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008

鄭依依。台北書展2008。Lonely Planet。

K,
哇,依依好幸福!!靜候。分享。

台北書展2008﹕孤身走天涯是一種學習
2008年2月17日
廣 告

【明報專訊】編按﹕台北國際書展開鑼,本報記者鄭依依飛赴現場,直擊報道,深入採訪。她先跟Lonely Planet旅遊書創辦人談了跑遍地球的技術與藝術,其他專訪,陸續有來,敬請注意。

「自由行」在香港,總被貼上叫人愛恨不得的標纖:一張張「振興香港經濟」的鈔票、同胞講話大聲累了會隨便蹲在街上不經意嚇人一跳……中國遊客海外旅行的潛力漸強,想跟他們說「請用文明說服我」也有人在。

可被奉為「背囊友聖經」旅行指南叢書的Lonely Planet(LP),創辦人之一惠勒太太莫琳(Maureen Wheeler)說:「中國遊客學得可快了!」她說起18個月前的一個故事:「我從香港乘飛機到北京,看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te上有文章,批評到處都是的中國遊客吵、堅持只吃自己的食物。可我抵達北京後,看另一份英文日報,同樣有此說法,「不過寫的是中國作家,他思考:『我們在外國,應該怎樣學習恰當的行為呢?』」

丈夫托尼(Tony)接上:「美國人差不多用上10年吧。」70年代美國人開始到歐洲旅遊,同樣一整車一整車地去到景點,同樣有對法國人大嚷「你說啥?我不懂!」的窘態

「中國遊客學得可快了」

「當跟團旅遊停下,旅客便開始學習了。」旅遊之學,是在於LP提倡的自主旅行。LP中文版2006年10月始在大陸發行,托尼說起第一位買了書的北京小伙子的故事:從前,他覺得那些老外在中國旅行而不用中國人當導遊,很不可思議。他買的是《歐洲》,興奮地說:「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到歐洲去,我還沒錢,可是讀了書就感覺好像已經在紙上遊過一趟歐洲了!」LP旅遊指南除有精準、定期更新的旅遊情報外,其可讀性更在於許多作者親自發掘的小故事

這是中國年輕人更願意開放自己眼光眺望外面世界的時候了,而托尼認為,那是旅遊帶來的對彼此認識而得到的自信。惠勒夫婦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旅行時,「許多旅館看到外國人遊客就說滿了!『不招待』比『不能溝通』更方便一點。搭火車時很難買票,老是排錯隊,也不知道人家帶你排到哪裏!」可目前大陸交通便捷起來,也更多年輕人懂說、自信於說外語了。惠勒夫婦認為是人們藉旅遊長的目光。

而LP的作者同樣是遊者,也受惠於旅遊,更因為寫作而學得更多。寫《埃及》導遊書的作者,在大量接觸過埃及歷史、文字和法老王等等的故事後,決定回去大學唸埃及學的課程,而寫《土耳其》一書的作者,更得到大學教職,可任教土耳其語。可他後來還是選擇當旅遊作者。

有趣的是,LP每一個譯本皆有不同的側重:「法國人看重食,法文版要加強餐廳的信息;意大利人愛電影,意文版要蒐羅目的地的電影;而中國人,希望知道當地和中國的歷史關係,我們會請當地華人提供相關的故事!」

去年10月,LP被BBC Worldwide買下百分之七十五股權。這個被莫琳形容為「最合適的拍檔」,暫時無染指出版業務,但將會對LP網站大興土木,「我們原沒有足夠財力,發展最新科技,把旅遊網站做好。現在我們就能把網頁做得更易於瀏覽、提供更多服務,還要放進目前還甚少的旅遊資訊。」

文/鄭依依

編輯:陳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