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2011

赵一凡为“60后”作家作序 呼唤时代“大气写者”

中新网海口3月25日电 (记者 关向东)上世纪80年代曾在《读书》杂志开“哈佛读书札记”专栏的赵一凡,是美国哈佛大学文理院博士、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员。他为海南女作家廖小平新书《60后也幸福》改拟书名并作序,要“为‘60后’作家略作鼓吹,以资文坛之盛”。


  赵一凡很少为他人作序,今次为何破例? “中国正在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大变革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这样变革的时刻,都会出现文学大家。如夏洛蒂•勃朗特生于19世纪中叶英国乡村,面对大变革心中愤愤不平,写出了《简爱》。又如狄更斯,他在伦敦的报纸上写专栏,讲述动荡年代的都市小故事,笔底微澜留下永久感动。中国文坛涌现出王蒙、史铁生、刘心武、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他们追忆刚刚逝去的时代,写出一批感人的时代作品。观察当下的文坛,书写渐渐小型化、个人化、网络化,激动人心的作品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大气。”

  生于60年代、大学毕业于80年代的廖小平,是这个时代常见的“跨界”女子。地域上,她“从汉水边出发,走到长江边,又到大海边”。政坛上,她走过组织部、宣传部、社科联,有“漂亮”的从政履历。文学上,她是“一个锦心绣口的诗书传人,一个练笔不辍的业余作家!……文字思想活泼,见识与眼光不俗,理性与感性平衡。更难得的是,她的文字中还保留了‘60后’一代人的集体追求、理想情怀。” 赵一凡在书序《我看60后》中写道:“最近中国文坛,让我们见识不少‘80后’才俊,‘90后’美女,却难听到‘60后’的声音。这些人四十已过,五十将至,一个个弯腰驼背,正在用力拉车。反而让人忽略了他们承上启下的存在!……所幸这一代人中,还有廖小平这样的宣传干部,能交错使用一个母亲、一个官员、一个文化人的眼光,直面百姓之苦,比较中外文化、思考中国转型。”

  初名《缺乏幸福》为何更名为《60后也幸福》?赵一凡对廖小平说:“这年头小资品味泛滥,到处是煽情、娇情的新书名,缺的是大气、厚实与平衡。一个民族缺少苦难经历,自然幸福指数不会高。一代人太过物质追求,也难寻幸福。你要提醒大家:我们‘60后’蛮幸福,基础是知足、是读书、是同贫苦老百姓比。”

  翻开这本26万字的随笔集,可以看到《缺乏幸福》、《感悟死亡》、《仰望星空》、《历史的温度》等带着时代气息的叩问;也可以读到《大姐的故事》、《我的同学黄发忠》、《常阿姨》等对大时代中弱势人群的温情与无奈;还可以读到《寻找司徒雷登》、《神秘的印度》、《高棉的微笑》等对远方、对他乡的追寻。

  在《缺乏幸福》中,廖小平写道:我们越来越缺乏幸福。缺乏幸福,是因为我们缺乏满足。缺乏幸福,是因为我们缺乏苦难。

  正如在新书发表会上,同为“60后”的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李少君所言:“廖小平将人生会遇到的基本问题都思考了一遍,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修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60后’的廖小平通过书写进入了这样一个过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