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2008

臺灣藥方

台灣有條件圓孫中山以英為師的夢
文章日期:2008年4月21日
【明報專訊】我幾十年來一直覺得,西方各國中,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其實比較接近,中國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學英國比學德、法、美、俄合適。

百多年來,中國大部分時間沒條件學英國。救亡和奪權都是急功近利的。蔣介石學德國美國,毛澤東學俄國。孫中山以英為師,但限於紙上大綱。

歐陵文化「神本」,重存在性的(Existential)本體性/主體性(Ontology)的絕對、終極宗教性和真理,英國文化「人本」,比較不重本體性/主體性,輕絕對、終極的宗教性真理,重視事實和感官證明,專注方法、過程和效益,凡事開放、自由和懷疑,自覺正反之間的轉化,不單方單邊片面走極端和機械,發展出經驗主義(Empiricism)、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及懷疑主義(Skepticism),強調自覺對事物正反兩面的兼顧和轉化,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英國可能是最能傳承古希臘的海洋文化的。

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類似之處「人本」多於「神本」,比較不重存在性的本體性/主體性,輕絕對、終極的宗教性和真理,這可以為個人的自由和多元開放空間,中國文化也確有這種「個人自由」,有不少中外新儒家說儒學是(具中國特色)的自由主義。

中國文化的問題,是把「人本」無限提升到本體性/主體性的位階,成為絕對、終極的宗教性真理,五千年來原始宗教一脈相承,結合儒、道、佛,形成一主三次合體的「中國教」,由皇帝一人祭祀。「中國教」的「人本」如文天祥講「沛乎塞蒼冥」,佔有所有公共和私人空間、權利和資源、意義及美學,可以集體走極端和機械化。「以理殺人」自古有之,並不是到宋明理學才開始。

中國的現代化和現代性的路向,是像英國文化尊重事實和感官證明,重視方法、過程和效益,容許開放、自由和懷疑,多元、開放和互動,避免走極端和機械。這層面中英文化有很多落差,但也有不少同質的相容空間。

香港百年來「拿來主義」學英國,學其表面,但完整配套,時間長,屢創中國人社會的第一。台灣現在最有條件接駁上當年孫中山以英為師的路向,圓他的夢。政治上最能體現英國那種「非本體性」的「多元、開放、自由、懷疑和自覺正反之間的轉化、不單方單邊片面走極端和機械」,並且發展出方法學和制度系統者,是英國的「忠誠反對派」和影子內閣制。這是台灣現在需要、有條件引入的。

[洪清田 midto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