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口3月15日电 (王子谦)3月15日,海口海甸溪“五庙”在浓雾中静静矗立,等待着对其命运最后的判定。
10天前,海口市美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一纸通知单打破了五庙所在村庄的宁静,这座有400年历史,在2011年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中列入海口市1567处文物点之一的古庙,因不是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恰好在2008年批复公布的《海口市海甸溪北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道路及城市改造地块范围之内,将被拆除和移建。
围绕着“五庙”是移是留,连日来在海口受到广泛关注。
“一寺八庙”背后的历史
五庙是海口海甸溪“一寺八庙”中的一座,始建于明朝,供奉着关公、马援、蒙恬和孔子的牌位,78岁的村民陈明常说,它是海南仅有的两处供奉秦朝大将蒙恬的寺庙,为纪念他修长城的历史功绩。
海甸溪沿岸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这里分布着八个村庄,每村一庙,加上历经千年的“仁心寺”,组成了“一寺八庙”的古建筑群,分别供奉阿弥陀佛、郭子仪、冼夫人、蒙恬、张天师、泰华三仙、关羽、康保裔等不同“神灵”。但旧城改造不断推进,已有三座庙宇退出历史舞台,为加强保护,剩余的一、五、六庙和关、康庙在去年列入海口市文物点。
执行拆迁的海口市美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主任方常青介绍,根据2008年批复公布的《海口市海甸溪北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规划》),本次涉及的五庙并非拆除,而是移建,“五庙庙址恰好位于规划中60米宽的海达路延长线和新建五号路的交叉点,还位于即将出让的地块中。”
文物局长的“两难”
据了解,经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海口不可移动文物1567处,占海南的三分之一,但除“国保”单位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并有专人管理外,其他级别文物点均未实施有效管理。
一边是城市建设汹涌的大潮,另一边是古庙承载的厚重历史,该市文物局长王大新坦言自己处于“两难”之境。
“文物部门也有很多难处,”他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有特殊情况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然而该法条是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定,对文物点无明确要求。”王大新说,包括“一寺八庙”在内,海口众多寺庙未达到级别,只能参照对文保单位的保护原则进行保护。
据了解,虽然五庙在《规划》公布三年后列入文物点,但《规划》却未依此修改,仍然确定五庙为移建,方常青也表示,旧城改造一直按当时的《规划》在进行。
王大新的“两难”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资金上,‘十一五’时期海口宣传文化投入共五亿元,只占财政投入1%,属全国较低水平,分到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更难以满足需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口文物部门每年正常项目支出不足40万元,大量文物点得不到基本维护,严重制约海口文物事业发展。
其次是执法权,王大新说,当前实施的综合执法由文化市场执法支队负责,而专业的文物局没有执法权,另外很多文物由私人所有,遭到破坏时执法难度较大。
“这是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很多问题由此而来。”他说,旧城改造建设任务艰巨,在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上,文物常常被动保护,“包括考古发掘和迁移等都是为了配合建设,为经济服务,对于未列入文保单位的文物点遇到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只能通过移建等方式解决。”
专家呼吁:要给古迹应有的尊严
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认为,海口的古庙拆迁要特别慎重,“政府不能简单从经济效益和美观来考虑,古庙承载的文化含量和城市记忆一旦撤掉,是不可恢复的。”
“所有古迹都有特定的价值,能换取很多人的回忆,让人们对城市精神有新的感悟,”詹长智说,不一定美观整齐才叫国际旅游岛,最有价值的是唤起很多人对历史追忆的地方。
“现在的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也在关注此事件,“即使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只要是有价值的文物,也应当给予妥善的保护。”
“‘一寺八庙’寄托了海口人民许多朴实的真、善、美情感,不论建筑价值多少,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很好地保留了海口人在民俗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原真性一面,”他说,海南更需要在物质遗产方面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得到全面、立体的保护。
王亦平明确表示,文化遗产要获得后人应有的尊严,拆除重建、缩小面积等都是不妥当的方式。“不应是文化遗产为道路让路,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考验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两会上表示,凡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各类建设性活动和保护维修项目等,都必须严格遵循文物工作方针,依法报批,古建筑规划要按程序经过政府公布认可。
记者15日晨了解到,由于广受关注,目前海甸溪五庙的保护出现转机:美兰区政府已暂停对其拆除移建并与村民沟通。而据王大新透露,文物部门已和美兰区政府展开研究,五庙或将放弃拆除移建,而被整体平移。
这座400年古庙未来的命运如何,记者将持续关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