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2008

記掛福州路

我不知道,季風將往哪個方向吹
文章日期:2008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季風書店要關門的消息一傳開,上海灘的文藝青年累累如喪家之犬,大有「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之嘆。
曾幾何時的上海,「鹿鳴」、「左岸」、「企鵝」、「慶雲」四大民營書店坐鎮東北角;「一介」、「季風」 、「渡口」佔位西南;老城廂內,文廟明清街坊式書市鼎盛;中心地帶的福州路,更集齊科技圖書公司、上海圖書城、上海書城三座重鎮,旁擁外文書店、古舊書店、大象書店、藝術書坊點綴其間,確乎當得起「文化街」之名。
而今這些書店有的打烊,有的變身二渠道,還艱難生存的,不是已經改換門庭專營教材教輔,即是以「低至三折」為生意經。走在今天的福州路上,不時可以見到「世界名著古典名著名家畫冊毛筆字帖五元一斤」的盛景,此之謂「知識的重量」。因為圖書發行遭新華傳媒壟斷,近年來新書的流通如若不是經由「上海書城」這一巨頭,即是轉移到網路之上,由「當當」、 「卓越亞馬遜」和後起之秀「淘寶」共同承擔。都不如香港的二樓書店來得有特色。
二樓書店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香港的文化特質——雖然從來不佔主導地位,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地盤。在逼仄的生存空間內,人的思維可以是廣闊的,熟知這座城市的人,知道去哪裏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願意以美貌取悅人的,街頭到處是莎莎卓悅,願意以思想取悅人的,街頭到處是二樓書店——我並沒有靈肉對立的意思,只是想說,各人都有各人第一入眼的東西,而他們的共同點是,都相當地便利。
相對之下,據說上海書城的好處是足夠地大物博,可以為不想買書的學子以及社會人士提供免費圖書館——我有個朋友曾親眼見到一名醫科女學生坐在大理石台階上從容地花幾個小時逐個線條臨摹成一幅完整的頭骨圖。
[文‧闕政 上海人,曾為出版社編輯,現在文化公司任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