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2007

a link.環島自行車賽開賽!




新東東。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04866496
Hi,
費了古人半天勁兒,終于鉆進了新東東Facebook.
這是我的Link,什么都還沒有吶,進去已經一頭包。
我啊,不知道邀請了誰,反正按著指路人,一路按過去。如果,騷擾了誰,先容小女子這廂道失禮了。呵呵。
想找我,好像找Guan就得。可是,我還是不會找人。

一頭霧水,濕過綠島的天,還……

都怪那北島當年詩一首
《生活》


誰躲得過?

試探。悟性。(STH ADD)

K,
昨午與小才子小才女午餐,不知為何談起了“悟”。小女子以為,大千世界,人的觸角實在有限,談悟性更是渺茫。誰說世界不是螞蟻為王?!據說生活在這藍色星球上最多的是鳥兒,肥仔更正說是昆蟲。不知道,誰為大。
人啊,當下被電子網絡緊緊束縛,可那所謂的“網”,竟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多么令人沮喪。
人啊,實在是太渺小,個體的里里外外,都深不可測,難以參透。
連楊絳先生,都“走到了人生邊上”,還對是否有靈魂這樣最人本的問題,表示“存疑”為好。
那么,什么還是一定的吶?

可是,靈魂還是可以感受得到。
小才女對我說:那天姐姐說,“夫妻故不可以相仇,也不可以過于情篤”。讓我回去想了好幾天,實在是很真實的。何止是夫妻,朋友,甚至與寵物間的關係,莫不如是。連動物與動物間,好像也可以這樣說呢。

妹妹講了一個她從Discover里看到的故事:
說是一只母猩猩,生了個兒子,一直很寵愛,舍不得給他斷奶,很大了,也沒斷。
後來,牠生了個妹妹給哥哥,兄妹倆也一直分享母親的乳汁。一家人,有過一段幸福的好時光。
妹妹,不幸夭折或是失蹤了,那兒子則一直跟在母親身邊。牠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牠。
母親,老了。有一天,就在河邊故去,倒在了河灘上。
兒子,也就是那哥哥,不懂得什么是“故去”,一直伸手拉扯母親。牠不明白,為何母親不理牠;牠不明白,母親再也站不起;牠不明白,再沒有母親的乳汁可以吮吸啦。
故事說,牠一直守在母親身邊,直到把自己也“等死了”。
干什麼,會那么傻吶?
都怪,“過于情篤”,小女子這樣想。
可是,大千世界,原始森林,他們曾經互為世界,沒了母親,牠就沒了世界。所以說,去找母親,是最好的歸宿。

這,算是,“悟”麼?不知道。

那天,小女子在喫碗面,喫到了什么味道?人生,世界,萬物。先置于死地,原來未必能“後生”啊。

也不要去試探別人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3日
【明報專訊】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一個公案,很有名而又最難參破。語譯如下﹕

從前有一個信佛的老太婆,供養庵裏的一個和尚,已經二十年了。平時,讓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去送飯和侍奉。一天,她為了考驗和尚的道行,吩咐侍女這樣這樣。侍女去到庵裏,一反常態,把和尚緊緊擁抱,說﹕「我們何不趁這機會……你以為如何?」和尚連忙把她推開,說﹕「我已出家多年,就像冬天高山岩石上的枯木一樣,沒有一絲兒暖氣。姑娘,請你自重,回去罷!」

侍女回去,向老太婆稟告了。老太婆一聽,大怒,道﹕「二十年來,我白白供養了一個俗漢!」說罷,去庵裏把和尚趕走,還放一把火,把這庵燒燬了。

這公案,到此戛然而止。似乎叫人去參悟的是﹕老太婆與和尚,到底誰對誰錯?

按佛教的清規和常理來說,分明做得對的是和尚,否則是犯了淫戒。但為什麼這麼顯淺的事,也列為公案,叫人去思考呢?而且,從述的語氣來看,又似乎那老太婆是理直氣壯的。那道理何在呢?

有人說﹕和尚可任由侍女擁抱,但仍然其心不動而毫無綺念,才足以證明他的道行高深。何必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呢?是不是其心也動,只是懾於戒律而已?或是更甚的,心已動而力不足呢?老太婆他「俗漢」,是對的,因為他還有「俗念」。

有人說﹕一個公案,可能有許多個答案,或是一個答案也沒有。不事事尋求答案,不分誰是誰非,就是平常心。這個公案,就是叫你不要事事深究去尋求唯一的正確的答案。這即是說﹕不把這個公案,看作一個公案。

學者張中行,對佛學素有研究,在《禪外說禪》一書中,就這公案說﹕「很難辦,所以很難講清楚。」

有人來問我的意見。作為一個非佛教徒,只覺得佛理很有智慧,往往又玄之又玄,悟性不高便從不去深究,但卻願意以《聖經》的一句去回答﹕「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也不要去試探別人。

[司徒華]

11/02/2007

曾俊華談“承擔”

K,
這是我的同事Deng Sir.今日從夢城發出的電訊通稿。這是,中國記者,在香港。Deng奉調香港前,是廣東分社采訪主任,八十年代的大學生。

中新社香港十一月二日電 題:香港“財爺”曾俊華談“承擔”,從關懷出發建立美好社會
  中新社記者 鄧卓明
  “承擔”是不會憑空產生的,炒股票是不需要“承擔”的。大家千祈不要同股票產生感情,只需要以最短時間賺取最大的利潤;而“承擔”,要求你對生活的地方有感情、有關懷,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更美好,願意在工作和讀書之外花時間去瞭解社會的事務。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今日應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的邀請,擔任書院聚會的嘉賓講者。是次講座為香港中大逸夫書院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擴闊同學的視野及促進不同學系師生的學術交流。
  曾俊華的開場白從“中大”這個“虎穴”開始。
  “每一次,當政府官員要來中文大學演講,我們都會收到同樣的‘忠告’-‘中文大學?小心點好喎’。去年特首如是,今年我也如是。”曾俊華說。“但作為特區政府一個‘專業、務實和有承擔’的新班子,我找不到逃避面對同學的理由,於是就深入中大這個位於沙田山中的‘虎穴’來了。”
  為什麼要“小心”中大呢?曾俊華說,香港中大學生的反叛形象和愛挑戰權威的個性,可以說深入民心,他自己也親身領教過。當他出任特首辦主任時,罕有地跟三位中大畢業生一起在密切的環境中工作。幸好他六七十年代曾在美國念書,在一個相當動盪的時期長大,經歷過美國學潮反叛的洗禮,所以沒有被這三位中大師兄難倒,他們合作很愉快。
  這位香港新任“財爺”的今日演講,講的卻是金融財政以外的題目——作為問責官員必備條件之一,他今天要講的是對“承擔”的看法。  
曾俊華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跟隨家人移民美國,在紐約中學畢業後,到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念建築。
  他當時身為美國的亞裔學生,從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找到共鳴,認為大家同樣受到主流社會不公平的對待。
  曾俊華本來一直希望在美國主流社會立足生根,得到認可,過美式中產階級的生活,實現“美國夢”。學建築的他,畢業後並沒有當建築師,而是再去攻讀教育碩士,之後加入政府教育部門。他相信通過教育,可以改善美國亞裔族群的處境,減少跨代貧窮。
  後來他離開了波士頓教育部門,到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進修。同班有一位由香港來的、好勤力的政務官,他是第一位由香港政府派到美國大學進修的官員。有一天這人問他會否有興趣回香港做點事。那時中國正開始改革開放,給人希望與期待。曾俊華考慮了一段時間,決定回來,並且一干就是二十五年。  這二十多年的公務生涯,讓曾俊華經歷了香港的大轉折。回歸之後香港經歷了一連串的大小衝擊,社會湧現出不同的爭辯,市民開始表達他們理想的社會藍圖,而社會精英也開始談論香港的核心價值。過去一套共識已不可以涵蓋社會多元分化的取向和利益。
  另一個轉變是隨著政制民主化,市民的期望上升,要求問責,公共政策的討論也越來越多,要保存政務官行之有效的管治方式,必須在制度上引入職業的政治人才。他們要跟市民互動,和市民溝通,爭取市民支持政府的政策。這些專業的政治人才是需要有一套價值信念作為座標,而這些價值觀不單要體現在他們所負責的政策範疇上,也要成為整個政府、整個執政團隊的信念,大家亦要敢於公開捍衛這一套集體的信念。  
在這些基本信念之上,還要通過不同政策的辯論,去思考和探索價值的取向。例如發展與文化保育的關係。在七、八十年代,經濟發展居於首要地位,其他一切都要讓路。到今天,香港市民在保護環境、歷史文化遺產保育和集體回憶保存,都表達了強烈的觀點,跟發展至上的取向有所衝突。  
從政者需要調和矛盾,提出新的發展目標,而價值取向也會出現轉變。“在今天,不論你是政治領袖,企業領袖或者是民意領袖,都已經不能夠回避談論價值觀的問題,這對香港社會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香港社會未來是需要有價值觀、有承擔、又有實踐執行能力的年輕人,在不同崗位上推動香港的進步。”
  曾俊華表示,香港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並會在克服困難和挑戰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觀點。而大學生活,正是培養大家日後對社會關懷的起點,是培養對香港感情和對國家感情的起點。
  承擔另一方面是來自價值信念,對建立一個美好社會懷抱著信念和目標。當信念跟熱情相結合時,便會成為一種動力,驅動我們在公職上努力奮鬥。我們由關懷社會出發,去思考如何克服社會上各種的難題,並且付諸實行,這便是政治人的承擔。
  “今天香港經濟雖然一片景氣,但其實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貧富差距、例如一些倫常悲劇、普選、環保、發展和保育的爭議等,我們在政府裏的,每天都很努力,但只是我們出力是不足夠的。在座各位都是社會最優秀的一群,我希望大家畢業後,在追尋美好生活之餘,也能把聰明才智用於解決香港、甚至是全球的種種困難和挑戰。”曾俊華說。
  “我相信在座同學中將來從政的可能不多,但即使你們從商,或者繼續學術研究,或者做專業人士,都必須關懷社會,這是未來任何領域成功領袖都必需具備的品格。企業今後要講求社會責任,專業人士要去推動社會關懷,我相信這是一個價值回歸的時代。”
  曾俊華最後以英國已故首相邱吉爾的一句話作為演講結束語:“如果不是為了崇高的事業而奮鬥,不是為了改變這個混亂的世界,讓我們逝去後,下一代可以生活得更好,活著有什麼意義?”(完)

台灣月。平路。

K,
臺灣月,教人想起平路,想起光華中心,想起有趣的人和事,想起一段對話。
“啊-,是你麼?是你麼?你有來麼?你坐在哪里了?”
“前前后后都給你點起來提問了,莫非,真沒有見到我?”
“是光,光總是太亮。噢-,你,怎么變漂亮了?”
“額——!先走了,回去要趕稿吶。”
……

台灣月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日
【明報專訊】十一月了,又開始了「台灣月」,舞蹈音樂電影書畫,福爾摩莎的藝術氣味隔岸飄來,令人忍不住心頭湧起一股衝動,很想模仿台灣女人的嬌媚語態,尖聲說句國語:「嘩塞,節目好豐富喲!」

在香港舉辦「台灣月」是一樁頗有難度的事情,更何這是第二屆了,今年規模更勝去年;有此堅持和魄力,值得肯定。

「台灣月」以每年五月的「法國月」作為藍本,努力提醒香港人別做「漢奸」,別以為唯有法蘭西有藝術文化,咱們美麗寶島也有。這是心地善良的出發點,怕只怕吃力不討好。

「法國」本身就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品牌,尤其在香港,多年來累積了一群畢業於各大專院校比較文學系、長居南丫島或黃金海岸、蓄一把烏黑長髮、喜穿深黑或卡其色麻衣布褲的少女或中女,她們和她們的藍眼睛情人構成了「法國月」的基本消費群,看完法國片或聽完法國音樂,轉到蘭桂坊混上一夜,全套直落,一棒到底,早已成為十分基本的娛樂方式;旁人看了,亦覺很潮。

台灣文化近年顯然欠缺了這番潮流號召力。特區文化人這幾年跟生意人一樣,北望神州,口水直流,粉絲暴走,無論在文字或影像欣賞上皆把大陸創作者封為偶像,賈樟柯、馮小剛、蘇童、余華……台灣作家和導演跟香港文化菁英的距離似乎愈來愈遠了,這畢竟是連陳冠中都捨棄台北而移民北京的「往北走年代」,這亦是連《號外》雜誌都換成了大陸老闆也都僱用了香港文化人北上賣命的「賺北水年代」。台灣文化之於香港特區,恐怕除了誠品書店和龍應台,已經沒有太多其他名字會被港人記得。

可是,正因大氣候不配合,我們更應為主辦者賣力鼓掌。主辦單位的積極是該被感激的,至少它敢冒被北京向特區政府施壓要求把「台灣月」改名為「中華台北月」的政治風險,把多元品味的台灣文化引進此城,提醒香港人,千萬別忘了,美麗寶島在,台灣在,我們在,這份骨氣,已非縮多年的什麼台灣駐港什麼中華什麼旅行社的主事人所可比擬。

真的,陳水扁在下台前,應該頒授勳章給這個單位。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海南“一雨成冬”人氣卻爆棚(STH ADD)



中新社海口十一月二日電 天涯熱風:海南“一雨成冬”人氣卻爆棚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二日下午五時,海南氣象臺發佈危險天氣強風報告,受一日南下的冷空氣影響,預計今天夜間到後天白天,南海北部海域、北部灣將有六至八級、陣風九級的東北風;南海中部和南部海域將有五至七級東北風。
據介紹,這次降溫過程海南島北部地方一日降溫幅度為三到五度,今日白天一直多雲兼陰有小雨,最低氣溫十四至十六度,最高氣溫二十至二十二度,果然是“一雨成冬”。
突來的冷空氣,令海口市民措手不及,街頭出現了長袍短裙齊出現的“亂穿衣”景相:可見有依舊“短打”的青年人,在冷風中候車瑟瑟發抖;酒店迎賓小姐未及給換裝,旗袍女孩風雨中“站崗”教人憐惜。
也有完全不在乎天氣驟冷的人們:
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的獲獎電影《色,戒》,在公映日期一推再推後,終於在一日與觀眾見面。院線強力推介,大小影院迴圈放映,海南影迷熱情也是風雨無阻。
即將於三日開賽的二00七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來自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一百多名以及百多名報導記者,已經熱情高漲地雲集南部的三亞,只待明日法令槍聲。
還有一個令海南人氣爆棚的安排:前來參加第五十七屆世界小姐大賽的百多名世界各地佳麗,三日將與環島賽選手三亞舞臺同台亮相。
如此,大自然的冷空氣VS人間的“美麗與強健旋風”,在中國最南端的這個海島,會有一番“冰與火”的交織吧。(完)

街市有節。鄉里無聲。

Hi,
周末,又有蠻多的保育活動啊,龍老師的啟蒙,燎原了。
我的綠島,這個話題,還在很遠,我在提“觸摸真實海南島”概念,觀點在一次論壇、兩次旅游和宣傳部門會議、一次電視一次雜志訪談中談及。呼吁梳理她的文化留存,中原的、南洋的、島嶼的,獨有的特質,遍布整個海南島的。得到圈子里一定的認同,不過就覺得思路太新,和現實大語境下“構建文化和諧”,有距離。
作了次電視節目,新項目建設與拆遷百姓固有生活環境有關。媒體里“保育”的聲音很單薄,都在談"發展",回避談"保育",概念換為“規劃”與“安置”。尤其是面對巨大的經濟發展的可能時。
我們這里,是航空發射基地和老村莊的關係,是洋浦保稅港區和老漁港的關係,很巨大的沖突被掩蓋在光明的國家語境下了。
我啊,很孤單,有些沒有斗志了。沉溺在讀書與梳理自己里,享受友情愛情親情里,逃避現實。

或許,因為今天天冷、天雨,昨夜看李安的《色,戒》被"強暴",連一個藝術的故事都不能完整講述,心有些冷。

嘉咸街市節2007
舊城市集文化遊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日
明報專訊】思網絡總監鄭敏華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何耀生導賞

時間:11月4、17、24日下午2:00至4:00

地點:結志街10號旁集合

街市手作坊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曾德平教授製作蒜頭燈

時間:11月4、11日下午2:00至4:00

地點:中環七一吧

藝穗會論壇:香港露天市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講者:公民起動成員黃英琦、策展人何慶基、Hong Kong Urban Design Alliance發起人施倍德博士、中西區關注組成員白德約翰

時間:11月10日上午10:00至 12:00(英語版)

講者:陳偉群傅士、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梁志遠,及思網絡總監鄭敏華

時間:11月10日下午2:00至 4:00(粵語版)

地點:藝穗會1/F Studio

街市節暫別禮暨市集影像大回歸

時間:11月24日5:00-5:30

地點:結志街10號旁集合

×××
保育有時 街市有節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日
【明報專訊】舊區重建計劃彷彿重現曙光,但被喻為「最古老的露天市集」嘉咸街街市,在市建局重建項目展開收購行動後,泰半街市攤檔將因難以經營而消失。不過支持保留街市的保育人士,將在本周六開始,舉行橫跨3個周末的「嘉咸街市節2007」,將街市生活中的多個文化層面逐層剝開,展示百姓的食材之購買、保存與衍生的文化過程,以為之「街市」。

稱之為「」,是有具體行動的:嘉咸街街市一大特色,是許多攤檔懸繫了倒掛的雨傘,叫初次逛街市的人嘖嘖稱奇——原來這是因為政府批核的檔口面積有限,張開的帆布簷篷往往不夠遮蓋愈發向外伸延開去的檔子和貨品,檔主於是開倒掛的傘子,給貨品遮擋陽光。由於傘子已成了嘉咸街街市的一景,這次街市節,主辦團體思網絡、中西區關注組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邀請了漫畫家Stella So,繪畫了街市即景,印在傘上,將在節上發售。

而街市節作為文化節,幾個周六日,都將舉行文化活動,明天(3日)率先推出的,除了極受媒體鍾愛的著名西廚周中會帶領參加者,到街市選購新鮮食材,並在史丹利街盛記大排檔與檔主一比高下;在嘉咸街設有工作坊的設計師、GOD創辦人楊志超,將在街市擷取靈感,與大、中學生一同創作並行時裝秀;還有街市棟篤笑,而將會舉辦三場的「文化沙龍」,也會在周六晚於「7.1吧」首次登場。

「在舊區重建中,街市將受到怎樣的影響?」細看街市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檔主與顧客多是街坊,「偶然在大排檔吃飯,抬頭另一桌的不就是菜檔的阿姐?便會攀談起來。」馮一沖說。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張展鴻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馮一沖,都是專研飲食文化的學者,將合作主持第一場文化沙龍。而街市的特色,正是由人際關係建立的信息網,使顧客可以買到時令食材。

「譬如,有次我買山乾,檔主告訴我逢周四都有新鮮的香茅送到,而最合時的購買日子乃是周五下午,因為周四檔主不會有空閒開箱,而周六便會賣光了。這些消息,超市收銀員不可能告訴你的。」雖然在街市買到過期罐頭的機會起比超市高,但馮一指這卻在低收入家庭中大有市場;「假如有食物價貴了,檔主或會再預告:下周還會多加價5毫,因為從中國入貨,而人民幣最近升值了。」如此小事物看大環境的街市社會學知識,曾任酒店法國廚師馮一會透過他喜愛的經歷,一一分享,而張展鴻教授亦將講述漁業與魚穫的關係。此外兩場文化沙龍,則將會由作家也斯、葉輝及陳智德,細述街市與文學的關係(11月4日);而影評人羅卡、舒琪則會探索香港露天市集在不同電影裏的脈絡(11月17日)。

詳情:http://www.project-see.net/

[文/鄭依依]

11/01/2007

a link.我的太原街!!


Dear Rosanna 、YY、fook yee、siuhak,
我們的太原街、交加街,還能救得起麼?牽掛極了。可惜,我的筆,不在香港。
遠處的緋紅了臉的高樓,該是我夢城的家,我的太原街,流淌在,家門口。夜歸的、孤單的、小女子,常常仰望掛在樓角的月,心里流淌著旋律《知道不知道》……http://mv.suflash.com/html/mv5429.php
Barbara

*****
各位:

立法會的文物保護小組委員會將於13/11再次討論保存太原街和交加街露天市集的事宜,如各位對這議題有任何意見,可於13號前告訴我們。謝謝﹗

http://www.legco.gov.hk/yr07-08/chinese/panels/ha/ha_hec/agenda/heag1113.htm


張超雄助理

女人的性感




女人的性感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美國男性雜誌《君子》將2007年全球「最性感女人」的桂冠送給查莉絲花朗 (Charlize Theron),讚譽她是「美貌和智慧完美的結合體,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關於查莉絲花朗,一般人認為其身材高,三圍勻稱,樣貌甜美。她生於南非,是個混血美女,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德國人。她幼年時經歷家庭慘劇,其父飲醉酒對母女二人行兇,被其母射殺。

究竟查莉絲花朗性感在什麼地方,我也有點說不清。她出道很早,但在荷李活一直是名不見經傳的花瓶形象,到2003年才時來運轉,在一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女魔頭》(Monster),扮演一個殺了七個色魔的連環女殺手,演技入木三分,結果翌年便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這部電影我看過,片中她經過化妝,容貌完全改觀,與原來的美女形象判若兩人,一點也不性感了。

《君子》雜誌每年選出的「最性感女人」,其實都有不同風格,參與投票的雜誌編輯、作者和讀者,都沒有設定一個性感標準,誰也不能給女人的性感一個恰如其份的解釋。不過在傳媒有意無意的誤導下,都把「肉感」誤作為「性感」。

無可否認,性感之所以是性感,在於它能引發出一種性的吸引力。而在慧敏眼中,女人的性感,應是「撩人於無形」,因此關鍵不是迷人的臉龐、突出的三圍,而是一種風度和魅力。性感不是暴露,更不是搔手弄姿,而是形象健康,具有個性的人所散發出來的光芒。

女人的性感是發自內在的東西,她必須善良、善解人意、溫柔大方、有進取心、經常給大家以新鮮感,同時眼神和笑容都流露出自信。
(關關:小女子以為,女人的性感,不是為他人,是為自己。為自己活得舒服。性感,是養身,最好的方子。心靈,要少皺眉頭哦。呵呵。)
[何慧敏]

正常?失常?人性互審。

三角也瘋狂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嚴格來說,《鐵三角》不算是典型的尋寶電影。它所強調的並非尋寶的冒險歷程,而是獲寶所引起的人心變易。

林導演在他自己寫的大綱上用交叉標出了重點:「三人相識多年,今日才認真互相審查。」又:「最大的問題是重新驗證對方的為人,三人互相生疑。」也是因為抱這樣的想法,電影約三分之二的篇幅,都集中發展獲寶之後的一連串事件與變化。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部澳洲電影《上帝也瘋狂》:就因為無意中撿到了一件寶物,一個非洲小部落的既有秩序被打亂了。糾紛、衝突,接踵而至。安樂淨土寧靜不再。

雖然那寶物只是個可樂汽水瓶,但它跟《鐵三角》裏價值不菲的出土古物一樣,都具有檢驗人性的功能。貪嗔愛癡,怨憎怒妒,都因為寶物的出現,表露無遺。

也唯有在本性畢露的情形下,才能做到角色之間的「互相審查」。

翻開當時的筆記,盡是導演隨口而出的省思與感想:「人睇人究竟清唔清楚」、「平時出飲飲食食就多,個心諗乜知得幾多」、「講到尾我唔清楚佢,又唔清楚你,你又唔清楚我……」

他一再叩問的是:我們對身邊的人到底了解多少。一起喝酒的朋友,朝夕相對的妻子,我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嗎?

小時候看的《兒童樂園》也有尋寶遊戲。尋寶人要通過一個迷宮,才能到達藏寶地點。我每次都用筆跟那路線彎來拐去,一不小心走進了死胡同,就要退出來重走一次。

《鐵三角》的飛車追逐、槍戰火併,正是發生在一個九曲十八彎的人性迷宮裏。在這裏,瘋狂的不是上帝,而是為了滿足欲望而失常的人類。(關關:還記得王曉鷹執導的《盲流感》麼?什么是正常?不好說。)
(「從《鐵三角》第二章說起」之四)

[鍾曉陽 香港作家]

舊文一篇。三聯、杜琪峰與“銀河”。


香江漫話:三聯書店為杜琪峰與“銀河”十年傳奇出新書 
中新社香港二00五年四月十二日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十二日召開一個新書發佈會,請來甫獲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峰與銀河映射創立人韋家輝做嘉賓。推薦的新書名為《銀河影像,難以想像──韋家輝+杜琪峰+創作兵團(1996-2005)》,講述香港電影界的一個十年合作傳奇故事。

  該書主編 、香港作家及文化評論人潘國靈先生介紹說,成立十周年的銀河影像,在香港電影業普遍不景氣的時段,能夠一枝獨秀地成為香港本地個性鮮明 、頗有份量的電影制作品牌,且以每年三、四部的速度,鬼斧神工地交出三十七部作品,全賴有以杜琪峰及韋家輝為靈魂的、相對固定的創作班底。

  他們成功地將電影創意與渴求眾多的市場結合在一起,既使得香港本土傳統無法預知的熱情得以保持,也展露了各種嶄新的可能性。其中杜琪峰更為港人擅長拍攝的警匪片,加上更多深度和變化,成功地打造了杜氏品牌,令香港電影贏得新的國際尊重。

  該書以頗具代表的“銀河影像十大電影”為主幹,在每部電影的章節裏分電影介紹、 電影人訪問及專業評論三個部分。

  這十部電影包括《一個字頭的誕生》(一九九七)、《暗花》(一九九八) 、《非常突然》(一九九八) 、《真心英雄》(一九九八) 、 《暗戰》(一九九九) 、《槍火》(二00三) 、《PTU》(二00三) 、《大只佬》(二00三)、《柔道龍虎榜》(二00四) 、《黑社會》(二00五)。

  書內訪問了業內與十部電影密切相關的人物,包括杜琪峰、韋家輝、鄭兆強、劉青雲、任達華、劉德華、林雪、遊乃海、鐘志榮及余家安,詳談電影的創作經過;還搜集了十一位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及香港本地影評人的有關評論,力圖由淺入深,內外關照,描繪銀河影像十年傳奇。

  今日,在位於中環域多利皇后大道的三聯書店新聞發佈會現場,主辦方佈置了一個微型展覽,十多幅取自“銀河”經典影片的經典場景,全部以黑白照片的方式懸掛在四周,背景聲音則是剛剛獲得了本屆金像獎最佳電影獎之《黑社會》的道白:黑社會,以和為貴!

  杜琪峰在致辭中深情地說:“銀河影像”是個夢,能夠有夢成真,只有感恩。

  韋家輝則在致辭時,對杜琪峰的風格、杜琪峰的努力讚不絕口。

  據說,書名《銀河影像,難以想像》,出自杜琪峰的“御用”演員劉青雲之金口。 (完)

張寶華訪杜琪峰

是港產,更是本土
專訪導演杜琪峰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編按﹕杜琪峰成為了城中輪迴重生的、唯一的電影雜誌《香港電影》創刊號封面人物,他坐在一把很大的槍上面。槍代表的不止於他的作品風格,還有他在這圈內的權力和地位——聽聞創刊號的封面原本有更多電影工作者的臉孔,最後還是只剩他一個。讀過以下這篇訪問文章後,或許會領會這「封面事件」當中不無喻意:杜琪峰是一位捨棄投奔荷李活,而又留守香港思考製作本土味電影的香港導演。

別了!皇后碼頭。雖然她的命運早已被定奪,只是偶爾經過大會堂,仍不禁回頭看看她——即使她早已經被拆得面目全非,只是她的面容總是活在眼前,畢竟她曾經跟香港人經歷了半世紀的風雨。

對於皇后的遺憾

「在西方國家,要拆一個古老建築物並不容易,只有在香港,話拆就拆。」說話的是杜琪峰。當皇后碼頭在風雨飄搖之際,他說曾經有衝動想要跟他口中的「小朋友們」一起捍衛碼頭,但最後他還是沒有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過這樣也好,起碼我沒有闖禍,但也是一個遺憾。是我的一口怨氣。」他嘆氣。我問他為什麼這樣顧慮?他說自己EQ低,心直時口也快,有時候情緒要來就來,控制不了,所以遺憾有時也是對自己和身邊友人的一個保障,「畢竟跟我搵食的人很多,不顧自己,都要顧及人家。」

皇后碼頭被拆前,碼頭上蓋掛了兩道白布條,上面寫了八個字: 「保衛皇后,差你一個」,看上去像靈堂的輓聯;在晚上看去,幽怨之餘也難免有點陰森恐怖,杜琪峰說,那段時間,每晚收工之後,他必定追看新聞直播一直到天亮,「我在香港出生成長,這個碼頭跟我一樣年過半百,我們這一代的,誰沒有聽過她的鐘聲?(編按:鐘聲來自坐落隔鄰的天星鐘樓)就是她的鐘聲叫我們去關注這件事情,雖然有沒有能力改變又是另一回事。」

由虎豹別墅到天星鐘樓,還有皇后碼頭,之後還有一大堆古建築物的名字,遷的遷,拆的拆,政府每次手起刀落時總有大條道理,振振有詞,譬如說改善交通,保障城市發展……杜琪峰卻唱反調:「這點我並不同意,我反而認為是小部分人控制了大眾的利益,尤其是當大家都說要發展,要背靠祖國時,我會問:我們到底保留了自己有多少?」他說:「我認為回歸後,我們失去了很多!尤其當楊光被追頒大紫荊,當曾德成被委任民政事務局長時,如果這些人和事都值得我們加許和回憶,那為什麼這些跟大家一起成長的建築物就不能被保留?」

杜琪峰被認為是最本土化的導演之一,問他什麼是香港的本土文化?他想也不想說:「是中西文化的匯眾。」

「我5、6歲的時候,我父親已經帶我看西片,看公餘場,看牛仔片、戰爭片,那時候的香港比起別的亞洲地方,譬如說台灣、日本、新加坡都開放,大陸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的眼光都是開闊的,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建立起來,既有中,也有西……但是現在都是在去西方化……鄧小平的五十年不變,本來是給我們最大的緩衝,但是我們沒有好好利用,香港人都忘記了自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加上曾蔭權還在天天喊背靠祖國,我們保留自己的東西已經很少!」

杜琪峰認為生於斯、長於斯,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拍出好電影,「好電影不是在於你在哪裏拍,而是它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因此,他堅拒進軍荷李活。「我有自己的堅持,很多傳媒同行問我:為什麼不到荷李活去? 我反問: 為什麼要去?我認為要拍出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質,除非對這個地方很熟、很認識,我不認為我認識荷李活比香港多,既然如此,為什麼要離開?如果到荷李活只為身價上升,我認為沒有必要!」他說拍出擁有香港味道、香港特色的電影,意義來得更大、更重要。

《鎗火》、《黑社會》、《放逐》,到即將上畫的《鐵三角》,都是本土氣息極重的電影,杜琪峰說他愛港味十足的電影,「港味」已經是賣點。「我也愛拍黑社會電影,不是我認同這幫人的道德觀念或者是做事方法,我是很看不起黑社會的,因為他們是欺壓弱小來得到利益,如果對方有權有勢,他們就唔敢「蝦」。只是他們那個圈子,他們奉行的「法律」跟我們的「法律」不一樣,他們的世界黑和白永遠分得不清楚,他們也說道義、也講義氣,但是每個人對道義、義氣的定義都很不同,好多不同人性層面的決定,他們的黑和白不分明,所以戲劇性大,發揮和變化可以很大,角色會很人性化,情節會很豐富,當中想像的空間很多。」他笑說,「每次拍一套電影我都會做很多資料蒐集,我見了不少黑社會大哥們,他們都知道自己做的事不對,但礙於面子、金錢、權力,他們都繼續走下去。」

黑社會與香港

杜琪峰以黑社會為題材的電影中,我最愛的是○五年拍的《黑社會》。

任達華和梁家輝,為登社團一哥寶座,各懷鬼胎,兩個男人,一個幫會,幾個派別,杜琪峰把其間的矛盾利害和鬥爭升華到極點,戲之所以扣人心弦,是人性的刻劃,口口聲聲道義、義氣,但最後在利益衝突的緊要關頭,任達華用石頭砸死了梁家輝。面對金錢與權力的欲望,道義、義氣蕩然無存。

《黑社會》沒有天王天后,也不搞精美包裝和新奇佈局,但卻有了文藝氣質,有了香港電影的精髓。有影評人認為《黑社會》是近年黑幫片的一大突破,有強烈的杜琪峰風格,外界認為該片奠定了杜琪峰在香港黑幫片教父的江湖地位。

回歸十年,不少影評人也回顧香港電影十年發展,這十年以來,香港電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年產二百部的輝煌日子走向年產五十五部,題材受限、資金受限、風格轉變。這是一個艱難的十年,譽為「東方荷李活」的香港電影而言,這一路有崎嶇,有傷痛,有挑戰,也有機遇,尤其是當大陸逐漸開放時,北方的龐大市場對大部分電影人來說都是一塊「肥豬肉」,只是杜琪峰似乎又不太熱中。

內地的問題是太多東西要估,很多條例都不是太清楚,他們以為一部電影裏某一小段不適合,剪了它就可以;但是他們不明白電影是整體的,一小段剪了,整部片都要再剪過;我不想浪費這樣的時間……我不做(不發展內地市場)是因為我也不想挑戰人家,退一步開闊天空嘛!」他笑。「不過,也許有一天,我會改變的,到時我或許會拍一些『大路』的東西,而不再是杜琪峰那些邊緣的作品!」

杜琪峰不喜歡按常理出牌,就如當大家一窩蜂擁去荷李活時,他就堅守香港陣地;當人家湧去大陸時,他又一笑置之,正如他自己說:這個就是我。

[文/張寶華]

a link 。還是《色,戒》。

a link.中國已無回頭路

10/31/2007

《時間的去處》。徐訏。


時間的去處
K,
沒有機會閱讀這本詩集,但是文首的一段讓人唏噓:書中的時間不單關乎個人,也是一整代人集體命運的去處。由於時局動蕩,上世紀50年代一輩,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未能重返故土,又難以認同香港,1958年出版的《時間的去處》以來港初期所見,為遭逢離散的一代人,寫出文化差異的衝擊、政治矛盾的拉扯、經驗斷裂的痛苦。
家國,真的是難以分割。人,大時代里人的命運,如何才能擺脫無奈呢?小女子從來不相信金錢、地位真的足以給人的內心帶來安穩,見多了位高權重者,酒后坦承“入錯行”。
靈魂想安穩,總得找自己的法子。他人,沒法告訴你。

香港文學辭典——文學史上的人事物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時間的去處》是徐訏來港後第一本詩集,書中的時間不單關乎個人,也是一整代人集體命運的去處。由於時局動蕩,上世紀50年代一輩,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未能重返故土,又難以認同香港,1958年出版的《時間的去處》以來港初期所見,為遭逢離散的一代人,寫出文化差異的衝擊、政治矛盾的拉扯、經驗斷裂的痛苦。

徐訏(1908-1980)早於三四十年代已憑《鬼戀》和《風蕭蕭》等小說飲譽文壇,《風蕭蕭》著於抗戰時期的大後方重慶,曾連載於《掃蕩報》副刊;據聞每值上下班時分,嘉陵江上渡輪邊,人人手執一份《掃蕩報》,皆為追看《風蕭蕭》。

徐訏曾以《掃蕩報》駐美特派員身分到美國,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風蕭蕭》也由劉以鬯在上海創辦的懷正文化社出版。1950年,徐訏從上海來到香港,先後任教於珠海書院、新亞書院及浸會學院,70年任浸會學院中文系主任,77年兼任文學院院長。

教學以外,他更重要的身分當然是作家,從50至70年代末,在香港《星島週報》、《祖國月刊》、《今日世界》、《文藝新潮》、《新生晚報》、《明報月刊》等報刊發表大量作品,包括新詩、小說、散文隨筆和評論,又曾參與創辦多種文學雜誌,包括1953年的《幽默》、68年的《筆端》和76年的《七藝》,在香港延續個人文學生命,也讓中國新文學傳統在香港承傳。

在徐訏的散文中,特別深思作家的處境﹕「這些都是行乞的事業,也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向你們唱人間的悲歡……」這就是作家或特別是香港作家的處境?誰人反思世界、挖空內在?緣何歌唱?緣何編織夢幻?就只是徐訏筆下「求善男信女們一點捨施,謀在擁擠的英雄高僧間,得卑微的生命與呼吸。」

[文/陳智德]

70年代之“香港文化光譜”







我們的文化細藝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今年,本土意識再次提升,成為社會爭議之熱。向上追溯,1970年代,是香港本土的另一個重要時刻,近月剛推出《事後﹕本土文化誌》之作家陳冠中指出,本土化的過程於此時加速與加強,多元的思潮超越傳統的左、右派論述,一時,文化生猛無比。

由是,牛津大學出版社與商務印書館合辦了「事後:香港70'和我們的細藝」座談會,由陳冠中主持,與在70年代於引領本土文化的電影評論人羅卡、廣告人紀文鳳和《號外》雜誌創辦人之一鄧小宇,暢談其時文化產業的演變,與今日文化精神之對照,本版特此摘錄,以饗讀者。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文化光譜之廣闊,可見於陳冠中的描述﹕在本土意識加速與加強的嬰兒潮成長時期,社會思潮上接60年代殖民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趣味與消費取向更見國際化,同時連帶西方文明之反思如嬉皮之後期亦一併引入;同時對於當代中國的討論,超越了原來的傳統左、右派討論。譬如羅卡,即以中國電影為例子說明。

中國電影﹕從默許到致敬

「與現今不同﹕電影彷彿沾上大陸味便會變得土氣,所不同的是,自五六十年代起,除了長、鳳、新之外,可以看到很多大陸電影,當時的《紅樓夢》、《梁祝》都大受歡迎,買票的人隔夜排隊,幾乎要在街上露宿」。當時在《中國學生周報》當編輯的羅卡卻指出,有趣的是評論者對此中國電影熱潮少有置喙,「你可以看但不要寫,因為你讚也不是,批評也不是」。

可是去到文革,革命樣板戲大收旺場的時候,連電影評論者都不可忽視了,「雖然對於文革的殘酷和亂象,大家都覺得不可接受,可是像《紅燈記》裏,在紅幕前燈光下手拿《毛語錄》唱歌,那簡直是高達美學的節約主義,那種拔除資本主義思想,以至反主流、反荷李活Melodrama的主張,都叫人興奮。」

卡叔甚至指出,在描述共產黨游擊隊在山頭與日軍土匪作戰的《智取虎威山》,那由京劇改編成當代演出的武打場口,更是對香港電影業的一大啟發,「影響所及,連成龍、洪金寶也看了多次,那種以京劇身段融入武打,以一椅一杯都可以打一餐的功架,啟示了香港來的武打喜劇」。

廣告﹕經濟、科技與創意躍進

在70年代已成為第一代華文廣告人的紀文鳳,則認為當時社會之大變,在於那是脫貧的年代。年輕人要改變命運,都必勤奮上進,每天打2、3份工在所不惜,而文化資訊雜誌如《號外》的誕生與興起,或「Studio One」引介的高格調電影,都提升了香港人的文化資訊水平和國際化品味。

在此基礎下,廣告行業與香港社會的商業榮景同步,並發揮大作用﹕將國際化產品的名牌資訊進口,刺激消費;而廣告行業亦由原來的由外國人主導,逐漸交由掌握本地脈搏的華人領航。而優於人際關係的女性進入傳播事業,亦使得職業女性成了一股新興潮流,參與愈發激烈的商業競賽﹕「我的第一個廣告,是每晚要寫120字的文案,交予沈殿霞、森森讀,一個字也不能多、不能少,每晚不同,壓力大得不能安睡。」

當時,廣告片仍是全部人手剪接,每每通宵達旦地執字,至今當然全是電腦製作了。科技的躍進外,紀文鳳還曾開創過撰寫口號式廣告的紀元,代表作「點只廣告咁簡單」、「為你做足一百分」,都是廣告這一創意工業的一個重要躍進,「口號是口語化進程的一環,使得廣告生活化,第二天便成為人們的話題與口頭禪,增加親切感」。

消費﹕文化視野的開闊

「70年代的書哪有如此美觀包裝?有商務這樣舒適的書店搞活動?《號外》當時只是在灣仔的樓上小書店『一山書屋』裏辦起來。」被陳冠中稱為「創辦《號外》時唯一諮詢過的人」的鄧小宇,從《事後﹕本土文化誌》切入討論,增補書中的文化痕。他指出﹕在70年代的盛世步履漸近時,香港文化經濟仍是相當困乏,如今相當普及的物事,當時俱為新奇。

譬如旅遊,對一般百姓而言像是可夢不可及﹕「大陸封閉不可進,能夠搭一小時飛機到台灣已經很高興,去日本簡直如一生的夢想,不知能否實現。」此外,當時也不像今天影碟舖成行成市,甚至可以到深圳搜貨,「過去火島電影會找到一齣國外的16米厘,即使在某某幼稚園播放也會飛撲去看」。甚至如今中學生文具恩物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也美得不可買,只進了小量貨,也千方百計去買個筆筒」,而第一家「宜家傢俬」在新港中心開張,「簡直驚為天人,很高興原來竟可如此簡單」。而公關這一行的興起,或時裝出入口女子買手的職業,經常在百貨公司流連,更是「不知做什麼的工作」,觸發他寫《穿Kenzo的女人》。

鄧小宇指出,70年代的青年,是見證從無到有的、從未知到得到的驚喜過程,可是遺憾的是,自70年代以後豐饒的社會,再不復見如此從滋養到生根、成熟的過程,當中那份未來到卻開始郁動的喜悅。

而後﹕文化論述不應被佔

對照70年代,30年後被形容為鬱悶的香港,似乎物質豐盛了,但文化生猛動感不再,台上講者與台下嘉賓如小思老師、黃焙烽開始時不免有所感喟。但鄧小宇指出,困乏與豐饒的概念是相對的,70年代洗衣機欠缺,與今天對比,自是似乎當下無所不有。但40年後的2047年回望過來,仍會看到社會的進程,「新事物總是會不斷進來,什麼都已有是不能成立的」,故「最重要是對所有事物都要有所期待、如何期待及實現」。而如何論述,將需由當下年輕一輩便即開始。

[攝影、記錄、整理﹕鄭依依]

一份學習報告

K,
在組織的安排下,我們要寫一份關于十七大的學習報告,一個都不能少。
這樣的書寫,是否也可以真實面對自己吶?我仔細思忖:要么,不寫;要寫,寫點真實的事情,也算作一個記錄。職業病。或許,有些傻。

開放:記錄中國民主進程,不再將記者作為“假想敵”

十七大開幕報導,海外媒體中國新聞報導關注最為集中的,是胡錦濤總書記在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一段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前景的闡述,“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党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10月23日下午,在北京西郊中央黨校,這個執政黨培養“未來政治領袖”的搖籃,中央黨校黨建部邀請本部門和校內部分學者探討、學習十七大報告。幾位党建領域的專家探討了民主政治的下一步,從觀念解放到改革破題,一一涉獵。記者精讀了這份有深度的座談會記錄,思索如何從傳媒工作者的角度,理解胡錦濤總書記如此語氣堅定的闡述?如何從中共思想觀念解放到改革破題,記錄正在發生思想界的歷史大變革?

本人特將有關政治體制改革和黨內民主建設等有關談話輯錄如下,希望對未來的新聞報導立場和觀察視角,有所幫助。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王貴秀表示, 十七大報告亮點很多,這次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而在旗幟下又明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我感覺中國大有希望。我覺得當前和今後急需在政治體制改革和黨內民主建設上進行大的思想解放,這關係到經濟體制改革能否繼續推進,能否又好又快地發展,還包括社會建設、反腐敗的成功。

  比如,報告對黨內民主的概括是非常精彩的,甚至可以說是空前的,簡明扼要地抓到了問題本質,而且還很有層次。黨內民主的本質是什麼?和人民民主的關係是什麼?兩個短語就概括了:基礎是保證人民當家做主,重點是黨的制度,路徑是從政治入手,目標就是建立起充分體現黨員和黨組織意願的民主制度,對今後的黨內民主建設進行了工作部署,今後就是落實的問題。

中共中央黨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王長江表示:報告對民主政治的理解和對整個党的建設的架構的建設,對民主政治已經有一個比較成型的概念。從這個角度看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設的整體佈局顯得更加充實,有一些很關鍵的東西放進去了。

  比如說我們過去一說党的領導,就是“党的領導和人民當家做主的統一”,怎麼統一?通常的認識是,党的領導體現在党管幹部,人民當家做主體現在選舉形式,這種選舉形式和党管幹部怎麼結合呢?有些人認為,實際上強調党的領導多了一些。但這次報告在選舉上講了很多,已經明確認識到既然是選舉,就應該有選擇,現在把這點填充起來了,選擇權已經給大家了。

  還有,黨代會常任制裏面的任期制,就是提醒代表,這五年,要把責任負起來,把你的責任啟動,而剩下的就是怎麼發揮作用。既然不是說你來開開會就可以了,就需要搭建平臺,要有常設機構。像這種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解決,從這個邏輯上發展,就需要進行一些改革,比如部分黨代表要實行專職化。

  從這個邏輯發展下去,平臺越來越寬闊。再比如說決策執行,我們總說決策民主,執行當中也要民主,但怎麼個民主法?報告強調公開,透明,這種基本的架構取向,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蔡霞表示:報告明確闡述了權力的公開透明和分權制衡,比如“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原來沒有提過的,以前還講建立健全權力的決策執行監督環節的協調,而這次明確講了相互協調和相互制約,現代政治裏面的公開、透明和分權制衡這些內容,十七大都沒有回避。

要讓全黨都能領會報告所體現的精神,我認為也要對黨員領導幹部加強現代政治理念教育,首先就是進行民主啟蒙。

  從近代民主革命以來,我們可以看到民主政治是一個複合概念,這裏包括共和民主、自由民主、憲政民主,但我們有時習慣于把“自由”打入冷宮,認為一說“自由”就是資產階級的;還有人把“憲政”看成潛在威脅力量,而“共和”究竟是什麼,也沒有很好研究。

  實際上,我國政治文明的發展水準還需要更大提高,不要說普通老百姓沒有“國家政治共同體”的概念,我們党的一些幹部也沒有,所以政治理念的啟蒙教育,必須要有。

  我們要把人類發展過程中好的東西吸收過來,所謂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東西,肯定是有的,但首先我們要梳理,不梳理就都扔掉是不合適的。另外也不能從意識形態出發,將人類共有的民主政治成果分為姓“社”還是姓“資”,這樣會拒絕人類政治文明成果。如果否定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否定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自身實踐來談民主,可能是一個空想。

現在急需讓全黨同志都瞭解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和目標,比如人的權利平等、保證人的自由、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從這個角度出發,再講用什麼樣的方式解決社會利益衝突,保證人民意志體現,再有各種各樣的民主機制,但不管採取什麼機制,都不可背離民主的實質性價值和精神,這些東西現在是缺乏普及和宣傳的。

*******

近日,記者參加海南省委宣傳部一個“新聞採訪線”工作會,這是一個針對奧運開放境外記者採訪,為境外記者推薦來瓊採訪線的會議,是記者參與過的第一次涉及境外記者公開採訪的工作會議,而且這是一個全國性的行動。這是一個信號,說明十七大之後奧運會之前,開放境外記者採訪的開放心態,已經深入到中國邊陲的海南島。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梁飛在會上表示:中宣部領導表示,自2007年1月1日開放境外記者入境採訪以來,總的效果是好的,未來應當會做的更好。三亞市政府新聞辦,則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境外記者推薦採訪線的工組方法,被來自各大洲的不同立場的媒體大多接受了。

記者從這個會議透露出的資訊,看到更加自信的中國,在開放境外新聞採訪這件非常敏感的領域,觀念有了一個變化:不再將所有境外記者作為“假想敵”,相信這對國際社會報導“人文奧運”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落實到以對外報導為主要任務的中新社新聞報導業務,我們將圍繞著來自中國基層的改革開放、民主政治實踐,記錄這個大變革的時代,讓世界更多瞭解真實的中國。

中國新聞社海南分社 關向東
2007年10月31日

文昌航天发射场。征地。

K,
一個國家項目,就這樣與村民們很具體地發生了關係。我們的記者,僅僅走馬觀花,就聽到了一些“思忖”。祖先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不只是房屋搬遷、環境保護這些大詞語能涵蓋的吧。
文昌,自古詩文之鄉,村神村廟祭祖拜神,都是一代代傳下的規矩。故而,當村民對記者說“盼望生活更好些”,小女子解讀的是大時代下的小民,面對著故土即將發生的巨變,興奮、惆悵、無措又期盼,是一種命運無可把握的“無奈”。
我們的記者,還需要練習眼光,才能看到新聞背后的人之常情。不過,眼光真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我啊,也無奈。
面對著一股對“改天換地”的渴望,小女子對底層百姓心態的解讀,終歸要被湮沒的。
可是,如果沒有人去提起,政府就會只當已經忘記。如今,內地的風氣,到了基層“很皇帝的新裝”,僅僅是胡溫仰望“星空”,真的不夠。我啊,在今晚的海南網管聚會上,對各位老大說:正視中國的現實吧。我們啊,喜愛拉橫幅張揚的人實在太多了。

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首期征地啟動
香港中通社文昌十月二十九日電 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首期征地一萬七千畝今天正式啟動,預期涉及搬遷人口約六千多人。征地工作將按照“和諧征地,自願拆遷”的原則進行,在半年內完成。
今天上午,文昌市組織十九支征地工作隊赴航太發射場規劃區域進行入戶調查,核定征地地界、村民人口、房屋等基本狀況和資料。
文昌市長嚴正表示,文昌航太發射場具有商業性、國際性、開放性和現代化程度高的特點,一期將於二0一二年建成,二0一三年具備火箭首次飛行條件,力爭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在文昌發射。
據悉,與航太發射場配套的還有航太主題公園、測控站、航太指揮中心及安置區。
嚴正透露,航太主題公園計畫投資七十億元人民幣,一期面積約六千一百畝,分模擬太空、航太博物館、航太專家休閒度假區等五大功能區,是集旅遊觀光、航太科普為一體的主題公園。
新發射場落戶,文昌迎來新一輪開發建設潮。近段時間,海內外投資開發商到文昌簽訂合同或意向書的專案逾四十多個,計畫投資達一百八十五億元。本月中旬,文昌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一百五十億元的建設開發貸款額度,用於路網、港口、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嚴正表示,文昌將重新定位未來發展規劃。同時,要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長遠生計
******
香港中通社文昌十月二十九日電 題:文昌航太搬遷村民:“支持發射場建設,亦盼生活提高” 作者 王辛莉
椰林叢中,一條土路蜿蜒到海南文昌龍樓鎮星光村委會爾山七村的村口。村口有一座三進院落的四合院,院牆上刷著的“建文明村莊”的綠色標語,門楣上帖著紅色對聯,其中兩道橫批曰:“苦讀求真”、“弄璋之慶”。文昌處處顯示詩書之鄉的印跡。
看到陌生人進村,正在攀爬椰子樹的孩子們暫停玩耍,坐在椰樹下吊床上乘涼休息的老人,疑惑地起身迎客……
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首期征地一萬七千畝今天正式啟動,兩位征地工作人員進駐發射場規劃區的爾山七村,進行入戶調查。
爾山七村是一個只有二十一戶人家的小村莊,人口約百人,多姓薛,擁有土地八十多畝,村民主要以種植瓜菜、養殖青蛙和外出打工為生。村裏的水泥路鋪到家家戶戶門前。這是一個安寧、生活水準尚可的村莊。
爾山七村有一個文化室。嫦娥一號發射那天,村裏人聚在文化室收看了發射實況電視轉播。
一位元薛姓農婦告訴記者,她家裏有十口人,丈夫在外面打工,家有七畝地,種辣椒、花生,每年有近萬元收入,負擔兩個孩子,“生活過得去!”知道國家要征村裏的土地建發射場,她思忖:“搬遷後的生活會更好些吧!”
村主任薛獻吟和兩個堂兄弟的房屋建在一個院裏,近二十間。家裏的八畝地,輪種西瓜和辣椒,還養了青蛙,一年的收入近十萬元。今年九十歲的老母親,知道不久要搬家,心裏有些捨不得:“住了幾十年……”這位樸實的農民說服母親:“聽國家的安排吧!”
中共文昌市委書記謝明中今天表示,在考慮國家大局利益的同時,政府也要重視搬遷百姓的切身利益,綜合考慮農民的就業、生產和發展。
文昌預定劃出一塊三至五平方公里的土地,推進城鎮化建設,建設商住兩用的樓房,安置上萬名村民,同時對移民進行分門別類的培訓,以提高安置農民的就業能力,增加收入,永續發展。
土地被徵用後,薛獻吟打算送小兒子去學電工,到外面做技術工作。聽到市里對安置區青年的培訓計畫,薛獻吟寬慰地稱“好呀!”,他還轉述村民的期待:“希望安置房好看又堅實耐用。”
龍樓鎮的符淑嬌在鎮上開了一間五層樓的悅來旅館。三年來,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她對記者表示,文昌建新的航太發射場,旅遊業興旺了,農民收入會越來越高,生活也會更好。文昌是海南著名僑鄉。她在香港、臺灣和泰國的親戚聽說家鄉要建航太發射場,都為家鄉高興,有的親戚還希望能回家鄉投資參加建設。(完)

a link.《歐洲時報-今日海南》007

電視風雲。個人小史。

K,
真是不可思議,胡大才子的創作激情,如當年學計算機課程里的一個名詞“冒泡法”!!是指一連串程序,前因后果,牽牽連連,遞進而出,噴薄不息。
是啊,一個人,對于自己城市的深沉的感情,對于走過的路的精神回溯,是最為真實的歷史。胡,在用舞臺為夢城梳理了一款款歷史記憶,自然也就寫就了個人歷史。一個人的歷史,如果有幸與他的土地是“嵌入式”的關係,他,當是幸福的。

海南在著手建省辦特區廿年回顧了,小女子被好幾間媒體瞄上,大約他們好奇:一個女子,怎能從江南六朝古都南下一個熱島,一待就是十幾二十年?小女子,一一推卻。我啊,相信自己書寫的歷史更精準。
倒是,有一間國家外文局辦的雜志《今日中國》約稿,我答應了。一來,那是好姨曾經主持過的刊物;二來,編輯姐妹給小女子定的題目是《一個為海南“寫日記”的女子》,較為貼切。是啊,陪著一個地區長大,和陪伴一個人走過人生路,期間的喜怒哀樂,真的很像。這個題目,觸動了小女子的心弦。


電視風雲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坐在台下觀賞胡恩威新作《香港電視風雲》,鄰座湊巧遇上甘國亮,台上演員忽然拋出一個問題,「你上一次趕返屋企睇係邊齣電視劇?」我幾乎忍不住伸手過去跟甘先生握一握,以示致敬。
是甘國亮的劇,當然也只是甘國亮的劇;自此以後,我便沒對電視劇迷過。
甘氏出品的一大特質是驚喜百出,用當下流行詞彙形容,就是「你估佢唔到」,對白與對白之間完全切斷了罐頭式的例牌關係,像外太空飛來的流星,你永遠抓不準它的滑行軌道,而當它出現眼前,你會因為它的炫麗而目迷耽美。
那年頭沒有什麼DVD或BT下載,連錄影帶亦只是初見之稀有品,所以對於喜歡的電視節目便如對待熱戀中的情人,必須第一時間親身接觸、必須限時限刻坐到電視機面前,付出耐性,靜心等候,跟它共度可能永不重臨的六十分鐘。那年頭的生活字典裏沒有replay這個詞彙,一次,就只是一次,像電影《獵鹿者》裏說的one shot,觀眾與電視之間有值得非常珍惜的神秘聯繫,雖未至於「刻骨銘心」的肉麻境地,卻已至少深刻難忘、回味良久。
因此在值得回味的記憶裏,除了有甘氏劇集的笑點內容,尚有趕路回家看電視的那種焦灼心情﹕下課後,補習後,坐在電車上層,從筲箕灣搖搖晃晃往灣仔進發,傍晚,路塞,電車走得特慢,心急的我不斷看表,彷彿看得愈多次數、時針秒針的行走速度便可愈慢,側臉窺看車外的萬家燈火,欣賞的不是紅塵之美,而是恨不得有一對能夠穿透窗戶牆壁的X光眼,暫借別人的電視,滿足自己的期待。
好不容易終於電車到站,背書包一個箭步奪門而出,狂奔回家,衝進電梯,衝出電梯,幾乎想把家裏大門踢破以便跳進沙發之上,雙手托腮,讓自己跌進甘國亮電視劇的繁華世界,不願回歸,不想回歸。
對在電視機面前成長的一代來說,「香港電視風雲」就是「個人電視風雲」,集體記憶毫不重要,要緊的是記得自己渴求過什麼、牽掛過什麼。那夜跟甘先生一起看一齣關乎電視的舞台劇,自是我的風雲外一章,像有演員忽然跳到電視機之外,難免令我目瞪口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電視機新石器時代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高清電視蓄勢待發,畫面的清晰度將是目前的十倍以上,也就是說,色情電影即將邁入它的黃金盛世,「纖毫畢現」不再是口號,而是現實;在未來的日子裏,必出現專為提供高清播映而製作的色情電視,有需求,就有供給,賠本的生意沒人做,潮濕的生意有人爭,市場定律,誰都阻擋不了。
過去廿年,電視機一直朝薄身方向發展,再過廿年,待「紙熒幕」的技術普及了,電視機必薄如一張塑膠紙片,並且可以在不使用時捲起,到了想看電視,輕輕按鍵,熒幕才從掛牆上「啜」一聲降下,有如目前的投影機顯示屏。到時候,回頭望,我們將奇怪為什麼人類曾有一段很長的日子能夠忍受家中客廳擺放一個大大的東西叫做電視機。
有幸經歷過「電視新石器時代」的人,憶起舊事,或會失笑。
早期的電視機又厚又重如同一個足供歐遊十四日使用的行李箱,沒有遙控裝置,轉台或調音皆須動身趨前以手操作。小時候家中經常無人,剩下肺病羸弱的外婆,無法動來動去控制電視,我乃發揮小聰明,找來一支長長的竹杆,用布把兩端略加包紮,便是一根「遙控器」,家裏客廳狹窄,外婆躺在沙發上,用兩隻手握住竹杆,像釣魚一樣,轉台調音皆成易事。信不信由你,我曾是家中的「陳易希」。
七十年代的電視廣播收信很不穩定,常有「鬼影」和「雪花」,但奇怪地,往往用手重拍幾下機身,影像立即重現。如果「嚴打」不行,便要跑到天台調整天線方向,把那根像魚骨般的鐵線往左或右移動,然後回到家裏,看看是否奏效,若不行,還得再往上跑,再次移動天線,如此這般直到成功,可是經常坐下收看節目不到半小時,畫面又不清楚了,唯有一切重來,再一次跑上跑落。(關關:一直以為只有國產電視機才有這好玩的“游戲”吶,哈哈,原來,大家玩的差不多。那個讓人著迷的“小匣子”。)
苦雖苦,那年頭的香港空氣沒有太差,也沒有屏風樓,站在天台上,眺目遠望,樓房錯落,景色是樸素但開闊的。奇怪,連月亮也特別圓特別大,似在邀請年輕人往高飛去,尋覓屬於自己的頭上一片天。但恐怕這只是我的錯覺,也是我的記憶有誤,我只是懷念那歲月,因為,裏面有自己的青春。[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0/30/2007

鍾曉陽與潘多拉


銀河鐵道上的《鐵三角號》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30日
鍾曉陽 香港作家
【明報專訊】初次到銀河製作室,便覺得那地方很超現實。由舊廠房改建的格局空曠遼闊,一望無際。天花板有兩層樓高,工作站設在高架的走廊上,人們便恍似在半天裏工作。摩登的木色裝潢很有都會時代感,偌大空間,視線毫無阻隔,容得下一座小型大空船。即使有人在工作,也是靜悄悄的,偶然聽到別處的說話聲,都是從很遠傳來。要在這裏裝竊聽器,還真有點難度。如果它的天篷是可以開闔那種,就真的很像一個太空驛站了。

連會議室都是開放的空間,想要隱私的話,大概有屏風可拉上,但我們從沒用過,開會就用那張圓桌子,各佔一張椅子。雖然那桌子沒有角,但我和導演卻形成犄角之勢,相當於《鐵三角》中的一個角落吧。

那桌上,有筆,有杯,有煙灰缸,有狼藉的飯盒,有我的筆記簿和那滿紙亂字。空洞洞的廠房,大白天也覺冷清。

導演時而蹙額,時而展眉。他眉飛色舞時,我便運筆如飛。他在桌旁踱步時,我便在紙上用筆踱步。沒有抒情的音樂,卻有纏綿的雪茄煙一個尋寶的故事,兩個在尋寶的人。尋尋覓覓,挖挖掘掘,為的就是那份獲寶的喜悅。(關關:這個寶啊,是要從靈魂里去尋。你的靈魂對生活的感悟有多深,寶藏才有多豐富,真不是比“誰比誰吃的鹽多”就行的。在看張愛玲翻譯的《愛默森選集》,其中《美國的學者》一篇,就如打開心靈的鑰匙。反復讀了好幾天,總沒夠,欣喜若狂。怎么,以前就讀不出味道吶?人,或許,還是躲不開閱歷這個“魔障”吧。)

在這裏,誰不在尋寶!每部電影都是一個尋寶的列車,從這驛站開出,到未知的地方去。我們這次所乘的列車,叫做《鐵三角號》。

我不知道林導演想尋的寶藏是什麼,但我嘛,我是那《銀河鐵道999》故事裏的小男孩鐵郎,想要到遙遠的星球去,換個機械身體,那麼就算趕稿趕到三更半夜,只要打開頭殼換個電池,便可繼續挑燈夜戰了。

尋寶,就是尋夢,雖然那夢可能是個潘朵拉盒子。(關關:如果是潘朵拉的盒子,也是命里注定的了。怕也沒有用。或許,因為要為希望忍受痛苦,人生才有味道。)

(「從《鐵三角》第二章說起」之二)
******
“潘朵拉的盒子”
潘朵拉的盒子到底指什麼,緣自哪里?
宙斯(Zeus)首先命令火神黑菲斯塔斯(Hephaestus),使用水土合成攪混,依女神的形象做出一個可愛的女人;再命令愛與美女神阿芙羅黛堤(Aphrodite)淋上令男人瘋狂的激素;女神雅典娜(Athena)教女人織布,製造出各顏各色的美麗衣織,使女人看來更加鮮豔迷人;完成所有手續後,宙斯派遣使神漢密斯(Hermes)說:“放入你狡猾多詐、欺騙耍賴、偷竊的個性吧!”
一個完完全全的女人終於完成了。眾神替她穿戴衣服,頭戴兔帽、項配珠練、嬌美如新娘。漢密斯出主意說:“叫這個女人潘朵拉(Pandora)吧,是諸神送給人類的禮物。”眾神都贊同他的建議。古希臘語中,潘是所有的意思,朵拉則是禮物
宙斯於是命令漢密斯把女人帶給普洛米修斯(Prometheus)的弟弟耶比米修斯(Epmetheus)成為他的妻子。耶比米修斯完全不同于普洛米修斯,生性愚蠢,普洛米修斯勸告他說:“如果宙斯送你任何東西絕不能接受。”但是耶比米修斯原本就愚笨,加上潘朵拉的誘惑,立即著迷於美色,忘掉普洛米修斯的交代,快快樂樂地接受了宙斯的贈禮。
瀋朵拉於是和耶比米修斯生活在一起。不久後,瀋朵拉發現了一個大箱子。潘朵拉心中想:“普通的一個箱子何必藏得這麼隱密?而且又蓋得這麼繁,到底為什麼呢?”趁耶土米修斯外出時,潘朵泣敲開了箱子。結果裏面並沒有潘朵拉所期待的東西,而是無數的災禍蟲害。在潘朵拉打開箱子以前。人類沒有任何災禍,生活寧靜,那是因為所有的病毒惡疾都被關在箱中,人類才能免受折磨。由於瀋朵拉的無知,災禍們快樂地逃出來,從那時起,災禍們日日夜夜、處處為害人類,使人類受苦。
慌亂中,潘朵拉及時地蓋住大箱子,結果裏面只留下了希望。因此,即使人類不斷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總是留有可貴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勵。在死亡以前,希望永遠存在,人生也絕對充滿了美好的希望。
但是,另外有兩派說法也頗值得細思。有人以為潘朵拉關住的應該是“無望“無望這個災禍被困,所以人類才擁有希望,才不致於活在絕望當中。還有人認為,既然潘朵拉關住了希望,那麼人類應該是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世界充滿了毀滅,所有的希望都是海市蜃樓的幻想,希望已經被囚禁在耶比米修斯的大箱中,人類沒法擁有它.

馬家輝。滿街都是漢奸!

K,
Dr.Ma展示搜集整合資料的本領,只是不知道如此才子氣“吊書袋”,幾多人“聽”得“明”。還是李零《漢奸發生學》的闡述,教人驚怵。
小才子們正在學習如何吊書袋。

滿街都是漢奸!
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泛民戰將於洋報撰文討論奧運與人權,惹來激烈撻伐,被左派陣營罵為勾引外國勢力的「漢奸」;泛民大老不甘示弱,予以反擊,責備眼睜睜看中國人權受到剝削的人始是「漢奸」。

一時之間,漢奸來,漢奸往,漢奸之帽如泰山壓頂無人能避,宋代理學家朱熹於800年前曾經感嘆泉州「滿街都是聖人」,如今看來,特區香港,聖人難得一見,漢奸倒是疾走,隱隱然漸有「滿街都是漢奸」之勢。

到底從何時開始,漢奸變成一項現成好用的政治武器?

答案或可從「漢奸」一詞的起源尋找頭緒。

「漢奸」兩字始見於清朝,根據日本神戶大學教授王柯的考證,雍正年間,曾有漢人與「苗頑」聯手對抗清廷在西南邊疆的「改土歸流」政策,這些人,就被清室皇帝罵為「漢奸」;這意義下的漢奸,指的是漢族奸細,其所損者乃滿族統治利益。

道光年間,西方列強入侵,「漢奸」這頂大帽子不再屬於漢人專利,反被廣為理解為勾結外國勢力的背叛者;這意義下的漢奸,不分滿漢,指的是叛國奸細,其所損者乃中國整體利益,比較接近當代的流行說法。

到了同盟會搞革命,由於敵人是滿清,所以凡是幫助維持清室政權的漢人——包括康有為和梁啟超——都被稱為「漢奸」;這意義下的漢奸,回歸到漢人專利本位,其所損者乃中華漢族利益。

好了,革命成功了,清朝倒台了,但孫中山、蔣介石和北洋軍閥都管不好中國,日本鬼子來襲,全國抗日,像《懲治漢奸法》之類嚴苛法規大量出籠;這意義下的漢奸,專指協助「敵國」侵略的華人而言,因此,像蔣介石找美國人做軍師、毛澤東找蘇聯人做靠山,都不算。

這裏值得加插一提的是﹕汪精衛於成立南京「偽政府」以前,曾有一年多的時間跟日本鬼子眉來眼去,此時期蔣介石雖公開發出「凡與敵從速接洽者,應以漢奸論罪,殺無赦」之嚴厲宣示,卻亦暗中派遣代表在香港與日本軍國主義者接觸談判,這就是日本鬼子眼中的所謂「桐工作」、所謂「姜豪工作」、所謂「錢永銘工作」,甚至幾乎達成包括准許日軍長期駐守中國、讓日商享受壟斷利益、承認滿洲國等嚴重損害國格條件的密約,其時介入會談的今井武夫於戰後撰寫回憶錄,對此憶述甚詳,其時出面撮合密談的中間人就是任教於香港大學的所謂教授張治平。別人談和就是「漢奸」,自己談和就是愛國,蔣介石之為偽君子,可算是中國特大號。 (蔣介石於1944年還曾派遣「漢奸」繆斌赴日談和,可參考本欄今年10月9日文章)

翻看300多年的「漢奸發展史」,自可發現「漢奸」二字本就歧義多變,落在不同的政治陣營手裏,便可變出不一樣的定義戲法,漢人可用之罵漢人,漢人亦可用之罵自己人,有時候是為了區分滿漢,有時候則是為了辨別中外,隨心所欲,可圓可扁,主要視乎誰掌權、誰說了算;唯一不變的是,「漢奸」這詞從誕生至今一直是個非常方便的政治廝殺武器,它在本質上屬於一種「權力話語」,不僅可供界定誰是「國家敵人」,更可供界定什麼是「國家利益」。

然而,開口閉口談「漢奸」的人必須明白,要當上漢奸可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唯有同時合乎兩項關鍵要素始能掛上漢奸帽子。

《現代漢語詞典》不是說漢奸「原指漢族的敗類,後泛指投靠侵略者、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中華民族的敗類」嗎?《辭海》不也謂漢奸「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出賣祖國利益的人」嗎?這就是說,必須先有「外國侵略者」,然後才有機會讓人去「投靠」、「出賣」自己的「國家民族利益/祖國利益」;倒過來看,如果沒有「外國侵略者」,有些人即使再壞再差再笨,充其量亦只能叫做崇洋媚外而不合漢奸要義。如今有人口口聲聲把在美國報紙發表文章呼籲布殊「press」一下中國人權狀的泛民戰將罵作「漢奸」,豈不意味在罵人者心中,美國其實仍是「外國侵略者」?豈不暗示在罵人者心中,中美兩國仍然處於「戰時敵對狀態」?這類人平常亦慣罵美國傳媒把中國「妖魔化」,但其實,簡簡單單的一句「漢奸」罵語已足顯示他們根本沒有尊重中美之間的和諧關係,亦足反映他們其實也正在把美國等同為「侵略者」,正在「妖魔化」美國。

換個角度看,泛民陣營被罵「漢奸」,暴跳如雷、反應激烈,若是純粹出於政治計算的權謀反應,倒可理解,但假如是發自心底的真實情緒,那便容易自墮陷阱,不自覺地伴隨政治對手的音樂旋轉起舞。

泛民人士應該如何回應漢奸之責?或可參考胡適如何回應「反革命」的指控。上世紀20年代,胡適與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發生語言衝突,口沒遮攔的吳稚暉罵他做「反革命」。翌日,胡適寫信給吳稚暉,道﹕「先生對我說『你就是反革命』,我不願意置辯,因為我並不懂得『反革命』是什麼罪名。我是一個糊塗人,到今天還不很明白,今日所謂『革命』是怎樣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很明白『反革命』是怎樣一回事。倘萬一先生有空閒時間,務請顧念一點舊交情,指示我犯的是《治罪條例》第幾條,使我好早點準備,免得懵懵懂懂地把吃飯傢伙送掉了無法找回來。」

這是何等瀟灑的政治應對。泛民陣營被罵「漢奸」,與其以「漢奸」帽子回敬對方,不如冷靜請對方開列罪項,詳細指出「外國侵略者」何在、「國家利益」又何在;千萬別動氣,一動氣,便是中了陷阱,由之冒出「我永遠願意做漢奸」之類的無厘頭幼稚話語。

21世紀,香港特區忽然「滿街都是漢奸」,頓成「漢奸之都」,乍看似是奇事,骨子裏卻跟中國現代境有密不可分的深層關係。北大教授李零於12年前曾寫《漢奸發生學》,文末指出﹕

「儘管伴隨現代化的遮捲全球,人們正在向新一輪的『車書一統』步步逼近,但是種族、民族間的仇殺仍不知何時是了。特別是那些後發類型的國家,因被動適應,往往不免有遭受強暴之。如果其文明曾經古老而輝煌,如果其對手又是前仇或夙敵,即使沒有戰爭,哪怕一場球賽,也照樣繫此類脆弱和敏感。 」


這恐怕正是當下所有人都朝對方頭上拋出「漢奸」帽子的最大理由。畢竟,被外人欺壓久了,中國人最討厭做漢奸,但也正因為最討厭做漢奸,結果卻是互罵「漢奸」,滿街都是「漢奸」。這真是中國人最大的黑色幽默。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a link.賈平凹《高興》

a link.一組中央黨校教授的對話

踏花歸來



K,
週六,帶著肥仔沿著國興大道溜達,去聽一場講座。
忽然,就見四匹長得同胞兄弟姐妹般的小马儿,自由自在穿過車水馬龍的大道,兩個一組,快活得很。一對兒,先跳上了中間隔離綠化帶,哥哥是仰首過去了,小弟則就地一個打滾兒,迅速又站起來追哥哥,看得我和肥仔又驚詫又大樂。另兩個更絕,“嗖”地就跳進了花壇,真正的踏花歸來馬蹄香吶。然後,哥幾個沒事人樣,又去穿另一邊的馬路了。
小女子和肥仔一路琢磨,這幾匹小馬兒哪來的?脖子上,還拖著韁繩呐。一定,是趁爸媽睡著了,哥幾個商量:出去溜達溜達?呵呵。
***
今天午後,打了飯回家喂MAYBOY,就遠遠見著三個半大小子騎著小馬兒,在行人道上“得兒得兒”跑得歡。人啊,馬兒,比耍帥。小女子,開了雙黃燈,駕著我的馬兒慢慢跟上去,拍!!呵呵。
接肥仔放學,急著發表,崽子說:你吖,總也玩不夠,到老也這樣!挺好!
這話,是捧還是殺。臭小子!

10/29/2007

吳小莉訪張藝謀

這是「祖國利益」,非我個人榮辱
訪北京奧運會開閉式總導演張藝謀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已不是第一次訪張藝謀,以往他都是以電影導演身分受訪,這次他有了新職銜:北京奧運會開閉式總導演。現在的他每天要到奧運村鳥巢附近的一棟小樓裏上班。小樓前掛:開閉幕式運營中心。那裏保安嚴密,閒雜人等勿近。他和他的創作小組工作的區域被稱為「核心區」,有一道道封閉式的大門,沒有通行證的工作人員都進不了。工作人員笑說因為那裏正藏中國現在最大的秘密: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方案。

張藝謀就是從核心區走入我們的訪談間。我們討論的第一個話題,是運營中心牆上一個特殊的標語:「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

張:張藝謀 吳:吳小莉

張:祖國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我們主要的標語之一。

吳:每天看看標語上班壓力大不大?

張:沒問題,標語是標語,我們自己還有自己的一個藝術創作。

吳:你告訴我們現在進入什麼樣的階段?

張:現在可以說創意基本上完成了,現在轉入實際操作、排練階段,應該這麼說,因為我們的創意差不多從去年三月開始吧,到現在已經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基本創意。應該說是大圍的創意。當然在排練和實施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很多細節,需要微調,但是總的創意不可以更改,因為它有很多技術上的、先期製作的東西都已經開始投入了。

吳:你的創意在投入前我們就向全世界去徵集,後來有十三個方案,變成五個方案,又是四個方案。這個創意是從四個五個方案中融合起來的,還是重新來過的一個創意?

張:融合又重新來過,再融合再重新來過,再推翻再重新來。大約反覆了不知道多少次。

只許成功的單程路

吳:我知道現在已經在進行大量的綵排,是幾千人的綵排嗎?

張:沒有那麼大,但是由小看大,因為都耗費資金嘛,也不要浪費,所以所有的大場面,都由小看大,先打小樣,先看小樣的質量,從小樣上去磨合音樂動作和舞美裝置的配合。

吳:我記得你接受一個外國媒體的採訪,你說這個是只能成功的,如果失敗的話只有死路一條,那時候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張:也不是,其實我是開玩笑,他們把這個弄大而已。也不是死路一條,但是這麼重要的事情,放在任何一個人來做這個工作,在我這個位置上,都是只能成功的。你只有這次機會,不像你說拍電影,我可以拍三部垃圾,那也無非就是一個人被而已,而且也可能第四部不錯,以說明我好像功力還在。這個不行,因為這代表中國人,代表全體中華民族。也許這還是唯一的一次機會。至少在現階段,我們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再次舉辦奧運會。很難嘛,所以我們常常講百年圓夢。這個時候你承擔的任務就是無論你怎麼想,它也是只能成功吧。

吳:我記得你獲選總導演的時候,你的團隊也提出了一個方案,而且奧組委覺得不錯,所以才選你做總導演的,那時候你的方案主題構想是什麼?

張:現在還是不能透露那些應徵方案啊,但是也不是僅僅只是我們的方案不錯,才選擇我來做導演,我覺得還是一個方方面面的綜合考量,至於最後怎麼拍板,我也不知道。到現在也不知道,我也不去想,只是覺得能夠任命我做總導演,是我非常大的榮幸,也是在我的創作生涯中最難得的一次機會。所以從接受這個任命開始,我就一秒鐘都沒敢鬆懈。腦子總是在想,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得好,怎麼做得好……這個好的標準當然因人而異,但還是包括一定的創新,有一定的獨特,一定吸引人的東西,這些基本的東西一定要有。

沒空間中的創意空間

吳:可不可以描述一下奧運開閉式的流程?

張:從倒計時開始,如果還包括前邊我們稱之為儀式前表演的話,大約還會超過三個半小時,儀式前表演,倒計時,接是開幕,接就是文藝表演,升國旗,文藝表演,下來就是會旗,然後就是運動員入場,等等一系列的流程。可能先讓運動員入場,接會旗,接傳火炬,點火等等。所有的導演要是製作奧運活動的時候,都必須遵循這個嚴格的程序、流程,我們叫規定動作,任何局部的調整,都需要徵求國際奧委會的意見,他們是對方案作最後首肯的人。

吳:現在能夠發揮最多創意的部分是開幕儀式還是文藝表演的部分?還是在運動員進場時也可以發揮創意?

張:都有,所有部分你都可以有創意,國際奧委會都鼓勵你有新的創意,但所有的部分你又必須按照他們所要求的東西去展示,不可以隨便,比如說運動員入場式吧,大家現在覺得這段時間都偏長,佔去一兩個小時,兩百零五個國家和地區,那你實在不能亂來創意啊,讓大伙停下來跳舞唱歌,時間一下就長了。另外也未必得到允許,所以很多東西你可以去想,但是他們也有限定。

氾濫晚會文化中的格調尋求

吳:不到一年後的那一天,大家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開幕式?

張:我覺得從內容上來說,就是我剛才講的這些,總的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文明和諧、我們的歷史、我們的今天,和包括我們人類的世界,大方向都是這樣子,還有奧林匹克精神,實際上在所有的細節,我們都追求它的獨特性,都追求它的視覺吸引力,都追求它的感情共鳴,這些都是我們要做的功課。所以這個只是從倒計時開始,我們希望當天晚上一步一步把觀帶入一個讓他們覺得非常非常好看、有意思的夜晚。獨特的、很有魅力的夜晚。我們都想這樣子。

吳:是不是會集聚聲光效果、燄火效果,加上鳥巢那個造型這樣一個特殊的展現?

張:所有的吧,國家體育館、國家體育場、鳥巢,我們可去過很多很多次了,鳥巢很獨特,造型很獨特。在這個地方舉行大型活動是一定要有很獨特的感覺,尤其這是第一次,所以所有東西,剛才講的所有東西,都是需要我們考慮的。你知道最難的就是創新,我們常常說中國是晚會最多的國家,一個中國的普通導演,可能一年的晚會製作量,是外國導演的十倍;我可以這麼說,由於我們的晚會幾乎氾濫,所以導致中國老百姓對晚會的某種常規性,某種因循守舊,一成不變的東西很感厭惡、反感,所以這就構成一個很高的品位要求,就是你如何讓老百姓覺得它不是一個俗極了的晚會。我們老開玩笑,這是一個很精緻的晚會,老百姓也是不會滿意的,他們在氾濫的晚會的審美教育中,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意識,這對任何導演來說都是一張很難的答卷。但我們現在就是要知難而上,還要擔當這個工作。

吳:聽說為了配合開幕式的表演,鳥巢還作了一些設計上的改變?

張:其實從另外一個意義來講,我們這個團隊介入都晚了一步,這是我的看法。要是最科學地介入,應該是在鳥巢剛開始施工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完善了我們的創意。若在那時候跟施工一塊去做,出來的效果就會特別的好,當然因為各種原因,這是不可能的。鳥巢基本上已經蓋起來了,快蓋成了,我們的創意才完成。我們團隊進入晚,創意完成之後,才對鳥巢提出很大的要求,他們還要必須再加做一些我們要求的東西,這樣子工期啊,時間啊等各方面就很緊,但是我們還是得到鳥巢建設者們最大的支持。他們知道他們一定要保證這個運動會的成功。後來有一些我們叫他們做的工程,其實是基礎工程,來配合表演。他們又加進去了,加班加點地做,沒法子,這是一定要做的,你不能讓那個表演就在平地上進行,滿場跑就跑完,那樣子肯定缺少神奇性嘛。

後語

【明報專訊】雖然在保密協定下,張很多時候只能說個「不可以說」,但他還是透露了一些創作中的閃光點。面對中國人對開幕式強烈的期待,他笑說:「我這個人很怪,壓力愈大,愈有勁頭。」「作為領軍者,如果我都忐忑不安,其他人怎麼工作?」對於外界的褒貶,他已榮辱不驚。他說開幕式方案已定,也得到北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通過,在綵排後只會進行微調。至於國際奧委會滿意嗎?他語帶玄機地說:「滿意!」「而且是非常滿意。」他意猶未盡地轉身強調。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會帶來什麼驚喜?值得期待。


■Info

此文摘錄自鳳凰衛視《小莉看世界》張藝謀專訪,此專訪於今晚9時50分至10時30分播出。

[文/吳小莉]

郭培凱與《色,戒》

李安《色,戒》幕後一瞥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郭培凱 教授
《明報月刊》
李安導演的《色,戒》榮獲威尼斯影展會獅獎,他稱本文作者為「顧問」。從開拍念頭浮現、劇本翻譯修改以至開拍後期片頭字體的構思,李安時時詢問「顧問」意見。本文記述了大導演工作的細節,彌足珍貴。--編者

  李安的助理打電話來,說導演要請我去參加酒會,然後觀賞香港的首映,沒說二句話,電話那頭就興奮起來,大聲說,太棒了、太棒了,導演得了大獎,太好了,你有沒有看到他領獎?我說沒看威尼斯影展的頒獎禮,是從新聞報導上得知的,他又興奮地大叫,哇歐,太好了,太好了,他們沒辦法,一定要紿他最大獎的,沒辦法不給的。我心想,小夥子高興得語無倫次,也該稱讚兩句,就說,你們跟著導演做了那麼久,都是有功之臣,電影拍得好,你們每個人都有貢獻,金獅獎表揚整部影片,也就表揚了每個參與制作的工作人員,你當然也有份了,小夥子突然謙虛起來,音調降低了,說沒有啦,我沒做什麼,只是打打雜,都是因為導演拍得好。

  我和小夥子相熟,是因為李安拍《色,戒》,只要人在香港或大陸,都由他和我聯絡,經常打電話來,說導演想跟你說話,有沒有空啊?在他心目中,「導演」就是「那一個導演」,是與李安畫等號的,不說姓名,似乎有點避尊者諱的意味,別人則是張導、林導,想來無法相提並諭。他時常奉導演之命,拿一改再改的劇本資料給我,要我提意見,見面時畢恭畢敬的,我想,那是我沾了「導演」的光。有一次,他接我到松江的上海片場去看拍攝,路上問我,和導演是老朋友嗎?我說,我們在紐約認識的,多年了吧,談得來、每次他有了什麼想法,總會跟我討論一番,然後就認認真真送資料來,我當然也就認認真真地看,認認真真提意見。導演很謙虛,對意見,一定仔細思考,然後說出自己的看法,再和你商量。我也就以「諍友」自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是個真誠的人,真誠對待電影,真誠對待工作,真誠對待自己的藝術感覺,也真誠對人,讓人願意為他做點事,的確是當導演的長才。小夥子說,是啊是啊,我就一心想幫導演做點事,幫他把事情做好。

  放下電話,不禁感到欣慰,覺得李安得獎是實至名歸,而每一個為他工作的人都為此高興,與有榮焉。
 
 拍個不同的張愛玲

  李安第一次為《色,戒》找我,在一年多以前,是另一位助理從紐約打電話來,但是同樣一句話,導演想跟你說話。我倆寒暄了兩句,他就問我有沒有讀過張愛玲的《色,戒》。

  「不記得了,怎麼?」「我想拍一部張愛玲的電影,你可不可以看看故事、提點意見?」

  我心想,怎麼又是張愛玲?他好像猜到我心底的疑慮,就說,想拍個不同的張愛玲,那口氣就像當年打算拍《臥虎藏龍》,找我談王度廬,我說,又是武俠片嗎?他回答說,想拍個不同的武俠片,追求「俠」的精神不同,就是有新想法,流行的辭彙就是「創意」,這次是輪到張愛玲了。於是,我就重新找出了「祖師奶奶」的作品,仔細看了一遍,思想有什麼特別的張愛玲精神。故事不錯,像個電影劇本的初稿,有的地方刻畫入微,有的地方卻粗枝大葉,只有一個輪廓,可以編出許多花樣精神嗎,也的確有特殊之處,尤其是結尾的轉折,獨具一格,是張愛玲的冷酷與殘忍。

  過了幾天,又打電話來,談了許多故事細節,特別是人物角色的性格。物色演員,說容易也容易,因為到了這份兒上,李安大導演的戲,當然是戲挑人,不是人挑戲,說難也是難,因為他對每個角色的塑造,已經有了大體的輪廓,而且有特殊的要求,以配合心中追求的藝術感覺。記得他拍《臥虎藏龍》,女主角玉嬌龍的選角,就煞費苦心,跟我談過好幾次,一起分析玉嬌龍的性格,要端莊之中潛藏著野性,純潔深處有一種天生的譎詐不羈,當然還得是不可方物的嬌美,令人為之驚豔。我說,抽象描繪人物,也只能描個八九不離十,可是要我選角,我是一籌莫展。他苦笑說,真是令人頭疼,這角色要挑大樑,整出戲要她撐上半邊天的。後來怎麼找到的女主角,那是導演的本事,我就不知道了。這次拍《色,戒》,又是女主角難找,要純真得青澀,又要有幾絲潛藏的風騷,同時具備天使與狐狸精的個性,是個人生經歷單純,內心情欲複雜的人物,假戲卻又真做,想玩火卻惹得烈焰焚身。李安說,他打算找個新人,自己塑造個演員。正式進入選角階段,李安不再和我商量,因為我對演藝圈幾乎一無所知,他當然也清楚。
劇本修改一絲不苟
李安給我看的劇本,是他改過一次的,可是他堅稱是初稿,還要大修。我提了不少意見,尤其是涉及歷史氛圍的細節部分,有些語詞表達的方式不妥,有些應對的關節彆扭,都要改。我建議他去找幾位常年生活在上海的老克拉,聽聽他們的意見。後來他來香港拍片,正逢我組織了一個國際人文會議,來了好幾位研究上海近現代史的專家,就一一給他介紹了,要他到上海時可以諮詢。有的是研究上海城市地理變化的,有的是研究上海文化變遷的,還有一位是研究七十六號(汪偽特工總部在極司菲爾路七十六號)秘密機關的。   
影片已經開拍了,時間很緊,他還都一一求教,力求精准地掌握時代氛圍。

  他請我幫的一件大事,是把劇本的英文修訂稿翻譯成中文,以便再做修訂,我這才搞清楚,他編訂劇本的編劇流程,原來是如此繁雜,也因此而精密仔細、先有大綱,寫成中文初稿,譯成英文,有了英文初稿,再修訂改寫英文稿,寫出英文二稿,譯回中文,就有了中文譯稿,再用中文譯稿來修訂,他自己也參與定稿,就可以開拍了。我問,為什麼要翻來翻去呢,他說,因為有兩個編劇,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美國人,他要讓他自由發揮,同時又能吸取兩者之長,如此,拍出的影片可以同時照顧到中國觀眾與歐美市場,我聽了,茅塞頓開,才知道李導演果然不同凡響。同時照顧藝術與市場,不是我這種書呆子。我太忙,無法獨立擔當翻譯,於是請了一位翻譯家負責,自己只做潤色的工作。突擊了一個多星期,譯稿全部交差,至於導演怎麼處理最後的定稿,如何運用來回修訂的劇本,就非吾所知了。
參考史科重現實景
影片開拍之後,李安總想安排我去看他拍攝,我卻一直忙,抽不了身。他說香港變化太大,連香港大學的實景都沒法拍,只好另外找了一處,搭了景拍。去檳城拍片,也是拍香港的部分,問我有沒有興趣走一趟。我說興趣是有,時間卻無,只好割愛。最後安排我到上海去看他搭的景,說是按照歷史實景重現的一九四0年代南京路,用了上海檔案館的資料,每一家店鋪都經過詳細考證。我去了,不過,那天下著雨,無法拍外景,只能抓緊時問補拍一些室內的鏡頭。我看到的一景,是湯唯飾演的王佳芝帶了易先生(梁朝偉飾)到裁縫鋪裏做西裝。一個鏡頭拍了一上午,NG九次,才算完工,讓我深切體會了電影表演原來是個體力活。
片頭字體精心構思   
攝製期間,李安開始思考片頭的美術設計,他拿不定主意片頭要用什麼字體,是電腦美術字,還是請書法家題字,還是用刻印。我說,你去找找宋版書,特別是北宋版的,有些字體端莊大方,又不減秀麗。臺北中央圖書館(現改名國家圖書館)所藏宋版《李太白集》和《杜工部集》我用過,字體都漂亮得不得了,一定可以用的。我同時給他介紹了好友區大為,區兄的篆刻別具一格,剛健峻嶠之中不失嫵媚。後來,這兩項美術設計都蒙導演採用,讓我竊喜不已,覺得自己眼光不錯。

  我去上海看拍攝時,李安跟我說,進度滯後了好幾個月,要抓緊時間,拍攝完畢,他回到紐約剪輯,開始沒日沒夜地工作。有時打電話來,沒找到我,留話說他會工作到深夜,請我打回。有一次,我出差回來,他的紐約助理打電話來,說導演有急事找找,找了兩天了。李安問,當時汪精街偽政府正式的稱號是什麼,我說,不是「國民政府」嗎,他們自稱南京政府足為了方便,也沒錯的,總之不會自稱偽政府。他說,這個自然知道,只是想知道還有什麼稱號。我幫他查了查,也查不出還有什麼更正式的稱號,第一天告訴他,汪精衛沒改國號,也沒改國旗,只在國旗下方添加了六個字「和平反共救國」。

  他說,這些都知道的。「既然都知道,還那麼緊張找我?」「只是想確定一下,萬全之計。」我不禁哈哈大笑「你就是仔細,比研究抗戰時期上海史的專家都仔細。」「仔細點沒錯,疏忽就麻煩了。影片會先去威尼斯,九月二十二日在香港首映,你安排一下,一定要來看,我把你也列入了影片的credit,是顧問,學術顧問。」

  再來就是威尼斯影展得了金獅獎。影片到底如何,我還沒看到,只好說說幕後的吉光片羽。

******
色之必要
【聯合報╱◎鄭培凱】 2007.10.08 12:55 am
導演內心存在色彩的隱喻,「戒」是死亡的黑色,是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的,「色」是鮮血的猩紅,生猛鮮跳,汩汩勃勃,是祭壇上的犧牲……

李安的《色,戒》上演了,列作三級片,十八歲以下不宜。我在香港看了首映,冠蓋雲集,城中有頭有臉的人物,政商學藝,都來到國際金融中心,觀賞梁朝偉與湯唯在銀幕上赤身上陣。梁朝偉沒出席酒會,說是在北京拍片,章子怡卻迢迢千里趕來搶鏡頭。湯唯和王力宏倒是乖乖的,像金童玉女,隨侍李安大菩薩,不離左右,亦步亦趨,在鎂光燈下閃爍。隨後的報章評論都說好,都說性愛場面拍得好,有必要「兒童不宜」,點出了間諜特務時時刻刻生活在恐懼之中,隨時就有生命危險,只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在肉體歡娛之際,才有「活著」的感覺。

《色,戒》所展現的抗戰時代場景,不是可歌可泣的壯烈,不是慷慨就義的豪情,是從大特務易先生(梁朝偉飾)與女間諜王佳芝(湯唯飾)眼中看到的畸形與扭曲。色誘的下場是死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隨時隨地是死亡,是恐懼,是戒慎戒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死亡的黑色陰翳撒開一張鋪天蓋地的大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死亡是必然的結局,性愛則是偶爾疏漏的網眼。在網眼中轟轟烈烈進行一場陰陽交泰,水火相濟,來肯定自己還活著,還能生龍活虎,以暫時的肉慾刺激超越死亡籠罩的恐懼看《色,戒》,我隱隱約約感到,導演內心存在色彩的隱喻,「戒」是死亡的黑色,是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的,「色」是鮮血的猩紅,生猛鮮跳,汩汩勃勃,是祭壇上的犧牲。

色之必要,性之必要,三級之必要,在《色,戒》中確有此必要。我突然想起痖弦〈如歌的行板〉中的詩句:「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歐戰,雨,加農炮,天氣與紅十字會之必要/散步之必要/溜狗只必要/薄荷茶之必要……」那是詩人讀了海明威小說後的詩情,一切必要都是詩的必要,是感性的必要。李安讀了張愛玲〈色,戒〉,也有感性的必要,詩情的必要,拍電影的必要,就不可避免,有色的必要,戒的必要,黑的死亡的必要,紅的鮮血的必要,性愛的必要,「兒童不宜」的必要。

色之必要,性之必要。讓我又想到近代儒家經典在復興國族中的扭曲:身體髮膚,雖然受之父母,卻屬於黨國,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大義,不敢不毀傷。失節事小,亡國事大。不過,李安電影拍得好,犧牲小我是《色,戒》,完成大我是電影藝術。

【2007/10/08 聯合報】

鄭依依寫鄧小宇


K,
只是在《號外》三十年酒會上,遠遠見過鄧小宇,他是在高臺上。似乎,那一日,不少人期望鄧能夠出現,給對七十年代香港好奇不已的小女子,帶來些懸念。
陳冠中,那日依然披頭士長發,介紹不少圈子里的人給小女子,不過就沒有鄧,他說:等一會兒,鄧小宇也會來。
記得,那晚也是全場只有小女子一個中國記者。我啊,并不覺得是個記者吶,只是帶著一股好奇,想看看所謂“潮流界”的人物們。那些《號外》紀念刊作品真跡,和一百0八將的說法,真是教我喜歡。
當晚,是有些隔膜的,可歐陽兄卻說,你很和香港搭調啊,一點也不“外”。
其實,是有點可惜,因為不得不離開夢城,否則那個圈子里的“人物”,該是也一一聽過故事了,比如“姑奶奶”。
夢城啊,原諒我的貪玩兒吧。

懷念錢瑪莉 尋找鄧小宇——《穿Kenzo的女人》的誕生
2007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當被定義為貪錢與性格頑劣的「港女」形象,以其尖酸勢利掩蓋拚搏上進的新一代女性特質時,我們懷念起《穿Kenzo的女人》錢瑪莉——那位在七十年代,為了狄波拉會和她的姊妹一樣買Pierre Cardin絲巾而不忿的事業女性錢瑪莉,雖也拜金,倒還會為了同行紐約的同事頓頓中餐館而鬱悶,為午餐只能吃齋粥以儲錢結婚的女下屬而黯然。
「港女」,始終不是Mary Chin的那個class──階級除了社會地位之外,it means something,譬如修養與品味。「我希望,不要把『港女』的壞,都計入錢瑪莉的帳吧。」錢瑪莉的塑造者、《號外》雜誌創始人鄧小宇為他筆下人物而辯護。
「港女」以挑剔男友家世長相而在網上備受攻擊,同樣想釣金的錢瑪莉,與「港女」有何不同?
「錢瑪莉有她自己的價值觀,帶有外國的觀點,有些事會看不起而投以白眼,也對香港很多事看不過眼,可她的性格也不是那麼乞人憎的。」全世界都有恨嫁入豪門的女子,然而「過去的女子或會當成心裏的小秘密,如今卻有更多『港女』肆無忌憚宣之於口吧?」

品味之必要
恣意白鴿眼而不顧玉女心經第一條戒律:矜持,港女緣何犯上?鄧小宇估計:「是否社會貧富縣殊太利害,雖未至於笑貧不笑娼,人人都覺得無錢就唔掂?」他認為過去消費的程度,不如現在深入至社會每個階層,「普通OL看《東Touch》,也有整版的手袋推介」,包裝成了生存的法則,消費已從炫耀漸變成基本,每個OL無論如何都要到米蘭站買個手袋傍身,鄧小宇慨嘆「這樣的社會很可悲!」
他尋問,香港人還有精神生活嗎?「精神生活很重要,讓人不會過於看重某些東西而成為奴隸。」
《號外》曾被認為是鼓吹消費的始作俑者,鄧小宇說這是先後次序的問題:「當時名店Joyce還剛在港開張,只引進少數名牌,得一小撮人認識與購買,未成氣候。《號外》認為香港自稱國際城市,應該知道外國潮流如何。」
他自豪的是《號外》從沒有像八卦雜誌那般將名媛髮型衣飾逐一計算價格「然後指她戴了幾疊樓上身」,「那身行頭不必要擁有,只要懂得欣賞和認識便可,」成了腦海中而非實質的資產,「那麼要是買不起名牌,也可尋相近風格而低二、三線的衣飾;我看Giordano Concept便好得不得了,那麼簡約而平價,多高興!」不必像三太、四太般對名人版趨之若騖,也可低調地與時裝潮流「與時並進」。
不是港女又是誰
《穿Kenzo的女人》是這樣寫成的:有天,《號外》收到一篇關於香港大學民歌音樂會的投稿,作者筆名錢瑪莉,落入鄧小宇法眼,「這名字靚、有霸氣」,於是以之為筆名,開始描寫了七十年代「爆出來的新女性生活」。
這些女子憑一定的學識或家世,成為時裝買手,與外國客戶周旋要懂英語,又要跟廠商交涉,絕不可心慈手軟,逼出一身巴辣進取的性格。她們獨立能幹,鄧小宇以凌厲的筆法,加之以想像,寫出她們對愛情的慾求、人生的迷茫,栩栩如生。「我這兩年重看這些文章,也不曉得自己怎樣寫得出來。」
他正考慮,將九十年代在博益的《穿Kenzo的女人》單行本,重新修訂出版——還將以鄧小宇本人身分,點評一下錢瑪莉來到今天,「是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或是北上大陸遇上精英分子?」七十年代的錢瑪莉到今天都已行將六十吧,「但如葉潔馨、文麗賢,她們看來還不像咁老,仍滿有精力和活躍,還是很girlish的。」鄧小宇賞識的說。
倒是今天,他問,還有如年輕錢瑪莉的那樣亮麗女子嗎?「徐子淇手上有了一些籌碼,學識與家底,還要看她將來如何發揮了。」
文化界邊緣人
二○○五年,網上有個尋找鄧小宇的小行動,博客們齊來發掘他的背景,也只有簡單訊息如「尤敏電影《小兒女》童星」——原來雖是備受喜愛的千面寫手,鄧小宇卻非文化界常客,即使他○四年四月重新為《號外》執筆,讀者對他也未盡了解:「我一直都站在這裏,還要尋找的話,倒是有點失望呢。」
「我是文化界極邊緣的人,並不與文化圈子相熟,」鄧小宇解釋他身分神秘性:即使曾經為《快報》寫專欄,也一直未跟編輯見面。他與陳冠中是九龍華仁書院同屆同學,曾赴美國譚普大學念傳理系碩士。「中學時,受《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影評人如羅卡、陸離、石琪、綠騎士影響,愛上看藝術電影,還連帶看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和小說。」
那時他是自卑的瘦弱大近視,「便透過另類音樂和電影鞭撻自己,要人家不要看不起鄧小宇」,去看法國電影時碰上黎海寧,「那時剛經歷六七暴動,左派家庭出身的她也在學校受到壓力,我和她以及另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個怪怪的搭船過海到大會堂第一影室看放映」。
可是要得十八歲才可成為會員,「爸爸卻很支持我,把他的會員證借我們,我很感謝父母的支持,」還包括讓他放洋選修冷門的傳理系。
《號外》救了我
他念電影,原以為回來自然可以當上導演,卻發覺喜愛個體行動多於控制別人的性情並不適合。剛好隨他啟蒙而看電影的陳冠中找他辦《號外》,寫專欄,「是《號外》救了我,讓我創作有了宣泄的渠道」,他自小作文成績即很高分,明明沒去過旅行也可寫出文情並茂的《秋日郊遊》,「寫作給我滿足感,否則或更痛苦呢。」
由是,他一邊打理家族航運生意,一邊業餘辦《號外》,曾經一度脫稿甚至停筆。二○○二年,生意賣盤後,他仍在任為管理層,如今合約已滿,「已退經休無做了,但如今實在資訊太多,看電影電視時間都不夠用,很多片子都看不完——譬如近期的《交響情人夢》、還有《東京鐵塔》:日劇總有份傷感的情很動人,是香港拍不出來的。」感性的他,還會跟片子玩鬥智遊戲:「看它如何發展下去,猜得到便很沒趣,但若它以一句對白化解所有呢,那多利害,樂趣便這樣來了。」
文/鄭依依
******
七十年代的Sex and the City
2007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穿Kenzo的女人》從一九七七年十一月開始,在《號外》連載至一九八四年,是雜誌最長壽和引起最多爭議的專欄,寫的是圍繞四個女子的生活,如今讀來,人物設定如同前幾年風行一時的美國電視《Sex and the City》:
主角錢瑪莉聰敏美麗,如同一班姊妹中的頭領,「其他人都Look up to 佢」,所以男友都得比人優秀,和兩個上得台面的伴侶Andy和鄭祖蔭周旋;
Martha是高級行政秘書,為人保守,姊妹們邊暗諷她「密實姑娘假正經」,邊為她不肯主動找男友而心急;
Jan開放,膚色黑而頭髮鬈,歐遊回來後不怕大膽而大聲談性,總在洋人堆中糾纏,被譏為「湊鬼」;
Mimi是製衣廠太子女,嫁予美國老實華僑,生下的女兒改名「Mary」,希望女兒像她老友錢瑪莉那般本事。
錢瑪莉如此形容自己:「我是屬於那類『too good to be married』的女人,我的威勢、我的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我的美麗、高竇和單身,但假如我的美麗一旦消失,那麼我的高竇、單身就會馬上失去了意義,而我亦會淪為別人的笑柄。所以,很簡單,我是不能老!」
至於姊妹們:「也許我們很須要重新估計一下本身的條件,試想,有誰能忍受個aggressive如Jan的妻子?Martha用高傲去掩飾自卑的路線是否行得通?而Mimi,拿走了她身上的名牌,她還有什麼足以自豪?」
跟建築師男友Andy她又擔心:「Andy 和我都是不折不扣的中產階級,兩人加起來的人工才二萬多,如果再供間半山區的洋房,剩下來那一萬元不到可以夠我做什麼?那天在怡東酒店碰到文麗賢,她腳上穿了對Christian Dior,當時我也了對Christian Dior,但不知怎的,一陣挫折感頓然湧上心頭。嘿,文麗賢,Christian Dior在她眼中算什麼?我相信她整個衣帽間都是Christian Dior鞋,而我就只有這兩三對(兩對to be exact)!但如果我嫁了Andy,我今生今世就注定永遠只有兩三對Dior、一兩件Geoffrey Beene、一兩件Marc Bohan、一兩件聖羅蘭,什麼都只一兩件,多不痛快!」

閱讀期待。Wolf Schneider《偉大的失敗者》


偉大的失敗者──21個雖敗猶榮的故事 GroBe Verlierer(德文)
• 作者:伍爾夫.許奈達
• 原文作者:Wolf Schneider
• 譯者:薛文瑜、闕旭玲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2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59017
• 裝訂:平裝

天天向上﹕失敗學也是人生必修的學分
2007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儘管我們常對成功者心嚮往之,但我們也知道太多成功背後的黑暗故事,當然更別說人們一旦成功,就會自認他的成功是必然,因而傲慢張狂,讓人討厭了。對成功者的反思,十八世紀英國大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1688-1744)有過這樣的詩句﹕
英雄們多半相同,這點人們都知道,
從馬其頓亞歷山大這狂人大帝到北歐海盜。
他們那奇怪的生命目的,
就是要把全人類都製造成他們的仇敵!
他們絕不回頭再看,只是望前面,
但視線卻不超過鼻尖一點點。
而搞政治及自認聰明的人也不遑多讓,
他們狡猾的部署一切,以精打細算的眼光。
他們在別人鬆弛不設防裏得到利益,
這並非真的聰明,而是利用機會佔了便宜。
因而敢征服、敢欺騙的得到報酬,
把惡徒說成很偉大豈非很荒謬。
視居心不良為聰明,瘋狂野蠻為英勇,
這豈非愚中之愚,凶中之凶。
而那些用高貴手段做高貴之事的人成功固然好,
從使失敗,也含笑被放逐或戴上腳鐐手銬。
前者如羅馬賢君奧瑞琉斯,世界應讓位給他,
後者如受死的蘇格拉底,他們才算真正偉大!
因此,我們稱讚成功,但也有保留。這不是對成功者的嫉妒,而是對更好成功標準的渴望。如果人類都能透過正正派派的高貴手段來追求高貴之目的,一人成功,兆民有慶,這樣的成功才配得上稱為真成功。如果你的成功是別人的噩夢,又有何益?
人們嚮往成功,但也批判成功。而對於失敗,也同樣有一種曖昧的情愫,那就是我們一方面排斥失敗,不希望自己也成為那長不見底失敗隊伍裏的一員,但另方面我們對古往今來那些出名的失敗者也滿懷的同情、悲憐,有時候甚至還會為他們鳴不平。而另外有些失敗者則讓我們心生警惕,失敗者以他們的失敗在替我們的人生開課。而無論成功學或失敗學,它們都必修!而德國漢堡新聞學院(後改名為亨利.南恩新聞學校)前院長伍爾夫.許奈達(Wolf Schneider)所寫的這本《偉大的失敗者》,就可以當做失敗學的第一課。
耶穌是人類最偉大失敗者
人的失敗與成功相同,都有太多可以反思的空間。有的失敗者是因為愚蠢自大、優柔寡斷;有的是時機歹歹,遭到成功者的排擠打壓;有的則是逆勢而為,千山獨行。但不論失敗的原因為何,它總能讓人一掬同情之淚。而這淚並不只是為失敗者而流,也為我們自己而流。因為失敗者使得我們對不是那麼如意的人生,也多出了安慰。而最重要的,乃是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偉大的失敗者,他們在倒下時,留下了動人的身影。我認為,耶穌大概是人類最偉大的失敗者了,他的被釘十字架,已為人打開了一種新的可能。而蘇格拉底也同樣是個偉大的失敗者,他用自己的死亡,替人類開啟了另一盞燈。而在中國人社會,我們為什麼都推崇兩個偉大的失敗者關雲長和文天祥?那不正因為他們用失敗創造出了典型!
這部《偉大的失敗者》雖然說是講21個失敗的故事,但真正被點名的卻約30人。有的失敗者本身並不偉大,但因為是在偉大的事件裏失敗,因而分沾到了偉大的光環。如「鐵達尼號」的船長愛德華.史密斯、法國大革命時失敗的法王路易十六等。但除了少數例子外,絕大多數被點名的失敗者,的確都極有可反省性。德國裁縫師出身的技術專家貝林格為了證明裝上翅膀能飛,結果在萬眾面前一跤栽進多瑙河,這雖是羞辱的失敗,但在人類飛行史上,這種失敗算得了什麼?二戰德軍將領隆美爾元帥下場悲慘,但卻無疑是軍人的永恆榜樣。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哲古華拉則是浪漫的失敗者,他點燃了人們殘存的浪漫火焰。2000年美國大選失敗者戈爾,則替污濁的政治帶來清音。學術以及文藝界裏,藉破解德軍密碼而讓英國勝利的數學家涂林、父子相爭卻敗陣下來的音樂家老約翰.史特勞斯,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的哥哥海利希.曼,畢生落魄的梵谷……這些失敗者都讓人扼腕慨嘆,而壯志未酬的工運之父拉薩爾,以及後來下場悽慘的俄國革命家托洛斯基,他們的失敗或許反而更好。失敗者的故事說不完。如果說成功者替人類帶來的是某種可能性,而偉大的失敗者則是讓人類失去了某種可能性。人們有時候會懷念失敗者,其實不過是想那種失去的可能!
二十世紀末,美國「軍事史學報」推出了一種叫做「如果不是這樣主義」(whatifism)的歷史反向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指出,許多歷史的重大變化皆純屬偶然而非必然,意思是說,成功者的成功並非必然,失敗者的失敗也非注定。成功者也不必太過自大驕傲,失敗者也才有更多材料供人去思考。
本書作者伍爾夫.許奈達說,如果美國沒有南北戰爭,而是林肯讓南方獨立,相信美國南方的奴隸制也一定會很快結束,美國南北兩國自行發展,應該會有一國是地球上最友善的國家吧!我喜歡這種反向思考,成功者經常把強勢支配價值帶給,這時候我們遂反而希望用失敗者的故事來平衡。有平衡,才有智慧,這才是成功學和失敗學都必修的道理!偉大的失敗者──21個雖敗猶榮的故事 GroBe Verlierer文/南方朔
編輯:陳立衡
*****
從偉大的輸家身上 得到感動與啟發
  當前世界人口約為百餘年前的四倍,奧運百米賽跑的參賽人數則為五十倍,但獎牌仍然只有三面。如今,在「競爭」成為大眾運動的年代,「輸」已成為常態。當全體人類成為物種演化的佼佼者且昂首闊步之際,每一個人的最真實際遇,卻可能是「失敗」。但是,失敗也可以很偉大!
  德國傳播界大師伍爾夫.許奈達以古今歷史知名人物為主題,透過輕鬆的筆觸、豐富的文采,描寫二十一個失敗的故事:有人敗得很愚蠢,有人運氣不佳,和舉世尊榮擦身而過,有人一輩子倉皇掙扎於他人的陰影,有人從雲端跌落谷底,也有人生時為輸家,死後卻擁有全世界……。  《偉大的失敗者》並非改寫「成功」的定義,而是藉由名人的生平故事,帶領讀者坦然面對「失敗」,且在瞭然的慰藉中,迎向積極人生。這些人物包括:歌利亞、貝林格、史密斯、隆美爾、切.格瓦拉、戈巴契夫、高爾、莉澤.邁特納、艾倫.涂林、瑪麗.斯圖亞特、路易十六、威廉二世、老約翰.史特勞斯、海利希.曼、倫茨、 費迪南.拉薩爾、托洛斯基、王爾德、漢姆生、畢希納、梵谷、邱吉爾、鄧小平、尼克森等。
  許奈達認為,就因為「失敗」是如此普遍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我們效法的典範絕非勝利英雄,而是那些不怒氣沖天、還會微笑的失敗者。從偉大的失敗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安於地球上最常見的失敗宿命,繼續奮力前行。  「文風高雅、考據詳盡,作者獨樹一格的臧否人物,引人入勝——這就是《偉大的失敗者》。一本了不起的書。」     
──《世界週報》
  「一本相當輕鬆有趣又能撫慰人心的書。」
──《明星週刊》
作者簡介
伍爾夫.許奈達(Wolf Schneider)
  曾任美聯社駐慕尼黑新聞特派員、《南德早報》駐華盛頓特派員、《明星》週刊出版部負責人、《世界日報》總編輯及北德電視台(NDR)訪談節目主持人。一九七八年起擔任德國著名的亨利.南恩新聞學校(Henri-Nannen-Schule)校長,長達十六年,培育許多新聞人才,是德國傳播界大師級人物。
  現年八十二歲的許奈達至今筆耕不輟,目前二十餘部著作中,除經典作《新聞工作最新指南》(Das neue Handbuch des Journalismus),還有一系列修辭叢書,引起德語讀者廣大迴響,例如《學校忘了教我們的生活德語》(Deutsch f?rs Leben. Was die Schule zu lehren verga?.)。他曾說:「我希望我還有幾年好光景,然後最好能在工作時鞠躬盡瘁。」

閱讀時光。《到底是張愛玲》


到底是張愛玲
作者/ 劉紹銘
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301
商品語言/ 中文/簡體
裝訂/ 精裝
原幣定價/ RMB$18.00

《到底是張愛玲》
著者: 劉紹銘 國際書號: 9789620427060
譯者: 頁數: 160
定價: HK$60 字數:
原書名: 到底是張愛玲
版次: 1
分類: 西方文學理論
出版日期: 2007/10/01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張愛玲遺著版權落誰家?
2007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講開張愛玲,不能不提提最近的版權官司﹕話說「皇冠」響大陸控告幾間出版社侵犯版權並要求巨額賠償 ,因為,張愛玲生前曾立遺囑,把所有財產贈給宋淇夫婦,並委託林式同做遺囑執行人,而宋淇夫婦早已授權「皇冠」出版張氏著作。
可是,被告們不服氣,發表聯合聲明,認為林式同當年沒有親筆回信給張愛玲答應出任執行人,故遺囑的「合法性」十分可疑。
針對此點,「皇冠」提出新證據反擊,那就是一封張愛玲於1992年寫給宋淇夫婦的信,裏面明明提及「林式同答應做executor」,而林式同亦撰文說過,「在張愛玲來說,我不回音,就等於默認」,故他沒有動筆回覆。
呢單官司仍在「打ing」,算係替張愛玲添上另一筆死後傳奇。
《色,戒》掀起一波張愛玲熱,張氏作品近期肯定銷量大升,甚至相關著作亦行情大漲,香港三聯遂唔執輸,急急出版了一冊由劉紹銘教授寫的《到底是張愛玲》,收錄論文14篇,篇篇精彩,足可幫你惡補「張學」知識,睇完佢,再去同朋友吹水,保證令他們對你佩服到五體投地。
*****
限量搶購張愛玲手稿!
2007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皇冠」不愧是出版界老大哥,頭腦靈活,趁《色,戒》電影掀起的張愛玲熱潮,立即推出一本小說限量版,黑色封面,一睇就知道係重量級,而最吸引的是,本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打字印刷本,像普通小說一樣,沒啥稀奇,珍貴的是第二部分,手稿影印本,睇入讀者眼中的每隻字響當年都係由張小姐親筆寫出,因此,隻隻貴重,隻隻是寶。
識貨之人都知道,睇作家手稿係雙重享受,一來可以讀到作品內容,二來可以窺見作家的思考邏輯,慢慢推敲她當年為什麼要改動這句、又點解要刪掉那句,這就像化身成為作家肚裏的蟲,在其體內遊走,感受到作家的熱和力。呢個版本的《色,戒》,話明限量,印數肯定有限,凡我張迷,搶購請早!
《色戒》限量特別版
作者﹕張愛玲
出版;皇冠/台北

10/28/2007

沙灘。美女。球。


二00七中國沙排巡迴賽海口站落幕
中新社海口十月二十八日電(彭小雲)二00七中國沙灘排球巡迴賽“力加杯”海口站比賽今天落下帷幕。中國國家隊薛晨/張希組合獲女隊冠軍,山東濟鋼韓勝威/高方田組合獲男隊冠軍。
二00六年世界排名第二田佳/王潔組合與排名第三薛晨/張希組合沙場“PK”,成為本次女隊決賽最精彩看點。第一局田佳、王潔敗北後,第二局雙方爭奪異常激烈,比分追咬至二十四平,最終薛晨、張希以二十六比二十四的微弱優勢險勝對手。
記者在現場看到,海南大學近百名教師手持橫幅、海報呐喊助威,“沙排是一項很刺激的海灘運動,最重要可以看比基尼美女。”一位元田佳/王潔組合男粉絲興奮地說。
據悉,正在積極備戰二00八奧運會的中國國家女子沙排隊六名隊員參加了海口站比賽。國家沙排隊總教練繆志紅介紹說,中國女子沙排近年進步很快,但從技術、心理素質方面仍不及美國、巴西等老牌勁旅,二00四雅典奧運會取得第九名成績,二00八北京奧運會我們的目標是保八爭四沖金!”
中國沙灘排球巡迴賽是國內參賽選手最多,水準最高的沙灘排球賽事。來自上海、遼寧、海南等五十九支隊伍一百一十八名隊員參加海口站比賽。藍天、碧海、陽光、沙灘,人們恣情跳躍滾翻,沙灘排球以其極強的觀賞性、激烈的競技性和獨特的藝術性,吸引越來越多的國人目光。

是耶?非耶?莫名其妙!

K,
這是應全國人大《中國人大》雜志整理的一條稿件,事件前后引起了十二萬網民的討論。
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說明內地如今價值觀混亂的程度。于是,我們需要為常識問題,如此大費周章。唉。

“搶劫拒捕、當場擊斃”:是耶?非耶?
——海口市龍華區一條治安標語引發爭論
作者:關向東 尹海明 彭小雲
事件起始:
2007年8月27日,海口市龍華區向外界宣佈:警方將專門抽調30名民警和40多名聯防隊員,組成打擊“兩搶”即搶劫搶奪的專業隊,通過便衣巡邏守候對“兩搶”分子實施現場擒捉。專業隊在打擊“兩搶”犯罪活動的過程中,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武器和警械使用條例》,“對拒捕劫匪,依法使用武器,必要時果斷開槍將其擊斃。”並隨即在街上掛出“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標語。龍華區此舉,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第二天,海南三亞警方也在街頭掛出“‘兩搶一盜’”拒捕、當場開槍射擊”的標語。武力打擊“兩搶”的思維的蔓延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
警方有權對“兩搶”犯罪嫌疑人實施“當場擊斃”嗎?“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標語是否妥當?“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如何約束員警?“當場擊斃”是否就能有效的保障公民的安全?……儘管類似“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標語2006年6月和2007年5月已在長沙、鄭州等地出現過,龍華區此舉還是在海南乃至全國引起爭議。
引發爭議:
“搶劫拒捕、當場擊斃”一出臺,民眾反響熱烈。有線民在論壇發貼稱“舉雙手、雙腳贊成!”認為“‘搶劫拒捕、當場開槍擊斃’好得很!”在隨後的幾天,在海南本地報紙的報導中、在海南各大網站上,大部分民眾對於警方“治亂”用“重典”的做法給予了肯定。
但是,8月30日,有專家站出來提出質疑。《法制日報》當日刊登了一篇記者就此採訪法律專家的文章。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家弘明確表示,民警對搶劫拒捕、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依法使用武器,但如果簡單地歸結為“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則不太恰當。如果犯罪嫌疑人實施搶劫後在被抓捕時並沒有強烈的反抗,這時民警使用武器先發制人是不允許的。他還強調,對任何犯罪行為的懲罰都必須通過法定程式,最終由人民法院來認定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應受到怎樣的刑罰處罰。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世洲指出,按照法律的相關規定,民警面對犯罪嫌疑人時,不僅具有正當防衛的權利,而且同時也有正當防衛的義務,問題的關鍵在於,民警在面對搶劫而拘捕犯罪嫌疑人拒捕時,是不是一律要予以當場擊斃?
9月初,互聯網上關於“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批評性評論文章越來越多,海南本地代表官方的新聞網站也開設專題對各方觀點進行報導。海南知名的網路評論員矢弓發表文章認為,實施“當場擊斃”必須要保證兩個條件,一是員警的道德要好、二是員警的業務要精。他認為,對員警必須要有紀律措施制約,不能把群眾的生命安全抵押在員警的道德素質上。
9月4日,中新網上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搶劫拒捕、當場擊斃”,誰來約束員警手中的槍?》同樣認為,人的道德水準是很難進行判斷的,故而對“當場擊斃”要有嚴格的組織約束制度,同時必須對“必要時”向公眾作出詳盡解釋。文章還認為,劫匪所犯罪行是否構成死罪,應由審判機關判決,而不能由員警“當場擊斃”!打擊“兩搶”更不能一斃了之,關鍵要在提高員警的業務能力、加強巡邏、加強治安混亂源頭管理等上下功夫。
文中還提出“當場擊斃”可能出現的結果所帶來的一些問題——如果員警在執勤過程中出現誤傷、誤殺,上級警方是否有連帶責任;上級警方是否有一套機制為下屬分擔司法責任等,引起眾多線民關注。
期間,也有線民擔心“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帶來負面影響:“當場擊斃”會不會讓民眾置於新的暴力威脅之下呢?外地客商一看到滿街“當場擊斃”的標語,會不會認為海南亂到警方要當街開槍的地步了呢?
9月10日,人民網網友發表文章提出質疑:“搶劫拒捕、當場擊斃”是否屬於依法作出的強制性、果斷性措施,應由司法監督機關在及時跟進的評估鑒定後予以宣佈,而不是由公安機關自執一辭。
官方觀點:
面對接連不斷的質疑聲,海口市龍華區政法委書記陳國強在9月9日接受海南本地媒體採訪時,強調“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有法可依,並特別強調“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對犯罪分子的強調震懾作用,並表示“搶劫拒捕、當場擊斃”不代表凡是拒捕的就一律開槍擊斃。但是,對於人們關心的警方又可能出現誤傷、誤殺民眾;專業隊是否有嚴格的人員選拔和組織約束機制等問題,陳國強並未做出回應。
海口市人大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李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說法不太嚴謹,也不全面。但是,鑒於“兩搶一盜”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海口市投資環境和形象的嚴重危害,“搶劫拒捕、當場擊斃” 的標語可以起到威懾作用。
海南省政府法制辦立法處處長符曉君在受訪時稱,以“搶劫拒捕、當場擊斃”來闡釋《條例》的有關條文,屬於對法律的理解不夠深刻,甚至有誤,至少是表述不夠嚴謹。它只是涉及了使用武器的一種情形,未加以限定,容易引起誤解,進而可能會引起武力放大。(《條例》遵循的是“最少使用武力原則”)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羅時祥認為,事實上,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當場擊斃”的犯罪程度,前線員警一般難以在瞬間作出判斷。 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調“搶劫拒捕 、當場擊斃”,容易誤導前線警員認為擊斃犯罪嫌疑人是合法的、自然的。
羅時祥表示,要極力防止警員認為,“當場擊斃”是常態行為,要防止將“個別行為”當“普遍行為”,將“極端後果”當“正常後果”。最高人民法院去年收回死刑復核權,意味著我國對判決死刑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尊重生命,少殺慎殺。
客觀情形:
“搶劫拒捕 、當場擊斃”出臺後,龍華區的治安有何變化呢?
龍華區公安分局局長李傳芳9月初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出臺後,龍華轄區“兩搶”發案量大幅下降。
據海口市民反映,8月27日以來,海口龍華區警方加大了轄區的巡邏,在海口萬綠園等地,時常能看到員警牽著警犬在巡邏,治安狀況有所好轉。
發案率的下降,治安好轉,功勞來自加強巡邏、還是來自“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震懾,無從得知。但是,對於“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出現,理性的人自有思量。也許,正如羅時祥所說:打擊“兩搶”行動,不能因為動機好,就忽視了法律的權威;如果濫用槍支,也就是濫用法律。一旦出現執法人員,徇私殺人滅口,將給案件的偵破帶來難度。 
羅時祥同時也給出了打擊“兩搶”的另一條出路:打擊“兩搶”,應當從“治標”,進一步延伸到“治本”。從基礎工作做起,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加強預防犯罪工作,從根本上減少“兩搶”犯罪。 (完)
*******
海南有關司法人士訪談
說法不嚴謹,但有威懾作用
採訪對象:海口市人大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 李成
採訪時間:9月13日上午 、9月14日下午
採訪地點:海口市人大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
採訪人:彭小雲

記者:現在街面上掛著不少“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橫幅,您對這8個字有何看法?
李成:“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說法不太嚴謹,也不全面。員警在捉拿犯罪分子過程中要慎重槍械,以制服為主,遇到緊急情況如生命受到威脅,則可採取果斷措施將其擊斃,這符合刑法裏正當防衛的要求,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公安幹警。但前提一定要看當時情況是否有足夠必要性。
從威懾犯罪分子的角度來看,這八個字作用很大,它告訴那些不法分子政府打擊力度空前加大。另一方面,目前海口市“兩搶一盜”形勢嚴峻,政府打擊“兩搶一盜”的措施不是強了,而是弱了。 你去街上隨便找一個市民來問,他們擔心的肯定是會不會有人搶自己的包,他們的共同意願肯定是希望政府嚴厲打擊“兩搶一盜”。因此,從總體上看利大於弊,因為對犯罪分子起到威懾作用。

記者:如果員警在執勤過程中出現誤傷、誤殺,您是如何看待這類事件?
李成:首先,從法律角度看,根據1996年1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頒佈的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三章武器的使用第九條第八項中規定:發生 “結夥搶劫或者持械搶劫公私財物的”情形時,人民警察可使用武器;第十三項中規定:發生 “實施放火、決水、爆炸、兇殺、搶劫或者其他嚴重暴力犯罪行為後拒捕逃跑的”情形時,人民警察可使用武器。同時, 《條例》還對公安民警使用武器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其次,從員警教育角度看,我們黨和政府教育公安幹警一直都是要慎用武器,發了多少子彈, 每一粒子彈怎麼用都要上報。第三,從實際情況看,員警誤傷、 誤殺事件在少數,是個案,而“兩搶一盜”已經嚴重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海口市投資環境和形象也有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看主流,看問題的嚴重性來辦事情。

記者:如果員警在執勤過程中出現誤傷、誤殺,上級警方是否有連帶責任?
李成:首先,連帶責任的提法一般用在民事案件裏,刑事案件很少提到。其次,如果出現誤傷、 誤殺,直接領導要負一定責任,但這個責任只是領導教育上的責任,其他責任應該由造成誤傷、 誤殺的員警來承擔,因為這類事件出現一般是員警本身業務素質不過關,而不是領導“授意”或“教唆”這樣做。
記者:員警在執勤過程中,是否有一個關於“當場擊斃”的現場決策程式?
李成:不需要一個程式。試想一下,如果罪犯用搶指著員警,你還要求員警現場打電話請示上級是否可以開槍?首先要相信公安幹警,他們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出生入死很不容易;其次就要提高執行人員的素質,包括道德、 法律和業務上的素質。

簡單強調極端情形和手段 易引起誤解
採訪對象:海南省政府法制辦立法處處長 符曉君
採訪時間:2007年9月14日
採訪地點:海南省政府法制辦
採訪人: 關向東
記者:如何理解海口市龍華區在街頭懸掛的“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八字橫幅的性質?龍華區的有關機關是否可以作出司法解釋?
符曉君:“搶劫拒捕、當場擊斃”是一般的宣傳標語。這條標語當然包含了有關機關對有關法律規定的理解。但這八個字的標語以及龍華區有關機關負責人在工作部署中的一些表述和提法,都不屬於司法解釋範疇。在我們國家,司法解釋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才有權作出,每個司法解釋都會正式行文,有具體的編號。
記者:既然海口市龍華區已經將“搶劫拒捕、當場擊斃”橫幅掛上了街頭,怎樣看這八個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理解?
符曉君:《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四條規定了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原則,即:應當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儘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原則。這與有關國際法規定的“最少使用武力原則”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條例》在授予員警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權利時,作了許多限制。如:第二條規定,“人民警察制止違法犯罪行為,可以採取強制手段;根據需要,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使用警械;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發生嚴重危害後果的,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使用武器”,也就是說,在使用警械足以制止違法犯罪的時候,就不應當使用武器。第九條規定,人民警察判明有法定的緊急暴力犯罪情形時,除非來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後可能導致更為嚴重危害後果的,都要先對實施犯罪的人進行警告,警告無效後才可以使用武器。第十條和第十一條還分別規定了人民警察不得使用武器和應當立即停止使用武器的情形。在有的情形下,如實施犯罪的人是懷孕婦女、兒童,但他們並未使用槍支、爆炸、劇毒等危險物品實施暴力犯罪的,人民警察就不得使用武器。既使人民警察已經開始依法使用武器,如果出現了法定情形,也應當立即停止使用武器,而不能繼續使用武器,直至將實施犯罪的人擊斃。還有一點應當明確,就是“可以使用武器”,並不等要將實施犯罪的人擊斃。
“搶劫拒捕、當場擊斃”,過於強調極端的情形和極端的手段,表述粗疏,過於簡單化,應當說沒有準確地體現法律規定的原意。
記者:請進一步解釋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如何體現“最少使用武力原則”?
符曉君: 條例在授予員警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權利時,有著層層的基本“限定”。如:第二條 人民警察制止違法犯罪行為,可以採取強制手段;根據需要,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使用警械;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發生嚴重危害後果的,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使用武器。龍華區特別強調依據的第九條,更是詳細規定:人民警察判明暴力犯罪行為的十五種緊急情形之一,經警告無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這裏應當注意:立法,不可能對具體情況太明確描述。但是,《條例》第九條透視了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即使使用武器,也是有多種層面多種結果的,根據案情使用武器是有基本程式的。故而,不能以“極端的情況”、“極端的後果”去理解法律的立法本意。“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就是出現了這樣的誤區。)

記者:簡單地強調“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可能回帶來怎樣的結果?
符曉君:海口市龍華區根據區內治安情況提出工作要求,並在街頭懸掛“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橫幅標語,應當說出發點和用意都是好的。但是,這種過於簡單化的標語和提法,容易引起誤解,進而可能會誤導一些素質不高的員警。
根據《條例》規定,人民警察有權根據現場具體情況,在法定情形下決定是否使用武器。而使用武器,是直接涉及人的生命、會帶來嚴重後果的行為。既使是犯罪分子,如果罪不當死、法不當誅,也不能採取“擊斃”的極端手段來處置。因此,員警是否能夠準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的規定和精神,嚴格依法處理緊急情況,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前公安機關在加大對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的同時,還應當加強組織學習和培訓,增強每個人民警察的法律意識,使每個人民警察理解有關立法精神,理解使用武器的目的和限度,慎用法律授予的現場判斷權和武器使用權,真正做到依法執法。

執法人員必須理解“立法原意”
採訪對象: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羅時祥
採訪時間:2007年9月14日
採訪地點: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樓
採訪人:關向東
  
記者:如何理解海口市龍華區在街頭懸掛的“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八字橫幅的性質?
  羅時祥:首先,“兩搶”對人民生產、生活、社會秩序有很大影響,海口市龍華區加大對“兩搶”的打擊力度,無疑是必要的。但是,要嚴格依法打擊,要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減少發案率。
  事實上,海南省的社會治安相較於內地一些地區,總的形勢還是比較平穩的,儘管時有反彈,但不能以“亂世”名之。 “搶劫拒捕、當場擊斃”的性質,屬於龍華區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不是司法解釋。
  
記者:這樣的部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議論,怎樣看待?
  羅時祥:龍華區以“搶劫拒捕、當場擊斃”描述工作部署,如果執法人員不能全面正確理解,可能會使警員在一線處理具體問題時產生偏差。對犯罪嫌疑人“開槍擊斃”必須有嚴格的限制條件,否則會給實際操作過程帶來負面影響,令武器的使用帶來負面後果。 剝奪一個人的生命,是非常特殊情況下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去年收回死刑復核權,意味著我國對判決死刑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尊重生命,少殺慎殺。 謹慎原則,這是法制的基本精神。
  
記者:怎樣理解謹慎原則?
  羅時祥:警方在執行公務時,被賦予使用武器,直至開槍的權利;但必須在非常必要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 人民警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動用武器,在非常必要的前提下,要依據一些基本的立法原則:一,動用武器是為了制止犯罪;二,動用武器是為了抓獲犯罪嫌疑人,可以將其擊傷,令其不得逃脫,不得行兇,同時保障被保護人和員警自身的安全; 三,動用武器,擊斃不是目的。 我認為,執法人員必須理解“立法原意”。
  
記者:您認為龍華區懸掛的“搶劫拒捕、當場擊斃”八字條幅,理解了立法的謹慎原則嗎?
   羅時祥:事實上,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當場擊斃”的犯罪程度,前線員警一般難以在瞬間作出判斷。 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調“搶劫拒捕 當場擊斃”,容易誤導前線警員認為擊斃犯罪嫌疑人是合法的、自然的。 謹慎原則告訴我們,“當場擊斃”必須是在個別的、不得已的、非常緊急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受害人和警員的正當防衛的行為。 我們要極力防止警員認為,“當場擊斃”是常態行為。要防止將“個別行為”當“普遍行為”,將“極端後果”當“正常後果”。
  
記者:如何在執法中,體現出您一再提及的“立法原意”?
   羅時祥:人民警察的執法行為,執法行動,既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的要求,保護人民群眾安全,又要有效震懾犯罪分子。因此,執法人員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充分體現法律法規的“立法原意”,才是最高的執法境界。 為此,人民警察行使法律授予的使用武器權利時,要防止執法行為的極端化、片面化。打擊“兩搶”行動,不能因為動機好,就忽視了法律的權威;如果濫用槍支,也就是濫用法律。一旦出現執法人員,徇私殺人滅口,將給案件的偵破帶來難度。因此,打擊“兩搶”同樣要遵循“最少動用武力”原則,非必要的情況下,對犯罪嫌疑人不傷、或者擊傷,不能將“當場擊斃”作為必然結果。
  
記者:您認為打擊“兩搶”,需要做的最本質工作是什麼?
  羅時祥:打擊“兩搶”,應當從“治標”,進一步延伸到“治本”。從基礎工作做起,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加強預防犯罪工作,從根本上減少“兩搶”犯罪。 我認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人類社會觀念”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加大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從非暴力、和諧、文明、禮貌、謙讓等“社會人”的基本常識入手,讓好的社會傳統、社會關係代代相傳,讓青少年一代明白“人的社會性”,以及人必須擔負的“社會責任”,這是當前建立和諧社會不能回避的基礎教育工作。(完)

鄭依依訪方鳳美

從奧運切入北京的核心
訪普立茲國際報道獎得主方鳳美

文章日期:2007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浸會大學首辦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多位得主來訪,都是美國新聞行業裏赫赫有名的老行尊,不過,行程最忙碌的,可能要算是最年輕的2007年國際報道獎得獎者、藉北京奧運和城市經濟建設的系列報道獲獎的《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方鳳美。來港才兩天,比其他人時間都要短,上講座、訪學生,時間表密密麻麻,只能在午飯時間匆匆半小時內邊吃邊接受訪問。
「奧運的議題,早已超越運動層面,滲透在環保、經濟、旅遊方面了」,她夾一口麵條說。駐京一年半、最抱怨當地交通狀令人「一天不可以有兩個約會」的方鳳美,是馬來西亞第三代華僑,家中排行第五,父親只在吃飯時候有空糾正她的左撇子習慣,所以她只有執筷時用的是右手。白皙的黃皮膚,加上洋氣的打扮,讓入行10年的她仍顯活力。雖然念碩士時才學的普通話還可應付日常溝通,不過要想複雜的問題,還是英文好。
她撰寫了廣泛的北京奧運報道,例如勞工問題和基建開支、甚至禁止吐痰運動,都有涵蓋。得獎的系列報道中,其中一篇,便是她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追蹤一名東北省農村兩年不曾回家的建築工人魏文忠和他同事生活的故事。魏文忠因沒收到工資,告上法院,方鳳美透過法援 結識他。為了保證準確和在工地上互相照應,她聘了女翻譯,「我們在工地外跟他會面,他帶我們繞過保安,看他們在住處煮食、怎樣生活。」雖然工人們大多友善可親,不過可以流暢受訪的,「不太可能隨便在街上找到,找被訪者還是得有些策略的。」
《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奧運議題的記者有共有6名,這盛大項目幾乎什麼都可以成為角度,切入北京生活的核心,比方資訊自由:一次,地鐵 奧運一個工地塌方,6名工人遭埋,而工地監工沒有報警求救,而是靜靜地把屍體運出來。此事件早已被本地傳媒全面而深入地報道過了,而方鳳美則從中追蹤政府前一兩年的地盤傷亡報告的數字,發現在北京過萬個地盤工地中,每年只有70宗左右的意外事故,「足以肯定數字是不實的」,也進一步挑出北京在今年底前奧運基建要全部完工的壓力 下,工人安全的危機。
資訊不足以外,新聞受監控也是記者採訪的難關。外國記者協會曾就新聞自由狀,調查駐中國的外國傳媒意見,得出有90%回覆認為中國仍未做到向北京奧委會承諾的新聞自由要求,不過相比之前已經有所改善。「調查發表以後,我去問外交部如何回應,一直沒有回音。可是第二天,《人民日報》便刊登一段頭條新聞指,外國記者認同中國新聞自由提升,還有外交部的專訪,可是外國記者協會的調查內容卻略而不提。」
雖然在北京以外國媒體身分採訪,方鳳美吃過苦頭,可是這不是她事業上最壞的時光:她第一份工作,是在新加坡一家小報當犯罪新聞記者,「上司總愛派出年輕女記者去受害者的喪禮採訪,問家屬覺得怎樣。能怎樣呢?易地而處,你覺得怎樣?」她老大不喜歡這工作,「不過,就當成為訓練自己厚面皮和堅持的能力吧。畢竟,如我的一位老師說,新聞工作就是不斷進修而不會畢業的學習,這雖是她的話,可是我深有同感。」
[文/鄭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