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2008

look for a village school for BIGDOG






K,
MAYBOY27日帶著小女子和肥仔進了縣城,我們的目的是給肥仔找個鄉村學校來讀。
看了三所學校,一所在縣城,兩所在鄉間。所謂鄉間,就是,背靠梯田,面向稻田,步行范圍內,沒花花去處。唯有安心讀書。
拜會縣教育局長,解姓,他也認為:人生能有段在鄉村中學讀書的經歷蠻好。學校的同學,多是附近村里或者山里的,進了縣重點多很用功。
果然,在澂江縣九中,恰遇到上課,鄉村孩子朗朗的書聲,和秩序井然的教室,和城市里中學的散漫勁兒大相徑庭哦。

——你爸這回可是準備給你下猛藥了。
——還可以回頭不?
——恐怕難了。
——如趙老師所言,鍛煉你的適應能力吧。咱們四海為家麼。
——就是沒有人欣賞俺的發型啦。
——不如盡快進入狀態,比鄉里孩子還鄉里。
——哎哎,兩年時間,咱要給澂江人民留下美好印象哦。

將去借讀的四中,是這里的重點中學,看樓道里的榜樣人物布置,以及中規中矩的校歌,還有斯文謙和的校長,知道這里還蠻傳統的,完全符合我們的想像。

小女子向局長大人表示,愿意來此間的學校做志愿者,給孩子們講講外面的世界。其實,小女子是希望用兩年的時間好好走走云南,自然這座明朝古城的歷史先得摸摸,最好通過教書和當地的孩子及家長建立友誼。這是俺琢磨的一條走進當地真實生活的管道哦。
記者的命。
俺要開始一段自主訪問的日子了,很向往。期間,把欠下的書稿完成,讓我的書早日見天日。當然,最中意的是“職業磨人生涯”即將展開。
MAYBOY囑咐肥仔:對MA,要耐磨:))

梁文道馬家輝談蓋茨之“裸捐”

a lovely horse under my window


到撫仙湖的當天下午,一匹花花的瘦馬,出現在我的窗下。
它低著頭,尋找著路邊的芳草。啊,是了,馬兒除了喜歡奔騰,悠閑下來,最好的消閑就是在芳草地上溜達溜達,與花花草草逗逗趣了。
馬兒,牠無言;可是,任何一點聲音,哪怕是風生,牠也張望下下,可操心了:)這大概是馬兒的本性吧。
牠是被主人用繩拴在我窗下,不甘寂寞時就溜達過小馬路啃花銜草。哈哈,這下,這馬兒就成了“警察”,任車啊,人啊,見了牠都放緩了速度,慢慢跨過細細的繩兒。
嘿,發現這里的人,脾氣都蠻溫和,沒聽到人大聲說過話呢,來自鄉間的最純本的禮數吧。


第二日,我和肥仔睡懶覺起來。哈哈,就看到馬兒有伴兒了:一頭拖著玉米稈拉車的牛牛,一頭溜溜達達從湖邊來的狗子。老農,只是經過吧。互相都蠻謙和:))
湖畔,芳草,伙伴……這馬兒,日子過得蠻舒心吧。


今兒中午,實在忍不住,和肥仔鉆鐵絲網去湖邊看人摸魚。與花花馬兒面對面,呵呵,他挺自得,也懂得如何上鏡吶:))
但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2008年06月28日 記于云南撫仙湖

小思老師迷徐玉蘭的寶哥哥


五十年一夢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8日
【明報專訊】不是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紅樓夢》情牽五十年」,我已忘記原來五十年那麼快閃逝去了。
1958年徐進編劇的越劇《紅樓夢》在上海首演,奠定了這套大型戲劇,在無數觀眾心中魂牽夢縈的地位,我就是其中一個。
1960年,該團以最完整的演員陣容來港演出,我這個廣東人無端給捲入了越劇的迷醉中。
當年,不流行演出售票要通宵排隊這回事,新亞中文系一個外省同學卻要深夜排隊去買票。她辛苦買了兩張戲票,說要請我去看,只因我喜歡讀《紅樓夢》。在班上跟黃華表老師討論過——那年還沒修潘重規老師的紅學課。我從未看過越劇,加上因無知,對大陸戲曲強烈抗拒,有票嘛,就抱「好!看看你怎樣演」的挑剔敵意去看。誰料,徐玉蘭飾演的寶玉從屏幕後走出來那一刻,就造就了一夢難忘的因緣。一夜風流,後遺症不可勝數。那年頭,沒有今天的各種影像科技,我用積蓄買了一套黑膠唱片,卻沒有電唱機,只好去有唱機的友人家,懇求借機細聽。等到1962年電影版來港,那就更加「慘烈」。票價不便宜,我厚臉皮要各同學分別請我看,看了超過二十次,到今天,角色唱到哪一句轉身舉袂回頭低首,每個鏡頭都記得一清二楚。陸離同情我,請黃奇智進戲院偷拍了幾張劇照,送給我,這些照片,現仍保存。
直到今天,經歷了錄影帶、光碟,上網即可看到片段的世代。二三四代的寶黛,紛紛亮相,可卻無法取代徐玉蘭王文娟的寶黛地位,自然也無人可演得過周寶奎、金采風、呂瑞英、孟莉英、徐天紅等人。我早已不沉迷,但回味起來,仍是一場甜夢。
[小思]

不貪

知足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8日
【明報專訊】「知足常樂」這句話可說是老生常談。「人心不足蛇吞象」,許多人追求名和利,但怎樣才算滿足?其實這些都是身外物,又不能帶進棺材,要那麼多幹麼?反而因為不滿足,才有煩惱,很不划算。
人能知足,需要反思,通過理性思維,才能達觀。也許「貪」是人性,「不知足」是「貪」的後果。追求物慾的,是不知足的多,尤其當生活溫飽也成問題,說是知足,也難免是一種自嘲。知足往往是精神上的,但精神上的知足許多時未能滿足物質的需要,這是人的兩難。這世間是俗人居多,俗人總是對於物慾的追求,優於精神的追求。
當然,人能知足便好。知足便能無求無欲,以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一切,沒有凡塵中的一切牽累和憂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物慾的奴隸。人能知足,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跨不過的門檻。不知足的人只會貪得無厭,永不會快樂
我常認為「知足常樂」是中國文化的智慧,特別是道家,老子有名言是:「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不過海蒂自從嫁了給張醫生後,如今篤信基督教,她說《聖經》也提到知足:「我無論在什麼景都可以知足。」(腓四11)。她又說雖然《聖經》談到「知足」,通常論及基督徒對物質的態度,但也可應用到神給人的天賦,所以知足同時也是感恩,感謝神的恩賜。
雲妮則說佛家沒有什麼知足或不知足,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同一件事,在乎怎樣看待:好天氣,大好了,可以出門托;下雨天,太好了,可以在家靜修;人來訪,大好了,可以和人暢談;人不來,太好了,可以獨自看書。
[何慧敏]
*****
知足常樂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8日
【明報專訊】什麼是幸福?如何達至幸福?達至幸福的條件又是什麼?自有人類文明以來,無數先賢哲人,窮畢生精力,希望找出個所以然,追尋幸福為何物。
過去三十年,不約而同,一個接一個的調查研究, 發現全球最快樂的國家,竟是童話家安徒生的家鄉——丹麥!這個只有550萬人口的歐洲小國,不比鄰國富有,也不及鄰國健康,盛產「酒鬼」及「煙鏟」, 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好奇,進行了各式各樣的研究,連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也派出時事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的探訪隊,遠赴丹麥,探個究竟。節目最近在香港播出,甚為有趣, 饒有深意, 可隨時到網上重溫。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知足常樂」。竟與中國的傳統智慧遙遙呼應。
丹麥一位大學生說:「如果你感到滿足,你就少了憂慮,我想是這樣吧!
「到外地時,當地人較丹麥人快樂,譬如在南歐,他們走到街外時,比我們笑得多,或許你可以說,我們較為內斂自足吧!」另一位學生說。
第三名學生說:「我做任何事,有相當大的自由。對於丹麥人來說,自出娘胎以來,我們都感到安全。」
事實上,他們不用交學費,沒有借貸的負累,由幼兒園到大學,費用全免,用多少年去完成課程,悉隨尊便。丹麥擁有完善的醫療及社會保障制度,深入至每一階層。一個普通的工人每周工作37小時,每年有六周大假。當然,如此廣泛及深入的福利制度,並不是沒有代價,他們的稅率高達收入的50%。
對於丹麥的經驗,一名美國心理學家指出,欲望是憂慮的泉源,也是踢走幸福與快樂的主因,他說:「在美國,所謂美國精神,又或是美國夢,其中部分的內容,強調多就是好,尤其是在物質的世界裏,更是金科玉律。但是……這並不能令你快樂。」
[陳耀華 cyiuwah@alumni.cuhk.net]

6/27/2008

a link.南方人物周刊訪問馬先生

K,
發現作者蠻會“裁剪”啊。小女子的訪問記,好像也給做進衣服里去了,文章有點像是百衲裝:))
其實,天下文章……&×呵呵。
呵呵,大概馬先生簡體版書出多了,要在內地的雜誌上“打書”:))

Girlfriend is coming!


這是俺家窗外的撫仙湖,午后的景致最初是這樣寧靜的。
不一會,刮起了風,嗚嗚嗚,嗚——嗚——嗚,由湖上次第而來,水面在風下打著皺,特個性。一個人聽,有點怕。
有閃有雷有雨,不過一忽兒就過,好像每天如此呵。
氣溫不過28度,早晚就要加外套。怕熱的肥仔好喜歡,每天打球兩小時。


那天,MAYBOY帶著肥仔去見兄弟們,大家笑了:果然是個大家伙!

肥仔站在MAYBOY辦公室的門口喊MAMA,一抬頭讓他咔嚓了:哈哈,女朋友來了。

哼,臭小子,教你什么才是女朋友啊:
肯下手,把你稀里糊涂的廚房,給整出人間煙火樣兒;
肯帶著刀子、菜板、碟、碗、筷、胡椒、雞精、濃湯寶來“勞軍”,把你空蕩蕩、臟兮兮的食架給布上;
肯跑大食堂,去討油啊、米啊、蛋啊、醬油,還有蔥姜蒜,然后開伙,讓你屋子里溜出來的香氣霸占整個樓道。
甚至,敢自己個兒,冒著群狗騷擾的風險,深入農家養雞場拎回新鮮的農家蛋;跑去湖邊向摸蝦撈魚仔打聽是否有鮮貨!!
這兩天,俺家的流行語是:瞧瞧,這也是生存能力:))


MAYBOY家屬“大熊貓”,爺爺奶奶年年春天要搬回家百多斤“炮彈”曬筍干,然后千里迢迢寄到海南島。
這食物在我家是一個儀式,代表今年春又到,全家平安,一切照舊。
筍干是需要水發的,那么,小女子就發好了帶來。配水發筍的呢,最好就是海南文昌雞,這更不難了。飛了一個多小時,到昆明一摸提袋,哈哈,還是冰的呢。


于是,俺家云南撫仙湖第一頓午餐,就是海南文昌雞燉江南筍。
聽著MAYBOY和肥仔,咔嚓咔嚓嚼著筍子,小女子特踏實。
彼人湯足飯飽,小女子開始調皮:
“俺要開始專職磨人生涯了,給磨不?”
“給——”
“打擾不?律師大人。”
“歡迎打擾——”
#¥%……&×
這是2008年6月25日

錢華寫金安平與史景遷


金安平不寫自己家族史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7日
【明報專訊】「她有一種東方女人的魅力。她總是瞇起眼微笑,好像在品嘗甜食。」著名詩人北島在《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上帝的中國兒子》一文裏這樣描繪第一次見到金安平時的印象。
金安平,史景遷夫婦同時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亦同為明清史權威房兆楹的弟子,史景遷還是國際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夫婦倆閱讀歷史材料久了,累了,他們喜歡一起朗讀詩歌。
「在那條河中,冥河此岸的遠處,水的流動也充滿愉悅,在陽光下不停閃爍。」《合肥四姐妹》開篇就引用史蒂文生(Wallace Stevens)《康涅狄格的萬河之河》中的詩句。

水造生命的紀錄
「它完全體現了整本書的精神。」金安平說。《合肥四姊妹》講述合肥地區名人張樹聲(李鴻章的淮軍大將)四個曾孫女張氏四姊妹的故事。70年前,這些水做的女兒們開始籌辦自己的《水》雜誌,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這一弱小個體要想永不消失,就須將一點一滴匯入涓涓小溪,流入滔滔大江,最後湧入無邊無際的海洋。
史蒂文生被稱為「哲人中的詩人」,是金安平夫婦最喜歡的美國詩人之一,金安平喜歡他詩歌的主題和語言的純粹。她自己就身在康涅狄格,耶魯大學的所在地。
認識張家四妹張充和之前,金安平就非常尊敬17至19世紀的中國學者,他們受過考證學嚴謹的訓練。尤其充和在藝術、書法、中國戲曲史、考證校釋的功力相當深厚,不僅學問高,而且非常有才氣,開明,幽默。她五歲開始自學,從小就接受一種傳統的學習方式,像這種習慣,從來不輕易改變。95歲的充和,現在一大早起來還是練幾小時的毛筆字,從未間斷。
金安平稱雖然自己也受到家族傳統的薰陶,本身也作考證學研究,進入某一問題研究也會這樣,但是卻沒有這種持之以恆的習慣。金安平觀察充和的個性、品德,從各種不同的經歷看到一個人如何追尋學問和有所作為。
《合肥四姐妹》繁簡體本出版後,好評如潮。媒體稱讚金安平與丈夫史景遷一樣都是寫故事的高手。她連忙否認「不是高手,不是高手」,卻承認一定會受丈夫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是整本書框架的構建,而不光是講故事這麼簡單。」譬如史景遷寫過一本關於張岱的歷史書《回到龍山》(Return to Dragon Moun tain)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11/01/AR2007110102234.html,通過研究明朝遺民張岱及其《陶庵夢憶》來反思明朝人文價值觀的得失。張岱學問成就豐盛,寫過明史、很多家史以及詩文,這麼多材料,如何選擇;從頭到尾,大小標題,如何擬定,金安平從中受到很大啟發。「你把什麼都放進去的話,沒有人會有興趣閱讀。沒有什麼可惜的,要大膽地刪。」
2005年11月,金安平在台灣舉行《合肥四姐妹》中文版新書發表會。史景遷應主持人之邀介紹妻子時,形容她「仔細、一絲不苟、完美主義」。她認為丈夫過分誇獎了,反問道:「這是不是一種缺點?!」換個位置,她形容他「寫作時全神貫注、想像力豐富、對史料融會貫通、文筆華麗豐美」。
對名家讀經熱的概嘆
6月30日,為慶祝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十周年,史景遷與金安平應邀來港舉行一場對話,題目為「孔子與張岱」。同日,金安平還將舉行另一場文化講座——「孔子、孟子、荀子:歷久彌新」。
選擇這個題目,是想通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作品《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選讀、分析與比較,深入認識先秦時代討論的問題。目的是如何思考和利用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他們討論的這種方式,對當代的問題有些理解。
金安平最近5年來非常關心美國的政治問題。《孟子》中孟子與齊宣王有段對話,與燕齊戰爭有關。齊軍僅用了50天就打敗了燕軍,但是宣王的目標不僅於此,他企圖一舉併吞了燕國,而他又希望孟子能夠同意他的設想。他問孟子:「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宣王說:「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孟子還通過武王伐紂建周的歷史經驗做了進一步的解釋。金安平認為,這些學習,都有助於思考現代戰爭問題。
不久前,她應邀前往北京大學歷史系舉辦史學名師講座,主題就是「士貴或是王貴——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每次去中國,與北大歷史系的學生交流討論,最重要的是讓我真正理解當今中國社會。」金安平高興地稱那些大學生是她的「小朋友」,她對他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中國年輕人受到的學術訓練是非常優秀的,他們也非常聰明。」
今天的中國有不少社會人士願意花數千塊人民幣向名教授學習中國古老哲學與文學經典,像易中天和于丹這樣的學者更是透過央視百家講壇的《我讀經典》節目紅遍華人世界。中國的這股讀經熱讓她非常感慨,她在《紐約時報雜誌》發表文章,以生動的事例證明學生們早在中國舉辦重大政治集會前就已發現閱讀經典的樂趣,倒是目前已有不少學生對不顧一切提倡追求單一目標的政治哲學感到質疑。
歷史不只在於提供來自過去的實際課程,對學生最重要的是,歷史讓他們有機會思考人類判斷的對與錯,正因為如此,金安平對中國的下一代非常樂觀。「學生們可以更長遠地看待國家的未來,並且不願將希望寄託於任何理想的權宜之計,他們要改變,但還沒準備好,直到充分吸收歷史與文化傳統之蘊涵為止。」
去年她的最新英文著作The Authentic Confucius: A Life of the Thought and Politics出版,寫作理由非常簡單。一些在大學任教的外國朋友覺得沒有一本討論孔子生平、思想的英文著作,希望她能來完成。這本書從真正開始準備蒐集資料到去年出版,花了她差不多五年的時間。每年教孔子,她都會重讀一遍《孔子》,每次感受均不一樣。孔子如何能為門徒、後代提供齊家、治國、平天下、父母在不遠遊等忠告。中國的政治史、思想史總是在註解。她這本書是藉孔子與子貢、顏回、冉求三個門徒之間的關係,來探討孔子及其理論。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很快將由台灣時報出版社出版。
為祖父寫點東西
她現在手頭上正進行一個特別的研究項目,對象是她的祖父——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金毓黼,他以治宋、遼、金史著稱,尤其對東北史的研究成績卓著。1993年遼瀋書社出版了他的全部日記——《靜晤室日記》共十大冊,索引一本。
這10冊日記是祖父一生活動的紀錄,記載了1920至1960年間祖父的所見所聞所思。裏面有很多詩歌,對學問的思考,當代社會的描述,對戰爭的深切感受,很多是關於家人與朋友的生動故事,金安平形容「很打動人」。
「通過閱讀日記,對祖父有了新的認識。」金安平從來沒有見過祖父,關於祖父的印象只從父親那裏聽說過點滴。
現在還只是慢慢看,不知道將來怎麼做。」金安平希望能通過祖父的日記,為祖父寫點東西。因為1920至1960年的中國,距離她非常遙遠,她可以真的做一些歷史研究工作。
雖然對中國家庭、文化、思想、情感特別鍾情,但是,她表示「永遠不會寫家族史」,因為身為史學家,必須與寫作材料「保持情感的距離」。
金安平的父親金長銘是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一手培育漢寶德等台灣重要建築家。他的思想非常開明,他喜歡莊子,喜歡先秦思想,畢生的信念是將建築與莊子結合起來研究。父親生前只是發表了建築學方面的論文,金安平至今還保留了他的一些關於建築與莊子研究論文手稿。金安平記得父親是個說故事高手,無論是自創的鬼故事、古典小說、公孫龍的思想、金庸武俠、《莊子》的內容等,都可以拿來編成精彩的故事給自己小孩聽。父親特別愛自己的四個女兒,對她們的教學方式亦不呆板。他希望女兒們有自己的意見,與他爭論,包括政治議題,不爭論就是不愛父親了。長大後女兒們與父親的關係非常親。「父親從來不說你該這樣那樣,有時感覺父親不太贊成自己的決定,但是總是可以回家。」
「在思考方面,父親為我打下很多基礎,剩下的自己走自己的路。」金安平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取得數學學位後赴哥倫比亞學習中國思想史,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
在The Authentic Confucius一書裏她這樣感謝父母:
I owe the most to my parents, who created a world for us, first in Tainan, Taiwan, and then in Richmond, Virginia. Fromthem, I acquired a love for classical texts and the strength to step out on my own.
[文/錢華]
******
《合肥四姐妹》的传奇人生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合肥张家四姐妹。其父张冀牖希望她们成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两条腿儿。四个女儿不负父望,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走出精彩的人生。
  这四位女子分别于1907至1914年出生,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以及中国传统仕宦阶级进入现代后的改变。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金安平女士凭借其专业背景和渊博学识,讲述了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金安平是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太太,而史景迁是傅汉思的弟子,金安平听师母张充和讲过去的故事,近水楼台。

  张家四姐妹,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清史稿》有传。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牖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举家迁到苏州。张冀牖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

  张家四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个个身手不凡,叶圣陶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家四姐妹于1930年自办了一个家庭刊物《水》,自家人写、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油印家庭文学刊物。张家兄弟也不示弱,创办《九如巷》。
  张充和说他的爸爸对儿女教育观念开明,亦让她们自由发展。“儿女婚姻恋爱,他从不干涉,不过问,你告诉他,他笑嘻嘻地接受,绝不会去查问对方的如何如何。更不要说门户了。”有一邻居曾遣媒人向张冀牖提亲,求张元和,张冀牖哈哈一笑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所以,连张家的奶妈都说:“张家儿女婚姻让他们‘自己’去‘由’,或是自己‘由’来的。”
  大姐张元和一生深爱顾传玠,但她也难免有所憾,在顾传玠死后,元和复出登台,演《长生殿·埋玉》,她说:“原来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啊。”

  二姐张允和是四姐妹里最坎坷的,她遭遇丧女之恸,抗战时差点失去儿子。张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笃,走过幸福而漫长的人生。晚年两人补拍的婚纱照上,93岁的周有光题“人得多情人不老”,89岁的张允和题“多情到老情更好”。1999年她先后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一时甚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乐道。她还常在中央电视台露面,语言俏皮,举止又有戏剧味,观众都说她是个“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说:“我现在比周有光还有光!”

  三姐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多少有点被动的意味,可以说是情书创造的爱情奇迹。沈从文一生分裂成两半,1949年以前是文学家,以后是文物专家,张兆和是支撑沈从文精神世界的力量。沈从文曾一度爱上女诗人高青子,但这毕竟是一段插曲。沈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能包容他的妻子。
  小妹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才华最突出,最具艺术气质,也是人生最隐逸的。远嫁美国的张充和,悠然日常,仿佛已忘于尘世。

  昔日合肥大宅里的共同的少女记忆;曾经的时代新潮;曾经的民国旧影;激荡的政权更迭。岁月沧桑,成为她们生命的底色。张家旧事,像是流水,润蕴着,浪迹微微,动人心弦。(文/柳已青)

6/26/2008

a link.蓋茨下下

飞往昆明:20080624


我的綠島海岸線

滇池被綠藻毀了

等,是美好的——————

我的馬兒,顛兒顛兒的來了:)

十四年前的此次此刻肥仔來摻和了:)

幾天不見,這家伙高過爹地了

a link.永远的首席记者 永远的新闻主角

閱讀時光:陸鏗《大記者三章》


前言:什幺是大记者
文:陆铿

一九三八年,我十九岁。那年我从烽火遍地的中原,陪着祖母回云南老家保山,于是就在保山的县中当起老师,并组织起一些教导学生的抗日活动。
一九三九年春,又是作家又是记者的萧乾,沿滇缅公路采访来到了保山。因为县里的抗日活动做得出色,所以别人建议他访问县中,因而与我一见。当时他已是名记者了,但不惜向我这边地中学教师访问边疆人民对全民抗战和打通滇缅路的各种反应,并及时笔记。他谦和、总是带着微笑的态度,使我印象深刻。而他所表现的献身新闻事业的热忱,更使我受到鼓舞。我原来就有做记者的冲动,之前就曾为缅甸《仰光日报》写了保山农民为滇缅公路流血流汗的报导,算是我从事新闻事业的处女作。会见萧干后,通过跟他的长谈,更激发了我想当记者的热情。我一直把他视为我作记者的启蒙者。

这样到一九三九年我祖母去世,把她老人家安葬之后,我就决定动身去重庆,几经波折后,考上了中央政治学校(政治大学的前身)新闻事业专修班。在专修班虽然只接受了一年的正式新闻教育,但有幸遇到了极好的老师。
班主任马星野先生,毕生贡献于新闻教育和新闻事业。他把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所学的新闻学理论,结合中国新闻事业的实际,传授给我们,强调新闻道德和记者操守,使我们得益极深。
教授采访学的赵敏恒先生,是公认当代中国最了不起的记者,担任路透社远东经理,为国际新闻界所推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我们遇到了英、美大牌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他(Thomas Chao)就伸大拇指。
教授新闻写作的俞颂华先生,是循循善诱的学者。教授社论写作的王芸生先生,为张季鸾、胡政之领导的《大公报》第一枝笔。
在思想上,影响我最深的是元老报人于右任先生。右老告诫我们,办报一定要为民请命,与学者密切联系,争取学者在言论上的支持。右老勉励我们:「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昔人以此为执政者之天职,吾则以此为新闻记者之不二法门。」「为维护新闻自由,必须要恪守新闻道德。新闻道德与新闻自由是相辅相成,没有新闻道德的记者,比贪官污吏还可恶。」

右老不但使我深深认识到新闻事业破旧立新的历史使命,也让我体会到他所说「新闻记者是时代最快活的人」,以及言谈间流露「我还想作新闻记者」的感情,和经济收入方面自我要求严格的品德。这些都大大激励我奠定终生从事新闻事业的志节。我之所以立志毕生作记者,与右老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六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但总的感觉是一种自豪的美好,或者说,美好的自豪。每当我的学生问我对记者生涯的感受时,我都坦诚相告:如果下一辈子叫我选择职业和事业,我的选择仍然是新闻记者。
(第一章 如何交朋友)
一个记者该给他的采访对象唯一的印象,就是你是他的「知音」。因为只要你做到了这一步,他就会把所有的事情,侃侃地告诉你。
我曾经在美国采访过大陆一位有「儒将」之称的张爱萍将军。新闻界认识多年的好友郑心元和我一起去访问他的。郑心元坐在我旁边听我讲,等访问结束之后,郑心元表示,他从来没有想过采访可以这么精采。他说:「陆大哥与张将军问答之精采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年来第一次遇到的,开诚相见,气氛和谐,问题深入,毫无顾忌,有啥说啥,直达中心,不必争辩,各抒所见。」

(第二章 如何面对突发新闻、独家新闻)
采访对象是有不同身分的,有的地位很高,有的中等,有的是一般的,你去的时候千万要注意避免你也分类对待他们。就是对高层地位很高的人,和对中层的人,和对基层的人,你去采访他们,在心情上应该都是平等的,都是你的采访对象。你不可以对高层的人必恭必敬,对基层的人却跷着二郎腿,这是不可以的。对记者而言,总统和山上拉车的贩夫走卒在你眼里是一样的,都站在同一个平等线上。不能在总统面前,吓得不得了,缩手缩脚,在车夫面前就根本不在乎。要养成一个习惯,平等待人,我们希望人家平等对我们,我们对人家也要平等对待。

(第三章 如何面对试炼)
于右任先生曾经讲过,作记者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因为记者不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先天下之乐而乐。正因为记者是最快乐的,所以要时常自省,不可以得意忘形。因为一忘了形,接着下来,肯定第一步是带来烦恼,第二步带来痛苦,这是自取其咎。本来是第一快乐的,最后就是自己活该!所以除了反省之外,就是再反省!干我们这一行,说起来容易其实不太容易。有时候特别的东西送上门来看起来是大福,其实是大祸。

何谓大记者
大记者,需要几个层面的要件:
第一:要经验比较丰富,有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自己下过总结。也被别人客观地下过评断、相当地重视。
第二:遇到突发状一定会挺身而出,遇到越大的事情越不畏缩。并且,绝对不因为新闻的状况或任何压力而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第三:有全方位的观察,能够见树又见林。
第四:坚持新闻最根本的原则:公正的立场与平衡的报导。
第五:有终生把记者当作志业的心理准备。

*******
記者, 要做「大」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6日

【明報專訊】不知道特區高校的新聞系學生是否需要讀中國新聞史?至少,總該讀讀《陸鏗回憶與懺悔錄》吧?再不然,總不能不讀陸鏗的《大記者三章》。
這樣的一位風流人物,這樣的一位時代勇士,他走過的新聞之路,中國年輕人是不應該全無所知的;他對記者專業的期許與進言,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更不可不慎重記取。
回憶之著,出版於十一年前,不容易買得到了,但記者之書,出版於四年以前,仍被擺放於特區書店的書架上,可見本城仍有識貨的書店經營者。讀完這段專欄,記者們,請即去書店搶購,手快有,手慢無。
關於《大記者三章》,我寫過讀後感,如今再引,不動一字,依然適用:
許許多多記者朋友在寫「採訪後記」或「採訪側記」之類文章時,都喜歡開口閉口自稱「小記」,彷彿自己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人物,剛好遇上某事某人,順手貪過癮寫它一寫。於是,我會忍不住暗問自己:如果你真的只是一個小人物,為什麼當事人要花時間見你、要冒風險對你和盤托出心裏話呢?讀者又為什麼要花金錢和時間和眼力去讀一個小人物所寫的文章呢?你又怎有膽量和資格用一支青嫩的筆去審判別人、論斷別人?
一連串追問,或可逼出一個答案:世上絕對沒有「小記」。每一張記者證都代表一種特權、一項榮譽、一個責任,假如記者從開始即自認「小記」,那就當然不容易做出新聞成績。
甚至,不僅沒有成績,反因自甘為「小」,隨之淪為不負責任,沒有證據就下筆亂寫,沒有推斷就亂下結論,令被報道的人蒙受冤枉;一旦出了問題,記者即用一句「我只是一個小記,你期望我能如何?」來推搪自欺,全無承擔。
陸鏗先生想必同意上述看法,因為他從開始投入新聞行業那天起即自視為大記者,六十三年來,以「大」自許,以「大」自豪,完全不屑於扮演小記角色,所以連出書亦以「大」為題。
故人已去,壯志猶在,特區的年輕記者可會願意透過書紙,聽聽前輩的忠告與示範?
******
口水KY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7日
【明報專訊】讀《陸鏗回憶及懺悔錄》,除能加深認識新聞史與近代政壇的風風雨雨,更可學習談吐應對,這對常須上京採訪的記者來說,尤有效益。
特區年輕記者北上採訪,面對中央或地方各級高官,往往有強烈的無力感,除了不斷點頭說「是,是,是」或「哦,哦,哦」,便沒有其他話可以說了,故只能勉強維持一問一答的簡單查詢,極難達成深度訪談。
理由?別怪高官沒給你足夠時間,要怪,就怪你自己沒有良好的溝通能量令對方喜歡讓你採訪、願意跟你聊天。要有此能量,一來,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面,足以像打乒乓般跟對方做思想互動,二來呢,必須學懂說話,在適當的時候講一些虛詞甚至恭維,讓高官自我感覺良好,覺得你是他的知音。
他畢竟是官嘛,在沒有扭曲事實、沒有顛倒黑白的情下,維持一下他的自尊,絕無不妥。人際肉體交往,有時候用得上KY,而在人際心靈交往裏,口水就是最有效的KY。
類似實例在陸鏗書內無處不有,別以為這位大聲記者只會冒犯權貴,其實,他對於禮貌分寸和言詞進退,是守得很緊的。譬如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奉假惺惺的蔣介石令去勸胡適出選總統,胡博士跟他坐下聊天,由祖宗十八代談起,相談甚歡,只因陸鏗知無不言,而即使不知,亦可以言。
像五四運動,其實陸鏗所知不多,但當胡適談及,他亦如此接口:「適之先生是五四運動的開路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代宗師,不但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早已有了定評。民主與科學就是你和五四時代的一些先進在中國播種的,你出任總統,正是中國走向民主政治的一個標誌。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福音,也是對中國友好的所有國家的盼望。」
好名惜身的胡適聽後,焉能不動容。所以,他拍拍陸鏗的肩膀,道:「對極了!民主政治,中國人民已經盼望近半個世紀了。我們應該為它的實現而盡力!」
寫了六百多頁的厚厚回憶,陸鏗不僅自述生平,其實亦是對後輩提供了一套「說話指引」。特區記者朋友,好好讀,好好學,天天向上,必有好報。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6/25/2008

林奕華張艾嘉 VS a gap year


K,
今天是肥仔長尾巴的日子。
其實,昨天在飛往昆明的機上,空姐就已經反復問了幾次:先生,需要點什么?弄得肥仔有點郁悶:MA 俺還可以當一天少年兒童唉。MA:噢,一米八的那一種:)氣得肥仔翻翻白眼兒。

今早,MA想辦法弄了雞湯、竹筍、青菜、雞蛋長壽面,在鄉下清早就給他過上了生日。
這會兒,在撫仙湖畔可以聽濤看柳的屋子里,肥仔戴著耳機坐在對面眼睛盯著電腦。
MA問:您屬于哪類小迷糊?是不是需要失戀的那一種?
肥仔看看我,嘴一歪:不知道。(頂著一個雞窩頭,一口氣吃下五根長香蕉。)

建立只屬自己的syllabus吧
記林奕華張艾嘉對談@創意書院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5日
【明報專訊】這次張艾嘉與林奕華的對談講座叫做「他人笑我太瘋癲:如何變得有創意」,瘋癲由對談的題目開始。林奕華拋出來的題目是「Truly, madly, deeply: how one becomes creative」。看見madly一字,瞬間想起古裝扮相的周星馳,邊搖頭邊吟哦唐伯虎的「別人笑我太瘋癲」。
對談乃日前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開放日的節目之一。天氣雖然陰晴不定,然來者不少,幾乎坐滿四百座位的劇院,當中不少是創意書院學生的家長,聽兩位講者討論之餘也順道了解創意書院。
林奕華偶遇「瘋癲」:當我碰上榮念曾
林奕華先就「瘋癲」打開話匣子,說藝術家感覺上總有點瘋癲。張艾嘉隨即由此而連繫到藝術家的「專一」。專一重要,因為那其實讓人做好自己的創作,還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林奕華提到他年少時是如何鍾情於張艾嘉的電影,會找她的所有作品來欣賞。這種沉溺(沉溺還包括十一歲時矢志要認識姜大衛,可惜信件未寄出就給母親發現並滅了)除了讓人更了解自己熱中的事物,還能幫助自己建立一種只屬於自己的syllabus。這課程與正統學校的課程不同,因為這課程是獨一無二和私人的,而且自己為自己度身訂做,與個人的興趣和稟性關係最大。
對林奕華而言,學校的作用,正正在於幫助學生發掘這種種因人而異的「個人課程」。所以學校的制度其實遠不及老師重要,而老師的職責就是讓學生發掘和認識自己,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路。學校應該給學生更多創作的空間,因為創作背後的精神每每能幫人建立自信,協助青少年人從種種社會規範走出來。林奕華舉了自己做例子:因為社會和朋友之間的壓力 ,他在最迷失的時候原來想過自己成為一個會計師,直至他遇見在香港藝術界舉足輕重的榮念曾。他回憶說,那時候他就像榮念曾的學徒,不斷看他在看的書、聽他在聽的音樂,但同時又不想成為他的翻版,所以便努力建立並且發現自己的personal syllabus來。
當然,林奕華最終還是沒做成他的會計師,但香港從此卻多了一位藝術家。
張艾嘉退為保守母親:也應給家長上創意課
張艾嘉當日的身分比較特別。她一方面曾是個在一個極自由的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一方面是位聽見兒子說要放一年gap year便本能地差點開口責罵的母親,一方面是創意書院校董。因此,在整個對談當中,張艾嘉不斷在她眾多的身分中來回往復,時而懷緬,時而展望,但故事總是說得娓娓動聽。
張艾嘉從她的少時經歷講起。她說,在中學時期已自知並非讀書的材料,所以很早便決意出來工作,多作嘗試,結果她找到電影。只是愈做就愈發覺自己的不足之處,這迫使她不斷學習。知不足而後學,林奕華口中那種個人syllabus才因而漸漸形成,這大抵就是張艾嘉自學與自我認識的門路了。
林奕華覺得張艾嘉是個幸褔的人,因為她年輕時竟能這樣自由地實踐欲望,很早就接觸過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嘗試過不同的電影工作崗位。加上張艾嘉小時候從台灣來港,很早就有接觸不同文化的機會,更難得適應得那麼好。林奕華由此帶出,溝通能力將是下一代最重要的能力,因為下一代在香港以外工作的機會愈來愈高了,子女日後要是在瀋陽或重慶工作,真是半點不用出奇。文化藝術的教育有意思,不是因為他最終會使人成為藝術家,而是因為兩者都與溝通有緊密的關係。
但林奕華也明白張艾嘉身為人母的矛盾。一方面想子女擁有自由意志,一方面又怕他們受傷,但無論如何,父母還是應該一早意識到子女有天是會離開自己的。子女反而要幫助父母「relive their youth」,學校也應開辦專給家長報讀的創意課程,讓他們重新年輕起來。對於張艾嘉的兒子提出要放一年gap year,林奕華笑言其實毋須mind the gap;眾大笑。
迷失?走回喜歡的路 太自我?待他失戀吧
主持人問到二人對兩類青少年人的看法和忠告:一類是因找不到目標而覺得迷失的,另一類是恃有才華或者因早有目標而變得自我的。張艾嘉回答說,或許是性格使然吧,自己年輕時少有迷失的機會。強烈的好奇心使她不斷嘗試,先是唱歌,然後是電影,最終還是覺得電影比較適合自己,興趣也較濃,便一直做到今天。她想起有次跟張瑪莉聊天,張瑪莉說退休真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問張艾嘉退休後想做什麼。張艾嘉笑說那刻覺得真心虛,因為自己原來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莫非退休便要做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關於少年人的迷失,林奕華提到學業成績。部分年輕人覺得迷失,是因為成績雖然最能給他們信心,但那些學科或者知識卻又不是他們最感興趣或者認同的。結果在大學讀生物的不喜歡生物,回頭又覺得太遲。林奕華再次提到文化藝術。那是可能的出路,因為它除了可以幫助人溝通,還是因為它能使人在sense and sensibility兩方面得益,而情理兼備在這個變化急速的社會裏頭實在太重要了,對認識自己也有幫助。
問題是,家長放心讓子女在文化藝術方面發展嗎?很多家長不放心,林奕華覺得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未脫離難民的想法,而且還將這想法投射到子女身上。對他來說,藝術家與醫生律師不同,是因為藝術家每天都需要很多很多的運氣才能把事情做好,而這足以叫很多家長不安了。但人生本來就沒什麼保證,何不放開懷抱讓子女多嘗試多碰壁呢?
對那些因自覺有才華而自我的年輕人,林奕華的看法更簡單。答案就是毋須理會,然後待他失戀。失戀讓人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他說自己就在失戀學到很多道理了。
張艾嘉和林奕華在對訪的末段與在場觀眾一起討論問題,題目主要環繞創意教育。發言的朋友不少是學生的家長,有的對創意教育半信半疑,但大抵對創意教育抱持相當樂觀的態度。有趣的是一位觀眾的夫子自道:雖然以前對電影充滿興趣,但結果還是沒有成為電影人,而成為了林奕華沒做成的專業會計師。但因為興趣使然,她最終還是沒放棄文化藝術。
吳志森當天也是座上客,他問了個相當深省的問題,其實值得更多人一起思考,就以他的問題為本文作結好了:為什麼到現在才有一間創意書院?為什麼大家對創意教育還是充滿未知、充滿猶豫呢?
[文/郭梓祺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老師]
百厭仔係叻仔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5日
【明報專訊】天水圍的高樓上,百厭姊弟爬牆落街,二百幾呎高空,風吹髮亂,命懸水渠,兩隻小蜘蛛膽正命平,無懼跣腳跌死。讀此奇聞,讀者嘖嘖稱奇之餘,亦感心慌腳軟。

街坊謂,此小姊弟平日甚是百厭,偷食執垃圾搞搞震。腦海裏立刻跳出來衰仔形象﹕臉有污漬,手腳利落,眼放精光,指甲圍黑邊,踢拖鞋遊蕩街頭……

他倆周身無「蚊」,空肚捱餓,但眉精眼企,不靠父母「自食其力」。常人眼光,定必可憐窮小子無飯開,又怪那個二十六歲的老母其身不正,打機打到仔女都唔記得。然而,若把這些正常尺度暫時擱置,先不問誰對誰錯,單從這對小伙子的眼睛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家庭,他們的世界,會是一個怎樣的天地?

老竇老母無得揀。小小年紀,你叫他倆搵工跳槽「搬竇」不成!不過他們就在母親打機、懶的時候,離家出走,流浪街頭,用盡他們求生的本能玩通街、食通街,別人拋棄的爛生果,他們撿來挑一塊未枯爛的果肉充飢。不錯!他們係百厭精!但他們不百厭又可以做什麼來改變空洞的家庭?我們或許要倒過來佩服他們的生存韌力。對比今天中產家庭的皇帝女皇帝仔,鬆了鞋帶嗎,母親馬上跪下來快快為子女綁好;叫了杯凍檸檬茶嗎,父親馬上拿過為子女「篤」爛幾塊浮面的檸檬。而這則問題家庭新聞裏的衰仔衰女,其實就是什麼problem-solving教學中的精仔叻仔。壓在他們頭上是一個天大的problem,他們沒有被壓扁,反而愈壓愈勇,勇到爬渠落街,在渠路斷絕倒吊半天的危急關頭,從窗戶爬入鄰居廚房,安全落地。你話佢係唔係叻仔叻女?

[馬傑偉]

6/24/2008

唾手可得 vs 垂手可得

唾手可得 vs 垂手可得/文﹕張健波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L:
你指《明報》6月14日娛樂版的一條標題「梁洛施 :公平不是唾手可得 官司事件體會人生」是否弄錯了?「垂手」一看而知是把手垂下,「唾手」又何解?
唾手,是往手上吐唾沫。「唾手可得」是成語,比喻容易得到,它由來已久,根據台灣教育部《成語典》,更只有唾手可得,沒有垂手可得;《成語典》注明不可作「垂」,不過,近年出現異形「垂手可得」,甚至在台灣的地鐵 燈箱廣告,也出現「垂手可得」。若用google搜尋,「唾手可得」有129萬項,「垂手可得」也有28.9萬項,數量依然相當懸殊。
「唾手可得」這個成語有出處,《成語典》便援引了5個例子:
1. 《三國演義》第7回:「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2. 《水滸傳.第97回》:「今當乘其驚懼,開以自新之路,明其利害之機。城中必縛將出降,兵不血刃,此城唾手可得。」
3. 《說唐演義.第60回》:「眼見關內無人,此關唾手可得也。」
4. 《東周列國志.第7回》:「此城唾手可得,不意鄭兵相助,又費時日。奈何?」
5.《文明小史》,第41回:「以為這學堂教習一事唾手可得,那知回家數月,到處求人,只因未曾走這康太守的門路,所以一直未就。」亦作「唾手可取」。
唾手可得的近義詞,包括易如反掌、輕而易舉;反義詞則是難於登天、大海撈針。
你若有空,請登入台灣教育部《成語典》細看,網址為http://140.111.34.46/chengyu/sort_pho.htm。
如果你看到有參考價值的網址,也請你通知我,謝謝。
張波 謹覆
[張健波 kbcheun g@mingpao.com]

奔向撫仙湖


K,
天一亮,小女子將攜肥仔再出發,奔向撫仙湖。
昨天,和MAYBOY短訊:看俺帶些啥!
其人曰:哈哈。

“哈哈”是啥?到了再說:)

我們家的巨蟹大狗,后天就長尾巴了。
今日,傍晚接他,從老師哪兒。小子竟然說,和老師仔細分析了俺家的屬相和星座。
MAMA:獅子座,占有欲極強,可也是大貓,好哄;蛇么,軟綿綿特能纏人:)。
PAPA: 金牛座,事業心強,也能干成大事;馬么,奮蹄啊、奔騰啊,特耐勞,還蠻帥。
ZAIZAI:無論巨蟹還是狗狗,看著龐大,其實溫順,可是若是惹急了,夠狠。

小女子聽了,特想問:這樣一組組合,如何相處最佳啊?
看來,是個人,都會八卦:)

我們得獎了嘢


這是俺們的招牌

這是俺們的花園,熱帶的。拍照時,有一只蝴蝶撲過來,繞了一圈,又去拈花:)

6/23/2008

不悔之戀:陸鏗與崔蓉芝


陸鏗與崔蓉芝
E,
謝謝傳來關于老前輩辭世如此精準的剪報。
前輩的堅持,無論是理念,抑或是感情,都令小女子欽佩。
是啊,人的一生,遇到喜歡做的事情,遇到喜歡相依的人兒,都是很不容易的事。陸崔是幸運的,他們竟然兩樣都遇到了,所以目光里的淡定,小女子看來就是兩情相悅,共同面對未知的世界,不孤單。

一代報人陸鏗病逝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台北報導】
2008.06.22 02:50 pm


一代報人陸鏗因肺栓塞,在醫院昏迷十天後因呼吸困難,於台北時間今天早上台北時間10點05分病逝於舊金山,享年89 歲,去世時親人隨侍在旁,家人將遵照陸鏗遺囑,安排回老家雲南安葬。

陸鏗一生堪稱「傳奇」,政治大學前身、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專修班畢業後,任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堪稱中華民國第一個廣播記者,從1940年代起就活躍於新聞界,但因堅持理念,陸鏗先後坐過國共兩黨22年牢,出獄後又因不同理由得罪兩黨,同時被海峽兩岸列為黑名單,創下的「輝煌」歷史,不只於新聞界、在兩岸政壇也無人能出其右。

陸鏗畢業後不久,和同學一同經營小報「僑生報」,隨後率先發布了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消息,二戰後隨盟軍總部採訪走遍歐洲,後擔任中央日報編主管,因揭發孔宋貪污案得罪國民黨;1949年4月,陸鑑因辦「天地新聞」下獄,為于右任、閻錫山所救,但因有意在閻錫山組閣計畫中擔任發言人,1957年被打成右派,再判刑入獄,直至1975年獲釋,於1978 年4月底赴香港,與胡菊人創辦《百姓》雜誌。

陸鏗「事蹟」並未至此結束,1985年他發表的「胡耀邦訪問記」,成為胡耀邦被迫下台的罪狀之一,1990年陸鏗又因協助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赴美,名列中國政府黑名單,直至去年才獲准以探親名義回雲南老家。

陸鏗因採訪江南案和劉宜良遺孀崔蓉芝結緣,居住於舊金山三藩市,但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不僅鮮少外出,也已喪失許多記憶,今天病逝,也留下一生傳奇供後人憑弔。

【2008/06/22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
陸鏗辭世 忘了親人忘不了採訪

2008-06-23
中國時報
【王良芬/紐約廿二日電】

不離不棄▲知名新聞人陸鏗(右)因肺栓塞導致呼吸困難,台北時間22日病逝於美國舊金山,享年89歲。圖為陸鏗與妻子崔蓉芝去年合影。(本報資料照片)



 旅居舊金山的資深新聞記者陸鏗因肺栓塞,在醫院昏迷十天後,因呼吸困難,於台北時間廿二日上午十點病逝於舊金山,享年八十九歲。去世時親人均在身旁陪伴,身後事將遵照遺囑,送回老家雲南安葬。陸鏗過世前,有時記不得親人,卻未忘多年新聞工作的責任心,還曾急得要趕去採訪。

 陸鏗罹患老年癡呆症多年,五年前病發初期,先是找不到廁所,接著忘了兒子陸可信的名字,接到兒子電話當對方是陌生人。他事後自稱「老混蛋」,在新聞界餐聚時,常拿來當成笑話講。
 肺栓塞病逝舊金山 享年八十九歲

 陸鏗的老年癡呆症每況愈下,這些年來都靠老伴崔蓉芝不捨不棄照顧。然而在他臨終最後日子裡,他竟然有時也記不起崔蓉芝,有時還請問她是誰、貴姓,然後很有禮貌地說謝謝。崔蓉芝親自照顧陸鏗二十年,陸鏗視崔蓉芝為女神,但到最後竟也忘了她是誰。

 雖然陸鏗記不起身邊的親人,衰弱身體早已無法自理生活,但新聞記者的責任感依然深埋腦海。崔蓉芝說,陸鏗有時會半夜把崔蓉芝搖醒,急著要出門採訪,他說人家已經派車到門口,擔心遲了會誤了事情。

 罹患老年癡呆症 崔蓉芝親自照顧

 二○○七年的雲南行,讓陸鏗一償多年宿願。但回來後,他翻視著回鄉的照片簿,竟然感覺十分陌生。今年五月在舊金山的家中,崔蓉芝指著陸鏗的照片,問他知不知道這是誰?陸鏗搖了搖頭,崔蓉芝說「這是陸鏗」。陸鏗詫異道:「陸鏗?那不是我嗎?」然後再仔細檢視照片中的自己。

 陸鏗去年三月返回雲南探視老家,行前曾來紐約和新聞舊識相聚。當時他體力已大不如前,記憶力正迅速流失,那次聚會仿佛是與老友告別。當時陸鏗談了一些陳年往事,對於回雲南老家十分期待。

 去年返鄉雲南 體力大不如前

 人們多稱頌陸、崔的愛情偉大,讚揚崔蓉芝善良和情義;陸鏗曾向記者說,他遇到崔蓉芝如「枯木逢春」。而在陸鏗晚年生病後,崔蓉芝無怨無悔的照顧,讓當初指責陸鏗無情拋棄元配楊惜珍的人士也逐漸接納陸、崔的戀情。

 當時崔蓉芝聽著淡然一笑,她對記者說:「我這一生就是太有同情心,一些決定被同情心所誤,所以義無反顧地走下來了。」陸鏗當年因政治問題入獄,受了許多苦,崔蓉芝初聞相當動容,憐惜之情於是滋長。崔蓉芝說,陸鏗是非常有正義感的人,為人坦率真誠,輕財重義,對朋友不計較付出,這是她最欣賞陸鏗的地方。陸鏗走了後,壓在崔蓉芝身上的情意重擔,或許終於可以卸下。
*****
陸崔之戀不悔之愛
世界日報 - 11小時前
【本報綜合報導】陸鏗患了阿茲海默症後,崔蓉芝對他不離不棄、無微不至的照顧,聞者無不動容。陸崔之戀一路走來,相愛相守,陸鏗自稱遇到崔蓉芝譬如「枯木逢春」,崔蓉芝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她的感受,但她以行動表達了不悔之愛。 20年前,初傳陸崔之戀時,在陸家、新聞界和 ...

陸崔之戀 不悔之愛

【本報綜合報導】陸鏗患了阿茲海默症後,崔蓉芝對他不離不棄、無微不至的照顧,聞者無不動容。陸崔之戀一路走來,相愛相守,陸鏗自稱遇到崔蓉芝譬如「枯木逢春」,崔蓉芝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她的感受,但她以行動表達了不悔之愛。

20年前,初傳陸崔之戀時,在陸家、新聞界和他們的朋友圈裡確曾引起很大的震撼,當時固然有人祝福他們愛河永浴,但嘴裡含著酸葡萄講話的也不乏其人;陸鏗的大兒子可信曾寫信指責他、批評他,其他子女甚至推斷「只要兩個星期,崔蓉芝就會跟他分手」。

若說陸崔之戀是偶然,倒不如說是冥冥中的安排。 1984年10月江南遇刺喪命事件發生後,一向耿直愛打抱不平的陸鏗馬上就跳出來,斬釘截鐵直指那是一樁政治謀殺,在那眾說紛云的時候,他勇於出面說公道話,立刻引起了崔蓉芝的注意,所以後來才會邀請他 出席1986年於紐約舉行的江南逝世兩周年座談會。

而陸鏗幾乎也就是在紐約對崔蓉芝動了情。他們互吐愛慕之情於香港之會,據陸鏗說,他回紐約後,常利用清晨吃早點的時間,從家裡溜出來,在一家小咖啡館裡打電話給崔蓉芝,情話綿綿。他們在1988年去黃山勘查江南墓地之旅發生了肌膚之親後,陸鏗說,他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有女人味的女人。


當年楊惜珍與陸鏗結婚不久,陸鏗即含冤入獄,先後有20多年之久,楊惜珍日送牢飯,對外支撐門戶,對內獨力撫養陸、楊兩家四代老小十多口家人,陸鏗被釋來美後,誰料他竟跟崔蓉芝「跑了」。

天安門事件發生後,陸鏗正好在洛杉磯西來寺寫回憶錄,一聽到「六四」槍聲響起,他當即投筆奮身而起,以七旬高齡奔走各地去參加中國大陸民運人士海外民主運動,為促進中國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盡一分心力,不論他走到那裡,崔蓉芝總是在傍相伴。

陸鏗罹患阿茲海默症後,遺忘許多事,兩年來,在崔蓉芝的悉心照顧之下,陸鏗還能經常出門活動訪友,崔蓉芝說照顧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訣竅就是有耐性,別生氣。

2008-06-22

聯合報
A4 | 要聞 | By 本報汪士淳、陳美惠 2008-06-23
「新聞第一 女人第二」 陸崔戀 說要懺悔終不悔

陸鏗對自己的一生,曾自言「新聞第一,女人第二。」
中國新聞史上,這位老記者有一席之地。從一九四年起一甲子記者生涯,他的報導影響歷史的進程;他為人稱頌的是曾為新聞自由坐過廿多年的牢,但晚年說要懺悔卻終不悔的是,轟轟烈烈地與崔蓉芝的黃昏之戀。

陸鏗是中國最早的廣播記者,二次大戰期間任中國駐歐洲戰地記者;抗戰勝利後任南京《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時,大篇幅報導揚子案,揭發孔宋家族貪汙,他即使面對蔣中正質問,依然堅不透露消息來源。

此事最後平安度過,但陸鏗還是為了新聞吃了牢飯。一九四九年,他在廣州辦《天地新聞》,因為報導中研判共軍可能的登陸地點而被捕,報館也被查封;以後大陸變色,他又於五○年代被打成右派,在昆明坐了長達廿二年的牢。

一九七八年,陸鏗赴港。他在香港辦《百姓》雜誌時,訪問了當時中共總書記胡耀邦,沒想到卻成為胡下台的緣由之一;此事,他也認為該懺悔。在《陸鏗回憶與懺悔錄》裡他寫道:「『新聞第一』的習慣,仍牢牢扎根思想裡,在處理新聞性稿件時,只問事實,很少考慮影響。」

此後,陸鏗面臨人生另一段懺悔陸崔戀。早年陸鏗與楊惜珍結婚不久即入獄,楊惜珍廿多年來送牢飯,獨力撫養陸、楊兩家四代老小十多口,陸鏗離開大陸後,卻在感情上背叛了老妻。這段轟轟烈烈的婚外情,陸鏗自己都說要等著「全世界向我扔石頭」。

一九八四年江南事件發生後,陸鏗立刻跳出來直指是一樁政治謀殺,立刻引起了崔蓉芝的注意,兩年後邀請他於紐約舉行的江南逝世兩周年座談會。

陸鏗幾乎同時對崔蓉芝動了情。他們在一九八八年去黃山勘查江南墓地旅途有了肌膚之親後,陸鏗說他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有女人味的女人。他的解釋是,「總覺得自己受了太多太多的罪和苦,因此,需要撫慰,需要體貼,需要溫柔,更需要恢復青春。」前三者老妻楊惜珍給了,青春的需求則來自崔蓉芝。


陸崔戀一直是爭議的,但如今一晃廿多年過去,陸鏗罹患阿茲海默症後,兩年來崔蓉芝不離不棄地悉心照顧,他還能經常出門活動訪友;她一直守到他辭世,爭議的戀情也成了佳話。
****
蘋論:悼念報人陸鏗呼喚新聞自由
香港時間昨晨10時05分,一代報人陸鏗在美國三藩市病逝。這位閱盡歷史滄桑、自誇平生只幹過記者和囚犯兩種行當、下輩子還要當記者的報人,身體力行「記者要永遠保持初戀的熱情、戰士的勇氣、宗教的虔誠和殉道的精神」,以其備受爭議的傳奇經歷,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燦爛的一頁。
陸鏗號「大聲」,人稱「陸大聲」。除了嗓門洪亮之外,他坦率直言,時有振聾發聵之舉,也是其中原因。他先後坐過國民黨、共產黨的牢共22年,出獄後又因得罪國共兩黨,同時被海峽兩岸列入禁止入境的黑名單。他曾為維護新聞自由,力抗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也曾為維護新聞自由,連累中共總書記胡耀邦。

1940年代,陸鏗擔任《中央日報》副總編時,曾主張「先日報、後中央」,即新聞第一,其次才是作為國民黨喉舌。1947年7月29日,在陸鏗策劃下,《中央日報》披露了孔祥熙、宋子文家族挪用3.8億美元外的消息,震驚中外。蔣介石下令追查消息來源,並當面逼陸鏗交代。但陸鏗抱「不要腦袋」的決心,痛陳是非,終讓蔣介石釋懷,決定「甚麼人也不處分」。

陸鏗新聞生涯中的巔之作,是1985年5月10日以香港《百姓》雜誌社長身份,在中南海採訪被稱為中共開明派代表的總書記胡耀邦。胡耀邦在訪問中就中共高層政治分歧、新聞自由等敏感問題坦率地發表了意見。

胡耀邦看到《百姓》的報道大樣後曾提出七點修訂要求,但被陸鏗拒絕,結果報道成為胡耀邦被迫下台的罪狀之一。中共中央的文件指:「(胡耀邦)破壞集體領導原則,不和政治局其他同志商量,就接受包藏禍心的陸鏗的訪問,洩露了國家機密,並任陸鏗肆意攻擊我黨政治局委員(胡喬木)、書記處書記(鄧力群)。」

陸鏗後來曾就連累胡耀邦表示反省,認為「應該受到譴責,至少是良心的譴責」。但是,中國前外交官陳有為指出:「陸鏗只不過是把掩蓋中共黨內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的薄薄面紗過早捅穿而已。」

遺憾的是,在經歷一甲子歲月後,像蔣介石那樣當權者對傳媒的寬容在中國大陸仍難看到;在經歷二十三載春秋之後,像胡耀邦那樣領導人對記者的坦誠在中國大陸再看不到。當年的國民黨喉舌《中央日報》尚有「先日報、後中央」之議,今日的中共喉舌《人民日報》連「先日報」都談不上,遑論「先人民」,採訪自由的承諾只釘在北京奧運的佈景板上,新聞自由在四川大地震中也只是曇花一現。

在今日中國,像陸鏗那樣敢於拂逆當權者、勇於追求新聞第一的記者更顯得難能可貴;呼喚中國的新聞自由,首先要呼喚像陸鏗那樣的報人。

可喜的是,內地近年湧現了《南方都市報》前主編程益中、《中國青年報》旗下《冰點》周刊前主編李大同等新一代報人,為中國的新聞事業保存了生機和希望。但是,新聞春天的到來,仍要寄望於保護新聞自由的法律、制度的誕生.
*****
陸鏗:1919年~2008年,享年89歲

別名:號大聲,筆名陳棘蓀

籍貫:雲南省保山市人

學歷:1940年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專修班畢業


經歷:1940年-1949年,任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南京《中央日報》、1981年在香港創辦《百姓》雜誌,後旅居美國。


入獄:1949年4月,因辦《天地新聞》被國民黨逮捕下獄;1950年~1975年,先後兩次被中共打入右派,入獄共22年 。

著作:《陸鏗看兩岸》台灣遠景1996年3月初版、《陸鏗回憶與懺悔錄》時報文化1997年7月初版

聽聽歌兒:周璇《天涯歌女》

獨家專訪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

六四事件十九週年,獨家專訪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

當年因六四事件出走美國的許家屯,今年九十二歲,他為四川大地震流淚,在電視機前與中國民眾一道默哀三分鐘;他讚揚胡溫救災表現,實踐「以人為本」的價值;他還首次透露六四風暴前後在香港的心情及與高層關係的秘辛。他惋惜胡耀邦和趙紫陽沒有胡溫的韌性,認為胡趙是可以不與鄧小平決裂的。
四川大地震震碎的不僅是家園,更震痛眾多關愛祖國的心。遠在美國南加州的前中共中央委員、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前中共港澳工委書記許家屯,一直坐在電視機前及收音機旁,觀看、收聽來自四川的消息,為震後的人間悲劇心痛流淚。他吩咐家人為災區捐款,也面對電視直播畫面和天安門廣場的人們同時肅立,為大地震中的受難同胞默哀三分鐘。

許家屯接受亞洲週刊獨家專訪,隱居洛杉磯十八年的老人難掩對祖國、對同胞的思念之情,表示「很想去看看」。他說,令他欣慰的是,中共領導和人民在這場大災難中經受了考驗,「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是這一屆政府一貫的『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權利和價值,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不僅是我,全世界具有公正情懷的人,都予以很高的評價。這就是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希望」。

許家屯承認,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對他影響最深。而胡耀邦、趙紫陽與毛鄧相比,還是有較大的距離;胡趙缺少政治韌性,如果韌性多一點,也不至於與鄧疏遠,「這是一個悲劇,鄧和胡趙,是可以不決裂的」。而現在的胡錦濤、溫家寶具備政治韌性,「特別是胡錦濤,青出於藍」。

到美國後,許家屯身體一直很好,今年初卻因感冒引起肺炎,治癒後又因體弱在客廳跌倒,摔斷肋骨和脊骨。他一直在養病,雖然緩慢,但恢復得很好。接連兩個半天的訪問,許家屯說話聲音洪亮,不時用右手指敲打著桌子,以示強調,講得性起,更會毫無顧忌哈哈哈爽朗大笑。畢竟高齡,許家屯的視力嚴重衰退,書寫變困難,方寸大的字寫得歪歪扭扭,但他仍拿出紙來,寫下「又一次思想解放和創新,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化的新發展,說明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共領導層,青出於藍勝於藍」。

體弱絲毫不影響許家屯對中國時政變化的了解和思考。依許家屯的思考和觀察,認為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胡錦濤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不僅發展了鄧小平和胡耀邦的改革開放的思想設計,而且進一步提高,有了新的突破,這不僅是對中國改革、對鄧小平思想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對馬克思主義也是一個重大的修正和新的突破。這次中央對四川大地震後的決策和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高層的言行,讓許家屯更肯定了自己的看法:「中國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許家屯曾認真的閱讀和研究了胡錦濤十七大報告和最近海南博鰲的講話,及溫家寶的「人大報告」,他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突破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三個特點,它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綱要提出來;辦事均按事物發展規律辦好,不搞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其次,國內不再搞階級鬥爭,主張建立和諧

社會;國際不搞大國霸權,主張世界和諧及自然社會生態平衡,不再受到污染和破壞,主張文明發展而且都有實踐構想「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循序漸進,突出了和平發展,提出了新型的發展觀;第三,就是不斷改革,改革開放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戰略方法。並肯定它屬和平革命性質。

許家屯說,「胡錦濤的『博鰲講話』,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發展模式,不斷改革開放的戰略方法,特別是後者,發展提高到『和平革命』,不斷要搞,堅持下去。可以換句話說,就是告別用武力擴張、暴力霸權、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許家屯說,憑這三個特點,「我認為胡錦濤思想解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修正和新的發展,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

定居美國後,許家屯曾經寫過一篇《試論和平演進》的文章,從零六年開始,許家屯又在思考寫一篇長文,大約五、六萬字,「這篇文章主題還是和平演進,同胡錦濤的『和平革命』論有一些接近」。他認為,一部人類生存繁衍史,就是一部人類爭取自由民主平等權利和實現社會博愛的發展史。

許家屯表示,現在要解決不用暴力,和平發展。人類歷經二十世紀全球性的幾次大戰,特別是二戰後期的核武器戰爭,較普遍的意識到,暴力的人類發展方式,再不避免、結束,其結果將可能是全人類的玉石俱焚。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各自克服危及他們生存的社會經濟危機中,採用了各自模式的和平改革方法,緩和各自的矛盾,社會獲得了新的發展,出現了和平演進的可能,出現了相互共同發展、合作,共同生存繁衍的可能。許家屯說,他的見解還是腹稿,因為近年眼疾加重,左眼已幾近失明,閱讀、寫作特別困難、進展緩慢。

美國洛杉磯往東南奇諾崗(Chino Hills)為一片起伏的山地,遠遠望去景致秀美,在一處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的環抱下,幾幢獨立別墅格外醒目。許家屯的居所就在此地,他已在這裏度過了近十多年的隱居生活。居所客廳寬敞整潔,正面牆壁一幅巨匾,秀麗的字體抄寫下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看得出,這首詩為許家屯所鍾愛,也是他多年來心境的寫照。

因為和前總書記趙紫陽一樣,肯定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是愛國民主運動,許家屯需避走美國「旅遊休息」。他表示,並不後悔所做的一切,「我也不會明哲保身,作為一個共產黨人,不能完全從公出發,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但公與私發生矛盾時,私服從公還能做到的。」許家屯後來被開除了黨籍,但他沒有放棄對辯證唯物主義的信仰,自認「還是一個非黨的馬克思主義者」。

許家屯九十有二,思維清晰,侃侃而談,雖然足不出戶,但天下事盡在心中。許家屯平時聽新聞,重要的消息都要請家人再讀給他聽。對中國的發展、香港的變化,乃至美國的總統選舉,他都如數家珍。到美國後,許家屯一直拒絕拿美國護照。他說:「我是中國人。不想當美國人,現在到這個歲數,我想落葉歸根。現在中共的路線我認為正確,中國發展得不錯,我不能參與,但是我想回去看看。」

許家屯說,洛杉磯是養老的好地方,是陽光充足、空氣好。他的慢性支氣管炎十多年來只犯過一次。問他為何還堅持想要回去,許家屯說:「我們這一代人對國家民族的觀念、感情你們可能體會不到。我們這一代身處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我又身逢家境衰落,十二歲因為窮,失學了,到處抬不起頭來,受欺負。所以參加革命,改變社會,不完全從理想出發,是把個人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兩年前,許家屯的妻子在南京去世,子女曾向當局提出讓許家屯回去的要求,回覆為「暫時不宜」。許家屯表示:「如果屬實,我就等。」出走美國時他講過,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可能是回去的時候。許家屯手指著陶淵明的兩句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笑著說:「順其自然吧。」許家屯對亞洲週刊表示:「(依)我的觀察,(回國)條件已近成熟」。理由一個是胡錦濤等人的思想上解放,他們青出於藍,有可能勝於藍;第二個是執政理念、作風正直、務實、親民。在獨家訪談中,許家屯還透露了一些當年「六四」前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及他的心路歷程,也為曾經在「回憶錄」中敘述過的歷史事實作了補充。

天安門事件儘管已過去十九年,但當時的一幕歷歷在目。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當時到天安門廣場看望學生,許家屯也在香港看望請願群眾。有記者問他,「你的做法與《人民日報》社論精神不一樣」,他回答說:「我是根據總書記的意見做的,我是按我認為正確的做。」許家屯長嘆一聲,對亞洲週刊說道:「當時我的心情相當複雜。我是從整個形勢,從發展角度來看。從黨的利益的角度來判斷,看各方面的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中堅持自己的看法。當然,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或者正確不一定行得通,那是另一回事,總是對得起自己的信仰。一是有自己的判斷,二是得到黨的領導人的認同。假如可以得到認同,我就跟領導人的意見一致了,但有時得不到認同,又自認自己的判斷無誤,我這個人就是容易膽大妄為,在有些事情上就妄為了。」

十九年前的五月,天安門廣場聚集千萬學生。一天,香港颳起八級颱風,並伴有大雨,但台灣及香港的演藝明星與群眾一道,迎著風雨坐在跑馬地新華社香港分社樓前請願,許家屯就住在新華社的十二樓,看到樓下請願人士,聽到他們高呼口號,許家屯嚎啕大哭。「共產黨是搞群眾運動出來的,現在變成要面對反對、請願的群眾運動,理性和感情上都受不了」。

許家屯當年前往香港赴任,先向中央請假一個月,訪問了嚮往已久的延安。如今,他還有一個遊歷革命勝地的夢想,很想到莫斯科去看一看。前蘇聯垮台時,許家屯對好友陸鏗講:「理性上我在探討,感情上接受不了,人就是這樣的矛盾呀。」

許家屯上世紀三十年代參加革命,已整整七十年。因為天安門事件中與趙紫陽意見一致,許家屯出走美國,被開除黨籍,他為自己「定位」,第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第二是黨外馬克思主義者。「我相信共產主義,相信馬克思主義,當然,馬克思主義有因歷史條件局限,有不符合實際的地方,但是馬克思主義是主張唯物辯證的認知和判斷客觀世界,他的學說還不完整,但基本上是正確的。」

即使被開除黨籍,許家屯還是維護和遵守這樣的原則。他說過,他出走到美國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是「為了反共」,而是仍在不斷維護共產主義。來美之初,許家屯在美國曾出席過三次所謂學術研討活動,他認為二次是上當的。因為是反共活動,組織者認為他參加會擴大研討會的影響。許家屯以後就什麼活動都不參加了。他說:「我到了美國後,當時不少人對我同情或者抱有希望,認為我是反共的,或者我會變成反共的,還有人想叫我出來打頭陣,讓一個共產黨員變成反共頭子。但他們都失望了。」許家屯聽說,有些人認為他「比共產黨還要共產黨」。

但正是依照這樣的「哲學」,許家屯十九年前面對天安門的群眾運動,作出人生的重大選擇。當時學生運動一開始,許家屯每天把香港兩個電視台、一個電台的節目都錄下來了。報紙上的主要的評論報道也剪下來,用電傳送往北京,黨中央、國務院和趙紫陽各一份。當時香港電台半小時播一次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的新聞,但後來實際上成為是每半小時一次接起來,等於一直在播天安門事件。

與趙紫陽觀點一致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央對天安門事件定性為「動亂」。許家屯認為,自己的理念和趙紫陽比較一致。四月三十日,趙紫陽訪問朝鮮回國,電召許家屯於五月一日赴京,二日到趙紫陽家,談了兩個多小時。許家屯說,趙紫陽問他對學運怎麼看法?許家屯說是愛國運動,「但美國人插手了,台灣插手了,香港也有人插手了,他們都希望把這個運動的性質改變,但基本上還是愛國運動,絕大多數人還是愛國的。我表明看法:應該疏導,不要鎮壓」。

趙紫陽回答許家屯說:「我們的意見完全一致」,他說已對應準備了八條。第一條就公開宣布改變「社論」所稱的動亂性質,說由他公開承擔責任,因為這個社論中央討論後曾傳給他徵求意見,他曾表示同意的。趙紫陽告訴許家屯,他準備去做常委工作,主要做李鵬、姚依林的工作,他要求許家屯說:「你同尚昆同志比較談得來,請你同他商量,向小平同志匯報,爭取他同意。」當時,楊尚昆是國家主席,不是中共常委,但他是鄧小平的在常委的「特使」,參加常委會,了解常委會議的情況,傳達鄧的意見。

第二天許家屯就到楊尚昆家裏,此時,趙紫陽已在一個公開場合發表了講話,楊尚昆告訴許家屯,「紫陽講得很好,反應也好」,並說,喬石也認為很好。許家屯轉達了趙紫陽和他商量一致的意見,楊聽了,表示同意並說他會去同老爺子(鄧小平)講。許家屯回憶說,「當時他很肯定,對我說,你去同紫陽講,就按這個意見辦,有什麼問題,我負責」。

許家屯告訴楊尚昆,到北京來後,新華分社駐京辦事處的負責人反映,李鵬在趙紫陽出訪當天,就召開了常委會,找了陳希同、李錫銘,當時會議確定運動是動亂,認為動用五萬軍隊,就能平息下來。李鵬當天就去向鄧小平匯報,鄧小平同意了。晚上就向在北京的機關傳達了。一時全市譁然,對鄧提出批評,表示不滿。許家屯向楊尚昆反映,當時北京盛傳這次事件不是趙紫陽下台,就是李鵬下台。楊尚昆說不會,誰都不會下台。

但楊尚昆補充說,老爺子的脾氣你們知道,你們的意見他可能聽得進去,也可能聽不進去。但你同紫陽講,先按你們的意見做。許家屯嘆稱:「太樂觀了。」

北京戒嚴後,香港《文匯報》社論開了天窗,也得到許家屯首肯。新華社管新聞的副社長張浚生當時向許家屯請示,說《文匯報》社幾位主要負責人主張社論欄開天窗,有人主張寫幾個字,「夫復何言」或「痛心疾首」,徵求許家屯意見。許問張的意見,張表示用「痛心疾首」,許家屯贊同,並表示「我批准了!將來上級要追究,不要你們負責,我負全責」。

「六四」後,全港左派群眾團體要設靈堂,要遊行,許家屯同意了,但交代領導人不能發表言論,有些口號不應喊,比如說「打倒鄧李楊」。他認為不這樣處理,左派群眾團體可能立即潰散。新華社前設靈堂,副社長鄭華向許報告,許要鄭華勸阻他們不要參加拜靈堂,特別是部以上的幹部,如果說服不了,也不要強行阻止。結果有一個新華分社部級幹部帶了頭,還是有不少幹部去拜了靈堂。

「六四」後,北京機關團體都受到追查。港澳辦開會要求內地駐港澳機構的機關和幹部,及香港新華分社也作檢討。許家屯表示,香港「不搞秋後算帳,人人過關,有問題需要檢討的話,我個人負責」。外交部周南打先鋒說,「我們都檢查了,香港不應例外」。港澳辦主任姬鵬飛要許家屯還是寫一個。許家屯回到香港,要秘書長寫了一、二百字,算作交代。回想這段經歷,他哈哈大笑,「根本沒有什麼檢討,我沒有錯」。許家屯還是那樣的執著和堅持。「我說香港的情況與北京不一樣,我們不能按北京的情況處理。」

香港的情況不一樣,許家屯表示,他到香港就是受命按「一國兩制」戰略搞香港回歸工作的。在中英展開談判中,進一步打開工作局面。記者問他,有人說你是鄧小平的愛將,許回應「這一稱謂是第一次聽說」。但事實上,許知道的,鄧小平三次表揚了他。就是因為鄧小平對許家屯的第一次表揚,令當年的許家屯雖已年屆六十七歲不是「三化」幹部卻不退休,又開始了新的人生,到香港以後獲得革命生涯中又一次思想解放。鄧小平的表揚,意味著肯定許家屯的工作,也意味著他與中央的一致,許家屯至今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緊跟黨中央的,是按當時的黨總書記的指示辦的。

以下是訪問摘要:

你參加革命這麼多年來,黨內哪些人物對你的影響最深?

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與毛鄧來比,還有比較大的距離,胡耀邦是比較突出的,但他不足的地方也很大。他們缺少韌性,如果韌性多一點,不至與鄧拉大距離,韌性是指能磨合,能伸能縮。這是一個悲劇,鄧和胡趙,是可以不決裂的。現在的胡錦濤、溫家寶,特別是胡錦濤,青出於藍。

鄧小平是怎樣表揚你的?

鄧小平第一次直接肯定我的工作表現,是八三年在江蘇蘇州。我第一次直接向鄧小平匯報工作。鄧回到北京和常委談話,議論到江蘇的工作時表揚了我。後來這篇談話記錄整理成文刊於「鄧選」的第三卷,表揚許家屯的幾句話刪去了。胡耀邦後來告訴我,小平說:「許家屯心中有數,憑這一點,他就可以過渡。」因為當時江蘇有幾個老幹部反對我過渡。

鄧小平肯定了你在江蘇的工作?

是呀,那是一九八三年春,鄧在上海休息,到江蘇的蘇州無錫參觀,作為江蘇省的第一書記,我陪同他到處看看。當時小平正提出國民經濟五年翻一番的戰略要求,全國有很多議論,怎麼翻?也有人認為翻不了。而江蘇那時六年已翻了一番。工農業總產值、GDP三個指標都居全國首位,也許不用五年就可以再翻一番。鄧小平很詳細地詢問了翻番的情況,我一一作了匯報。鄧聽得很投入,原定二十分鐘的匯報時間,不覺中延到兩個小時。那時幹部開始實行「三化」,我已到退休年齡。而鄧小平說可以過渡,胡、趙都很高興。但江蘇的幾位老幹部不同意,中央說服不了他們,沒法安排我的工作,正好香港要人,就派我到香港。

鄧還在何時表揚過你?

剛到香港不久,在香港大學校長主持的一次講座上,我作了來港後的第一次公開講話,較全面地闡述了香港回歸「一國兩制」戰略方針,也評論了香港有些人不切實際的想法,反應較好。鄧小平在一次聽了我的匯報後表示:「你的那次發言,香港反應很好!」

還有一次就是所謂的「本子風波」,當時中英雙方正在交換香港推行民主的議題,港英政府就搶先「偷步」,對部分立法局的議員進行所謂「民主」選舉。我在記者招待會上,提出批評。英國外交部向中國外交部無理提出抗議,香港恒生指數應聲下跌。港澳辦、外交部竟數日不做回應。認為我犯了錯誤,還在內部發了通報。不久,在香港富豪包玉剛請鄧小平吃飯的場合,鄧小平忽然問:「許家屯,你有一次什麼講話?」我以為他也要批評我了。我回答:是呀,我替中央惹了麻煩。鄧小平卻說,你講得對,不講怎麼行呀。讓英國人就這麼幹下去怎麼行!鄧小平支持我,我認為是因為我按「一國兩制」的戰略方針行事,用改革開放精神,推行港澳的回歸工作,是按中共的方針、政策工作的。

鄧小平的表揚,改變了你?

是呀,鄧小平的一句話,他的肯定,就改變了我的命運,否則就下來了。從個人貪圖安逸來講,反而好了。也奠定了我後半生思想上的兩次飛躍。

思想上有哪兩次飛躍?

我到香港工作前後,又一次獲得思想上的解放。香港回歸後,要實踐「一國兩制」,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共榮。資本主義不但存在,而且還要它穩定繁榮。要考慮怎麼做到使它穩定、繁榮,還要與社會主義長期並存共榮。考慮到鄧小平提出港澳的統戰工作,要做大右派、大特務的工作。我便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實現「一國兩制」的戰略思想,改提為依靠工人階級和統戰工作,依賴雙翼,貫徹實行「一國兩制」的戰略思想和政策。放手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上層人士,及對上層有影響的人士開展工作著手,解除他們對香港回歸後的顧慮,盡可能幫他們解決困難,為他們進入內地投資創造條件等,常參與他們的社交活動。例如香港知名富豪利銘澤去世,我成為他治喪委員會的主任,參加他的葬禮,並親自為他扶靈。

這樣有效果嗎?

一個共產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尊重世俗,公開為一個資產階級的社會知名人士治喪、扶靈,改變了香港社會某些人認為共產黨不講人情世故的看法,增添了黨和香港上中層人們之間的信任。如此等等,從而打開了香港統戰工作的新局面,很大程度地增加了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另一個飛躍是到美國後?

對,既然一國可以兩制,那一球為什麼不能兩制並存共榮呢?一球的現實是多制,西方現代文化的追求是「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八個字,但人類近代實踐上多各取所需,多取其四個字,並各走極端,因此形成兩大陣營。

自由主義強調「自由民主」。著力發展個人擁有財富的自由,在自由市場可以放手進行無度的競爭,造成社會階層財富的分配嚴重不均、社會政治地位的不平等。資本主義國家在其國內、國外依靠暴力擴張的殖民資本主義帝國。

你曾有過「重新認識資本主義,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論述」,就是要闡述這些理論?

我帶著探索「一球兩制」長期並存共榮的構思,來到美國,意識到一球有兩制有並存、共榮的可能,兩制有融合的可能,從各走極端到相互改革、融合,糾偏趨中的可能,人類社會實現自由民主權利平等有望了,社會和諧博愛有望了,人類社會和平演進有望了。這就是我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內涵。

你認為,這一屆中共領袖對這些也有很好的論述?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綱,和平發展,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模式的政治思想和實踐戰略探索,主張以社會平等發展,自然與人類兩大社會文明發展,世界間不擴張、不稱霸的平等民主合作,互補共榮發展,建立和諧社會,以至世界和諧。這使人類逐步建設民主平等博愛社會有了可能,特別是告別暴力鎮壓、暴力革命,世界告別暴力擴張、帝國霸權有了可能。胡錦濤在博鰲的講話,更將這種和平性的不斷改革開放戰略思想和方法,提升到和平革命的高度,添加了人們和平演進的信心和勇氣。這也成為我尊敬胡錦濤等中央新一代領導的原因。■

6/22/2008

男子的玩枪情结







K,
那日和MA一起,看一篇玩槍的文章,肥仔笑到肥肉亂顫。立刻,進屋取出他的家伙給MA看。
——俺就這兩把還拿得出手.
——嗯?你什么時候從哪兒弄來的呵?
——網易呵。
——看看,看看。
——(冷氣房里我睡著,他上網翻出個仿真槍網站)嚇死人了,怎么還有仿真機關槍?
——我這把,三十塊吧。倒是沒法子退出子彈殼。
——哦
——想不想看我拆槍?
——拆了你還能裝上?
——不信啊,三十秒。
——計時開始,別吹牛皮。
——開始。
——還真行呢。哎哎,千祈別帶著出去啊,出了事情會嚇死MA。
——就在家裝著玩玩兒。
(從此,多個心病。哎呀,男孩子為啥總是愛玩兒槍呢?)
——哎,你小時候和樓上的嘟嘟妹妹玩兒,先讓人家帶著頭盔跟你玩兒打仗,然后才答應人家玩兒過家家,嘟嘟妹妹煮了一盤又一盤,你都吃得下。瞧,成了大白胖子了:(
——(有點惆悵地)嘟嘟在天津讀書吶,俺也快去云南了。
——(看著特想樂)都有往事啦?

玩槍的男人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2日
【明報專訊】我忍不住出賣馬傑偉。
這是他的照片,在香港電台 ,在周二晚的《思潮作動》節目內,接受我的訪問,主題不是文化研究也不是學術規範,而是,槍。
買槍,玩槍,藏槍。兩個年過四十的特區中坑,表面看來還算是斯斯文文的人模人樣,但原來都童心未泯,都是看見了手槍便眼睛登時發亮的kidult;或許,特區男人的中年焦慮感由此可見,a man with a gun ,生活中所欠缺的或所唯恐失去的,只能在手持玩具槍的剎那獲得幻想補足。我是很遲才知道馬傑偉鍾意玩槍,而且是他主動告訴我。那是在「本土論述研討會」上,我們都是參與者,他走過來,站,對坐的我陰聲細氣地說,喂,睇完你的專欄先知道你都係玩槍友,幾時一齊去打幾槍呀?
打槍之約尚未落實,我卻先邀他到節目裏聊天。在直播的夜裏,馬傑偉像百分之九十的特區中坑般穿一件不插進褲頭的恤衫,穿一條卡其色布褲,出現於錄音間,開咪十分鐘後,突然伸手從褲後袋出一把手槍,摘下真皮槍套,原來是一支短嘴左輪,啪一聲放在桌上,man到不得之了,活像在電視劇裏常演警察的錢嘉樂。
嘩,駛唔駛咁型呀?嚮街上畀警察搜身你就知死!「中大教授藏有攻擊性武器」,咁雜誌標題,你都幾大鑊!我忍不住恐嚇馬傑偉。
馬Sir搖頭笑道,你同我定,呢把只係合法的日本玩具槍,射唔出子彈,只係可以啪啪聲打火藥,但仿真程度高達百分之九十,確係嚇得下人。
其實當夜我也帶了一把大陸製造的長嘴左輪,但只售三百港幣,仿真程度僅有五成,跟馬傑偉的私伙珍藏冇得揮;所以在一小時的訪問內,我瞪馬傑偉的短炮流口水(基界讀者,別心邪!),恨不得偷龍轉鳳,據為己有。
所以假如你上網節目重溫而聽到陣陣「絲絲」,千萬別以為是機器故障。那是我的口水聲音,為馬傑偉的短槍而流。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因為男人而流口水。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高行健《山海經傳》首演记趣

高行健笑了。上帝,也笑了?
《山海經傳》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2日
【明報專訊】高行健藝術節和《山海經傳》的演出終於劃上句號,吁了口氣!
有人說,搞藝術要冒險。那麼,搞這個節本身就是一個險。有傳媒朋友曾問:入境事務處 會不會不准高行健入境?合伙的法國朋友大不以為然:高行健已經是法國公民,香港特區政府不可能把一名手持法國護照的人拒諸門外的。香港傳媒的敏感是否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
如果說更大的冒險,那就是《山》劇的露天演出。官方單位不會主辦這個製作先不要說,如果要在露天場地上演這個述說中國五千年遠古神話的戲劇,除了新亞書院古希臘式的圓形劇場以外,實不作他選。但是,這齣劇一定要在五月舉行,總不能希望主辦單位改掉這早聲名的「法國五月」藝術節日期,對不?結果,藝術的理由促成了決定,而在中大校園山之巔的圓形廣場,既有蟲吟、風唱,復有雨影、雷鳴和電閃,為《山海經傳》提供了最佳的演出場地!
B計劃:還原基本
眾所周知,五月三十日首演的那一夜下了大雨,市集早已無法進行。但我們進行了B計劃,那就是搬到新亞書院的體育館裏,除了為高行健國際研討會的學者演出之外,也招待了抱滿腔熱情,而業已到達劇場的觀眾。在向觀眾介紹高行健之前,我向觀眾致謝,並指出當晚的演出可以稱為「赤裸劇場」,因為全部後台運作都全無遮掩,一目了然。在體育館裏,觀眾當然無法看到舞台佈景和燈光,而服裝也主要只是賴以辨別角色的頭飾,因此,所有焦點都落在演出者的身上;從美學的角度來說,是還原到最基本的演出元素,而令人高興的是,當晚的演員都高度集中,克服了這臨時場地所帶來的挑戰,與觀眾共同經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首演」。為了保障觀眾的消費者利益,好讓他們能看到《山》劇全版的演出,我們向觀眾宣布,他們還可以憑票於其後兩晚入場看戲。事實上,真的有不少人重臨,甚或呼朋喚友而來,譬如有兩位自稱是「我係香港人」的外籍女士,連續兩場都對照方梓勳的英譯劇本看戲,叫人特別感動。
這次《山海經傳》演出的意義之一,是一個十二分具挑戰性的獨立製作。除了失去在常規劇場中能夠獲得的安全與保障之外,差不多全部設計人員都有正職,都要在「公餘」才能為《山》劇投放精力與時間,最終竟能發揮一定的水平,相信大家都盡了力。以木偶設計和紮作為例,整個戲最困難的兩個木偶是「九頭相柳」和「鯀伯」。根據劇情,鯀為了偷取「息壤」治水而被天帝處死,但不瞑目。天帝有感其誠,於是派天神吳刀遣送神刀和息壤予他。吳刀剖開鯀腹,於是鯀生黃熊,黃熊再生禹。後禹完成了鯀的「遺志」治水,得成帝業。上述的「生產」過程,是現場透過兩重木偶/頭而呈現的。這設計在最後階段才「研製」成功,觀眾看得「過癮」之餘,其實飾演者梵谷已悶熱得滿頭大汗、滿身痱子了。如果是常規劇團,這些問題或許可以早些解決。
高行健在台灣排練他的《八月雪》的時候,要求戲曲演員「去京劇化」。這個要求的原因,大抵是因為《八月雪》並非戲曲,而戲曲演員的台型身段,卻不是一般話劇演員所具備的。《山》劇的情剛剛相反:我們的群戲演員有些甚至極少舞台演出經驗,可以說是「從無到有」!至於四位曾在新加坡受訓於實踐表演藝術學院「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的主要演員:梵谷、梁曉端、梁遠光和洪節華,他們表明其京劇訓練也只有三個月的光景。個人認為,在《山》劇中他們要分別飾演多個角色,尤其是梵谷,群戲演員的形體都是由他訓練出來的,這足以證明郭寶崑成立「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的眼光
像《八月雪》和《山海經傳》這種戲劇,可不可以成為傳統戲曲發展的一種方向呢?
前傾的側影
不少人都問我高行健事前的參與和演後的評語。事實上,他既沒收取版權費,也毫不干預藝術上的處理。他看了頭兩場的演出,並在體育館鳴鑼,宣布「世界首演」的開始。第二晚演出之後,他對我說:「很好!很熱鬧,演出很有娛樂性,把觀眾的情緒都緊緊的扣!」恐怕還有點兒客氣吧?但認識高行健的人,都知道他不打誑語。其實,當晚我的座位剛巧可以看到他的側影,只見他一直全神貫注,看得整個身子前傾,還笑咪咪的,這已是我最大的回報!
就《山海經傳》的演出而言,對,高行健笑了!我不知道郭寶崑在天之靈,看見他的藝術理想在香港由他的學生實踐,有沒有笑?我也不知道屹立於新亞書院圓形廣場邊上的孔子像有沒有笑。我只記得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自嘲的話,大意是說:「當上帝看見凡人不自量力企圖創作,他就笑了!」
[文/蔡錫昌高行健藝術節策劃人、《山海經傳》導演]

赴泰援教教师眼中的泰国

K,
新進了女大學生,昨晚邀來家里聊天,小女子施加了點初入職“放松術”。果然,今日傳來一篇蠻好玩的稿子。
我也好喜歡泰國人。記得那年跟訪诗琳通公主,為她的學者氣質所迷倒,寫過一篇《背公文包的泰国公主诗琳通》,讲述她在到访海南师范大学期间,背着公文包参观记笔记的故事。
记得,在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公主很关注祈求世界和平的南山海上观音何时建成;午间,当公主一行从餐厅回到园里时,恰遇一众泰国游客在南山,啊呀呀,哗啦啦跪了一片,子民们多么期盼着公主抚摸他们的头顶。
那时,对有国王的国家心生好奇。那样的幸福,会是怎样的呢?及后,走访了老挝、文莱等君主立宪国,对子民心态,渐渐对了一些感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应当也是一种宗教情怀吧。毕竟,人生在世,太孤单。


中新社海口六月二十二日电 题:海南师范大学赴泰援教教师眼中的泰国
                     作者 叶霖嘉
从海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派出的二十六位赴泰国援教的汉语教师,到岗任教近一个月了,他们在泰国工作、生活情况如何?记者通过网络采访了一位名叫王佳的志愿者。
据海师大对外汉语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这是海南师范大学派出的第三批赴泰援教志愿者。参加此次志愿者报名的有一百多位应届毕业生,经过面试有八十多位进入第二轮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最后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出二十六位优秀的志愿者赴泰国任教一年,传播中国文化。
王佳是海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教育技术班二00八届应届毕业生。她在泰国的第四大府——Kanchanaburi(北碧府)中的一个叫做Thamaka的城市任教,学校有六百多名学生和三十名老师。她和另外一名志愿者住在学校旁边的一个两层小别墅里,空调、冰箱、热水器、厨房、网线等设施一应俱全。
王佳兴奋地告诉记者,泰国人非常友好和热情。因为怕王佳刚刚离开家乡会觉得孤单,每逢周末,学校的Goon老师总会带着她去买东西、逛小吃街、去海边走走。学生们非常尊重老师,每每向老师提问时,都要下跪;他们也很活泼,动手能力强,特别喜欢有活动有游戏的课堂。泰国学校的规矩,学生组织活动,都会邀请老师参加。
王佳说,泰国学校的作息时间和中国不太一样,每天早上七点四十五分到学校,下午四点四十分下班。全天八节课只有两个课间可以休息十分钟,中午没有休息时间,老师们要自己抽没课的时间去吃午饭。老师的衣着要求很严格,每逢周一和周五要穿黄色的T恤和黑色的裤子,这代表对国王的尊敬;每周二要穿粉色的T恤和黑色的裤子;周三和周四穿有领有袖正式的衬衣和黑色过膝盖的裙子,这被看作是正常工作的制服。泰国人每天都要换一身新的衣服,否则会被怀疑没有洗澡,有不好的生活习惯。
王佳说了一个小趣闻:为什么泰国人每逢周二穿粉色T恤?原来,去年国王生病了,康复后国王穿着粉色的衣服出院,那天刚好是星期二。从此,全泰国的人民每周二都会穿上粉色的衣服,以此来祝福国王身体健康。
王佳介绍说,泰国人很崇拜和尊敬他们的国王和王后,学校每一个办公室、教室、走廊、大厅都挂着国王和王后的照片,甚至小吃街的每一个小吃店里都挂满了国王的照片,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他们都会指着照片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国王和王后。”
泰国人的饮食主要以酸辣口味为主,每一份的分量都很少,起初王佳还有些吃不饱,可是慢慢才发现原来泰国人有少吃多餐的习惯。渐渐地,志愿者们也都入乡随俗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生活方式。王佳称炒饭是最合口味的饭了,一份蛋炒饭二十泰铢,折合成人民币不到五块钱,但是在曼谷可能会贵一点。(完)

閱讀時光:All writen by MARGUERITE DURAS



K,
再有兩本,就讀完了這樣一摞杜拉斯,好像陪著一個女子,跌跌撞撞走完了一生,真累啊。
可是,一覺醒來,這會子又想,她怎么就不寫了呢?
她不該停下來。她不是為自己個兒一個人寫吶。
“后來呢?后來呢?!后來呢……”好想問。
海、沙灘、小男孩,他們沒有離散吧?真是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