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2009

以紀念為名,以詰問為實/文﹕馬家輝

以紀念為名,以詰問為實/文﹕馬家輝
——「5.12」這一天的真正意義

文章日期:2009年5月12日
【明報專訊】「5.12」震災整整過去一年了,儘管中宣部早已傳令不許傳媒「過度炒作」,內地的報紙雜誌於近兩星期仍把周年紀念作為關鍵話題,此起彼落,輯輯相連,可見這場災劫對中國人來說仍是「餘悸猶存」;那忘不了的終究忘不了,尤其當災難的記憶仍然隱藏這麼多的問號,每多一次回憶,便等於多一次受到傷害,問號如刀,刀刀割下,讓傷口永遠沒法癒合。
也因此,「5.12」至今為止——甚至在未來不短的一段日子裏——必仍是個曖昧的時間符號,極難用「紀念」二字將之總括定位。震災真相仍未明朗,奢談「紀念」,有什麼意思呢?舉凡「紀念」,總得先對被紀念的對象擁有明確的、趨近真相的了解,否則,如在暗房摸象,瞎猜的成分多於紀念的效益,在這樣的狀下「紀念」來「紀念」去,其實是對災難構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侮辱。
由這角度看,要對一場災劫進行真誠的「紀念」,大前提在於能否對災勢擁有「詰問的自由」,假如這樣的自由被剝奪了或割碎了或困限了,「紀念」便將變身成為「詰問」本身,傳媒唯有以「紀念」之名行「詰問」之事,在情緒的偽裝下,在關懷的掩護下,盡量探求或揭示災劫的可能真相。
也就是說﹕在災劫真相尚未明朗的時空下,任何「紀念5.12」的傳媒行動其實都是或可能是「詰問5.12」的求真行動。中國不是盛行「山寨」商品嗎?這樣的紀念其實就是「山寨版紀念」,是表面的;在表面背後,傳媒和人民真正關心的是,真相真相真相,請把真相還給我們,沒有真相便沒有紀念,歷史邏輯就是這頑固,她自有集體行動的既定法則,任何人皆難脫離。

一周年了,回顧「5.12」、詰問「5.12」,具體言之,我們可以分從4個層面出發,提出直接相關或由此衍生的思考問號。

報告真相是政府責任

未有盡責難求和諧

首先最為我們所渴求知悉的當然是災難的深度和人禍的闊度。

一場地震,確是天災,但這樣的無情天災到底奪去了多少條寶貴性命,又為什麼能夠奪去一些本有可能保住的寶貴性命,我們總得要知道啊。所謂「我們」,既是指所有曾經被天災震撼、因天災落淚的中國人,更是指直接受害於災變的死難者家屬,他們總不能不明不白地失去親人和財產啊。要的,我們是要知道的,報告真相是政府對生者與死者所應負擔的最起碼責任,也是政府對生者和死者所應維護的最低度尊嚴,沒有責任和尊嚴而奢求「和諧」,肯定是不可能的任務與空想。

其次,找出真相之後,理所當然要落實問責和付出賠償。

在「5.12」來臨前一星期,政府公布了一個數字﹕大約有400多個不同級別的官員由於救災不力或防災有誤而受到懲處。相對於財物損失之重和性命犧牲之慘,這個數字顯然不足服人,但更重要的是,在災劫真相尚未出現具可信度的調查報告以前高調談論官員懲處,唯一取得的效果只會是讓人更感心寒,因為,這400多個官員不一定無辜,可是他們必然只是其他更多理應受罰的官員的掩護體,而吊詭地,這個數字愈大,愈易令人相信有更多的官員應該受罰,亡靈在暗處哭嚎,逃離法網的人則在亮處獰笑。

第三,探求災難真相也好,落實問責賠償也罷,對已逝的死者來說固然重要,但對於未來的死者同樣具備嚴肅意義,因為,如果不在真相和賠償的基礎上對導致悲劇的不良政治、行政制度進行認真的反思,日後遇上天災,必然再因人禍而令災難程度擴大十倍百倍。

所以,我沒寫錯字,我的確是說「未來的死者」,如果制度不改,如果權力繼續不受有效監察,人禍必然以不同的面目、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令不同的人哭完再哭,而再有性命犧牲是免不了的,這是誰都不想看見的事,卻又是誰都沒法看不見的事,唯有今天多往前改革一步,明天始可減少因人禍而出現的死靈魂。

縱有採訪自由

也無發表自由

第四,我們極好奇於這場災變可曾對中國的新聞自由帶來實質而持續的效益。

去年5月20日,本欄曾經談及這樣的新聞景﹕內地網站流傳不少新聞工作者的抱怨貼子,他們普遍表示,是次震災採訪的自由度遠比想像中高,各級官員的合作度亦遠勝於前,或許在災變面前,人的心,變軟了,人的臉孔也慈祥了,中國記者與境外記者並肩作戰,互相提攜也互相挑戰,令內地的新聞報道像被放進微波爐般被高速加熱,叮一聲,變得前所未有地積極、動態、進取。然而,中國終究是中國,內地記者所面對的「國情」終究跟境外同業不盡相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採訪完畢,返回報社,境外記者基本上能把眼見的耳聽的都寫下來,並可尋根究柢,深入探索新聞背後的線索結構,但中國記者呢,返回報社,則仍框限重重、禁忌多多,在不同層次上遭受權力壓頂,下筆實難盡言,落墨無法暢快。諸如此類的新聞限制,等於把得來不易的新聞寸進再度封住了、縛住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辛苦採訪得來的那點成績,因為,有新聞採訪而沒有分析追蹤,有「採訪自由」而沒有「發表自由」,等於下雨時帶了一把破傘出門,極難阻擋風雨濕身;也等於演出了一齣賺人熱淚的悲劇,哭完了,把紙巾掉棄了,再讓一切回到原點。
一年過去了,基於觀察與聽聞,我對情的改善甚不樂觀,還是那句話﹕中國始終是中國。

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當然不止於上述4項,例如中國非政府組織於災難後的高速繁殖,再如中國企業家對於捐款賑災的態度變化,又如中國網絡連繫對於救災和防災的增生效用……統統應該也已經有人在深入討論。但討論歸討論,若不把這4項問題理順理清,「5.12」於往後仍難成為真正的紀念日子。她仍必繼續曖昧、一直曖昧下去,直到我們的詰問得到了具體回答,而到那時候,災難亡靈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安息。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