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與快感
觀看奧運的眼神文章日期:2008年8月26日
【明報專訊】奧林匹克運動會原是人類表演以供奉眾神的一場大戲。自從電視廣播普及起來,攝影鏡頭便化作眾神的眼睛,我們比古希臘的人有福,得以抽離觀照競技中濃縮呈現的人間種種。
不過今屆高清奧運,距離既遠且近的香港人一不小心就容易戴錯眼鏡,混淆主旨與劇情、角色與演員,把人間戲劇看成樣板戲,卻又把獨腳戲看成史詩式戰爭片,有礙精神健康。
不明白運動的觀眾
香港人最愛看的是跳水。優美、毋須深究且是國家隊強項,簡直是電視台的恩物。對於我未經訓練的眼睛,跳水就是身材健美的運動員在空中劃出一道軌,在視網膜留下一道殘影,然後是一朵愈小愈好的水花,動作難度還屬次要,賞心悅目才最重要,展示的是一種無視天然限制的形式美感,是俠士傳統與共產美學的結晶體。原諒我不夠愛國,國家隊的運動員往往不是最好看的。
在視覺之外,門外漢往往忽視了技術內容,也就有了隔。但太執迷動作難度系數,觀看便又失去了直接的快感。當評分標準不鼓勵神來之筆,愈高水平的運動員也就愈穩妥,愈沒有表露神采的空間。跳水其實更是失重的美學。由起跳一刻開始那一秒多的時間中,因為自由下墮而感受不到地心吸力,感覺與太空漫步無異,珍惜這片刻將所有超乎想像的動作都做出來,然後準備重投現實,完美入水,示範了自由到入世的轉折,正是其觸動人心之處。不過可能因為我愛攀爬石壁,總覺得體操和跳水太過機械化,也不明白運動員苦練那幾十個動作往何處去,服膺於人為的規範有何樂趣,熒幕上呈現出來的完美,反而惹起我的疑惑。
觀眾對電視「嘩!」聲連連,不就如京戲台上武生做出一套無助情節推展的高難度動作,台下響起的如雷掌聲?「好俊的功夫!」欣賞的是「擁有」能耐,放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就等於證明了「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先崛起了再說,而不是在特定時空中的行動,成就了什麼與別不同的情和事。聽香港電視轉播的旁述,形容一個紋風不動的十字懸垂吊環動作,竟就稱之為「大將之風」,實在顯得歌功頌德。所有表現,都化作「金牌」、「榮耀」等符號,然後在中央政府的宣傳機器中變成「英雄」,然後在市場機制中成為商機。
國家任務欠神采
運動員的鏡頭魅力從何而來?瑞典乒乓球長青樹瓦爾德奈爾(Jan-Ove Waldner)總能多次在「雙保險」甚至「三保險」(戰略用語,意即多名超班的我國選手同時參賽,那麼原本已是囊中物的金牌更是萬無一失)環伺中奪標。中國的體育強項如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國家隊強手如林,人才輪替急遽,國家隊的隊員一如鋼琴比賽選手,通常技術「過硬」,卻感覺不足,往往在關鍵時刻失手。心理質素終究來自心態,當運動員是在執行任務而非做愛做的事,自然吸引不了欣賞的目光。美國文化中的「鐵漢」形象,最重要並不是指身體的能耐,而是無論受到多少挫折,置身如何不堪的境,都能振作,以一己的意志直面混帳現實,並承受失敗的後果,將光榮的失敗視作成就,但在成王敗寇的奧運場上如何體現出來?跳水王子盧根尼斯(Gregory Louganis)的動作完美得來優美,是少數能在嚴格的跳水評分標準中因難見巧者。雖然88年漢城奧運的勝出極富爭議,但他的明星風采,無異遠超同儕。近年國家隊運動員漸成香港人的明星,但卻是視作影視紅星,運動員的身分簡化成幾下身手,一個標籤,就像方力申。
反觀中國的體育強項如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國家隊強手如林,人才輪替急遽,國家隊的隊員一如鋼琴比賽選手,通常技術「過硬」,卻感覺不足,往往在關鍵時刻失手。心理質素終究來自心態,當運動員是在執行任務而非做愛做的事,自然吸引不了欣賞的目光。美國文化中的「鐵漢」形象,最重要並不是指身體的能耐,而是無論受到多少挫折,置身如何不堪的境,都能振作,以一己的意志直面混帳現實,並承受失敗的後果,將光榮的失敗視作成就,但在成王敗寇的奧運場上如何體現出來?
疲累的美學
運動競技的根,終歸在追求「更快、更高、更遠」的田徑。有人就有事,有事情就有人文精神的可能,但唯有感通健兒的處境藉以比對其行動,方能領略競技箇中三味。田徑的原始性,正令所有觀眾都能進入處境。跑跳擲的動作是一種普及的複雜,和感受一樣是人還比電腦優勝的方面。至今機械人仍無法成功模擬行走的動作,因為人體的運作自有獨特的規律,動物性非繁複的機械思維就可以模擬。由此而言,田徑比跳水和體操更順從人體結構、更自然,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
我們看到,健兒為了在空無一物的跑道上跑得最快,在極簡的規範中無中生有,發展出複雜細緻的技術,將自己的身體特質探索、發揮到極點,肉體與物質世界高度結合,容不下人為表演。例如馬拉松,當身體極度衰竭,誰還有餘力去裝酷,都露出自己最赤裸的一面,動作也是最符合自然的。
我永遠不能忘記,去屆巴西選手在馬拉松比賽中遙遙領先時被一個愛爾蘭醉漢衝出跑道襲擊。他爬起來繼續作賽,但愈跑愈慢,終被對手超前,痛苦和失望的表情寫在面上,但仍堅持完成賽事,遠比今屆程菲大熱失手更令人心傷,更多了一份敬佩。疲累時的身體語言不會說謊,他無怨無悔的點滴承受無妄之災,體現了可貴的情操。
百米飛人保持破世績的表現令人驚愕,卻不是最佩服,正因他在最後二十米輕鬆得接近輕浮,和我們想像中的「人」相去太遠。他的對手形容他為外星人——我們何必和獵豹賽跑。所有觸動人心的故事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運動的人文神精畢竟要建基於讓人產生共鳴的人生狀,由此看來,香港以至內地民間的運動競技風氣不盛,與冷門的觀賞性運動在奧運中特別受歡迎正是互為因果。
讓劉翔教曉我們更多
當劉翔痛苦地半跪在起跑線上時,中國人的體育精神成長的機會來了。這是他我們再不只看到他準備就緒的、被小心保護的嬌軀,他也會遭到難以預計、無法逃避的挫折,連同十萬萬國民的期望,沉到低點。
如果我們看到他不再受贊助商牽制,復出時由較差的成績一步步回勇,那當然是好事;追蹤他的心路歷程,也是一種良性的八卦。但我最期望的是四年後他面對無數後浪而從容應戰,投入得跑完了也不知道,最後僅負而微笑祝賀勝者,領導拂袖而去但電視前的中國人感動落淚。
洪磬--文化藝術評論雜誌編輯。在文字裏尋真實,從現實中開始想像,在城市中渴望冒險。
[文/洪磬]
*****
影像的痕
文章日期:2008年8月25日
【明報專訊】感謝愈來愈威力強大的攝影機,不管距離有多遠,攝影師把鏡頭一拉,zoom in,運動員的每個細緻表情都被捕捉並呈現。
每根肌肉細微牽動,每個眼神的複雜變化,定影於高清屏幕上面,有如永恆雕像,凝固在時間中。
運動員的情緒或許都有相近,但隨年齡差異,老者少者所能展示的「表情強度」極不相同。像跳水和田徑之類比賽,運動員的平均年齡較輕,表情是強烈易見的,猶如一張白紙,任何一絲刮痕都搶眼奪目。
跨欄、馬術之類項目則不太一樣,參賽者都是中年人了,臉皮是粗糙而厚實的,皺紋是曲折而重疊的,複雜的情緒被埋葬於下,不太容易察覺,甚至連當事人亦因平常太慣於偽裝而不善於表達感情,直到這一刻,贏了,辛苦的訓練有回報了,所有的偽裝才被放下,而於這瞬間,感謝攝影機,難得一見的笑容被長鏡頭抓住了。
少者的笑容燦爛,拍出的照片可愛;老者的笑容罕見,拍出的照片可貴。同一個鏡頭,可以炮製出不止一套的「影像價值」。
至於坐在場館四周的觀眾,臉容又有另一組對比。上排下排,前排後排,甚至一左一右,不同對象的擁躉參差而坐,臨到終場,勝負已定,長鏡頭zoom in過去,哀傷的眼神與璀璨的笑顏成就了強烈對比,像日月並疊,呈現了強烈的戲劇張力。有人如喪考妣,有人如報國仇,不同的腎上腺品質在此流轉翻騰,人人都在喘氣,連空氣也是熱的。
別忘了觀眾亦有許多類別,有一類,叫做「家人」,而且很明顯是父母,長鏡頭拍下他們的特寫表情,往下望子女在競賽、在圓夢,他們無從幫忙,就只能坐在遠處吶喊加油。當子女勝出,在數以萬計的觀眾群裏,他們必是第一個跳起來振臂歡呼的人,你雖跟其素未謀面,但亦一定認得。
奧運結束了,掌聲沉落,但這些令你哭和笑的影像卻必在腦海盤桓不去好些日子,像風搖葉落,太陽出來了,地面卻仍有大風起時的蕭瑟痕。
*****
青春的臉容
文章日期:2008年8月26日
【明報專訊】「後九十」的運動員都是青少年,換句話說,都仍然只是小孩子,一顆心,仍然純,仍然真;也因此臉上的表情——無論輸贏——都特別令人動容。
十米高台跳水銅牌得主王鑫,與同門姐妹陳若琳年紀相若,但性格或許很不一樣吧,故每回跳完,鞠躬答謝觀眾掌聲,表現比陳若琳明顯拘謹。
陳若琳是抬頭挺胸,王鑫則是四十五度彎腰,連笑容都是略帶猶豫的,有點似好學生拿了獎狀,全班拍掌鼓勵,她覺得不太好意思,甚至隱隱然有些「抱歉」的味道。
到了真正的頒獎時刻,王鑫仍然帶她的含蓄唱國歌,當陳若琳張嘴而唱,她則先用眼尾瞄了一下,然後輕輕掀動雙唇,有點像擔任同門姐妹的「和音」,也彷彿不敢搶去隊友的風頭。中國體育隊或許有幾分像少林寺,家規森嚴,長幼有序,除了講究拳腳上的真功夫,也講「家教」。
青少年的表情確是動人,或激動或自豪,或低頭無語或吐氣揚眉,那未經時間打磨的臉容,平滑,緊緻,因此每點每滴的神情變化都不受遮蔽地現於人前,每個表情都是一個短促有力的句子,亦附帶清楚明白的標點符號,不會讓你讀不明白。
兩周以來,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情句子來自中國男子體操的那班少年。一個個,五官硬朗挺拔,身材都不高,肩臂當然都是結實的,一身肌肉,充滿爆發力和攻擊性,令你不敢對這群後生小子有半分疏忽冷待。但當他們知道穩奪金牌,一張張懷悍的容顏立即融化,血氣從身體湧上臉部,臉都紅了,有人連眼睛也紅了,說話因激動而變得吞吐,似想搶在眾人前頭向江東父老高喊一聲「我終於做到了!」。寒門苦練,光宗耀祖,這是他們應得的。
看這群小巨人,如同觀賞一齣「七小福」之類的溫情片,不問可知他們在練功時曾有無數的衝突與掙扎,但,感激老天,都熬過了,熬到這一刻,把臉容表情解放一下,讓五官變成一個大大的感嘆號,我們看了,亦替他們感到非常非常,非常高興。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