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神偷﹕數。白。欖
中環的六十年代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說到1960年代的中環,先由海旁說起。
當時海旁的干諾道中,仍有多座新舊碼頭,最矚目的是依次於1954及1958年重建落成的新「皇后」及「天星」碼頭。天星的新型建築連同連接的行人隧道,皆為當時香港的「新生事物」。
所有都已拆卸了
皇后碼頭當時的盛事為接待1961年訪港,兼為香港大學舉行慶祝成立五十周年儀式的主禮人,英國雅麗珊郡主,十分哄動。
位於畢打街口的卜公碼頭,又名「皇家碼頭」為市民乘涼、垂釣以至露宿的好去處。1960年代中環填海而拆卸,現時重置於赤柱。
卜公碼頭西鄰還有鐵行碼頭、石碼頭、統一碼頭(現「國際金融中心一期」所在),以及機利文街口的港澳碼頭。統一碼頭中設有汽車渡海小輪碼頭,不時可見伸延至西營盤的輪候渡海汽車長龍。
這一帶有一糞渠的入海口,不少人在此「釣泥」,甚至即席出售,附近碼頭亦有「泥粥」檔。
1962年9月颶風「溫黛」襲港,不少碼頭皆遭受破壞。稍後,建成兩座包括頂樓設有中式酒樓的新渡海小輪碼頭。
多座新型大廈於1960年代在中環落成,包括1962年的「於仁」(後來易名為「太古」,現重建為遮打大廈)、恒生銀行(現盈置大廈)、希爾頓酒店及大會堂。之後是1963年的文華酒店。跟於六十年代中的新太子行、廣東銀行(現「建銀(亞洲)」、聖佐治行等)。同時落成的,還有一座呈「L」字形的新卜公碼頭。
1962年落成的大會堂,設有圖書館及「香港美術博物館」(現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的前身),為市民的尋找知識的好去處。至於大會堂音樂廳,不時舉辦票價一元的普及音樂會,大受歡迎。新卜公碼頭亦由1968年起,亦多次舉辦亦為票價一元的「新潮舞會」,若干「天王」級的流行曲歌星,亦是在新潮舞會中初露頭角者。
位於統一碼頭背後的消防局大廈(現時恒生銀行)內,設有「華民政務司署」(現時的「民政局」),不少勞資糾紛以至夫妻不和等爭拗,均往「華民」尋求解決。消防局大廈兩旁,有十多個提供「即影即有」(兩小時後交貨)的街頭攝影檔,供市民持照片往各部門申請包括「針紙」、「回港證」在內的各種奇難雜「證」者。
「椰衣」掃下的寂靜
畢打街以東一帶為銀行區,馬路兩旁是滴水不沾者,清道伕所用的是「椰衣」掃把而不是其他地區的竹掃。這一帶亦為汽車不准響號的寂靜地帶。出入這一帶者,多是衣冠楚楚或西裝筆挺的上班一族。
可是,每屆午飯時間,銀行區卻現一「奇景」,大批運送「包伙食」往各寫字樓的「大軍」,穿梭於銀行區。他們將「三一湯」連同白飯,用手挽、擔抬,以至整個托盤放置於頭頂的方式,在各商業及銀行大廈「登堂入室、穿房入舍」,令不少初到貴境的洋人,為之側目。
到了1970年代初,政府決定「取締包伙食」,鼓勵中環上班一族購買當時亦稱為「便當」的飯盒,並建議在皇后像廣場內之水池旁,坐下享用。飯盒文化,便於1970年代興起。
至於皇后像廣場,於1960年代初,仍為以停車場為主,到了1966年,才改闢成現時的樣貌。
1960年代,西化的銀行區內,卻有多間中式酒樓,包括大會堂酒樓,於仁大廈頂樓的於仁酒樓,以及告羅士打酒店(現告羅士打大廈)樓上,可筵開百席的告羅士打酒樓,還有一間位於德輔道中當時連卡佛百貨公司地庫,原為「威士文(聰明人)餐廳」的「翠華酒樓」。
1960年代初,市民熱中購買馬票,以望中頭獎而「一朝發達」,成為百萬富翁。馬會的兩個港島發售處皆位於中環,包括舊太子行及德忌笠街(約1970年易名為「德己立街」),現世紀大廈所在。德忌笠街上端及蘭桂坊及和安里,於1960年代仍為傳統的華人住宅區,不少店舖欄以「趟櫳」及「雕花木閘」用作住宅,與現時的「全盤西化」大異其趣。
咫尺之遙的皇后大道中,尤以皇后戲院一帶卻為港島的「旺角」,可用「衣香鬢影、冠蓋雲集」來形容。「皇后」於1961年重建落成,內有一「夏蕙夜總會」。落成不久,上映一套於1960年在香港拍攝的《蘇絲黃的世界》。
街上的戲
皇后旁的戲院里之畢打行樓下,有一被稱為「蛇竇」的「樂香園咖啡室」,於1960年代已聲名遠播。
皇后斜對面有一娛樂戲院曾於1963年重建,現時為再度重建的娛樂行。
1960年代,整個中環區由干諾道中迄至羅便臣道,仍有不少三四層高的遠年舊木樓,在雙層巴士上層,亦可窺見德輔道中擠塞的「白鴿籠」民居內的情景。不少茶樓、小館、西餐廳在這些木樓開設,直至拆卸重建為止。這些茶樓包括德輔道中的「第一樓」,皇后大道中的「高陞」、「蓮香」、「慶雲」及「得雲」等。還有位於永吉街8號的第一代「陸羽茶室」。
當時的擺花街,有不少售賣粵劇戲服的「顧繡店」,偶爾可見「任姐」等大老倌在此出現。1960年代中,這一帶紛紛拆卸改建,在新樓的店舖中,有一以蛋撻馳名的「泰昌」。就近的結志街,有以奶茶馳名的「蘭芳園」及魚蛋馳名的「景記」。
擺花街對上的一段雲咸街,不少稱為「差行」的印度商行毗連開設,成為一小印度區。中區警署前的一段荷李活道,則為古玩及瓷器店的集中區,現時則已伸展至幾乎整條荷李活道。
有不少大牌檔開設於依利近街及士丹頓街一帶。士丹頓街因曾有富商一口氣購置三十幢樓宇而被稱為「卅間」。1950至60年代,不少在此居住的潮籍人士和「鶴佬」在每年農曆七月,舉辦盛大的盂蘭超幽勝會,到現時仍盛行不輟。(文章大小標題為編者擬)
[文 鄭寶鴻 編輯 黃靜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