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2010

“科技”台农刘财添

“科技”台农刘财添:带出海南一个罗非鱼产业
中新社海口2月28日电 题:“科技”台农刘财添:带出海南一个罗非鱼产业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刘财添七0年代毕业于前台湾高雄海洋学院水产加工系,八十年代初在台南水产实验所做种苗研发,八十年代中期去美国参与拓展台湾水产品市场,是当年台湾“经济外交”战略下培养的“水产外交”新人。
1998年,刘财添以“台湾新海洋”商号为名,带着“科研成果”和“国际市场”,来到海南岛“耕海”,用不到十年时间为海南带出了一个单性罗非鱼养殖产业。
据2009年12月海口海关统计:海南罗非鱼的出口,列地产产品出口总量第二位,列全国罗非鱼出口量第二位,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东盟乃其前4大出口市场。

“ECFA是两岸间早就该做的事情”
从八十年代的台湾岛出发,走了一圈国际市场,落脚在新世纪的海南岛,刘财添对“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商谈的看法很直接:“从‘生意’的角度看,这是早就该做的事情,现在谈已经太慢!”
他认为,不能再用十年、二十年前的眼光看待两岸关系: “只有把眼光放远一些,才不会再如绿营,用八年时间在一个‘利益集团’里做‘困兽斗’。 大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两岸从经济整合走向文化整合是大势所趋。”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最是有趣”
媒体描写刘财添是海南“第一个把罗非鱼出口到美国的人”, 他却平淡地说:我只不过把在台湾的经验“拷贝”到海南。
新春,刘财添带记者去海口市三江镇三江农场三江湾围海区,他指着村口一系列养殖企业的招牌说:98年“新海洋”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荒地,如今这个区域有几十家企业一两万亩罗非鱼养殖基地。
看来,把“海南新海洋”1000多亩海水生态养殖基地,作为引发海南罗非鱼产业的“种子”,将当年在台岛的科研成果再一次转化为规模产业,这才是让刘财添认为有意思的事情。

“罗非鱼是唯一可做鱼生的淡水鱼”
刘生为啥对罗非鱼的兴趣保持了三十年之久?罗非鱼的国际市场到底有多大?
原来海上“渔获”如鳕鱼等越来越少,而罗非鱼是唯一“白肉”淡水鱼,开片后可替代海水“生鱼片”,故国际市场行情紧俏。
刘财添告诉记者,“新海洋”采用纯天然完全不投放药物的养殖方法生产黑罗非鱼,单尾放养10个月可重2-3斤,开片加工后直销美国及法国等欧盟市场,日本、韩国也是主要出口地。
去年10月,刘财添又为海南育一种红罗非鱼种苗,那是他七十年代在研究所的研发成果。“红罗非鱼并无原种,而是几种罗非鱼杂交,其中5-10%产生基因突变,黑色变成红色,我们进行基因选别,让色泽红润的再度杂交。那时,我自己就做了六七代选别实验。”
“红罗非鱼,外观美丽讨好,肉质更加细腻,国际市场价比黑罗非鱼每磅高0.3美元。”

中国光彩台商委员会海南总召的焦心事
“‘新海洋’产品出口美国十多年,从没有上过‘黑名单’!但是,“新海洋”的产品产地如是台湾,国际市场价格就比产地是中国海南每磅高出0.5美元。另外,法国等欧盟国家对中国水产品查得特别严,而中国东盟贸易区中的越南是原法国殖民地,食品生产更易得到欧盟认可,我们的产品经越南转口,再进法国及欧盟其他地区就顺利得多。”
刘财添祖籍广东梅州,祖先迁徙台湾后已繁衍二十四代,如今他在海南已经生活了十来年。他说,自己是广东人、台湾人、海南人,总之是中国人!这位中国光彩台商委员会海南总召,为“中国制造”频频因质量、安全问题在国际市场受挫而心焦。
“企业不仅仅是做生意,维护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是企业必须意识到的社会责任,受益者不只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