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007

小克漫話和8003灣仔街市報告







Dear all:
大家都想留下的8 0 0 3灣仔小組﹐小克畫的動漫吧。今天﹐征得小克同意﹐放了上來。
其實﹐最初的創意是﹕集體的作業﹐小克的漫話﹐小女子的配音。
可惜因為時間倉促﹐這個組合沒有實現。現在想來﹐當時抓緊些﹐可能就有了一個“經典”。
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但愿未來還有繼續吧。

即將告別香港的小女子﹐很想收藏所有小組﹐關于“香港故事”的報告﹐請傳給小女子好么﹖guanxiangdongster@gmail.com
征得小組同意﹐將8003灣仔街市小組期末報告﹐給大家分享。

灣仔露天街市的去與留 - 特區政府《市區重建策略》的反思

 課題:灣仔露天街市的去與留 - 特區政府《市區重建策略》的反思
組員:蔣子軒、張玉如、王福義、王薇、王揚波、關向東

研究方式:
 一:田野調查
 (一)灣仔露天街市街頭調查
 (二)訪問灣仔社區聖雅各福群會 服務主管 林國偉
 (三)訪問灣仔區議會議員、文化康體事務委員會主席 金佩瑋
 二:文件、報導﹑民間資料及學界意見搜集
 (一)市區重建局文件
 (二)地產商資料
 (三)灣仔區議會、聖雅各福群會及民間印行資料
 (四)媒體有關報導
 (五)徵求學界意見

灣仔露天街市之歷史及現狀

  地理:“灣仔街市”是一個生存於民間的概念,幷沒有正式的官方文本。泛指灣仔莊士敦道以南、皇后大道東以北、灣仔道以西、利東街以東一帶,以南北向爲主、部分東西向的街巷內,臨街的店鋪及街頭小販。“灣仔露天街市”,主要集中於幾條南北向街巷,有太源街、石水渠街、太和街﹑三角街﹑灣仔道及東西向的交加街。

  歷史:早在1920年灣仔填海之前,灣仔老區在莊士敦道以南發展,沿著南北向小街建築的舊式細矮唐樓此起彼伏。樓內居住者,多是香港的“草根”人群,幾代人共居住狹小的空間,生活與生意多沿著這些小街而展開。迄今﹐灣仔露天街市已有八十年以上歷史。

  舊貌:唐樓沿街的地鋪與鋪外衍生的小販,因了種種原因“物以類聚”,戰後逐漸發展成一條條特色小街。有些成了港島居民搜貨的必然去處,如灣仔道是南北貨魚翅燕窩街、石水渠街集中了生果菜蔬水産禽蛋商販、太源街一路就多是時令及懷舊玩具店、春園街則有十多間經營了數十年的特色小食店、窄窄的利東街更是香港的喜貼街道,他們沉澱著了全體港人的“集體回憶”。
  而從春園街道蜿蜒到灣仔道、東西向的交加街,則是後鋪前販,五金、雜貨、幹活、服裝、玩具、古玩、排檔,錯雜交織,應有盡有,它實際上有灣仔老區“居民社區”概念。這條街道,不但是幾代“灣仔人”的聚腳地,也是他們賴以爲生的世界,許多有著八十年歷史的攤位代代相傳,養活了幾代灣仔人。
  
  價值﹕現時的灣仔街市,尤其是“露天街市”,對比灣仔北填海區林立的高樓而言,沉澱了灣仔區的歷史文化,爲港島地區港人傳統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灣仔出生的此間文化人馬家輝博士,形容灣仔老區呈現出亂中有序的“人文地理”,稱市區重建政策下和合大廈興建之前的歲月,爲灣仔的“流金歲月”。

她同時也是灣仔社區文化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部份:
它延續了灣仔社區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 即消費多樣化 和豐儉由人
維持本土經濟,保障小商戶的生存空間,也令不同階層人士可以同在一區內生活
維繫原有社區網絡,鞏固地區歸屬感

引發露天街市拆遷爭議的“導火索”

尚翹峰(The Zenith)的出現
2006年5月完工尚翹峰(The Zenith)是灣仔區重建計劃的組成部分。由華人置業集團與香港市建局合作開發,位於灣仔道太原街和皇后大道東,是商住共用綜和性物業。

尚翹峰物業共三座,佔地共約579 至879餘平方,提供652個 (第1座共172個,第2座共240個,第3座共240個)單位,車位76個。戶外休憩設施包括平臺花園、室外兒童遊樂場、室外泳池、兒童池、按摩池及燒烤場。會所設施包括桌球室、乒乓球室、卡拉OK室、舞蹈室、健身室、多用途廳、麻雀耍樂室、閑室廳、兒童遊戲室、按摩室、電腦室、棋藝室、閑覽室、溫習室、廚藝練習室及鋼琴室。毗鄰地鐵,電車和巴士站,交通便捷,維港和附近馬場景色盡受眼底,被譽為“港島全新地標”。

根據灣仔區議員稱,尚翹峰自20年前已經在籌劃之列。由當時的土地發展公司,即市區重建局前身,與華人置業集團閣作,將灣仔石水渠街中段佔用幷與其他兩邊閣幷,用於發展大型物業,形成今天的尚翹峰1座。

交通評估引發搬遷話題
尚翹峰1座於今年(2006)5月完工以後作出交通評估。評估顯示由於尚翹峰的停車場出口緊鄰露天市集,物業正式使用以後車輛行駛流暢狀況將會受到影響。為保證車輛通行順暢,防止引起交通堵塞,食物環境衛生署決定清拆和搬遷集中在太原街和交加街的部分市集攤販,將太原街還原成行車通道。

食環署最初要求整個太原街156戶固定攤販搬入新集市(室內)。在立法會和區議會部分議員的反對下,同意減縮一半,即86戶太原街和交加街的固定攤販搬離,而俗稱“玩具街”的太原街北和交加街西的商戶可以繼續經營。受影響的攤販可以選擇:
1.以特惠租金搬入隨尚翹峰落成的灣仔新集市;
2 交還永久經營牌照後,可獲兩萬特匯金。

6月間,區議會以10票讚成4票反對(反對票中包括區議會主席黃英琦女士)通過了搬遷清拆市集的議案。搬遷計劃暫定2007年初執行。

灣仔露天街市拆遷與否之文化展望

  我們採取開放式的思路﹐描述灣仔露天街市的未來﹐及從這個案子中衍生出的思考。要點包括﹕
  一﹕灣仔露天街市拆遷與否各自的在文化上的利弊﹔
  二﹕灣仔露天街市的案子﹐對整個灣仔街市未來社區文化的影響﹔
  三﹕灣仔街市文化的走向﹐對整個灣仔舊區重建中文化內涵的影響﹔
  四﹕灣仔舊區重建之中文化留存的路徑探索﹐對全港舊區重建之中文化內涵存去的參考價值﹔
  五﹕從全港舊區重建之中文化內涵的存去﹐衍生出對全港“非物質遺産” 立法的建議。

  A﹕搬遷
  一﹕利與弊
理由﹕
1﹕政府交通管理部們﹑灣仔區議員﹑商戶:. 計劃搬遷的露天街市﹐本屬於占道經營﹐華人置業集團與香港市建局在規劃建設尚曉峰之初﹐即以物業建成後四圍道路自然通車﹐不須加以評估。且露天街市搬遷之後﹐道路暢通﹑街道衛生﹑管理便捷。
2﹕灣仔區議員金佩瑋: 灣仔居民之後代多接受良好教育﹐因此不少臨街鋪或街販攤位幷未由註冊者後代繼承經營。當下許多正在露天街市經營的攤販﹐是從灣仔傳統居民手中轉租的。故實際上街市內部的生態已經有很大變化。店鋪與店鋪之間﹑攤位與攤位之間﹑店鋪與攤位之間﹐街坊的相互關照正在減少﹐生意的競爭正在加劇。呼籲保留的“土風文化” 本質並非純粹。
利處﹕政府管轄下的道路暢通﹑街道衛生﹑管理便捷﹔且可制定特別計劃﹐一次過安置原占道攤販。
  弊處﹕
1﹕八十多年的露天街市營造出的灣仔老區土風﹐如果拆遷或僅作象徵性保留﹐其人文價值銳減﹔
2﹕原本數代依靠灣仔露天街市生存的“草根”人群﹐在政府資源分配中未得到公平對待﹐其利益被以尚曉峰爲代表的商家利益打垮﹔
3﹕在尚存在著激烈反對意見的情況下拆遷﹐說明拆遷計劃的咨詢﹑決策機制存在問題﹐有違公民社會行政必須公開﹑公正﹑公平﹑透明之原則。
  二﹕樣本作用
  以太源街﹑交加街為試點完成部分露天街市的拆遷成功﹐將有可能成爲未來灣仔街市建築﹑道路管理規範化之樣本﹔
  三﹕推而廣之
  灣仔新的街市文化營造如被市民接受﹐灣仔舊區的大規模重建運作將較爲順暢﹔
  四﹕參考作用
  灣仔舊區如成爲拆遷運作流程樣本﹐對全港其他舊區的改造﹐有參考價值﹔
  五﹕立法價值
  舊區改造中引起文化變遷的外力介入方式﹐及其游說市民接受方式﹐對未來以怎樣的方式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産” ﹐有立法參考價值。

  B: 保留
  一﹕利與弊
利處﹕
1﹕八十年露天街市及其沉澱的土風﹐應視爲國際都市人文寶藏﹐是彪柄香港歷史文化內涵的寶貴所在。
2﹕既可保全灣仔露天街市“原住民” 的生産﹑生活權益﹐也可以成爲發展香港人文旅遊之亮點。
  弊處﹕因應地産商的交通問題未有解決﹐街道的衛生及安全管理亟待加強。
  二﹑三﹕尊重本土歷史文化的運作思路

以“積極不幹預”手段在整個灣仔舊區營造波希米亞風。

  建議將灣仔露天街市的保留﹐放大到灣仔街市的保留﹐甚至灣仔舊區主要人文景觀保留的範疇內考量。
此間文化人馬家輝博士意見﹕
1﹕如果政府官員夠積極也頗有創意﹐應當懂得巧妙運用“積極不幹預” 手段﹐透過所謂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模式﹐把灣仔舊區規劃成一個“波希米亞風格”的好去處。
2﹕在這個概念下出現的新灣仔﹐應該是生活的﹐卻也是消費的﹐但決不讓人沉悶﹐因爲可以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民間生氣。
3﹕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幷且從中學會什麽是尊重歷史。
四﹕參考作用
  在尊重文化傳承的思路下﹐包含灣仔露天街市在內的舊灣仔向新灣仔演變之咨詢﹑規劃與建設過程﹐對于全港其他舊區改造中傳統文化的存去﹐有參考作用。
  五﹕立法建議
  舊區改造中如何傳承土風文化幷發揚光大之﹐其咨詢﹑規劃﹑實施過程﹐對未來如何保護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有立法參考價值。

關於特區政府《市區重建策略》的反思

一﹕法律依據之反思
政府於2001年公佈的《市區重建策略》,和《城市規劃條例》是執行重建項目的主要法律依據。《市區重建策略》提齣“以人為本”的工作方針,羅列暸市區重建12項主要目標。而在條例中也的確包含法定咨詢機制,提供市民及各領域的反對者上訴提齣意見。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條例存在的漏洞,現行法定咨詢機製的缺失加上政府各部門之間責任推諉,使得受影響人士以及有識之士無法徹底,快速的暸解真實情況。而兼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灣仔露天集市,本身佔用公用道路,必要時政府有權收囬的性質,使得它在抗爭請求保留的過程中更加投訴無門。

二﹕事件背後的疑問
1.尚翹峰何以獲得石水渠街的部分使用權用以開發商用物業?
2.為甚麼沒有在尚翹峰建設之前預做交通評估?
3.政府徴詢民衆意見的動作爲甚麽悄無聲息,緻使決大部分受影響人士認識不深,直至決定搬離才被知會始抗議?

三﹕民間困境之反思:

灣仔區議會議員、文化康體事務委員會主席 金佩瑋指出
因爲街市內部店鋪與攤位、攤位與攤位,不少是租用來的牌照,所以幷未能夠組成如H15那樣的利益關注組,且太源街與交加街又找了不同的政黨,而因爲這個案子在政治上利益不大,政黨幷未有全力投入。
導致,在這個CASE上,
一方面區議會內部産生分化,不能一致主張街市的保留;
一方面街市內部自身內部分化,形不成合力;
同時,外援的專業人士沒有管道介入,
以及,媒體的切入點也僅僅限於表面描述,沒有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文字出現。
  因此,呼籲保護“灣仔露天街市”的力量太弱,組織性不夠。
政黨﹐及其在立法會內地議員﹐盡管有前往灣仔露天街市調查﹐但卻沒有有組織的介入方案﹐並未視灣仔露天街市為提高政黨公信力的有效Case.
建議﹕香港的政黨﹑公共知識分子﹑民間組織﹐通過傳媒﹑公開演講等方式﹐將公民意識的概念﹐播灑進公民社會的土壤之中。引導公民形成對于任何公共事務的決定﹐有自下而上的監督﹑檢討的意識﹐令政府明確這個自下而上過程對于“公開﹑透明執政”的重要性﹐從而推進社會公共事務決策機制更為健康。(完)

附件﹕參考資料﹕
《市區重建策略》http://www.info.gov.hk/archive/consult/2001/renewal-c.pdf
《城市規划條例》http://www.info.gov.hk/hkfacts/ctownp.pdf
華人置業﹕尚翹峰http://www.chineseestates.com/s_chi/property_sale/zenith.asp
《灣仔街紙─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公民參與文件》
《灣仔街紙─市區重建策略檢討計划總結報告書》
《區區大事─中環思維以外的區政空間》
《社區報》2006年10月-12月
《明報》2006年10月30日馬家輝文《拔牙》
《明報‧世紀》2006年10月29日蕭裕均文《活在藍屋》
《明報》2006年10月24日明報專訊《太原街商戶“寧愿 街不愿搬” 》
《香港風格》
《香港風格2消滅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