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生机动 ──「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与「人间雅集」之怀想
2009-08-10 中国时报 【季季】
▲柏杨为高信疆题的字。(季季/摄影)
不再限于诗文,多了知性的成份,也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信疆的热诚在「人间」推动了一次近乎文艺复兴式的精神革命。
他一直是个创造者,大破大立,高瞻远瞩,做任何事都呼应当下的变动,也考虑历史的走向。他开创「计画编辑」的理念,拟定一系列近远程计画:包括文化上的「回顾与前瞻」,文学上的「当代中国小说大展」……。
高信疆首次主编「人间」副刊时,我还是职业作家,固定看《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与《联合报》副刊,观察到「人间」版面有了新气息,1974年6月中旬首次投稿给他,是一篇五千字散文〈再见,翁锣仔〉。他回信来致谢,并说正在筹画「当代中国小说大展」,邀我给他一篇小说;8月下旬完成一万二千字的〈拾玉镯〉寄去,之后才与他渐渐熟识。
1978年他二度主编「人间」时,我已进入《联合报》副刊组工作。他创立了「时报文学奖」,兼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编辑,集结学术界四十多人进行「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编撰出版;意气风发,更受瞩目。1980年初他邀我从《联合报》到「人间」任撰述委员,于是跟著同事叫他高公。共事四年期间,见识了他思虑的周密,待人的宽容,处事的大气,对有才华者的尊重,以及用脸盆喝酒的豪情。──那次同时到任的,还有小说家陈雨航,以及后来以美食文学闻名的王宣一。在副刊史上,一次进用三个人的纪录,是他创造的。
●
他一直是个创造者,大破大立,高瞻远瞩,做任何事都呼应当下的变动,也考虑历史的走向。1974年推出「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也是这一特质的典型之作。
那一年,全球犹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风暴中,台湾推出十大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已从三重开挖到中坜。而国际原油与纸价上涨,各报为了反映成本,把订费从每月30元调涨为45元;社会面临物价波动的挑战,报份也起伏不定……。
在那样的时空背景里,作为一个副刊主编,能为正在转型的社会做些什么更有长远意义的事?能为创立将届24周年的《中国时报》开创怎样的新局?副刊还能再走静态编辑的老路吗?他开创「计画编辑」的理念,拟定一系列近远程计画:包括文化上的「回顾与前瞻」,文学上的「当代中国小说大展」……。
经过半年多的筹画,「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作为《中国时报》24周年的献礼,于1974年10月2日社庆之日,以子于的〈蒸笼〉推出第一篇。依序注销施叔青〈困〉、王鼎钧〈胜利的代价〉、朱西甯〈玫瑰剪枝〉、孟瑶〈方向〉、段彩华〈插映的片子〉、李昂〈昨夜〉、王默人〈地层下〉、季季〈拾玉镯〉、许家石〈朝露〉、林海音〈海淀姑娘顺子〉、庄因〈晨曦〉、司马中原〈人头〉、陈雨航〈去白鸡彼日〉……。
那段期间,小说连续推出,有如作家的作文比赛,每篇作品都备受瞩目。「人间」副刊也抢尽风采,读者每天引颈以待。1975年2月28日,以鹿桥的〈邂逅〉压轴作结,并于同日由时报出版公司分上下两辑出书。
《当代中国小说大展》共发表36篇小说,作者涵盖老中青三代,有名家邀约稿,也有从一般投稿中挑出具创作潜力与独特风格的新人之作;其中男作家26位(外省16、本省10),女作家10位(外省5、本省5)。高信疆在该书「编后」说:
希望透过这项展出,不仅鼓动起我们的作家「从无到有」的创造热诚;也能提供给广大读者一个活泼的认识作家与时代,理解现实与人生的途径,把原已偏向的社会趋势,作一可能的正面导向。我们也企图使这个表面消沉而内里正在酝酿、蜕变,迈向另一新生的当代中国小说,能够适时而有力的展示出其可能的面貌与内涵。既不同于往昔,又深深为社会所接受,把我们的读者与文学界一度疏离的隔阂打破。……
不过他也坦陈有些遗憾:
有的因工作繁忙或其它事故一直未曾将稿件赐下,如《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秋叶》的作者欧阳子……等等。也有的作家因稿件过长已超过了可能刊登的限度,只好自己出书了,如黄春明。另有部分作者求全心切,虽已写妥寄下,又因若干斟酌宁将稿件索回焚毁或不欲发表的,如颜元叔、童真、王祯和、林怀民、巫川等等……,虽然因此使得这次大展减色不少,我们仍该为这十多位作家的创作态度及对大展的支持表示敬意与谢意。
另外的两项遗憾则是他不便写出来的。
一、名单里没有陈映真,因为他「远行」在外,入狱未归。
二、书评书目出版社每年出版年度小说选,但编选者品味殊异,仅有子于〈蒸笼〉、季季〈拾玉镯〉、陈雨航〈去白鸡彼日〉入选《六十三年短篇小说选》。
虽然如此,他认为还是有明显的收获:
参展诸作,不仅风格与内容各殊,也都多少代表了各该作家的创作路向与个人面貌。
另一项收获也是他不便写出来的:大展轰动一时,《中国时报》发行部开始接受读者要求,只订「人间」副刊,每月15元。
●
1980年元月3日,我正式到「人间」副刊上班,第一件差事是当天深夜访问陈若曦。她在1973年末背离中国大陆后,因发表《尹县长》等一系列揭发文革的作品而惊动一时。1979年12月高雄发生美丽岛事件,全台风声鹤唳,她应吴三连基金会之邀,预定1980年1月6日首次返台,面见蒋经国,递交海外学人为美丽岛事件陈请的连署书。彼时她已离台十八年,住在旧金山,和台北有十几小时的时差。
那是我第一次打越洋电话,访问长达两个多小时,之后两天都在家赶稿。1月5日中午完成7300字访问稿,打电话给执行编辑骆绅来取稿,次日即以三分之二版面在「人间」发表〈欢迎陈若曦久别归来〉。──那是台湾媒体对她返台的第一篇报导。
后来我常常接受高公这种领先精神之命,晚上下班后还得去访问刚刚返台的艺术家或学者,半夜回家开始写稿,中午请骆绅来我家取稿,次日见报又是独家。当时还是检字组版、美编贴版的时代,没计算机也没传真机,我的文字稿,林崇汉的插画稿,以及一切急发稿,都亏有「骆驼精神.绅士风度」的骆绅和他那台白色伟士牌机车辛苦奔波。──只要他的指令运作无误,高公从不介意我或林崇汉没进办公室。
●
1983年3月,高公二度卸下「人间」主编之职赴美游学,报社特于3月28日举办盛大的「人间雅集」,邀请钱穆、梁实秋、柏杨、林海音、林亨泰、郎静山、侯金水、郭良蕙、痖弦、向阳、吴念真等三百多位各代艺文界朋友欢送他。会唱歌的人高歌,会写诗的朗诵诗,口才好的说书或发言,都是对他行事为人的赞佩,以及对他游学海外的不舍与祝福。
最特别的是会场不但以典雅的屏风张贴着重要的「人间」版面,现场挥毫题赠的字也从墙上贴到墙下,如纸墙不断延伸。钱穆题:「妙怀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柏杨题:「十年辛苦史迹在,一点丹心白发生,巨鹏不过初展翼,祝君长啸催早晴。」王梦鸥题:「欲穷千里目,远度万重云,珍重临歧意,寸纸持赠君。」漫画家牛哥题:「他年相见,后会有期」;画面是鸟飞鱼跃,牛伯伯挥手送别。……
最受瞩目的是《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每天在版面与「人间」搏斗厮杀,与高公可说亦友亦敌,在宣纸上从容写下两行大字:「相看两不厌,何日复归来。」接著又细心的写了两行小字:「借用李白之人间诗句,写我为信疆送别时之心情。」
现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泛森,还在台大史研所就读时,即应高公之邀担任「人间」编辑,写的一手草书尤受高公赞赏。那天特以条幅写了「纸上风云第一人」(詹宏志语)赠高公。那七个大字,淋漓灵动,豪迈雄健,彰显了高公的飞扬气势。
●
「人间雅集」的尾声,高公夫妇与「人间」同仁 除了合唱〈当我们同在一起〉,也再度唱起他的家歌〈春风〉;以那悠缓如诗的曲调,寓意深远的歌词,殷殷的和艺文界友人作别。
春风,春风,一来生机动;
河边冰解,山顶雪花融;
草增绿,花逗红,渲染树荫浓。
春风啊,春风啊,
您有极大的功!
高公的父亲在「西北移民处」处长任内,因车祸于1944年在新疆往生。那时他还在母亲的怀里等著叩访人间。1949年,在中国近代最大的移民潮里,他母亲带著五个孩子从成都来到台湾,继续帮许多新生命叩访人间。他常在办公室说他母亲为人接生的感人事迹,语气里满是崇敬与深情。每次与「人间」同仁聚餐,最后总会唱起〈春风〉这首家歌;那是母亲教他的第一首歌。──在生命的不同际遇里,在许多朋友的心目中,高公始终也像春风,一来生机动,在副刊史上建了极大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