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2010

拒絕粵語配音

文章日期:2010年7月25日
【明報專訊】朋友們都知道我有「空間偏執狂」,許多地方,去過一遍之後覺得不錯,便不斷去不斷去,爭取坐在同一個位置。
看電影亦是。以前說過了,多年來一直去居所附近的某電影院看戲,通常挑選晚上九點五十五分或十點零五分那場,上網預訂戲票,挑同一個位子,就是進院後面對銀幕從前面數起的右邊第五排靠近走道處,彷彿不坐這個位子便渾身不自在,根本看不完整齣戲。一旦不坐這位子,總覺前後左右都有人在吱吱說話,但明明空無一人,所以無論看的是喜劇或悲劇,於我都變成了恐怖片。一旦坐了這位子,心便安了,全身放鬆,投入享受。
對的這已經接近病態了,似乎應該吃點藥,但也無所謂了,人生不百年,只要選擇適當的方法讓自己活得自在便好了。有問題?Just live with it,把問題控制在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便夠了。
然而問題有時候總稍稍超出自己的控制,像最近看了幾場3D動畫,非常不幸地家居附近的電影院只放映廣東話配音,我不喜,只好棄近求遠,開車到中環的戲院看戲。
看動畫片拒絕粵語,其實只因粵語是母語,語言向來不僅是工具,母語尤其,母語在聽與說與寫之上,不但具備使用的方便性,更有情感和記憶上的貼近性,要不要母語,等同於要不要一種「完整的語言」;用母語聽說寫,是把整個人投進溝通活動,把以往的記憶和印象帶進當下。所以當我看粵語配音動畫,一聽聲音即可聯想某個角色源出於某位本地演員,他或她演過的角色不期然地浮現腦海,他或她的名字,他或她的臉容,他或她的性格作風,都在眼前或隱或現地現身,由是干擾了看戲之樂,令我分了心。
聽英語不會有此不良效果。英語於我終究是「番語」,聽便聽了,感覺就只是看戲當下的感覺,不會把往昔印象帶進戲內,所以看戲感受變得比較「純粹」。
小時候看外國電視片集,幾乎每個男主角的聲音都來自譚炳文,我便很有意見,因為眼前每個男主角都變得像譚炳文,令戲味大打折扣。我的偏執狂其實自小已有,對於空間,對於聲音,對於影像,所以唯有承認——我是愈來愈難跟人和被人相處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