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07

梁文道。馬家輝。牛棚照。


這張難得的梁﹑馬﹑牛棚合影﹐借自馬先生的BLOG.兩位才子﹐共同接受訪問﹐一定妙趣橫生﹐小女子在港為何沒想到這樣的組合呢?唉。期待欣賞訪者的報道了。煙盅和筆筒很眼熟呵。桌角的藍皮書﹐當是北京三聯精裝版<我們仨>吧。呵呵。

專注。

梁煙斗和卷煙輪流出動﹐認真煙民。他用的煙草﹐是荷蘭的‘DUMB’牌。

感謝我的同事阿梁﹐陪伴我訪問梁四個小時﹐留下這些蠻人文味道的影像。


牛棚﹐位于土瓜灣﹐紅磚黑瓦﹐沉在時間深處了。
K:
  驚喜地發現了一組﹐香江兩大才子梁文道﹑馬家輝﹐在“牛棚書院”里文道書房內的合照。
  去年七月﹐小女子正是在這個書房﹐專訪了梁大才子-─香港唯一愿意以“公共知識分子”自詡的讀書人。
  其後﹐兩位青年知識界清流﹐在價值混亂的時刻﹐為了刻下正確價值觀﹐推進香港社會的進步﹐不遺余力的書寫﹑演說﹐深深感染了小女子。
  文道今年在鳳凰開出‘八分鐘一本書’﹐將‘牛棚書院’的社會關懷式閱讀精髓﹐通過衛星傳向全球華人世界。小女子看來﹐這檔節目﹐是兩岸三地閱讀﹑思考﹐最為自由﹑激蕩的香港﹐為華人世界做的功德。
  近日﹐聞聽馬先生主持的香港電台二台﹐每周二晚的思潮作動節目﹐將延請香港知識界人士﹐縱論知識分子如何對社會擔當。這是香港之幸﹐對于香港青年一代而言﹐這是一個與知識精英無縫隙對話﹐梳理人生價值觀的好契機。
  在香港采訪兩年多﹐尤其是與知識界和教育機構的深度訪談﹐了解到後殖民地時代特區青年人﹐多從應試教育生產線‘滾’入社會﹐因殖民教育結構設計的誤區﹐導致一些青年即使走出大學﹐仍對中西文化﹐只知毛皮﹐不求甚解﹐且好將文化當作時裝﹑衣飾裝扮自身﹐甚至以追星的心態﹐追逐文化界人士,以追流行的方式﹐追書﹐追樂。
  不知﹐青年是否驚醒﹕這種浮華風氣﹐背離文化本質﹐瑣碎﹑犬儒﹑狹隘。背離閱讀的根本目標﹐即建立起獨立的思考能力。若樂此不疲不自省﹐人生的格局只會趴得更低。青春虛度。

  原本﹐任何國度﹐任何朝代﹐跨朝跨代的“遺民”﹐就有著天然的“悲情”。若不自救﹐一味沉溺﹐一味矯情﹐人生的路﹐果然會越走越窄的。
  
  故﹐天時地利人和﹐有梁﹑馬這樣的青年知識“領袖”出現﹐乃香港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