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011
联合报:10书钥 读懂巨龙想什么
【联合报╱特派记者林琮盛/专题报导】 2011.01.06 05:07 am
大陆与台湾分治逾六十年,在个别历经不同的历史命运和内部动荡后,两岸社会已走向「同中有异」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台湾人看大陆的发展,往往交杂着机会和被威胁的纠结情绪。一般人看到的大陆是高速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观」,但大陆人心理在想什么?为何会如此思考?台湾人却往往陷入一团迷雾中。
向历史回眸 谅解当下性格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面对这条崛起的巨龙,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认为,台湾民众必须深入挖掘过去六、七 年代,大陆发展的历史脉络及所衍生的群众性格,才能理解「当今的中国」究竟如何生成。
为此,张颐武从剖析大陆人的心理性格和依循历史脉络演进的角度,推荐以下五本专书,帮助台湾读者寻找「当代中国」。
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是一部标题耸动的书,英国左翼学者马丁贾克严肃探讨中国的发展过程。贾克以西方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在仿效西方,模仿的结果却又不完全神似。恰恰因为学得不像,反而造就出中国当前独有的经验和模式。
中国的经济制度:作者张五常,主要描述中国 二年来的改革开放,如何从计画经济,和平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国又如何建立起一套市场经济结构。作者还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提出一套具有历史脉络的宏观性解释,而地方「县级」的高度经济发展,是核心关键。
生死疲劳:该书以「六道轮回」的概念,由一个人转世到牲畜,刻画出六 年来,大陆社会变动的历史变革。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到改革开放,该小说透过各种乖诞的故事,以感性手法,突显大陆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及大陆人的当今性格如何形塑,是本生动的「大陆人心态史」。
王蒙自传:王蒙是大陆前文化部长。他生于民国时期,中共建政后,曾被流放到新疆,度过艰苦生活。八○年代后期,任职文化部长。该书从知识份子的心路历程,剖析过去七、八 年中国社会变动的种种事迹,也揭露中共中央高层开会的点点滴滴。
激荡三 年:大陆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述中国企业如何从原本的一无所有,到积累财富,描绘「中国梦」如何孕育而生;当中,国有企业、民企、外资企业,三股力量如何进行博弈的曲折发展,可谓一部生动的当代「中国企业史」。
【2011/01/06 联合报】@ http://udn.com/
在变貌之下 窥探庶民活力
【联合报╱特派记者林琮盛/专题报导】 2011.01.06 05:07 am
李政亮,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在大陆求学及任教长达 年,主要研究媒介与文化研究、电影史、现代性、广告史与广告文化等。
在大陆求学、教书已 年的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台籍副教授李政亮,则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及文化现象切入,提供台湾读者掌握中国面貌的五把书钥。
藉由推荐的书籍中,他认为,要了解当代中国,必须要从最庶民、最基层的教育、住房、生活空间文化,乃至于公民社会等面向层次着手,才能窥探一二。
波西米亚中国:「波西米亚」原指穷人。 九世纪后期,才成为流浪艺术家的代名词。该书主要剖析文化人「北漂」(漂流到北京)的现象。主要聚焦于一些北京的地下音乐工作者,这些工作者大多聚集在北京市区西北方的「五道口」。他们多属无政府主义者,有强烈欲望,对抗官方的主流意识型态,进而在北京成为相当另类的文化空间。
盛世中国二○一三:李政亮认为,这类「末世强国」的题材,清末时期就已出现。但「盛世」强调,中国进入盛世后,中国的知识份子却开始失去思考能力。
该书对当前的中国知识界深具讽刺和批判,凸显中国知识界的反省能力越来越差,国家崛起后,似乎什么问题都无须反省讨论。最后,盛世的红利移转到国家,而非人民。
蚁族:该书主要探索大陆年轻毕业大学生后的就业生存状态。李政亮说,○七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更难找工作。该书从中探索大陆的大学扩招问题,探讨农村学生进城后,不想回去,「认为回去是丢脸的、留在大城市是光荣的」。但此现象,在一线城市迈入高房价、高失业率后,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愿意回到二线城市生活。
三重门:作者韩寒透过小说形式,批判中国备受扭曲的教育体制。书中,主人翁必须在各种考试中,跨过国、高中、大学等入学三道门槛。在大陆教育越加产业化的同时,整个体制和学生人格也变得越畸形化。但李政亮认为,应该还要加上小学与幼稚园,变成「五重门」。尤其大陆幼稚园数量不足,导致许多家长被迫走后门、找关系,还得缴「赞助费」,宛如家庭资源总体战。
歧路中国:主要阐述大陆知识分子的诉求和观点,刻画中国知识圈的深层思维。李政亮认为,大陆全面市场化后,台湾应该了解中国的知识圈和文化面貌,透过双边对话,找出可谈的议题、进行可能的交流,对打造两岸的公民社将会有帮助。
【2011/01/06 联合报】@ http://udn.com/
大陆与台湾分治逾六十年,在个别历经不同的历史命运和内部动荡后,两岸社会已走向「同中有异」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台湾人看大陆的发展,往往交杂着机会和被威胁的纠结情绪。一般人看到的大陆是高速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观」,但大陆人心理在想什么?为何会如此思考?台湾人却往往陷入一团迷雾中。
向历史回眸 谅解当下性格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面对这条崛起的巨龙,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认为,台湾民众必须深入挖掘过去六、七 年代,大陆发展的历史脉络及所衍生的群众性格,才能理解「当今的中国」究竟如何生成。
为此,张颐武从剖析大陆人的心理性格和依循历史脉络演进的角度,推荐以下五本专书,帮助台湾读者寻找「当代中国」。
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是一部标题耸动的书,英国左翼学者马丁贾克严肃探讨中国的发展过程。贾克以西方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在仿效西方,模仿的结果却又不完全神似。恰恰因为学得不像,反而造就出中国当前独有的经验和模式。
中国的经济制度:作者张五常,主要描述中国 二年来的改革开放,如何从计画经济,和平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国又如何建立起一套市场经济结构。作者还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提出一套具有历史脉络的宏观性解释,而地方「县级」的高度经济发展,是核心关键。
生死疲劳:该书以「六道轮回」的概念,由一个人转世到牲畜,刻画出六 年来,大陆社会变动的历史变革。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到改革开放,该小说透过各种乖诞的故事,以感性手法,突显大陆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及大陆人的当今性格如何形塑,是本生动的「大陆人心态史」。
王蒙自传:王蒙是大陆前文化部长。他生于民国时期,中共建政后,曾被流放到新疆,度过艰苦生活。八○年代后期,任职文化部长。该书从知识份子的心路历程,剖析过去七、八 年中国社会变动的种种事迹,也揭露中共中央高层开会的点点滴滴。
激荡三 年:大陆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述中国企业如何从原本的一无所有,到积累财富,描绘「中国梦」如何孕育而生;当中,国有企业、民企、外资企业,三股力量如何进行博弈的曲折发展,可谓一部生动的当代「中国企业史」。
【2011/01/06 联合报】@ http://udn.com/
在变貌之下 窥探庶民活力
【联合报╱特派记者林琮盛/专题报导】 2011.01.06 05:07 am
李政亮,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在大陆求学及任教长达 年,主要研究媒介与文化研究、电影史、现代性、广告史与广告文化等。
在大陆求学、教书已 年的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台籍副教授李政亮,则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及文化现象切入,提供台湾读者掌握中国面貌的五把书钥。
藉由推荐的书籍中,他认为,要了解当代中国,必须要从最庶民、最基层的教育、住房、生活空间文化,乃至于公民社会等面向层次着手,才能窥探一二。
波西米亚中国:「波西米亚」原指穷人。 九世纪后期,才成为流浪艺术家的代名词。该书主要剖析文化人「北漂」(漂流到北京)的现象。主要聚焦于一些北京的地下音乐工作者,这些工作者大多聚集在北京市区西北方的「五道口」。他们多属无政府主义者,有强烈欲望,对抗官方的主流意识型态,进而在北京成为相当另类的文化空间。
盛世中国二○一三:李政亮认为,这类「末世强国」的题材,清末时期就已出现。但「盛世」强调,中国进入盛世后,中国的知识份子却开始失去思考能力。
该书对当前的中国知识界深具讽刺和批判,凸显中国知识界的反省能力越来越差,国家崛起后,似乎什么问题都无须反省讨论。最后,盛世的红利移转到国家,而非人民。
蚁族:该书主要探索大陆年轻毕业大学生后的就业生存状态。李政亮说,○七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更难找工作。该书从中探索大陆的大学扩招问题,探讨农村学生进城后,不想回去,「认为回去是丢脸的、留在大城市是光荣的」。但此现象,在一线城市迈入高房价、高失业率后,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愿意回到二线城市生活。
三重门:作者韩寒透过小说形式,批判中国备受扭曲的教育体制。书中,主人翁必须在各种考试中,跨过国、高中、大学等入学三道门槛。在大陆教育越加产业化的同时,整个体制和学生人格也变得越畸形化。但李政亮认为,应该还要加上小学与幼稚园,变成「五重门」。尤其大陆幼稚园数量不足,导致许多家长被迫走后门、找关系,还得缴「赞助费」,宛如家庭资源总体战。
歧路中国:主要阐述大陆知识分子的诉求和观点,刻画中国知识圈的深层思维。李政亮认为,大陆全面市场化后,台湾应该了解中国的知识圈和文化面貌,透过双边对话,找出可谈的议题、进行可能的交流,对打造两岸的公民社将会有帮助。
【2011/01/06 联合报】@ http://udn.com/
20110107捧起水把手脸洗净去拿60万新台币
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这几天连续以大篇幅连载大陆八0后作者双雪涛的电影小说《飞》。
该作品获得了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这个奖项由台湾明基友达基金会、《中国时报》主办,大陆《南方周末》、香港《明报•世纪版》协办,首奖奖金60万元新台币。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任杨泽对中新社记者说,“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乃首创,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海外参赛投稿数量高达327件,是当初设想约6、70件的四、五倍,其中大陆和台湾参赛作品各占四成,从文化的角度加强了两岸写作者的交流。
他表示,受翻译小说的影响,华文小说越来越倾向非故事非情节非人物的意识流动,突出某种后现代炫技。设立“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是希望在华文小说界与电影界之间搭一座桥梁;同时鼓励写作者从难度较高的中篇出发,在5-6万字的篇幅里更有张力地“描摹、展现整体社会的世俗、世故面向”。这次评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雅俗共赏”,立意就是娱乐教化并存,结合电影与小说,不希望老让人觉得电影就要“俗”,而现代小说就要“雅”到曲高和寡没人闻问。
双雪涛1983年出生于大陆沈阳,在当地一家银行工作。他在获奖感言中表示,“2008年逐渐发觉,写作和看电影是我人生的罕有快事。忽然听说台湾有奖是将这两位喜结连理,我就捧起水把手脸洗净,不惭的参加了,没想到竟能获此殊荣,实在吓了自己一跳。”
据悉,入围决审的共有十部作品,台湾作者莫小城的《那年夏日天光大作》、大陆浙江作者邵培勋的《老子不差钱》分获二奖、三奖。
该作品获得了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这个奖项由台湾明基友达基金会、《中国时报》主办,大陆《南方周末》、香港《明报•世纪版》协办,首奖奖金60万元新台币。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任杨泽对中新社记者说,“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乃首创,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海外参赛投稿数量高达327件,是当初设想约6、70件的四、五倍,其中大陆和台湾参赛作品各占四成,从文化的角度加强了两岸写作者的交流。
他表示,受翻译小说的影响,华文小说越来越倾向非故事非情节非人物的意识流动,突出某种后现代炫技。设立“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是希望在华文小说界与电影界之间搭一座桥梁;同时鼓励写作者从难度较高的中篇出发,在5-6万字的篇幅里更有张力地“描摹、展现整体社会的世俗、世故面向”。这次评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雅俗共赏”,立意就是娱乐教化并存,结合电影与小说,不希望老让人觉得电影就要“俗”,而现代小说就要“雅”到曲高和寡没人闻问。
双雪涛1983年出生于大陆沈阳,在当地一家银行工作。他在获奖感言中表示,“2008年逐渐发觉,写作和看电影是我人生的罕有快事。忽然听说台湾有奖是将这两位喜结连理,我就捧起水把手脸洗净,不惭的参加了,没想到竟能获此殊荣,实在吓了自己一跳。”
据悉,入围决审的共有十部作品,台湾作者莫小城的《那年夏日天光大作》、大陆浙江作者邵培勋的《老子不差钱》分获二奖、三奖。
1/06/2011
青春。回望青春。問號的森林。
青春
《明報》2011年1月5日
【明報專訊】電影《挪威的森林》好不好看?
當然是動人的,那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青春。青春的身段(你看男女主角的身子多麼單薄纖弱呀!),青春的眼睛(誰會不被男女主角的明亮眼神深深吸引?),青春的盼望(誰不曾像女主角般情深款款對心上人說「你要永遠讓我快樂啊」?),如此或如彼的青春夢想與現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或都渴求過。在每個人的心底,隱隱約約都有一座覆蓋著雪粉的森林,等待我們發掘與欣賞。
日本學者黑古一夫曾經如此描述村上春樹的青春筆觸﹕「所有人物彷彿都被裝到兩個叫做『青春』的真空包裝袋裡。」
透過透明的袋子,我們窺見自身的青春臉容。
電影確實拍出了小說原著的青春感,關鍵理由應是找對了主角,男的有著純純的臉純純的眼純純的鼻,甚至讓人覺得連頭髮都是純純如雪不會欺騙自己更不會欺騙女人;當他對你訴說天長地久,你便相信天長地久,相信即使你縱身跳下懸崖他亦早已躺在崖下等你。
女的呢,自亦各有一副獨特的五官。直子小姐是憂傷的,娥眉淺淺垂下宛如一溫柔的棉被,她在被下療傷靜養。小鼻頭經常微紅,映照著腮紅,永遠似在遠遠看見你的身影時便即流下眼淚。薄唇微啟,酷齒微露,彷彿有話欲說未說。青春在此展露了一場哀怨的美學,邀請你做觀眾。
至於綠子,那位嘴角向上彎翹得如永遠期待熱烈濕吻的綠子小姐,一張粉臉如滿地白雪,你捨不得去碰去摸,唯恐留下褻瀆的手印。臨近結尾有一場戲,她走近男主角,愈走愈近,愈近愈貼,男女之間迴旋激盪著兩股青春亂流,鏡頭定格在她的側臉,眼簾半閉,似在房間裡把窗簾掩上跟你說上半晚悄悄話,男主角竟有勇氣拒絕她,真是青春的最大證明;懵然不察生命苦短,行樂需及時。
一男兩女,加上另一位中女玲子,加上另一位浪子永澤,又加上漫天風雪和優雅音樂,五個人合奏了一齣青春之歌,從文字而影像,把你緩緩引入挪威的森林。這座森林到底有幾分神似村上春樹,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能讓你感受青春和迷失青春,然後帶著滿肩雪花,步離戲院。
××××××××××
回望青春
文章日期:2011年1月6日
【明報專訊】如果我說電影版《挪威的森林》比村上春樹更村上春樹,會不會冒犯到一些鐵桿村上迷?
如果會,且慢生氣;當我這樣說,並不必然是褒詞。
原著小說寫的當然是青春,電影也確實拍出了濃厚的青春氣息,可是,銀幕上彷彿就只有青春,除了青春還是青春,沒有了,沒有其他了,故也遺憾地沒法把青春的最寶貴部分彰顯暴露。
青春之寶貴,在於容易失去、轉眼失去、當你稍為意識到青春的存在便意味青春行將失去或已經失去;唯有把青春放置在斑駁的幻滅圖譜上,才看得見青春的價值。
此或所以小說的開場章節是動人的回望,卅七歲的男主角坐在波音747機艙座位上,飛機降落在德國漢堡機場,機外陰雨深寒,禁煙 燈號熄滅,天花板的揚聲器開始輕聲播出背景音樂,是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勾動了他的懷舊情緒,他「頭脹欲裂,彎下腰用雙手掩住臉,靜止不動」,其後音樂換成Billy Joel的曲子,男主角「抬起頭眺望浮在北海上空的陰暗烏雲,想著自己往日的人生過程中所喪失的許多東西。失去的時間,死去或離去的人,已經無法復回的情感」。接下去便是對於一九六九年秋天的回看,男主角未滿廿歲,哀傷地站在青春邊緣。
村上小說幾乎從不欠缺回望情節,時間和空間的座標都是他急欲衝破的圍牆,牽著讀者的手,一起衝過去。他筆下的男女主角總在不同的座標之間遊走,由此帶出種種迷離故事,人能跟羊豬貓狗以至石頭說話,人能看見天上的兩個月亮,人能在高速公路的奇幻出口裡逃脫,他在時間和空間的迷宮裡兜轉尋覓,或許唯有如此,才可以看清楚每個生命段落的真正意義或原來根本沒有意義。
村上之於書寫青春,亦如此。他從時間的消逝出發對比青春之虛無,故更能催發人們對青春的眷戀;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則刪去了開首之回望,也淡化了青春的錯敗情節, 只留下了美麗和浪漫,難免流於蒼白。
因此我說,電影版變成了不懂節制的村上春樹,比村上更村上,over了,說好聽一點是村上-plus,也就變成唯美派,其實反而有點不村上春樹。
**********
問號的森林
文章日期:2011年1月7日
【明報專訊】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用視覺效果表達直子的死亡,影像單純而震撼,一雙腳掌吊掛在森林半空,皮膚是乾燥而啞黑,就是死亡的顏色了;就是死亡了。
哀傷的青春以死亡做為句號,女主角親手寫下這個標點符號。當你具有尋死的意志,其實誰都救不了你。
然而影像終究跟文字有一段距離。是的,作為嗜讀宅人,我們必須承認自身對於文字的偏袒傾向,在銀幕上才剛看完一雙腳掌,下一秒,便是晴天白日了,情緒還來不及沉澱消化,還來不及理解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眼前世界已然百般有異;情緒唯有跟著走。
書頁裡的空間有著詭異的彈性。書本面積很小,小到可以捧在掌中,但能容納比銀幕更寬闊的宇宙,因為它具有時間的維度,你可以停下來,倒回去,反覆細味作者想對你訴說的話語。還嫌不夠?你還可以抄寫。可以攤開紙,提起筆,逐字逐句把話語抄下來,運筆時流轉於手指之間的勁道便是你跟作者之間的對話強度,如電流,把你周遭的圍牆統統震倒,這畢竟是可以定格和迴轉的DVD或streaming所難比擬。
所以當讀《挪威的森林》至第二章時看見渡邊說「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我們難免調慢讀速以便沉靜地迎接即將來襲的悲傷故事;當讀到第十一章直子死亡時,我們更忍不住跟隨渡邊的自我話語而沉溺於死亡意義,「我和死者一起活著,在那裡直子是活著的,跟我交談,有時也互擁抱。在那裡死只不過是構成生的許多要素之一。直子包含著死而依然在那裡繼續活著,而且她對我這樣說﹕『沒關係,渡邊君,這只不過是死噢,你不用介意。』」。
把書本閤上,我們彷彿站在海邊、林邊,彷彿遠遠看見直子的垂吊身影,彷彿窺覺到那本來應該死寂的臉容其實懸掛著曖昧的笑容,似是舒坦解脫,卻又有幾分憐憫之色,恐怕是在憐憫我們仍在人間浮沉。
直至讀到全書最後一句,我們變成了手執電話筒的渡邊,迷失於「我現在在哪裡呢?到底是哪裡?」的無窮問號之間。挪威的森林其實就是問號的森林,叩問青春,讀者在森林裡迷途,儘管青春不再,但仍走不出來。永遠出不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明報》2011年1月5日
【明報專訊】電影《挪威的森林》好不好看?
當然是動人的,那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青春。青春的身段(你看男女主角的身子多麼單薄纖弱呀!),青春的眼睛(誰會不被男女主角的明亮眼神深深吸引?),青春的盼望(誰不曾像女主角般情深款款對心上人說「你要永遠讓我快樂啊」?),如此或如彼的青春夢想與現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或都渴求過。在每個人的心底,隱隱約約都有一座覆蓋著雪粉的森林,等待我們發掘與欣賞。
日本學者黑古一夫曾經如此描述村上春樹的青春筆觸﹕「所有人物彷彿都被裝到兩個叫做『青春』的真空包裝袋裡。」
透過透明的袋子,我們窺見自身的青春臉容。
電影確實拍出了小說原著的青春感,關鍵理由應是找對了主角,男的有著純純的臉純純的眼純純的鼻,甚至讓人覺得連頭髮都是純純如雪不會欺騙自己更不會欺騙女人;當他對你訴說天長地久,你便相信天長地久,相信即使你縱身跳下懸崖他亦早已躺在崖下等你。
女的呢,自亦各有一副獨特的五官。直子小姐是憂傷的,娥眉淺淺垂下宛如一溫柔的棉被,她在被下療傷靜養。小鼻頭經常微紅,映照著腮紅,永遠似在遠遠看見你的身影時便即流下眼淚。薄唇微啟,酷齒微露,彷彿有話欲說未說。青春在此展露了一場哀怨的美學,邀請你做觀眾。
至於綠子,那位嘴角向上彎翹得如永遠期待熱烈濕吻的綠子小姐,一張粉臉如滿地白雪,你捨不得去碰去摸,唯恐留下褻瀆的手印。臨近結尾有一場戲,她走近男主角,愈走愈近,愈近愈貼,男女之間迴旋激盪著兩股青春亂流,鏡頭定格在她的側臉,眼簾半閉,似在房間裡把窗簾掩上跟你說上半晚悄悄話,男主角竟有勇氣拒絕她,真是青春的最大證明;懵然不察生命苦短,行樂需及時。
一男兩女,加上另一位中女玲子,加上另一位浪子永澤,又加上漫天風雪和優雅音樂,五個人合奏了一齣青春之歌,從文字而影像,把你緩緩引入挪威的森林。這座森林到底有幾分神似村上春樹,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能讓你感受青春和迷失青春,然後帶著滿肩雪花,步離戲院。
××××××××××
回望青春
文章日期:2011年1月6日
【明報專訊】如果我說電影版《挪威的森林》比村上春樹更村上春樹,會不會冒犯到一些鐵桿村上迷?
如果會,且慢生氣;當我這樣說,並不必然是褒詞。
原著小說寫的當然是青春,電影也確實拍出了濃厚的青春氣息,可是,銀幕上彷彿就只有青春,除了青春還是青春,沒有了,沒有其他了,故也遺憾地沒法把青春的最寶貴部分彰顯暴露。
青春之寶貴,在於容易失去、轉眼失去、當你稍為意識到青春的存在便意味青春行將失去或已經失去;唯有把青春放置在斑駁的幻滅圖譜上,才看得見青春的價值。
此或所以小說的開場章節是動人的回望,卅七歲的男主角坐在波音747機艙座位上,飛機降落在德國漢堡機場,機外陰雨深寒,禁煙 燈號熄滅,天花板的揚聲器開始輕聲播出背景音樂,是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勾動了他的懷舊情緒,他「頭脹欲裂,彎下腰用雙手掩住臉,靜止不動」,其後音樂換成Billy Joel的曲子,男主角「抬起頭眺望浮在北海上空的陰暗烏雲,想著自己往日的人生過程中所喪失的許多東西。失去的時間,死去或離去的人,已經無法復回的情感」。接下去便是對於一九六九年秋天的回看,男主角未滿廿歲,哀傷地站在青春邊緣。
村上小說幾乎從不欠缺回望情節,時間和空間的座標都是他急欲衝破的圍牆,牽著讀者的手,一起衝過去。他筆下的男女主角總在不同的座標之間遊走,由此帶出種種迷離故事,人能跟羊豬貓狗以至石頭說話,人能看見天上的兩個月亮,人能在高速公路的奇幻出口裡逃脫,他在時間和空間的迷宮裡兜轉尋覓,或許唯有如此,才可以看清楚每個生命段落的真正意義或原來根本沒有意義。
村上之於書寫青春,亦如此。他從時間的消逝出發對比青春之虛無,故更能催發人們對青春的眷戀;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則刪去了開首之回望,也淡化了青春的錯敗情節, 只留下了美麗和浪漫,難免流於蒼白。
因此我說,電影版變成了不懂節制的村上春樹,比村上更村上,over了,說好聽一點是村上-plus,也就變成唯美派,其實反而有點不村上春樹。
**********
問號的森林
文章日期:2011年1月7日
【明報專訊】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用視覺效果表達直子的死亡,影像單純而震撼,一雙腳掌吊掛在森林半空,皮膚是乾燥而啞黑,就是死亡的顏色了;就是死亡了。
哀傷的青春以死亡做為句號,女主角親手寫下這個標點符號。當你具有尋死的意志,其實誰都救不了你。
然而影像終究跟文字有一段距離。是的,作為嗜讀宅人,我們必須承認自身對於文字的偏袒傾向,在銀幕上才剛看完一雙腳掌,下一秒,便是晴天白日了,情緒還來不及沉澱消化,還來不及理解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眼前世界已然百般有異;情緒唯有跟著走。
書頁裡的空間有著詭異的彈性。書本面積很小,小到可以捧在掌中,但能容納比銀幕更寬闊的宇宙,因為它具有時間的維度,你可以停下來,倒回去,反覆細味作者想對你訴說的話語。還嫌不夠?你還可以抄寫。可以攤開紙,提起筆,逐字逐句把話語抄下來,運筆時流轉於手指之間的勁道便是你跟作者之間的對話強度,如電流,把你周遭的圍牆統統震倒,這畢竟是可以定格和迴轉的DVD或streaming所難比擬。
所以當讀《挪威的森林》至第二章時看見渡邊說「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我們難免調慢讀速以便沉靜地迎接即將來襲的悲傷故事;當讀到第十一章直子死亡時,我們更忍不住跟隨渡邊的自我話語而沉溺於死亡意義,「我和死者一起活著,在那裡直子是活著的,跟我交談,有時也互擁抱。在那裡死只不過是構成生的許多要素之一。直子包含著死而依然在那裡繼續活著,而且她對我這樣說﹕『沒關係,渡邊君,這只不過是死噢,你不用介意。』」。
把書本閤上,我們彷彿站在海邊、林邊,彷彿遠遠看見直子的垂吊身影,彷彿窺覺到那本來應該死寂的臉容其實懸掛著曖昧的笑容,似是舒坦解脫,卻又有幾分憐憫之色,恐怕是在憐憫我們仍在人間浮沉。
直至讀到全書最後一句,我們變成了手執電話筒的渡邊,迷失於「我現在在哪裡呢?到底是哪裡?」的無窮問號之間。挪威的森林其實就是問號的森林,叩問青春,讀者在森林裡迷途,儘管青春不再,但仍走不出來。永遠出不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05/2011
20110104聯合副刊:蔡志忠: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永遠的三毛——三毛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專輯之一
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蔡志忠
編者按
1991年1月4日,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在醫院病房去世,被認定為自殺,年僅48歲。三毛1943年生於重慶,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她生前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著作十分豐富。作品《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裏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等,影響了大批讀者。在三毛逝世20周年之際,正點版特刊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撰寫的追憶文章,以表懷念。
我認識三位元陳平:一位是漢高祖劉邦的宰相陳平、一位是日本國會議員兼作家野末陳平、一位是臺灣著名作家“陳平”。
我也有三個名叫三毛的好朋友:一位是張樂平的漫畫人物三毛,一位是滾石的老闆三毛,一位就是鼎鼎大名、喜歡在世界各地飄泊流浪的“三毛”!
在還沒認識三毛之前,就認識由她引進臺灣並親自翻譯的阿根廷漫畫家季諾的《娃娃看天下》漫畫,愛上那位關心世界和平、公義、民主和女權的漫畫人物,六歲小女孩瑪法達!由瑪法達的特質聯想,三毛應該也是一位非常關心世界和平、公義、民主和女權的公眾人物吧?而瑪法達的形象是那時我心中的三毛。
跟三毛第一次接觸是因為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三毛搬離非洲,要回臺灣跟媽媽住在一起,想賣掉臺北的小木屋。”於是我打電話給《皇冠》雜誌總編輯陳華請她轉告三毛,我願意買她的小木屋,之後我會將她的小窩完全保留原樣不動,等到哪一天她又想買回去時,再以原價賣還給她。
兩三天后,接到一封皇冠轉來厚厚的三毛親筆寫的謝函,她說還沒真的狠下心來賣掉自己細心經營的溫暖小窩,如果將來有一天真想賣時,也非常期待我會是她的小木屋的第二個屋主。很有意思的是信中文字全像被風吹得斜向一邊的齊頭蘆花。三毛的字,有如她徒步踩在撒哈拉沙漠,面對著狂風千里獨行而被風吹歪了身影一樣。
第一次親眼見到三毛本人,是在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的喪禮會場上,只見她身穿一襲黑色衣服,從第一殯儀館大廳的中間走道緩緩地走到中間位置靜默地坐下來,由於場合不適宜,也就沒有走過去向她致意。接著一兩年間,除了跟她通過幾次電話,和農曆年前曾快遞一個插滿臘梅的窯變古甕,以增添她小木屋的春意之外,我並沒有跟三毛正式見過面。因為我以前生性害羞靦腆,不知道跟大名鼎鼎文學作家面對面時,自己應該說些什麼才好?有一次我到皇冠交稿,依慣例順道到皇冠畫廊參觀畫展,巧遇也來交稿順道到畫廊參觀畫展的三毛,只聽她真情地大叫特叫,嚇到了當時背對著她的皇冠畫廊負責人黃小姐。
大家都知道三毛除了寫作之外,有多方面的才華,她與音樂大師李泰祥曾合作過很多首流行音樂和當時最流行的民歌,《橄欖樹》是我聽過齊豫所唱最好聽的歌。三毛也曾與李大師合作過由張艾嘉與齊秦擔任男女主角的舞臺劇《棋王》。當李泰祥大師被委任為樹人基金會董事長時,我與三毛和李宗盛、顧重光、李錫奇等人同時被李大師委任為樹人基金會的董事,責任就是幫忙為腦性麻痹的小孩們募款。有一年母親節之前,我們這幾位藝文界的董事們,各以自己的詩文圖畫作品印製成感恩卡片,為腦性麻痹的孩子們舉辦募款義賣活動。三毛與我相約兩個人合作,由她寫對母親的感恩,我畫藍色貓頭鷹媽媽與小貓頭鷹的對話,製作成一套五張很漂亮的母親卡。從三毛所寫的詩文中,很明顯可以看出所寫的話語,其實是她一直想親口對媽媽說的真心告白。幾次與她在日本小酒館山喜屋吃飯喝酒相談,只聽她興高采烈地談奇鄉異國趣聞而不曾提及荷西,猜她大概擅於隱藏傷心過往,直把一些痛苦寂寞無奈往自己的心裏藏。只願意以人生光明歡笑面對讀者與朋友,而很少對別人吐露心事,縱算面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也是如此。
認識三毛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取名為“三毛”是因為流浪!
後來她到上海與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相見,自稱自己是漫畫家張樂平的幹女兒。是因為自己的飄泊流浪,才以三毛為筆名!
在還很少有人出國的時代,三毛就一個人獨自遠到世界各地去流浪,並以非常簡潔優美的文字寫出她的心情故事。在還沒有Discovery頻道的年代,我第一次知道撒哈拉沙漠就是由三毛的書中看到的。我不知道觸動她離家遠到他鄉的理由是什麼,但由她所寫的《橄欖樹》歌詞大概可以略知一二: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同樣身為一個創作者的我,大概比較可以理解她的心境。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日子?”我一定回答說:“十年閉關研究物理數學期間,是我生命中最享受的日子。一個人在東京畫漫畫諸子百家四年,是我第二好的時日。”
一個人能獨享一大段生命,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
創作者喜愛孤獨寂靜,遠離紅塵俗世。
因此他踩在孤寂道上,而樂此不疲。
創作者獨處的空白,多於與人群聚之時。
因為無言靜默之時,心就會發揮自己。
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相信三毛是個天生的創作者,因此她喜歡一個人踩在孤寂道上獨行,朝向寂靜彼岸,追求心靈的遠方故鄉。也在他鄉找到摯愛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在大加納利島上過著三毛式的古典浪漫。然而隨著荷西意外身亡,回到臺灣的三毛十二年間始終難以忘懷這段姻緣,也沒有其他強烈的真愛以填補內心的空白。1989年3月,三毛因為意外胸腔嚴重創傷,第二天我與女兒和《滾滾紅塵》導演嚴浩到榮總醫院探望,我與女兒在外面陽臺等護士為她換藥時,聽到由病房傳來她極端淒厲的慘叫聲,仿佛在為自己的命運多舛痛苦哀號。接下來的一年,知道她很投入地改編張愛玲小說為《滾滾紅塵》的電影劇本,在電影拍好深受好評之際,突然很震驚地由報上得知三毛死亡的消息。出殯那天在榮總的靈堂門口,三毛的媽媽抱住我痛哭著說:“蔡志忠,你告訴我三毛不是自殺的,對嗎?”我回答說:“她當然不是自殺的,她好端端地坐在馬桶上如何自殺呢?我相信她現在已經人在天堂。”我知道三毛的媽媽信仰基督教,如果是自殺將來母女不能在天堂相見。如果有人問我三毛的死因,我會回答說:“她該做的都已經做了,而這世間卻也沒有讓她留下來的理由。”
從網路看到一則有關瓊瑤與三毛的訊息:
作家瓊瑤與三毛成為好友有二十多年。三毛的死,使瓊瑤非常震驚、悲傷。瓊瑤常常在深夜傾聽三毛訴說人生的無奈與痛苦,很能理解三毛的孤獨感。
我完全同意瓊瑤的觀點,瓊瑤認為:三毛的死與其疾病無關,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寂寞和絕望,寫完《滾滾紅塵》之後的三毛頓失寄託,人生已無所追求了。
很少有作家像三毛一樣橫跨這麼多領域:旅行、寫作、出書、教學、民歌、流行歌曲、舞臺劇、電影。當《滾滾紅塵》電影完成之後,這個世間再也無法留住一心想到另一世界與荷西相會的三毛了
1月4日是三毛離開我們二十周年的日子,讓我們以三毛所寫的《滾滾紅塵》最後幾句歌詞來懷念她:
來易來 去難去
數十載的人世遊
分易分 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於是不願走的你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滾滾紅塵裏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抬頭望向遠方天邊的一朵白雲,仿佛看到雲端夢幻般的三毛獨坐在橄欖樹下,她已經完成世間的使命,找到夢中山間輕流的小溪、寬闊的草原和天空飛翔的小鳥,清心自在地安住於有一棵橄欖樹的家園。
作者簡介
蔡志忠,臺灣著名漫畫家,出生於1948年,15歲起便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家。1976年成立龍卡通公司,拍攝了《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曾獲1981年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1983年開始創作四格漫畫,已有《莊子說》《老子說》《大醉俠》《光頭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多種語種版本出版。
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蔡志忠
編者按
1991年1月4日,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在醫院病房去世,被認定為自殺,年僅48歲。三毛1943年生於重慶,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她生前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著作十分豐富。作品《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裏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等,影響了大批讀者。在三毛逝世20周年之際,正點版特刊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撰寫的追憶文章,以表懷念。
我認識三位元陳平:一位是漢高祖劉邦的宰相陳平、一位是日本國會議員兼作家野末陳平、一位是臺灣著名作家“陳平”。
我也有三個名叫三毛的好朋友:一位是張樂平的漫畫人物三毛,一位是滾石的老闆三毛,一位就是鼎鼎大名、喜歡在世界各地飄泊流浪的“三毛”!
在還沒認識三毛之前,就認識由她引進臺灣並親自翻譯的阿根廷漫畫家季諾的《娃娃看天下》漫畫,愛上那位關心世界和平、公義、民主和女權的漫畫人物,六歲小女孩瑪法達!由瑪法達的特質聯想,三毛應該也是一位非常關心世界和平、公義、民主和女權的公眾人物吧?而瑪法達的形象是那時我心中的三毛。
跟三毛第一次接觸是因為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三毛搬離非洲,要回臺灣跟媽媽住在一起,想賣掉臺北的小木屋。”於是我打電話給《皇冠》雜誌總編輯陳華請她轉告三毛,我願意買她的小木屋,之後我會將她的小窩完全保留原樣不動,等到哪一天她又想買回去時,再以原價賣還給她。
兩三天后,接到一封皇冠轉來厚厚的三毛親筆寫的謝函,她說還沒真的狠下心來賣掉自己細心經營的溫暖小窩,如果將來有一天真想賣時,也非常期待我會是她的小木屋的第二個屋主。很有意思的是信中文字全像被風吹得斜向一邊的齊頭蘆花。三毛的字,有如她徒步踩在撒哈拉沙漠,面對著狂風千里獨行而被風吹歪了身影一樣。
第一次親眼見到三毛本人,是在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的喪禮會場上,只見她身穿一襲黑色衣服,從第一殯儀館大廳的中間走道緩緩地走到中間位置靜默地坐下來,由於場合不適宜,也就沒有走過去向她致意。接著一兩年間,除了跟她通過幾次電話,和農曆年前曾快遞一個插滿臘梅的窯變古甕,以增添她小木屋的春意之外,我並沒有跟三毛正式見過面。因為我以前生性害羞靦腆,不知道跟大名鼎鼎文學作家面對面時,自己應該說些什麼才好?有一次我到皇冠交稿,依慣例順道到皇冠畫廊參觀畫展,巧遇也來交稿順道到畫廊參觀畫展的三毛,只聽她真情地大叫特叫,嚇到了當時背對著她的皇冠畫廊負責人黃小姐。
大家都知道三毛除了寫作之外,有多方面的才華,她與音樂大師李泰祥曾合作過很多首流行音樂和當時最流行的民歌,《橄欖樹》是我聽過齊豫所唱最好聽的歌。三毛也曾與李大師合作過由張艾嘉與齊秦擔任男女主角的舞臺劇《棋王》。當李泰祥大師被委任為樹人基金會董事長時,我與三毛和李宗盛、顧重光、李錫奇等人同時被李大師委任為樹人基金會的董事,責任就是幫忙為腦性麻痹的小孩們募款。有一年母親節之前,我們這幾位藝文界的董事們,各以自己的詩文圖畫作品印製成感恩卡片,為腦性麻痹的孩子們舉辦募款義賣活動。三毛與我相約兩個人合作,由她寫對母親的感恩,我畫藍色貓頭鷹媽媽與小貓頭鷹的對話,製作成一套五張很漂亮的母親卡。從三毛所寫的詩文中,很明顯可以看出所寫的話語,其實是她一直想親口對媽媽說的真心告白。幾次與她在日本小酒館山喜屋吃飯喝酒相談,只聽她興高采烈地談奇鄉異國趣聞而不曾提及荷西,猜她大概擅於隱藏傷心過往,直把一些痛苦寂寞無奈往自己的心裏藏。只願意以人生光明歡笑面對讀者與朋友,而很少對別人吐露心事,縱算面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也是如此。
認識三毛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取名為“三毛”是因為流浪!
後來她到上海與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相見,自稱自己是漫畫家張樂平的幹女兒。是因為自己的飄泊流浪,才以三毛為筆名!
在還很少有人出國的時代,三毛就一個人獨自遠到世界各地去流浪,並以非常簡潔優美的文字寫出她的心情故事。在還沒有Discovery頻道的年代,我第一次知道撒哈拉沙漠就是由三毛的書中看到的。我不知道觸動她離家遠到他鄉的理由是什麼,但由她所寫的《橄欖樹》歌詞大概可以略知一二: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同樣身為一個創作者的我,大概比較可以理解她的心境。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日子?”我一定回答說:“十年閉關研究物理數學期間,是我生命中最享受的日子。一個人在東京畫漫畫諸子百家四年,是我第二好的時日。”
一個人能獨享一大段生命,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
創作者喜愛孤獨寂靜,遠離紅塵俗世。
因此他踩在孤寂道上,而樂此不疲。
創作者獨處的空白,多於與人群聚之時。
因為無言靜默之時,心就會發揮自己。
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相信三毛是個天生的創作者,因此她喜歡一個人踩在孤寂道上獨行,朝向寂靜彼岸,追求心靈的遠方故鄉。也在他鄉找到摯愛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在大加納利島上過著三毛式的古典浪漫。然而隨著荷西意外身亡,回到臺灣的三毛十二年間始終難以忘懷這段姻緣,也沒有其他強烈的真愛以填補內心的空白。1989年3月,三毛因為意外胸腔嚴重創傷,第二天我與女兒和《滾滾紅塵》導演嚴浩到榮總醫院探望,我與女兒在外面陽臺等護士為她換藥時,聽到由病房傳來她極端淒厲的慘叫聲,仿佛在為自己的命運多舛痛苦哀號。接下來的一年,知道她很投入地改編張愛玲小說為《滾滾紅塵》的電影劇本,在電影拍好深受好評之際,突然很震驚地由報上得知三毛死亡的消息。出殯那天在榮總的靈堂門口,三毛的媽媽抱住我痛哭著說:“蔡志忠,你告訴我三毛不是自殺的,對嗎?”我回答說:“她當然不是自殺的,她好端端地坐在馬桶上如何自殺呢?我相信她現在已經人在天堂。”我知道三毛的媽媽信仰基督教,如果是自殺將來母女不能在天堂相見。如果有人問我三毛的死因,我會回答說:“她該做的都已經做了,而這世間卻也沒有讓她留下來的理由。”
從網路看到一則有關瓊瑤與三毛的訊息:
作家瓊瑤與三毛成為好友有二十多年。三毛的死,使瓊瑤非常震驚、悲傷。瓊瑤常常在深夜傾聽三毛訴說人生的無奈與痛苦,很能理解三毛的孤獨感。
我完全同意瓊瑤的觀點,瓊瑤認為:三毛的死與其疾病無關,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寂寞和絕望,寫完《滾滾紅塵》之後的三毛頓失寄託,人生已無所追求了。
很少有作家像三毛一樣橫跨這麼多領域:旅行、寫作、出書、教學、民歌、流行歌曲、舞臺劇、電影。當《滾滾紅塵》電影完成之後,這個世間再也無法留住一心想到另一世界與荷西相會的三毛了
1月4日是三毛離開我們二十周年的日子,讓我們以三毛所寫的《滾滾紅塵》最後幾句歌詞來懷念她:
來易來 去難去
數十載的人世遊
分易分 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於是不願走的你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滾滾紅塵裏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抬頭望向遠方天邊的一朵白雲,仿佛看到雲端夢幻般的三毛獨坐在橄欖樹下,她已經完成世間的使命,找到夢中山間輕流的小溪、寬闊的草原和天空飛翔的小鳥,清心自在地安住於有一棵橄欖樹的家園。
作者簡介
蔡志忠,臺灣著名漫畫家,出生於1948年,15歲起便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家。1976年成立龍卡通公司,拍攝了《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曾獲1981年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1983年開始創作四格漫畫,已有《莊子說》《老子說》《大醉俠》《光頭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多種語種版本出版。
20110104鄭明娳:讀書如讀人──三毛閱讀記
讀書如讀人──三毛閱讀記 (上)
聯合文學 2011/01/04
三毛的文字創作以散文最多、小說次之。三毛寫作時,顯然沒有刻意注意文類這個問題,她以自己的天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文/鄭明娳】
三毛的文字創作以散文最多、小說次之。三毛寫作時,顯然沒有刻意注意文類這個問題,她以自己的天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每當敘述者退居旁觀者且故事情節較多的作品就具有小說的型式。不過,那位敘述者永遠都是第一人稱三毛。所以,她筆下那些故事型的小說也算是廣義的散文。
一般讀者並不在乎三毛作品屬於哪種文類,倒是很多人在意她筆下書寫的事情是真或假?我從來沒有見過三毛,女作家小民是熟識三毛的朋友,有一次她親口問我:「三毛一再強調她寫的都是真人真事,妳認為她有說謊嗎?」
我的回答是:「沒有。」
首先要注意的是:寫作的「陳平」絕對不等於她筆下的「三毛」。最簡單的道理,陳平只把她願意跟讀者分享的事情寫出來,她不讓別人知道的事情或想法,她不寫。對於這不寫的「空白」,讀者還是可以從她寫出的文本裡找出端倪。
其次,許多人時常生活在現實與幻想的夾纏中,寫作時很容易把她的現實加上幻想的料,一起「烹飪」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陳平早期的〈秋戀〉,她自己說是完全虛構出來的。這樣的「幻想」,並未在現實中發生,但是可以顯示作者當時對愛情的憧憬,例如:一次短暫(很淒涼)的戀愛(才優美)就永遠分手(夠蒼涼),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浪漫戀愛,完全不必擔當周圍環境的責難……其實,陳平挹注的許多純粹幻想,提供了更多對「三毛」的解讀空間。
感性散文尤其像照妖鏡般把作者的心底,甚至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潛意識折射出來。只不過,有時像凹凸鏡一般,讀者得花一些能力去「還原」。
再其次,任何作家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題材寫作時,一定得拆解、刪節、補充、加工、再重新組織起來,才成為有機的作品。陳平也是這樣。
所以,三毛散文中的三毛絕對不等於陳平。但是,三毛散文中絕對處處有陳平的身世、有她的感情、思想……,閱讀三毛的散文並不是在考證作家陳平的傳記,而是尋找陳平和三毛之間弔詭的關係,重建一位連陳平自己可能也不完全認知的「三毛」。
追尋流浪的起點
〈惑〉是三毛目前留存她最早發表的一篇。此文發表時,三毛二十歲。許多讀者──包括三毛自己──認為這是她不成熟的「少作」,並認為它和《撒哈拉的故事》「全然不同的風格」。我卻不這麼認為。
〈惑〉主角那苦悶、憂鬱、自卑而封閉的特質其實已經深深烙印在三毛心靈,成為她生命的底紋,在她日後的文章中仍然或隱或顯地不斷出現。
〈惑〉的寫作方式和《撒哈拉的故事》等不同,並不是不好,技巧也不如三毛自以為的「不成熟」。把〈惑〉中一再出現的電影《珍妮的故事》拿來兩相對照,會發現這時候的三毛如何巧妙地把電影角色跟〈惑〉主角互相影射/對位/合一,也因此,閱讀〈惑〉確實能清楚理解當時「三毛」的心境。
《雨季不再來》的自序中說:當年的「二毛」與現今的「三毛」質地仍然一樣。的確。〈惑〉文留下很多線索,讓讀者可以和《撒哈拉的故事》之後的三毛連結。
〈惑〉裡面重複引用電影的歌曲「我來自何方,沒有人知道……」正是主角心中最大迷惑,我來自何方?又要往哪裡去?人為什麼要活?她拚命追尋卻得不到答案。主角不斷逃避和電影裡的珍妮靠近甚至結合,卻又躲不掉。那表示當時的三毛活在一個極為矛盾的情境。她非常怕自己變成珍妮那樣,又無可抗拒地向珍妮靠攏,每當她走進珍妮的世界時,就會「體會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快樂,一種極端矛盾的傷感。」
日後三毛說她不喜歡流浪,卻不斷地流浪。她經常陷於矛盾中,不斷千里迢迢地追尋,她究竟追尋什麼呢?
我們仍是不自覺的在追尋,在追尋,又在追尋,雖然歲月坎坷,可是如果我不去找,我便一日也活不下去,如果你現在問我「三毛,你在追尋什麼?」我想我目前只會無言苦笑……(〈逃亡〉,《送你一匹馬》)
我的半生,飄流過很多國家……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也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
每個地方,都無法把心留下來,但她卻又時常把駐足過的地方像故鄉般「鄉愁」一番。她的矛盾還包括她前後說過的話,例如她之前說她的人生願望是做一名生兒育女的正常女人,後來又說她是無子女論者等等。
也許,讀者以為:三毛找到荷西,就是她的理想之域。其實不然。許多讀者看到三毛筆下她和荷西的婚姻生活如神仙眷侶。事實上,文章內兩人的生活有很多地方如前言所說,經過重組與重建的工程,被特別放大的是兩人的歡樂相愛,被濃縮的是兩人的扞格爭執。
文字裡的荷西
《雨季不再來》中,三毛於1974年底已經在《女性世界》發表過兩篇描寫撒哈拉沙漠的散文,其中〈平沙漠漠夜帶刀〉完全沒有荷西的影子,是三毛獨自一人到撒哈拉沙漠,她一再訴說寂寞寂寞,「幾乎熬不過這門功課,想打道回歐洲去了……很多次,我問自己,為什麼非要留下來不可?為什麼要一個人單身來到這個被世界早遺忘了的角落?」她終究一個人繼續留在沙漠,吃了不少苦頭。
1974年10月6日〈中國飯店〉在《聯合報》發表(此篇出書後改名為〈沙漠中的飯店〉),三毛一舉成名。從此之後,她所有散文都調整成荷西先去沙漠等她,〈白手成家〉、〈結婚記〉等文中都說她打算去沙漠住一年時,荷西就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礦公司找到工作,安定下來,等三毛單獨去非洲時好照顧她。當看到荷西為了愛情去沙漠,她就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三毛為什麼要「修改」前後的內容呢?這是讀者要做的功課。
三毛多次說與荷西沒什麼時間戀愛就結婚,〈一個男孩子的愛情〉中說她拒絕還念高三的荷西接近,之後分道揚鑣六年,荷西服完兵役一回來兩人重逢的七個月後就結婚。
可是,收在《哭泣的駱駝》的〈大鬍子與我〉中說:「婚前,我們常常在荷西家前面的泥巴地廣場打棒球……就這樣把春花秋月都一個一個的送掉了。」表示婚前他們已經來往多年。這兩者其實兜不攏。
同文裡又說:「大鬍子婚前交女友沒有什麼負擔」;但在〈一個男孩子的愛情〉卻說她把十八歲初戀的荷西整得慘兮兮的。另同文中說荷西也沒有「受家累男人的悲慘眼神」,但在〈五月花〉裡失業之後再就業的荷西,一直被極重的家累壓得快死去,更別提有多哀怨的眼神。
〈中國飯店〉裡,三毛說他們兩人國籍不同、個性也不同,婚後可能會吵架甚至打架。〈大鬍子與我〉說荷西的「坐相、站相、睡相,沒有一點是我希望他所表現出來的樣式」。在這麼多的矛盾裡,讀者比較無法理解她為什麼愛上荷西且跟他結婚。
讀書如讀人──三毛閱讀記 (下)
‧聯合文學 2011/01/04
在散文裡,三毛非常不喜歡甚至厭惡荷西的家人。她筆下的公婆、姐妹都貪婪而自私,連參加荷西葬禮都只顧著採購。
【文/鄭明娳】
在散文裡,三毛非常不喜歡甚至厭惡荷西的家人。她筆下的公婆、姐妹都貪婪而自私,連參加荷西葬禮都只顧著採購。荷西死後,公婆一心只想討荷西的遺產。〈似曾相識燕歸來〉一文可把他們諷刺了個夠。在〈這種家庭生活〉裡,她敘述婆婆帶著姐姐姐夫及兩個孩子「突襲」式來訪。文章題目就帶有諷刺意味,而客人還沒到家,夫妻倆就已經為此吵架:「婆婆大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必出現,只要碰到她的邊緣,夫妻之間自然南北對峙,局勢分明了。」接機時,「這些天兵天將的降臨的確喜壞了荷西,他左擁右抱,一大家子往出口走去。我提著婆婆中型的箱子跟在後面,這才發覺,荷西平日是多麼缺乏家庭的溫暖啊!一個太太所能給他的實在是太少了。」
以上可看出荷西愛他母親的家,也享受家人的溫馨。但在〈一個男孩子的愛情〉裡,荷西卻兩次跟三毛說他在自己家裡得不到家庭溫暖。
三毛並不避諱偶爾蜻蜓點水地寫與荷西的扞格,但總是突如其來地「表演」一下,甚是突兀。例如荷西出門時「就把腳擱在窗口,順手把窗簾撩起來用力擦皮鞋。」照三毛愛漂亮的個性,她應該生氣,但文中沒有什麼表示。有時,他們的爭執又讓人不解,〈夢裡花落知多少〉敘述中突然插一段他們的爭吵,三毛教荷西英文,荷西不耐,三毛向他丟原子筆,荷西摔來紙本子,罵了她一聲「妳這個傻瓜女人!」三毛衝進浴室絞頭髮、荷西開車離家出走,天亮才回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爭執好像沒有什麼理由,兩人卻都大發脾氣。
本來,「衝突」是描寫人物個性最好的機會,三毛不喜歡婆家,幾次接觸,都有機會表現三毛與荷西的個性,但是她這幾篇文章不是用卡通化處理就是過分戲劇化的「表演」帶了過去。實在可惜。
總結來說,讀者對荷西的個性缺乏理解,不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他會喜、怒、哀、樂?荷西的語言更缺乏個人特質,明明是一個不會講中文的西班牙人,可是他說出來的話好像我們的標準國語──三毛把他「翻譯」得太像中國人。例如〈相思農場〉裡,荷西跟別人敘述三毛:「……她人呢,就像個臥佛似的,也躺在地圖上。」簡直像中國通。又如前敘兩人爭吵結束第二天,荷西嘆氣說:「只不過氣頭上罵了妳一句,居然絞頭髮,要是一日我死了呢──」這口氣、這聲情,簡直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對著林黛玉說話嘛。
只有在〈警告逃妻〉中三毛稍微注意荷西的行文,不過,卻更像是三毛捉刀的成果呢。
荷西去世後,〈離鄉回鄉〉中說:「其實在1985年之前,是不會永遠離開群島的,放下朋友容易,丟下親人沒有可能。五年之後請求撿骨,那時候心願已了……」事實上,她在1981年就離開群島回台灣定居了。且從此,荷西成為她筆下、口中「一個心如皎月,身如冬日暖陽的人,他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光芒,照耀著別人……」(〈假如。還有。來生〉)荷西終於成為一則神話。
整體而言,三毛筆下荷西的形象片斷而模糊。讀者很難從她文章中建構出她最摯愛者的形象。
虛構的愛情
在人間,三毛極度需要愛情與親情。〈求婚〉一文說她在小學六年級就單戀一位男同學。顧福生把她的〈惑〉介紹在《現代文學》發表後,她鼓起勇氣再寫的仍是虛構的愛情小說〈秋戀〉。
奇怪的是,三毛用了很多文字書寫她看不上的男子的追求,卻從來不給讀者細讀她真正的戀愛。例如她說的「真正的初戀」,只給讀者一行「對方沒有答應我。我求了又求……哭了又哭。後來我走了。」下一次戀愛是:她決定要結婚了,對方竟然心臟病發作猝死。「那一回,我也沒活,吞了藥卻被救了。」這個戀愛仍然留著一片空白。
最後她跟荷西結婚,這應該是她此生最愛且相處最久的男人。不過,讀者仍然看不到兩人的愛戀,她經常說荷西不浪漫,兩人沒什麼戀愛。之前,多次表現對男人頗為挑剔的三毛,為什麼愛荷西、嫁荷西?讀者相當茫然。她與荷西的婚姻可以相處六年,比較能說服我們的是:在沙漠那貧瘠的地方,兩人日日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忙碌,他們成為患難夫妻,得互相扶持。桂文亞的訪問稿〈異鄉的賭徒〉中寫那時「感情適應上的困難,使她一度想與荷西分開」,三毛並說:「生活上最起碼的欠缺,造成了情趣的枯竭……是對婚姻生活的失望……我非常苦,非常寂寞……」不過,這些苦惱,三毛都不在文章中書寫。
我們發現,凡是她宣告的真正有愛的男人,面貌都相當模糊。她以「不說」帶過,讓讀者無法從她的文本認識她在男女關係裡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照理,她經歷多次戀愛,最後結婚定居沙漠那非人居住的地方,必定有強大的愛力支撐著。同時,戀愛的經歷可以使人成長,三毛也這樣說,但她沒有在文章中讓讀者看她如何成長、如何成熟得可以在撒哈拉沙漠的狂風沙中甘之如飴。
三個三毛
我時常覺得,壓倒三毛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狂愛她的讀者、是需要她的社會。三毛自己不知道,她已經違背了她藝術家「自由自在」的原則。她必須配合社會去做很多事情,連寫作、演講題目都經常由別人決定。她每天得閱讀大批讀者有關生活疑難雜症的信,再選擇代表性的在媒體回答。這本來是心理醫師、張老師與生命線的工作,轉嫁到三毛身上。藝術家三毛和慈善家三毛在她內心從來沒有如此強烈的對立過:讀者無盡的問題、無盡的索求,使藝術家的三毛左支右絀。面對《談心》、《親愛的三毛》就是社會「壓榨」她的成果,面對這樣的書,我實在不忍卒睹。
三毛此生最後一篇作品〈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開頭說:「對於這全新的西元1991年,我的心裡充滿著迎接的喜悅……」顯然是給《講義》1991年一月號的稿子。但三毛卻在1991年1月4日自縊。這只證明了張老師三毛面對讀者,只能說她該說的話,無法說藝術家想說的話。這對三毛來說,是極度的壓抑與扭曲。
聯合文學 2011/01/04
三毛的文字創作以散文最多、小說次之。三毛寫作時,顯然沒有刻意注意文類這個問題,她以自己的天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文/鄭明娳】
三毛的文字創作以散文最多、小說次之。三毛寫作時,顯然沒有刻意注意文類這個問題,她以自己的天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每當敘述者退居旁觀者且故事情節較多的作品就具有小說的型式。不過,那位敘述者永遠都是第一人稱三毛。所以,她筆下那些故事型的小說也算是廣義的散文。
一般讀者並不在乎三毛作品屬於哪種文類,倒是很多人在意她筆下書寫的事情是真或假?我從來沒有見過三毛,女作家小民是熟識三毛的朋友,有一次她親口問我:「三毛一再強調她寫的都是真人真事,妳認為她有說謊嗎?」
我的回答是:「沒有。」
首先要注意的是:寫作的「陳平」絕對不等於她筆下的「三毛」。最簡單的道理,陳平只把她願意跟讀者分享的事情寫出來,她不讓別人知道的事情或想法,她不寫。對於這不寫的「空白」,讀者還是可以從她寫出的文本裡找出端倪。
其次,許多人時常生活在現實與幻想的夾纏中,寫作時很容易把她的現實加上幻想的料,一起「烹飪」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陳平早期的〈秋戀〉,她自己說是完全虛構出來的。這樣的「幻想」,並未在現實中發生,但是可以顯示作者當時對愛情的憧憬,例如:一次短暫(很淒涼)的戀愛(才優美)就永遠分手(夠蒼涼),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浪漫戀愛,完全不必擔當周圍環境的責難……其實,陳平挹注的許多純粹幻想,提供了更多對「三毛」的解讀空間。
感性散文尤其像照妖鏡般把作者的心底,甚至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潛意識折射出來。只不過,有時像凹凸鏡一般,讀者得花一些能力去「還原」。
再其次,任何作家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題材寫作時,一定得拆解、刪節、補充、加工、再重新組織起來,才成為有機的作品。陳平也是這樣。
所以,三毛散文中的三毛絕對不等於陳平。但是,三毛散文中絕對處處有陳平的身世、有她的感情、思想……,閱讀三毛的散文並不是在考證作家陳平的傳記,而是尋找陳平和三毛之間弔詭的關係,重建一位連陳平自己可能也不完全認知的「三毛」。
追尋流浪的起點
〈惑〉是三毛目前留存她最早發表的一篇。此文發表時,三毛二十歲。許多讀者──包括三毛自己──認為這是她不成熟的「少作」,並認為它和《撒哈拉的故事》「全然不同的風格」。我卻不這麼認為。
〈惑〉主角那苦悶、憂鬱、自卑而封閉的特質其實已經深深烙印在三毛心靈,成為她生命的底紋,在她日後的文章中仍然或隱或顯地不斷出現。
〈惑〉的寫作方式和《撒哈拉的故事》等不同,並不是不好,技巧也不如三毛自以為的「不成熟」。把〈惑〉中一再出現的電影《珍妮的故事》拿來兩相對照,會發現這時候的三毛如何巧妙地把電影角色跟〈惑〉主角互相影射/對位/合一,也因此,閱讀〈惑〉確實能清楚理解當時「三毛」的心境。
《雨季不再來》的自序中說:當年的「二毛」與現今的「三毛」質地仍然一樣。的確。〈惑〉文留下很多線索,讓讀者可以和《撒哈拉的故事》之後的三毛連結。
〈惑〉裡面重複引用電影的歌曲「我來自何方,沒有人知道……」正是主角心中最大迷惑,我來自何方?又要往哪裡去?人為什麼要活?她拚命追尋卻得不到答案。主角不斷逃避和電影裡的珍妮靠近甚至結合,卻又躲不掉。那表示當時的三毛活在一個極為矛盾的情境。她非常怕自己變成珍妮那樣,又無可抗拒地向珍妮靠攏,每當她走進珍妮的世界時,就會「體會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快樂,一種極端矛盾的傷感。」
日後三毛說她不喜歡流浪,卻不斷地流浪。她經常陷於矛盾中,不斷千里迢迢地追尋,她究竟追尋什麼呢?
我們仍是不自覺的在追尋,在追尋,又在追尋,雖然歲月坎坷,可是如果我不去找,我便一日也活不下去,如果你現在問我「三毛,你在追尋什麼?」我想我目前只會無言苦笑……(〈逃亡〉,《送你一匹馬》)
我的半生,飄流過很多國家……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也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
每個地方,都無法把心留下來,但她卻又時常把駐足過的地方像故鄉般「鄉愁」一番。她的矛盾還包括她前後說過的話,例如她之前說她的人生願望是做一名生兒育女的正常女人,後來又說她是無子女論者等等。
也許,讀者以為:三毛找到荷西,就是她的理想之域。其實不然。許多讀者看到三毛筆下她和荷西的婚姻生活如神仙眷侶。事實上,文章內兩人的生活有很多地方如前言所說,經過重組與重建的工程,被特別放大的是兩人的歡樂相愛,被濃縮的是兩人的扞格爭執。
文字裡的荷西
《雨季不再來》中,三毛於1974年底已經在《女性世界》發表過兩篇描寫撒哈拉沙漠的散文,其中〈平沙漠漠夜帶刀〉完全沒有荷西的影子,是三毛獨自一人到撒哈拉沙漠,她一再訴說寂寞寂寞,「幾乎熬不過這門功課,想打道回歐洲去了……很多次,我問自己,為什麼非要留下來不可?為什麼要一個人單身來到這個被世界早遺忘了的角落?」她終究一個人繼續留在沙漠,吃了不少苦頭。
1974年10月6日〈中國飯店〉在《聯合報》發表(此篇出書後改名為〈沙漠中的飯店〉),三毛一舉成名。從此之後,她所有散文都調整成荷西先去沙漠等她,〈白手成家〉、〈結婚記〉等文中都說她打算去沙漠住一年時,荷西就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礦公司找到工作,安定下來,等三毛單獨去非洲時好照顧她。當看到荷西為了愛情去沙漠,她就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三毛為什麼要「修改」前後的內容呢?這是讀者要做的功課。
三毛多次說與荷西沒什麼時間戀愛就結婚,〈一個男孩子的愛情〉中說她拒絕還念高三的荷西接近,之後分道揚鑣六年,荷西服完兵役一回來兩人重逢的七個月後就結婚。
可是,收在《哭泣的駱駝》的〈大鬍子與我〉中說:「婚前,我們常常在荷西家前面的泥巴地廣場打棒球……就這樣把春花秋月都一個一個的送掉了。」表示婚前他們已經來往多年。這兩者其實兜不攏。
同文裡又說:「大鬍子婚前交女友沒有什麼負擔」;但在〈一個男孩子的愛情〉卻說她把十八歲初戀的荷西整得慘兮兮的。另同文中說荷西也沒有「受家累男人的悲慘眼神」,但在〈五月花〉裡失業之後再就業的荷西,一直被極重的家累壓得快死去,更別提有多哀怨的眼神。
〈中國飯店〉裡,三毛說他們兩人國籍不同、個性也不同,婚後可能會吵架甚至打架。〈大鬍子與我〉說荷西的「坐相、站相、睡相,沒有一點是我希望他所表現出來的樣式」。在這麼多的矛盾裡,讀者比較無法理解她為什麼愛上荷西且跟他結婚。
讀書如讀人──三毛閱讀記 (下)
‧聯合文學 2011/01/04
在散文裡,三毛非常不喜歡甚至厭惡荷西的家人。她筆下的公婆、姐妹都貪婪而自私,連參加荷西葬禮都只顧著採購。
【文/鄭明娳】
在散文裡,三毛非常不喜歡甚至厭惡荷西的家人。她筆下的公婆、姐妹都貪婪而自私,連參加荷西葬禮都只顧著採購。荷西死後,公婆一心只想討荷西的遺產。〈似曾相識燕歸來〉一文可把他們諷刺了個夠。在〈這種家庭生活〉裡,她敘述婆婆帶著姐姐姐夫及兩個孩子「突襲」式來訪。文章題目就帶有諷刺意味,而客人還沒到家,夫妻倆就已經為此吵架:「婆婆大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必出現,只要碰到她的邊緣,夫妻之間自然南北對峙,局勢分明了。」接機時,「這些天兵天將的降臨的確喜壞了荷西,他左擁右抱,一大家子往出口走去。我提著婆婆中型的箱子跟在後面,這才發覺,荷西平日是多麼缺乏家庭的溫暖啊!一個太太所能給他的實在是太少了。」
以上可看出荷西愛他母親的家,也享受家人的溫馨。但在〈一個男孩子的愛情〉裡,荷西卻兩次跟三毛說他在自己家裡得不到家庭溫暖。
三毛並不避諱偶爾蜻蜓點水地寫與荷西的扞格,但總是突如其來地「表演」一下,甚是突兀。例如荷西出門時「就把腳擱在窗口,順手把窗簾撩起來用力擦皮鞋。」照三毛愛漂亮的個性,她應該生氣,但文中沒有什麼表示。有時,他們的爭執又讓人不解,〈夢裡花落知多少〉敘述中突然插一段他們的爭吵,三毛教荷西英文,荷西不耐,三毛向他丟原子筆,荷西摔來紙本子,罵了她一聲「妳這個傻瓜女人!」三毛衝進浴室絞頭髮、荷西開車離家出走,天亮才回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爭執好像沒有什麼理由,兩人卻都大發脾氣。
本來,「衝突」是描寫人物個性最好的機會,三毛不喜歡婆家,幾次接觸,都有機會表現三毛與荷西的個性,但是她這幾篇文章不是用卡通化處理就是過分戲劇化的「表演」帶了過去。實在可惜。
總結來說,讀者對荷西的個性缺乏理解,不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他會喜、怒、哀、樂?荷西的語言更缺乏個人特質,明明是一個不會講中文的西班牙人,可是他說出來的話好像我們的標準國語──三毛把他「翻譯」得太像中國人。例如〈相思農場〉裡,荷西跟別人敘述三毛:「……她人呢,就像個臥佛似的,也躺在地圖上。」簡直像中國通。又如前敘兩人爭吵結束第二天,荷西嘆氣說:「只不過氣頭上罵了妳一句,居然絞頭髮,要是一日我死了呢──」這口氣、這聲情,簡直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對著林黛玉說話嘛。
只有在〈警告逃妻〉中三毛稍微注意荷西的行文,不過,卻更像是三毛捉刀的成果呢。
荷西去世後,〈離鄉回鄉〉中說:「其實在1985年之前,是不會永遠離開群島的,放下朋友容易,丟下親人沒有可能。五年之後請求撿骨,那時候心願已了……」事實上,她在1981年就離開群島回台灣定居了。且從此,荷西成為她筆下、口中「一個心如皎月,身如冬日暖陽的人,他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光芒,照耀著別人……」(〈假如。還有。來生〉)荷西終於成為一則神話。
整體而言,三毛筆下荷西的形象片斷而模糊。讀者很難從她文章中建構出她最摯愛者的形象。
虛構的愛情
在人間,三毛極度需要愛情與親情。〈求婚〉一文說她在小學六年級就單戀一位男同學。顧福生把她的〈惑〉介紹在《現代文學》發表後,她鼓起勇氣再寫的仍是虛構的愛情小說〈秋戀〉。
奇怪的是,三毛用了很多文字書寫她看不上的男子的追求,卻從來不給讀者細讀她真正的戀愛。例如她說的「真正的初戀」,只給讀者一行「對方沒有答應我。我求了又求……哭了又哭。後來我走了。」下一次戀愛是:她決定要結婚了,對方竟然心臟病發作猝死。「那一回,我也沒活,吞了藥卻被救了。」這個戀愛仍然留著一片空白。
最後她跟荷西結婚,這應該是她此生最愛且相處最久的男人。不過,讀者仍然看不到兩人的愛戀,她經常說荷西不浪漫,兩人沒什麼戀愛。之前,多次表現對男人頗為挑剔的三毛,為什麼愛荷西、嫁荷西?讀者相當茫然。她與荷西的婚姻可以相處六年,比較能說服我們的是:在沙漠那貧瘠的地方,兩人日日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忙碌,他們成為患難夫妻,得互相扶持。桂文亞的訪問稿〈異鄉的賭徒〉中寫那時「感情適應上的困難,使她一度想與荷西分開」,三毛並說:「生活上最起碼的欠缺,造成了情趣的枯竭……是對婚姻生活的失望……我非常苦,非常寂寞……」不過,這些苦惱,三毛都不在文章中書寫。
我們發現,凡是她宣告的真正有愛的男人,面貌都相當模糊。她以「不說」帶過,讓讀者無法從她的文本認識她在男女關係裡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照理,她經歷多次戀愛,最後結婚定居沙漠那非人居住的地方,必定有強大的愛力支撐著。同時,戀愛的經歷可以使人成長,三毛也這樣說,但她沒有在文章中讓讀者看她如何成長、如何成熟得可以在撒哈拉沙漠的狂風沙中甘之如飴。
三個三毛
我時常覺得,壓倒三毛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狂愛她的讀者、是需要她的社會。三毛自己不知道,她已經違背了她藝術家「自由自在」的原則。她必須配合社會去做很多事情,連寫作、演講題目都經常由別人決定。她每天得閱讀大批讀者有關生活疑難雜症的信,再選擇代表性的在媒體回答。這本來是心理醫師、張老師與生命線的工作,轉嫁到三毛身上。藝術家三毛和慈善家三毛在她內心從來沒有如此強烈的對立過:讀者無盡的問題、無盡的索求,使藝術家的三毛左支右絀。面對《談心》、《親愛的三毛》就是社會「壓榨」她的成果,面對這樣的書,我實在不忍卒睹。
三毛此生最後一篇作品〈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開頭說:「對於這全新的西元1991年,我的心裡充滿著迎接的喜悅……」顯然是給《講義》1991年一月號的稿子。但三毛卻在1991年1月4日自縊。這只證明了張老師三毛面對讀者,只能說她該說的話,無法說藝術家想說的話。這對三毛來說,是極度的壓抑與扭曲。
a link:雙雪濤《飛》
《中國時報》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作品
創作緣起 對於飛翔的渴望
雙雪濤 (20110105)
寫「飛」的初衷,一方面是緣起於一個「井」的意象,我常想,一個人坐井觀天何其痛苦,但如果有人告訴他井外無天又是怎樣一副光景呢。自小讀書,產生一種恐懼,因為經常發現所學到的知識經常不是線性的,而是折返式的,之後學到的知識唯一的作用便是反對前面的知識,就落下了怨恨,覺得篡改歷史者就算情有可原也應遺臭萬年。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對歷史的懷疑和對英雄的反問。另一個緣起之處,便是對人對人的奴役產生疑問,不知道我們東方人是不是永遠走不出這個圈子,權力對人的戕害到哪一天才能終止。最後,我要說的是,這部小說最重要的源頭是,我相信,人的身體裏藏著對飛翔的渴望。
飛
雙雪濤 (20110105)
故事大綱
雪國一面為海,一面為斷谷,據傳斷谷中有谷妖出沒,乃是煉獄之門。蕭朗和默是雪國的囚犯,一次大雪裏相識,兩人因為生有翅膀而被沒有翅膀的雪國人奴役,終生都囚於斷谷旁的井下,叫做翅鬼。而蕭朗相信他們來自於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溫暖如春,而且有翅膀的人受優待,沒翅膀的矮子是奴隸,便以默為助手準備從井下鑿開一條通道飛走,未想被一個無名的女孩從半空中砸落,斷了一翅不說,雪國的輪井馬上來臨,再無時間逃跑,通道也要被人發現。可這次輪井十分不同,所有成年翅鬼被從井裏提出後,集中在一座黑色的大殿裏,一個叫嬰野的王站出來說,他的父親霽王被谷妖刺死,因為翅鬼們勇力過人,所以他賜他們軍人的身分,從此不再為奴,只需為他效命,入谷捉拿刺客。當場便比武點將,蕭朗使詐奪魁,得以統領翼靈軍。可嬰野十分聰明,他似乎也知曉雪國和雪國人的來歷,便把蕭朗傳去割了他的翅膀,想讓他做個真正的雪國人。蕭朗表面答允,內心卻還是想逃,他把默放回井下,讓默和砸中他的女孩兒小米,連同谷下溫順的火鳥在谷中策應,小米對蕭朗一見傾心,默雖膽小,可對蕭朗卻是又敬又怕,便都應允。最後是一場血戰,蕭朗本意是想犧牲整個翼靈軍搭一條繩橋,助他逃走,可看見擁他的翅鬼們全軍覆沒,蕭朗大感生趣索然,和小米一同墜入谷內,默以搏命的勇武將嬰野撞下谷中,之後順著繩橋爬到對岸,發現一切正如蕭朗所想,可惜他已經無法見到。
一
我的名字叫默,這個名字是從蕭朗那買的,蕭朗要了我六個蠶幣,那時候我們雪國只有兩種貨幣,蠶幣和娥幣,三千蠶等於一娥,所以一般老百姓是沒見過娥幣的,據說娥幣是用熟銅熔出的飛蛾模樣,反正我是沒有見過。
一個蠶幣能買一大筐雪梨,你們不知道什麼是雪梨吧,雪梨是雪國冬天唯一的糧食,一筐雪梨能讓一家三口在井下活上六天到七天。所以,蕭朗這小子實打實的敲了我一筆竹槓,一個名字,而且只有一個字,要了我六筐雪梨,媽的,他當時還振振有詞:
「你有了名字,等你死的那天,墳上就能寫上一個黑色的『默』字,走過路過的就會都知道,這地方埋著一堆骨頭,曾經叫默,這骨頭就有了生氣,一般人不敢動它一動,你要是沒有名字,過不了多久你的墳和你的骨頭就都被踩成平地了,你想想吧,就因為沒有名字,你的骨頭就會被人踩碎粘在鞋底,你不為現在的你著想,你也得為你以後的骨頭著想。」
他一說完,我渾身的骨頭就吱吱作響,好像要跳出來替我發言,我趕緊說:
「蕭朗,閉嘴。」
然後我掏出六個蠶幣說:
「我買了,你告訴我『默』字是什麼意思,怎麼寫。」
蕭朗接過蠶幣,挨個看了看,當時蠶幣有贗品存於世上,真的蠶幣活蠶鍍鐵,黑色裏有淺淺的白痕,而贗品死蠶鍍鐵,只有通體的黑色,找不到白痕。蕭朗找到六條清晰的白痕之後,掏出一片鋒利的像刀一樣的石頭,說:
「你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和我的話一般多的翅鬼,所以我給你取名為默,意思是:少說兩句。實話講給你,我真的接受不了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這麼貧嘴的翅鬼。最重要的是,我想和你交個朋友,如果我們倆都搶著說話,那麼我們的交談就會雜亂無章,如果我說你聽的話,我想我們會交情日篤,你想我把你的名字紋在哪?」
我環顧全身,說:
「如果你的刀法不行,你把它紋在我脖子上,如果你的刀法可以,你把它紋在我右臂吧。」
他把石頭一揮,說:
「右臂給我。」
從那之後,我的右臂上有了一個模糊不清的字,之所以模糊不清是因為在紋上去的過程中,他出現了幾次筆誤,可是後來他一直堅持那不是筆誤,「默」字的寫法就是那麼循環往復的,我不和他爭辯,他說的對,如果我們都搶著說,就交不成朋友了。
這次交談我記得異常清楚,那時我們就站在漫天飛揚的大雪裏,剛剛進入雪國的雪季,雪國上千口井的井口需要修葺,而這時候所有的雪國人都已經入井了。
雪國一年裏有九個月是在雪季,到了雪季如果還待在地上,要麼被凍死,要麼被餓死,於是雪國人就發明了井,雪國遍佈大小的火山口,地下十分溫暖,雪季來臨的時候雪國人就住在井裏,雪國有數千條蜿蜒的地下小溪,把一口口井連了起來。雪國人在地上的三個月除了曬太陽就是去山上打獵,採摘足夠九個月吃的雪梨。所以到了雪季還能夠待在地上的只有我們翅鬼,除了我們相對強壯能對抗寒之外,還因為我們從出生那天就是囚犯。你們的書上沒提過翅鬼這個名字吧,提到的是翼靈。雪國人絕大多數都是雙手雙足一個腦袋,謂之五體,雪國人描述崇拜常說五體投地,意思就是這五個地方全都著了地,就像我現在做的樣子,其實就是磕頭,可你們瞧見了,我除了這五體還有兩體怎麼也著不了地,這就是我的翅膀,你們當然可以嘲笑我,不用偷偷的把嘴捂起來,我的翅膀確實又醜又小,和你們的翅膀比不了,可是當年在雪國的時候,這一對小小的翅膀就足以讓我服一輩子的苦役,成為終生的囚徒,因為整個雪國八十幾萬雪國人,出生的時候帶著這麼一對小翅膀的人不足三千人,我們的出生通常被解釋成不祥之兆,雪國人認為一個家族如果出現了帶著翅膀降世的孩子,肯定是因為祖上和谷妖有染。根據傳說,谷妖通體漆黑,雙爪雙足雙翅。它們被認為來自雪國最南面的大斷谷之中。雪國三面環海,海上漂浮著碩大的冰山,雪國人有幾次造了幾艘大船想出海碰碰運氣,可是無一例外都是剛剛啟程就是被飛快移動的冰山撞破,沉入冰水化作淤泥,而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斷谷,之所以一望無際是因為斷谷下面常年向上升騰著霧氣,在斷谷中漂浮,你眼力再好,也看不見對岸是什麼樣子。斷谷中還經常傳來飄渺的歌聲,傳說很久以前有人尋聲走進,被黑色的鐵鉤鉤入谷中,男人再沒生還,女人被弄的渾身烏青扔在崖上,有的回到家中竟然誕下嬰孩兒,其他處與雪國人無異,只是背上多了一對黑色的小翅,等嬰孩長大,小翅亦長,可是明顯跟不上身體其他部分發育的速度,所以帶翅的嬰孩終其一生都是飛不起來的,只是除了小翅的四肢比常人力大,而且脾性暴戾,好鬥,善戰,但短命,據人說壽命最長的翅鬼活了二十九歲。我從沒有見過谷妖,也不知道第一個翅鬼是不是這麼降生的,但是大斷谷裏的歌聲我是聽過的,美的很,像是谷中的風吹動著某種琴瑟,而這琴瑟是一種生靈,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蕭朗說我因為無知而多幻想,我只見到在大斷谷的邊上修起來了綿延的長城,修這座長城的時候死了很多人,包括上千的翅鬼,多虧當時我還小,連一塊像樣的石頭也搬不起,只配被鎖在井底,聽地面上沉重的腳步聲,可是修之前和修之後都沒有見到有谷妖來犯,長城就像一個側臥著等著客人的娼妓,客人一直沒有來。
其實按照雪國一直以來的刑罰,我們這群翅鬼應該生下來就投進冰海,因為我們是谷妖的後代,是不祥的怪物,而且事實證明一旦我們成年便力大無比,徒手就能將一個雪國人撕成兩半,若是有趁手的兵器,幾十個雪國戰士也進不得身前,翅鬼又天生的矯健,飛跑起來任何一個雪國的生靈都休想追的上,只有一種生靈能追上一個逃命的翅鬼,那就是另一隻更怕死的翅鬼。所以我們本應該是出生即死去的,在這世上只有短暫的一瞬,便又墜入無際的幽谷,每當我說起這些,蕭朗就不屑的撇嘴,說:
「默,命本就是兩段無邊黑暗中間的一線光亮,和之前和死後比起來,你基本上等於沒活過。」
且不說蕭朗的怪論,單說我們為什麼從溺死變成終生苦役。因為雪國有一冊祖上的天書,此書是國君的信物,雪國的每一個國君登基的時候都要手持天書,面北而誦,因為雪國人相信他們是從北海上漂渡而來,他們的同類正在北海那面的花花世界苦苦的等他們回去,而這冊天書就是從北海那邊帶過來的唯一一本書籍,這些不是天書上寫的,都是雪國的前輩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蛛絲馬跡研究出來的,而天書上能夠朗誦的文字很簡短,是封皮上的兩個字:嬰語,之後一冊國書裏都是一些奇怪的符號。雪國有史近一千年,每一任國君都宣稱自己破解了天書,然後根據天書裏的旨意統治四方,有人說天書告訴他要多多納妾,他便娶了幾個百個妾擺在宮中,他還說根據天書的旨意他應該每天都趴在妾的兩腿之間傾聽上天說給他的耳語,於是他就這麼暴斃在一個妾的兩腿之間,妾嚇的屁滾尿流,這個國君的屍體據說到了入土的那一刻,還隔著棺材發出臭烘烘的味道;有人說天書告訴他,他的身邊多是小人,每個小人想篡他的權,要他的命,這個國君在位的時候,雪國相對比較平靜,老百姓活的自由自在,因為朝廷裏的官員已經被殺的差不多了,殺到後來終於有人篡了他的權,這場殺戮才停下來,據說他臨死的時候說:天書果然沒有騙我。
到了我出生之前,霽王即位,他宣佈,從今往後,雪國沒有死刑,因為天書上說,殺人者一般無異,原因不查。你因為貪財而殺人,我因為你殺人而殺你,你因為姦淫而殺人,我因為你姦淫而殺你,我和貪財者姦淫者無異,統稱殺人者。所以我和蕭朗這些霽王即位之後出生的翅鬼,得以保命,改為井役,就是終生被鎖在井下,出井也是做些雪國人無法承受的苦役。
當然關於天書的這些都是我從蕭朗那聽來的。
那次修井的勞動是我第一次見到蕭朗,那天他被一個兵從遠處牽過來,人影被大雪遮得影影綽綽,我看見他嬉皮笑臉的和那個兵說話,兵開始一臉木然得牽著他走,如同牽著其他翅鬼一樣,像牽著牲口,走了一陣子,兵的臉皮上開始有了若隱若現的笑容,手上的力道也不像開始那樣粗魯,等他到了近前,兵把拴在他脖子上和兩隻腳之間的鐵鏈除下,扶了一下腰間掛著的雪弩,說:
「別耍花樣,否則把你射在地上。」
蕭朗給兵鞠了一躬,說:
「謝謝大人,我一定老實,一看您老佩戴雪弩的樣子,就知道您是神射手了,小鬼還想多活些時日呢。」兵歪嘴一樂,把衣襟緊了緊,躲在背風處抽起谷草,味道清香悠遠,饞的我直愣愣得看,後面牽著我的兵毫不遲疑的給了我一腳,我趕緊低下頭幹活。蕭朗挨著我,小聲說:
「我叫蕭朗,你叫什麼名字?」
我說:
「我沒有名字,你怎麼會有名字?」
他一邊把井邊的雪鏟得發出刺耳的響聲,一邊說:
「我從小特別內向,成天在井下待著想不內向也難啊,我就給自己取名叫做朗,意思是別自己擠兌自己了,開朗點,再怎麼說,咱們還比這幫雪國人多一對翅膀呢,跟你講,身上的零件都不是白長的,上天自有深意。」
我說:
「怪不得你能讓那個兵除了你的鏈子,你話真多。我也愛講話,但我不願意和別人講話,我在井下待的悶了就自己跟自己講話,挺好玩的,講的久了我就覺得身邊多出一個人來。」(1)
在我二十歲的一天,我看見了一隻我所見過的最大的蟲子,它大的像一隻山上飛跑的鼠,體積至少大過了我的腳,六隻粗腿,黑色的甲殼借著從上面下來的微弱陽光閃閃發亮,我不知道它的殼下是不是有翅膀,看來它應該是能飛的。
他說:「那多浪費啊,你以後有話就講給我,我願意說話也願意聽人講話。」
我說:「好,現在我想說,我真想抽一口谷草啊,能讓我抽一口,在這雪地裏幹上十天不吃不喝我也願意。」
蕭朗說:「別著急,聽說咱們這修井的活得幹上三十幾天,這些兵很好對付,他們的弱點就是他們瞧不起我們。現在,我們倆不要講話,要是把他們惹煩了,別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我馬上住嘴,手上加勁,賣力幹活,時不時地我會瞟蕭朗幾眼,他目不轉睛地幹活,我也不甘示弱,過了一會我發現,他面前的堅冰沒有什麼變化,原來他在想事。我發現,蕭朗的模樣十分英俊,他沒有大多數翅鬼那陰鬱的眉骨和尖利的下巴,也沒有大多數雪國人那低矮的鼻骨和狹小的眼睛,他的模樣讓我驚訝翅鬼竟然也能氣宇軒昂,而且他的翅膀比我們的都大。
第二天,我又看見蕭朗遠遠地向我走來,原來他每天來得都比我們晚一點,走到我的身邊他裝作不認識我,若無其事地和他的兵攀談,兵一邊幫他除下他的鏈子一邊聽他講:「大人,上古有個傳說不知道您知不知道,這也是小人從風裏聽來的,不知道做不做得准。」
兵把卸下的鏈子擎在手裏,問:
「說來聽聽。」
蕭朗接著說道:「聽說在上古的時候谷草是一種神物,不像現在只要爬的上高山就能采到,那時候谷草長在大斷谷的崖邊,所以得名谷草了。」
兵定睛瞧著他的嘴巴,問:「那為什麼說是神物呢?」
蕭朗說,「傳說吸食谷草之煙能激盪血脈,讓雪國人的精神高亢,有的時候,據說房事都厲害了幾分呢。但是,之所以稱之為神物是因為谷草的神力只局限於純正的雪國人享用,如果是翅鬼吸食谷草,只要超過十口便立時毒發身亡。」
兵把眉毛一挑,說:「有這等事,我便不信了。」
蕭朗挨到兵身邊小聲說:「我旁邊的這個翅鬼看著就讓人討厭,我們可以拿他一試。我前一陣子在雪地上拾到一蠶,我願拿這一蠶和大人打賭。」
兵當即將蕭朗按在雪地上,渾身上下搜了個遍,連翅膀底下也摸了幾把,一無所獲,蕭朗盯著兵的眼睛,說:「這一蠶就在我身上,可是您找不到,大人願意和小人一賭嗎?」
兵哼了一聲,掏出一蠶說:「我賭他死不掉。」
蕭朗從地上爬起來說,「大人,不是小人多事,小人是替您著想,萬一小人僥倖贏了,這小鬼死在當場,若還是帶著鏈子,上頭有人問起來為什麼死了一個壯力,您也不好交待,若將他鏈子除下,讓他自己吸食,周圍的翅鬼都可作證您是體諒我們小鬼,是他自己不爭氣,要搶您的谷草來吸,結果吸死了。我便第一個可以作證。」
於是我平生第一次吸食谷草,因為吸得急了,差點嗆死,我後來問蕭朗,「要是我當時嗆死了,你不就贏了一蠶幣?」
他說:「你覺得他能給我嗎?」
等我把氣喘過來,站直了,眼裏泛著淚花,提起鏟子繼續幹活,蕭朗恭恭敬敬從腳下的雪裏刨出一蠶幣遞給兵,兵笑著接過蠶幣,問:「你這個小鬼什麼時候藏的?」
蕭朗說,「您把我按在地上的時候,大人。」
不久到了苦役的最後一天,蕭朗蹭到我身邊對我說:「你的井在長城邊上?」
我說:「對,你的井也在那邊吧,我看你每天都從那邊走過來,你怎麼知道我也住在那邊呢?」
蕭朗說:「你鞋上粘著長城那邊的黃土。你的井是緊挨著長城那一排嗎?」
我說:「對,我每天晚上都能聽見大斷谷裏的歌聲。」
蕭朗繼續問:「你的井從東向西數,是第幾個,你可記得?」
我說,「這我怎麼記得?延著長城從東向西有幾百個囚翅鬼的井。」
蕭朗說,
「你連自己家在哪都不知道你還覺得挺道理的。不和你說這些,你總知道你的井大概是居中是偏東還是偏西吧?」
我說,「我從沒有覺得我的井偏東或者偏西,那就應該是居中吧。」
蕭朗又問:「你注意過你井下的溪水有黑色的石塊嗎?從上游沖過來的。」
我說:「有啊,還挺大的,我估計是從井壁上掉下來的。」
蕭朗問,「多大?你用手比劃一下」
我比劃了一下,「一拳那麼大吧。你今天怎麼這麼多問題?」
蕭朗說,「再見吧,默。」
這是修井的苦役中,蕭朗和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雪季來了。我的井底除了我就是正在腐爛的雪梨,我的腿和我的腳都被雪梨壓在底下,伸展不開,每個雪季我都是這麼過來的,和發臭的雪梨睡在一起,因為給我們翅鬼的井實在是太小了。
當我剛剛十二歲,被送入井下的時候,已經感到井的狹小,那時候我二十二歲,比十二歲的時候健壯了三圈,即使在春季的時候,我的腿也得蜷著,胳膊靠在井壁上,一覺醒來渾身都是麻的,我就把兩腿蹬在井壁上,沿著井壁向上爬,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能夠爬得越來越高,但是翅鬼的井比雪國人的井要深的多,我向上爬了成千上萬次,從來沒有看見過井蓋和井鎖,爬的最高的一次差不多看見了了井蓋的欄條透過的太陽的形狀,只看見一個模糊的圓圈。因為上去的時候我用盡了所有力氣,所以我幾乎是沿著井壁摔下來的,砸爛了好多的雪梨,那一個月我都在貼著井底,舔舐梨漿,舌頭幾乎磨出了繭子。所以說,我是翅鬼裏相對健康的一個。我討厭無趣,我會想方設法和自己做遊戲,聊天,猜謎,攀爬,或者唱歌。而大多數翅鬼二十出頭就玩完了,翅鬼過了二十五歲會突然衰老,也許是四周的井壁壓壞了他們的身體和心,加上經常要做沒完沒了的苦力,還有吃這些雪國人扔掉的爛雪梨。大多數翅鬼只求能死的體面點,幾乎每個翅鬼都會祈求能夠死在地上而不是井下,如果在幹苦力的時候累死,至少還能被人看見,找個地方埋掉,如果在雪季死在井底下,就會和雪梨一起被蟲子吃掉。尤其是像我這樣住在長城邊上,接近大斷谷的翅鬼,最害怕的就是奇大無比的蟲子趁我睡覺的時候咬我一口或者把雪梨吃的亂七八糟。大斷谷附近的蟲子比雪國其他地方的蟲子大的多,甲殼也堅硬的多,而且如果你在我的井裏捉一隻蟲子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是有牙的,鋒利的兩排,其他地方的蟲子吃東西靠的是用舌頭舔來舔去,我這兒的蟲子會撕咬。所以從我下井那天起,一直在和蟲子搏鬥,不讓他們咬我,不讓他們吃梨。我殺了不計其數的蟲子,讓他們在我的井下橫屍遍野,蟲子也吃了我不計其數的雪梨,讓我經常要餓著肚子出井幹活。
在我二十歲的一天,我看見了一隻我所見過的最大的蟲子,它大的像一隻山上飛跑的鼠,體積至少大過了我的腳,六隻粗腿,黑色的甲殼借著從上面下來的微弱陽光閃閃發亮,我不知道它的殼下是不是有翅膀,看來它應該是能飛的。我拿起準備好的石塊想把他拍扁,我心想,這麼大個兒的蟲子,不知道要拍上多少下才能把他拍扁。如果他撲過來,我就把石頭塞進他的嘴裏,然後把他摔到牆上去。蟲子也盯著我看,看起來沒有要衝過來的意思,我聽見它的肚子咕嚕嚕的叫,看見它的眼睛一直在偷看我身邊的挑揀出來的比較光滑完整的雪梨。我想,你長這麼大不容易,在我們翅鬼的井下亂竄估計一直沒有好果子吃,如果你不是想吃我,只是想吃口梨,我可以接受。我從身邊拿起一隻看起來不錯的雪梨,扔到他的面前,他看也不看就把雪梨撕碎,然後一點點的舔到嘴裏。從那以後,它經常到我這裏要梨吃,我會經常從自己的口糧裏扣出一點留給它。別說我好心,我並不想餓著肚子,養個寵物,自從這只大蟲認了我這個朋友之後,任何偷吃我雪梨的蟲子被它發現,都要咬死,後來,吃梨的就只剩下我和它,我一點也沒吃虧,還小賺了一點。(2)
創作緣起 對於飛翔的渴望
雙雪濤 (20110105)
寫「飛」的初衷,一方面是緣起於一個「井」的意象,我常想,一個人坐井觀天何其痛苦,但如果有人告訴他井外無天又是怎樣一副光景呢。自小讀書,產生一種恐懼,因為經常發現所學到的知識經常不是線性的,而是折返式的,之後學到的知識唯一的作用便是反對前面的知識,就落下了怨恨,覺得篡改歷史者就算情有可原也應遺臭萬年。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對歷史的懷疑和對英雄的反問。另一個緣起之處,便是對人對人的奴役產生疑問,不知道我們東方人是不是永遠走不出這個圈子,權力對人的戕害到哪一天才能終止。最後,我要說的是,這部小說最重要的源頭是,我相信,人的身體裏藏著對飛翔的渴望。
飛
雙雪濤 (20110105)
故事大綱
雪國一面為海,一面為斷谷,據傳斷谷中有谷妖出沒,乃是煉獄之門。蕭朗和默是雪國的囚犯,一次大雪裏相識,兩人因為生有翅膀而被沒有翅膀的雪國人奴役,終生都囚於斷谷旁的井下,叫做翅鬼。而蕭朗相信他們來自於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溫暖如春,而且有翅膀的人受優待,沒翅膀的矮子是奴隸,便以默為助手準備從井下鑿開一條通道飛走,未想被一個無名的女孩從半空中砸落,斷了一翅不說,雪國的輪井馬上來臨,再無時間逃跑,通道也要被人發現。可這次輪井十分不同,所有成年翅鬼被從井裏提出後,集中在一座黑色的大殿裏,一個叫嬰野的王站出來說,他的父親霽王被谷妖刺死,因為翅鬼們勇力過人,所以他賜他們軍人的身分,從此不再為奴,只需為他效命,入谷捉拿刺客。當場便比武點將,蕭朗使詐奪魁,得以統領翼靈軍。可嬰野十分聰明,他似乎也知曉雪國和雪國人的來歷,便把蕭朗傳去割了他的翅膀,想讓他做個真正的雪國人。蕭朗表面答允,內心卻還是想逃,他把默放回井下,讓默和砸中他的女孩兒小米,連同谷下溫順的火鳥在谷中策應,小米對蕭朗一見傾心,默雖膽小,可對蕭朗卻是又敬又怕,便都應允。最後是一場血戰,蕭朗本意是想犧牲整個翼靈軍搭一條繩橋,助他逃走,可看見擁他的翅鬼們全軍覆沒,蕭朗大感生趣索然,和小米一同墜入谷內,默以搏命的勇武將嬰野撞下谷中,之後順著繩橋爬到對岸,發現一切正如蕭朗所想,可惜他已經無法見到。
一
我的名字叫默,這個名字是從蕭朗那買的,蕭朗要了我六個蠶幣,那時候我們雪國只有兩種貨幣,蠶幣和娥幣,三千蠶等於一娥,所以一般老百姓是沒見過娥幣的,據說娥幣是用熟銅熔出的飛蛾模樣,反正我是沒有見過。
一個蠶幣能買一大筐雪梨,你們不知道什麼是雪梨吧,雪梨是雪國冬天唯一的糧食,一筐雪梨能讓一家三口在井下活上六天到七天。所以,蕭朗這小子實打實的敲了我一筆竹槓,一個名字,而且只有一個字,要了我六筐雪梨,媽的,他當時還振振有詞:
「你有了名字,等你死的那天,墳上就能寫上一個黑色的『默』字,走過路過的就會都知道,這地方埋著一堆骨頭,曾經叫默,這骨頭就有了生氣,一般人不敢動它一動,你要是沒有名字,過不了多久你的墳和你的骨頭就都被踩成平地了,你想想吧,就因為沒有名字,你的骨頭就會被人踩碎粘在鞋底,你不為現在的你著想,你也得為你以後的骨頭著想。」
他一說完,我渾身的骨頭就吱吱作響,好像要跳出來替我發言,我趕緊說:
「蕭朗,閉嘴。」
然後我掏出六個蠶幣說:
「我買了,你告訴我『默』字是什麼意思,怎麼寫。」
蕭朗接過蠶幣,挨個看了看,當時蠶幣有贗品存於世上,真的蠶幣活蠶鍍鐵,黑色裏有淺淺的白痕,而贗品死蠶鍍鐵,只有通體的黑色,找不到白痕。蕭朗找到六條清晰的白痕之後,掏出一片鋒利的像刀一樣的石頭,說:
「你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和我的話一般多的翅鬼,所以我給你取名為默,意思是:少說兩句。實話講給你,我真的接受不了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這麼貧嘴的翅鬼。最重要的是,我想和你交個朋友,如果我們倆都搶著說話,那麼我們的交談就會雜亂無章,如果我說你聽的話,我想我們會交情日篤,你想我把你的名字紋在哪?」
我環顧全身,說:
「如果你的刀法不行,你把它紋在我脖子上,如果你的刀法可以,你把它紋在我右臂吧。」
他把石頭一揮,說:
「右臂給我。」
從那之後,我的右臂上有了一個模糊不清的字,之所以模糊不清是因為在紋上去的過程中,他出現了幾次筆誤,可是後來他一直堅持那不是筆誤,「默」字的寫法就是那麼循環往復的,我不和他爭辯,他說的對,如果我們都搶著說,就交不成朋友了。
這次交談我記得異常清楚,那時我們就站在漫天飛揚的大雪裏,剛剛進入雪國的雪季,雪國上千口井的井口需要修葺,而這時候所有的雪國人都已經入井了。
雪國一年裏有九個月是在雪季,到了雪季如果還待在地上,要麼被凍死,要麼被餓死,於是雪國人就發明了井,雪國遍佈大小的火山口,地下十分溫暖,雪季來臨的時候雪國人就住在井裏,雪國有數千條蜿蜒的地下小溪,把一口口井連了起來。雪國人在地上的三個月除了曬太陽就是去山上打獵,採摘足夠九個月吃的雪梨。所以到了雪季還能夠待在地上的只有我們翅鬼,除了我們相對強壯能對抗寒之外,還因為我們從出生那天就是囚犯。你們的書上沒提過翅鬼這個名字吧,提到的是翼靈。雪國人絕大多數都是雙手雙足一個腦袋,謂之五體,雪國人描述崇拜常說五體投地,意思就是這五個地方全都著了地,就像我現在做的樣子,其實就是磕頭,可你們瞧見了,我除了這五體還有兩體怎麼也著不了地,這就是我的翅膀,你們當然可以嘲笑我,不用偷偷的把嘴捂起來,我的翅膀確實又醜又小,和你們的翅膀比不了,可是當年在雪國的時候,這一對小小的翅膀就足以讓我服一輩子的苦役,成為終生的囚徒,因為整個雪國八十幾萬雪國人,出生的時候帶著這麼一對小翅膀的人不足三千人,我們的出生通常被解釋成不祥之兆,雪國人認為一個家族如果出現了帶著翅膀降世的孩子,肯定是因為祖上和谷妖有染。根據傳說,谷妖通體漆黑,雙爪雙足雙翅。它們被認為來自雪國最南面的大斷谷之中。雪國三面環海,海上漂浮著碩大的冰山,雪國人有幾次造了幾艘大船想出海碰碰運氣,可是無一例外都是剛剛啟程就是被飛快移動的冰山撞破,沉入冰水化作淤泥,而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斷谷,之所以一望無際是因為斷谷下面常年向上升騰著霧氣,在斷谷中漂浮,你眼力再好,也看不見對岸是什麼樣子。斷谷中還經常傳來飄渺的歌聲,傳說很久以前有人尋聲走進,被黑色的鐵鉤鉤入谷中,男人再沒生還,女人被弄的渾身烏青扔在崖上,有的回到家中竟然誕下嬰孩兒,其他處與雪國人無異,只是背上多了一對黑色的小翅,等嬰孩長大,小翅亦長,可是明顯跟不上身體其他部分發育的速度,所以帶翅的嬰孩終其一生都是飛不起來的,只是除了小翅的四肢比常人力大,而且脾性暴戾,好鬥,善戰,但短命,據人說壽命最長的翅鬼活了二十九歲。我從沒有見過谷妖,也不知道第一個翅鬼是不是這麼降生的,但是大斷谷裏的歌聲我是聽過的,美的很,像是谷中的風吹動著某種琴瑟,而這琴瑟是一種生靈,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蕭朗說我因為無知而多幻想,我只見到在大斷谷的邊上修起來了綿延的長城,修這座長城的時候死了很多人,包括上千的翅鬼,多虧當時我還小,連一塊像樣的石頭也搬不起,只配被鎖在井底,聽地面上沉重的腳步聲,可是修之前和修之後都沒有見到有谷妖來犯,長城就像一個側臥著等著客人的娼妓,客人一直沒有來。
其實按照雪國一直以來的刑罰,我們這群翅鬼應該生下來就投進冰海,因為我們是谷妖的後代,是不祥的怪物,而且事實證明一旦我們成年便力大無比,徒手就能將一個雪國人撕成兩半,若是有趁手的兵器,幾十個雪國戰士也進不得身前,翅鬼又天生的矯健,飛跑起來任何一個雪國的生靈都休想追的上,只有一種生靈能追上一個逃命的翅鬼,那就是另一隻更怕死的翅鬼。所以我們本應該是出生即死去的,在這世上只有短暫的一瞬,便又墜入無際的幽谷,每當我說起這些,蕭朗就不屑的撇嘴,說:
「默,命本就是兩段無邊黑暗中間的一線光亮,和之前和死後比起來,你基本上等於沒活過。」
且不說蕭朗的怪論,單說我們為什麼從溺死變成終生苦役。因為雪國有一冊祖上的天書,此書是國君的信物,雪國的每一個國君登基的時候都要手持天書,面北而誦,因為雪國人相信他們是從北海上漂渡而來,他們的同類正在北海那面的花花世界苦苦的等他們回去,而這冊天書就是從北海那邊帶過來的唯一一本書籍,這些不是天書上寫的,都是雪國的前輩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蛛絲馬跡研究出來的,而天書上能夠朗誦的文字很簡短,是封皮上的兩個字:嬰語,之後一冊國書裏都是一些奇怪的符號。雪國有史近一千年,每一任國君都宣稱自己破解了天書,然後根據天書裏的旨意統治四方,有人說天書告訴他要多多納妾,他便娶了幾個百個妾擺在宮中,他還說根據天書的旨意他應該每天都趴在妾的兩腿之間傾聽上天說給他的耳語,於是他就這麼暴斃在一個妾的兩腿之間,妾嚇的屁滾尿流,這個國君的屍體據說到了入土的那一刻,還隔著棺材發出臭烘烘的味道;有人說天書告訴他,他的身邊多是小人,每個小人想篡他的權,要他的命,這個國君在位的時候,雪國相對比較平靜,老百姓活的自由自在,因為朝廷裏的官員已經被殺的差不多了,殺到後來終於有人篡了他的權,這場殺戮才停下來,據說他臨死的時候說:天書果然沒有騙我。
到了我出生之前,霽王即位,他宣佈,從今往後,雪國沒有死刑,因為天書上說,殺人者一般無異,原因不查。你因為貪財而殺人,我因為你殺人而殺你,你因為姦淫而殺人,我因為你姦淫而殺你,我和貪財者姦淫者無異,統稱殺人者。所以我和蕭朗這些霽王即位之後出生的翅鬼,得以保命,改為井役,就是終生被鎖在井下,出井也是做些雪國人無法承受的苦役。
當然關於天書的這些都是我從蕭朗那聽來的。
那次修井的勞動是我第一次見到蕭朗,那天他被一個兵從遠處牽過來,人影被大雪遮得影影綽綽,我看見他嬉皮笑臉的和那個兵說話,兵開始一臉木然得牽著他走,如同牽著其他翅鬼一樣,像牽著牲口,走了一陣子,兵的臉皮上開始有了若隱若現的笑容,手上的力道也不像開始那樣粗魯,等他到了近前,兵把拴在他脖子上和兩隻腳之間的鐵鏈除下,扶了一下腰間掛著的雪弩,說:
「別耍花樣,否則把你射在地上。」
蕭朗給兵鞠了一躬,說:
「謝謝大人,我一定老實,一看您老佩戴雪弩的樣子,就知道您是神射手了,小鬼還想多活些時日呢。」兵歪嘴一樂,把衣襟緊了緊,躲在背風處抽起谷草,味道清香悠遠,饞的我直愣愣得看,後面牽著我的兵毫不遲疑的給了我一腳,我趕緊低下頭幹活。蕭朗挨著我,小聲說:
「我叫蕭朗,你叫什麼名字?」
我說:
「我沒有名字,你怎麼會有名字?」
他一邊把井邊的雪鏟得發出刺耳的響聲,一邊說:
「我從小特別內向,成天在井下待著想不內向也難啊,我就給自己取名叫做朗,意思是別自己擠兌自己了,開朗點,再怎麼說,咱們還比這幫雪國人多一對翅膀呢,跟你講,身上的零件都不是白長的,上天自有深意。」
我說:
「怪不得你能讓那個兵除了你的鏈子,你話真多。我也愛講話,但我不願意和別人講話,我在井下待的悶了就自己跟自己講話,挺好玩的,講的久了我就覺得身邊多出一個人來。」(1)
在我二十歲的一天,我看見了一隻我所見過的最大的蟲子,它大的像一隻山上飛跑的鼠,體積至少大過了我的腳,六隻粗腿,黑色的甲殼借著從上面下來的微弱陽光閃閃發亮,我不知道它的殼下是不是有翅膀,看來它應該是能飛的。
他說:「那多浪費啊,你以後有話就講給我,我願意說話也願意聽人講話。」
我說:「好,現在我想說,我真想抽一口谷草啊,能讓我抽一口,在這雪地裏幹上十天不吃不喝我也願意。」
蕭朗說:「別著急,聽說咱們這修井的活得幹上三十幾天,這些兵很好對付,他們的弱點就是他們瞧不起我們。現在,我們倆不要講話,要是把他們惹煩了,別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我馬上住嘴,手上加勁,賣力幹活,時不時地我會瞟蕭朗幾眼,他目不轉睛地幹活,我也不甘示弱,過了一會我發現,他面前的堅冰沒有什麼變化,原來他在想事。我發現,蕭朗的模樣十分英俊,他沒有大多數翅鬼那陰鬱的眉骨和尖利的下巴,也沒有大多數雪國人那低矮的鼻骨和狹小的眼睛,他的模樣讓我驚訝翅鬼竟然也能氣宇軒昂,而且他的翅膀比我們的都大。
第二天,我又看見蕭朗遠遠地向我走來,原來他每天來得都比我們晚一點,走到我的身邊他裝作不認識我,若無其事地和他的兵攀談,兵一邊幫他除下他的鏈子一邊聽他講:「大人,上古有個傳說不知道您知不知道,這也是小人從風裏聽來的,不知道做不做得准。」
兵把卸下的鏈子擎在手裏,問:
「說來聽聽。」
蕭朗接著說道:「聽說在上古的時候谷草是一種神物,不像現在只要爬的上高山就能采到,那時候谷草長在大斷谷的崖邊,所以得名谷草了。」
兵定睛瞧著他的嘴巴,問:「那為什麼說是神物呢?」
蕭朗說,「傳說吸食谷草之煙能激盪血脈,讓雪國人的精神高亢,有的時候,據說房事都厲害了幾分呢。但是,之所以稱之為神物是因為谷草的神力只局限於純正的雪國人享用,如果是翅鬼吸食谷草,只要超過十口便立時毒發身亡。」
兵把眉毛一挑,說:「有這等事,我便不信了。」
蕭朗挨到兵身邊小聲說:「我旁邊的這個翅鬼看著就讓人討厭,我們可以拿他一試。我前一陣子在雪地上拾到一蠶,我願拿這一蠶和大人打賭。」
兵當即將蕭朗按在雪地上,渾身上下搜了個遍,連翅膀底下也摸了幾把,一無所獲,蕭朗盯著兵的眼睛,說:「這一蠶就在我身上,可是您找不到,大人願意和小人一賭嗎?」
兵哼了一聲,掏出一蠶說:「我賭他死不掉。」
蕭朗從地上爬起來說,「大人,不是小人多事,小人是替您著想,萬一小人僥倖贏了,這小鬼死在當場,若還是帶著鏈子,上頭有人問起來為什麼死了一個壯力,您也不好交待,若將他鏈子除下,讓他自己吸食,周圍的翅鬼都可作證您是體諒我們小鬼,是他自己不爭氣,要搶您的谷草來吸,結果吸死了。我便第一個可以作證。」
於是我平生第一次吸食谷草,因為吸得急了,差點嗆死,我後來問蕭朗,「要是我當時嗆死了,你不就贏了一蠶幣?」
他說:「你覺得他能給我嗎?」
等我把氣喘過來,站直了,眼裏泛著淚花,提起鏟子繼續幹活,蕭朗恭恭敬敬從腳下的雪裏刨出一蠶幣遞給兵,兵笑著接過蠶幣,問:「你這個小鬼什麼時候藏的?」
蕭朗說,「您把我按在地上的時候,大人。」
不久到了苦役的最後一天,蕭朗蹭到我身邊對我說:「你的井在長城邊上?」
我說:「對,你的井也在那邊吧,我看你每天都從那邊走過來,你怎麼知道我也住在那邊呢?」
蕭朗說:「你鞋上粘著長城那邊的黃土。你的井是緊挨著長城那一排嗎?」
我說:「對,我每天晚上都能聽見大斷谷裏的歌聲。」
蕭朗繼續問:「你的井從東向西數,是第幾個,你可記得?」
我說,「這我怎麼記得?延著長城從東向西有幾百個囚翅鬼的井。」
蕭朗說,
「你連自己家在哪都不知道你還覺得挺道理的。不和你說這些,你總知道你的井大概是居中是偏東還是偏西吧?」
我說,「我從沒有覺得我的井偏東或者偏西,那就應該是居中吧。」
蕭朗又問:「你注意過你井下的溪水有黑色的石塊嗎?從上游沖過來的。」
我說:「有啊,還挺大的,我估計是從井壁上掉下來的。」
蕭朗問,「多大?你用手比劃一下」
我比劃了一下,「一拳那麼大吧。你今天怎麼這麼多問題?」
蕭朗說,「再見吧,默。」
這是修井的苦役中,蕭朗和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雪季來了。我的井底除了我就是正在腐爛的雪梨,我的腿和我的腳都被雪梨壓在底下,伸展不開,每個雪季我都是這麼過來的,和發臭的雪梨睡在一起,因為給我們翅鬼的井實在是太小了。
當我剛剛十二歲,被送入井下的時候,已經感到井的狹小,那時候我二十二歲,比十二歲的時候健壯了三圈,即使在春季的時候,我的腿也得蜷著,胳膊靠在井壁上,一覺醒來渾身都是麻的,我就把兩腿蹬在井壁上,沿著井壁向上爬,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能夠爬得越來越高,但是翅鬼的井比雪國人的井要深的多,我向上爬了成千上萬次,從來沒有看見過井蓋和井鎖,爬的最高的一次差不多看見了了井蓋的欄條透過的太陽的形狀,只看見一個模糊的圓圈。因為上去的時候我用盡了所有力氣,所以我幾乎是沿著井壁摔下來的,砸爛了好多的雪梨,那一個月我都在貼著井底,舔舐梨漿,舌頭幾乎磨出了繭子。所以說,我是翅鬼裏相對健康的一個。我討厭無趣,我會想方設法和自己做遊戲,聊天,猜謎,攀爬,或者唱歌。而大多數翅鬼二十出頭就玩完了,翅鬼過了二十五歲會突然衰老,也許是四周的井壁壓壞了他們的身體和心,加上經常要做沒完沒了的苦力,還有吃這些雪國人扔掉的爛雪梨。大多數翅鬼只求能死的體面點,幾乎每個翅鬼都會祈求能夠死在地上而不是井下,如果在幹苦力的時候累死,至少還能被人看見,找個地方埋掉,如果在雪季死在井底下,就會和雪梨一起被蟲子吃掉。尤其是像我這樣住在長城邊上,接近大斷谷的翅鬼,最害怕的就是奇大無比的蟲子趁我睡覺的時候咬我一口或者把雪梨吃的亂七八糟。大斷谷附近的蟲子比雪國其他地方的蟲子大的多,甲殼也堅硬的多,而且如果你在我的井裏捉一隻蟲子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是有牙的,鋒利的兩排,其他地方的蟲子吃東西靠的是用舌頭舔來舔去,我這兒的蟲子會撕咬。所以從我下井那天起,一直在和蟲子搏鬥,不讓他們咬我,不讓他們吃梨。我殺了不計其數的蟲子,讓他們在我的井下橫屍遍野,蟲子也吃了我不計其數的雪梨,讓我經常要餓著肚子出井幹活。
在我二十歲的一天,我看見了一隻我所見過的最大的蟲子,它大的像一隻山上飛跑的鼠,體積至少大過了我的腳,六隻粗腿,黑色的甲殼借著從上面下來的微弱陽光閃閃發亮,我不知道它的殼下是不是有翅膀,看來它應該是能飛的。我拿起準備好的石塊想把他拍扁,我心想,這麼大個兒的蟲子,不知道要拍上多少下才能把他拍扁。如果他撲過來,我就把石頭塞進他的嘴裏,然後把他摔到牆上去。蟲子也盯著我看,看起來沒有要衝過來的意思,我聽見它的肚子咕嚕嚕的叫,看見它的眼睛一直在偷看我身邊的挑揀出來的比較光滑完整的雪梨。我想,你長這麼大不容易,在我們翅鬼的井下亂竄估計一直沒有好果子吃,如果你不是想吃我,只是想吃口梨,我可以接受。我從身邊拿起一隻看起來不錯的雪梨,扔到他的面前,他看也不看就把雪梨撕碎,然後一點點的舔到嘴裏。從那以後,它經常到我這裏要梨吃,我會經常從自己的口糧裏扣出一點留給它。別說我好心,我並不想餓著肚子,養個寵物,自從這只大蟲認了我這個朋友之後,任何偷吃我雪梨的蟲子被它發現,都要咬死,後來,吃梨的就只剩下我和它,我一點也沒吃虧,還小賺了一點。(2)
1/04/2011
20110104三毛曾答应琼瑶“不自杀”
台湾文学馆与皇冠文化集团,4日合作举办“梦中的橄榄树——三毛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展”。三毛大姐陈田心、弟弟陈圣、陈杰、皇冠出版社创办人平鑫涛、三毛好友纪政等追忆三毛。
大姐陈田心,与三毛从重庆、南京、台北一路携手长大。她说:“妹妹去世给我最大的震撼是,生命是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消失的。如果20年前早知道,会更珍惜妹妹,更注意到她心灵的需要。”
“三毛曾说,姐姐你成长得太慢。我活一世你要活十世。现在回想,如有所悟。我今天在橄榄叶上对妹妹说:真正的生命不会消失,那是永存的。”
对于两位弟弟,“小姐姐”的生活甚至去世都是“一个谜”。
大弟陈圣说,小姐姐在荣总医院住院,请假出去逛街,在护士室的黑板留言说:“人生最大的事业不过放心而已。”偏是他为忽然“离开人间”的小姐姐打理后事:“人生如梦,无奈!遗憾!”
小弟陈杰说,姐姐喜送人的礼物,多是传递她内心的东西,像是在河边捡到的石头上自己彩绘,或是一本书。他的留言是:“手足之情深似海,精彩人生几人及。”
三毛是“叛逆”的么?姐弟三人异口同声说:三毛的“叛逆”,不是去“学坏”,她自有一套准则,有无形的疆界,不逾矩。比如,她不去学校上学,却跑去坟场读书,她的文章16岁、18岁就在《中央日报》发表了。“她追求自由,懂得怜悯,心有大爱。”
三毛是怎样孕育出来的?“父母信基督,妈妈快乐而包容,一生从没有用粗俗的言语指责过我们;父亲是沉默而正义的,他最多用写信给儿子‘提个醒’。家里从来安安静静,任我们姐弟自由成长。”
皇冠出版社创办人平鑫涛对中新社记者说:“我是三毛的出版人,我们也是朋友,她和我太太琼瑶非常要好。因为荷西去世,她非常寂寞,最后两年情绪不好。有一个时期一天在我家待8、9个小时,琼瑶就开导她。到后来,琼瑶‘逼着’她答应‘不自杀’,还要她回家对妈妈说‘我答应琼瑶了,不自杀。’之后,三毛还写了一本书《送你一匹马》。”
“她的文字到最后都是流畅的、奔放的,欢喜悲伤的都有,一本书、一首歌、一个朋友,都会引起她的情感。”
“有一次她去北京,见到许多朋友、也帮了许多朋友,很快乐的。一天,她打电话给我说,身上的钱全用光了。那时两岸汇款不方便,我通过香港绕了很大的圈把钱汇给她。她就是这样奔放,为了帮助人不计后果的。”
“当年我主持《联合副刊》,发表她的文章,积攒多了自然就想到出书。我们的兴味很相投,都喜欢牛皮纸的感觉,所以三毛在皇冠出版的第一本书,封面是牛皮纸的。不少作家看了喜欢,后来皇冠索性就出版了一个牛皮纸封面系列。不记得是否与三毛签约了,总之我们一直替她出版,一共27本吧。”在“三毛纪念展”的纸板橄榄树旁,谈及老朋友,平先生眼里闪着泪光。他甚至说:(三毛的走),总觉得会是一个意外吧。
展览中有数份三毛的手稿,包括她最后创作的剧本《滚滚红尘》。在印着“三毛”水印的方格竖行稿纸上,有一篇名为《爱情》的文章,其中一段写道:“真正的爱情绝对是天使的化身。一段孽缘,不过是魔鬼的玩笑。”
相信爱情的三毛,从撒哈拉沙漠带回来的最珍贵的纪念品,是荷西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一副风干的、完整的骆驼头骨。她在《结婚礼物》一文中曾写道:荷西在婚后的第六年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这副头骨,就是死也不给人的,就请它陪着我,在奔向彼岸的时候,一同去赴一个久等了的约会吧。
当天的展览,三毛和荷西的这个结婚礼物在一个个玻璃展柜中特别显眼;其它还有三套标准的三毛服装牛仔、长裙、围巾、帽子;除了“毕业证”以外的各类证件;三毛亲手粘贴的相册;各种大漠风情的银饰、皮包;甚至还有一只手工打制的铜壶。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三毛,应该并未走远吧。
1/02/2011
20110102 士林官邸正馆“触摸”蒋宋相濡以沫晚年生活
台北士林官邸正馆2日正式开放,公众有机会“触摸”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晚年生活的场域。
从1950年3月31日住进士林官邸,至蒋介石1975年4月5日辞世,蒋介石夫妇在此生活长达26年。
2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致词指出,开放士林官邸正馆,让“做出重大决策的历史场景得以公诸于世”。希望后代子孙更了解历史,从中学习并且记取教训。
士林官邸原为台湾日据时期的士林园艺实验支所,北倚芝山岩、南接剑潭山,西面开口向路,形若口袋利于防卫。官邸分山地及平地两部分共25公顷多,其中平地占地约5.2公顷,以蒋介石夫妇居住的士林公馆正馆为中心,用中式、西式园林串起蒋宋夫妇做礼拜的“凯歌堂”、以及蒋介石怀念母亲所建“慈云亭”。
士林官邸正馆,乃两层灰墙白瓦西式洋楼,包括初期的招待用房,以及1952年加建的大客厅,占地约400坪(约1300平方米)。
台北市文化局长谢小韫表示,正馆由台湾当局投资1.6亿元新台币修复。是次仅对外开放正馆一楼会客宴饮空间,二楼的居住空间,包括蒋介石夫妇的卧房、书房及蒋宋美龄个人画室,暂不开放。
士林官邸正馆进门是一尊大型龙凤根雕玄关,整个一楼铺陈着宋美龄喜爱的暗红地毯,大、小会客、餐厅,夹在两侧长长的甬道间。透过甬道一侧长长的落地大窗,冬日阳光穿梭在历史和现实间。
在用于访客等候的穿堂,两侧排放着镶嵌螺钿的中式座椅。墙上一侧挂着幅兰,上书“介石夫子七十有三诞辰 美龄 ”;另一侧亦是宋美龄手绘的荷、竹、牡丹和梅花。
导览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说,蒋介石受宋美龄影响早年在上海信了基督,他们有很强的的家庭观念。夫妇俩很喜欢布置自己的家,“不排除有些厅堂的设计由蒋公亲自绘图。”
家庭聚会的小客厅,壁炉上方悬挂着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太夫人的油画遗像,感戴母亲的蒋公在此享受天伦之乐,“他常常在此和孙儿们下跳棋、围棋,有时候陈诚的孙儿也来凑趣。”
餐厅是标准西式风格,深啡色的餐桌配置皮质软垫高背餐椅。“蒋公和夫人平素的餐饮其实很简单,如果单独用餐,蒋公喜欢浙江家乡的小菜,夫人就是简单的西餐。晚年,他们常常一起用餐,多是中餐。他们有一位从南京带来的厨子,夫人还有一位从上海时一直跟随的女佣。”
“蒋公和夫人有时候也在官邸招待贵宾。官邸一年里最热闹的是圣诞节,不仅蒋家亲朋好友大聚会,还会请一些在台的外国友人。若是在园子里聚餐,蒋公最得意的是亲手炒饭。”
“有时,餐厅和小客厅合并,权充电影院。夫人喜欢西片、爱情片,蒋公则喜欢纪录片、历史片、战争片、港片。”
1952年扩建的大客厅,中西家具合璧,既有蒋夫人喜爱的西式壁炉,也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四大圆窗,三个用于借外景,“靠近廻廊的那个,就常常更换夫人新的手绘。她最喜欢以此为背景接待客人、接受采访。”展览中有一幅蒋夫人当年接受美联社采访的大幅照片佐证。
整个大客厅林林总总布置了四组中式、西式会客区,还有一挂作为重要活动背景的木质仕女宴乐图屏风。
“看到园子里那个鸟笼和鱼池么?晚年的蒋公很喜欢到园子里休息,特别是喂鸟和养鱼。”邵铭煌说:“蒋公不喜欢钓鱼,他说过钓鱼不如养鱼,他最爱养的是金鱼。”
“看到园子里百多株的梅树了?” 邵铭煌又说:“梅花是蒋公和夫人的最爱,他们到哪里都要种梅花。”
2日的台北风和日丽,坐在官邸池塘边,透过枝枝蔓蔓的花木,看水中游曳的红鱼,蒋宋夫妇晚年相濡以沫的生活当年就在不远处悄然打开。恰如1920年12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里期许的“当今之世,诚意爱辅我者,惟妻一人。”
从1950年3月31日住进士林官邸,至蒋介石1975年4月5日辞世,蒋介石夫妇在此生活长达26年。
2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致词指出,开放士林官邸正馆,让“做出重大决策的历史场景得以公诸于世”。希望后代子孙更了解历史,从中学习并且记取教训。
士林官邸原为台湾日据时期的士林园艺实验支所,北倚芝山岩、南接剑潭山,西面开口向路,形若口袋利于防卫。官邸分山地及平地两部分共25公顷多,其中平地占地约5.2公顷,以蒋介石夫妇居住的士林公馆正馆为中心,用中式、西式园林串起蒋宋夫妇做礼拜的“凯歌堂”、以及蒋介石怀念母亲所建“慈云亭”。
士林官邸正馆,乃两层灰墙白瓦西式洋楼,包括初期的招待用房,以及1952年加建的大客厅,占地约400坪(约1300平方米)。
台北市文化局长谢小韫表示,正馆由台湾当局投资1.6亿元新台币修复。是次仅对外开放正馆一楼会客宴饮空间,二楼的居住空间,包括蒋介石夫妇的卧房、书房及蒋宋美龄个人画室,暂不开放。
士林官邸正馆进门是一尊大型龙凤根雕玄关,整个一楼铺陈着宋美龄喜爱的暗红地毯,大、小会客、餐厅,夹在两侧长长的甬道间。透过甬道一侧长长的落地大窗,冬日阳光穿梭在历史和现实间。
在用于访客等候的穿堂,两侧排放着镶嵌螺钿的中式座椅。墙上一侧挂着幅兰,上书“介石夫子七十有三诞辰 美龄 ”;另一侧亦是宋美龄手绘的荷、竹、牡丹和梅花。
导览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说,蒋介石受宋美龄影响早年在上海信了基督,他们有很强的的家庭观念。夫妇俩很喜欢布置自己的家,“不排除有些厅堂的设计由蒋公亲自绘图。”
家庭聚会的小客厅,壁炉上方悬挂着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太夫人的油画遗像,感戴母亲的蒋公在此享受天伦之乐,“他常常在此和孙儿们下跳棋、围棋,有时候陈诚的孙儿也来凑趣。”
餐厅是标准西式风格,深啡色的餐桌配置皮质软垫高背餐椅。“蒋公和夫人平素的餐饮其实很简单,如果单独用餐,蒋公喜欢浙江家乡的小菜,夫人就是简单的西餐。晚年,他们常常一起用餐,多是中餐。他们有一位从南京带来的厨子,夫人还有一位从上海时一直跟随的女佣。”
“蒋公和夫人有时候也在官邸招待贵宾。官邸一年里最热闹的是圣诞节,不仅蒋家亲朋好友大聚会,还会请一些在台的外国友人。若是在园子里聚餐,蒋公最得意的是亲手炒饭。”
“有时,餐厅和小客厅合并,权充电影院。夫人喜欢西片、爱情片,蒋公则喜欢纪录片、历史片、战争片、港片。”
1952年扩建的大客厅,中西家具合璧,既有蒋夫人喜爱的西式壁炉,也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四大圆窗,三个用于借外景,“靠近廻廊的那个,就常常更换夫人新的手绘。她最喜欢以此为背景接待客人、接受采访。”展览中有一幅蒋夫人当年接受美联社采访的大幅照片佐证。
整个大客厅林林总总布置了四组中式、西式会客区,还有一挂作为重要活动背景的木质仕女宴乐图屏风。
“看到园子里那个鸟笼和鱼池么?晚年的蒋公很喜欢到园子里休息,特别是喂鸟和养鱼。”邵铭煌说:“蒋公不喜欢钓鱼,他说过钓鱼不如养鱼,他最爱养的是金鱼。”
“看到园子里百多株的梅树了?” 邵铭煌又说:“梅花是蒋公和夫人的最爱,他们到哪里都要种梅花。”
2日的台北风和日丽,坐在官邸池塘边,透过枝枝蔓蔓的花木,看水中游曳的红鱼,蒋宋夫妇晚年相濡以沫的生活当年就在不远处悄然打开。恰如1920年12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里期许的“当今之世,诚意爱辅我者,惟妻一人。”
2011元旦 小马哥新春开笔念念不忘一个“汉”字
马英九2011年元旦,为台北市第七届汉字文化节新春开笔,笔下口中念念不忘一个“汉”字。
下午二时,在台北市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上,密密麻麻排上了一溜溜书案,近千位老少台北市民兴致勃勃舞文弄墨,参加“第七届汉字文化节新春开笔”活动。
马英九提笔写下一个大大的“汉”字,与开笔嘉宾们连成一付新春对子曰:“汉文化薪相传,字乾坤展宏图。”
之后,开笔嘉宾每日一字祝福台湾,马英九又写下一个“泰”,意在祝福台湾“否极泰来,渐入佳境。”
马英九在随后的祝词中,希望两岸通过云端版电子资料库合编的《中华大字典》明年年底能够顺利推出,“现在全球每天有3000万人学习华文、华语,保持汉字文化传统很重要!”
他说,大陆的八、九千个常用字中,简体字只有2000多个,其中1700多个属于简化偏旁,全面简化的只有480多个。“观光局”编写了一本简易的“正简体字对照表”发给入台观光的大陆旅客,效果很好。因此,呼吁大陆推动 “识正书简”,也希望台湾中小学校,在电子时代加强书法教学,让学生认识书法传统,提高中华文化修养。
随后,马英九为新年开锣三响,祝“汉字文化,润泽八方;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互敬互爱,世界大同”。
台北汉字文化节于2004年由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创办,迄今连续不断举办7届。今次們規劃了一系列的活动,有“漢字講座”、漢字魔術表演、漢字語彙時裝秀,还有“漢字與我攝影、短片PK賽”等。(完)
下午二时,在台北市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上,密密麻麻排上了一溜溜书案,近千位老少台北市民兴致勃勃舞文弄墨,参加“第七届汉字文化节新春开笔”活动。
马英九提笔写下一个大大的“汉”字,与开笔嘉宾们连成一付新春对子曰:“汉文化薪相传,字乾坤展宏图。”
之后,开笔嘉宾每日一字祝福台湾,马英九又写下一个“泰”,意在祝福台湾“否极泰来,渐入佳境。”
马英九在随后的祝词中,希望两岸通过云端版电子资料库合编的《中华大字典》明年年底能够顺利推出,“现在全球每天有3000万人学习华文、华语,保持汉字文化传统很重要!”
他说,大陆的八、九千个常用字中,简体字只有2000多个,其中1700多个属于简化偏旁,全面简化的只有480多个。“观光局”编写了一本简易的“正简体字对照表”发给入台观光的大陆旅客,效果很好。因此,呼吁大陆推动 “识正书简”,也希望台湾中小学校,在电子时代加强书法教学,让学生认识书法传统,提高中华文化修养。
随后,马英九为新年开锣三响,祝“汉字文化,润泽八方;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互敬互爱,世界大同”。
台北汉字文化节于2004年由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创办,迄今连续不断举办7届。今次們規劃了一系列的活动,有“漢字講座”、漢字魔術表演、漢字語彙時裝秀,还有“漢字與我攝影、短片PK賽”等。(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