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北西廂
文章日期:2009年7月5日
【明報專訊】在蘇州參加崑曲學術研討會,同時也就觀賞了第三屆全國崑曲節的評比匯演。演出共十三場,可惜我時間有限,必須趕回香港,三天之內只看了四場,其中有兩場是北方崑劇院的《西廂記》上下兩本。演出是大製作,花了四百萬,把舞台裝扮得花團錦簇,又用上了交響樂隊,轟轟烈烈呈現了現代化的王實甫愛情大戲。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曲奇葩,是中國情愛文學的傑作,更是在戲曲舞台上歷演不衰的愛情故事。我一向認為,中國古典文學在呈現愛情主題方面,點到為止的居多,長篇鋪展又能深入角色心理,盡情敘述纏綿悱惻之情的,實在並不多見。真要舉出文學史上情愛文學的經典巨作,大概就是三部:《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其餘的不是「發乎情而止乎禮」,在那裏案齊眉,官人有禮了,夫人有禮了,就是庸俗縱慾,盡量發揮大男人主義的十二金釵任我享用理論,「撿到籃裏就是菜」,想入非非。
其實,《西廂記》也想表現一下「發乎情而止乎禮」的禮教倫理,無奈描述男女之情太過真切,讓想入非非的情慾糾纏住男女主角,一發不可收拾。好在這長篇鋪敘,始終集結在這對鴛鴦身上,彼此愛慕,不及其他,也就是把一般性的男歡女愛,發展成了鍥而不捨、金石為開的愛情。至少湯顯祖是這麼讀的,更發展出「情至」理論,讓《牡丹亭》裏的杜麗娘「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超越了生死阻隔來追求愛情。曹雪芹也是這麼想的,才會描寫了一個經常多愁善感、自怨自艾的林妹妹,芳心一縷,自從青埂峰上承受了甘露,就永遠纏三分癡傻的賈寶玉。
平常我們看的崑曲《西廂記》,根據的是李日華改編的《南西廂》,把元代的北曲改成明末流行的南曲。最為膾炙人口的摺子,就是以紅娘為主的「佳期」一出,以小姑娘似懂非懂的心理,繪形繪影,細緻刻畫了張生與鶯鶯歡好的情景。北方崑劇院這次演出,說是要用北曲恢復《北西廂》的精神,完全刪除了紅娘這一段載歌載舞的骨子老戲。有一位老評委事先提示我,說北曲也就罷了,不過這兩本北曲演出十分現代化,更像北美拉斯維加斯的「北曲」,心理要有準備。他還鄭重其事地給了我兩個警告,要我看戲時睜一眼閉一眼,不要去注視舞台的佈景裝置,千萬別看那個玻璃舞台,更不要被演出當中突然墜下的巨大青花瓷瓶嚇到。
我雖然早有心理準備,到了臨場親身經歷,還是定力不足,吃了一驚。那個玻璃舞台十分花俏不說,還會發出五彩光芒,紅橙黃綠藍靛紫,同時上面還圍了一圈塑膠荷花陣,讓演員時時刻刻可以步入花叢。青花瓷瓶墜下時,還是嚇了我一跳,因為的確巨大,比一張八仙桌還大,若是誇張一點,就可以說像坦克車那麼大。不嚇一跳也難。
更嚇人的是張生與鶯鶯歡好的一景。既然取消了紅娘在門外唱的「十二紅」,就只能假戲真做,讓張生在台上脫了鶯鶯四件裏衣,東西南北各拋一件,然後展開一繡了大紅花的白緞子衾被,兩人載歌載舞,捲成一團,軟玉溫香抱滿懷,露滴牡丹開。蘇州觀在台下轟然鼓掌,我和同去的研討會學者們則嚇得不敢動彈。
《西廂記》現代化之後,頗有震撼教育的功能。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