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2007

文道介紹《紐約時報》書評

K:
正籌畫在我主持的中新海南網上,開通海南島第一個讀書頻道。已經得到南京方面朋友的友情援助,海南網管以及一些知識界的朋友都表示:關關主持這樣的頻道,極合適,也得體。
這個島,因了八十年代前的被遺忘,九0年代末的被邊緣,經濟發展上,沒有如內地東部區域如狼似虎。反倒,因為滯後,所以美好
環境,未被經濟之虎完全侵吞,還有大片翠綠與湛藍;人心,還未有大都市的浮躁,有房就有房,有車就有車,沒有也樂呵,還沒有見面就攀比;人們還會為了友的事,兩肋插刀,不計回報。
也就是,仍有些古風。
所以,小女子呆著還舒坦。
唯,這裏的讀書風氣太弱。
其實,並非沒有讀書人。只是,未有形成一個圈子,全都零散在四處寂寞地讀。
小女子,於是想團一個圈,如我們八0年代,在校園的讀書小組,每每為了一篇小說,一部著作,要爭論好幾個星期。阿城,張賢亮、劉索拉、王蒙、舒婷、北島、錢鐘書、沈從文、林語堂、老莊、孔孟、弗洛依德、海德格爾……就是這樣走進了小女子和MAY BOY共同的人生。
記得,去年在牛棚訪問文道,他說起很嚮往有一個“讀書會”。
小女子笑曰:你還是生晚了,而且你生活在臺北和香港,八0年代的中國大學校園,這讀書會比比皆是啊。呵呵。
所以,小女子很欣賞文道的“牛棚所為”。
今兒,與我的島上曾經走過八0年代的友們,談起讀書頻道、讀書版面、讀書時段、讀書會的心願,果然有不少友是有默契的。一性情女子,甚至曰:我可找到組織了。
既然如此,就不負W來信曰:﹐"你對於文化的熱愛與執著,應付艱難世道的衡平心態,還能繼續做事的勇氣和獨立"。
但願,力道夠,能成全,自己的心願,不辜負﹐友人的相助,也為我的島子做點“功德”。

讀到文道一篇介紹兩岸三地、及紐約讀書欄目的文章,就貼上來,一起琢磨。

《紐約時報書評》面向“閱讀大眾”
[ 2007-3-23 20:15:00 By: 文道文集 ]

香港是資訊發達、生活多元,但讀書氣氛不是很濃的地方,所以這裏的報紙的讀書版,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相對都比較低,書評的數量少,文字的量也小。我在香港的一家著名報紙開有專欄,每週刊發一篇書評,但每期僅有1500字,總感到說不深說不透一本書。相比較而言,香港的《明報》和《經濟日報》的讀書版還是比較好的。就臺灣來說,他們的讀書版規模比較大,《中國時報》的“開卷”是很有名的讀書版,其書訊很多,然而書評的量也不夠大、不夠深。但它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評選,有完整而公正的薦書方式,影響大,是讀書界的一大盛事。推薦出來的好書在報紙上廣泛報導,而且負責向圖書館和學校推薦,在讀者心中很有公信力,往往成為學校開展閱讀活動的參考依據。

中國的香港、臺灣的報紙讀書版的情況大致如此,而國外一些報紙的讀書版則是相當有特色,規模也十分可觀。比如美國的《紐約時報》,它的“讀書評論”版每天有大量的書訊、書評,一到每週的週末,還會有多達二三十頁的“書評雜誌”,被稱為讀書界的風向標,可以單買,也可以隨報夾送。“書評雜誌”相對平時的“讀書評論”版內容要高端一些,面向的是“閱讀大眾”,不是普羅大眾。所謂“閱讀大眾”,並不是光指大學教授之類,而是那些關心閱讀文化、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他可能是大學教授,也可能是貨車司機,可能是律師,也可能是醫師。在一百多年前創辦《紐約時報》時,那時的讀書版的處理方式是“報導書的消息”,到20世紀60年代,很多人覺得書評太保守,太大眾化了,於是在每週週末出版“書評雜誌”,以區別于平時的“讀書評論”版。“書評雜誌”上的文章,大都約請專家或者某方面的資深人士來寫,但寫出來之後,決不是只有小圈子裏的人才看得懂,而是很通俗,深入淺出。西方國家許多英文類報紙的讀書版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像剛才說的美國《紐約時報》的“書評雜誌”,像英國《泰晤士報》的“文學增刊”,他們的書評文字有深度要求,面向的是“閱讀大眾”,而平時的讀書版,物件則是所有的普羅大眾,深度要求沒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