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2007

保護 街 市「閃 一閃」

保護 街 市「閃 一閃」
5.03pm - 5.05pm
本周六 8/9/2007
來表示你對全港最老市集 - 嘉咸街街市的愛護﹗市建局計劃在此地建四幢三十層高的商住高廈,將破壞老城面貌和市民的居住環境。
今個星期六下午5:00齊來到中環結志街與嘉咸街交界,先買一樣你喜愛的蔬菜或生果,於 5:03 準時舉起你的新鮮蔬果叫「街市幾錢? / Market How Much?」,兩分鐘後於 5:05 分快閃離開﹗(關關:幾好玩。)
請廣傳給關心香港歷史文化的朋友齊來參加,一起思考街市和城市空間的價值

回魂兒




各位,點擊右鍵,選復制照片,可以下載噢。
K,
MAYBOY昨日深夜從深圳回來,進門僅僅兩分鐘,就把小女子失去的“魂兒”給找回啦。破涕為笑,一瞬間。
原來,那么簡單:讓機器幫你找,不是你自己找啊。
這是思維的方向問題,是吧。
盲點,與一根筋很有關啊,就是相信自己設置的文件檔案,竟然忘了機器會自動“搜索”啊。一種情急吧。
不會忘了。我那CF卡,自動生成文件名是IMG_******.

神童的EQ

K,
一句話,EQ比IQ,來的重要

神童的EQ文章日期:2007年9月7日
【明報專訊】神童在記者會上「童言無忌」,難免令人想起西方寓言裏的直爽小孩,國王的新衣原來不是新衣,在孩子眼中,大學課程原來竟是如此簡淺,大學新生原來竟是如此冷漠。
西方寓言沒寫續集,因此我們沒法知道小孩的其後遭遇,譬如說,講完真話,回家之後,會否被父親打蘿柚?同村鄉里會否怕被連累而跟他疏遠?神童倒是有血有肉地活在人間,故讓我們有機會追觀察,講完一輪關乎感受評語,神童會否被同學加倍孤立?老師會否對他刻意刁難?
神童跳班升讀大學,避開了可厭的中學國文課程,故應沒看過必修課文《楊修之死》,否則小小心靈想必早已學懂了什麼叫做妒才、怕才、諱才,由此更善於隱瞞鋒芒、以減麻煩。
然而大學生的冷漠並不一定出於妒、怕、諱之類,因為要有這些心理感受,先要懂得才華的價值,大學生不一定懂。
年輕人的冷漠或許源於不懂得主動,只因從小沒受教導,只因從小跟隨成年人出入家門,從未看見他們對陌生人微笑打招呼;只因從小看《警訊》被警告這個城市危機四伏,應該假設所有陌生人都有可能是祈福黨或種金黨;只因從小到大不斷被提醒注意生活上的大小事項,從勤於洗手到別丟垃圾,從出門前記得關緊門窗到搭地鐵小心夾腳,從切勿在公眾場合講粗口到應勇於對身邊家人說聲「我愛你」,統統要由外界的短片或口號督促、召喚、勸告、恐嚇,習慣成自然,很難不樂於被動,失去了主動向陌生人展現友善的技能和興趣。
這個城市早已淪入徹底反智。大眾媒體假設讀者都是文盲,不管跳樓或殺人甚至強姦,都要畫出幾張3D模擬圖以作解說。電台時事節目主持人呼籲陳方安生出馬,堂堂理由竟是「我純粹希望見到呢場賽事熱鬧笑話、刺激咋」。駕駛者於夜裏不肯自動自覺啟亮車燈,政府唯有立法監管,更須每天在電台播放日出和日落時間,清楚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天黑時分」……
神童IQ高,但他最好也提升一下EQ,別太直言而傷了同學和老師的感情。他畢竟尚有三年要跟這些人為伍,萬事小心。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龍口粉絲:盲點

盲點
文章日期:2007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我發現一條長蟲的名字叫「馬陸」之後,就去了屏東。兩個屏東人聽了我的故事,不屑地說,「大驚小怪。」馬陸,他們從小就知道。而且,他們糾正我,馬陸的身軀不像蚯蚓一樣軟,是硬的,還帶殼。
這回輪到我驚了——這會不會又是一件「眾人皆知我獨愚」的事?
我對台灣是有巨大貢獻的,就以《康健雜誌》的成立而言,我就是那關鍵因素。有一年,從歐洲回台灣,先去探視一位長輩。他看起來頗為疲累,問及緣由,長輩遂談起「攝護腺肥大」的種種苦惱。告別之後,匆匆赴好友殷允芃之約。趕到時,允芃已焉然在座。見我形色匆忙,允芃關切地問:「怎麼看起來有點疲累?」
實在不知該怎麼回答——我覺得很好啊,可是既然看起來「疲累」,那——我不假思索對她說,「可能攝護腺肥大吧。」把包包放下,坐下來,拿過菜單,跟侍者點了一杯馬其朵咖啡,這時才覺得允芃端詳我的表情有點怪異。
她是在等看我解釋自己的「玩笑」。等了半天,發現我沒開玩笑的意思。於是她把身體趨前,像告知一個極為尷尬的私人秘密,小聲地說,「應台,嗯……女人沒有攝護腺。」(關關:哈哈哈哈)
嗄?
我愣住了。
當天,就在那中山北路的咖啡館裏,當我的馬其朵咖啡正在一個白色磁杯裏顫悠悠地被送過來的途中,台灣《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決心創辦《康健雜誌》。她的理由是,如果像龍應台這種人對於醫學常識都糟到這個程度,那麼顯然很多人都需要被她拯救。
我為自己的無知覺得羞慚,很抬不起頭來——這故事要在台北的文壇江湖怎樣地流傳啊。一直到有一天,見到了好朋友J,他是個赫赫有名、粉絲群龐大的作家兼畫家。J聽了眾人笑我的故事,很有義氣地拍拍我的肩膀說,「不要緊。我都到最近才知道,原來攝護腺不是長在脖子裏。」J,可是個雄糾糾氣昂昂的大男人。
什麼叫知識的盲點,我在十七歲那年就知道了。讀台南女中時,每天放學後在同一個車牌等交通車回家。在那裏站了大約一年以後,有一天,望車水馬龍,我終於問站在身旁等車的同學:「為什麼馬路這一邊的車都往這個方向,那邊的車都往另一個方向?」
那個同學的表情,基本上就是後來的殷允芃的表情,很怪異。
所以現在,是不是天下的人都知道「馬陸」,只有我不知道?
我緊張了。 ?
第二天家庭聚餐,剛好兩個大學生姪兒在座,馬上作民意調查,「你們知不知道一種蟲叫馬陸?」
他們兩個眼睛轉轉,像國中生一樣地回答:「節肢動物,很多腳。」
我心一沉,不妙。他們也知道。「和蜈蚣差別在哪?」我再問。
「一個扁,一個圓。一個有毒,一個沒毒。」
「還有呢?」
「不知道了。」
「見過嗎?」
「沒有。課本裏有圖。考試有考。」
我覺得稍稍扳回一點,故作姿態老氣橫秋地說,「你看你們,都只有課本假知識,其實不知道馬陸是什麼。我告訴你們:蜈蚣的身體一節只有一對腳,馬陸每節有兩對腳。」
哥哥一旁聽,一直不說話,這時卻突然插進來,悠悠說,「我記得有一年,我們一群人一起在嗑瓜子,你發現你嗑得比所有人都慢,然後才知道,原來嗑瓜子要從尖的那一頭嗑起。那時你都三十多歲了。」(關關:有什么了不起?三十歲以后,發現自己不懂的東西才更多吶。小女子,面對電腦故障時出現的嘩嘩提示,就會暈到完全白癡,什么蛇文也不認識了。呵呵。電腦,是我的盲點。還有,和MAYBOY打牌,算牌是我的盲點。還有,還有,完全不懂的算賬,自己的金錢賬,是我的盲點。還有,還有,還有,明明知道人家在哄你,還是心甘情愿被哄,開心得相信是被捧在手心兒里,不肯現實些,是我的盲盲盲點。呵呵,呵呵,是盲的最佳“皇帝的新裝”。只是,自己樂此不疲,別人愛誰誰。)
兩個大學生同時轉過來驚呼:「嗄?嗑瓜子要從尖的那一頭?」 ?(關關:以后,兩個大學生還得嗄很多次吶。)
[文/龍應台]

9/07/2007

衛留成。新“海南大學”。



k,
衛留成的教育夢,從鄉村基礎教學,而技工培育,而高等教育。這是CEO出身老大的好處,想問題很系統,有執行力。
不過,今日的座談會,以及會后小女子和“熱農大”一方的老師聊天,覺得并校之時間還是太倉促了。因為,安頓老師們的硬件、軟件設施都不太到位。老師們遷來海口,住在留學生宿舍,一人一小標間。暫時沒有了書房,對于做學問的人來說,是不是書房和臥室是同等重要的吶。有人打趣說,這是“海南聯大”的艱苦期,小女子笑著想到西南聯大。是啊,艱苦中的樂趣與故事,似乎比安逸時期,留得更加久遠。“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今天,一位章老師,溫和地對小女子這樣說。我說:老師,你們真的很克制,令人佩服。

衛留成:“海大”與“熱大”合併為新“海南大學”經過慎重考量
中新海南網九月七日電(記者 關向東) “‘海南大學’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合併組建新‘海南大學’,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升海南高等教育水準的重大決定”, 七日上午,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來到剛剛合併兩日的新海南大學進行教師節慰問。
在哲學系張志揚教授家中,張教授對衛留成表示:教職員們希望“海大”與“熱農大”兩校合併,不圖名,要圖實,教育與科研並重,文理並重,發展與文化並重,加大經費投入和引進名師明教授缺一不可。
衛留成在與新海大教職員的座談會上表示:“海南正進入非常好的發展時期,當前最為最緊缺的是人才,原‘海南大學’與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是海南最好的兩座大學,兩校合併經過幾年的慎重調研,並得到了教育部和農業部的大力支持,合併後的新海南大學已向國務院申報國家二一一工程高校,希望能夠搭上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快車,實現部省共辦的願景。”
他表示,希望新海大領導班子,儘快解決兩校合併後的軟、硬體融合問題,為兩校合併中教師們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大局的精神感動。
原海南大學創立於一九八三年,,是海南省惟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和省屬重點大學,也是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
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創建於一九五八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國際社會對新中國封鎖、禁運,天然橡膠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首當其衝。中央決定“橡膠必須自給”。華南特種林業科學研究所(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前身)和華南農學院海南分院(即“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前身)便在這一情況下應運而生。
清華大學教授、原青海大學校長、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建保,首次以新海南大學首任校長身份出席公開活動,有幾十位來自原兩校的教師出席了座談會。
今日,隨衛留成同往新海南大學慰問的,還有海南省副省長姜斯憲。(完)

9/06/2007

K,
這些劃過心的痕,歲月,情,緣。
心存感激。

******
Take a walk with your love ones.
Will be better after a break.

Deep.....BREATH.
There is nothing cannot be solve.

YW
******
恩,
謝謝姐姐妹妹的牽掛,真的很溫暖。

Take a walk with your love ones.

是啊,今天我也這樣想。
于是,就聯系了萬泉河漂流公司,預備周六帶著我的小才子、小才女們,來一個熱帶河流的漂泊。我想,陽光、綠色、河水和友情,會教其成為治療之旅的。
海南的平妖精,今天也約我去游泳吶。
姐姐妹妹緣!

鍾曉陽。不寫。再寫。

  不寫

  文章日期:2007年9月5日

  【明報專訊】曾經我也想過,那個愛哪裏去了?

  那個對寫作的愛。

  那個愛寫作的人。


  在該為考試複習的時候卻伏在案頭的原稿紙上,寫那虛構的人虛構的事至手臂印滿藍色的墨水。

  在沒有暖氣的異國房子感覺不到寒冷也感覺不到飢餓地寫到冬日的天光暗了下來,連紙上的字都看不清楚還不肯起來開燈。

  在某個故事人物的命運將要發生激烈變化的時候情緒亦隨之波動起伏且久久不能自已,為了愛情的絕望命運的絕望而激動痛哭把稿紙哭濕好幾張。

  那個愛,哪裏去了?

  曾經以為永遠不變永遠可以保有,即使孤身走入荒野宇宙陷入了長夜,它依然每日陪伴我。


  在許多不寫的日子不寫的年月過去之後,我才明白,寫作就跟生命中其他一切的事物一樣,有無常的本質。它有生命周期有盛衰榮枯之期。它像花之弱質,也可以被耗損被摧折。它像不定的沙丘,時刻改變地形。它像四時風雨,去時不永久,來亦不永久。

  它就跟生命中其他一切的事物一樣,必須依存於某種更大的生命狀態,且附帶許多生息的習性許多內在的要求。它服從於某些特定的條件和規律,而那些條件和規律亦服從於它。它就像和你有共生關係的細胞,必須和周圍的整體生態,有機地,共生共長。當你無法亦無力構造有利於它的生活模式和生態秩序,它便只好,遁歸零。(「再寫」二之一)

  〔鍾曉陽香港作家〕

  再寫

  那麼,再寫,又為了什麼?

  我想,你想到的任何一個理由,放在這裏,我都會覺得合適。

  你必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某個久雨後的日子,偶然抬頭,發覺天氣轉晴了,於是你想,啊,不如出去走走,舒展一下筋骨也好啊。

  如果有什麼是無窮盡的,也許就是,走走停停中的生機與可能性。

  曾幾何時,沙漠和丘陵,又經過了一次的遷移。生活的條款及細則,又寫過了一次。那曾在門前暫停的車子,第二度出現了。

  我不知道日子有多長,路有多遙遠。

  我不知道,當風暴再臨海嘯成災,當高樓倒塌山崩地陷,有沒有你在我的身邊?

  我不知道,當列車不再依時開出,飛機不再準時陸,所有的航線都停航,我會不會和你再相遇?

  不過,這一次,我已作了較好的準備。我會好好地準備……

  在更多的變易來臨之前,在必須作最終的割捨之前,在這段再寫的日子。

  對於那些,曾與我共患難、共愛恨、最貼近我生命的,但願我能,用我感恩的筆端,說一個我們的故事。

  對於那些,曾經用善意用最大的慈悲待我的,但願我能,用我靦腆的修辭,紀念一段溫暖的時光。


  對於那些,在迎面走近的一刻擦身而過,而我無法亦無力多看你一眼或多說一句話的,但願我能,用我的謙卑和歉意,寫下祝福的寄語。

  從前以往,曾是那最美麗、最珍貴、最鍾愛的,但願我能,用我僅剩的寫作能量,將你捧在我合什的掌心,再細看一次。

  再驚喜一次,再眷戀一次。

  再呵護一次,再感激一次。

  再愛一次。

  然後,再真正地放手。

  (「再寫」二之二)

  〔鍾曉陽香港作家〕
關關:哪里找出來的人間林妹妹呵。她要賺多少眼淚才肯放手吶?!)

張家瑜。母親的論述。

母親的論述
文章日期:2007年9月6日
【明報專訊】看《東京鐵塔》那本書時,Lily先生提到母親動完甲狀腺手術後,頸部有道疤,就開始買絲巾。我心中說:「Lily先生,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子噢!」,不由得對Lily先生有種「同道中人」的感覺。

我們的母親,除了是在廚房忙三餐的老媽子之外。也貪靚,也有朋友一同喝酒打花牌,也會和這個老友吵架和那個女伴冷戰。幾十歲的人了,依然對打折的衣服兩眼發亮。愛買褥用品(奇怪,我見到的多數母親,都愛買單罩)。愛在電話裏背後說某某阿姨的壞話,但當面卻要我們恭恭敬敬的叫一聲阿姨。

我們的母親,不是柯慈筆下《伊莉莎白.卡斯特洛》那機智嘲諷的睿智知識分子。會用卡夫卡的比喻和對眾人表述一場精彩的人文科學演說。我們母親的論述,是在街巿和小販感嘆子女的忙碌與己身的老去。是對電話,安慰友人說她的人生道理:「看開一點吧,來來,我陪妳喝一杯。」(關關:多么希望我的母親會這樣安慰人。可是,知識分子的母親,一生好強,從不軟弱。她總是有可以上天的大道理,小女子只好躲到小島上了。我對Mayboy說,母親是我的借鏡,希望自己一定不要像她。可是,宿命的DNA,小女子能逃得掉麼?Mayboy對我說,你最好的一點是,懂得感謝。是么?)

都是母親。都是女人。都是孩子的媽。

但卡斯特洛的兒子回憶道,他自小母親都閉門寫作,在任何情下不准打擾。他與妹妹被關在門外,先是發出細細的啜泣聲,但後來就變成咿咿呀呀的吟唱,這樣,會令他們變得好過些。

而這樣的母親,別以為他們得不到孩子的愛,到孩子夠老夠成熟時,或甚至可以稱「社會化」之時。他們原諒母親,給予愛並額外給予尊敬。他們對漸漸老去的母親,是以一種孺慕的心情,如桑塔格的兒子,他們在童年沒有得到「我們的母親」那種三餐照顧噓寒問暖,他們內心恨不稱職的母親。但長大之後,他們發現母親的身分只是女人身分其中一種。他們學曉用其他的標準例如地位、成就或經濟能力來界定一個好的母親。
那時,「我們的母親」就開始萎縮,如骨骼流失症的女人,愈來愈矮小愈來愈沒有對世界招架的能力,而得到的是附帶憐憫的愛。而非敬意的愛

我無意強分母親的高下與類屬,那是無聊並對母親這名詞有像中文教科書中那僵化的詞性之強暴。只是,我和Lily先生或其他跟我們一樣有一個沒什麼社會地位的母親、只會叫兒女努力加餐飯的母親,有一種悲意。那是「怎麼搞的,妳那麼的愛我們,到後來,妳得到的,並沒有比那些母親多」。甚至,我們沒什麼話說,我們不認真聽妳說,我們不說認真的話給妳聽。

也就是,「我們的母親」她在我們告別童年之後就停止生長了。我們與母親的關係就在我們某一時刻被終結在那兒。我們所做的,是看她們老去,我們並不參與也拒絕她們的參與。頂多,我們只是生活上的伴侶。而「他們的母親」,多麼令人羡慕,她的孩子們可不會不耐煩的對老媽子說:我現在不餓,等會再吃飯。(關關:晚上和肥仔討論這“我們的母親”。肥仔說,老爸說得對,真的只為那口飯。你啊,得先把你的“隨便燒燒”教會“我的老婆”,才可以老啊。)

總之啊!Lily先生的母親,我若見到她一定會送她一條美美的絲巾,那是我為我媽買的,是紅底有飛鳥圖案的;那天我經過百貨公司大減價,我看到絲巾專櫃,我一條條的挑,忘記了,我根本不用這種的綁脖子的小絲巾的。

而我的母親,就像Lily先生的老媽子一樣,早也就,不需要了。

[張家瑜 希望自己非常之溫柔和善。骨子裏卻有股反對勢力。]

新海大

教育部批復同意海大與華南熱農大合併組建新海大
  中新海南網海口九月六日電(記者關向東)教育部批復同意海南大學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合併組建新“海南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李建保出任新海南大學第一任校長。

  九月五日,新海南大學第一任領導班子舉行了任職宣佈大會,會上海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何西慶宣讀了教育部《同意海南大學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兩校合併成立新海南大學的函》,教育部同意海南大學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合併,成立新的海南大學;並要求兩校儘快實現真正的融合,為海南省教育、經濟和社會繁榮做出貢獻。

  同時宣讀了海南省委關於新海大第一任領導班子的任職通知:中共海南省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黃國泰同志出任新海南大學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教授、原青海大學校長、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建保同志出任新海南大學校長。

  海南省副省長、省教育工委書記姜斯憲,希望新一任領導班子齊心協力,助新海大順利進入國家“211工程”大學,並把它建成名符其實的國家重點大學。

  新任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會見香港言愛基金代表時表示,兩所大學合併後,新海南大學將成為集理、工、農、文、法、哲、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省屬綜合性大學、重點大學。學校將擁有一批以“熱帶、海洋、生態”為特色的國家級重點學科,辦學層次和辦學水準實現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極大的促進和加快學校的發展。

  原海南大學,海南省惟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和省屬重點大學,也是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一九八三年,經國務院批准,並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各界和祖籍海南的廣大海外華人華僑的積極籌建,海南大學正式創立。

  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創建於一九五八年。它的創立,是在一個特殊的年代,與一個震撼世界的歷史事件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近鄰朝鮮又燃起戰火,國際社會對新中國封鎖、禁運,天然橡膠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首當其衝。中央決定“橡膠必須自給”。華南特種林業科學研究所(即今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前身)和華南農學院海南分院(即今日“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前身)便在這一情況下應運而生。

  據悉,新海南大學分海甸、城西、儋州三個校區,占地四千五百多畝,校舍建築面積九十萬平方米。根據規劃,三年內逐步將本科教育轉移到海甸校區,以海甸校區為主校區;應用科技學院將逐步轉移到儋州校區辦學,依託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原有教學資源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和農科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學院的辦學地點設在城西校區,依託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原有教學資源開展成人高等教育。

“圓夢行動”成椰島最ing時尚

  中新海南網海口九月六日電天涯熱風:今夏,助學“圓夢行動”成椰島最ing時尚

  作者彭小雲關向東

  短短兩個月零十九天,經濟小省海南,卻在二00七年希望工程“圓夢行動”中共捐款八百零五萬元,位居全國前列。

  截止本月四日,除去三亞約兩百萬未發放完畢之外,其餘資金全部送到學生手中。這意味著,一千四百三十六名貧困生已經獲得愛心資助,上大學的夢想已經成為現實。

  海南島的“圓夢行動”,引起國內媒體關注,中央電視台攝製組環島採訪,並在鄉村與一對貧困中互助求學的姐妹,進行了一場催人淚下的“面對面”訪談。

  全社會傾情關注貧困大學生

  關注教育,寄望未來,海南首先從讓失學學童回到校園做起。

  二00五年春季開學起,海南省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率先全國全面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即全部免除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雜費和課本費,並對貧困家庭住校生實行住宿和生活補貼。據不完全統計,僅二00五年春季一個學期,就有四萬多失學兒童重新報名入學。這一政府財政撥款支持教育的舉措,已使海南百萬農村學生得益,並獲得國家教育部的“感謝”。

  義務教育上學難的局面得到緩解,那麼,考上大學卻上不起學的貧困生怎麼辦?黎族女孩劉佳雲來自海南昌江叉河鎮一個貧困之家,憑著四處撿垃圾和妹妹輟學外出當媬姆湊的學費,她堅持讀完高中,並在今年考上大學。劉佳雲是村裏惟一考上大學的孩子,她仍想留在學校裏求學以改變命運,可是高昂的大學學費讓她不知所措。

  在海南,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據瞭解,海南省今年被錄取的三萬九百零七名大學新生中,就有特困生近三千六百名,特困生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十,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農村貧困地區。

  嚴峻現實擺在眼前,才會有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的講話:“砸鍋賣鐵也要讓貧困大學生上得起學”;才會有三亞市市委書記江澤林表下的決心:“三亞市決不讓貧困家長,因為孩子上不起大學而流淚,決不讓貧困學生因為上不起大學而失去希望”;才會有社會各界幾十萬元、幾萬元、幾千元甚至小商小販“一日收入捐”的愛心捐款行動。

  “系統工程”確保捐助最需要的人

  “圓夢行動”做了很多年,為何今年創下海南省“希望工程”歷史上單項助學活動籌款金額最多、資助貧困學生人數最多、社會參與面最廣、宣傳效果最好的紀錄?

  “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會”副秘書長符文生說,人們越關心上不起學的貧困學生,我們肩上壓力越大,如何使愛心資助全部落實到最需要幫助的孩子身上,如何把愛心捐助建成系統透明的規範化工程,是我們考慮的重要問題。

  據瞭解,本次愛心捐助流程是:貧困生填寫助學金申請表,並附帶不少於四百字的申請理由—班主任、學校、所在團(縣)市委審批後把電子版傳輸到海南省希望辦公室—省希望辦公室將審核符合條件的貧困學生名單在媒體公示,並把所有資料傳輸給捐款人,由捐款人挑選或結對資助物件。這些資料全部在網上公佈,每一筆捐款投放都可以回溯。捐款全部進入希望工程專門帳戶,由希望辦通過銀行帳戶投放捐款,向捐款人開具希望工程專門發票,頒佈捐款證書和結對資助卡。對有明確資助意向的捐款,將按捐方的要求安排資助,保證專款專用。

  “海南省的‘圓夢行動’正在逐漸完善,並建成系統工程。”

  愛心助學演變“時尚潮流”

  今夏的海南,愛心助學之舉竟成了島內最ing的時尚潮流:

  “海口反哺志願者協會”,二十多個志願者都是曾受過資助的在校生,他們利用暑假聚集在一起,不論颳風下雨或烈日當空,每天四處勸募;曾獲得“二00六年海南十大慈善人物”的定安縣退休幹部曹紹烈六年來捐款不留名;海南某民辦商業學校,捐出“學額”免費讓百名貧困學子入讀中專......

  除“圓夢行動”外,其他一些組織機構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愛心助學,如海南省僑聯資助二十五名特困歸僑僑眷子女上大學、海南工行連續五年資助貧困大學生。愛心助學方式也由報紙、廣播、電視延伸到網路、手機短信,海南島刮起了一場愛心“熱帶風暴”。(完)

9/05/2007

心痛

心痛
這個心痛是那么真實,教人麻木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大概就是如此。我,無法面對。
今天,因為給Fook yee回信,我想找出一張六月在沙灣徑25號,老師的望海大屋聚會、上課的照片來,有好幾張Fook Yee和老師研究香港郊野公園畫冊的照片。當然,老師上課的照片,伙伴們的大合影,為了謀劃中的“香港思沙龍”。最喜歡小女子給老師拍的望海照,還有子文為老師和小女子的合照。兩個女子,歪著頭揮手與伙伴們告別,背后是湛藍的大海,還有清靜的蘭花,笑是從心里發出的吶。因為,志同道合。其情其境,歷歷在目!!
去西安前,是一張張整理好的,預備回來後發給大家。
懊悔極了,因為我是在CF卡中整理的片子,然后倒向移動硬盤,不知為何,沒有刻盤,過片之后怎么竟然沒有仔細檢查。或許,當日走得匆忙?
今日,打開移動硬盤,200706 BACK H.K,天呀,竟然是一片空白!!
怎么會呢?!難道,歲月在靈魂里的留痕,在現實世界真的不著痕跡?
這樣的痛,如何忍吶?!!
我,無法原諒自己。
在孤島上,并不靜地,靜候著老師和伙伴們的“尋關之旅”。
美好的日子如水,曾漫過小女子的生命。如今,水過去了,她不再是原來的她,美好的日子,還會再來麼?
惟有,心痛。不知,淚去了哪兒。

******
恩,昨日深夜來信安慰。她讀了,懂了,寫了,小女子讀之,淚如泉涌。真的不會忘麼,真的還有很多的明天,有魂靈的麼………如何,如何,拿起,放下?

姐妹,姐妹。我們同齡,同年大學,都生兒子,都有心靈的掙扎,不期而遇在夢城,因了老師的緣……
我寫:恩,謝謝你。

向東:
我明白那份疼痛 因為經歷過
兩年前去痲瘋村採訪 回來太累
掉了書包在計程車上  日記 採訪筆記
相機 手機都沒有了  真是痛不欲生
相機裡有很多病人家屬照  答應了要寄回去
結果要失信於人  日記和採訪筆記用了半年
有很多心靈紀錄。。

摯友這樣安慰我  真重要的不會忘
忘了的不太重要  而且還有很多的明天

我想說的也是:還有很多明天
重要的就不會忘


向東,拿起放下,好嗎



******
疼痛
文章日期:2007年9月5日
【明報專訊】女政客寫專欄,說腦內有瘤而且出血,曾現徵狀,頭痛劇烈,「有如孫悟空被念緊箍咒」。
孫悟空當時到底痛到什麼程度?
誰知道。世上根本沒有孫悟空,有的只是小說家筆下的想像描述,每當唐僧念起咒語,野性難馴的猴子立即「頭脹頭痛,腦門皆裂,顛來倒去,箍兒陷在肉裏有一寸來深淺」。
想必是夠可怕的了。可怕到在成功取得西經之後,觀世音欣然要讓猴子成佛,孫悟空卻耍手拒絕,表示不必了不必了,只要你老人家把我頭上的緊箍兒圈摘下來,已經足夠。
無痛遠勝正果,這種痛,就是地獄之痛。
對於劇痛,我們往往雙重地無能為力。一重是無力於抗拒前來突襲的痛楚,疼痛像狂魔一樣佔用了你的身體,痛源雖在局部,但在痛楚的襲擊下你整個人宣布癱瘓,似電腦軟件中毒停止運作,硬件機能再好亦於事無補。你只好坐躺,盤算求助的法門,暗暗盼求觀世音不再念咒,只要把「正常生活」還給你便好了,不痛便是快樂,別無他求。
另一重無力感在於你找不到精準的語言來描述痛苦,痛在你的身上皮膚上器官上,痛到什麼地步什麼滋味,有如喝水冷暖,找遍了字典你亦沒法找到最貼切的形容詞予以言說,懂得借用孫悟空之喻,如同懂得借兩句《滿江紅》來述說親子生活,已經勉強算是讀過書。面對痛楚,我們唯有失語。
廿多年前在台灣廣告公司上班,聽一位女上司描述產子之痛,「那種痛,有如從十五層高樓上往下跳」。我忍不住咭一聲笑出來。誰知道跳樓有多痛呀,死者回魂報夢告訴你?我說。女上司狠瞪我一眼,沒幾我便被調離了她那個創作組。
疼痛,是最矛盾的生命經驗,它提醒你肉身的真實存在,沒有肉身,即無痛楚;但它也同時預示肉身的滅崩塌,一如世無千載不易的王朝,肉身總有盡時,或遲或早,或急或緩,然而都在點點滴滴地流行力量;痛苦只是這條流失之河的一個低窪地,往下去,來日大難,尚有更大的疼痛在前頭。
好像是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筆下人物說過的話:一次牙痛便足以令你懷疑上帝的存在。
或許上帝仍是存在的,只是,有欠慈悲。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痛的路線圖
文章日期:2007年9月6日
【明報專訊】女政客腦內有瘤,說病情初發時,頭痛,非常非常之痛。

腦瘤的主要症狀是頭痛,但並不止於頭痛。

丘世文生前曾經自述病發過程,說初時經常頭痛,以為只是患了一般壓力痛症,但某天早上主持電台節目,忽然發現沒法好好整理思緒,像電腦程式出了運作誤差,這點連不上那點,甚至語言表達也有障礙,想講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似黑膠唱片跳針跳線。他心一慌,節目結束,立即往找醫生檢查,果然找出了致命的毛病。

一切來得如此突然,毫無預警,或只有過不易察覺的預警,遭遇這樣子的病魔,遂於震驚與難過之外,難免亦感憤怒。

作為預警訊號,腦瘤所引致的頭痛其實頗有「特性」。一位台灣女學者告訴我,平常的頭痛大多停留在頭顱表層,像有人在敲打,是源自外在的痛;腦瘤的痛呢,則似從大腦最深最深的地方冒起,像有一粒種子被播置於腦海某個暗角,忽地發芽,小小的根鬚緩慢但堅定地向四周八面蔓延,然後,慢慢收緊,把每個大腦細胞牢牢抓住,令你驚慌得想掙扎、想大叫,但愈是掙扎,鬚根抓得愈緊,你痛得跪在地上,流淚,嘔吐。

我聽得驚心動魄,女學者冷靜地望我,眼神遙遠,似在努力回憶當時的痛苦滋味;那畢竟是四年前的事情了,手術後,康復無事,繼續生龍活虎地做學術研究。

頭痛的滋味我是懂得的。甚至已經成為「專家」,幾乎能夠準確預知每當做完什麼事,或在什麼疲勞狀態下必會引發頭痛,而所引發的頭痛又將是哪一級、哪一款。陣痛、抽痛、刺痛、冷痛、熱痛、點痛、麻痛……痛楚多元,各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時間表和路線圖(關關:未必啊。若是都有時間表和路線圖,倒是可以淡定多了。然,世事無常。不期之遇,太多,太擾人。比之肉身的痛,更加無跡可尋。)其中有一種頭痛,我最怕﹕痛楚伴隨耳鳴,有時候是嗚嗚作響,更多的時候是吱吱微鳴,似有一隻小老鼠以你的大腦為窩,睡飽了,跳出來覓食,抓住你的每根大腦神經,啃、咬、噬、嘶,你的生命是牠的食糧,吃完,你還可以想像牠在發出一陣詭異的笑聲。

在痛楚與死亡之間,有時候我們真的不太懂得如何抉擇。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教人歡喜的通信。等待“尋關之旅”。

Dear Barbara,
Many thanks for your mail and your kind remarks. I have to make some planning before committing to visiting Hoinan. Perhaps it would be later than September because I have to go to Shanghai in mid September for about ten days. I will certainly pay you a visit while you are still in Hoinan.
keep in touch,
Fook Yee
*******
Dear Fook Yee
那麼,我就靜候佳音。稍晚,做一個關於海南之行的有趣形成,發給您和8003,如果大家一起來尋海島、南洋、中原文化混合的島嶼文化,會很有趣的。
另,我和海口市社科聯合作的“海口講壇”已經辦到第五期了,就是比照著臺北“思沙龍”的“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你所不知道的中國,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你所不知道的臺灣。”預備請錢鋼老師來講一起留美幼童。我想,您能不能來講一講香港的青山綠水是怎樣留下的,這裏正對天然林保護困擾呢。如果,通過小女子,將台、港、瓊從人文角度穿起來,就太好了。
Barbara

海南“小神鹿”返瓊上學

海南“小神鹿”返瓊上學
中新社海口九月四日電 (彭小雲)“惠敏去上學了,她這學期讀三年級。”今天下午四點,記者連線到張惠敏的哥哥,他說,他們今天上午十點從海口出發,中午十二點左右回到臨高縣,惠敏下午直接去學校上課,父親張建明在家休息。
張惠敏的哥哥告訴記者,原本計畫從北京坐火車直接回海南,因為在廣州接受媒體採訪的緣故,昨天晚上父女倆才到海口。“我們在海口停留的主要原因是要給惠敏買個跑步機,還有一些生活用品,回家後惠敏要恢復正常作息時間,以學習為重,跑步也一定會堅持下來。”
海南八歲女孩張惠敏,今年七月三日從從三亞起跑,一路跑向北京,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七個省市,全程三千五百八十八公里,歷時近兩個月,於八月二十八日淩晨抵達北京天安門廣場。張惠敏此次晉京長跑,引起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完)

"當場擊斃"是員警維護社會穩定最好的方式?

中新海南网九月五日電 題:"搶劫拘捕當場擊斃"是員警維護社會穩定最好的方式?
作者:天窗
  八月底,海口市龍華區向外界宣佈:警方將專門抽調三十名民警和四十多名聯防隊員,組成打擊“兩搶”專業隊,通過便衣巡邏守候對“兩搶”分子實施現場擒捉。對拒捕劫匪,依法使用武器,必要時果斷開槍將其擊斃。當“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標語掛滿街頭巷尾之時,爭議聲也隨之而起。

  警方到底應該以怎麼樣的方式來維護社會的穩定?是以擒捉或“當場擊斃”“兩搶”犯罪分子來維護社會穩定,還是應該以防範“兩搶”行為發生來維護社會的穩定?

  “當場擊斃”並不是海口龍華區警方的首創。長沙警方去年掛出“當場擊斃”的標語後,飽受爭議,一個月後,標語在爭議中被撤下。

  龍華區此番打出“當場擊斃”的標語,筆者願意相信,警方更多的是對“兩搶”犯罪分子的予以警告和嚇阻。但是,專業隊員著便衣巡邏,則顯示了警方以擒捉、甚至擊斃“兩搶”犯罪人員為目的,而不是以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為目的。

  與此同時,便衣專業隊被警方列為“最重要的一條”。這更顯示了警方在維護社會穩定時,更側重事發後採取以武力擒拿犯罪分子的方式來維護穩定,而不是側重預防犯罪。

  多位朋友都曾對筆者談起,在海南一般只有在“抓車”時才能看到員警,很少看到員警在街面巡邏,從而缺少安全感。

  很顯然,市民對於員警的期望在於員警的威嚴能夠震懾住犯罪分子圖謀不軌,或是在受到侵犯時能及時得到員警的保護。抓住或者“當場擊斃”“兩搶”犯罪分子,確實能泄一時之憤,但是,這其實只是公民受到侵犯後的一種補救措施。

  員警本身具有暴力色彩,但是“最小動用武力論”是員警學最基本的原理。暴力的出現,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會打破寧靜。警方更重要的責任應該是如何確保公民不受侵犯。因此,預防犯罪才應該是警方“最重要的一條”。

  退一步講,警方打擊犯罪分子,講究懲前毖後,更應該注重“治病救人”。搶劫拒捕就並非無藥可救,警方豈能圖一時之方便,一時之痛快,“當場擊斃”?

  在此,不得不提到一個問題——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警方的工作?

  當下,衡量警方工作的好壞,破案率等事後補救措施做得好與壞,無疑是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故,出現“當場擊斃”不難理解。)。但是,以打擊“兩搶一盜”為例,海南警方此前已經多次採取了專項整治行動,以筆者之切身體會,普通民眾的安全感並沒有多少好轉。

  筆者認為,警方的工作方式需要改變,而指導工作方向和方式的就是衡量標準。警方的工作,到底應該以抓獲犯罪分子的數量、破案率等來衡量,還是以市民切身感受到的安全感來衡量?這是一個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最後,如果跳出“警—匪”關係來看“當場擊斃”這種以武力的形式來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式,對於一個城市的一些產業而言,或將有害無益。

  筆者一位朋友的朋友,從事旅遊房地產業,一聽說“當場擊斃”,滿臉憂愁:外地人一聽說“當場擊斃”會不會認為海南亂到警方要當街開槍的地步了呢?外地遊客一進入到海口看到滿街的“當場擊斃”,心理上會受到何種影響呢?(完)

父子讀書。網絡。MP4.

K,
Mayboy是我們家公認最會讀書的人,學古代漢語出身,卻玩著玩著,就考了一串全國證書:國際商務師、會計師、律師。都是海南前幾名。朋友間呼其為:Kao Sir.翻譯為:高手。
Mayboy是完全跟進了互聯網的人,一臺電腦他的使用率高過小女子不知多少倍。不只是徹夜“斗地主”,弄點律師事務,最近就下載了大把電子書籍,轉到手機上隨走隨讀,比小女子的手不釋卷,輕松許多。昨晚呼:《明朝那些事兒》,還沒有寫完,看得不過癮。其實,他是完全跟著寫作進度在讀吶,不是如小女子非得紙版出版了才看。(不過,好像今年有點點進步的。)

今兒,其人在家一天,將肥仔三年初中的課程教輔全部下載了。母子倆一進門,高老師就開始傳授學習方法。
或許,兒子就是得男人教。理了好學生發型的肥仔,整晚就跟著其父轉,接受了Mayboy使用MP4夢中聽課件兒的學習方法。
不過,也有小女子的份兒。肥仔拿了MP4來找:媽,能不能幫我錄音英文單詞的正確讀音和拼寫,我睡覺時候好聽著睡。
小女子,照錄不誤。
然后,竟然八卦地想起肥仔小時候,小女子出差前,總要錄一盤催眠故事、催眠曲,肥仔就是在媽的聲音里入眠的。
或許,母子關係,永遠都是那么感性的。這樣,我喜歡。

9/04/2007

妖精姐姐。儿子的病。

K,
妖精姐姐二十歲的兒子病了,昨日在京城醫院開刀,十幾個小時,鼻咽瘤,折磨死人。
電話過去,統領海南外宣舉重若輕的姐姐,前所未有的緊張。人生啊,誰沒有軟肋吶?
今晨,短信姐姐:妖精姐姐,孩子的情況穩定嗎?同為人母,感同身受。女子一生,為各種情所困,我們得堅強,得忍。一切,都會好的。姐姐,北京方面需要幫忙,就說話,會盡力。牽掛。
姐姐回信,回復了過往的樂觀,放心了:謝謝妹妹!孩子剛回到病房還不穩定,術后要幾天才能好起來,幸運的是手術很成功順利!
北京《今日中國》的姐妹娟兒,今兒去了醫院看望,娟的婆今年在和肺癌搏斗,正在痛苦之中吶,人到中年,是吧。來信曰:從醫院出來了,孩子在恢復中。蘇蘇那份耐心呀!這天下當媽的不易真!
小女子回信:所以說,感同身受。

女子,女子,一生有多少困吶?
想起去年,母親在上海頸椎骨折,小女子日夜伺候,累得晚上連邁出步子的力氣都沒有了。清早,不是一樣得顧著母親的口味,爬起來買了早點趕去伺候。母親,有時煩躁,罵人,還竊喜:行了,老太太有精神了。
昨兒,母親生日,電話賀壽,老母怨我去電少了。心想,這一年,找回了條命,平安,就得。於是,一個勁兒認錯,怎麼怨得。

女子,女子,一生的困,靠自己,都忍得過去麼?
所以,見天兒磨Mayboy,耍“嬌驕”二氣,在自己喜歡,和縱容自己的人面前。
去年,在港,我寫:不想堅強。
MAYBOY回說:我在上海等你。
其時,恰逢肥仔考中學,身為人母全無貢獻,小女子在電話里對MAYBOY大哭。
女子,女子,女子……

《色,戒》。 李安精神瀕臨崩潰。


http://www.chinanews.com.cn/yl/yrfc/news/2007/09-04/1018425.shtml
拍《色,戒》 李安精神瀕臨崩潰坦言非常愛哭
2007年09月04日 16: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4日電 被美國電影審查局定為“十七歲以下嚴禁觀看”的李安新作《色,戒》,威尼斯當地時間29日晚上終於揭開神秘面紗。聯合早報消息,李安接受採訪時說,拍《色,戒》已是他電影藝術的極限挑戰,他好似帶著眾演員到地獄走了一趟,期間他還特別到廟裏拜了地藏王菩薩,那種壓力非外界所能體會。
  李安說,他清楚大家這兩天都在談《色,戒》的情欲,可能很多人都會不解的問“李安是怎麼了?”說穿了,“就是自我挑戰,否則我什麼都夠了,可以退休了。”李安回憶,他在拍梁朝偉與湯唯情欲戲的過程中,精神瀕臨崩潰,非常愛哭,他知道自己精神上已生病,但就是得帶著演員走過來,這簡直是在打仗。
  而電影拍完後,想到情欲情節,李安說:“我真的很怕家人不認我!還好我太太、兩個小孩看完後很喜歡,都替我高興做了很大的跨越,我這才松了一口氣,我太太已看過這部電影9遍。”李安笑道,他接下來還要面對觀眾,得一關關的過。
  談到湯唯,李安情緒頗複雜,李安說,湯唯是從上萬名應徵者中挑出來的,包括章子怡也約著吃飯碰過面,但他一見湯唯就覺得“王佳芝出現了”,不過在這個想法出現於腦海中後,他考慮了近一周才拍板定案,因為演出“王佳芝”的這個女孩必須擔起“扛戲”的重任,而沒演過電影,又有點傻大姐個性的湯唯能否做得到,他實在很擔心。
  李安透露,前三個月的準備期,他雖實實在在磨了她三個月,甚至電影都開拍幾周了,他還在思索“是湯唯嗎?”當時真是著急,最後拼死拼活的下死功夫,花了很多心眼,終塑造出一鳴驚人的湯唯。
  李安苦笑道,由於湯唯對《色,戒》太重要,所以他非常保護她,想盡辦法讓她與媒體隔離,好少掉是非八卦,但戲殺青前唯一一次邀請華人媒體到上海片廠參觀時,一陣大風吹過,湯唯忽然好心的幫李安拉大衣拉鏈,“當時我就想完了,她的手怎麼會過來,我與梁朝偉、製片主任同時喊‘不要’,但她的手已縮不回去,結果立刻被八卦媒體作文章,真是氣死我了。”
  “我太太的同事把報紙刊登的照片拿給她看,兒子的老師也把照片拿給他們看,他們還好沒什麼反應,我太太還把照片拿回家給我看,並說排排照相沒意思,這反而有趣。”
******
《色,戒》性愛場面受炮轟 李安稱男女都有獸性
2007年09月01日 23: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1日電 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的華人導演李安今天率劇組主要演員,與華文媒體記者暢談《色,戒》拍片的過程及點滴,強調劇中的性愛場面純粹是戲劇考慮,並未考慮到觀眾接受程度。
  “中央社”消息,李安說,電影開拍之前,演員之間並沒有做很多排練,演員間僅就戲劇內容做事先溝通,然後邊拍邊探索下一步的動作。
  他舉例,劇中第一場床戲,梁朝偉用力將湯唯摔到牆壁又彈回床上,他也很訝異梁朝偉對湯唯“怎麼有這麼大的恨意”,此一場景也啟發他的靈感,而衍化出後續的動作。
  他說,拍攝床戲時是非常私密的,除了演員及必要的工作人員之外,其他的人員都必須離開現場。
  李安承認,在拍攝這些床戲時,他也承受很大的壓力。演員要表現自然就必須要把“所有的東西放進去,然後解剖開來”。
  陳沖在一旁爆料說,當拍完三場床戲之後,李安一度抱頭痛哭,還要由梁朝偉過去抱抱他安慰一番。
  他說,他不像原著作者張愛玲那樣恨大漢奸胡蘭成,認為“胡蘭成一點人性都沒有”。
  李安說,不論男性與女性,基本上都有獸性,而三場床戲都是在經過壓抑後爆發開來。他說,“愛是可以體會,但無法解釋的東西”。
  他說,事實上,湯唯在劇中是在演張愛玲,而不是劇中的王佳芝。  
談到梁朝偉被公認為最厲害的本領“眼睛會放電”,他特別要求梁朝偉在劇中至少要表演一次,結果在劇末表演的那一段“精彩至極”。他推崇梁朝偉是一名極佳的演員。
  梁朝偉表示,拍床戲是很難的,事前也沒有什麼計畫,完全是臨場發揮。他說,他演戲演了二十五年,從來就是一種享受,因此拍片時並沒有壓力,最重要的是對劇中所飾演的角色要認識,“認識越深入,就越容易投入”。  
談到劇中最後出現的六克拉鑽戒,李安說,那是真品,但現在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他們還是到巴黎卡地亞總部才找到的,而且剛好是一九四二年生產的,與故事的背景一九四一年也很相近。
  對於電影的等級,李安說,拍片時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現在此片在臺灣島內已被當局列為限制級,美國NC17委員會也將此片列為禁止十七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觀賞,香港對影片也有分級制,因此將來上片並沒有裁剪的問題。中國大陸則因為沒有分級制,將來在大陸上片,他勢必要自己動手裁剪。

不怒

怒不殺人
文章日期:2007年9月4日
【明報專訊】歐瑪爾,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劍手。他不但劍術高超,而且極有武德,備受尊崇。

一次,一個也精通劍術的劍手,向他挑戰,約定了決鬥。人們都覺得,將會有一場勢均力敵的劇戰,為兩人助陣吶喊的旁觀者甚眾。

兩人騎在馬上交鋒。惡鬥數十回合後,歐瑪爾看出對手的破綻,使出刁鑽的一招,直刺他的心胸。對手連忙歪身閃避,不慎跌了下馬,躺在地上,站不起來。

歐瑪爾持劍下了馬,走到對手身邊,彎腰俯看他,正要一劍把他殺死。正在這時候,那危在剎那的對手,因一時被擊敗的羞愧,吐出一口唾沫,吐在歐瑪爾的臉上。

人們都以為歐瑪爾會更為憤怒,立即把對手殺死。誰料得到,他竟伸直腰,站,抹走臉上的唾液,說道﹕「明天,我再來決鬥罷!」

對手一時迷惑起來,為什麼受到這樣的侮辱,反而放過了他,問道﹕「我把唾沫吐在你臉上,你不覺得是侮辱而憤怒嗎?你為什麼不殺我,反而放過我,約我明天才再來決鬥呢?」

歐瑪爾徐徐地把劍放回劍鞘,說道﹕「數十年來,我不但修練劍術,還修練自己的感情,從來不帶怒意作戰,更不會因怒氣而殺人,這是我所向無敵的秘訣。剛才你吐了我一臉唾沫,我的確很憤怒。但正因為憤怒,所以我不殺你,約你明天才再來決鬥。」

第二天的決鬥,有沒有舉行呢?沒有。為什麼呢?那對手衷心敬佩歐瑪爾,拜他為師,不但向他學習劍術,更要向他學習修練感情,不帶怒意作戰,不因怒氣而殺人。

人是感情的動物,難免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感情。但感情用事,往往因此失卻理智而犯錯誤。
我記得,曾在本欄寫過一篇《我所知道的林則徐》(見結集一《捨命陪君子》),提到林自知有性情躁急、易發脾氣的毛病,便書寫了「制怒」兩字,貼在案前,作為座右銘,意思是要警惕克制怒氣。

其實,對「怒」以外的「喜、哀、樂、愛、惡、欲」,在大事作出決定時也要警惕,否則,亦會失卻理智。

[司徒華]

天才 資優 凡人

K,
是不是,“忘我”二字,而已?

天才 資優 凡人

文章日期:2007年9月4日
【明報專訊】跟朋友學了幾課探戈,仍停留在沉悶的基本功:把身體重心從左邊轉移到右邊,再由右邊轉到左邊,來去如馬步,不是我想像中儀態萬千的「探戈」,實在難以集中。跳舞的地方,沒有鏡子,以為動作太簡單,隨隨便便胡混完成,老師模仿我的動作,叫我留意分別,惹來全場哄笑。

畢竟藝術需要天分,也要投入。當然,投入也有層次與高低。跳舞老師知道要求我做到「身直心定腳步穩」,實在非一時三刻的功夫,所以因材施教,對我的要求,暫時止於「動作不張狂,姿態勿浮誇」而已。他的幽默感,讓我忘了自己的東施效顰。

學探戈,像學鋼琴一樣。在學習樂曲前,老師總要學生重複彈奏arpeggios(和音急速彈奏)的跑手指動作。這種和音,單調乏味,我能夠連續三天練習《土耳其進行曲》而樂此不疲,就是不能連續三刻鐘彈奏arpeggios。

舞池中的「馬步探戈」已探了一小時,同學們呵欠一個接一個,老師馬上來個激情示範,男女大小腿互相糾纏撩動,同學們看得心猿意馬,一顆顆沉睡的心被成功挑逗,練習的欲望,從鼻尖蔓延到腳趾尖。

學習的興味,就是這麼現實的一回事。鋼琴老師說,arpeggios跑得好,彈什麼曲也容易掌握;跳舞老師說,重心轉移做得好,什麼舞步也得心應手。凡人,資優與天才的分別在哪裏?凡人需要克服「乏味」,才能建立學問;資優能將「乏味」的學問轉化為「有趣」的體驗;如能與知識投契且孜孜不倦的,多半是天才。
[周瑮]

龍口粉絲:一張考卷做做看

Dear all:
讀著龍老師的文章,是不是仿佛回到秋日艷陽的港大,伙伴們,我們曾經一起磨礪思維的劍鋒,在老師的追問之中。
來自于靈魂的震顫,或許一生只有一次,但是,幸福,終生難忘。
想念港大。想念伙伴們。

一張考卷做做看
文章日期:2007年9月4日
【明報專訊】這是一班通識教育的選修課,學生從大一到碩士生都有,課程名稱是「批判閱讀」。期中時,我給學生的第一次考試,只有一個題目,但是同一個題目分兩階段考。第一階段的試題很簡單:

請仔細閱讀以下文本並提出自己對這個文本的看法。贊成或不贊成都請闡述理由。

《甲申文化宣言》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環境和歷史過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斕的人文圖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解讀、辨識、競爭、對話和交融的動力……

我們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彌隔閡,消彌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或者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形容為不可調和的衝突,甚至認為這種衝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

……我們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同時也有權利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反對文化沙文主義和文化歧視,並認為此類行為是反文化的。

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分認同……?

我們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權、法治、種族平等、國家主權等價值觀。我們確信,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於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慾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於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

我們呼籲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推行積極有效的文化政策: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勵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把學生作答的卷子都收回來;很快地翻一下,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學生都答覆「贊成」,而且努力地試圖演繹《甲申宣言》的立場。「文化多樣」這個標語或概念顯然已經成為非常「政治正確」的主流思想。這個時候再發第二階段的考題:

「政治正確」的東西不一定正確。請詳細回答下列問題:

A. 「我們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彌隔閡,消彌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或者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形容為不可調和的衝突,甚至認為這種衝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

1.何謂「狹隘」的民族主義?與「不狹隘」的民族主義差別何在?「狹隘的民族主義」是否一定「排斥異質文明」?「異質文明」又如何界定?納粹德國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可是並不排斥來自意大利的「法西斯」內容和儀式。多少共產國家,從蘇聯到阿爾巴尼亞到越南,曾經既是民族主義者又是國際主義者?或者,有多少國家,有時候是民族主義者,一轉身又是國際主義者?也就是說,當「異質文明」符合「狹隘的民族主義」所需時,隨時可以被擁抱,因此,不「排斥異質文明」不一定代表心靈的開放和「文明對話」。請提出你的看法。

2.「排斥異質文明」是否一定等同「狹隘的民族主義」?近數年來,歐洲國家最大的辯論之一便是,如何對待伊斯蘭文化中某些價值觀,譬如所謂「榮譽處死」。在德國和英國都有來自伊斯蘭國家的移民婦女被自己的家族殺害,理由是這些婦女違反了某些伊斯蘭的「榮譽」觀,譬如跟不為家族所認可的男性交往。當這些以基督教價值為主流的國家要對加害者進行審判時,爭議的關鍵就是:所謂「榮譽處死」這種「異質文明」,是不是應該被德國或英國這種基督教國家所「排斥」?如果「排斥」這種「異質文明」,是否就成為「狹隘的民族主義?

事實上,當歐洲知識分子以「文化相對論」的理由來要求容忍「榮譽處死」這種價值時,最強烈的反對聲音來自伊斯蘭世界內部的知識分子,很多人認為「榮譽處死」根本不能代表伊斯蘭文化,而是被曲解濫用了。他們認為,歐洲知識分子所謂對「異質文明」的尊重,落實了反而是對伊斯蘭人權的踐踏。請闡述你的立場。

3.你是否也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是否也反對「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形容為不可調和的衝突,甚至認為這種衝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如果否,請解釋為何文明可以論「優劣」。如果是,請回答以下問題:

a.在崇尚「榮譽處死」和認為「榮譽處死」就是謀殺的兩種文明之中,有沒有「優劣」之分?

b.這是否應該被解釋為兩個「文明」之間的衝突?可不可能,「榮譽處死」這樣的議題,在伊斯蘭文明內部本身就有爭議和衝突?

c.兩千五百年前,雅典國王在紀念陣亡將士時,敘述雅典價值和斯巴達價值的差異:「雅典的政府管治尊崇多數而非少數,因此它被稱為民主。在生活領域裏,我們主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我們和敵對國的不同更在於,我們是開放的,絕不排斥外國人在本國的學習或觀察機會,即使我們的開放可能遭敵對國利用……在教育上,敵對國從人民在襁褓中就開始殘酷勞其筋骨,我們卻主張個性教育。」請問雅典和斯巴達所代表的兩種「文明」間,是否也沒有「優劣」之分?

d.英籍作家Rushdie因作品賈禍,被伊朗發出「追殺令」而不得不藏匿多年;丹麥漫畫家作品因為被認為褻瀆伊斯蘭宗教而引起歐洲多國使館被焚;九一一事件引發全球恐怖行動。請問文明之間的衝突可不可能「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如果這些國際衝突不是「文明」之間的衝突,那麼它是什麼?

B .「我們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同時也有權利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1.請問「傳統文化」由誰來界定?如果是政府,是統治者嗎?如果是民間,是多數族群嗎?是權力階層嗎?譬如中國文化中,經世致用的儒家固屬傳統,主張無為的老莊是不是?即使在儒家思想中,講究君君臣臣的孔子固屬傳統,強調「君為輕,社稷為重」的孟子是不是?漢族的史觀固屬傳統,滿、蒙、回、藏、苗、瑤、維吾爾的史觀算不算?如果「自己的傳統」和「自己的傳統」之間有矛盾時,請問「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句話如何解釋?如何落實?

2. 誰有權利來決定「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政府嗎?統治者嗎?另外,「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的選擇依據是什麼?宣言中這句話要如何執行?

3. 誰能代表一個國家裏的全體國民去「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政府嗎?統治者嗎?知識菁英嗎?

C .「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分認同。」

1. 你同意嗎?你有權利不同意嗎?

2. 試界定「海外華人」——是否包括美籍華人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譬如新加坡人,他們應該把「華夏56個民族」的中華文化當作「身分認同」嗎?如果是,他們與同國的馬來人如何共處?

3. 這一句陳述,和B的陳述有無矛盾?

D .「我們確信,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於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慾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於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

1. 你是否同意此處對「東方品格」的認定?

2.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論斷?

E .「我們呼籲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推行積極有效的文化政策: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勵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1.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積極而有效的文化政策」。「文字獄」的恐嚇與「博學鴻儒」的招安是清朝統治者「積極而有效的文化政策」。納粹和前蘇聯都曾有過「積極而有效的文化政策」,同時,文化政策也是培養人才、提升國民素養的手段。你認為,什麼是政府可以做的,什麼是政府不可以做的?

2. 聯合國從2003年開始推動「保存及提倡文化多樣性宣言」,在2005年10月終於得到154個會員國的簽署,只有美國和以色列兩個國家投反對票。此「宣言」由加拿大發起,法國主推。加拿大發起之初衷是由於加拿大限制美國雜誌進口,被美國告到聯合國,指控加國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法國則是強烈的「文化特殊主義」者,認為文化與其他商品不同,必須受到主權國家的保護,譬如,它用政策手段防堵美國影片進入法國市場。此兩國遂發起《保存及發揚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連署行動,主要目標在防堵美國文化商品的滲透和壟斷。意即,在「文化多樣性」的背後,其實有極大的商業利益的角力 。

2005年聯合國《文化宣言》得勝,支持者宣稱,爾後各國得以不被美國文化霸權所主宰,文化多樣性得以保存。反對者則憂慮,許多國家將以此「宣言」為依據,打保存「文化多樣性」的旗幟,不讓國際的電影、雜誌、報紙、網路資訊進入國內,剝奪人民和全球同步的知識權,造成統治者意識形態的文化壟斷。

以此國際背景重新閱讀《甲申文化宣言》,請評論其意義所在。

做過第二道考卷之後,學生得到「教訓」了,來跟我說:以後知道什麼叫「批判閱讀」了。

[文/龍應台]

哎呀--,你有没有看过这个东西吖。


Mayboy 為大家的聚會點餐。海鮮檔。師傅很八卦呵。
肥仔拍。過一會說:哎呀,剛才沒有按下去,拍丟一段。哼!
Mayboy 噴煙,如煙筒。這就是我們說的:抽好煙,用好的方式抽——,噴出去。他的指頭,熏得焦黃了,也不肯去色,說是:腌臘腸。不過,我還是勸他去去色,不勉強呵。
1月1日我們從上海返夢城,Mayboy第一件事情是買份《明報》,仔細研究禁煙區的規定,不少港分同事都未弄清楚。比如,沙灘遮陽傘下,怎樣的情況下不禁煙?還是馬先生和文道說得對,在內地抽煙還是很自由的——。

9/03/2007

開學。剪發。穿校服。



K,
肥仔的晃蕩暑假終于結束了。
十三歲的男孩子,原來最在乎的是那“三千煩惱絲”(肥仔親口告訴小女子的),對滿街“電擊頭”,最高的評價是“超屌”(告訴他這詞不文雅,人家照用,沒轍)。
放假前答應他:寶貝頭發,暑假里怎么折騰都行,但是開學前一天,得按照規定剪回學生頭。
沒有想到吧,這頭發的處理權上,顯出了Mayboy為人父的高度權威。
肥仔報道前一日,兩人鄭重知會小女子:今日肥仔要去剪發。小女子:哦。
晚間收工回來,見肥仔:哎呀,您是不是拿著尺子,教理發師量著剪的?過得了關?
肥仔:保證剛剛好。
次日,Mayboy帶其前去報道,回來,押著,再去理發店。肥仔歸來:媽,我好慘(攬鏡不已)。
小女子:好看。滿臉好學生樣子了,就差再長兩粒“包包兒”。(肥仔對初中“好學生”的形容是:板寸,滿臉包,衣服一扣到頸。————打死我也不當!!哈哈哈。)
******
十三歲的男生,不知為何流行穿超超大衫,一定的長過臀,恨不得過膝。可是,領口就呈過度開放狀。
昨晚,父子倆對話。
父:扣子再多扣一粒?
子:六顆已經扣四顆。
父:又沒有胸毛,露那么多也無趣。
子:呃!
小女子,笑到膝軟,上不動樓。
父子回頭,齊聲:傻樣!!
******
失去了“超屌”頭發的肥仔,對發質相同小女子的頭發格外在乎。
聚會那晚,小女子說想去剪剪發,肥仔就左拍右拍,想論證小女子頭發的長短“剛剛好”:要是長在我的頭上就好了。
小女子,最終還是去剪發了。不過,真的就是稍稍“修一點兒”。
回家,父子倆反映迥異。
肥仔開門:啊,還好,還好,沒大變樣兒。
Mayboy:嗯,這算是剪過了?
小女子拔腿就逃:莫非,你也要押著我去重新剪?!!

迄今,開學剪發,就MAYBOY一人未有進行,小女子與肥仔,磨刀霍霍。呵呵呵。

關于海南“小神鹿”的報道理念

K,
這是今年新進的武漢大學新聞系高材生彭小雲的一篇業務交流文章,關于海南“小神鹿”的報道理念。
誰說,青出于藍只是勝于藍?呵呵。看著小才子、小才女們成長,很開心

從海南“小神鹿”新聞報導中學到了什麼
中新社海南分社 見習記者彭小雲
剛來中國新聞社海南分社,就讓初做記者的我碰到海南“小神鹿”這樣一個非常有趣而且非常複雜的社會事件,真讓我有點不知所措,不知所云又不亦樂乎。從8月2日跟著關主任做新聞報導至今,已近一月,海南“小神鹿”也已成功跑進北京且身體狀況良好。該事件接近尾聲,主任讓做個總結,我就把采寫中的點滴心得寫下來,權當一種記錄和留念吧。
一.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看張惠敏新聞報導
張惠敏長跑事件,海南分社社不是第一家報導的媒體;張惠敏事件在海南炒得沸沸揚揚時,中新海南網只做了幾篇常規網路稿;張惠敏跑出海南島,省內各大媒體銷聲匿跡時,海南分社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堅持”住了自己的立場,冷靜獨立地思考,到底應該以何種眼光、 何種報導角度、 何種報導方式、 何種新聞語言來關注這個新聞事件,因為在事情剛剛開始,且無任何前例和經驗可循的條件下,一切都沒有定論,一切假設都可以成立或者推翻。
自8月3日參與張惠敏報導之後,我再次深切體會到新聞專業主義的精髓。新聞的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後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一種信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新聞客觀性的信念,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準確地報導新聞事實。新聞專業主義的最高理想是傳播真實、真相或真理。它的基本原則包括::(1)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必須服務於公眾利益,而不僅僅限於服務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2)新聞從業者是社會的觀察者、事實的報導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團的宣傳員;(3)他們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準評判事實的真偽,服從於事實這一最高權威,而不是臣服於任何政治權力或經濟勢力。
為什麼張惠敏事件在海南和廣州炒得沸沸揚揚,使得父女倆背負了“不能承受的輿論之重”,我個人認為,關愛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沒有錯的,問題在於,面對紛紛擾擾的表像,背負著公共服務和社會公器職能的傳媒是否真正學會抽絲撥繭複雜事實的方法和途徑?面對各種壓力和誘惑,傳媒是否真正有傳播真相的理想和信念?面對張惠敏父女倆的“頑固”,傳媒應該怎樣來表達“以人為本”的普世價值,難道就是一味的阻止和阻止未果後的“撒手不管”?
個人認為,海南分社在這次報導事件中表現出的新聞專業主義很值得玩味。新聞採編主任關向東是這次報導的組織策劃人。她對張惠敏事件的立場很鮮明:我們不報八卦,不報爭議,我們只從人文角度關注事件順其自然的進展,客觀報導孩子跑到哪里了,孩子一路上是怎麼跑的,孩子身體狀況如何,並且在與張建民(張惠敏父親)交流中,給予善意建議,建議他們“量力而行。”
這樣一來,整個事情簡單明瞭多了。真正的事實即真相是最無可辯駁的,具有社會公器的傳媒應從公眾利益角度積極 有建設性的作為來關心促進事情的良性發展。
而關主任的眼光和報導思路,更值得初為記者的我仔細觀摩和學習。
二.地方性社會新聞如何吸引境外華文媒體關注
1. 普世價值引發的認同感和類似西方的新聞報導風格。從市場角度看,中新社服務的主要客戶是境外華文媒體,如何在沒有重大政治新聞、 經濟新聞等“硬新聞”的情況下,讓諸如好玩 、有趣的社會新聞等“軟新聞”獲得他們青睞,而不僅僅是負面社會新聞?以張惠敏事件為例,這本是海南一個普通漁民和他女兒的個人行為,雖然在全國掀起爭議浪潮,但還不足以構成國際影響力,但海南分社從人文關懷、 人本主義的角度來做,這些價值觀念在西方都是主流價值觀;而在寫作方面,就我個人而言,在寫消息和通訊時,會注重把新聞事件故事化敍述,注意細節和白描;而海南分社播發的評論如《“人文奧運”與關懷小惠敏的夢想》等都有一種國際化視野,這些因素恰恰能引起境外華文媒體的共鳴和興趣。
2.用堅持換取事實真相和境內外媒體關注。張惠敏跑了八週五十六天,海南分社也跟蹤報導近兩個月,共采寫稿件25篇。其間有熱鬧,更有孤獨,但能夠親身經歷事件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最終真相大白,那種沉甸甸的收穫之感讓人覺得振奮和心安。特別是張惠敏快跑到終點時,美聯社、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 、英國一家電視頻道、 義大利一家電視臺等境外媒體對此事進行採訪,海南分社後期消息 通訊落地情況良好,這些都證明,一個地方性社會新聞操作得好,用堅持換取事實真相,也能引起眾多境外華文媒體高度關注

誰來約束員警手中的槍?

K,
很久沒有看三亞小才子亮劍了吧。
這是近日在島上出現的可怖信息,海口市龍華區公安局,滿街掛著“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橫幅,小女子的村里也不幸免。三亞市立刻跟進,不過就變成“搶劫拒捕當街射擊”。嚇死人。
其實,生活在島上的人,真的還沒有到了,需要警匪當街槍戰,才感到安全的程度。這,不過是一場恐怖的“政績秀”。
小女子,當天追訪推出方案的龍華區政法委書記,竟然說:檢察院、法院、公安,拿了公安部在長沙現場會的經驗回來,說是全國有三個城市已經做了。我們也照著做。法律上,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武器和警械使用條例》為依據,不需要更進一步的司法解釋。
公安局長,則一再強調練兵大比武,從未中斷過。那么,如果沒有嚴格的制度約束警察手中的槍,槍法越準,不越恐怖。
據說,政法委書記放下小女子電話大發雷霆:這么讓這樣一個不“配合行動”的記者找到我。
小女子問:其人,是不是從未接受過真正的記者采訪?
小女子想:至少,一番不同思維的交鋒,會讓書記同志晚上臥床想一想。這,就夠了,媒體人。
一番博弈,進行了好幾日的訪問。我們,選擇用言論來提問。
這是第一篇。


“搶劫拒捕當場擊斃”誰來約束員警手中的槍?


八月二十七日,海口市龍華區向外界宣佈:警方將專門抽調三十名民警和四十多名聯防隊員,組成打擊“兩搶”專業隊,通過便衣巡邏守候對“兩搶”分子實施現場擒捉。專業隊在打擊“兩搶”犯罪活動的過程中,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武器和警械使用條例》(1996年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91號發佈)(下稱《條例》),“對拒捕劫匪,依法使用武器,必要時果斷開槍將其擊斃。”
“兩搶”人人痛恨,龍華區警方此舉,立即有人拍手稱快。三亞警方第二天也決定對“兩搶一盜”拒捕者進行“開槍射擊”。但是,反復斟酌,則不無疑慮:維護社會治安穩定本是民心所向的好事,但是,如何約束握有生殺大權的員警手中的槍?
行文之前,筆者仔細閱讀了《條例》,未發現有 “當場擊斃”這樣的結果性規條陳訴。《條例》第九條規定,人民警察判明有十五種暴力犯罪行為的緊急情形,經警告無效的,可以使用武器。此外,還規定,對來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後可能導致更為嚴重危害後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筆者認為,依照《條例》,員警使用武器的前提首先是在緊急情形下,如,劫匪持槍拒捕、逃跑,如果警方不使用武器有可能會造成比搶劫更為嚴重的後果,如嚴重威脅到公眾、員警的人身安全並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等時,員警方可使用武器。顯然,一般的劫匪拒捕逃跑並不在此類緊急情形之列。其次,“可以使用武器”,可以是射翻劫匪的坐騎、也可以擊傷其人等,這與“當場擊斃”不可同日而語。
暫且拋開“當場擊斃”妥當與否。從目前所能掌握到的資料來看,龍華區警方所給出的使用武器“當場擊斃”的前提是“必要時”。顯然,必要與否,在於持槍的員警的當場判斷。這就必須保證持槍員警的業務素質完全勝任、且沒有雜念、不存在洩憤等一切可能導致判斷失誤的因素。誰能保證?
因此,對於“必要時”必須做出詳盡的解釋,確保對執行“當場擊斃”的員警有足夠的監督和約束——誰能設想生殺予奪的權力被濫用的後果?
這牽涉到一些非常敏感的問題:一是,“兩搶”罪犯分子,是否擁有“命權”?二是,打擊“兩搶”專業隊,並非省、市公安專門偵破“大案要案”的特種員警部隊,而是常規的地方治安警察,理論上面對的是日常的治安案件,故而是否有精准的業務技能,嚴格的組織約束,保障專業隊員在“拔槍”之時,怎樣確保準確判斷,不會造成誤傷?

筆者認為:人的道德水準是很難進行判斷的,故而惟有嚴格的組織制度,才能有足夠的約束力。
記者在採訪龍華區政法委時,得到的資訊是:龍華區法院、檢察院、公安局,乃比照公安部在長沙舉行的打擊“兩搶”現場會之工作經驗,依據《條例》規定在海南首次推出“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在談及新聞發佈會之通稿時,有關領導表示:措辭有不嚴謹之處,不過目的是加大對“兩搶”犯罪分子的震懾。
龍華區公安局負責領導,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公安部系統,多年以來一直注重警員的業務素質培訓學習。對記者關於“專業隊是否有更加嚴格的人員選拔和組織約束機制”的提問,未給予正面回答。

目前,“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橫幅,已經懸掛在海口龍華區主要地段,甚至居民社區。但是,龍華區沒有向媒體、公眾公佈任何關於對專業隊員警執行“當場擊斃”時的約束機制。
對於“誰來約束員警手中的槍”,筆者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引起社會商榷:
專業隊在執勤過程中,是否有一個關於“當場擊斃”的現場決策程式?因為不論物件是誰,擊斃意味著“人命”,必須慎之又慎。
如果專業隊在執勤過程中出現誤傷、誤殺,上級警方是否有連帶責任?
一旦出現誤殺人命官司時,原本為有下屬“壯膽”意味,而將使用“武器”對付拒捕者,直接為簡化為“當場擊斃”的龍華區政法部門,是否有一套機制為下屬分擔司法責任?

在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司法機關打擊犯罪有一系列的程式,在打擊犯罪行為的同時,也要確保犯罪嫌疑人接受公正的審判,保障犯罪嫌疑人享有的權利。劫匪所犯罪行是否致死,應由審判機關判決,而不能由員警“當場擊斃”!
以暴制暴,看似大快人心,但對於維護社會穩定未必有效。打擊“兩搶”,不能一斃了之。關鍵還是要在提高員警的業務能力、執法水準,加強巡邏、提高見警率,加強治安混亂源頭管理等上下功夫,這樣公眾才會有切實的安全感。
如果員警只剩下手中的子彈能追上拒捕的劫匪,沒有嚴格的約束監督機制來管理員警手中的槍,員警只要追不上劫匪(或劫匪一反抗)就能將其“當場擊斃”,市民的生活難道就會因之而安寧了嗎?(完)

作者:天窗 曉觀

拍戲持家

K,
編劇的悲哀,正在于此了。當年,老父親曾對小女子談論編劇的苦悶說:“臺上立起來的,往往都不認識了。”內地,有審本子的程序,其中會有一些并非行內的人“把關”。更不用說還有導演偏好一關了,進而還有慳家不慳家。故而,寫字,還是小說、詩歌、散文更加自在些。
所以,在夢城,小女子每次進行關于戲劇的訪問時,都會追憶莎士比亞時代。學戲劇時,我們的觀摩片子,說明會是 “誰誰”導演,“誰誰”主演的《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總之,莎士比亞,被信奉。
為何,如今是“誰誰”導演、“誰誰”主演的某影視、舞臺劇,名編劇去了哪里了?關錦鵬說,要找到適合自己思路的編劇;王曉鷹則是導演北京普通話版、香港粵語版的《盲流感》;孟京輝說,我可以把北京地圖排成戲劇,本子呢?更多的時候,娛樂版會說,為某明星度身訂造某戲。
內容,形式,內容大于形式?形式大于內容?或是相容?這些本是戲劇編劇的基本困擾,也是基本功,不知道仍在業內的人,可以有多少自主權,有幸思索這樣的問題了。舞臺,原本是欣賞辭來句往語言藝術的平臺,如今,本分,不見了。
故而,聽李安說,被《色戒》里張愛玲的“圈套”困擾了許多年,小女子是很感動的。
唉,小女子,總是自認為古人,手工業工作者。笨,就選擇,以不變應萬變,得不得?!

拍戲持家
文章日期:2007年9月3日
【明報專訊】寫劇本的人和拍電影的人,我敢說,完全是兩種人。不得調亂,你要認識自己,是屬於創作,還是製作人。
我認識的編劇,寫得好劇本的,不善交際,自己照顧不到自己的生活秩序;寫劇本的時候,一概不理,埋頭寫,最好的,埋藏在腦裏,寫了出來,都是收在劇本裏……

導演是一項非常煞風景的工作,把劇本世界付諸現實,以為自己是神,豈料他塑造出來的世界,都是和劇本貨不對辦,因價就貨,必然之惡。

影像如何花錢製作,演員有好的演技,都不能拍出像編劇腦海裏的東西。所以,當作家的作品搬上銀幕,大部分作者,都會拒絕入場。不是他們拍不好,而是,現實永遠不及腦海裏的想像美麗。

《星空奇遇記》Star-Trek片集的原創作者說﹕「編劇這份工作不錯,胡思亂想,就有錢收!」(關關:???)

導演最辛苦的事,你要擔起全個製作隊伍,推動每天工作,永遠都要參詳別人的意見,老闆的,演員的,大大小小,所有問題等你解決。原隻大笨象,由你瞎子摸象的指揮,下一步,是行還是不行?你不發施號令,隊伍就拖垮。

查良鏞是編劇,問他為何不做導演?他說﹕「做導演太慘,沒有資源,除非,有史提芬史匹堡的條件,我就考慮做導演。」

導演是中小企老闆,睇食飯;導演是山寨廠的監工,管理一群草莽,做一部幻想中的太空穿梭機。

編劇是戀愛中人,還有點浪漫,劇本可以有咁貴寫咁貴。導演不能浪漫,既律人,又要律己。他們是已婚男人,擔起全頭家,不敢浪費,有咁平拍咁平,不慳家,無法持家。(關關:哈哈,導演如李安,一定備受折磨過。)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我要從飯桶碗里搶飯喫


1SEP,01,海口南海大道福满楼酒楼,Mayboy与小女子作东,给孝孝哥一家接风,给新大学生孟雨餞行。兄弟姐妹有理由,就聚,开心得不得了。
先点餐,海鲜以外,几个崽子从小喫的蛋炒饭一定不能少。属于"集体记忆",呵呵。
不过,他们全部高过了娘,我们得抢饭喫!!

a link.About Our Fook Yee.王福義博士。

Dear Barbara,

I am going to retire with effect from 3 Sept. 07. Today someone send a Blog report on me, I copy this for your information.

Fook Yee

2007/9/2 下午 11:24
******
Dear Fook Yee,

今早打開信箱,多麼驚喜,Dear Fook Yee,您的這封短信,教夢城郊野的風,透過可愛的互聯網,撲面而來。
我想,伙伴們一定認同我的感覺:Our Fook Yee,是香港的溫暖。
這是今天的第一段字,上班先,一回兒見。

其實,我最想說:“尋關之旅”,就安排的九月吧。小女子,在我的島上,等著伙伴們,為Fook Yee的榮休,來一個熱帶的奔走,如何?

Barbara

9/02/2007

書掌故。ON THE ROAD.




傳奇手稿復刻出版
文章日期:2007年9月2日
【明報專訊】美國現代文學史上「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作《在路上》(On The Road),1947年出版,今年50周年紀念,出版社Viking Penguin將它的原始手稿首次以完整面貌出版上市。 這份手稿傳奇之處,在於作者Jack Kerouac只用了3星期,便在一卷長120呎的打字紙上寫成了全書。有說Kerouac打字快,「相信每打完一頁需要換紙時,他的文思就會受到阻礙」,因此把12呎長的描摹紙,裁切黏成一連續不斷的紙卷,寫作時汗如下雨,一天要換幾件T恤。而這次手稿將以精裝硬皮形式出版,更是沒有刪節,新版將Kerouac本為免誹謗而作的書中人化名,還原為朋友真名,如Neal Cassady、Allen Ginsberg,他們的同性情史也將重新展現。

閱讀期待: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


德蘭修女50年來的痛
文章日期:2007年9月2日
【明報專訊】將於下周出版的德蘭修女生前信函結集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登上上期《時代》周刊封面,書內德蘭修女給友人的信,寫到「我愈是需要祂,祂對我的眷顧就愈少」,問耶穌:「我的信仰在哪?內心深處是一無所有,只有空虛和黑暗」,反映她心內長達50年來無法感受天主存在的痛苦。
德蘭修女年底便將封聖,此書的推出想必備受關注。
她原希望死後信件會被銷,怕書信公開後,「人們只會更記住我,而非耶穌」。然而,德蘭修女視無法感應上主為羞恥的秘密,《時代》周刊卻認為「假如這本慌張的、困惑筆記會為同行教友的信仰之路,走得更輕鬆,那麼犯錯也不可」——不也正確嗎?

閱讀時光:京都古本書展

京都古本書展
文章日期:2007年9月2日
【明報專訊】抵達京都,再坐巴士,到下鴨神社。
這輛巴士往北行,將會途經金閣寺,因此遊客特別多,大家說不同的語言,目的地都不一樣,擠,卻不接近。巴士廣播我不懂的地名,對我說話,但實際上是沒有意義。我是一個人,沒有旅伴,沒有手機,除了等待下車,就悶得發愁。
街上揚黑色的旗幟,標示「下鴨神社?之森納涼古本書展」的字樣。在下鴨神社前站,一批戴鴨嘴帽的老人下車,我跟,心想一定錯不了,果然,拐了兩三個街角,穿過林蔭道,就是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遺產的下鴨神社。
由於之前已看過太多珍貴建築,所以匆匆參觀了下鴨神社後,立刻走進?之森。?,糾結的意思,見於《楚辭.九章.悲回風》:「?思心以為纕兮」。此時此際,?之森的高樹如蓋,群木修整,中有一條通途,書攤置於兩旁。為期六天的古本書展已經開始了。納涼古本書展在?之森舉行,有天然冷氣機擋蔭且調節空氣,京都雖徘徊在三十三度左右,但是爽風吹拂,愛書人都不會感到悶熱,何大會派發手扇一把,大家一邊搖扇,一邊讀書,都愜意。
古本書展有約四十家書店擺檔售書,每家書店各有特色,並不限於古本而已,北邊入口左側第一個書攤專賣兒童書,家長將孩童安頓在此,可以親子讀書,也可以讓小孩獨個兒尋找書本,自己有自己天地。
可惜的是,我不諳日文,只好安慰自己尚可觀摩,既可翻一翻古書,也買一些畫集回港。書展中,文學書特別多,一套一套的文學作家全集(如岩波書店的志賀直哉全集和漱石全集),分卷而售。除了大部頭的叢書,也少不得一本只售一百(七元左右)的口袋書,價格廉宜,再版無數的太宰治《人間失格》(新潮文庫)也在待價而沽。
古本書展中,除卻一套發黃的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外,我再也找不到一本中文書了,只好轉看畫集和藝術書,倏然在松宮書店的攤位有所發現,一本是竹久夢二的特集,一本是東山魁夷畫書,印刷不錯,即時付鈔。在另一個書攤,一套二十卷的荒木經惟寫真全集向我招手,索價二萬,可惜是太笨重,如果這裏是香港就好了。心癢。
有的書攤老闆夠大方,每本均價五百,端賴買者的識見與眼力;有的書店老闆胡亂標價,同一本書在不同書攤價格差天共地,唯有看買者的個人造化了。不少書攤都不單賣書,黑膠唱片、雷射唱片、卡式盒帶、名優照片、色情畫報什麼都賣,雜誌也不少呢,好像《電影旬報》、《文藝春秋》、《新潮》,新舊都有。離開納涼古本書展時,我想起了香港。香港書展有稱散貨場,舊的書可賤賣,新的書則借此發布推廣,製造效應。場館冷氣充足,人們擠來擁去,展期內買書雖有折扣,但閱書則毫不方便。牛棚書展初以抗衡香港書展的商業化為目的,其志可嘉,可惜時值炎炎夏天,愛書者汗流浹背,書興也不免稍減;後來牛棚書展展期移至秋冬時分,或以香港為主題,或關懷身體性別議題,或打響書就是書的口號,都有關注主題。聽說今年香港書展入場人數破紀錄,而牛棚書展則停辦了,似乎書與商業已密切不可分割,香港人買書而不讀書,閱書而不思考,又有可益?我想起在列車車廂裏和巴士坐位上閱讀的日本人。

下一次京都古本書展在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四日舉行,地點是百萬遍知恩寺;在香港,渣打書節將於十一月八日至十一日舉行,地點是維園。
文/鄭政恆

和風清歌


和風清歌
文章日期:2007年9月2日
【明報專訊】聽歌,從一首Monica開始。

炎炎夏日,女孩呆在家中,提不起勁做暑期習作,百無聊賴看電視。窗外天藍雲白,後山的草木碧翠連綿,還有飛鳥滑旋。女孩看後山那錯綜複雜的脈絡、密密麻麻的枝葉,看得心不在焉,突然疑惑:不知道山中會不會也有人在看我呢?半晌,她回過頭,繼續縮在沙發裏看電視。連電視廣告她也聚神地看,她的世界裏好像只有這電視是活、會動的,還會逗逗她

突然,一陣明快跳脫的節拍響起,彩色汽球堆中跳出一個穿白色西裝的小伙子,輕鎖眉頭,側臉,唱了起來:愛我愛我不顧一切 ,教我教我戀愛真諦。女孩的心猛一跳。戀愛真諦?這可是學校老師沒有教的﹗是什麼?

熒光幕上,小伙子隨音樂的節拍左搖右擰,揮手踏腳,叉腰翹唇唱,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Monica。女孩看得入迷,腳踏節拍,心跳加快,整個人醒了。當時流行曲的鼓聲還未太過電子化,大樂隊式的音色活潑激昂,那節拍奔騰中帶點纏綿,放蕩中留柔情,是金黃的香檳,甜甜澀澀的氣泡教人興高氣揚,想起舞想起飛。漸漸,歌詞和旋律褪去,女孩只聽到那節拍,那麼簡單肯定,那麼無法抗拒:

(thanks) 

(thanks) 

(thanks) 

(thanks) 

(monica)

(誰) 

(能)

(代) 

(替) 

(妳地位)

這節拍佔據了她,在她體內推波助瀾。她感到自己的心瓣隨節奏一張一合,有韻地,像蝴蝶翅膀那樣,一張一合。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心口的寬度——啊,如此寬敞。合上眼睛,一股電流接通全身,從頭頂到腳跟,她整個人凝聚,壯大,嗙,嗙,生動得要脫殼而出……
這時,電視嗙嗙廣播的,是她的心跳聲;夏蟬吱吱唔唔鳴響的,是她的脈搏聲。這是她的世界,是她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的世界。女孩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快活。乘拍子,她是一隻找到了自己的飛翔韻律的小鳥。
從此,生活是有韻的。從walkman傳來的歌聲,伴女孩走過繁囂的彌敦道,擠地鐵火車,發白日夢,踱黃昏回家的路。從前,走在沒有音樂的街道上,她是一隻沒有人看見的小鴨,在陌生人群中被推來撞去,很難受。現在只要戴上耳筒,手指一按,磁帶一轉,一切便不一樣了﹗聽音樂,女孩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看到畫面,看到意境——在陌生人的臉上,她看到疲累艱辛、咬緊牙關過的生活,她看到身不由己、消耗心志的處境。聽音樂,女孩在火車車廂內,看到情節,看到世事人情——她看到父親替孩子拉襪子的心滿意足,她看到年輕的媽媽因寶貝嚎哭而靦腆,旁邊一位祖母年紀的女士,也許是想到自己剛當媽媽時的狼狽,臉上泛起體諒和懷念;她看到車門打開時,老公公舉起一隻手擋住車門、另一隻手牽老婆婆慢慢下車的雋永。音樂掀動她心中的韻律,讓她也聽到旁人內心的快板、慢板、清平樂、如夢令,還有那自盤古開天便細語於人與人之間的共振共鳴。她本來渺小的生命豐富了、包涵了。年少的她不懂說明那種大的感覺,但她聽到了宇宙的韻律,她感到了。
****

Monica之後,八十年代還有憂鬱奔向冷天的無心睡眠、煤氣燈下兩心相親的夢伴。大人總是在罵:流行曲污染思想﹗這些歌詞教壞孩子﹗我們依舊如癡如醉地迷偶像,幻想熒光幕上那男孩是在向自己傾訴心事。其實綿綿情話,靡靡之音,說來唱去不外都是盼望、相愛、離別、思念。但是人生不也就這些調子了嗎?流行曲只是給感情發芽的女孩一種抒發情懷的方式罷了。荳蔻夢萌,倚窗獨坐,期盼誰來牽走一顆戚戚的心:窗外,天空每朵白雲,滿瀉醉人曲譜,夜空,星星向月兒說,甜蜜是這戀愛預告。然後,喜歡了一個人,也說不出為什麼,鍾情難拔,卻只敢躲在遠遠看他打球,傻傻地笑。世界自此不再踏實,才明白什麼叫傾心:曾自問,樣子真太笨,曾自問,外表都不怎麼吸引,卻妄想跟你同行。請你,明白我已暗中因你傾心。每晚輾轉反側,腦海裏都是他。漫漫長夜,編造各樣的劇情,讓男主角去感動女主角。少女的愛情盡是詩情畫意,不切實際,真的以為就算刮風下雨地塌天崩,只要身邊有那個人,便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缺,鹹魚白菜也好好味。我與你永共聚,分分鐘需要你,你似是陽光空氣。相愛相知的力量,就是火箭,可以帶兩個人到天空去,擺脫紅塵,逍遙共遊,享受寧謐遼闊的人生。有了你,頓覺輕鬆寫意,太快樂,就跌一跤都有趣。心中想與你,變做鳥和魚,置身海闊天空裏。愛情是飄升、輕逸的,是相望而笑,心有靈犀。

八十年代末的主調是離別。那時還沒有互聯網,長途電話費很貴,與加拿大通話一分鐘要港幣十多塊,因此同學要移民或出國升學,真有生離死別的不捨。在啟德機場,流了很多眼淚。也有很瀟灑的同學,死也不告訴我們她上飛機的日期,只留下通訊地址,便悄悄地走了。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漫漫長夜裏,未來日子裏,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也許因為離別,我們更努力去珍惜,更不吝嗇去表示關愛,寄卡片、寫長信、郵遞生日禮物,莫失莫忘。這些年來,很多舊同學都回流香港了,仍然分隔異地的,她們都已住到心裏頭去,是心思永遠的一部分了。

青歲月的列車,緩緩前行。漫漫長路,看不到目的地,路遙人悶,等待下一站。陪伴我們走這段路的,有朋友,有歌曲。幾個好朋友走在一起,不管是從沙田騎單車到大埔,或是從金鐘坐雙層巴士到淺水灣,誰哼起一首歌,大家便會一唱一和高歌起來。沿吐露港公路,我們騎單車,迎風,並排高喊,我向世界呼叫,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we,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覺眾志同心,志向遠大。我們去到哪裏都吵,唱歌更會忘形,常惹旁人皺眉怒目。我們騎單車風馳穿梭,齊心唱,途人路上回望我,只因我的怪模樣,前路步步懷自信,依照心中那正確方向。一次,幾個人耍浪漫,相約到淺水灣看日落,怎料到了才發現淺水灣海灘向南,根本看不到日落。失望自嘲一番以後,我們便坐在沙灘上,唱起歌來,一首接一首,直到天色從橘紅變紫,再全沉下來,我們才踢碎沙、踏餘音上歸途。

我們也愛去看電影。在漆黑的電影院裏,成人世界的悲喜愛恨,放大幾十倍聚焦在眼前,我們似懂非懂地看。秋天的童話裏,黃葉散落間的無奈和嘆息;流金歲月裏,粼粼金光反映的悔恨和無可挽回;阿飛正傳裏,灰綠叢林中的不霸與自困,十三、四歲的女孩其實未能體會。一直到片末,當主角的身影褪去,主題曲幽幽響起,本來抽象難懂的才忽然立體而且沉重。也不知道為什麼,眼淚便流下來。人生的聚散、歲月的飄零、自身的何去何從,在剎那間感受了,就是因為那首主題曲。

陪伴我們成長的,還有聖詩。那年全班旅行,在海洋公園坐纜車上山,纜車行走到最高最當風之處故障,我們被吊在半空中搖晃。那位本來已經畏高的同學,害怕得哭了,喊救命,我們也嚇得不知所措,只懂合起眼,低下頭,一起唱主禱文。高空上,歌聲乘風扶搖而去,我們的禱告亦隨音韻傳遞到宇宙如萬串風鈴的耳朵。不久,纜車便開動了。

成長那段苦樂參半的日子,有點像被吊在半空。回頭依依遙望陸地,無憂無慮的童年已經回不去了,身邊的老師家長天天敦促我們要乘風破浪勇往直前。但是往前瞻望,天空無際,學海無涯,說理想談志向,實在有點自欺欺人。我們清楚明白總有一天會長大成人,會工作會戀愛,未來到底燦爛抑或平凡,顛簸或是康莊,總有揭曉的一天。但是等待這一切去發生、等待未來快些來臨的這些漫流的歲月裏,每天上課下課,念書考試,身體和腦袋很忙碌,心靈卻空洞苦悶,像在翻一本沒有印字的書找答案。

那些托頭發呆的日子,愛看白雲蒼狗,胡思亂想。發現了宇宙大無限,自身微如塵,懊惱了一整晚;明白到人人都要死,包括自己最親最愛的人,心驚膽顫了大半年。發呆望天,不禁嘆息,這人生可輕易嗎?一生何求?怎麼迷茫裏永遠看不透?聽歌走在煩囂的彌敦道上,哼歌站在課室外倚欄望天,其實都是在尋找那個答案。有一首英文歌,常聽媽媽哼,結尾是這樣的: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那時候很喜歡這首歌,因為以為歌詞是說「朋友」就是一切的答案。長大了才領會到歌詞的無奈。到再年長些,又有另一種體會:答案飄揚在風中,是無聲的樂聲,沒有定理的真理。真諦,在和風中,在清歌中

[文/黃淑珊 2005青年文學獎得主、大學導師]

some link.錢乘旦。《大國崛起》。


K,
作為“海口講壇”的協辦方,我們開始在一家之言放置前期閱讀輔導資料了。有人,開始追讀。
互聯網,真是好的不得了!!小女子,雖然身為古人,但是可以飛來,以老古董的方法,用用這會跨越時空的“勞什子”,開心得不得了。
http://www.hicns.net/hnnew/2007-08-31/90082.html
http://www.hicns.net/hnnew/2007-08-31/90069.html
http://www.hicns.net/hnnew/2007-08-31/90068.html

四歲食家。肥仔食評。





K,
这个妹妹是食神下凡吶,不如,不要媽咪寫,直接記錄妹妹的現場食評。或許,收視率超過蔡瀾吶。呵呵。
記得去年初,帶肥仔去澳門,想讓他進“陸軍俱樂部”享受正宗的葡國菜。這家餐廳,是會員制,澳門旅游局長,曾在此請過小女子和幾位外國通訊社記者。
好像,每晚七點,有限度對外開放。不過,著裝就得正裝。雙肩背包不得入內。
那日,小肥仔和媽咪周游澳門,自然是旅行裝。於是,被要求用餐廳提供的馬褲,換下有側邊的運動褲。小女子初時以為,肥仔會拒絕換衫。沒想到,人家二話不說就進了洗手間,出來時真的斯文許多吶。
這一餐,是小女子現場教肥仔什么是真正的西餐。盤盤碟碟、杯杯盞盞、刀刀叉叉,分別的用處和禮儀。餐廳,人不多,進餐都極其安靜。Waiter對待肥仔,儼如“小王子”。
正宗的“馬介休”上來了。
用畢,小女子問:如何?
肥仔答:看著就暈,喫完更暈。
小女子,當場暈了:哇,我寫食評,絕對不如肥仔你傳神!!
肥仔,咧嘴,似笑非笑下下,很有風度哦。

四歲食家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日
【明報專訊】么女小菲愛吃。
什麼事情,兜來轉去,總歸根到同一個問題去﹕食唔食得?好唔好食?
電視新聞直播月食畫面,小菲登時醒神﹕「咦,乜月亮食得?」左比畫右解說,拿幾個彈球重組月食過程,小菲仍在嘀咕﹕「月亮究竟係乜味?」思緒仍往味覺神經去。
剛過去的鬼節,滿街祭品,她總好奇駐足﹕「香燭究竟是怎樣『食』的?」小菲非常怕死,因為她相信死後只能「食」香。
四歲的她早就嘗盡百味,波子、泥膠、橡筋、紙皮、擦膠碎……一概不放過,有趟姐姐報料說小菲在公園地墊上執到M&M,即以迅雷之速吞掉,潔癖大家姐幾乎要捉她扣喉再送院洗胃才肯罷休。
七百呎蝸居中,除了睡,她留得最久的地方就是廚房。吃完一頓飯,她習慣打開雪櫃,水果、雪糕、喱什麼都好,就是別讓一張嘴閒。麵包餅食吃清光,她會拿一塊芝士,掏兩匙花生醬,津津有味舔吃。
病了吃藥,她都雀躍。唔,抗生素像天拿水,退燒藥有點話梅酸,咳藥小甘中帶甜,最好吃是鼻水藥,跟瑞士糖一樣味……
人家孩子玩吹泡泡是拿圓圈小棍往外吹,小菲的泡泡卻是放進嘴邊往喉頭吞,一樽泡泡水,她幾乎吹一半吃掉一半。
幸好她愛吃潤腸火龍果,吃下什麼古靈精怪,上一趟廁所,就安然無恙。
外子常說,小菲對吃有股熱誠,先天有當食家的潛質。我說,她比人優勝的地方,就是自幼已如神農,不僅嘗盡百草,還試盡百物,味覺領域比常人闊。有回在內地酒店吃個非常爛的自助早餐,小菲對食物的評價就非常獨特﹕「炒麵是泥膠味,提子汁如化痰藥,火腿嘛,是濕了的廚房抹手紙加點鹽……」
嘩,這樣的食評,夠辣了吧!
[屈穎妍 chriswat666@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