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江湖﹕前世今生紫釵記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紫釵記》的故事原型,是唐代蔣防的傳奇《霍小玉傳》,寫的是李益在長安邂逅霍小玉,兩人情投意合,歡愛之後共誓偕老。後來李益外放為官,藉婚姻攀援高門,捨棄了癡情的霍小玉。小玉苦等情郎不歸,以至於生活貧乏,無以為繼,只好賣了珍藏的紫玉釵。雖有黃衫客仗義,撮合他們見了最後一面,卻因李益貪慕富貴榮華,霍小玉含恨而死,以凄美的悲劇結束了一場負心的故事。明代的大戲劇家湯顯祖以此為藍本,用絢麗的文辭撰作了戲曲《紫釵記》,把李益不歸說成權相作梗,改寫了故事結尾,讓有情人歷經磨難,終成眷屬。湯顯祖把負心故事改為大團圓,固然有點落入高明改寫《琵琶記》的老套,但是加強黃衫客扭轉乾坤的本領,或許反映了他厭惡明朝高官(特別是張居正)的權勢,寄託於上蒼神秘信使的降臨(deus ex machina),藉文學撻伐現實。在昆曲舞台上,《紫釵記》的折子戲,四百年來歷演不衰,一直唱:愛情的生死不渝,可以戰勝權貴的威迫利誘。
湯顯祖的《紫釵記》到了1950年代,由唐滌生改編成粵劇《紫釵記》,故事精簡了許多,文辭也由繁複華麗轉為明晰流暢,風行一時。我看過任劍輝、白雪仙表演的影碟,曲調婉轉纏綿,勾人心魄,引我進入了粵劇的世界。霍小玉故事的核心主題,從原來的癡情,發展成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願望,一直到情欲自主與個人主體的肯定,讓現代人看了依然能有共鳴。近來毛俊輝導演打破了戲曲、話劇、音樂劇的界限,糅合不同舞台表演,冶製出一台今古對照的《情話紫釵》,把情欲自主與現實利益的衝突,發揮的淋漓盡致。我看的是最後一場,可巧正坐在白雪仙身邊,好像自己作為觀,在文學作品中見過霍小玉,在舞台上觀賞過霍小玉,在真實生活中又認識許多飾演霍小玉的演員,游走於一千多年來的文藝想像、舞台表演、以及生活現實的反思。
毛俊輝的《情話紫釵》,在舞台呈現上十分現代,有三重交疊的表演時空,可以看到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的影子。一是唐滌生的《紫釵記》,也就是前述的《紫釵記》文化想像傳統;二是《紫釵記》現代觀的情欲思考與想像,在困惑中尋求與選擇自己不敢肯定的答案;三是現代手機版的《紫釵記》情節,讓謝君豪飾演的現代李益與何超儀飾演的現代霍小玉,藉拾到手機(現代版的「拾釵」)而邂逅,展現了現代人在追求情欲自主過程中,遭遇的外界干擾與誘惑,只有肯定了自我的選擇,才能心甘情願,白頭偕老。
演好這齣今古交錯、結構繁複的大戲,演員的功力十分要緊,而導演能夠把頭緒紛繁的脈絡呈現清楚,一絲不亂,遊刃有餘,更是令人欽佩。演員都稱職,謝君豪的演技的確出色,不過,令我最為讚歎的,卻是導演讓何超儀換了三套艷紅的時裝,散發了情欲的無限誘惑,而且完全呼應了胡美儀璀璨戲服(類似和服的唐服)的艷光四射,超越古今,讓我感慨愛情永存,卻又如此燦爛迷離,令人心悸。錢鍾書在《圍城》裏說,「愛是又曲折又偉大的情感,決非那麼輕易簡單。」這或許是文明進步給現代人帶來的困惑,雖然古人也好不到哪裏去。
毛俊輝的霍小玉故事,給我們帶來什麼示呢?不同的觀應該有不同的反應,我倒是贊成導演的想法:今夕何夕,此情不渝。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