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的列車
文章日期:2009年7月7日【明報專訊】編按:自我 流放、擁抱新奇的旅程,如何孕育一件一件的創作成品?這似是眾人皆曾經歷,而唱作人林一峰遊記結集《遊子意外》,展示出具幅度和韌度的浪遊小故事,創作與人生的路途。本版今明二日摘刊書中段落,以饗讀者。
The Ghan
二○○八年十一月,我身處澳洲荒漠的中央,整理我的My Lonely Planet。
坐在 The Ghan(汗號)上的四十八小時,思想跟窗外的風景一路轉動,從南澳主要城市Adelaide(阿得萊德)的葡萄園,經過中部的紅沙漠,直抵北部Katherine(凱瑟琳)的熱帶雨林,三千公里路的旅途上,我搜索三十年的記憶:原來,火車是我的旅行啟蒙。
第一次火車長征是九五年香港至北京,十九歲。那次與中學同學一起上路,佔據了一個硬臥包廂,三十六小時很快就過;晚上睡覺時,聽車卡移動和鐵路軌摩擦的聲音,感覺就好像在聽一個穩重朋友的心跳呼吸,他在告訴我路上的一切瑣事,我偶爾拉開窗簾望夜空,他就用一兩聲咳嗽,叫我好好休息,不要太雀躍。
就是那次,我決定了以後要盡量坐長途火車旅行。去哪裏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登上火車的決心,就像Polar Express 裏車長說的。
旅途上,總會有很多突發的事,也有不少選擇,有時能自己決定,有時卻是無可避免地被安排。九七年澳洲之旅,是我第一次真正揹起背囊一個人走,那次本來想坐火車從Darwin(達爾文)穿過中部南下,但我旅途上認識了其他朋友,希望一起上路,多點時間在一起,而他們又沒有坐火車的打算,於是我便跟幾個新朋友一起參加了巴士團,南下Adelaide,晚上把睡袋鋪在紅沙漠上一起看銀河,在「風之谷」裏看遠古土著壁畫,意外地跟淡水鱷魚在Katherine Gorge遊泳……
只是,我始終念念不忘那次錯過了的火車之旅。這些年來,我雖然在世界各地坐了不少長途火車——從加拿大多倫多到芝加哥過境時,移民官留難﹐把我所有行李翻出來;從匈牙利到羅馬尼亞,被通宵塞在車卡門口與十多個陌生人坐在行李上;在德國與丹麥海峽坐渡海火車,經過壯觀的風力發電場,驚歎不已;甚至在瑞士到德國時寫了The Best is yet to Come……這一切都彌補不了心中的小小遺憾。
於是,十一年後的十一月,我特意飛往Adelaide,配合火車一周開出兩班的時間,登上了The Ghan。世上沒有事情可以重複,所以我刻意不選上次的路線,而是走了相反的路北上,並利用那程火車整理自己和工作。
把My Lonely Planet的千絲萬縷慢慢地拆解,追溯源頭,原來早在北京那通火車時,有些點子已在醞釀,直至九六年第一次去美國,十五個小時的時差把我所有感覺都翻了出來,寫下了Lost in L.A.。(My Lonely Planet裏的Lost in L.A.國語版其實是原版,at17的廣東版是我後來重寫上廣東歌詞才有的。)
《思生活》熬了十年,My Lonely Planet其實孕育了更久。到了近幾年,享受了好些自由,揮霍了好些感情,消耗了好些青春後,我才真真正正的看世界,不再是無定向的獵奇。
我真的忘了已經走了多遠,為工作,為興趣,原因結果各有不同,過程卻每每把我帶進了一個狀態,一個靜止,同時也在前進的狀態。
看窗外,呼和浩特、米蘭、里昂、愛麗斯泉、維也納、哥本哈根、巴黎、哈爾濱、大阪、新奧爾良、廣州……入黑後都是一樣。在火車上,有點左搖右晃,大多數時間平穩悠然,知道自己在不停地向前走……
就是這樣。
感覺很好,很好。
Scottish Sharon
那是我跟一個女人最浪漫的相遇。
在澳洲的背輦,三千公里的火車上,由南到北,右邊是日出,左邊是日落,袋鼠會在日出日落時於兩邊的紅沙漠跳躍,陌生人們在餐卡喝喝酒聊聊天,三天兩夜的旅程在紅沙漠中度過。火車會在沿途停站,乘客可以自費參加不同活動,我就選擇了四驅車和直升機。
一到了吃飯時間,大家又會聚在一起;每次我們都在特定時段往餐卡用餐,坐不同的位置,與不同的陌生人同台吃飯。
火車上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對對老伴,我遇上的好幾對老夫婦都有以下的共通點:
一)他們都結了婚三十年以上;
二)他們都有子女來到澳洲工作;
三)每次我順口問一句「你的菜好吃嗎」,丈夫正趕吞下食物回答我時,妻子已搶先替他開口:「他最喜歡吃×××的了。」又或:「他最不喜歡吃×××的了。」
有幾刻,我很慶幸自己還是單身。
單身上路的不止我一人。我一個人走,Sharon也是,所以我們就常常在一起,東拉西扯的談天說地。
她七十八歲,瞳孔是我見過最清澈的淺藍色,說話時表情不多,不過每用一個淺笑結束一段說話時,深深的皺紋就會波動起來,在白的皮膚上展現出一道一道深溝。
那是時間的證據。
她來自蘇格蘭。九七年我第一次到澳洲旅行途上遇上很多Scottish(蘇格蘭人)、Irish(愛爾蘭人)及English(英格蘭人),亦學會原來這三個西北歐地方的複雜關係:愛爾蘭早已脫離英國統治,蘇格蘭則屬英管轄,與英格蘭統稱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公民叫作British;如果你叫一個Irish(愛爾蘭人)作British,那可是在太歲頭上動土,極容易觸發衝突;如果你叫一個Scottish(蘇格蘭人)作British,反應沒有那麼大,但還是會不悅,只因為他們還是很忠於自己的民族。
我跟Sharon說起這事,她說:「my passport is British, my heart is Scottish.」然後抿起半邊嘴巴,得意地笑。就在那一刻,我們的思想就接壤了。
未發行特區護照前,我只可拿BNO(英國屬土公民護照)在外面到處走,感覺總是怪怪的:明明我就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流100%的中國血統,為何我被認可的身分是隸屬英國的呢?一九九七年在澳洲悉尼機場,入境官員乾淨利落的把我入境申報表上「國籍」一欄劃去,再順手塗上兩筆,原本的「BNO」已變成「CHI」。整張表格是我在飛機上用藍原子筆小心翼翼地填的,生怕寫得不夠整齊,或不像上面那些印刷字體就要被拒入境。那刻看到,表格上最明顯的就是官員的紅筆塗改。隔離眼睛不到二十厘米距離,我的身分顯得如此不規則,不在那小小的框框內,很不自然。
BNO.CHI
我心當然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但那時我手持的旅行護照,還是英國屬土公民的BNO,我只是本能地照實填表而已。可是,那官員輕鬆一劃,卻惹來我的思想騷動。
我是誰?
Sharon比我清楚多了,可能是她的年紀,也可能是她根本沒有想太多,只是一開始便實實在在地相信自己。於是,我們談到一些各自比較私人的故事。兒子在Brisbane(布里斯本)落地生根,她就老遠從北半球跑來南半球,探望兒子及剛滿月的孫兒。她說,總要為自己做點事啊!於是便登上了火車,自己遊歷去。
那丈夫呢?兩年前先走了,所以為自己也好,為他也好,她更加要趁遠行時看看世界。
她告訴我蘇格蘭裙(Kilt)和蘇格蘭風笛的歷史,忽然時間去了很遠很遠。聊聊就到日落,大家都安靜的望窗外微笑。
日落的紅沙漠比我們更沉默,當我正想開口問一些風笛的事時,忽然看到她反映窗外風景的眼睛:風景高速變動,她的眼睛就跟不斷的變焦,瞳孔於是不停的震動,就像泛起了一道道水紋,流向遠方……
我一直不知道那一刻Sharon在想什麼,思想流向那個方向,是昨日?是明天?又或是下一站?
她一定是在掛念丈夫。
當我告訴好友黃詠詩這故事時,她提醒了我:也許是我的一廂情願而已。時間的威力很大,到了那個年紀,可能一切已經淡然,沒有很多原因,放下的,放不下的,都被時間走了。我一廂情願地心想她在掛念誰,那大概是我自己心底裏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對有些東西放不下的心理,是屬於還不肯跟時間妥協的人的。
Sharon眼中的渴望,其實是我的渴望。
■《紅沙漠》
延綿無盡紅沙漠 金黃色曙光初現
火車載不同的夢向前
三千里路雲和月 星星鋪滿地平線
喝一點酒談一點心肩並肩
…………………………………………
天涯海角第一吻 北海的風作證
直到他閉眼瞬間就四十年
「我們天堂再遇前,替我看看這世界」
地球另一邊她實踐這諾言
…………………………………………
Sharon護照屬Britain
心屬Scotland
臉上刻滿歲月的留痕
淺藍色的眼睛
映窗外風景高速掠過
變成道道溫柔的水紋
飄向那年那天那一吻
「年輕人are you okay?」
她竟看到我眼中有淚
「你在思念誰,還是想忘記誰?」
我笑問「有什麼分別?
So where are you heading next?」
她聳一聳肩輕鬆說「沒所謂」
…………………………………………
Sharon護照屬Britain
心屬Scotland
臉上刻滿歲月的留痕
淺藍色的眼睛
映窗外風景高速掠過
變成道道溫柔的水紋
飄向那年那天那一吻
書名:《遊子意外》
作者:林一峰
出版:青春文化(皇冠)
[文/林一峰 編輯/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