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
文章日期:2008年8月28日
【明報專訊】頂上一隻象形的手,底下一隻象形的手,中間有個「8」字,是「絲」的意思,這個「8」又顯然是放在一個工作用的架子(橫寫的『工』)上,這是可以列入「百工圖」的一幅寫實之作。這個字和「欒」相通——「欒」字的古文則是上面一根橫槓,中間三把絲,作「888」並列,底下正是一隻理絲的手(而不是後來訛寫的『木』)。
在鐘鼎文裏面,已經有寫法不盡相同的、表述兩手理絲的字,它就是後來的到隸書之後才約略定形的「亂」字。但是金文字形並不統一,它還有一個異體,可以作為隸書「亂」字的直系祖親,那就是在上下兩隻理絲的手的右邊,又加一個形符,在石鼓文(詛楚文)中寫來就像隸書、楷書裏亂字的右偏旁── 一般我們把這個有點像「L」的形符當作「乙」。今天在一般繁體字字典裏,亂字就歸屬於「乙」部。我們應該覺得好奇:為什麼用兩隻手(象徵在機械工具的兩頭面對面的兩個人)合作理絲反而有亂的意思?右邊這個「乙」發揮了什麼作用?學者一般解釋這個「乙」是「亂絲」,我跟孩子們解釋起這個字來則另有本事。
這一天早飯吃得從容,我隨口問張容:「你覺得那個字最難寫?」
「亂。」張容伸個懶腰說:「不是因為筆畫多喔,『亂』的筆畫並不多,而是筆畫亂;不整齊也不均勻,每一筆都歪歪扭扭的。怪不得叫它『亂』。」
我把這個字的金、石、小篆文分別畫給孩子們看,上下各有一手,中間的「8」和橫置的「工」既整齊、又均勻,一點兒也不亂。這時我問他們:「如果沒有多出右邊這個『L』,你會覺得它『亂』嗎?」
「還滿好看的。」張容說。
「右邊這個『L』,有人說這一畫是表示亂絲,我卻不以為如此─」我神秘兮兮地說:「這個『L』應該是一個人,忽然從旁邊衝出來,眼看就要打翻架子,把剛才這兩個人整理好的絲完全破壞了。」說文乙部的「亂」字小篆恰然如此─這個後來從右邊出現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衝撞過來的勢頭不小,身體傾側;也正因為這一筆的加入,原先穩定平衡的字顯得歪斜了,甚至顯得有些扭曲了。
作亂、變亂、禍亂、離亂、戰亂……都從這個意義上釋出,不難理解。但是,亂字也有「治」義─又是那個「相反為訓」的作用─最早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書經‧泰誓》所謂:「予(這是周武王的自稱)有亂臣十人。」這裏的「亂臣」,所指的正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散宜生……等「能臣」的意思。
在「亂」字的諸般解釋裏,最「亂」的一個要屬「樂曲的終章」謂之「亂」。在古代的賦體之中,每於篇末都有總承全文要旨的一段文字,節奏比之前各個段落都要快,所謂「繁音促節」,似乎是一種總覽式的回顧。這異樣的快節奏,彷彿忽然衝撞過來的人即將打亂一盤理好的絲─也正是這種與前文的音樂性大異其趣的「亂」,讓人倏忽一驚!啊─
回頭一看,原來人生匆促!
跟孩子說這個道理,他們當然不懂,我吼叫的是:「回頭一看─啊!房間太亂!」
[張大春 台灣作家。近作有《戰夏陽》、《認得幾個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