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2010

毛俊輝:《情話紫釵》

「非典」《情話紫釵》上海世博演出
文章日期:2010年3月18日
【明報專訊】毛俊輝真是「色膽包天」,離開香港話劇團幾年後傾力炮製《情話紫釵》,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進入人類永恆的情愛/婚姻/家庭主題。
由革命樣板戲到《桃花扇》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以至梁漢威、阮兆輝、劉千石和白雪仙的三四十年前的粵劇改革,都只是單媒體、單劇種、單時空,但已很不容易。
韓國在西方、美國、日本和中國夾縫中,最好地處理傳統與現代的「改不改、怎樣改」的東亞問題,但劇作古為今用多是隱性的,《情話紫釵》則是刻意古今互滲互用,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中混成一體,和《南海十三郎》、《雪狼湖》同是創作劇,但更著意成為由內容到形式的新品種(genre)。
《情話紫釵》台上有三種人﹕粵劇《紫釵記》的霍小玉(胡美儀)、李益(林錦棠)和黃衫客,時裝愛情劇的現代霍小玉(何超儀)、現代李益(謝君豪)和黃衫客,一班「七、八十後」的粵劇和現實劇觀眾。這三種人圍繞著古今愛情觀、婚姻觀和家庭觀看台上、看台下,看別人、看自己,獨自感懷或集體討論。
由小個子的毛俊輝帶頭,編劇、音樂、佈景、服裝和演員等等台前幕後,一起把「粵劇、話劇、音樂劇、電影」的多實體多系統,像化學分解那樣變成片段和元素,再交錯穿插對流和組合。
中國傳統戲劇面對的這個「改不改、怎樣改」的問題,不單是傳統戲劇的問題。中醫,以至中國文化和民族,就像歷史上一切古文明曾經歷的,現在都面對這個「改不改、怎樣改」的問題。
《情話紫釵》在跨媒體、跨劇種、跨時空中直面這個挑戰,重新整體原創。這是「非典」港人作風。它將於九月去上海世博演出。
我衡量戲劇的四個標準是﹕形格情意、人物故事、主題哲理、神采韻致。形格情意是指一種劇種本身的基本結構和表達方式,有完整性和總體專業水平;角色故事是指劇中人物和情節完整合理,角色入戲,帶出戲劇效果和旨趣;主題哲理是指人類(個人與集體)存在處境的永恆情理、古今異同與變奏;神采韻致是指由演員到幕後的風格神采、韻味和靈魂,和觀眾一體感應和淨化。
按這些標準,《情話紫釵》初步取得成功,有基礎,期之再幾年錘鍊,由陌生到熟識,進入觀眾的知和感受慣性中,成經典。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