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2008

兩地書0509.和儿子混




K,
一整天,被“要出發”折騰著。或許,喜歡去做的事情,就是會讓人忐忑。
清早看龍老師的《母親節》,從頭笑到尾,然后楞出神:到底該如何和兒子“混”?
午間,我又累又熱,肥仔從冰箱里取了半個西瓜,你一口我一口喂媽。把我給美的:)
然后,給肥仔轉述老師和安德烈的通訊,人家說:嗯,“擇其善者而從之”啊。這是你教我的!!
——臭小子,在這里等著啊?
——學以致用,學以致用。
——真是話癆。
——口水戰,遺傳的。
——媽還算成吧。
——目前,還成。

下午,下課。請崽子牛排下下:喂飽了管兩天。
回來,看了文。
——嗯,看來難保你不成那樣啊。
——看看吧。

——彩信:好燙。肥仔頭發剪過,問媽過關么。
——俺們在金龍茶園喝早茶呢……老媽說這的油條沒你買的好吃……還有……我們買到到回來的機票了……兩張一千七百八(南京——海口)
——這么舒服。正在等云南天文臺的人來開會。你們幾點出發。
——過海時注意照顧媽媽。大家都屬出門混的了。你們多保重。(我看了,哭了。)
——噯,媽說今年流行混這個字……比那個 出門買醬油的還流行……然后晚上會傳文章給你看……今天媽說她的假期開始了。
——然后我说……窝的壓力之旅開始了。

預備星夜橫渡瓊州海峽啦!!

leaving one more time

龍口粉絲。母親節。

母親節
文章日期:2008年5月9日
【明報專訊】收到安德烈的電郵,有點意外。這傢伙,不是天打雷劈的大事——譬如急需錢,是不會給他母親發電郵的。不知怎麼回事,有這麼一大批十幾二十歲左右的人類,在他們廣闊的、全球覆蓋的交友網絡裏——這包括電郵、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機簡訊等等,「母親」是被他們歸入spam(垃圾)或「資源回收筒」那個類別裏去的。簡直毫無道理,但是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高科技使你能夠「看見」他,譬如三更半夜時,如果你也在通宵工作,突然「叮」一聲,你知道他上網了。也就是說,天涯海角,像一個雷達熒幕,他現身在一個定點上。或者說,夜航海上,茫茫中突然浮現一粒漁火,分明無比。雖然也可能是萬里之遙,但是那個定點讓你放心——親愛的孩子,他在那裏。
可是高科技也給了他一個逃生門——手指按幾個鍵,他可以把你「隔離」掉,讓那個「叮」一聲,再也不出現,那個小小的點,從你的「愛心」雷達網上徹底消失。
朋友說,送你一個電腦相機,你就可以在電腦上看見兒子了。我說,你開玩笑吧?哪一個兒子願意在自己電腦上裝一個「監視器」,讓母親可以千里追蹤啊?這種東西是給情人,不是給母子的。
我問安德烈,你為什麼都不跟我寫電郵?
他說,媽,因為我很忙。
我說,你很沒良心耶。你小時候我花多少時間跟你混啊?
他說,理智一點。
我說,為什麼不能跟我多點溝通呢?
他說,因為你每次都寫一樣的電郵,講一樣的話。
我說,才沒有。
他說,有,你每次都問一樣的問題,講一樣的話,重複又重複。

我說,怎麼可能,你亂講!我這麼聰明的人,怎麼可能?
打開安德烈的電郵,他沒有一句話,只是傳來一個網址,一則影像——「我很無聊網」,已經有四千個點擊,主題是,「與母親的典型對話」。作者用漫畫手法,配上語音,速描出一段自己跟媽媽的對話:
我去探望我媽。一起在廚房裏混時間,她說,「我燒了魚。你愛吃魚吧?」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你不愛吃魚?」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是鮪魚呀。」
我說,「謝謝啦。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加了芹菜。」
我說,「我不愛吃魚。」
她說,「可是吃魚很健康。」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健康的人通常吃很多魚。」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長壽的人吃魚比吃吃雞肉還多。」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也不是在說,你應該每天吃魚魚魚,因為魚吃太多了也不好,很多魚可能含汞。」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去煩惱這問題,因為我反正不吃魚。」
她說,「很多文明國家的人,都是以魚為主食的。」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那你有沒有去檢查過身體裏的含汞量?」
我說,「沒有,媽媽,因為我不吃魚。」
她說,「可是汞不只是在魚裏頭。」
我說,「我知道,可是反正我不吃魚。」
她說,「真的不吃魚?」
我說,「真的不吃。」
她說,「連鮪魚也不吃?」
我說,「對,鮪魚也不吃。」
她說,「那你有沒有試過加了芹菜的鮪魚?」
我說,「沒有。」
她說,「沒試過,你怎麼知道會不喜歡呢?」
我說,「媽,我真的不喜歡吃魚。」
她說,「你就試試看嘛。」
所以……我就吃了,嘗了一點點。之後,她說,「怎麼樣,好吃嗎?」
我說,「不喜歡,媽,我真的不愛吃魚。」
她說,「那下次試試鮭魚。你現在不多吃也好,我們反正要去餐廳。」
我說,「好,可以走了。」
她說,「你不多穿點衣服?」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你加件外套吧。」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考慮一下吧。我要加件外套呢。」
我說,「你加吧。外面真的不冷。」
她說,「我幫你拿一件?」
我說,「我剛剛出去過,媽媽,外面真的一點也不冷。」
她說,「唉,好吧。等一下就會變冷,你這麼堅持,等瞧吧,待會兒會凍死。」
我們就出發了。到了餐廳,發現客滿,要排很長的隊。這時,媽媽就說,「我們還是去那家海鮮館子吧。」
原來,這個電郵,是安德烈給我的母親節禮物呢。
[文/圖﹕龍應台]

閱讀時光。柏楊。《異域》/《重返異域》


作者:柏楊/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3242133
裝訂:平裝

重返異域(PE0330)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柏楊/策畫;汪詠黛/執筆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2月16日
定價: 250 元  售價: 188元
開本:25開/平裝/230頁
ISBN:9789571346281
重返異域 跟隨柏楊 再踏泰北
文章日期:2008年5月8日
【明報專訊】「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
這是作家柏楊在二十一世紀初,為「泰北義民文史館」立碑所題的詞,道盡了異域孤軍的悲慘命運;只要略知此段歷史者,少有人會不被這兩句話觸動心弦。而晚輩我,因為柏老厚愛,成為由他策劃《重返異域》一書的執筆人,多次赴泰北難民村採訪、拍攝;書成之後跟隨台灣的「中華救助總會」、香港的「莒光文化服務中心」和「華欣文教基金」的腳步,成為泰北終身志工,為那裏的華裔血脈盡一份心力,這是我身為一個媒體人、文字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光榮。
柏楊先生於一九六○年代,以筆名鄧克保寫成小說《異域》,這本以戰爭袍澤、親情友情譜寫的故事,字字血淚,一時洛陽紙貴,堪稱台灣戰爭文學的經典。據稱該書的銷售量超過兩百萬冊,並曾為當時台灣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票選名次最高的書。
二十年後,一九八一年他和夫人張香華女士親自走訪泰北,寫下了另一本報道文學《金三角.邊區.荒城》,再度造成轟動,並引起港台 兩地風起雲湧的「送炭到泰北」愛心活動。
現在,二○○七年《重返異域》這本書的出版,代表一個新的紀元。
去年,高齡八十七的柏楊因健康因素宣布封筆,就在他封筆之際,受到台灣企業家高南華、陳春沂夫婦的感動,同意接受請託,策劃一本重新回頭再看《異域》的作品。很榮幸地,我經柏老和夫人張香華女士徵詢後,接下這個超級任務。
受柏楊所託 重返異域
我在大學時主修歷史,泰北孤軍的歷史是中國現代史中一段不可抹滅的傷痛,讓人無法忘懷,也不應該忘懷,因為那群人還在繼續受苦。只要一想到「亞細亞的孤兒」、「送炭到泰北」,生長在自由土地上的我,就會感到莫名的心痛,心中自然湧現想為他們做一點事的念頭。
如今,能藉由文字將這段即將被封塵、淡忘的歷史悲劇記錄下來,並將孤軍及其後裔五十年來,在泰北難民村努力求生存的現與希望,以報道文學的方式真實呈現出來,這個超級任務我可是責無旁貸啊!
我和柏楊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柏老會交代我做這件事?這是很多人的好奇。其實,沒啥神秘關係,就只是一個「緣」字,以及信任而已。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中國時報》服務,一方面要負責編務,另一方面也從事專題撰寫、人物採訪,優游於編、採工作之間,結識不少令人欽佩的人物;柏楊和張香華賢伉儷,就是我由採訪認識的忘年交。
柏楊先生從事寫作時,對大是大非從來就沒有灰色地帶,下筆真誠而犀利;但接觸過柏老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平易近人,尤其對後生晚輩,可說是照顧有加,完全沒有架子,和他輕鬆相處、聆聽智慧之語,有如沐春風之感。而他的童心,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記得第一次到他位於台北新店「花園新城」府上採訪,是個星期天上午;當他得知我這時是在「加班」,先生帶兩個小孩就在外面等候媽咪採訪完,一家四口要到動物園玩耍,柏老立刻請他們到家中坐坐,並堅持要我們一起共進午餐。
那時我家兩個兒子都還只是國小、幼稚園生,「柏楊爺爺」居然又是拿餅乾又是遞可樂,和他們有說有笑、玩成一片,還教導我這個年輕媽咪要重視「童權」,不可因為他們是不懂事的小人兒,就不尊重孩子天賦的權利。
對於兒童人權尚且如此重視,柏老對於從內地撤退到泰緬寮邊區的孤軍,他們被國家遺棄、孤立無援,只能靠協助泰國剿共,用生命換取棲身於泰北荒山的生存權;解甲歸田後,在土壤貧瘠、水源缺乏、交通閉塞的荒野叢林中建立起難民村,過半原始的艱苦歲月,他們的人權在哪?他們的後裔千辛萬苦回到台灣「祖國」求學,卻成為無國籍、無身分、有家歸不得的「人球」(請參閱《重返異域》176頁),柏老又豈會不關心?
因此,當台灣企業家高南華、陳春沂夫婦於二○○六年春天,相偕到泰緬邊區金三角一帶旅行,想一探當年《異域》書中描寫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方;見到五十年歲月過去,這裏留下了斑斑血淚,卻也有顯著改變和蓬勃生機,他們內心深受震撼,想以行動對泰北同胞付出實際的關心……柏楊就在此因緣際會下接受高南華先生的委託,策劃了這本《重返異域》。
柏老為何找我執筆?他在序中說得簡單而清楚:
這本書由資深媒體人汪詠黛執筆。她的專業基礎,使她不用華麗誇張的筆調,而用平實探究的紀錄,把這五十年間的變化,這群人如何走過傷殘、破碎,走向引起外界矚目、關懷、援助、參與建設的新境界……
一旦決定寫這本書,我開始找資料、安排行程,才發現這果然是個艱巨的超級任務!先不說五十年歷史能還原多少真實面貌,光是想進入泰北山區,採訪九十幾個絕大多數非外地人可輕易到訪的難民村,就夠人傷腦筋了。
不過,說也奇怪,當我決定放下熱愛的媒體工作,向培育我二十七年的《中國時報》下台一鞠躬、申請退休,專心到泰北採訪、寫書時,貴人一個接一個出現了。
泰緬邊界曾經是毒品氾濫的地區,難民村也曾經受到泰國軍方嚴格管制,在十年前,這裏還是個只要花上三五百泰銖,就可以買一條人命的危險地帶。我於二○○六年到泰北山區難民村,當然安全多了,但是沒有貴人帶路,仍然不容易進行採訪。
我無法一一走完九十幾個難民村,但是每到一個村,相關人士都竭盡所能地協助採訪,熱情感人;更不可思議的是,每當我起心動念想要拜訪誰,往往就能如願,彷彿有菩薩一路保佑!
才開始動筆,柏老的健康就出現不穩定現象,尤其是入冬後,幾度進出醫院加護病房,讓我擔憂不已。香華老師也不時關心、叮囑,必須加快速度趕稿,提前完成;偏偏我又是個學歷史的新聞人,查證採訪資料一點都不敢馬虎,快不得也,壓力 實不小。
為了替柏老打氣,我拚命趕進度,每每寫完一個章節,就趕緊到醫院或直奔花園新城,在柏老病榻前念給他聽,還不忘逗他、跟他撒嬌:「柏老,您趕快好起來喔,新書發表會還要靠您穿得美美的撐場面哪!」
「怎麼忍心讓老人落淚」
只要柏老精神、體力尚佳,他都會仔細聆聽我念的稿件內容,並給予指導。但我會刻意避開不談孤軍悲慘歷史的那一段,因為只要一提,他就老淚縱橫,我怎麼忍心讓一個將近九十歲的老人家傷心落淚啊!
在採訪難民村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看到孤軍對傳承中華文化的堅持。
這些多數為雲南籍的孤軍,只要在泰北貧瘠山區一落腳,建起簡陋的難民村,不論吃得飽不飽、住得好不好,一定會設法闢出一塊空地、搭建茅草屋、弄幾張破桌椅,開始辦起中文學校。
設備有了,但老師呢?他們就算自己只有小學畢業,也勇於放下槍桿,拿起教鞭,當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就算泰國政府下令,禁止教中文、關閉華校,這些執拗的雲南老鄉,也堅持讓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這種堅持,曾經得到台灣人力、物力的長期支援,尤其「中華救助總會」還特別成立泰北工作團,足足援助了二十二年。但現在政府除了支援課本,官方已不再補助任何款項了,救總僅能靠給予微薄的獎助學金,精神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幸好,台灣民間和香港的愛心關懷與捐助,不曾間斷;尤其香港,在許多台灣人的刻板印象裏,香港人是經濟掛帥,沒想到愛心不落人後,港人「送炭到泰北」的工作持續二十五年,真是令人感佩!
教育,是脫貧、脫困的希望,也是讓人有能力、有尊嚴立足於社會最好的方法。難民村每一所中文學校,都是從艱困的環境中逐漸成長、茁壯;目前他們最需要各種資源來協助他們從教育中站起來。
台灣近年來仍不斷有中、小學暨幼稚園志工教師,利用寒暑假來泰北中文學校,對當地老師從事輔導、培訓工作,積極教他們「釣魚的方法」,而不只是消極的「餵魚給他們吃」;這種方式對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來說,是最有助益的長久之計。
柏楊在序中有一段話,可為此文做一結語:
從生死邊緣走過,重新建立安康,是一個不容易的奮鬥過程,需要多少人關懷的援手?內心的文化建設,在荒蕪殘破的絕地,累積成同中有異的新認同,其中有文化傳承的遞嬗,又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建設,這需要熱心人士的奔走號呼,和不同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現在,「金三角」已是一個滿天可以堆疊星星,把悲憤轉化為名副其實喜悅的「滿星疊」了。
[文.汪詠黛]

影響世界的人

影響世界的人
文章日期:2008年5月8日
【明報專訊】正當中國領導人和西藏流亡領袖鬧到水火不容之際,《時代》周刊選地球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個人,達賴成為開宗百人之首。無他,從西藏暴亂,到衝擊聖火,都是衝他而來,影響遍及全世界。
《時代》周刊代表了西方的主流意見,達賴的影響力有那麼大,都算是給西方傳媒捧出來。搞這一種最有影響力人物榜,毋須太認真,不過是一場gimmick,他不能證實你是否有影響力,確實反映你是當時得令。
正如,奧巴馬、希拉里未選已經影響力逼人,世界新聞的頭版,都被他們兩強佔了九個月,無可否認,魅力驚人。
影響力人物榜,也許有市場上的前瞻性,如馬英九有份,胡錦濤 排第九,布殊下堂求去還佔十名內,權力這回事,人在政在,人走茶涼不過,俄羅斯的普京穩佔第二位,還是一臉霸氣,似乎眼光獨到。緬甸昂山素姬永遠入榜,她已成為亞洲民主icon。
娛樂版的影響力人物,畢彼特兩公婆——史密夫史密妻戲假情真,假戲真做,身入槍林彈雨,攜手打造非洲美好世界。米亞花露愛為達爾富爾人民請命,不知何故,總因為她被活地阿倫拋棄,即使化悲憤為人道,也忘不了她的怨婦形象。
最不能走漏眼是羅拔唐尼上榜,他洗心革命,正是鐵甲人再生勇士。這一部大話西遊電影,羅拔唐尼的出現有如尊尼特普在《魔盜王》出現一樣,令電影起死回生。他炯炯有神的雙眼,讓你不捨得他戴上鐵甲人的面具,一個演員最當打的時分,簡直是入魔。明星寫明星,賓史迪拿筆下寫的羅拔唐尼,精彩透澈,他是羅拔下一部新片的導演。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5/08/2008

NEXT WEEK



“《财经》杂志奖学金百人会”活动日程
[地点] 北京卧佛山庄
[时间] 2008年5月11日——12日(周日及周一两天)
第一天:5月11日(周日)
11:30之前 参会嘉宾签到,入住
12:00 - 14:00 午餐
15:00 - 17:00 十年感怀(七号院内露天场地)

发言人:《财经》杂志主编 胡舒立女士

北京大学国际MBA中方院长 胡大源教授

历届学员代表及有关媒体领导(或感言学习体会,或汇报学成业绩)

17:00 – 18:00 拔河比赛(多功能厅前,以每届为单位)

18:00 – 19:00 晚餐

(以下活动均在多功能厅)

19:30 – 20:30 主旨演讲: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许善达先生

20:30 – 22:00 专题研讨:中国调查新闻的进步

主持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徐 泓女士

嘉宾:《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王 烁先生

《财经》杂志副总编辑 杨大明先生

《财经》杂志副主编 张 进先生

《财经》杂志资深编辑 段宏庆先生

第二天:5月12日(周一)

09:00 - 10:45 主旨演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教授

10:45 - 11:00 合影/茶歇

11:00 - 11:30 演讲: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史美伦女士

11:30 - 12:10 演讲: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主管、董事总经理 邱 劲博士



12:30 - 14:00 午餐

14:00 - 16:00 专题研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主持人:《财经》杂志副总编辑 杨大明先生

嘉宾:谷歌中国区总裁 李开复先生

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 陈 彤先生

《中国青年报》报社总编辑 陈小川先生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钱 钢先生

山东大众日报集团总编辑 付绍万先生

16:00 - 16:20 揭晓本届《财经》杂志奖学金“特别奖”获得者名单

《财经》杂志主编 胡舒立女士

北京大学国际MBA中方院长 胡大源教授

16:30 活动结束

a link .財經班的同學們

a link.椰城盡飄奧運五環和五星紅旗

K,
昨天的事情,今天才做筆記,很不通訊社。沒轍了,累壞了,曬傻了。
奧運火炬來了,自然要去看看,也給派出去的小才子們補補臺。
先去濱海大道,看她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然后,想去跨海的世紀大橋拍一張,可是被封路了;好吧,那么我就玩兒登高,不是玩過“崖降”麼?

啊呀,實實在在高估了自己:(
貪心想拍張全景,就一路找至高點——還得允許登的。終于,在寰島泰德大酒店對面,海軍的一個酒店,發現了六層樓的屋頂平臺,還是開敞的。
上了,屋頂!沒有欄桿遮攔的!!方圓三平米吧——在三位海軍小伙子的護衛下。搞笑的是,還穿著牛仔裙,短袖衫,無遮無欄地等啊,曬傻啦:((

終于,火炬來了,人群也亂了,一位海軍說:看哪兒,你拍啊。
這時,端起相機,往邊緣蹭,血騰騰涌,手腳發麻。
一邊喊:我恐高啊,我不行了,嚇死了——
一邊哆哆嗦嗦拍了一大串。

火炬手忽而就過了,小女子的汗唰地全涌了出來,冷汗啊,熱汗。腳也軟了,爬不上回去的屋檐了。
一位趙海軍說:“來來,側身跳,先坐上去。”
“我跳不起了:(”
“你一定行!我護著你。”
“哈哈,成功嘍。謝謝,謝謝。”

等待期間,小海軍們與小女子討論,為何火炬在外遇到麻煩?我,指了指通街掛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想想吧,真是這樣么?這句話,至少把許多年輕的西方人士嚇壞了。

“你成功了嗎”,手機響,小才子打來。
“507——,不知道,不知道,反正我拍了,小編輯在給做呢。”

今年年初,要求大家要寫有采訪故事的好稿。這稿,一般般,有故事,沒錯!

还有一篇未写稿

Z老师,
回皖后写书顺利么?
传来一篇写海南二十年的稿子,给您看着玩。带着感情写,写长了,也删不下去,权当一种青春的记忆了。
对啊,您还欠着我一篇专访,关于八十年代《读书》与读书人:)
M近日去了昆明,有一桩法律顾问的案子,可能要在那里一两年,我预备跟着去,再走走云南。记得老师的话,要学会四海为家,觉得有了这想法,漂泊感顿时减少,豪迈了许多。
什么时候回到海南呢?去年的冬天,大家聚得真好。

国家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写海南二十年,写了我一篇,给海南写日记的人,写人的人第一次被人写,怪怪的。我笑言,"这下为海南卖艺也卖身了:)"您看着玩儿。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a/2008/0803/
关儿

5/07/2008

曙光與青文新生

曙光再現富德樓
文章日期:2008年5月7日
【明報專訊】青文書店將於石硤尾創藝中心重開,曾同址經營的、兩年前結業的曙光書店,留下之書,將由藝術家馮美華在灣仔富德樓一樓新開的ACO_Books發售,暫定五月底正式開業,在曙光基礎上重生。當年曙光老闆馬國明精心引入的文化研究與社科學術英文書,在書店結業消息傳出後,馮美華趕至求買,馬老闆開出象徵式價錢二萬五千元,馮還價三萬,原來成本廿多卅萬的四、五大箱書,從此寄居牛棚。(關關:哇,到了君子國。)馮原無意重開書店,但在富德樓的1元租金優惠,她的藝術組織「芸鵠」(Arts and Culture Outreach)租下一樓的五百呎單位,開辦起售書、放映、搞沙龍的文化空間。位位有心人,使得馬老闆的書重現於愛書人眼前,而且,原本價格高昂的英文書,調低了書價,「如今沒有一本賣過一百元!」賣平書的馮美華自豪的說。

目前ACO_books將先集中賣出曙光所留下的書,特別是文化論述的書籍,以趕在思潮過去後連書本也變明日黃花。此後,馮與書店經理Kobe也將策劃邀請香港讀書人的薦書單,作為書店顧問,為書店入書。當然,馬老闆是必然人選。

而售書之外,「芸鵠」亦希望出版自家實驗性的書籍,首本策劃之中的,是將於ACO_books放置迷你展覽的版畫家花苑的畫作與文字作者互動的crossover藝文書。

位於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一樓的書店現已非正式的營業,開放時間為中午1時至晚8時,愛書人也可致電2893 4808了解。
[文/鄭依依]

什麼「李斯特傳人」?

什麼「李斯特傳人」?
文章日期:2008年5月7日
【明報專訊】除了古典音樂界之外,我們已經很難在別的領域看到這麼多掛「老師招牌」的做法了。從小學音樂班的非正式公演,一直到音樂廳殿堂獻藝,音樂家的簡介裏幾乎毫無例外,都要將老師的名字列在上面。

寫師承,有其道理,卻也有其沒道理的地方。

有道理的,是因為演奏能力的培養,至今保留了強烈的、無可取代的「技藝性」。要學得這些技藝,不只要靠長時間反覆練習,還要靠老師代為設計練習程序,同時指點練習方法,因而在訓練上保留了清楚的「師徒制」遺風。

那講究師承沒有道理的地方又在哪裏?如果把對老師的尊重感謝,進而上綱成以列舉師承系譜自抬身價,那就沒什麼道理了!

以鋼琴為例,最常見的系譜招牌是以「李斯特傳人」、「貝多芬傳人」為號召。這還真是讓人為難的宣傳,因為這種說法很難被質疑推翻,卻又很難具有實質內容。

「李斯特傳人」和「貝多芬傳人」,基本上差不多是同一回事。李斯特曾經受教於貝多芬的大弟子徹爾尼,直接可以上溯貝多芬系譜,所以,「李斯特傳人」想當然耳也就同時是「貝多芬傳人」。不過「李斯特傳人」或「貝多芬傳人」真的告訴我們這位鋼琴演奏者什麼樣的特色、什麼樣的身世嗎?

很難吧!簡單地說,稍微用點心思算計,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學鋼琴彈鋼琴的人,只要受過稍微正式一點的學院訓練的,幾乎都可以將自己的師承系譜上溯到李斯特,再由李斯特上溯到貝多芬。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個空前慷慨又空前精力旺盛的李斯特。一八一一年出生的李斯特很早就建立其演奏名聲,他狂野、特立獨行的演奏風格,一時披靡。

一八四七年,顯然鋼琴演奏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挑戰李斯特,可以讓他覺得興奮刺激的部分了,他直接宣布從此不再開演奏會。不開演奏會,不是不演奏,而是不再賣票表演了,他要留一點時間做點別的事。

例如說寫一些交響作品,他大筆一揮,告別了原來的古典主義交響曲傳統,創新發明了更符合浪漫主義精神的「交響詩」。例如說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粉絲信件。他每年平均要寫超過兩千封信,回應各方來信。

如果是別人,這些事早就把人淹沒了,李斯特卻還有閒餘精力,不曉得幹什麼才好。所以他就教學生。

李斯特教學生不是普通的教法。第一,他不教小孩,只教已經打好基礎、小有成就的年輕人。第二,他不收費, 學生一毛錢都不必花。第三,他不做個別指導,一次可以擠進十幾個學生一起受教。

這樣的授課方式,在整個歐洲造成了音樂界大騷動。所有自認有點鋼琴天分的年輕人,紛紛前往威瑪接受大師考核,並視被李斯特接納為至高榮耀。也因此李斯特坐在威瑪家中,就有當時全歐洲最棒的音樂天分都在他面前,李斯特選中的學生,怎麼可能不好?再經過他調教,怎麼可能沒有傑出表現?

李斯特的學生個個傑出,進而就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去「李斯特殿堂」朝聖鍍金,也就有了更多優秀鋼琴家源源從李斯特門下產出。

李斯特教了三四十年學生,他控制了歐洲鋼琴演奏圈三四十年。到處是李斯特的弟子,也幾乎只剩下李斯特弟子才能順利發展演奏生涯,也只有李斯特的弟子能在知名有地位的機構裏教鋼琴。

二十世紀的鋼琴音樂,只能透過這些「李斯特弟子」建立起來、傳承下來。在二十世紀學琴要學成個氣候,只能找「李斯特弟子」學習,不是嗎?

既然大家的師承終究都能溯及一位或多位「李斯特弟子」,那麼強調自己是「李斯特傳人」,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李斯特是個不世出的鋼琴大師,然而正因為他太厲害、影響太大,他傳下來的師承流派,反而弔詭地沒有了任何實質內容呢!

[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

上海人談萬象

上海人談萬象
文章日期:2008年5月7日
【明報專訊】編按:上海有一份《萬象》雜誌,趣味盎然,人文活潑,深受兩岸三地讀者追捧。《萬象》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已有,五十年代停刊,到了九十年代,在陸灝手裏,復刊了。
陸灝,一九六三年生,上海人,文化界的編輯高手,曾任《萬象》主編,亦在中港兩地報刊撰寫專欄,筆名有陸俠、柳葉等。
他今年擔任「城市文學獎」評審,出席香港城市大學的文化活動,鄭培凱在電台節目裏訪問了他,暢談世界萬象,以及,他的萬象。
■嘉賓:陸灝先生
■訪問:鄭培凱教授
鄭:陸灝先生一直是《萬象》雜誌的主編兼策劃,最近一年才退下來,同時又推動很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出版與刊物。從編輯的角度來說,你對內地的出版程式有什麼看法?有不少國外作者抱怨,說內地出版社不肯讓作者參與最後的校訂,你怎麼看?
陸:可能是有些誤會吧!我作為一個編輯來想,為什麼三校樣不讓作者看?因為現在的編輯怕麻煩,我自己也碰到一些作者,他給我一篇文章,我給他編好,他又做另外的修改。作者都免不了不斷的修改自己的文章,到了三校樣還做很大的改動,那又變回一校了,編輯的工作就要重頭再來。等到三校,一般來說就是定稿。
鄭:有沒有一些特別的行規呢?
陸:我們是有一個規定的,叫「齊、定、清」,就是交稿必須是完整的稿子,而且是非常清楚的定稿,到了這個地步,以後的編輯工作就跟作者無關了。除非是編輯發現了問題,才會向作者不斷的提出。如果作者到了三校還要看,編輯就會擔心他會大量的改。香港是一個長期言論自由的地方,香港人很難理解內地在圖書,或者是報紙出版方面的編輯把關制度,很多事情是莫名其妙的,只有我們在內地工作的才能了解。譬如,一個老幹部看了一本書,他打個電話到宣傳部,這就會引起很多的問題。在內地,除了中央的文章和胡錦濤 的報告,其他的東西都是可以不發表,辦報紙和出書都可以是沒有必要的,這些事情跟制度有關。一個是出版,一個是身家性命,你選哪一個?
鄭:很有威脅的味道,出版和身家性命之間要做出選擇,當然是命要緊。
陸:對,我認識一個老編輯沈昌文先生,他是一個久經考驗的共產黨員,他說黨的政策要充分的貫徹,充分的執行,黨讓你放開到什麼程度,你也得充分。我們現在是怕丟官,所以層層加碼。領導說一分不能說,下面一層就說兩分,再下一層就說三分,到最後就是十分,把這個分數打得愈大,就愈能保險。鄭:有的人就是神經過敏。那些人向宣傳部投訴,事情就會變得很麻煩了。我有過十分不愉快經驗,文章莫名其妙就被編輯刪去了一整段,也不知道牽涉到什麼問題。編輯擅自改,事先又不告訴作者,有時改得前言不對後語,文氣也不順,讓人心裏很不舒服。
陸:有的問題在內地特別敏感,編輯不得不小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去碰。至於刪改作者的文章,我覺得還有另一層因素,現在內地有的報刊和雜誌的領導人都不是文化人,而是官員,所以他們不懂得尊重作者,認為作者的文章任意刪改都沒有問題。我作為編輯也要求他們多尊重作者,因為作者寫文章有自我的觀點和風格。當然,要是真的牽涉到八九的事,或者其他很敏感的事,編輯也不會去碰。
鄭:陸先生當編輯多久?
陸:我從1985年開始就當編輯,至今已經是23年了。
鄭:你什麼時候開始跟「讀書」集團接觸?
陸:那是1990年開始。我在85年進了報社以後就在理論部工作,稍微跟文化界有點關係;90年以後,《文匯報》有一張報紙叫《文匯讀書周報》,我就到那裏當編輯和記者,就此跟北京和上海的文化老人約稿、採訪,大家都建立了很好的關係。
鄭:有時候編輯跟作家的身分會有衝突,陸先生怎麼看?
陸:嚴格來說,我不是一個作家,我寫的東西很少,我認為自己當編輯是二流,而當作家是不入流。當編輯的都有一句老話:「眼高手低」,你見識到的作者愈好,自己就愈難寫東西。作為一個編輯,約到很精彩的、一流的稿子,自己也再沒有寫文章的衝動了。沈從文先生有一次在圖書館裏,看到了很多書,然後就說﹕「書已經有這麼多了,我還寫來幹什麼?」連沈先生都這麼說,所以不入流的作家真的可以不寫。做編輯可以比別人更先享受到閱讀好文章的樂趣,自己寫不寫就無所謂了。
鄭:你當編輯,跟老一輩的文化人來往,你們的年紀差距很大,在溝通上有沒有任何困難?
陸:我是年紀比較輕,但是他們都說我是遺老,趣味也比較老派。我認識的一些老先生都很謙和的,我都看過他們的書,所以對他們很了解。譬如說施蟄存先生,他生於1905年,我是在1963年出生,我倆的年紀相差58年,我對他來說是孫子輩的。其實年輕人向他請教,他心裏是很高興的,也很願意跟你分享他的東西。要是你對他的東西一點都不了解,大家可能就沒有交流了。
鄭:我覺得現在有些記者不用功,去訪問一些重要人物,完全沒有先了解狀就發問,這樣就會很尷尬。我印象最深的,是張學良復出,要到美國去的時候,台灣有大記者在機場問他﹕「張學良先生,西安事變是怎麼一回事?」張學良當時很有風度的點點頭,但也沒有回答,這種情就不可能有溝通了。
陸﹕現在的編輯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的工作量比我們當年要忙得多,有很多人通過電郵或者電話採訪、約稿,大家可能是從來沒有見過面的。我認為編輯要跟作者面對面地溝通,才能有默契,這樣的合作才會是最好的。
訪談將於五月十一日晚上九點在香港電台 普通話台節目〈文化超現代〉播出,亦可到網上重溫,網址:http://www.rthk.org.hk

5/06/2008

讀點詩吧。普希金。葉甫蓋尼• 奧涅金。


K,
這樣的夜晚,肥仔的夜課已經下了,熱熱鬧鬧的一天也過去,再沒有可以打岔的事情了。小女子不知該如何自處。

還記得麼?
——是你?怎么你也來了?
——是啊,我來看看。
你從臺上走下來,我看著,不知你是要走到我的面前,剎時粉了臉。
那夜,深色的西裝,襯得你好消瘦。可是,精神!
你念臺詞真有趣,教人笑得肚子痛。怎么才能準呢?我竊想,給裝個旋鈕每個音都扭一下下。
后來,我們有了機會。
不是笑話你。
我愛聽,還學不像呢。

*******
剛剛,平兒打電話來,她哭,她說她不知道在哪里,她醉了。
我說,我去接你。
她說,不知在哪。
我說,和誰醉的。
她說,不知。
我說,你哭吧。我陪你。
……
她說,我好了,自己叫車回家。
我說,那,到家告訴我。

她說,我到家了謝謝我很喜歡你
我說,這兩天見見吧,我也有事要告訴你。
她說,好啊你忙總是不敢打擾你
我:(我忙么?在忙什么?為什么忙?!@#¥%……&×())——)
*******
夜了,翻書柜,啊,普希金,是的,奧涅金,還有,他的,達吉雅娜。那么,就奧爾加。

那么,就讀詩吧。在這個春日的夜。我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敲打。

不能,我一個人無眠。

葉甫蓋尼• 奧涅金
第三章
40
她們的歌聲多么嘹亮,
達吉雅那卻無心傾聽,
她在焦急地等待、盼望,
想叫她戰抖的心兒平靜,
想讓臉上的紅暈快快消散。
然而心口仍不停地振顫,
那面頰上的兩團火光,
反倒燒得更亮更亮……
像只可憐的粉蝶,躲躲閃閃、
掙扎著,煽動彩虹般的薄翼,
被頑皮的小學生捏在手里;
像只小兔兒惴惴地躲進麥田,
當它突然間驚慌地看清,
遠處一支羽箭射入了叢林。

41
終于只聽她長嘆一聲,
便離開坐椅站起身來,
她走了,可是剛轉入小徑,
在她的眼前,躲也躲不開,
站著葉甫蓋尼,目光炯炯有神,
恰似一個威嚴的精靈,
這時,仿佛被烈火燃燒,
她立刻停住,抬不動腳。
但是這次的邂逅結果怎樣,
親愛的朋友們,我今天
再也沒有力氣給諸位詳談,
說了這許多話,我現在應當
休息休息,去散一會步;
往后找個時間再來結束。

××××
第四章
25
奧爾加既美麗且年輕,
連斯基越來越沉醉、迷惘;
弗拉基米整個的心靈
不由得跌入甜蜜的羅網。
他倆形影不離。在她的閨房里,
他們在黑暗中相互偎依;
走進花園,他倆手牽手,
迎著晨光一塊兒漫游;
還能怎樣呢?他陶醉于愛情,
心靈在溫柔的羞怯中騷動,
只有奧爾加偶爾嫣然的笑容
鼓勵他,他才敢吻吻她的衣襟,
或是伸手撫弄一下
她的蓬松卷曲的美發。
26
他有時給奧麗雅讀點書聽,
讀一本勸諭道德的長篇,
小說作者深諳人的本性,
甚至超過了夏多布里昂
可是,有那么兩頁、三頁,
一些無聊的臆造、胡扯,
對女孩子的心沒有益處
他卻紅著臉,翻過不讀。
有時,遠遠躲開所有的人,
他倆擺開一副棋局,
手肘撐在桌上,沉思不語,
就這樣對面對坐上一陣,
這時,心不在焉的連斯基,
會用自己的卒吃掉自己的車。
××××
累極了,睡不著。

兩地書0505:出發了。開課了。






K,
時光真是拽不住的,MAYBOY昨天清晨飛云南了。
不記得夜里睡了沒?睡了幾個小時……反正天剛蒙蒙亮,小女子睜開眼看見他,就急壞了,淚亂流。
昨晚,我們說好了,早上吃餛飩:這是咱們家的傳統麼。奶奶傳下來的,出門一定得吃餛飩,要“穩穩當當”的。
“我去煮餛飩了,你再睡會兒。”
“嗯——”
“寶寶,你送爹地不?開始醒吧。”
“嗯——”

終于,兩只大箱子下樓了,其中一只是“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紙箱:“代表老婆送送你啊:)”
嘿嘿,看來我們家,箱子總是轉戰的:)
真不知道,吃的、用的帶的夠不夠。“把陪著我在夢城兩年的電火鍋帶著,還有電飯煲,老婆一到就能造飯啦。還有,還有……”
行李裝了幾天,一會兒放一點點。
“別翻!老婆讓帶啥就帶啥。哎——,這是想給你的驚喜呢——給看到了:(”嘿嘿,人家就愛鬧“五香豆”,上海姨曾經特快專遞遞過來呢:)

他開車,我無言,昏昏地就睡,也睡不著。
機場,好近。過瓊州大橋,漫天的彩霞,肥仔從沒見過:“哎呀,媽,天要下雨”。
“崽子,天開了,就是如此的。”
兩個小伙子搬行李,我去泊車。
這個漫天云霞的早上,我不想忘。

專程從上海回來送他的兄弟,特意一起搭早班機走:“唉,真不想做飛機了。”
“飛機的打膩了?下次,倆人約好了一起回來吧。”小女子竊笑,幾個兄弟天南地北一見面,快樂得如小狗。把老婆們叫在一起吃頓飯,就算交代了。次次玩得昏天黑地。
“肥仔,真是啊,一下飛機看見椰林大道,人就放松啦。媽每次從港回來也是這樣呢。”
“兄弟,一路順風”,肥仔對他爹地說。
“嫂子,到了那兒,日子就清淡了,放心吧。”
“嘿嘿,終于放單飛了,高興吧:)”

看著他們進去:“肥仔啊,我們家總是你送我,我送你,下次該輪到你去上學了。”
“好像是啊。哎哎——,差點轉錯了道了。”
“好困!咱們把車找地兒停了,睡一會兒。”
“小風吹著,睡吧。”
……
“醒了再開車,路都漂亮。崽子,爹地不在家,祝咱倆合作愉快!咱們比乖,好不?”
“看看吧。”
“嗯——?”
“嘻——!”
“下午,咱們開始去上韓老師的古典詩詞和書法課吧。”
“這個,我喜歡!”

崽子,去了圖書館。
我么,上班,預備火炬到海口。


從此,開始兩地書,今天2008年5月5日。

——出機場了,已穿上外套。
——衣服帶少了吧?給地址,再寄來吧。我倆在機場小睡一個小時,現在各自開工了。
——足夠啦。
——箱子放得下麼?
——放后座可以。
——哈哈,我算對了:)
——我們吃完了,高天放老歌安慰媽,《大約會是在冬季》、《恰似你的溫柔》、《綠島小夜曲》。唉,你吃了麼?辣不辣?下午我們去韓老師那兒。
——吃完了,在談事。

——吃晚飯了麼?我們趕回來吃了面,高天接著上課。下午韓老師給高天開課了。教為學為人,幫孩子梳理長短處。孩子很專注,自己說一年半是浪費了,關鍵是沒找對朋友。我越來越覺得休學的決定是對的。謝謝你給了我這個兒子,不然你不在島上,我會好失落的。社里給了一周假,這個周五出發,下周日回。我們想坐火車,帶高天看從南到北半個中國的春天:)明天我去買票。你一個人在外,要保重。天黑了,不適應不等你:(
——剛吃完晚飯,在聊天。極安靜的地,就是看水看山。
——是麼?好向往,像桃花源了。高天說,明天發彩信給我們看!@@
——想你了。
——你忘了帶點書了。
——我看電子書。手機書。
——哈,我古董,忘了您都會做手機書了。我可不行,得摸紙:)
——今天陰天。明天再拍。(給了張湖照,果然極靜。)
——開始擔心村子里的雞,湖里的魚:))

聽聽歌兒。Moon River.


《第凡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主題曲
Moon river, wider than a mile
I'm crossing you in style some day
Oh, dream maker, you heart breaker
Wherever you're goin', i'm goin' your way
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
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
we're after the same rainbow's end, waitin''round the bend

my huckleberry friend, moon river, and me

柏杨走了。中國依舊。


四個柏楊 四個身影/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8年5月6日
【明報專訊】柏楊先生病逝,回看其產量豐盛的創作與著述,不難發現「四個柏楊」的四種取向。這四個柏楊,既有雷同,卻亦相異,就在雷同與相異之間,數十年來,刺激了全球華人讀者的腦袋、挑動了全球華人讀者的情緒,而這,就是「柏楊旋風」影響力之所在。

第一個柏楊,是比較被人忽略和淡忘的「文學柏楊」,小說就是他的成績表。
柏楊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撰寫小說,1977年親自編輯出版《郭衣洞小說全集》,共8冊,收錄了10多個作品,長短篇不一,就數量而言,不算多產,但嘗試面向是廣泛的,政治反共、童話幻想、鄉野傳奇、偵探推理,門類繁多,博雜紛陳,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企圖心與想像力,更在主題上直探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焦慮,像猛力推撞擋住視線的那道厚實木門,儘管門仍未開,讀者仍未窺見門外景色,卻已料得,門外另有風景。

第二個柏楊,是為人津津樂道並感受深刻的「批判柏楊」,對所謂「醬缸文明」施以無情撻伐的雜文就是他的旗幟標記。

早有論者指出,「醬缸」二字實非柏楊原創,魯迅早就用過,但這詞彙到了柏楊手裏被發揚光大,他透過犀利的筆鋒,引述靈活的史料,縱論千古,橫掃百朝,替中國人素描了一張醜陋的臉孔,為中國文化銘刻了一張惡俗的圖譜,華人讀者觀之,或自慚,或心痛,每讀一字皆湧百感,欲辯無言,欲駁無語,唯有低首沉默或搖頭嘆息。

柏楊的批判雜文,有如一杯「冰火雞尾酒」,威力之勁之烈,能令讀者心裏感覺到忽冷忽熱。

熱者在於,柏楊愈把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歷史說得不堪,讀者愈能領會到咒罵背後的那股「恨鐵不成鋼」的「愛」,由是心頭愈欲奮身力挽狂瀾,站在不同的崗位,把中國人的面子救回來、把中國文化的素質拉起來、把中國歷史的時勢拔起來。這股熱,正如我們讀魯迅,愈讀,愈易變得血脈賁張而投身革命,若是無愛,誰還理會這個國家?

至於冷,則是對於專制掌權者的不屑與齒冷
。別忘了柏楊狂批中國文化之時,正是蔣氏父子在台灣大搞特搞「復興中國文化」之日,中華民國的獨裁王朝眼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批林批孔,為表迥異,故意高舉孔孟大旗以收全島順民為己用,出身於國民黨黨工幹校的柏楊不想直接批判國民黨,乃繞一個彎,從文化入手借古諷今,嘲弄歷史便等於諷刺當下,有心人讀了文章,自然有如飲下一杯解渴的冰凍可樂,喉嚨先有一陣爽快,再從胃底湧起一灘氣泡,渾身舒暢無比。

只要時代仍有專制,只要政治仍有壓制,讀柏楊,永遠令人愛恨交纏。
讀柏楊 勿忘唐德剛的提醒

然而,話說回來,撇開閱讀的主觀感受不論,就史論史,「醬缸」之說,絕非沒有值得異議之處,例如香港中文大學9年前舉辦過「柏楊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跟柏楊同齡的唐德剛教授以「三峽舟中的一齣悲喜鬧劇」為題演講,對於所謂「醬缸文明」,即曾有此誠實而禮貌的評述﹕

「柏揚所揭發的『醬缸文明』,是否是中國文明所獨有呢?西方固有文明,是否也是個醬缸呢?我們這些教授世界史,和比較文化史的教師,所能提出的粗淺的答案,是中國史家對這個大『醬缸』無專利權。歷史的發展是有其階段性。站在『現代階段』這一高坡上,回看過去歷史,則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無一而非醬缸也。站在『現代文明』這個立場,回看『古代文明』和『中古文明』,則沒有哪個民族文化不是個大醬缸。今日我們這個亞非拉第三世界之可悲,便是我們把『中古文明』給無限期延長了。我們至今還沒有完全進入這個『現代文明』的階段。柏楊他老人家,今日是站在『現代西方文明』這個高坡上,回看還沒有完全擺脫中古文明的中國傳統文明,則我們的傳統文明就是個大醬缸了。柏楊是一位目光銳敏的社會觀察家,但是他對『轉型社會』中,人類社會行為中的『異化』異象,則掌握不夠。因此他對中西社會行為的比較評論,有時就難免有偏激之見了。」

此外,唐德剛教授在《袁氏當國》書內論及民國亂世時,亦曾婉轉地表達過對於「醬缸文明」的相反看法﹕

「朋友,為民族生存,為人類公理,我千萬先烈,死且不懼,區區烈土封侯之虛榮,美婦醇酒之俗慾,有何足戀我輩執筆文人,每覺我民族文化只是一大『醬缸』,骯髒污染之外,一無可取。果爾,則吾人對上述千千萬萬之烈士聖賢,又何以交代?正因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彭德懷、黃興者流的賢人烈士,才能抵銷那些民族敗類、文化渣滓、昏君獨夫、黨棍官僚、土豪劣紳和市儈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綿延五千年,未嘗騙來騙去,而至於絕代也。」

特區學生閱讀柏楊雜文,若記取唐德剛教授的提醒,或許更能對所謂「醬缸」之說的慷慨泛論think out of the box。

第三個柏楊,是「人道柏楊」,功德在於他那兩本關於泰北孤軍的創作報道。
那兩本書,一叫《異域》,一叫《金三角.邊區.荒城》,柏楊於80年代曾經憶述,「《異域》寫作的時候,我沒有親自到過異域現場,想不到時代在變,現在反而激起讀者急於追問大撤退後孤軍的命運,《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高信疆先生要我往泰國北部走一趟,泰北回來,寫文連載,就收到讀者捐助巨款,並引發社會上長達數年之久的『送炭到泰北』運動」。

第四個柏楊,是「歷史柏楊」,成就在於《中國歷史年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等。柏楊於牢裏開始有板有眼地整理歷史資料,出獄後,再花10多年時間完成多書,用現代化的語言和編輯形式勾勒、呈現了中國歷史的博雜脈絡,例如他所譯注並評論的《資治通鑑》版本,附有大量的地圖,並把地名、官名今古對照,對現代讀者之認識歷史極有方便助益,箇中功德,連唐德剛教授亦予以肯定為「歷史家」,並說不同意的人只是「心懷不平和頭巾氣的成見在作邪」。

柏楊先生走了,但留下了四個曾經影響我們、仍必繼續影響我們的書寫身影;這是他的多變與多才,我們敬重柏楊,不可不全盤理解他所曾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願柏楊先生安息。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5/05/2008

北島自傳:玩具和游戲

北島文學自傳﹕玩具與遊戲
文章日期:2008年5月4日
【明報專訊】在記憶深處,那些玩具早已陳舊褪色,好像它們先我而生,埋伏在我成長的途中。
頭一個玩具是鐵皮汽艇,在艙內置放一盞小油燈,熱能轉化成動力,汽艇突突冒煙沿澡盆轉圈。與它並存的還有個微型發電機,一轉動輪子小燈泡就跟亮了,忽明忽暗。其實這是我父親的玩具,為滿足他自己未實現的童年夙願。
在汽艇與發電機後面,一輛輛玻璃汽車熠熠閃光,排成長隊。其實那是用來裝花花綠綠糖豆的汽車形玻璃瓶,車後備用胎是瓶蓋。那汽車代表了甜味消失後有形的渴望,竟無一倖存,畢竟玻璃是易碎的。
我從兒子對武器的熱愛看到我自己,看到世代相傳的男人的宿命。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這一書名中arms是雙關語:武器與女人懷抱,展示了男人的困境:告別武器也就告別了母愛——他失去包括母性在內的傳統對男性的認可。
我的第一個武器是俄式轉盤衝鋒槍,搖動把手會發出嘎啦嘎啦的響聲。一張老照片:我斜挎衝鋒槍,昂首挺胸怒視前方。後來,當海軍的表舅送給我一件更珍貴的禮物——左輪手槍。它是鑄鐵的,有一種真實的重量,外加斜挎的牛皮槍套,持槍者像個團政委。對,我當時就是這樣自我定位的。更神奇的是,連扣扳機可擊響一條紙帶式砸炮,驚心動魄。這軍人的禮物,有一種暴力傳承的儀式性意義,直到一個偶然事件發生。
那天,我和家人一起來到北海公園,在五龍亭附近的餐廳喝茶。大人聊天時,我挎槍出巡,身先士卒,勘查露營地。來到一片小樹林,我和另一個男孩擦肩而過。見我挎槍,他罵了句髒話,憤恨如磁鐵把我們吸到一起。在我拔出手槍之前,一把改錐形尖刀已對準我的胸口。他無論年齡和個頭兒都比我小,衣衫帶補丁,臉生癬,脖子黝黑,顯然來自社會底層。
對峙最多只持續了一兩分鐘,卻顯得無比漫長,因為時間是以心跳速度行進的。那近,我能看到他眼中的殺機,胸口似鐵錘敲擊。最終,我退了一步,轉身走開,背後傳來勝利者嘿嘿的怪笑。走出樹林,回到家人的笑語歡聲中,我感到無比委屈,強忍淚水。我知道,作為男人,我必須獨吞苦果。於是團政委解甲歸田,手槍閒置。
我五舅家有四千金,個個天生麗質,因無子而視我如寶,向我父母提出用女兒交換,未果,只好臨時借用。我每逢寒暑假都到舅舅家小住。生活在女孩堆兒裏感覺就是不一樣,難怪出了個賈寶玉。入鄉隨俗,我加入到女孩的遊戲中:編錢包、跳皮筋、跳房子、拽包兒,周圍男孩們起哄架秧子。這從過家家開始的遊戲後來弄假成真,讓我暗戀上了玫表姐。
那時五舅家住和平里國家計量局宿舍,出門是田野。夏天,表姐妹帶我去採指甲花(學名鳳仙花),把桃色花瓣搗成汁,塗在指甲上,一遍一遍讓顏色加深。我起初覺得很酷,還展示給人看。
我們常玩的還有「抓(chu)拐」。把羊後腿踝骨四面染成不同顏色,4到8個一組。單手拋出布包或兵乓球時,用同一只手翻轉羊拐,排列組合。「抓」是極形象的動詞;—把抄過,五指並用,羊拐各就各位。我總是顧此失彼,把表姐妹笑得前仰後合。
假期一過,我又回到男人世界。和女孩玩的遊戲,跟同伴們連提都不敢提。我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中,直到性意識在某個春天的早晨被喚醒。伴隨我對玫表姐的暗戀,我意識到正如近血緣通婚,這兩個世界的鴻溝是無法跨越的。
我家離護國寺很近。那裏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有廟會,賣小吃的,拉洋片的,唱戲的,說書的,耍把式的,應有盡有,是放學後的好去處。護國寺後門有條小街叫「百花深處」,是賣蛐蛐的集市。多數蛐蛐關在竹編暖壺外殼裏,底部用紗布罩上。那是些劣等蛐蛐,兩三分錢一隻,而蛐蛐貴族則獨居在泥罐或瓷罐裏,叫聲都格外響亮。其中有一種三角腦袋的蛐蛐最勇猛,俗稱「棺材板」,行市可上至一二十塊人民幣。對我們來說那簡直是天文數字。
在集市邊,有那幾個老頭沿牆根而坐,先鬥嘴再鬥蛐蛐,我們跟圍觀。兩雄相爭,開牙,纏鬥,難捨難分,最後勝者振翅鳴叫,敗者落荒而逃。主人再用「探子」把敗者引回去,連敗3次出局。
我和一凡編好鐵絲罩,騰出家中小鹽罐,而「探子」據說得用黃鼠狼鬍鬚製成,土法上馬,找來一種學名葎草的野草,對半劈開反折再向上一抻,露出細細絨毛。待準備工作就緒,再一打聽,先嚇出一身冷汗:凡天下蛐蛐好漢皆隱於荒郊野外城根墳地。如壯士出征,我們步行數里,支耳朵,穿過荒草荊叢,翻動磚頭瓦礫。於是我們聽到蛐蛐聲。大喜後發現,很難從聲音鎖定其方向,猶如環繞式音響,整個曠野都是蛐蛐聲,我們陷入蛐蛐的重圍,四面楚歌。回到家兩手空空,精疲力盡,而蛐蛐的叫聲響徹夢中。
男孩的遊戲常含有賭博因素,比如「扇三角」。把空煙盒疊成三角形。比賽時奮力甩出自己的三角,借風力掀翻對方的三角,不僅要落點好,而且得會用巧勁兒。由於我協調能力差,我的三角幾乎都歸了人家。賽前先驗明正身,凡香煙牌子及新舊程度夠格才有參賽權。三年困難時期,我那當高級工程師的大姑父享受特供待遇,他不抽煙,父親每個月弄來兩條高級香煙,包括「中華」和「牡丹」。我眼巴巴跟在噴雲吐霧的父親身後轉,恨不得他一口氣把兩條煙都抽完。我成了特權的直接受益者。雖說技術不靈,有名牌三角在手,就像攥一把好牌,引而不發,好在夠參賽資格的同類牌子不多,不戰不勝不輸。
每回路過高爾夫球場總讓我想起彈玻璃球,這兩項體育運動確有不少共同之處,但要往細說彈球的優勢就大多了:首先是彈球因地制宜,隨手挖5個小洞,既節能又利於環保;高爾夫球不過多幾個洞而已,卻為此跑馬佔地,鋪沙栽樹,精心護養那羊不啃狗不尿的毒草。其二,彈球經濟實惠,幾個玻璃球而已,玩得是心跳;而高爾夫球置裝買杆交會費,甚至租電瓶車代步外加雇人背杆壯行,純粹是花錢受罪。其三,彈球平易近人,低頭撅圍5個小洞亂轉,短褲背心甚至光膀子,無拘無束:而打高爾夫的大多數,挺胸收肚,貓步鴨行,還得故作輕鬆——深呼吸再深些,好不容易浮出商海換口氣。
就比賽本身而言彈球更複雜多變,既要把自己的球輪流送進5個洞,還要以攻為守奪路前進。或許比賽結果更重要,彈球贏得的是對手的球本身,有如贏得情人的心。那是多激動人心的時刻。由於某些技術性障礙未解決,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基本與我無關。我彈球的方式俗稱「擠豆」,出手無力,還沒準頭兒。只見高手用食指與拇指關節扣球,單眼吊線,穩準狠,叮噹五四橫掃天下。
我還發現,男孩子特別迷戀能轉的玩意兒,比如「抽陀螺」,又稱「抽漢奸」,恐怕後者來自打日本人的年代。陀螺多是自製的:鋸一截鐵把,用刀削成圓錐形,底端嵌進顆自行車滾珠,平面塗上一圈圈顏色,再把晾衣繩綁在竹竿上,即鞭子。那陀螺確實像漢奸之類的小人般可惡,抽得愈狠愈順從,不抽就東搖西晃得意忘形。要不北京男人說:「你丫找抽呢?!」估摸就這來的。
滾鐵環。用子套住大鐵環,控制平衡與行進的方向。我早年寫過一首詩《藍鐵環》,顯然與這童年經驗有關。那個圓,恐怕是人類關於行走之夢想的最初級形式:加一個圓成自行車,加兩個圓成三輪車,加三個圓成汽車,加無數個圓成火車。
抖空竹。那玩意兒看似簡單,道數可深了,若按圍棋分段,那九段肯定是雜技演員。兩個棍一根繩,在空竹細脖處繞三圈,輕提一邊,空竹松套時旋轉,徐徐抖動繼而加力,空竹發出嗡嗡響聲,如疾風過竹林。至高潮處,一張雙臂,把空竹拋向空中。後來抖空竹不過癮,我們開始抖鍋蓋、茶壺蓋。
在男孩的遊戲中,暴力傾向和冒險精神是潛規則。六十年代初,故事片《飛刀華》風靡一時,我們迷上了飛刀。先從鉛筆刀開始,乘父母不在家把門戳成蜂窩狀;繼而改水果刀,用案板當靶子。但畢竟不是飛刀華用的那種真刀。有一陣,我跟一凡發瘋似地尋刀,上窮碧落下黃泉,總算在一家鐵工廠廢品堆裏「順走」幾把一頭沉的鏽刀。先在樓門口水泥地霍霍磨刀,把人嚇得繞道走,敬鬼神而遠之。我們愈發猖狂,支起院中的垃圾箱木蓋,相隔20餘米,刀光閃閃,觸目驚心。後來聽說鬧出人命,學校與居委會聯合查繳,我們那幾把刀被沒收了。
一年中最讓人盼望的是春節,對男孩來說,唯放爆竹最有誘惑力。無論家境如何,總要給點兒壓歲錢,男孩多半用來買爆竹。爆竹種類真多,可與軍隊火力相提並論:「小鞭」是子彈,「大鞭」是手榴彈,「炮打燈」是照明彈,「二踢腳」是迫擊炮,「沖天炮」是地對空導彈,至於「麻雷子」,大概相當於小型戰術原子彈。
7歲那年,我首次獲准單獨出門放鞭炮,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家先做好準備工作:把一掛鞭炮化整為零,揣進隨身口袋;再把上廁所用的草紙搓成卷代替香。那草紙含硝,點燃後散發出嗆人煙味,挺好聞的,但要時不時吹吹它,以免熄滅。來到冰天雪地之中,爆竹已星星點點開放,照亮暗夜。點燃頭一個鞭炮,在空中拋物線的終點處爆炸,清脆孤單,就像打響總攻的第一槍。
隨年齡增長膽子大了。比如,用兩指捏住「二踢腳」,點燃撚子,它落地轟響又飛到空中爆炸。還有一種叫「黃煙炮」的特種武器,相當於煙霧彈或毒氣彈,釋放出的黃色煙霧,遮天蔽日,加上強烈的硫磺味,讓人連咳嗽帶喘。我和一凡把「黃煙炮」塞到211馬家門縫底下,點燃,撒腿就跑。人家的年夜飯被徹底攪了,到我家告狀,父母領我去賠禮道歉。好在那年頭還沒有法制觀念,否則被人家起訴非得傾家蕩產。
1959年春節的那個下午,至今記憶猶新。樓裏男孩們分成兩撥打仗,一撥固守樓門口,一撥借助假山的有利地形發動進攻。「二踢腳」和彈弓發射的大小鞭炮穿梭如織,震耳欲聾。而守方用簸箕作擋箭牌。霎時間,硝煙彌漫,有如一場古老的攻城戰,直到天色暗下來,直到父母們的聲聲呼喚……
此後我們幾乎年年演習,似乎為了準備一場真槍實彈的戰爭。文化革命爆發的那天,我想起那草紙的嗆人煙味,以及它正點燃的第一個鞭炮。而文化革命所釋放的巨大能量(包括血腥的暴力),正來自那些男孩和女孩。他們似乎一夜長大成人,卸掉偽裝,把玩具與遊戲遠遠拋在身後。
[文/北島、圖/楊智恆]

5/04/2008

想起了小慧敏


作者 王辛莉
编辑 田地
说明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三亚传递于五月四日晚六时左右圆满结束,最后一棒火炬手由著名影星成龙和三亚天涯镇女镇长蒲慧芳共同担任。图为当日晚举行的晚会上,成龙在表演《凤舞天涯》时舞动巨龙。

k,
因為要給MAYBOY送行,小女子放棄了去三亞。瞧,小才子、小才女們,把活兒干得蠻漂亮。
小才子抓得挺準,三亞的火炬傳遞,除了“美麗”以外,看點不多,张梓琳、章子怡、黃圣依、成龍,至少他是美麗的。
其實昨晚,小女子一直在惦記一個人:就是去年八月從三亞奔跑三千多公里進北京支持奧運的海南“小神鹿”張慧敏。我想,今天有二百多位火炬手參加圣火傳遞,可能誰也比不上小慧敏對奧運圣火的感情強烈。然而,因為她的奔跑有爭議,我們在這個對的日子里,沒有見到最對的人。
一個孩子,不論她的行為是否得到廣泛認同,她的支持奧運夢想應該被尊重。全然的漠視,集體的失言,對于一個踐行著理想的孩子不公平,同時也會讓更多的孩子學會了“冷漠”。

記得去年,小才子H寫過兩篇評論,一篇是《小慧敏選擇長跑,我們不應該選擇冷漠》,另一篇是《人文奥运”与关怀小惠敏的梦想 》,文中寫道:

“众所周知,北京2008奥运提出的是“人文奥运”的理念。“人文奥运“理念也包含了体育对人本身的关心,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发展理念。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体育对人而言不仅仅是“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心”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人文奥运”的提出,是北京奥运顺应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从人自身、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出发对人与体育的关系最有力的诠释。

既然“人文奥运”最基本的理念,是对人的尊重,故而小慧敏有梦想的权利,社会也应当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尊重小慧敏的梦想。

眼下,我们没有充分的科学的论证,可以说明小慧敏的长跑必定会大大影响她的身心健康,有的只是各路专家层出不穷的“建议”和“认为”。那么,既然小慧敏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有这样的爱好和梦想,为何不能她追求自我、实现梦想的追求予以尊重?

因此,笔者认为,为实现梦想,在合理的条件下,敢于挑战自我,不断克服万难,朝梦想的方向前进,这本身是奥运精神体现所在。暂不论小慧敏是否体現奥运精神,但她坚持长跑的顽强意志和不怕苦累的精神足以让人敬佩。 ”

當時,這兩篇評論在網上廣為轉載,希望喚起人們對北京向世界承諾“人文奧運”的記憶。

其時,小慧敏在中國大地上,頂著壓力執著的奔跑,不止是感動了沿途上萬的長跑愛好者,在她攜帶的橫幅上簽滿了支持奧運的簽名。她的支持奧運奔跑,也引起了全球多個國家媒體的關注,除了我們的中央電視臺,還包括日本的NHK,美國廣播電視新聞網等,都在追尋這個不但明明白白說出來,而且一步步去踐行“奧運夢想”的奔跑著的“小姑娘”。

然而,今天奧運圣火在三亞的境內首傳,我們不但沒有見到張慧敏小朋友,連向主管是次傳遞的官員提及,都很避諱。
有參加報道的記者“體諒”地代言:或許因為張的“奧運長跑”有爭議,加上奧運火炬手選拔規定只選成人,主管官員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這樣的“體己話”,由報道奧運的記者說出來,是讓人悲哀的。
如果,我們的奧運精神,靠著只追逐火炬傳遞手中的明星、企業家的記者來“傳遞”,那么可以判斷奧運圣火是次在全球傳遞中遇到的不同的聲音,并沒有足夠喚醒參與奧運報道的國內傳媒人內心的良知。
試想,如果自己的孩子如慧敏一樣,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下都堅持為心中奧運夢想奔跑過。今日,她的被冷淡,被遺忘,是不是已經傷了孩子和家長的心?她會如何理解“點燃激情,傳遞夢想”?!

也有參與報道的記者感慨說:是啊,三亞的火炬首傳,是明星的傳遞,是成功人士的傳遞,與普通的三亞市民的確很遙遠。
官方網站的描述,津津樂道著參與火炬傳遞的明星們:
“参加三亚火炬接力的明星有杨杨、易建联、张朝阳、杨澜、黄圣依、周华健、章子怡、陈楚生、桑雪、顾俊、李双江、成龙等,政界、经济界、科技界、媒体界的很多人士都来到三亚当火炬手,如三亚市长陆志远、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水立方”的中方总设计师赵晓军、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被誉为“神舟”五虎将之一尚志等。另外,“感动世界的火炬手”金晶也被请到三亚,出席圣火传递活动。”

同时,过多业界人士担任火炬手,令观众很难不揣测其后的商业背景。

對于真正的地主三亞市民只有一句話:“此外,还包括一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身上闪耀着朴素而高尚的光辉。”

主辦方提供的資料顯示,三亞站的火炬手有二百0八位,向媒體介紹的參與火炬傳遞的海南本土人士是十一位,不到百分之十。

三亞市主管傳遞的市領導表示:外圍有大量的活動,即是三亞市民對奧運圣火傳遞的參與了。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就是相互瞭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 奧林匹克精神對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誰不知道,入選“奧運火炬手”和參與“週邊活動”有天壤之別?普通三亞市民為何在火炬手中所占比例如此之少?优秀运动员火炬手为何如此之少?如此神聖的奧林匹克火炬傳遞,為何允許出現“特權階層”呢?

同時,過多業界人士擔任火炬手,令觀眾很難不揣測其後的商業背景。

已故美國著名黑人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說:"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筆者只想知道,為支持奧運奔跑了三千多公里的小慧敏,今夜能入眠麼?

試想,如果,在奧運火炬境內傳遞的首站,主辦方不避諱地邀請了張慧敏小朋友,哪怕是觀戰?那麼,對奧運火炬境外傳遞一路以來遭到的“質疑”,會不會是一個很好的響應呢?
期待奧運聖火的境內傳遞,不要變成一場中國“名人秀”。期待奧運聖火,將奧林匹克精神真正帶進中國人的內心。


中新社三亚五月四日电 题:奥运圣火在三亚的“美丽”传递

中新社记者 尹海明 王辛莉 周兆军
五月的三亚,碧海蓝天,椰风送爽。二00八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传递今天在三亚开始了中国境内的传递。著名影星成龙、章子怡,歌唱家李双江,演艺名星周华健,世界小姐张梓琳,名模吴英娜……奥运火炬在三亚的传递星光璀璨,无处不透露着一股“美丽”的气息。
三亚是世界小姐张梓琳的福地,半年前,她在这里荣膺世界小姐桂冠,成为中国首位夺得世界小姐冠军的佳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魅力与智慧。半年后,作为北京奥运火炬手,张梓琳再次来到三亚,用美丽的步伐向世界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三亚的柴先生说,半年前在三亚“美丽之冠”亲眼看到张梓琳摘得世界小姐桂冠,今天又看到她在成名之地传递奥运火炬,“今天的张梓琳比半年前更美丽!”
名模吴英娜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今天上午十点半,她手持火炬跑进三亚“美丽之冠”。“美丽之冠”是三亚打造“美丽经济”的一个标志之一。这座世界上首座专为世界小姐总决赛而建的比赛场馆,举行了包括四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内的多项大型美丽赛事,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美丽的地方。
作为二00七年海南省奥运志愿者形象大使,吴英娜手持火炬,迈着青春的步伐,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频频向家乡的观众致意,而家乡人也对吴英娜报以最热烈的欢呼声。
为一睹奥运火炬在境内首传城市的传递盛况,张先生和几位朋友日前专程从遥远的哈尔滨来到三亚。“今天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挤不进去,没看到美女吴英娜啊!”张先生遗憾地说。
不过张先生和朋友们并没有错过所有的“美丽”。当奥运火炬传递到“美丽之冠”后,一场超级美秀闪亮登场。由来自多个国家美女共同演绎的超级美秀“浪漫天涯”让观众们在享受奥运激情的同时也收获了美的感受。
下午两点,在三亚著名的三亚湾“椰梦长廊”,奥运火炬开始了下午的传递,数万观众冒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坚持为奥运加油。“我刚才看到火炬手了,太激动了,从早上九点等到现在是值得的!”火炬传递过后,从山东日照来的刘先生满头大汗地笑着说。
不过,当天下午的火炬传递最精彩的部分要数著名影星成龙和三亚天涯镇黎族女镇长蒲慧芳的“帅哥美女秀”。
傍晚近六时,成龙和蒲慧芳在三亚著名景区天涯海角景区的沙滩上,一起手持火炬跑完此次三亚奥运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段,点燃火炬盆,将三亚火炬传递活动推向高潮,更为奥运火炬在三亚的“美丽”传递平添了一份浪漫的色彩,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完)
haf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