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五則「牛鬼蛇神體」式的《讀史隨筆》
文章日期:2007年5月29日
【明報專訊】編按:《明報》自創辦以來,一直替時代盡言責,以前,如今,都是。回顧《明報》歷史, 大塊文章如社論, 小框方塊如「自由談」, 皆貫注著時代關注,金庸先生的作品,更是或隱或現,皆有時代的影子。本文作者爬梳了資料,整理出線索,讓我們把《明報》與時代的深切關係看得更清楚。
1962年中國難民潮後,《明報》創立「自由談」副刊,金庸在創版之初以筆名「華小民」發表了五則《讀史隨筆》,藉此諷刺當時大陸「民食不足」,以及「大鳴大放」、「大字報」等政治事件。1964年10月,《明報》與左報發生「核子論戰」,金庸與左派正式決裂,此後金庸不再忌諱直接批評國內政權,於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陸續出現了星宿派、朝陽神教等諷喻國內政權、人物的情節。1966年10月,《明報月刊》重刊《讀史隨筆》,直接署名作者「金庸」,金庸在「按語」中更把《隨筆》稱為「牛鬼蛇神體」。
一.1962.6.17 「難民潮」與《明報》「自由談」的創立
1962年中國出現難民潮,大批難民逃往香港,造成了中港兩地的政治壓力。5月15日,《明報》發表題為〈火速!救命!請立刻組織搶救隊上梧桐山〉的社評,呼籲香港當局派人救助難民。《明報》員工又「攜帶食物往邊境贈與各同胞」。《明報》當時對於難民潮的取態,贏得了不少讀者的認同。同年《明報》於副刊創辦「自由談」(6月17日),其〈徵稿啟事〉指出《明報》不受任何政治力量的影響,為純粹的民間報紙,有條件同時刊登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者文章。
二.1962.6.24 - 7.14 金庸的5則 《讀史隨筆》
在「自由談」創立之初,金庸以筆名「華小民」連續發表5則《讀史隨筆》。這時金庸還不想和左派正面衝突,但對於國內「大躍進」的政策十分不滿,因此署名「華小民」發表文章,藉史事以古喻今。5則隨筆內容撰要如下。
〈不為不可成者〉(1962.6.24):文章藉管仲「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之說立論,並引用《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古制,指出國家應以積穀防饑為務,不可勞民傷財。金庸據此認為當時國內「一畝田生產廿萬斤穀」的指標,正是「不量民力而去做不可成之事」。其後又指出,據「三年必有一食」的說法,國內政權成立12年,按理該有可吃4年的財富貯積,所以不能達到這個標準,正是「勞民過甚,傷財太多」之故。
〈柳宗元.郭沬若.郭橐駝〉(1962.6.30):〈種樹郭橐駝傳〉是柳宗元的名篇。郭橐駝種樹的秘訣,不過在於順乎樹木的天性,不窒礙其生長,反之則會戕害物性。在論述〈種〉文後,金庸又添上一筆,認為「中共人民公社的領讀者在紀念柳宗元之餘,不知也讀一讀這篇〈種樹郭橐駝傳〉否?」
〈民食不足,是誰之過〉(1962.7.7):金庸指出當時「大陸上有嚴重的糧食缺乏」,並認為國內執政者「以『天災』兩字,解釋了一切,所有制度的不善,處理的不當,完全絕口不提。這是難以令人心服的。」又說古代每逢民食不足,皇帝多會究其原因,時時省察自己的過失,這種氣度是教今人汗顏的。
〈天災的好處〉(1962.7.12):文中在論述漢明帝史事時,大量加插當時政治術語,例如:「永平八年,又有日蝕,(漢)明帝叫百官大鳴大放,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覽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將各人批評皇帝的鳴放言論公開,叫百官傳閱,等於是張貼批評皇帝的「大字報」。)」表現了金庸批評時政的幽默與尖刻。
〈劉聰的「愧賢堂」〉(1962.7.14):文章指出五胡亂華時漢昭武帝劉聰荒淫狂虐,當時「群臣之馬屁功夫,實已登峰造極」,諸如「往也唐虞,今則陛下」,劉聰照收不誤,「君臣雙方面皮之厚,也可『曠世少比』。」〈劉〉文並未直接評論時政,但讀者配合當時時風來看,也不難聯想到國內的「個人崇拜」。
三.1964.10.20「核子論戰」後金庸直接批評國內政局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試爆原子彈成功。10月20日,《明報》在社評中指出「核彈是一種罪惡……我們不贊成中共製造核彈,決不認為那是中國人的光榮。做一件有害人類的事,何光榮之有?」10月27日,金石在《文匯報》發表〈《明報》何以妖言惑眾〉,批評《明報》「為了政治目的和幾文錢,便不擇手段,妖言鬼話也被他們(《明報》)用來咒中國的原子彈。」由此展開了《明報》與左派的「核子論戰」。12月8日,金庸發表〈敬請《大公報》指教和答覆〉一文,回憶《明報》在1962年報道難民潮的取態。金庸說自己出身於《大公報》,深知對方「對付異己的態度」,對於決定刊登難民潮消息,金庸說自己「是怕的」,甚至「想到自己(的)安危和妻子兒女(的安危)」可能受到威脅。然而「《明報》刊登過許多武俠小說,我們讚揚堅持正義的心靈,難道在說了許多年風涼話之後,當自己遇到危機的時候,就去做卑鄙無恥的小人麼?」
核子論戰後,金庸不再忌諱直接批評國內政權。1966年1月,《明報月刊》創刊。10月,《月刊》重刊《讀史隨筆》,直接署名作者金庸。金庸在「按語」寫道:
1962年6、7月間,我寫了幾則隨筆,發表於《明報》「自由談」副刊(發表時用「華小民」的筆名)。那時正是大陸上民食不足、大批農民湧來香港之後。最近重讀,覺得這幾篇短文……有點「以古喻今」的「牛鬼蛇神體」氣息,茲重刊以博讀者一粲。
1964年10月後,金庸小說陸續出現影射國內政治的情節。例如「星宿老仙大袖擺動,口吐真言,叫你旁門左道的一眾牛鬼蛇神一個個死無葬身之地」(《天龍八部》,1965.12.21)、朝陽神教(「明河社」修訂版改為「日月神教」)小孩說「一天不讀教主寶訓(喻意《毛語錄》),就吃不下飯,睡不覺。讀了教主寶訓,練武有長進,打仗有氣力」(《笑傲江湖》,1969.6.18)。從上述可見,60年代金庸與左派關係的發展,直接影響了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當時金庸把「對政治中齷齪行逕的強烈反感」,反映在「每天撰寫一段的武俠小說中」(明河社版《笑傲江湖》後記)。金庸有意識地把諷喻政治的意識糅合到小說裏面,這是他後期小說呈現了極為鮮明的諷喻意味與時代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為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馮志弘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文/陳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