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2008

吴小莉访林毅夫


zhe
K,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5月12日上午8:30左右,在北京西郊植物园卧佛寺。
那天,是佛诞,园里许多人献花浴佛。我和肥仔早起,想烧头柱香。
来到卧佛寺前,恰恰就遇到来给财经十年百人聚讲课的林毅夫老师和夫人。真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
师父师母与我和肥仔合影:小伙子,好好读书,中国的未来靠你们年轻人!
之后,我请了香,对着卧佛,诉说着我的小小心愿。真灵:)

这天,是林老师去世行履新前,在中国的最后一课。他讲演的主题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老师的观点,与“和而不同”的新儒学,还是有区别的。他认为,中国儒学,本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社会里建立起来的,与现代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精神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指导中国更好地融入现代世界。

距离老师讲课仅仅五个小时,汶川地震了!
我等还在探讨新旧传媒的融合话题,忽然,胡舒立打断了会议,钱刚老师给出了第一时间的判断。
我们,从此没停下来。

老师应当已经履新了。
先去非洲?是了,这是我景仰的林老师。


「還望糧食維持稍高價」
——專訪世銀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


文章日期:2008年6月9日

【明報專訊】第一次和林毅夫結緣,是在首屆國際MBA群英會暨2006「中國MBA人物評選活動」上。 那年他因在中國推動MBA教育有卓越貢獻獲獎,而我做為EMBA學員成為年度EMBA風雲人物。所以我一直習慣稱呼他為林老師。2008年2月,他獲世行委任為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成為首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中國人在世行擔任過的最高職位。

從台灣「游水」到大陸,再從大陸因其專業領域的卓越表現進入世界經濟舞台,林毅夫用他傳奇的人生經歷書寫他當年泅水渡海峽的理想——為國家的興盛做些事。

5月,他赴華盛頓履新之前,我在北京和他有了一次對話。我喜歡他對他新職的認識:「世界銀行是一個knowledge bank——知識銀行,它給發展中國家的任何貸款項目都要包含新的知識成分。」他說:「而知識是可以不斷地被傳播複製,而不會減少的。」

林毅夫到世行就是去提供他過去曾有的中國經驗和知識。

喜歡和林毅夫的對話,因為他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的「knowledge bank」。

吳:4月你去美國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銀的春季年會,情怎麼樣?

林:今年的會議吸引更大的注意,一方面是世界上突然出現的糧食、石油價格飛漲,有些地方因為糧食問題已經出現動亂,加上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發展放緩,也可能影響到歐洲、日本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所以今年國際的經濟形勢比較緊張,需要國際機構跟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政府採取適當的對策來協調,克服當前問題。

吳:這樣的情有沒給世銀一些新的任務和想法?

林:這次世銀在解決國際糧食問題上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領導者角色。它提出,應該有一個全球的農業新政。

一方面要幫助貧困的人來解決糧食上漲的問題。發達國家認捐5億美元,交給國際糧食計劃署,購買糧食,給缺糧的國家進口,二是給其它的低收入國家提供財政的援助,讓他們有能力購買糧食。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世界銀行答應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基礎設施,包括水利,包括科研的資助,來提高他們長期解決糧食問題的能力。

中國和糧食問題的互扣比外間說的小

吳:春季會議前,很多人問過你中國的糧食、通脹問題,你都覺得中國不會受到太大的衝擊,會議之後有改變嗎?

林:我還相信是這樣的,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發展的動力還是在國內,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產業升級的空間是很大的,所以,每年投資增長還會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速度之上,這幾年,收入增長比較快,所以消費增長也就比較高,如果這兩點作為保證的話,我想,我們經濟增長速度就不好太慢,對於糧食問題,這幾年,政府抓得非常緊,連續五年,一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村、農業、農民的一號文件,所以糧食連續4年增產,這在中國有史以來僅見的,那麼石油的問題,糧油價格的問題,確實有點影響,但總的來講,影響還是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糧食不會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我想國際糧食問題經過一兩年之後,也應該會有所緩解。我們必須看到國際糧食真實價格在過去不斷下滑,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經過這次糧食價格飛漲以後,我倒是希望國際糧食有可能維持在一個比過去稍微高的水平,這樣的話,有利於提高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吳:最近,德國《鏡報》出了一篇文章,他們覺得印度跟中國的消費使糧食價格上漲,你怎麼看這個說法?

林:我想國際學術界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因為在美國、在歐洲,政府鼓勵生物能源,用玉米來生產酒精變成生物能源,這個需求量造成對糧食需求的直接增長,是這次糧食價格上漲最主要的供給因素。印度跟中國由於收入增長,所帶來的糧食需求的增加,並不是這一年才出現的,是多年來每年逐漸在增加的,這種需求的增加,一般供給的增加是能解決的。

吳:如果不改變歐美國家生物能源試驗,原因還是沒有消除,糧價可能還是會有波動。

林:一方面,當新的需求增加以後,糧食價格上漲的比較多,會誘導性的使生產增加比較多,如果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下,增加糧食生產基礎設施的投入,與科技的投入也會增加,我想,從長期來看,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糧食不是一般的產品,要是需求突然增加一點,因為國際糧食市場是一個非常飽和的市場,就會導致價格上漲,那麼價格上漲就會導致那些低收入,不生產糧食的城市居民,甚至包括一些糧食不能自給的低收入的農村居民,他們的生活受到威脅,這是短期帶來不利的影響。

「我就是為脫貧而入世銀」

吳:你在世銀的第一份任務已經下達了嗎,希望先在哪方面研究?

林:世銀整個方向是明確的,首要任務是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貧困問題,作為高級副行長跟首席經濟學家倒是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我去世銀工作,是認同世銀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貧困問題,而這個是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所解決發展中貧困問題來講,最急迫的是當然是非洲 ,我也會選擇非洲作為到世銀工作一個重點。

吳:你到世銀第一個拜訪的是非洲哪一個國家?

林:六月二日正式上班,七日就會去南非開一個會議,之後,會去盧旺達,埃塞俄比亞,那是我在非洲的第一站。盧旺達過去社會比較動亂,這幾年穩定下來以後,經濟上出現了發展比較好的勢頭,我想了解為什麼能穩定,為什麼它可以往好的地方變動,有哪些經驗可以學,哪些困難要克服;埃塞俄比亞是在非洲一個非常有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人口也比較多,這些年經濟發展相對不錯,我也想了解,作為一個非洲國家,它為什麼比其他國家做的好。希望能夠聽聽當地政府、政策研究部門、工人農民企業家等的想法。
吳:會帶你在北京的助手或任何人去世銀工作嗎?

林:沒有這樣的安排。

吳:你們部門有多少人?

林: 我直接管的二百五十人,間接八百多,大概一千,比現在多很多倍。

吳:你提到四年後肯定回中國,不續任世銀工作,有沒有延期的機會?

林:我想,應該不會。學無止境,我作為經濟學家, 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我想四年的時間我會增加很多知識,呆的時間更長,知識會增加更多,但邊際增加的就會愈來愈少,回到中國,外面還有很多朋友,還可以請教他們。

吳 : 我知道你對中國經濟發展是個樂觀派,但樂觀中還是有隱憂?

林:那當然是有。從表像來看,有所謂「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貨幣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這是我們這幾年看到的,大家也感覺到這個社會收入差距愈來愈大,城鄉差距愈來愈大。社會發展的滯後,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個人的看法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當中,採取漸進式的雙軌制,這個是讓中國這三十年經濟能夠快速增長的一個原因,但是也有它的代價,既然用雙規漸進的,就代表舊的體制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們看到的很多問題都跟這些舊的體制的問題沒有直接相關的。最近我在梳理這個關係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解決問題一定要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吳:可否把梳理的結果拿出來跟我們分享?

林:可以簡單說。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三個問題,就是解決為什麼投資增長過快,這個問題我們談了這麼多年,也沒解決,這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均,怎麼解決收入分配的問題,我覺得就要研究收入分配背後它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一種想法就是把高收入的人增稅的方式,把錢分配給低收入的人,我覺得這個就會跟我們現在講要提高人的積極性,要繼續維持一個,促進大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原則相違背,為什麼錢往高收入這群人集中,我覺得最主要的跟我們的金融體系不合理,我們是以大銀行跟股票市場為主,在這種狀之下,勞動力比較密集的中小企業沒有任何資金支持,它發展就相對滯後,在這種狀之下,創造的就業機會就相對有限,那我們知道低收入人掙錢的唯一來源就是他的勞動力,這是他最寶貴的資產。

我們現在認為中小型的企業一定是落後的,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完全準確的,我們知道德國的工業的競爭力,但德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那並不是中小企業它一定就是落後的產業,重要的就是我們應該創造一個比較合理的這種市場的環境。

「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吳:你在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提出新農村建設,當時是怎樣建言獻策的?

林: 我在最早九八年底就有這個想法,九九年初在很多場合談這個問題,給政府有關部門寫這個政策建議。這個共識形成需要一段時間,但實際上比較順利。2004年變成國家的一個決策了。
吳:你提到,中國要現代化,農村問題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中國的農村問題如果解決了,是不是中國的現代化就能完成一大半?中國的農村問題還會是你未來繼續關注的焦點嗎?

林:我想是,因為我們現在超過百分之五十還是農業人口,我相信農村問題的解決,是中國現代化問題繞不開的一個環節,中國要現代化,最難、最關鍵的還是農村的現代化,如果農村如果能實現現代化的話,我相信全國就能實現現代化。現在的新農村建設比我當時講起來,包含得更廣,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相互文明、村容整潔,還有管理民主。至少當時我沒有談到管理民主、相互文明的問題,所以政府的政策比我當時提出的政策更全面,但切入點基本還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對農村加強生產生活有關基礎設施的投入,來縮小城鄉差距,構建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那麼作為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的一種很重要的戰略措施。

吳:你覺得中國新農村建設落實得怎麼樣?

林:這不是一個一年就要實現的目標,如果一年就做了,我還有點擔心,它本來就是一個比較長期的目標,各地的條件不一樣,比如說江浙沿海,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它所缺的東西跟中部西部所缺的東西不一樣,本來各個地方應該因地制宜,當然新農村建設當中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應該有不少的一方面是規劃,二方面是投入的支持,我自己比較高興的是看到從2004年變成一個政策以後,中央對農村的投入上 增加了很多,包括基礎設施,教育,衛生,這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政策出台。可以看到應該講起來,農民這些年收入的增長,生活狀的改變是相當顯著的。

[文/吳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