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10
a link:20101215在中研院史语所里触摸“新史学”心跳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这个周末起将休馆半年进行内部装修,计划于明年7月择吉重开。记者赶往参拜心仪已久的“新史学”大师。
中研院位于台北南港,处处可见传说中的“红楼”,距胡适纪念馆不过百米,即是中研院史语所, “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就在一二层。
陈列馆入口,是一挂红车白马殷墟复原马车;参观者需拾级而上,从二楼开始参观。
台湾设计师李伟珉将陈列馆的一、二层设计为一体,二楼的楼面乃木板并玻璃材质,楼上6个展室间以玻璃桥为过渡。参观了馆藏“居延汉简”后,走过玻璃桥即可俯瞰河南安阳“殷虚遗址”考古现场复原景观,以及傅斯年先生购于北平的商周牛、羊鼎等青铜器,几千年的中国史在这个只有800坪的空间,上下奔突、恣意纵横。
蜚声两岸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1928年由傅斯年先生在在广州创建,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迁湖南长沙,又迁云南昆明,1940年再签四川李庄,馆藏文物、图书分批西运。1948年底,史语所人员、文物、图书渡海来台。
据介绍,史语所前辈们结合金石学和考据学的精华,加上西方考古科学的方法,创造了一套适合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的“新史学”方法,即要研究者走出读书人狭隘的小书斋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以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为史学研究的首要工作。史语所“无征不信,实证求真”的精神,在其历史文物陈列馆中随处可见。
陈列馆的蓝敏菁女士介绍说,馆内常年保持约4000多件文物展出,展品每六个月更换一次,均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藏品,来自傅斯年图书馆、明清工作室、中原、台湾考古库房等。史语所的藏品有十四余万件,从1928年建所开始,当下仍有台湾考古资料进入。
王国维称誉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界有四大发现,其中之一是汉晋遗简,而汉代西北边境居延一带出土的“居延汉简”是史语所的重要藏品,约有13000多件。馆中展出的200余支简牍,从农检、村检、四时簿,到秋射令、法律文书,甚至还有人面桃符,有些连串线都保留原貌,一根根一字字,令自汉武帝开始的移民垦殖边地历史陡然温暖起来。
史语所的馆藏图书,在两岸史学研究中颇有地位。如展品里的清乾隆四十五年王鸣盛手跋之五代史纂误三卷附五代史阙文一卷二册 。该书专取欧阳修所撰《五代史》,摘其舛误,辑为一书。是书至清已佚,四库全书馆乃从明《永乐大典》中抄辑成书。王鸣盛跋谓:曾闻邵晋涵于四库馆中搜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已缮录清本,行将进御,先呈总裁于敏中,于公卒后,书遂浮沉不可复得,诚恨事也。现今所见本亦是由《永乐大典》录出者。
记者是昆曲爱好者,年少时曾撰文研究有争议的明曲家阮大铖,斗胆改编过他的《燕子笺》,立论是不能“因人废言”。在“题记”区,竟发现了傅斯年先生1920年两次题记明季年书肆的《燕子笺四本》,其一曰:“阮贼实民族之罪人,神州陆沉与彼有分。然清声丽句直继汤君。正不容恶其人及其诗也!(标点系作者加)”
如此,今次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展览馆的探寻,竟让记者隔着时空触摸到傅斯年先生的“新史学”心跳,真是莫名欢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