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請與前一篇專訪對讀吧。
馬家輝:言論自由,始終是香港命根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ArticleReader.aspx?ARTICLE_ID=20070608155817605
誠品<好讀>六月號
馬家輝,傳媒人,一九六三年生於香港,在灣仔長大。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曾任台灣華商廣告公司文案企劃、台灣《大地》地理雜誌記者、《明報》世紀版和讀書版策劃顧問,鳳凰衛視、香港電台節目主持等。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亦為台灣及香港報刊專欄作家。
如果真要區分出香港媒體這十年的變化,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九七過後,借用王德威的說法,進入了「眾聲喧嘩時期」:好像一個舊時代結束、新時代開始都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他的回歸故事要說,裡頭包含了不安、焦慮,當然也包含期待。我自己曾身歷其境,九七年,我在《明報》負責副刊,那時約稿非常容易,隨便打個電話,不管你是當官的、醫生、律師、大學教授還是老百姓,每個人都可隨口講出對回歸的感覺和經驗。我那時還搞了一個方塊專欄,叫做「一百人說一百天」,由一百個人輪流一百天說自己的故事,後來還集結成書。現在回頭再翻閱名單,連我都嚇了一跳,就連香港銀行家李國寶也在其中,那時,確實是個高峰。
從高峰到疲累再到自信狂飆
所有舊主題也都重新出土,像我那時候作一個「香港左派暴動三十週年」專題,這類的題目被壓抑多年,我當時便學習陳映真的《人間》,以「火紅的年代,出土的回憶」集結文章,採訪了當年運動的那些人,有些人還出家當和尚,過往他們的回憶錄沒人要登,我便再把回憶錄整過一遍,將一個個故事說出來。當時,大家也都熱情地參與。
一過九七,就像是高潮過後的疲累,約稿變得十分困難,因為大家把要講的故事都說完了,瞬間明顯地轉變。九八年之後,平淡了好幾年。
第二個階段則是○○至○五年,自信狂飆的年代,也是「董建華亂港時期」,香港人經歷了七年浩劫,九七後的毛病通通爆發出來,經濟社會管制、開始推動「二十三條立法」、「反國土分裂法」等。那時的電子媒體發揮極大的效用,電台開始有了所謂的名嘴,罵罵罵一路罵,不只罵,還真的推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社會運動,引起大家對於房屋、醫療問題的注意。真正達到巔峰當屬二○○三年七月一日的大遊行,幾個電台名嘴對此自然也是功不可沒。為什麼形容這段時間為「自信狂飆期」呢?因為大眾都相信媒體確實可以監督社會,是有作用的。
就連報齡幾乎等同十年的香港《蘋果日報》,也選擇直接介入社會運動,捐錢給活動者做廣告。從第一天上市便不單單扮演印刷媒體的角色,單刀直入地改變了讀者跟媒體的關係,甚或扮演社會運動推動者的角色,回頭看它這十年的發展,確實對整體生態影響很大。
接下來從○四、○五年到現在,則是一個不知道怎麼形容、會比較貼近大眾對於媒體的感覺的時候。我們見證了方才提到電台效應的事情,這幾個所謂的名嘴包括梁文道皆被封殺,電台節目及電台全被收編,有的名嘴投身立法會議,有的名嘴則被砍了左手,傳說是與其財務狀況有關。沒有人知道背後那股操縱的力量究竟來自何方,只知道那些尖銳的評論人節目時段被調整,挪去冷門時段,還有人接到中方關切電話,也有聽說暴力事件介入,只是沒有人站出來說清楚。
不只商業電台,像香港電台(RTHK)這種政府給錢的電台,長久以來堅持如英國BBC誠實公正的走向,記者和編輯是握有編輯自主權的,最近卻傳出要被整頓的消息。曾蔭權上台後,便成立一個委員會出了一份報告,說香港電台已經過時,應該改成立一個公共廣播的頻道。至於會這麼弄呢?沒人清楚,大家都猜疑,不過是再弄個假的東西來殺掉這個原來的電台。
言論空間被打壓,生存壓力大
民間的報業經營權逐漸轉手,像是《信報》經營權也在今年易手了,雖然截至目前為止,言論沒有太大變化,但大家仍然備感憂心;而《明報》老闆現居馬來西亞,也在中國經營非常多生意,卻從未插手該報編輯方向,讓人不禁感嘆,難道我們只有靠非香港居民經營的媒體,才能維持報紙的言論自由權嗎?
言論被打壓的,還不只這一樁,○六年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程翔事件」:程翔是一個左派文匯報的記者(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成為獨立的左派記者之一,就是所謂愛國記者),去年在中國被抓並判刑五年,理由是他收了台灣基金會的錢。香港人一致認為這是莫須有的罪名,便發起一波救程翔的運動。深入探究其被逮捕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他寫了些批評江澤民的文章,並提點大陸政治圈的憤慨,及擔心「二十三條」的重新立法。由此,可說進入了所謂「恐怖的年代」。
何謂恐怖呢,一個指的是言論控制上的恐怖,另一個則是市場上的恐怖。後者的恐懼在於免費報的興起,及大眾在龐大生活壓力下,開始減少看報的習慣,再加上網路媒體的興起,這些壓力都回到像我們這樣從事新聞行業的人,可能越來越找不到發揮的空間,你要很努力地調整自己和媒體之間的關係,它可能需要的內容愈來愈淺愈來愈少,然而你要付出的成本和風險卻可能愈來愈高,在這個情況下,你還要如何在媒體圈下安身立命,是個麻煩、令人頭痛的事情。
……更多內容請參閱6月份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