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2007

書掌故﹕《萬歷十五年》的一波三折

《萬曆十五年》一波三折的背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0:22 中國新聞週刊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早已被學界和讀者接受,但當初,《萬曆十五年》的出版卻差點夭折
  本刊記者/孫展
  1975年9月,時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教授的黃仁宇,攜帶妻兒進行了一次耶魯之行。此行的目的是為了他剛剛寫就的一部書稿——《中國並不神秘》,尋求該校歷史系教授亞瑟·萊特(芮沃壽)的説明。亞瑟·萊特是美國著名的史學家兼評論家,有了他的推薦,黃仁宇書稿的出版將會變得順利許多。
  但這卻並不是一次愉快之旅。
  那是一個大雨的午後,黃仁宇與亞瑟·萊特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溝通,卻沒有得到這位學術權威的肯定。在亞瑟·萊特看來,這位華裔學者的書稿立意過於宏大,它試圖僅僅用數萬字告訴讀者中國歷史興衰罔替的秘密,而這幾乎是徒勞無功的,萊特建議黃選擇具體的研究時段進行細節描述。但黃仁宇所卻並不這樣認為,他一直試圖用一種“望遠鏡”的觀點,也就是宏觀視野的“大歷史觀”來詮釋中國歷史發展的邏輯脈絡。兩人最終也沒能達成一致。
  數年之後,黃仁宇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用“悲憤交加”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亞瑟·萊特的否定不但斷送了這本書的出版之路,也對他的教職產生影響——此時的黃仁宇急需出版一部有分量的著作來證明自己的學術價值。
  但有一點讓黃仁宇感到鼓舞,萊特肯定了黃所提到的“一部反映16世紀末某一年發生在中國的事”的寫作計畫。這本來是黃仁宇為《中國並不神秘》撰寫的姊妹篇,按照黃仁宇的構想,《中》描述的是中國歷史的縱切面,概述兩千年來中國歷史的高峰和低谷。而《中》的姊妹篇則是中國歷史的橫切面,以帝國晚期為切點,敍述帝國內部的運作狀況。黃仁宇準備用這個時代的幾個人物的綜合傳記來反映帝國統治的方方面面。而萊特則提議讓他參考朱東潤撰寫的《張居正大傳》,同時提醒黃仁宇要避免著作成為小說和歷史的混雜體。
  一年之後,黃仁宇的新書稿完成,取名《無關緊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但卻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出版社。大學出版社認為這部書過於文學化,而商業出版社則認為這部書過於學術。
  無奈之下,黃仁宇自己動手將書稿譯成中文,並定名為《萬曆十五年》,托人帶到國內尋找合適的出版機會。這已是1979年,距離成稿已經三年。
  書稿先是交到了著名畫家黃苗子手中。黃寫信給時任中華書局古代史編輯室副主任的傅璿琮,提到“這樣做對海外華人知識份子會有好影響”。
  傅璿琮拿到書稿後立即進行了審讀,這的確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稿,在文革剛剛結束不久,史學研究還深受意識形態影響,出版這樣一部非內地學人,同時觀點與傳統迥異的著作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傅璿琮在審稿意見中提到“書名雖然是萬曆十五年,但實際論述的是明朝中期的社會情況,著眼點是較廣的。”他和編輯室的另一名副主任魏連科共同向上寫了報告,“原則上同意出版”。
  報告雖然提交,但是中華書局的一位領導卻表示何必要出外國人的書。這樣,出版計畫耽擱下來。正在困境之中,中華書局副總編輯趙守儼看完書稿後卻力主出版此書,就這樣,《萬曆十五年》最終列入了中華書局的出版計畫。
  由於黃仁宇長期在海外生活,他自己翻譯的稿子當中有不少晦澀難懂之處。傅璿琮就請了大學時代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對稿件進行潤色。每當沈玉成修改完一章,就交由傅璿琮寄給黃仁宇。黃仁宇對沈玉成修改後的書稿極為滿意,雙方書信往來,商定修改長達三年之久,直到1982年,書稿才最終定稿。(關關﹕精品的誕生﹐總得有磨難﹐是吧。想到﹐當下有人一個月可編輯出版書一本﹐嚇得冷汗一身。有人﹐文不通﹐字未順﹐也敢付梓。就想﹐這時代﹐出問題了。或者﹐小女子玩兒錯朝代了﹖)
  《萬曆十五年》英文版也在歷經波折之後,終於在1979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立即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美國著名作家歐蒲台專門寫信給黃仁宇說,“我從《時代》週刊獲悉您的大作。雖然它與我的知識範圍相距甚遠,但我還是請求在《紐約客》上為它寫一篇書評。”他在評論裏評價說,《萬曆十五年》儘管是一部嚴謹的學術作品,但卻具有卡夫卡小說《長城》那樣的超現實主義的夢幻色彩。(關關﹕西方人。東方文明。魔幻色彩。卡夫卡﹖這樣的文化差異之閱讀﹐本身就值得開成博士論文題吧﹖研究結果﹐一定很有趣。反之﹐亦然。)
  中華書局版的《萬曆十五年》第一次印刷就有2.5萬冊,結果一銷而空。即便是放到今天,這樣的銷量在學術書籍當中也是相當罕見的。為了表達對中華書局和沈玉成的感謝,黃仁宇提出自己不要稿費,同時將稿費的三分之一交給沈玉成,但沈玉成卻執意不收。中華書局最終將稿費折價為樣書寄給了黃仁宇。
  讓黃仁宇感到遺憾的是,中文版缺少了插圖,他本意是通過文字和圖像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歷史。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在《萬曆十五年》成書三十年之後,中華書局又推出了增訂本,配上了插圖並修訂了一些錯誤。遺憾的是,黃仁宇2000年去世,無法看到新書的發行。而如今,他生前一直力推的“大歷史觀”已經為世界各地的讀者所熟知。★
  相關專題: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