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2008

頭頂一片天

誰人頭上先變天?
氣候變化加劇貧窮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今天是國際消除貧窮日,提醒各國積極行動,以遏止貧困現象蔓延和貧困人口擴大。可是,愈來愈頻仍和極端的天氣,正在無情地抵消種種扶貧努力的成果,如果我們麻木地以為天災純然是天意,氣候變化只是科學家的危言,那麼我們只會讓氣候變化加劇貧困。
「我想多下雨,和家裏有一個更大的水窖。」這是農民李壯的願望;也是甘肅省近2000萬靠水吃飯的農民的願望。
李壯和妻兒,一家四口住在甘肅省中部的靖遠縣。這個貧困縣位處黃河上游的黃土高原,常年乾旱少雨,山無綠樹,地無植被。過去二三十年天氣愈發乾旱,甚至有河道乾涸。一些山區農戶因為缺水而搬遷,但蓋新房子和開墾田地要用上幾萬元;像李壯這樣的貧困戶,搬家根本不是選擇。
李壯家住的北灘鄉劉梁村,位於沙漠邊陲。41歲的他平生經歷過兩次嚴重乾旱,1983年那一次,他一家要靠政府糧食救濟。另一個特別旱的年頭,就是今年。
「5年都沒有下過雨(8、9月為雨季)。這裏風大,雨雲一吹就散,也就沒(雨)水了。莊稼都失收了。」他家僅有7畝地,收成正常的話,莊稼僅夠自家作口糧。
乾旱加劇沙塵暴
禍不單行,今年3月的沙塵暴,害得李壯損失了三成的小麥。當地人說要是有雨水,把沙濕潤,就可減低沙塵暴吹襲的機會。
春節後的農閒期,李壯到附近的煤礦去打工,幫補家計。「我也知道危險。但在煤場打工,一天的工資有100元(人民幣),其他工作只有40元。沒辦法,要是雨水足,我也不會去(進礦井工作)。」為了適應日益乾旱的天氣,李壯已改種耐旱兼可充當糧食的土豆,又參與了民間組織推廣的枸杞種植計劃。杞子是抗旱作物,根系發達,深入泥土,有固沙作用。更重要是杞子可用來做藥材和釀酒,經濟效益較高。
李壯去年春季投入750元,將玉米田改成的一畝半枸杞園。如今長成的一株株枸杞,卻不見一顆杞子。「杞子都被鳥吃掉了,買網要400元,我沒錢。」李壯無奈地說。
是補償不是施捨
事實上,甘肅的旱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正面對嚴峻的氣候危機。受威脅的社區亦設法去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太平洋島國移民,農民改變耕作方法或生計模式……只是資源緊絀,舉步維艱。
在甘肅,樂施會 正與靖遠縣科學技術協進會為農戶引進太陽能的爐灶和用牲畜糞便生產沼氣燃料,減少挖柴和砍樹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同時減少農民買煤炭的開支和污染。靖遠縣本身是財赤的貧困縣,要更有效和更有規模地推行措施應對乾旱,實在需要外來更多的資金。
樂施會估計,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最少500億美元,去推行適應措施以緩減氣候變化的禍害。樂施會認為,這筆錢理應由工業發達國家承擔,以彌償他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排放和累積溫室氣體而對貧窮社區造成的損害。
減少過度的能源消耗,固然重要;但即使全世界即時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其暖化的負面影響仍然會在數十年內揮之不散,愈發頻仍和極端的旱災、水災、風暴等等,對以億計的貧窮人來說近在眉睫。過去20年,由極端天氣引發的天災增加了4倍,九成以上的人命和經濟損失都發生在貧窮國家。每次天災,富國的平均死亡率為23人;而貧窮國家的數字則為1052人。
港人置身度外?
氣候變化的影響,貧窮階層首當其衝,因為他們多以農業和漁林業維生,不穩定的天氣直接打擊他們的溫飽和生計。加上貧窮地區資源不足及基建條件差,抗災能力和復元力較薄弱。發展中國家靠天吃飯的人們,為城市人和富裕社會供應糧食和各種天然資源,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少,卻要為別人的繁榮付出沉重的社會和經濟代價,這樣公平嗎?
香港也有份加劇貧窮和貧富國家之間的不公義。2005年,香港人口佔世界的千分之一,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高達5.5噸,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樂施會今年8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不足四成(38.8%)受訪市民認為氣候變化與貧窮有直接關係。雖然過半受訪者同意港人的生活模式導致排放溫室氣體,間接令窮國人民生活變差,但僅有36.7%人同意香港人需要為窮國的氣候變化問題負責。
今天,誰都不能否定我們活在各國相互依存的時代,香港人在關心氣候變化帶來更多颱風和冬天變暖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我們有份造成氣候危機,我們有責任作出回應,遏止氣候變化加劇貧窮,以及抵消扶貧工作的成果。
[文/石海慧 樂施會傳訊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