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2008

馬家輝《赤壁》五貼

向張徹致敬
文章日期:2008年8月6日
【明報專訊】《赤壁》真的有像林奕華說的那麼可笑嗎?

或許視乎跟什麼電影相比了,譬如說,若跟楊紫瓊用英文念秦朝咒語的《盜墓迷城3》比較,《赤壁》其實拍得非常嚴肅,嚴肅到讓觀眾幾乎忍不住隔住銀幕向導演喊話:與其把電影拍得有如「向張徹致敬」地回歸六十年代的港產片水平,何不放開懷抱,多加創意,例如改編故事說曹操揮軍南下其實是想把細皮白肉的諸葛亮搶到手?乾脆把電影「周星馳化」,恐怕較易贏得更多的掌聲。

《赤壁》很明顯採取了「張徹式鏡頭」作為拍攝主題,男主角一開口,鏡頭便來個推前特寫,再配上轟隆鑼鼓聲響,令銀幕上的男主角們都像狄龍再世、姜大衛重現、傅聲回魂,懷舊味道充沛。

至於那些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灑狗血場面,亦是張導演的不傳之秘,吳宇森終究是「出張門」系的好學生,不會因為去了荷李活一趟而忘祖棄宗。

是的,雖然娛樂性遠遠比不上《盜墓迷城3》,《赤壁》也不是完全沒有「周星馳式」逗趣場面,說不定吳宇森也自覺《三國演義》的故事過於沉重,故在細微處加插些瑣碎喜劇,像躲在暗處搔一下觀眾的胳肢窩,讓他們開心哈笑。

有沒有注意到開場時那些逃難百姓?衣衫襤褸,扶老攜幼,低頭疾走,然而十個有八個在臉上掛笑容,有一位阿叔還在一邊笑一邊用左眼偷望鏡頭。

又有一位肥阿嬸,亦是微開眼笑,比較像由東村走往西村替人做媒而不是逃難,更好玩的是,到了電影半途另有一場逃難戲,這位阿嬸又出現了,同樣的嘴角笑容,同樣的走路步姿,相當具備「一致性」,充分顯示吳宇森十分強調「視覺統一」的「電影美學」。

嗯,對了,吳大導演昔日拍英雄電影,經常喜歡像希治閣般在片內現身十秒八秒。這次有否照辦煮碗?其中一個笑逃難的老百姓,是否即為他所扮演?周瑜那隊烏眉瞌睡的士兵的第一排第五位,會不會就是他?抑或,經由特技處理,他其實就是那隻看起來有待去修身堂報名瘦身的肥白鴿?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壞蛋周瑜
文章日期:2008年8月7日
【明報專訊】吳宇森向來是個懷抱「赤子之心」的善良導演,特別鍾情於用純真的兒童對照出血腥的暴力;小孩子在他的戲裏,是良心的歸宿,是質樸的人性,是令人震悸的萬紅裏的一點點讓人釋懷的湖水藍。
記不記得《喋血雙雄》裏那段經典槍戰?
殺手周潤發在沙灘上與仇人槍來彈往,忽然發現一個男孩在沙上玩耍,為免傷及無辜,他冒險救出孩子,即使中槍重傷,心中坦然無悔。這場戲在轟轟隆隆的槍聲裏以聖歌作為背景音樂,用宗教洗滌血腥,在救助兒童的剎那,冷血的殺手展現了無私的人性;他拯救了孩子的生命,然而孩子亦救贖了殺手的靈魂。
《赤壁》裏的梁朝偉替牧童削修笛子,像不像周潤發?
百萬軍中,周瑜削笛,練兵時本來殺氣騰騰,但低下頭來替孩子調校笛子音洞,梁朝偉的臉容忽然溫柔和善,吳宇森把他在英雄片裏的「童真美學」再次發揮於歷史片種,或許在他眼裏,人性超越時間,不管開槍或射箭,無論現代或古時,有孩子在的地方,就能化紅為藍。
然而恐怕必須熟讀《三國演義》始能領悟吳宇森這點用心。羅貫中筆下的周瑜,武功蓋世,但性格其實非常陰暗,尤其EQ極低,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妒忌諸葛亮,三番四次想把孔明先生幹掉,卻總被對方識破逃離;他喜歡跟諸葛亮比試口才,卻總談不到兩三個回合,即被對方挑動了情緒,做出了不應做的決策。唯有明白周瑜這些性格缺陷,才懂欣賞低頭修笛的對比意義,吳宇森確是周瑜的好知己,故安排了這場微妙的戲中戲,但可惜他沒能預先徹底地展現周瑜的壞心眼,故突出不了對比效果,唯有導演自己——以及老餅觀眾如吾輩——明白箇中真義。
周瑜根本不是個好人,而跟諸葛亮相比,他更不是個叻人。「既生瑜,何生亮」只是周瑜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感嘆。其實他根本遠遠比不上諸葛亮,後人常說「瑜亮情結」,只是高估和抬舉了周瑜,而這,可能是他在歷史上的最大成就。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自大狂曹操
文章日期:2008年8月8日
【明報專訊】周瑜臨終前感慨「既生瑜,何生亮」,純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其才情與機智,根本遠遠比不上諸葛先生,否則,頂多敗走一兩局,絕對不會被一氣再氣三氣,甚至被活活氣死。
被氣一次,是意外;被氣兩次,是大意;被氣到三次四次五六七次,便只有認輸的餘地了。
至於曹操在跟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所說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亦不無自我灌水成分,因為若不以成敗論英雄,劉備之智之忍之勇,遠非曹操之奸之狠之毒所能及;前者才較符合「英雄」定義,後者充其量只是奸雄或梟雄,兩人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電腦OS操作平台,難以並排比擬。
為什麼曹操不算英雄?
《三國演義》裏,曹操其實是個自大狂,指揮軍隊,經常自以為洞燭先機、神機妙算,殊不知,十次有八次擺烏龍,若不是有幸屢得軍師阻止,其敗也,早成定局。相反,劉備手裏掌握的資源比曹操少得多、弱得多,甚至曾替曹操和袁紹打江山,但以此劣勢而最終能夠自成一蜀,用人得宜,決斷英明,其勁也,不問可知。倒過來說,假如曹操的「英雄指數」確比得上劉備,憑其充沛實力,早已獨霸天下,不必有什麼三國鼎立了。
赤壁之戰便是好例子。曹操敗走華容道,逃亡路線全被諸葛亮看破,但他還以為自己英明無比。羅貫中把這段故事編得很有喜感,他說曹操逃呀逃的,到了某地,忽然大笑,對手下嘲諷道﹕「周瑜太低B了,諸葛亮也太愚笨了,如果他們懂得在此埋伏,我便插翼難飛。」
殊不知,話口未完,伏兵殺出,曹操即被殺得落荒而逃,當逃至另一個地方,又大笑,再次嘲笑周瑜和諸葛亮不懂在此攔截,豈料立即殺出一隊聯軍,把他打得灰頭土臉;最後若非關公念舊放他一馬,便沒戲唱了。
曹操絕對不是精明之人,但極善於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或許這令他有足夠的耐力去跟劉備和孫權打一場持久戰,加上極好的運氣,絕處逢生,遂能得勝。
曹操有運行,可不是我說的。是諸葛亮說的。這又是赤壁的有趣故事,明天再談。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玄學家諸葛亮
文章日期:2008年8月9日
【明報專訊】吳宇森鏡頭下的諸葛亮,細皮白肉,陰陽怪氣,有幾分似在蘭桂坊出沒的日韓混血兒,也像日本BL(Boys Love)漫畫的男主角,由於坐慣了榻榻米,一入門,就要脫鞋,否則腳癢難耐。
這或是導演的創意,但既然要搞創意,下集不妨考慮,除了把諸葛亮「BL化」,也可把他「蘇民峰化」,讓諸葛先生盡情發揮其神機妙算之玄學功力,而這,也較切合《三國演義》的人物身分。
羅貫中下筆寫孔明,一固強調他的高超才智,二亦突出他的玄學造詣,從現身到去世,諸葛先生每遇大戰大事,例必仗賴陰陽之學求竟其功,「智謀×玄學」,兩者相乘,造就了諸葛亮的畢生偉業。
赤壁之戰,「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呈現的便是一場玄學大戲。孔明先生自謂「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於是佈局設陣,引水援風,配合火勢,終令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如骨牌倒下,亦令小器的周瑜駭然嘆道:「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
好了,曹操敗後,急走華容,諸葛亮早就算準他的逃亡路線,若派狠將攔止,天下便可盡歸劉備和孫權,可是,他偏派虧欠過曹操的關公出戰,好讓他留手放水。劉備追問原因,諸葛亮淡然答道:「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關公果然一如孔明所料,一念之仁,讓曹操逃回老巢,然後自己回到劉備身邊請死;劉備也一如孔明所料,基於桃園結義之恩,免其死罪,記過了事。
一部《三國演義》,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處處可見怪力亂神、占卜問卦,從大將到小兵,皆趨此道,亦懂陰陽,諸葛亮只不過是其中的特大號玄學家,亦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出名和最受肯定的玄學家。三國時代,是玄學盛世。
下集《赤壁》,金城武應該把鬍子剃去,把馬尾紮起,用蘇民峰的形象領兵帶將。一場大戰因諸葛亮的符咒而改寫了結局,早於兩千年前,玄學家已經承擔起他們的歷史責任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宿命之書
文章日期:2008年8月10日
【明報專訊】閱讀歷史,有一種好玩的角度是追問「What if?」;假如不這樣,又會變成哪樣?若把「What if?」套在閱讀《三國演義》之上,趣味處處。
就說赤壁之戰吧,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孔明「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因此派遣欠他人情的關公前往追截,故意讓關公放水,留下曹操性命。
在關公出發前,劉備暗覺不妥,追問諸葛亮原因,諸葛亮據實以答,劉備沒有生氣,反而稱讚「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這是氣度與信任的表現,可是,what if諸葛亮錯了?卜卦觀象一定準確嗎?如果卦象百分靈驗,一切皆可預卜,戰爭便不必打了,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坐下來,圍桌子,請諸葛先生主責卜卦,測算誰是天命所歸的真命天子,誰便稱王,其餘兩人等一為丞相、一為將軍,一切便解決了,何勞大動干戈?既然劉備如斯信任玄學家諸葛亮的占算功力,何不凡事依卦而決、順天而行?為何仍要冒險犯難?
劉備的思考邏輯顯然是自我矛盾的。
假如當天諸葛所觀的是另一支不利於曹操的卦象,又或假如劉備對諸葛亮之卦持有三分保留,不派關公,改派張飛,曹操老命早休矣,《三國演義》便只有五十回可看,後人寂寞多矣。
其實what if的有趣追問從《三國演義》第一回已可提出。劉關張三人,萍水相逢,一見如故,桃園三結義,依次分兄喚弟,從此,劉備是老大,關公和張飛都要聽他服他。What if做老大的是張飛而不是劉備?劉備之為大哥,純屬巧合,論資排輩,絕無什麼必然之理,因為三人初識,互不深知性情和能耐,而這一番巧合便注定了日後的干戈成敗。
假如劉關聽命於張飛,憑其衝動,早已盡亡。假如劉張聽命於關公,憑其仁厚,早已被吞。因此,三人的幸運在於剛好是由年齡廿八的劉備做了大哥,這才有往後的持續征戰機會,否則「鐵三角」變成「玻璃三角」,早被曹操打得粉碎。
一部《三國演義》其實既是戰爭之書,亦是智謀之書;既是智謀之書,亦是玄學之書;既是玄學之書,亦是巧合之書;既是巧合之書,亦是宿命之書。大江東去,遺剩紙頁,而有心人總能在書頁間讀出微妙而無奈的生命道理。[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