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李斯特傳人」?
文章日期:2008年5月7日
【明報專訊】除了古典音樂界之外,我們已經很難在別的領域看到這麼多掛「老師招牌」的做法了。從小學音樂班的非正式公演,一直到音樂廳殿堂獻藝,音樂家的簡介裏幾乎毫無例外,都要將老師的名字列在上面。
寫師承,有其道理,卻也有其沒道理的地方。
有道理的,是因為演奏能力的培養,至今保留了強烈的、無可取代的「技藝性」。要學得這些技藝,不只要靠長時間反覆練習,還要靠老師代為設計練習程序,同時指點練習方法,因而在訓練上保留了清楚的「師徒制」遺風。
那講究師承沒有道理的地方又在哪裏?如果把對老師的尊重感謝,進而上綱成以列舉師承系譜自抬身價,那就沒什麼道理了!
以鋼琴為例,最常見的系譜招牌是以「李斯特傳人」、「貝多芬傳人」為號召。這還真是讓人為難的宣傳,因為這種說法很難被質疑推翻,卻又很難具有實質內容。
「李斯特傳人」和「貝多芬傳人」,基本上差不多是同一回事。李斯特曾經受教於貝多芬的大弟子徹爾尼,直接可以上溯貝多芬系譜,所以,「李斯特傳人」想當然耳也就同時是「貝多芬傳人」。不過「李斯特傳人」或「貝多芬傳人」真的告訴我們這位鋼琴演奏者什麼樣的特色、什麼樣的身世嗎?
很難吧!簡單地說,稍微用點心思算計,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學鋼琴彈鋼琴的人,只要受過稍微正式一點的學院訓練的,幾乎都可以將自己的師承系譜上溯到李斯特,再由李斯特上溯到貝多芬。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個空前慷慨又空前精力旺盛的李斯特。一八一一年出生的李斯特很早就建立其演奏名聲,他狂野、特立獨行的演奏風格,一時披靡。
一八四七年,顯然鋼琴演奏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挑戰李斯特,可以讓他覺得興奮刺激的部分了,他直接宣布從此不再開演奏會。不開演奏會,不是不演奏,而是不再賣票表演了,他要留一點時間做點別的事。
例如說寫一些交響作品,他大筆一揮,告別了原來的古典主義交響曲傳統,創新發明了更符合浪漫主義精神的「交響詩」。例如說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粉絲信件。他每年平均要寫超過兩千封信,回應各方來信。
如果是別人,這些事早就把人淹沒了,李斯特卻還有閒餘精力,不曉得幹什麼才好。所以他就教學生。
李斯特教學生不是普通的教法。第一,他不教小孩,只教已經打好基礎、小有成就的年輕人。第二,他不收費, 學生一毛錢都不必花。第三,他不做個別指導,一次可以擠進十幾個學生一起受教。
這樣的授課方式,在整個歐洲造成了音樂界大騷動。所有自認有點鋼琴天分的年輕人,紛紛前往威瑪接受大師考核,並視被李斯特接納為至高榮耀。也因此李斯特坐在威瑪家中,就有當時全歐洲最棒的音樂天分都在他面前,李斯特選中的學生,怎麼可能不好?再經過他調教,怎麼可能沒有傑出表現?
李斯特的學生個個傑出,進而就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去「李斯特殿堂」朝聖鍍金,也就有了更多優秀鋼琴家源源從李斯特門下產出。
李斯特教了三四十年學生,他控制了歐洲鋼琴演奏圈三四十年。到處是李斯特的弟子,也幾乎只剩下李斯特弟子才能順利發展演奏生涯,也只有李斯特的弟子能在知名有地位的機構裏教鋼琴。
二十世紀的鋼琴音樂,只能透過這些「李斯特弟子」建立起來、傳承下來。在二十世紀學琴要學成個氣候,只能找「李斯特弟子」學習,不是嗎?
既然大家的師承終究都能溯及一位或多位「李斯特弟子」,那麼強調自己是「李斯特傳人」,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李斯特是個不世出的鋼琴大師,然而正因為他太厲害、影響太大,他傳下來的師承流派,反而弔詭地沒有了任何實質內容呢!
[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