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2008

想樂與忘我

我的壓抑與伸張
文章日期:2008年4月9日
【明報專訊】比蕭邦年長十六歲的捷克鋼琴家莫許爾斯(Mosheles)最早在巴黎看到了蕭邦的「練習曲」樂譜。他承認蕭邦很有創意,寫了別人沒寫過的彈法,不過他並不喜歡這些作品。因為彈奏時手指很不順很不自然,產生的聲音生硬粗糙,算不上是藝術。就算反覆練習,這些樂段還是一樣生硬得很。
然而有一天,莫許爾斯在巴黎沙龍裏目睹耳聞蕭邦演奏這些練習曲。莫許爾斯嚇了一跳。「……我終於了解他的音樂。那些我怎麼樣都無法欣賞生硬樂段,不再顯得奇怪了。他的手指如此滑順地製造出對的聲音……夠了,他是鋼琴世界中最獨特的一位。」
蕭邦當然是鋼琴世界裏最獨特的一位,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項因素,使得莫許爾斯錯看了蕭邦練習曲的價值:蕭邦和在他之前大部分鋼琴家一樣,他們的作品都是為自己而寫的,本來就沒有考量、體諒別人有沒有辦法演奏。
一流鋼琴家只演奏自己的作品,甚至在演奏中即興揮灑不可能有人複製模仿的樂曲,是十八世紀的慣例
。事實上,莫許爾斯在那個時代,是個異數。他的技巧再好不過,演奏大受歡迎,可是卻願意公開演奏許多別人寫的曲子,才會注意到蕭邦,還將蕭邦練習曲拿到鋼琴上試彈。
浪漫主義大音樂家中,有一位熱愛鋼琴卻因手傷而無法演奏的舒曼。舒曼寫的鋼琴作品那麼新鮮那麼棒,但他卻無法親自演奏,只能靠太太克拉拉神妙的手指來演奏他的作品。舒曼的作品、克拉拉的例子,鼓勵了許多年輕鋼琴家不再堅持演奏自己寫的樂曲。另外浪漫主義音樂日趨複雜,用上了許多不是本能可以反應,甚至違反本能反應的和聲,也讓想要創作樂曲的鋼琴家愈發頭痛。
慢慢地,作曲和演奏有了各自獨立的理由。作曲所需要的音樂思考設計天分,不同於演奏所需的技巧與領悟能力。
鋼琴家不再演奏自己的作品,產生了一項新的課題,那就是演奏者與作曲家之間的關係。演奏者如果和曲子之間沒有親近感應,根本就沒辦法演奏。可是無論再怎麼親近,那曲子總有些部分和演奏者不能完全相合。
有沒有一種態度,可以解決演奏者和﹁別人作品﹂之間的這種緊張呢?
或許有。鋼琴家顧爾德向來不喜歡舒伯特,也從不演奏舒伯特作品。有一次他去聽另一位鋼琴家李希特的演奏會,李希特排了舒伯特的曲目,顧爾德意外地發現那作品由李希特彈來,竟然那麼好聽,讓他耐心坐到音樂會結束。
後來有朋友將這件事轉告李希特,李希特只淡淡地回應:﹁那不是我彈得好,是舒伯特寫得好。﹂朋友抗議:﹁可是別人彈的,顧爾德都聽不下去,他只喜歡你彈的!﹂李希特還是淡淡地回應:﹁那是因為別人沒有照舒伯特寫的譜彈。﹂
演奏者願意在作曲家、作品之前壓抑自我,他才反而贏得了可以被聽眾信任的演奏自我。[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