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11年5月28日
【明報專訊】駱以軍要回台灣了,總是當朋友要離開香港時才訝然發現對方已經來了一段日子,三個月了,在浸會大學演講和授課,風靡了許多香港文藝青年,搶著去聽去學,連中學老師甄拔濤都把小說《西夏旅館》改編為舞台劇,可見特區文學氣氛之濃,唉,西九 龍怎麼還不開設「香港文學館」?
曾有人說香港這幾年出現了所謂迷你型的「文藝復興」,若真有其事,功勞肯定不會來自藝術發展局。 沒錯,藝發局資助了很精彩的《字花》,但其後又竟忽略了這份刊物的精彩而縮減資助,可見當初的成功批核只是錯有錯著,絕不是藝發局文學組主事老先生的眼光獨到。
我認為,「文藝復興」有幾個關鍵源頭,一是互聯網,年輕人在網上找到氣味相投的文學同道,在網上發現原來閱讀絕非冷僻或變態行為,不,不是的,原來香港仍有許許多多年輕人在讀在寫,without apology,不必迴避,理直氣壯,大家都做「文化人」,高高興興,虛擬交流,多好玩。
其二,是浸會大學的鍾玲教授,她主持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類活動近十年,邀請兩岸三地華文作家前來助陣,作家類型有異、風格不同,如劉克襄寫生態,如陳雪寫情慾,如陳玉慧寫都市,如駱以軍寫傳奇,如李銳寫鄉土……他們除了在學院牆內面對學生,亦有任務在中央圖書館跟大眾對話,年輕人遂有機會開拓了眼光視野,不再錯認文學類別只有武俠和幻科和言情。鍾玲目前是浸會大學的副校長了,她可能是香港有史以來最文學的大學副校長。其三呢,是中國大陸出版市場的膨脹開放,香港作家們先後「筆伐北伐」,或為了文藝,或為了搵食,但都有為「香港製造」打響了招牌的好效果,替新生代在內地寫作疏通了新的出路;同時,內地各式刊物報紙紛紛殺入香港的二樓書店,特區文化人能在中國大陸文化圈找到共鳴,或閱讀,或參與,皆被挑逗了創作雄心,長遠來看,在視野上,在格局上,必將漸漸由「香港文化人」變成「中國香港文化人」。
三路匯流,八方雲起,現在才剛剛開始;日後回看,這股「文藝復興」風潮,必另有一番複雜的歷史可說。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