙。雖裝傻扮懵,仍然不成功。

女孩的問題在欺騙她的男人質素不高,過程令她不愉快。

「有必要提高對男人的要求,也是因為妳有條件。」

的確,有些女人只能讓低質素的男人欺騙,過程與後果都不愉快。

愛情遊戲之中,不存在適當的欺騙,是不會開心的。

男人假如在跟女人親熱後說:「剛才還很愛妳,不知何解,親熱過後便有點不愛了。」女人會一腳把他踢落。

別以為男人欺騙女人是一件壞事。男人很想找一個女人可以讓他騙一世的。

他希望每天向她送上一大堆謊話,令她開心。他也希望他的假意,最後變了真情,連他自己也受騙。

愛情從來不真實,像電影、小說、藝術,甚至迪士尼樂園,明知是假的,仍然讓我們玩得開心,付上真情。


結婚生子也要找個可以跟她開心大半生的男人。隨便找個平淡如水的,將來再想被騙,要付上道德責任和家庭破壞的成本。這又何必?

二○○八年,讓有條件受愛情欺騙的繼續受騙吧。

[阿寬 ahhfoon@yahoo.com]

12/30/2007

绿岛2007

HAPPY NEW YEAR!!

梦城2007

在昇華與沉淪之間,出發!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編按:2007年快將結束,我們回顧,我們展望。世紀版與年輕人組織Roundtable合作一連三天專題,今天將一口氣數年裏城中大事。事件之間的糾結絲連,有待和讀者一起嘗試解開。

今年香港回歸祖國十載,特區政府將今年舉辦的大小活動都定性為「慶祝回歸節目」,但香港人似乎沒有太大感覺(除了《始終有你》一曲中尹飛燕的一句「感謝你小天地創天地」外)。不過○七年總算是有趣的一年,既承接(甚至收拾)了○六年的爛攤子,亦為○八及往後的年頭,帶來了更多可能。

天星皇后景賢里,喜帖嘉咸荷李活

感謝去年末天星碼頭一役,發展與保育的討論今年大受關注。雖然灣仔喜帖街及皇后碼頭事件都是以官民衝突收場,但民間團體自去年起集合,利用不同媒界(去年有YouTube,今年有Facebook)引起輿論及發起行動,成為一股比較成形的力量,與建制角力。另一方面,政府去年在天星失去不少民心,今年學精了,處理景賢里、嘉咸街及荷李活道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去留問題,不敢再硬上弓。雖然景賢里一役,政府在私人擁有者清拆期間才叫停工程,被轟後知後覺,亦有違合約精神,但見到政府在文物保育的態度上,比以前積極。成立發展局,由曾蔭權愛將林鄭月娥掌舵,在歷史文物保育議題上大幅加入民間的參與。是門面功夫,抑或「覺今是而昨非」,明年手處理灣仔街市及藍屋等古蹟時應會見端倪。

西九順利上馬,政改諮詢結束

今年曾蔭權「坐正」,政績工程當然要大搞。未開始「十大工程」中的新建設,先處理之前的爛攤子。西九計劃推倒重來,接下這燙手山芋的唐英年,圖淡化官商勾結的爭論,大力宣傳計劃的經濟效益,又出動羅家英等人以「睡覺要有張,做戲要有個戲台,所以西九龍應該有個台」這些似是而非的怪論,轉移市民的視線。但其實計劃換湯不換藥,放棄單一招標不代表商人不圖利,興建文化設施不代表這不再是地產項目。反之,什麼是M+,裏面裝什麼,政府既沒有鼓勵討論,關心的市民亦只佔少數。似乎大家都認定「西九文化藝術區」是個幌子,項目看似順利上馬,但仍舊暗湧處處,好戲在後頭。

推倒重來的曾氏政績工程還有政改方案。雖然曾蔭權「如實向中央反映市民訴求」二○一二是普選過半數市民的期望,但中央都一如所料否決。二○一七似有希望至於二○一七就開了綠燈,屆時先普選特首再三年後普選立法會。港人爭取多年的普選似有希望,曾蔭權亦「也文也武」當自己交了差,但要下屆特區政府才可以落實有關細節。當然,泛民主派仍然會對二○一二及選舉方法窮追不捨,適逢明年立法會選舉,有關討論更當然會成為各黨派的焦點。雖然普選進程有突破性發展,但相信市與政府、香港與中央的角力,以至曾蔭權說的「社會內耗」仍會持續。

從政機會增加,政治人才短缺

公民力量不斷壯大,除了在野團體,不同黨派都有新血加入建制。多得周松崗及田北俊,陳淑莊以大衛擊倒巨人歌利亞的姿態贏得山頂區議會議席,曾國豐以高票敗於李國英,廿四歲的姚銘成為最年輕區議員。加上政府建議擴大政治委任制,增設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儘管最終可能淪為「政治分贓」,但都為有志從政人士提供更多機會。但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政治人才,又令政府及政團頭痛。民主黨在區選大敗,部分區議員更被親中派新人拉下馬,不少人歸咎黨內缺乏新血新思維;港島區補選,八個候選人中有六個新面孔,但都逃不過陪跑命運,除了是因為對手(兩太)太強之外,他們不夠質素都是死因。

歸根究柢,香港沒有政治人才培訓系統,社會科學不被重視,尖子都去走專業,政治工作吃力不討好,人工不吸引前途不明朗,議政參政只能成為工餘嗜好。今年經濟發展良好,港人雖然有民主訴求,但普遍始終認為繁榮穩定壓倒一切,與其花時間在議會議而不決,倒不如響應葉劉淑儀,理性務實,賺錢至上。

迷信名牌非正道,良好管治最要緊

不過,「老牌子」未必是實力的保證。政壇之中民主黨深受其苦,學界有教院風波悍將李國章羅范椒芬被拉下馬,商界就要數「百年老店」九廣鐵路。前年兵變突顯企業管治問題,一年後九鐵正式成為歷史,當日成王敗寇,今天統統黯然告退。地鐵成為贏家正名為「香港鐵路」,卻又要為昂坪纜車及一大堆手尾而頭痕。政府迷信迪士尼魔法,帳簿連續兩年見紅,騎虎難下,唯有研究不再注資來止血。缺少良好管治,名牌老牌英明隨時一朝喪。

阿爺送大禮,宏調截北水

十年前有鄧家爭產,今年又有如心風暴。十年人事幾番新,不變的是香港人對錢銀仍然執著。平民百姓沒有過億身家,唯有在股海浮沉。九七年不少港人在股海弄得焦頭爛額,十年後又成為一條條好漢,難怪不少人說,今年香港股市有點九七年的影子。恒指由萬九爆升至三萬二,加上國企排隊來港上市、QDII、AH套戥等大禮,令中港兩地股市漸趨融合,香港股民都像大陸同胞一樣,炒得愈來愈「狼死」。不少人全身撲進股海,學生股神師奶股神一籮籮,電視電台講股節目愈做愈多。港股亦像內地股市般成為政策市,阿爺一兩句說話,足以令指數暴升暴跌。每日千多點上落、一個月跌五千點,散戶都「冇有怕」。不過阿爺祝福之餘,亦要平衡整體利益,港股直通車遲遲未落實,令大家空歡喜一場。至於是否如傳聞說要到明年春季才有結果,抑或「唔再講代表唔存在」,就要拭目以待。

超人失威,股神救世

股市暢旺,亦改變香港人的信仰。以前,「老豆係李家誠」是不少人的夢想,但今年的「屙油魚」事件,令李嘉誠的圖騰崇拜真正破滅。取而代之,李兆基成為港人的救世主。憑屢次準確預測股市走勢的佳績,提供大量炒股貼士,「四叔」成為「亞洲股神」,每次出現都會向散戶指點迷津。香港故事由以往的「獅子山下穿膠花」,變成「炒」、「搵快錢」、「伺機出擊」。不過無論是李嘉誠抑或李兆基,香港似乎仍難打破作為「李家之城」的宿命。

天水圍城,誰可以擔起頭家?

去年一曲《天水圍城》,引來該區的反響,但歌詞卻又像預言一樣在社區中應驗。沒有抗爭,沒有血與淚的控訴,政府及社會只會對他們的訴求置若罔聞。雖然現在政府有意亡羊補牢,私營機構亦開始特別關照這社區,但代價未免太大。反之紮鐵工人給我們看見一個較正面的抗爭故事。「擔得起條鐵,擔唔起頭家」,一班硬漢子被苛待唯有團結起義,以文明的方法與資方談判,最後成就了香港工人運動的經典一頁,這叫不少人都相信,爭取公義,不一定要「跳下去」,「走出來」也一樣見效。

社會道德淪亡?言論自由收縮?

今年《中大學生報》、《秋天的童話》及「14K」T事件,衛道之士高呼道德淪亡,文化界不滿「道德塔利班」剝奪創作自由。政府檢討公共廣播,經常與政府作對的港台可能被「陰乾」至死(偏偏其時朱培慶就搞出一個大頭佛);大氣電波頻譜遲遲未開放,民間電台被控非法廣播,連嘉賓司徒華亦被入罪;數碼廣播正式推出,但觀眾只能無奈地在無亞視兩間免費電視台中作選擇,難怪在兩台大搞台慶之際,民間表演團體高呼「無你鬧未/亞視你睇過未」;要鬧的還有收費電視的不良推銷。科技進步本應令傳媒廣播趨向多元,但今年無論是言論空間抑或傳媒內容質素,不但沒有寸進,更恐有倒退之虞。

想到舊年

過了今天,再過一天,仲有幾個十年?

執筆之際,電腦反複播放的是一九七八年、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之一的《明日話今天》。聽一首三十年前的歌曲,竟然仍有共鳴。是詞人太有先見之明,抑或是多年以來,香港的問題仍未解決?公民社會、政團與政府會否好好檢討在今年以至過去十年碰壁的、學到的,明年推動民生經濟及政治發展時做得更好?

想到舊年,更多挑戰。

[文/梁慧思]

閱讀時光。王朔。《致女兒書》

K,
王朔,這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臭《頑主》,曾經顛倒了多少眾生。小女子不相信他能夠對女兒坦誠,但是相信他一定會贏的女兒的喜愛,因為他最懂得如何“犯混”,混到教人,不舍棄之,唯有寵愛。
他生的是女兒,真好。如果是兒子,不可想象。要么繼續流氓,要么給老父一個顛覆,都會讓人受不了。

我們還是喜歡“王朔的王朔”。
記得當年看完《頑主》,幾個人真的喳喳呼呼上了街,就是想找茬和人打一架,吵一架,好玩的不得了。
在港看《看上去很美》,呵呵,就回到了我的部隊幼兒園:那一長溜蹲坑啊,恍如隔日。真的,就是女生欺負男生,還“不許反抗,不然再也不理你!”、“大辮子張老師,好看得像電影畫片兒”、“幼兒園的饅頭可大啦,比雞蛋還大!”(以上純屬交代,是語錄,媽媽記錄下的。)

反正不會永遠活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讀王朔新著《致女兒書》,薄薄的,才一百頁,不到三萬字吧,卻是動容者多,處處感受到一位父親的自私和偉大,計較與包容。
文字是王朔的一貫風格,尖銳果斷,彷彿恨不得在每一行每一句裏盡天下人。但這回,不止天下人,連自己也了,王朔揭開自己的陰暗與軟弱,對女兒說盡自己的灰與沉,寫完之後,我猜他必有耗脫之感。或如他所說,「做了小人就勇敢地當一個小人,這是我在你面前僅能保存的最後一點榮譽感」。王朔的文字有稜有角,若用北方腔調的普通話去讀,極有音樂的節奏感,對文字認真的人,一定懂得欣賞。
在書內,王朔多次調侃了母親;在書末,有跋,以問答形式出現,王朔說了一段警語﹕「說真的,我特別猶豫,原來我想再寫一點,但也不想寫了。 這裏頭,我也需要一個勇氣,我的勇氣也有限。簡短點吧,說多了反而言不由衷。最後想對我媽說聲,對不起。要是冒犯了誰使誰不痛快了請你這麼想﹕反正咱們也不會永遠活,早晚有一天,很快,就會永不相見。」
這是赤裸裸的殘酷。這也是赤裸裸的真實。
父母與子女,以至於任何一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有今生,沒來世」,就是短短的這把日子而已,對於得失愛恨,換個角度想想,便容易釋然。
王朔的序也是好看的。他謂,「總的說來,在這裏再次證明了我是不甘寂寞的、虛榮的、拿親情出來賣錢的——那怎麼了?我就這樣。瞧不起我別買呀。就跟你多正經似的。誰也沒求你」。
痛快淋漓。下次出書,我打算借用。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感情保姆”

K,
阿寬真是個叫人很放不下的人,總是想一些、遇到些稀奇古怪的感情故事。
小女子想起大約廿年前,一位姐姐的話語:這世上,誰也不是誰的“感情保姆”啊,感情的事誰也沒法兒代人“擔當”的。

感情善後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聽說朋友的戀情又有新的變化。

作為他的好朋友,我每次都靜待他自己來找我訴說。

在他過去的故事中,最深印象的是那一次。

我跟他當時的女友是好朋友,但他偷偷地告訴我他戀上了我們的另一個朋友。

這個女孩,當時又是我們另外一個朋友的第三者。

是不是很複雜?

總之,都是朋友,而朋友之間,私底下又另有隱密關係。

他沒有先跟女友分手,反而跑去跟那搞婚外情的朋友說清楚,坦白告訴他戀上了他的情人。

「你知道,我沒條件反對你們的。那你對她好一點吧!」這段婚外情終止了,雖然大家保持朋友關係,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友誼難免轉淡。

多情的朋友沒有好好的跟女友說分手,但就與新的女友開始了。

當時我覺得他很勇敢,換了我,真的不知怎樣面對,滿以為這段關係會維持一段時間。

他原來的女友離開了他,他拜託我照顧她,我為她安排了新的工作,確保她回復正常生活。

做朋友,難免要替對方作出感情的善後工作。

想不到他的新感情維持不久,我剛為他做好了善後,叫他的舊女友忘掉他,他又竟暗中拜訪另一個朋友要求復合。

做朋友的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受委託處理復合的走來問善後的我該怎辦。

「讓他們自己決定吧。」

最後沒有復合。我也沒有再為他做感情善後了。

[阿寬 ahhfoo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