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免一补”带来人生转机
——走进国兴中学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的真实生活
中新海南网7月7日电(叶霖嘉、付美斌)今日,记者来到海南省属重点中学——国兴中学,认识了一些来自贫困地区、享受海南省政府“三免一补”优惠政策的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了解他们今天“平淡”且来之不易的生活。
2005年秋季,海南省政府决定每年在省级重点中学(即海南中学和国兴中学)重点培养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并对其实行“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凡是世居与户籍均在海南省的黎、苗、回等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每年按成绩择优录取高中一年级新生100名。这些优秀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享受省重点中学入学“免交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的政策,所需经费由省财政补贴,读学校相应补贴一定生活费。
第一批“三免一补”高中生毕业
唐晓东,海南陵水人。今年刚刚高三毕业,今日他填报的志愿是中国北京农业大学。这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海南小伙子乐观活泼,爱笑,健谈。自2005年“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以来,晓东是国兴中学享受这项政策的第一批毕业生的其中一个。
在晓东的家里,有姐姐和妹妹共三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种田和养猪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海南的水稻大多都是一年三季,然而晓东的家乡由于严重缺水,水稻一年只能成熟一季,加上养的十头猪,一年下来,全家人的收入还不到五千元。因为家庭生活的困难,姐姐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早早嫁人了,妹妹也因交不起学费放弃了就读中专的机会。而晓东是最幸运的,赶上了“三免一补”的政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意外”。
如今,晓东成了家里所有人的希望,不仅是父母在生吃俭用供其上大学,妹妹更是将每月打工赚来的钱分毫不动的给哥哥存起来。说到这里,晓东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他低声说到:“这就是我的家人。虽然不知道上大学以后怎么办,不过我会少回家,多打工。”
2008年高考结束后,国兴中学除了一名学生转学和一名在动态调查中,因成绩下滑被撤消享受“三免一补”政策资格的学生外,剩下的48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已经顺利的毕业了。其中有27名学生成绩达到了本科提前第一批分数线。
给优秀少数民族生带来人生转机
家住白沙县阜龙乡的钟海芳今年已经高二了,同样的享受着“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采访中,她再三感叹:这个政策真是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据海芳介绍,她家住在一个很偏僻的山沟里,方圆几里内零星的分布着不到十户的人家。那里没有可以耕种的农田,也不方便大规模的养殖。家里仅靠父亲每天倒卖些青菜来维持生计。
海芳说,她上初中时有一个很好的小姐妹叫陈小容。在小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改嫁了,是父亲把她和她的两个弟弟一手带大。父亲年迈且体弱多病,两个弟弟又小,小容不得不在收到国兴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毅然穿着饭店服务员的衣服,没能去班主任老师家吃那顿毕业饭。据说,因为小容的成绩非常优秀,白沙镇的一所普通中学为小容提供了比“三免一补”更为优惠的条件。于是,上学、照顾弟弟和父亲、打工、料理农活、操持家务成了小容的全部生活。
海芳无奈的说,“如果不是因为家境,或许我们仍然可以一起在省级重点中学读书的。”
希望“三免一补”政策进县级高中
来自陵水的杨仁静告诉记者,她们每月的生活费大约在250元,虽然学校每个月也会有60元的生活补助,可是她的初中同班同学陈音波因为负担不起剩余的生活费,即便享受了“三免一补”政策,也还是没能上学。所以,她很希望有一天,在海南省的各个市县也会有“三免一补”的政策。这样,距离学生的家比较近,同学们每天可以回家吃饭或者带饭在学校吃。 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女孩子说,像我这种家庭还算过得去,但也在享受“三免一补”政策的人也有一些,可以把我们的补助发给更困难的人。我有很多汉族同学同样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她们很想上学,她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据悉,国兴中学现有学生约2500名,其中60%是少数民族学生,40%是汉族学生。(完)海南分社 叶霖嘉 付美斌 采 关向东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