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印刷體寫下 相信未來
文章日期:2007年7月1日
【明報專訊】揭開報紙,頭版頭條〈香港回歸五十年首間社會企業在港上市2047獲超額認購30倍〉,見證了一所從初於2006年開始時只為扶貧而推行的社會企業「香港2047」,發展至有六成僱員年逾60歲,其中又有四成為高學歷長者,長於提供高增值企業咨詢及教育服務的良心機構,正要集資上市。記者朱浩霆還訪問了投資者散戶陳先生,積極地表示「我不會抱觀望態度!凡事總有第一次!你看!普選特首、普選立法會都不是發生了嗎?我們還是安然無恙。」
香港已有雙普選?什麼時候的事?就在今天回歸十周年的2007年7月1日打後、到這份《明天日報》創刊號於2047年7月1日發刊那天,這期間的某一天。
跨越時空,這份出紙十頁的報紙,印行31,000份,今天隨藝術雜誌Ampost,於公共圖書館、演藝場所及書店等地方派發。
在看官手執一份埋首閱讀時,我們訪談了《明天日報》的社長又一山人,且看他如何策劃出版這份來自未來的報章。
踏入2007的半年以來,對於特區政府成立十周年的回顧專題,清算政府施政的錯失、慨嘆經濟的起伏,等等小城大事,總似是不堪回首的在多數。
以「紅白藍.香港建築」系列教人熟知的藝術家又一山人發問說——事實上,相對於形象似乎更加自我的「藝術家」,本名黃炳培的又一山人,更願意承認的身份是「懂得創作的社工」,而這份《明天日報》即便是他用以溝通大眾的作品之一,要傳播的,是一份豁然明朗的心態。
名家新手 未來想像
溝通是有來有往的。籌備了半年,尋找合作伙伴卻用了四個月。時間無多,但到埋單計數,一個月內《明天日報》也徵得文章共36篇,有一如頭條的經濟新聞、也有為矢志投身解放軍校的新生代年輕人的人物專訪;有點評五十年家國事的社論、也有父子爭執人斬人的倫常慘案報道;有「快樂死」套餐的宣傳、也有尋找晴天和已消失美食的分類廣告……而化身記者或社論家者,固然有胡恩威、紀文鳳、洪清田、陳也、尊子、潘國靈、歐陽應霽、何應豐等早己卓然成家者;更多的是名字逐漸為人熟悉的年輕文字或圖像創作人,例如智海、如黃培烽、如林輝、如鄧正健、如鄧鍵一……等等。在年齡光譜橫跨中學生至五、六十歲的作者隊伍中,年輕作者絕不遜於上一輩。
《明天日報》因此便是結集了作者們對這未來世界的想像,「而想像是一種反射,反映了對未來有多大的信心。與其說是對未來的報導,倒不如說是一項調查,是我們當下如何看待將來的整體縮影。」
可惜的是,我城對於未來,也許實在信心不足:三十六篇文章中,對未來或疑慮、或嘲諷的,諸如〈天星碼頭七度喬遷市民直言見慣不怪〉、〈急凍狗肺當人肺冰鮮腎內藏沙石〉等恐怖的報導,要比對未來有美好預視的,來得更多。
徵稿之初,《明天日報》社長抱「我相信所以我看見」的信念,期待的是以積極正面的態度,為未來構畫光明的藍圖。
我來我信我看見
「除非是懷對過去的尊重,抱熱誠學習教訓,以平常心懷想過去,那還無可厚非。但可以有多少『平常心』呢?」在淌漾佛教音樂的studio內,又一山人看來還是有點煩:「這是我心中一大問號。沒有平常心,又挑起心中的一根刺,又再爭吵一輪,不如不回顧好了。」而當下與未來的關係,他在〈社長的話》中闡釋了:「說笑的講,這『我相信所以我看見』不曾就是大家用來炒樓炒股的哲學觀嗎?「當日就是這個信念,開始了這份報紙,叫大家集合眾人的思維,反映一下每個不同年代的狀,亦想就此叫大家想一想自身,想一想什麼是真正的『愛港愛國』。
「我相信所以我看見」,但若作者之中「相信未來是黯淡的」,那將來要realize的,會否便是令人感到無助的未來?「現實不可改變,但態度可以改變。如果我們有七百萬顆積極的心,總可以改變些事吧?」憑心改變,說這話的又一山人會否盲目樂觀、甚至阿Q了?
他沉吟:社會縱然仍有不公,也不要忘了「香港曾經予我們許多。如果沒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哪來給我創意的空間和理想?社會在背後配合了很多……個人與社會應該均勢一些吧,不要炒股膩了便是我叻,個市了便罵政府。」
若積極可以實現信念,心境還得要平和安定,可以建成的方才是美好新世界——那便是又一山人所言的平常心:「追求目標是應該的,但不應在人家的advantage下(佔了便宜)傷害其他人,而為自己的目標而進發。不應將自己放得太大而帶來有殺傷力的競爭。」這原則,又一山人說應是普世價值。商場如是,政場亦如是。又一山人寄語強政勵治的曾特首說:「希望特首可以看這份報紙。」
如何從回歸十周年,走到被保證了「五十年不變」期限的2047年,這的確要全民攜手思索,整理再上路的。
文/鄭依依
編輯:曾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