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009

世紀.MingPao.50周年﹕立足於批判的建設

世紀.MingPao.50周年﹕立足於批判的建設
文章日期:2009年5月14日
【明報專訊】1959年5月20日,《明報》在香江初登場,憑創辦人金庸與沈寶新兩位先生的衝勁與魄力,在困難重重中乘風破浪,不斷自我完善,從一張紙、四開、4版的小報到今天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章之一,《明報》5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實在有太多故事,有驚險刺激的、有艱巨困阻的,當然也少不了激勵人心、感人至深的時刻。一直以來,《明報》由始至終堅持獨立自主、公正善良、期待國家民族進步的宗旨,僅這一份堅持,已足夠讓其傲視同行。

批評中肯善意

《明報》創辦之際,正是新中國成立之初10年,處於意識形態的兩個極端下,中港之間差距明顯,兩大陣營的隔河對壘,加上「大躍進」等政治運動,國內社會發展仍處於初始階段。今日經過50年發展,尤其近30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然崛起成為世界大國之一,《明報》在這過程中,扮演了一個獨特的角色,拉近了兩地人們的距離,作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秉持公正而善良的宗旨,《明報》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中肯、善意而富建設性的批評,對國家發展及前進提策出謀,始終以人文關懷的精神關注國家發展、關心同胞福祉,見證了中國半世紀以來的成就,同時亦在歷史進程中成就了《明報》自己剛正不阿的金漆招牌,建立專屬於《明報》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作為在香港出生、成長於戰後時期、幾十年來一直十分關心國情的香港人,我自青年時期至今,《明報》從創刊第一天,50年來都是我的重要資訊及思想衝擊、挑戰來源,促我反思的「只要核子,不要褲子」討論至今歷歷在目。記憶裏以至對生活影響至深的便是文化大革命的內地及香港反應,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現在回顧過去,足見《明報》在那個時代環境下的真知灼見。

記得1972年我初到上海從事貿易,當日與今日內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面貌煥然全新,30多年來的變化、改進甚至可以逐年逐項列出,至今成為擁有2萬億外匯儲備的大國,於北京奧運一鳴驚人,全球金融海嘯中依然有保八的能力,中國成就及其對世界貢獻不言而喻。

香港的發展一直與國家脫不了關係,中國改革開放與香港發展更可說是同向異速。隨50年代末至60年代內地社會的動盪,香港迎來大批內地移民,同時帶來大量資金、人才、技術,促成香港70年代經濟起飛;直至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香港順理成章轉為中國對外的重要窗戶,伴隨改革大潮,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半世紀堅持 換來公信力

《明報》在當中憑獨立自主的批判精神,對中國時局形勢及發展一直堅持理性、務實批判的立場,我會稱之為「立足於批判的建設」。
做了半世紀的《明報》讀者,今天的報慶不禁使我回想它由醞釀至初創時期,香港報壇兩大才子查良鏞與周榆瑞的人生歷程(兩位先生當時同時任職於《大公報》,其後查先生退出自立創辦了《明報》,周先生則棄國遠渡重洋至英國,往後人生經歷迥異),給我們旁觀者極多的啟迪。

許多人對文人辦報都抱有較高期望,對於報刊主辦人的接班較重視其身分背景,其實所謂一輩人一輩事,歷史是不斷創新向前的,只要堅持目標,在不影響編採獨立下,又何必執著?《明報》自創辦人金庸先生以降,雖幾經易手,接班過程中卻未曾對編採自主有所影響,這不正是一個令人鼓舞及欣慰的例證嗎?
半世紀的堅持,換來難能可貴的公信力,作為忠實讀者,我期望《明報》在未來日子裏能夠一如既往地擇善固執、貫徹始終,立足香港,心懷國家,環顧世界,在21世紀中華民族崛起的歷史新一頁中,繼續堅守持平而踏實的辦報原則,為家國發展作出提振!

[文/葉國華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