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呵呵,不知說我等今日的“標的”是“洱海”,鄭教授是不是會再點評一番@@
標準中文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4日
【明報專訊】本地報章報道城市大學新校長郭位,在他設計與大學生溝通的Blog上,有一句「我以大隱隱於市,學研研出塵做為Blog的開張標的」。記者質問「標的」何解?問校長是否打錯字,是否應該作「標題」?郭校長回應說,非也,其實「標的」的意思是「目標」,在台灣就是這麼用的。記者居然就得意起來,說難怪,這個校長是台灣成長,美國讀書,滿腦子都是台灣用語,使用「台式中文」,以後應該多用廣東話與同學溝通!
讀到記者的自以為是,不禁令人慨嘆香港語文之低落,感慨我們這些教書匠居然教出這樣的文字工作者,連「標的」都不懂,在報章上以大無畏的精神散佈無知,讓新來香港的郭校長見笑了。
「標的」怎麼會是台灣國語?怎麼可能是報上標題所列的「台式中文」?這是地地道道的標準中文,自古已然,並且通行在所有的華文地區,絕非陳水扁、杜正勝一流為了台灣獨立所標櫫的「一邊一個國,一邊一種語」。
文字工作者看到自己不懂的詞語,第一要謙虛,先查查字典,不要動不動就質問別人,以為是人家的錯。請看上海(不是台灣!)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出的《漢語大詞典》,如何解釋「標的」:
1. 箭靶子。唐韓愈《國子助教河東薛君墓志銘》:「後九月九日,大會射,設標的,高出百數十尺,令曰:中,酬錦與金若干。」
2. 引申為目標或目的。清顏元《四存編.存學編.性理評》:「先生蒐輯先儒之說而斷以己意,彙別區分,文從字順,妙得聖人之本旨,昭示斯道之標的。」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私有財產制及其不公,是他們攻擊的標的。」
3. 準則。漢高誘《呂氏春秋》序:「然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宋 司馬光《李僕射穆謚文恭議》:「夫事親盡誠,與人不欺,行有標的,言有規括,忠信接禮之謂矣。」
4. 亦謂以之為準則、楷模。《世說新語·言語》「王中郎令伏玄度、習鑿齒論青楚人物」 劉孝標注引《王中郎傳》:「坦之氣度淳深,孝友天至,譽輯朝野,標的當時。」
5. 猶標志。《晉書.王彪之傳》:「為政之道,以得賢為急,非謂雍容廊廟,標的而已。」宋魯應龍《閑窗括異志》:「寺有寶塔極高峻,層層用四方燈點照。東海行舟者,皆望此為標的焉。」
可見兩千年來,從漢代一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人物,都沿用「標的」一詞。你總不能說,高誘、韓愈、司馬光、李大釗都使用「台式中文」吧?
199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的《辭海》,釋義也基本如上,不過,加了一條現代的新意,「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指向對象」,顯示用字精審的現代法律界也使用「標的」一詞。
假如你還不服氣,認為「標的」一詞用法古怪,是香港人不知道的。請看1987年香港本地的商務印書館,出版《辭源》,所列的解釋也是:箭靶、目標、目的、準則、楷模。
因此,郭校長所說的台灣通行「標的」解作「目標」,一點都沒錯,因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人人使用標準中文,中文程度都還及格。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