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08

想起了春天北京的臥佛寺


2008年5月12日,在北京臥佛山莊參加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與《財經》雜志百人會時,為即將赴世界銀行履新的林毅夫老師送行。

徐泓老師现在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徐泓老师时任中新社北京分社社长,在小女子调入中新社一事中,她受总社人事部委托,借在琼开会之际对本人进行人事考察。当时,面临着等待新华社海南分社的岗位,与决定调入中新社海南分社的两难,是徐泓老师一句话帮助我选择了未来多年的路。
记得她说:在当下的中国,如果你想“做新闻人”,中新社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她可以“相对真实”地向海外报道中国。
从可以“相对真实”,到想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我想我也进入了一个“时代的两难”。
从徐泓转轨,到陈婉莹的哈佛顿悟,到钱钢的为了“当下和未来”而“有所为”,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稍作“停顿”是“对的”选择。可是,对于自己的“修整”会结出怎样的果子,还是很茫然。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1734/31736/2332240.html
这是一篇关于徐泓老师的人物访问。文中提到“四十大惑”,和“力不从心”,深深打动我,莫非师生之间真的有如此相似的感触?
http://blog.china50plus.com/blog/article_view.php?blog_id=60&msg_id=179
這是她追憶訪問戴厚英的一篇文章。

秦二爷,现任《中国新闻周刊》的总编辑。我们在世纪交替之际,在香港业务交流时接下缘分。那是作为新闻人,小女子第一次到港“透口气”的伙伴,属于心有灵犀的莫逆之交。
秦二爷每日行街,买回一套套帅帅的西装,在金利小小的客厅里“SHOW“,强迫我等认同“老白脸”的情景,如在昨日。
岁月,如花。
2006年11月7日,龙老师新书会后,钱钢老师与小女子聊天时,建议周刊加入“亚洲出版业协会”,申报亚洲新闻奖。
记得钱老师说:我认为只要《周刊》选报,就一定会得奖;只要《周刊》不介意可能和《苹果》同台领奖。
我理解,钱说的是,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周刊,已经有水准登上一个更广的平台,找到更多的“同道人”了。
当晚,小女子将钱老师的这个建议转述给新新社长,章很有眼光地向总社新闻周刊提出加盟建议,紧接着钱老师提供了关于“亚洲出版业协会”的背景资料。一切都在以“新闻人”的速度进行着。
2007年5月,小女子返港参加8003的一个聚会,在港分恰遇前去领奖的“亚洲出版业协会”之2007年度“卓越深度报道奖”的秦二爷。他惊讶于小女子的出现,小女子笑曰:你得奖,俺自然会出现祝贺喇。
历史,原来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5/24/content_6143821.htm
春天,在卧佛寺,又见秦二爷。他匆忙而疲惫,很是叫人牵挂。

PS:0六年初冬的那个黄昏,因为投入地和钱钢老师磋商这样一个话题,小女子错过了另一个叫人心动的“等待”,在岁月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遗憾的痕迹。往事果然难以如烟。
(今日,收到来自深圳老友的短信,就是这两个字,“心动”。这回,是为了我叙述中的当下之“在地”。)


这个麽,就是小女子在港采访过的史美伦女士,见面,她笑言:啊,你回到国内了。
是啊,这回,小女子,想真的回到土地上,看看除了股市上的数字之外,土地里到底长着啥,在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最在乎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