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08

海南,回到“原點”再出發(第三稿)


K,
今天,累坏了,嗓子哑,出声都痛。但是,开心,净傻笑。
凌晨,完稿。搅和MAYBOY醒:憋了好多天,终于生出个仔:)天亮了,再打扮打扮他。

硬要人家夸夸我。
人家就说:见过傻瓜,没见过这么专业的傻瓜。
小女子:傻得还不够专业:(
MAYBOY:傻女,专业上咱还是很聪明的——
小女子:@!@#¥%……&×

省长今午飞回,电邮追过去审稿,怕细节失误,弄出硬伤来。
我是边落泪边写的这稿,想把一群人几十年的寻梦故事写全活了。
对MAYBOY 说:这是新闻的精准写法,不是宣传。只有编辑如何用,不归我管了。要写,就得写真实的东东。
看将来登看出来后会如何吧。
深夜,线上遇到W.再改改给传去。


鲍省长,
23日晚的长谈,令人动容,为海南建省时的激情。我也好像回到当年。
记得那晚谈及海南未来的梦想,次日,高层理论研讨会,果然就再提"自由贸易区"愿景,卫省长、迟院长都很激动。我也一样。

这是应《中国新闻周刊》写的一篇海南二十年特稿,准备了许久,迟迟下不了笔。或许,对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地方了解多了,反而不敢去写他,怕写不好,对不起这块热土。

省长对海南挥之不去的感情,促使我下笔了。这篇文章,写完了心很累,因为有太多人的青春和梦想,抛洒在这里了,包括我自己。

请省长把关,特别是建省初期您经历的日日夜夜。我的笔力不逮,请原谅。

稍后,我还预备将你回顾建省的故事,专做一篇。

请审阅后尽快传回。

另,该文,境外预备发往《亚洲周刊》。

春安。
中新社 小关
30/04/2008
****
晚十一点,收到已经返京的鲍省长的电话:看了你的文章,很激动。我给你回信了,看没?文章花了大功夫,小关,五一休息。
小女子回:那晚我也觉得您很激动,人生大概能够难忘的事有限,您的壮年给了海南,一定忘不了,是吧。省长保重。常回来看看。

打开信箱,哎呀,相隔三十五分钟,省长前后发来两封信,都是审读后的评语,看来,激情岁月实在是叫人难忘。
他写道:大作拜读,不胜赞佩;既做了大量调研,又饱沾激情功底深厚地书就,感人喻人,谢谢.
鲍克明 080430 北京
*****
鲍省长,
谢谢领导的鼓励。一支笔,怎么也写不下二十年的海南风雨,汗颜。
回海南请联系我们去看看您。
您多保重。
小关

特稿:海南,回到“原點”再出發
——建省辦經濟特區二十年 海南再提“自由貿易區
二00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二十年慶祝大會上說:20年前,中央作出了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從此,海南這個祖國美麗的海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進入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歷史新階段。……這些成就充分證明,在鄧小平同志宣導下,中央關於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這一天,在這個綠島上,許多人是含著熱淚,傾聽李克強說出這番話的。
這一天,海南風雨交加,一如二十年來,這個中國最年輕的省,也是最大的經濟特區,風風雨雨、跌跌撞撞、頑強不已成長的歷程。
落淚的他們,二十年前被命運召喚,帶著火一樣的激情,為著心中的夢想,登上了中國最南部的這個海島。
這個海島,曾經被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視為“夢想之島”,集合了八十年代中國最癡情的一群理想主義者。
他們,離鄉背井、拋家棄業,要用自己的韶華歲月,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踏出一條“血路”,他們心甘情願將人生作為祖國的“實驗品”。
含淚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自己踏著碧波登上海南島,勇敢叩響命運之門的那一天。
陽光灑滿的綠島,那時好蠻荒。

二十年過去了,李克強的話肯定地告訴他們:海南,沒有成為“南大荒”;青春,他們的青春,沒有白擲;未來,特區的未來,將為他們“圓夢”。

到底是什麼夢想,讓他們堅持了二十年?
再次被點燃的激情,是否會如當年再次噴發


回溯小平心願的“原點”

回溯三十年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創辦海南經濟特區,是繼創辦四個經濟特區之後,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特區建設理論的又一大突破。
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如巨石擲進沉寂已久的深潭,不但攪動了整個中國,世界也期待著中國從一個南部海島“突圍”。
1990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海南時發表講話指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這個決心是小平同志下的。”

官方的版本是這樣回溯這段歷史的:


1980年6月和1983年3月,在鄧小平的授意下,黨中央、國務院兩次召開會議討論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問題,並批轉了《海南島問題座談會紀要》(國發[1980]202號)和《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中發[1983]11號),確定了海南島實行“以對外開放促進島內開發”的建設方針,實行一系列“不是特區的特區”的優惠政策,掀起了海南改革開放的新高潮。
1983年12月1日,鄧小平會見美國阿科公司董事長,就海南島鶯歌海合同區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問題交換意見時,對石油部負責人說:“與美方合作開發南海氣田這樣的好事,應堅決幹,趕快幹,一年可增加不少化肥產量,還可以把海南煉鐵業搞起來,搞大一點。”
1984年2月24日,剛視察完深圳等經濟特區返回北京的鄧小平,邀集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話,商談辦好經濟特區和增加對外開放城市的問題。鄧小平在在談話中明確提出:“我們還要開發海南島,如果能把海南島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那就是很大的勝利。”同年5月29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著名企業家哈默時說:“我們決定開發海南島。利用天然氣還可帶動其他行業。這裏鐵礦豐富,可以發展鋼鐵工業。”
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科羅舍茨時,第一次公開提出了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思想。他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島經濟特區。海南島和臺灣的面積差不多,那裏有許多資源,有富鐵礦,有石油天然氣,還有橡膠和別的熱帶亞熱帶作物。海南島好好發展起來,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建設海南經濟特區的議案。

關於這一段歷史,中新社1988年3月5日發出了題為《建海南特區議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電訊稿,報導稱:
中國領導人早已講過的將海南島劃為經濟特區的考慮,現在正式以法律程式出臺——代總理李鵬三月三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議案”。
李鵬在議案中說:海南建省後,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必須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逐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產業結構,海南經濟建設,要積極吸收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面向國際市場,拓展對外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在國際大循環中加快經濟的發展。
為此,議案提出:一,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新的經濟管理體制;二,為使海南經濟特區的經濟管理充分適應開發建設的需要,授權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令和政策規定,按照海南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工作需要,制定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主管對外經濟合作和特區建設的國務委員谷牧,今天上午就這個議案向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作了說明。
他說,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需要國家的支援和全國的支援,還需要採取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措施,大力吸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材,拓展對外貿易,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交流,在國際大循環中加快經濟發展。香港地區的和外國的許多客商都表示有參與開發建設海南的意向,“因此,國務院建議把海南島建設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對外商投資可以給予比現有其他經濟特區現行規定更加優惠的待遇,經濟管理體制也可以更為靈活,以便創造對外商有較大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速開發建設。”


抓住稍縱即逝機遇辦個特區

關於這段歷史,記者追訪數位參與組建海南經濟特區的高層人士,他們給出了一些民間版本:

2008年4月23日晚,在海南省委高幹宿舍區,海南省委首任常委、海南省政府首任常務副省長鮑克明的家中,專程從京城返海南參加建設辦經濟特區二十周年慶祝活動的老首長,向記者追溯著1988年,那火紅的激情歲月。
曾是延安中學毛澤東青年團最年輕團員的鮑克明,1953年赴蘇聯留學,任莫斯科留學生總會副主席。他1959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並獲航空發動機工程師職稱。1988年,時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的鮑克明,率團從巴西訪問剛歸來就接到緊急調令:參加中共海南省(籌建)工委,與他同時接到調令的還有時任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劉劍峰,林業部辦公廳主任辛業江,他們將與海南建省籌備組五位同志“並軌”。1987年9月成立的海南建省籌備工作組,由許士傑任組長,梁湘任副組長,姚文緒、王越豐、孟慶平為組成員。當時籌備組已經完成了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所有的審批程式。這樣,海南工委新班子的組成人員來自北京、海南、廣東三方,有利於各自發揮所長。
“任務非常緊急,頭天談話,次日就飛海口報到,同許士傑、梁湘同志共商建省開發大計。4月26日起連續五天開會,包括海南建省籌備組的‘海南省幹部大會’,再分別回京向原單位辦交接手續,以後再談搬家的事”,鮑克明怎麼也忘不掉壯年之時曾大展身手的海南:“我跟你們說,那時就是有那樣的幹勁!”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是很了不起的事”,今年七十六歲的鮑克明,思維依然清晰極了。對於海南建省,鮑好有感慨:“現在回顧起來,小平同志八七年與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科羅舍茨談話,提及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那個機遇,對海南是多麼重要。如果客觀條件、主觀願望沒有很好配合,那機遇就稍縱即逝,也就沒有今日的海南省了。”
鮑回顧海南建省時的國內形勢:“聽萬里同志說,1981年安徽農民搞“包產到戶”,拉開農村經濟改革序幕。這並不是領導高明,或是有現成的改革方案,那其實是中國的農民、農村、農業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中央順應了農民“包產到戶”的積極性,兩三年後中國的糧食收成就提高三倍多。”
這樣的情勢下,1985年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以及之後的十二屆四中全會啟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企業放權、企業承包”為特點的改革,到1986-87年出現了初步成果。“三來一補”的對外貿易形式,在廣東地區普遍展開,名為貿易,實質上卻近似投資,成為吸引外資最初的管道。
與此同時,1984年中央批准的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1980年起先後建立的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大經濟特區,都有了意氣風發的面貌,中國的改革開放終於到了可以以一個省域建立經濟特區的時候了。
鮑克明說,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必得感謝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任仲夷,還有曾經在廣東工作過已經調任中央工作的趙紫陽,他們對海南的情況相當瞭解,果斷支援海南從廣東分離出來,建省辦經濟特區。
事實上,從小平談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時間僅僅十個月。
“如果是別的一些人,動作可能不會那麼快”,鮑克明說,“如果對中國八十年代末的歷史有所瞭解,你就會知道,海南建省的機會真是稍縱即逝。”

小平理論特區政策海南大度全國支持

“幹成海南特區這件事,上有鄧小平理論,中有國務院政策,下有海南人民大度,還有全國人民支持”,鮑克明這樣形容海南建省時期的天時、地利、人和。
“當年,真是有勇往直前的勁頭”,是晚的鮑克明仿佛回到了從前。
“國務委員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張勁夫找我去談話,他說:中央已經下達關於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檔,但國家還很窮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建海南經濟特區主要是政策支持,沒有多少資金,要完成十二大翻番的任務,很艱巨。”
鮑克明歷數海南建省時中央給的“本錢”:中國人民銀行的22億無息貸款,國務院給了2.5億外匯額度,此外就是一些小額專項貸款,以及從廣東財政分過來的一些財物。
怎樣用好中央給的政策,成了撬動海南特區歷史車輪啟動的把手。
於是,“延安出身,留蘇背景”的鮑克明,配合許士傑、梁湘發揮“京官”所長,先抓緊時間落實中央給的“本錢”,然後就是拜會擔任各部委領導的老朋友、老同學,爭取廣泛的支持。
“人民銀行、財政部、冶金部、交通部、民航總局、航天部、三機部、輕工業部、建設部……”,鮑克明歷數著黃金歲月的腳印,仿佛事情就發生自昨天,當年那位意氣風發的才子省長又回來了:“只要為海南特區辦事,各個部委都非常支持,許多問題立刻得到解決”。“如果不是因為許士傑同志去世,中央能讓我們那一屆政府完成一任就好了”, 是晚鮑克明越談越興奮,談海南航空瓶頸的打開、談海南航空公司的成立,談海南建省時的抱負,談特區未來的夢想,“要再次起飛,關鍵是人才,海南得再有一批四、五十個領軍人物;海南人民得如建省時期一樣,再次敞開大海一樣的胸懷”。
鮑克明的“海南情結”揮之不去。

何止是如鮑克明這樣參與海南建省的高層難忘“海南夢”?
今年八十二歲姚文緒,是中共廣東省海南行政區最後一任黨委書記、海南建省籌備組成員之一、第一任海南省委副書記。建省二十年之際,回顧“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發端,依然眼紅心熱。
1987年9月,海南建省籌備組成立,由許士傑任組長,梁湘任副組長,姚文緒是籌備組成員之一。1987年10月底,黨的十三大在北京舉行,姚文緒作為代表參加了大會,當時海南要建省的消息引起社會上廣泛關注,攪得人們心潮澎湃。應參加大會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負責人邀請,姚文緒到這兩所大學做了報告,向青年才俊們介紹海南的情況。
“兩場報告都是座無虛席,禮堂裏面黑壓壓地擠滿了人,沒有座位的學生站在過道上,窗臺邊,可見他們對海南興趣有多高。介紹了海南辦經濟特區的一些前景後,我特別強調,海南當時是只有700萬人口的一個小島,很窮,工業基礎很差,農業前景不錯,但安排不了那麼多湧入的人才,如果一下來了成千上萬人,是找不到工作的。”他說。
“散了會就跟你們回海南吧”,大學生們說。
十萬人才大潮,湧向共和國最年輕的省份,第一個經濟大特區——他們,為著一個夢。


從經體到政體改革“敢為人先”

二十年來,記者不斷追尋一個問題:小平到底有沒有說過:“如果用二十年的時間把海南的經濟發展到臺灣的水準,就是很大的勝利。”
這是一個坊間的流傳,在《鄧小平文選》裏是沒有的,但是卻是激勵最初一代闖海人夢想的又一個“原點”。
海南建省,從此海南——臺灣,兩個寶島,有了“牽連”,有了“比對”。
1984年,臺灣已經是蔣經國“總統”主政。在他的宣導下臺灣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那是1949年之後臺灣經濟成長最快的時期。
據遲福林、李昌邦1998年3月20日提交的《關於實行瓊台農業項下自由貿易的建議報告》闡述,從1988年海南有第一家台資農業企業開始,逐步有台商到海南投資開發農業。1990年,臺灣方面就公佈了對海南實行農業漁業的技術援助計畫。
從此兩島之間經貿交流頻密,1996年,時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的遲福林提出“實行瓊台農業項下的自由貿易”的政策建議,並在1997年“第六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大會發言中,對瓊台農業項下自由貿易的政策要點進行了闡述,在1998年2月“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第四屆國際研討會上,進一步提出了“關於實行瓊台農業項下自由貿易的十點建議”,所有這些探討在臺灣學術界引起了反響,並得到臺灣有關人士的重視。
建省二十年之際,第一個到海南報到的由中央下派的廳局級幹部,原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研究人員、海南省委首任政策研究室、省體制改革辦公室主要負責人遲福林對記者說,海南在推動兩岸關係中,發揮著十分特殊的作用。而這恰恰是小平力促海南辦經濟特區的初衷之一。

事實上,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不能說沒有制度先行的夢想。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氣息濃郁,“闖海人”對海南進一步開放抱有更大期待。
同時期的臺灣,1987年7月15日,國民黨政府宣佈解除實行了38年的戒嚴體制,進而宣佈解除“報禁”——允許人民自由辦報,解除“黨禁”——允許人民自由組黨。
這份政令,蓋上了蔣經國的大印,用時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的話說:“歷史的一刻,終於來到了!”
二十年後,內地的《南方週末》轉述臺灣《中國時報》的評論說:“解嚴對臺灣來說,仿佛打開了一扇關閉了很久的門”,“臺灣社會開始學習認識人的尊嚴與平等價值,思考更為開放,觀念更為多元,生命力也更加自由亮麗。”
1988年海南建省前夕,中新社的一則報導說:海南將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允許民間辦報、辦刊的地區。建省伊始,海南即刻誕生了一批掛靠政府部門民間投資的報紙《海南開發報》、《海南特區報》、《海南經濟報》等。
1988年10月11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成立,中國第一份民間創辦的時事、政治綜合性新聞週刊《新世紀》在海南誕生。經原海南省新聞出版局正式登記,國內外公開發行。 《新世紀》創刊之初為雙週刊,發行量一度突破二十萬,並延續數年之久。

有一篇題為《梁湘說,海南將建立政治經濟體制新模式》的中新社電訊通稿,1988年3月9日由中新社記者莫成雄從海口發出。文中寫道:
海南建省籌備組副組長梁湘八日向本社記者描繪了海南將建立的政治、經濟體制新模式的藍圖。梁湘說,海南有了更加開放、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還必須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
梁湘說,海南的政治體制模式是“小政府、大社會”,要把大量的經濟工作交給社會去辦,交給企業去辦。
……
梁湘認為,海南的政府職能將發生大的轉變,對經濟工作政府不是直接干預,而是採取間接調節。政府行政機構可分為四大系統:一是政治保障;二是行政事務管理;三是經濟監督和調節;四是經濟發展組織。……
關於海南經濟模式,梁湘認為,他既不同於內地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也不同於香港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模式,而是在國家宏觀指導下的市場經濟模式。因此,海南不是內地“宏觀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模式,而是企業主要由國際市場導向,市場接受國家宏觀指導的經濟模式。也就是說,海南的經濟是市場經濟。


從此,建“一線管死、二線放開”的社會主義“香港”、 洋浦開發區、特別關稅區、南海開發戰略基地、海南國際旅遊島、中國綜合改革試驗區、瓊台自由貿易區……二十年來,海南特區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突圍”的方案,“敢為人先”成為特區的精神脊樑。

正是這些不死的“夢想”,支撐著“闖海人”,對這片熱土,經風沐雨,不離不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儘管幾經坎坷二十年八位書記七位省長,海南與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夢想“原點”總是若即若離,但這二十年來海南還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在建省辦經濟特區慶祝大會上表示:建省二十年,海南全省生產總值從建省前的57.28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229.6億元,增長7.6倍;地方財政收入從2.96億元增加到152.42億元,增長50.5倍。人均生產總值由925元提高到14631元,增長5.4倍。
再吹“先行先試”集結號

就在李克強發表演講的前夜,在海口,中國最年輕的省會,一條條火龍在椰城的夜空中游走,那是一個飛越瓊州海峽熱氣球大賽的開幕式:大特區人用火一樣噴射的激情,等待著再一次的出發。

再早一天,二00八年四月二十四日,瓊州海峽畔的海口新國賓館,在一場“建省辦經濟特區二十周年——海南改革開放發展高層論壇”上,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發表演講:“爭取在中央的支持下,逐步在海南建立自由貿易區,為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探索新經驗,做出新貢獻。”
“建立自由貿易區”——經過二十年的輪回,堅守寶島陣地的人們,終於聽見了等待中的“集結號”。
二十年,拋擲著青春,執著地等待,他們歷盡滄桑,終於又回到了夢想的“原點”。

不過,這一次,海南特區起點已經不同,這是一次知己知彼高目標的出發。
衛留成沒有回避海南特區二十年的坎坷之路。
他說:20年來,海南走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我們遭受過房地產泡沫、地方金融危機等問題的困擾,承受過經濟從高峰掉入低谷的苦楚,還有過因為種種原因而錯失機遇、遲滯發展的深刻教訓,正是經過這些困難和挫折的洗練,使我們對海南的省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對鄧小平同志經濟特區建設思想和黨中央關於海南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發展建設規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他說:2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特區建設必須始終把握解放思想這個靈魂。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解放思想是履行特區使命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海南發展的歷史證明,什麼時候思想解放,什麼時候特區的發展就會加快,反之就會錯失機遇,貽誤發展。
他說:胡錦濤總書記前不久再次親臨海南出席博鼇亞洲論壇年會,視察海南的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我國改革開放全局的戰略高度,指明了海南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方向中央明確了海南經濟特區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海南有責任、也有條件先行先試,成為中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綜合試驗區,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成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示範區。
他說:海南與臺灣的面積相當,自然環境和條件優於臺灣,人口是其三分之一,臺灣大選以後有可能放寬包括微電子在內的高科技產業向大陸轉移,海南若建設面向亞洲和臺灣的“自由貿易區”,對進一步促進祖國統一,實現小平同志宣導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初衷,會很有影響,很有意義。
衛關於未來建設“自由貿易區”的願景描述,激起會場熱烈討論,這是繼1992年海南提出建設“特別關稅區”受挫後,再次出現“自由貿易區”的願景描述,事隔15-6年。

在這個必將成為海南改革開放發展歷史關鍵點的會議上,“先行先試”,這個嶄新的辭彙一出現,即刻被敏感的官學兩界捕捉到:
——有海南高層官員慎思後提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海南是否可以醞釀申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試驗區”?官學兩界,討論熱烈。
——1992年小平在南海劃一個圈,引發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浪潮;是次,胡總書記在的海南行,是否可以視為在海南劃了一個圈,將引發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發展新浪潮?著力點在哪里?路線圖怎樣?海南省國資委主任裴真提出操作性問題。
——建“自由貿易區”,“瓊台自由貿易區”是否可以先行先試?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提起,1990年國民黨《中央日報》曾在第一版的全版刊登了臺灣當局關於對海南島實施全面的農業、漁業技術合作的援助計畫,但由於多種原因,這一計畫擱淺了。站在歷史新起點,著眼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建立瓊台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利於加快海南的發展,也能充分發揮海南在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中的特殊作用,實現鄧小平創辦海南經濟特區的戰略目標。從瓊台雙邊貿易的現實出發,可以在農業、旅遊、金融等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發展更為密切的經貿關係,逐步建立共同市場。爭取由國務院授權海南與臺灣方面進行商談,相互實行自由貿易政策。

對於撲面而來的特區改革開放激情,有中央來的官員學者,提醒海南對於申報要謹慎,指出經濟特區已經有最豐富的優惠政策,且當下國內各種“試驗區”雲湧,不要陷入申報與審批的怪圈中。

也有新一代的宏觀戰略研究者,提出了將海南的未來放在中國國際現代化“和平鴿”戰略中去考量。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何傳啟提出的“和平鴿”戰略模型是,“和平鴿”身體前部是亞洲國家聯合會(待建),東翼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西翼是亞歐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的升級),身體後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國家;聯合國是“和平鴿”的頭部。這個“和平鴿”戰略呼喚海南島自由貿易區,認為海南島自由貿易區將成為一個亞洲自由島和亞洲經濟文化中心

不論如何,號角吹響,海南大特區將要再出發。(完)
2008年5月1日晨1:52 第三稿于海口 執筆 關向東
楊旭 王辛莉對此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