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民主與科學夢未圓
90年任務未竟 精神不存?
文章日期:2009年5月3日
【明報專訊】現今在大陸談論「六四」仍是禁忌,但另一次學生運動「五四」至今已經90年,卻每年都成為學界話題,今人除了反思它以及「新文化運動」在上世紀初掀起的思想及政治的風雲,還藉此重提當年未竟的夢想--民主與科學,每次討論皆能勾起有識之士久埋心底的理想。「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今日起一連兩天,本報記者訪問數名內地學者,走訪「五四」策源地北京大學,探訪這名已屆耋耄的「新青年」。
民主科學被淡化 突出愛國
「從89年開始,談五四就一直是『愛國』。」隨5月4日臨近,中國各地均有五四紀念活動,但都是強調「五四」是「愛國運動」,淡化其主旨「民主與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員雷頤對此頗不以為然,「實際上是用愛國主義來獲得某種更大的民眾精神上的支持。」
「子對端午,月餅對中秋,民主科學對五四。」雷頤引述內地已故作家冰心的話說,談五四不談民主科學,就如端午節吃月餅一樣「不對味」。他說,官方對五四的宣傳在1979年之前都是強調知識分子改造,之後改成「愛國」,雖然連帶提及民主與科學,但擺在次要地位,但無論哪一種提法都是為維護統治服務。
思想啟蒙運動 受政治阻礙
雷頤解釋,90年前提出啟蒙是因「亡國滅種」的危機在即,知識分子意識到需要開啟民智,故啟蒙處處服膺於救亡,埋下了「救亡壓倒啟蒙」悲劇性的種子。推動民主與科學的啟蒙運動受政治因素阻礙,至今未能完成。雷頤認為,「阻力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50年代形成的一套意識形態,對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的否定,強調集體主義;另一方面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他說,談民主會質疑官員權威、制約他們的權力,今年「兩會」時有官員被問到公開財產時反問「為什老百姓不公開?」體現了政治體制改革之艱難。
欠獨立思考 「科學」大忌
「民主」尚未解決,「科學」也難獨善其身。雷頤認為,現時所談的「科學」側重於技術,而不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學術界還有很多禁忌,例如對於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的胡適,由於在上世紀50年代曾被毛澤東定為批判對象,至今在內地仍屬敏感名字。
至於「愛國」,亦可以有不同解釋。雷頤說,當時學生提出的「愛國」是「愛中國」,並不愛當時執政的北洋政府;而且陳獨秀所提出的「愛國」,是吸收西方先進文明用於強盛中華民族的愛國。但是,現時政府所定義的「愛國」是「愛社會主義、愛共產黨」,並且以「國情」來拒絕接受普世價值。
抵制家樂福 顯狹隘民族主義
令雷頤憂心的是,時下很多青年人接受了這種狹隘的、排外的民族主義,「去年抵制(法資超市)家樂福的時候,學生一煽動就起來了。」但他又指出,當局一方面強化學生的民族主義意識,另一方面又擔心會再有學運爆發,影響穩定,所以每年5至6月都較為緊張,擔心「六四」或是「五八」(1999年5月8日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學生遊行並打砸美國大使館)再重演。
五四不談民主 難逃歷史宿命
匆匆90年官僚依舊 學者斥當局迴避主題
文章日期:2009年5月4日
【明報專訊】今日是五四運動90周年,內地左派網站「烏有之鄉」昨日舉辦紀念講座,有學者指當局刻意淡化歷史、避談「民主」、「科學」,恐怕又將回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中,若不能徹底打倒現時的官僚主義、行政集權、解決官民矛盾,將難逃「人亡政息」的結果。
「明明只有德先生(民主,Democracy)、賽先生(科學,Science),怎能加上『愛先生』『進先生』,這是給五四運動『攙沙子』。」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教授楊思遠說,當局自1998年起在「民主、自由」的口號前加上「愛國、進步」,「民主」從第一位排到第三位,是要刻意迴避。
給五四攙沙子 丟掉傳統
楊思遠認為,五四運動90周年「應該比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更隆重才對」,但現在只是作為青年節假期(28歲以下員工休息半日)。楊思遠引述俄國革命領袖列寧名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背叛」稱,中國共產黨是在五四後期形成,丟掉五四就是丟掉革命傳統,現時的行政體制官僚化日益嚴重,行政集權不斷加強,若沒有人民監督政府,便會難逃「歷史周期率」。
讓人民監督 免人亡政息
「歷史周期率」是教育學家黃炎培1945年在延安問毛澤東,共產黨是否能走出「起義-興盛-腐敗衰落-被起義推翻」的封建王朝興衰規律,毛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楊思遠說,這種民主僅在建國初期出現,雖然從十四大至十七大一直稱要「政治體制改革」,但目標和內容均不明確,往往是「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虛辭。
「穩定能壓倒幹部腐敗?」
「如果官員真的是『公僕』,為何人人要爭做『僕人』?是因為做官其實是有權有勢。」楊思遠指,現時社會與歷史上某些朝代末期的情形很類似,人民權益不斷被盤剝,造成社會不穩定,當局強調「穩定壓倒一切」。「但穩定能壓倒農民貧困嗎?能壓倒幹部腐敗嗎?能壓倒學生失業嗎?」楊思遠稱,現時的網絡監督等只是「細枝末節上的修補」,應在意識形態上對官僚主義進行大批判,正視官民矛盾,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民主制度」,「能和平改革最好,不行的話只能訴諸革命」。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