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2008

潘國靈“一鍋煮”痖弦、鄭愁予、李銳、西川

痖弦、鄭愁予、李銳、西川
文章日期:2008年8月6日
【明報專訊】有什麼可把這四個文學大家聚在一塊?愛荷華是也。
去年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IWP),適逢其會,IWP剛好四十周年,十月份其中一周特別隆重慶祝,跟IWP有淵源的四位中國作家:弦、鄭愁予、李銳、西川,也回來了一星期。我跟駱以軍像小孩見偶像一樣,未見其人先緊張起來;有趣在駱以軍這段日子常關在房間裏看賈樟柯電影,一次他在《站台》裏看到有份客串的西川,預先壯了膽:「不用怕,不用怕,他在電影中滑稽極了!」到西川從影像中跑到現實眼前,人果真隨和,詩人的英文還非常了得。痖弦,「一日詩人,一世詩人」,〈如歌的行板〉多年不知擄獲過多少心靈包括我。鄭愁予「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歸人駕的是一輛GM汽車,細說緣由,原來是念茲在茲美國詩人摯友Paul Engle生前堅持用美國車之故,俠道精神,可見一斑。人人都說李銳樣子有幾分像魯迅,其實相似的何止是外表,還有風骨。
二○○七年十月十一日,四人在一場「Scattered Seeds:Writers from Chin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的講座中,輪流發表講話和朗讀作品。弦說到自己少小離家,十七歲與母親一訣永別,並念了一首打動人心的〈鹽〉:「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聲音雄渾低迴百轉,不負是念戲劇出身的。鄭愁予重舊情,特別選讀了紀念Paul Engle的輓詩〈愛荷華葬禮〉。李銳選讀了小說《無風之樹》某段詩意章節,反覆低吟,如泣似訴。西川摘下眼鏡,讀自己富幽默感的英譯詩作。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這個星期,酒杯碰了多次,聲音鏗鏘,歲月如歌。我見識到文人的氣度。於是念及:文學之必要/舊情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愛荷花」之必要……
[文‧潘國靈 從愛荷華和紐約遊學一年歸來,在此細說一些異地相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