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008

香港國際文學節

香港國際文學節開鑼
Ian McEwan 虛假童年

文章日期:2008年3月1日

【明報專訊】《愛.誘.罪》(Atonement)雖失落奧斯卡獎項,但無損電影原作者、英國布克獎前得主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對之的讚賞。早前他來港,由Atonement說起,談電影、說小說,為3月的2008年香港國際文學節揭起序幕。

麥克尤恩挾1998年英國布克獎得主之勢,2001年再次以Atonement成為布克獎呼聲最高的作家之一。該書雖未獲獎,卻被認為是麥克尤恩至今為止成就最高的作品,善於捕捉心理幽微的麥克尤恩,借13歲的小女孩Briony的誤控為引子,牽扯進戰爭大時代背景的人性考驗與欲望。

然而,轉折的情感與思維,都是「發生在腦袋裏的事」,要將之影像化,殊不容易,本人也是電影劇本作家的麥克尤恩說,導演Joe Wright出色地在場景中放置了關鍵的「精神真實」(Emotional Truth),「要放手給你的『孩子』」,使電影脫離文字之父自由生長。「寫劇本有如寫短篇小說,得快速地搭起場景、建立明確的角色形象與知所終止。如要將小說改編成劇本,則要無情、甚至於具滅性,」故倘若改編自己的小說為他的「孫子」,麥克尤恩總是狠不下手的。

一如Atonement,麥克尤恩許多作品與童年經歷有關:The Child in Time兒子被誘拐迫使主角回望自己的童年;The Daydreamer是趣怪孩童的腦袋歷險;The Cement Garden是孤兒們亂倫與易性癖中的陰沉成長……事實上,作家本人在童年,便隨蘇格蘭軍官的父親,遍踏東亞、德國與北非,而且「我是個『強迫型白日夢想家』,在學校,總是由幻想帶跑開了軌道,而忘了聽老師上課,所以呀,我只是個成績平平的學生。」在家,麥克尤恩愛敲打一部老舊的打字機,「以為自己在給報紙寫什麼重要的大文章;還會用密碼寫秘密的事,記在日記裏——問題是,我卻沒有什麼秘密!」

奇思異想在幼時盛載不完,麥克尤恩以寫作,將童年片段偽裝,摻雜了造的想像,寫進小說中。

而他的生命卻也夠傳奇的,去年,他才發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英國的一個小鎮火車月台上,他的一位初生哥哥,由母親將之交託予一對陌生者寄養,並易名為David Sharpe。其實哥哥與他同父同母,Sharpe是她母親與外遇所生,當前夫在殉身於戰役後,她才跟情人結婚,幾年後誕下麥克尤恩。

分隔的童年無礙重逢後兄弟倆建立情誼,「哥哥是位砌磚匠,最近還為我們家的花園建了一道牆呢。」在Atonement裏的手足之爭,在現實中消解成美好的經驗。

Info

3月2日揭幕的2008年香港國際文學節,除了2007 年以The Gathering獲布克獎的Anne Enright、1998年的普立茲獎得主Edward Larson 將訪港外,今年還特別可見更多年青作家的面孔,包括曾參加2006 年浸會大學寫作工作坊、畢業於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系的香港作家Jennifer Wong,以及Fulbright 獎學金的詩人Jane Wong。出席作家達五十多位。詳情可見網站:

http://www.festival.org.hk/2008a/authors.php

[文/鄭依依]

德国文学。席勒元素。


创造的热情与伟大的冲动——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
但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创新的浮躁与功利的焦虑”。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性似乎在进行着一种恶性循环的膨胀,当年洪堡曾抱怨自己的时代说:“我们这个时代对物质的关注远胜于人本身,对群体的关注远胜于个体,对外在价值与功利的关注远胜于内在之美与精神,高雅与多元文化距离初始的纯一性越来越远。”
  
  1805年5月9日,席勒以46岁而英年早逝,光阴如梭,距今二百年矣。在德国各地,各种纪念的筹备活动早已开始,各种形式的席勒展览、戏剧影视丰富多彩,电台连续播放着各种节目、坊间处处可以看见关于席勒的书籍,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研讨会都在有条不紊地准备与进行中。各种相关的材料、日程,互联网上更是应有尽有。占据中心地位的,当然还是“席勒戏剧”中人物形象的“流传人心”,不仅是强盗卡尔、德国梁祝的斐迪南与露伊丝、华伦斯坦、英雄退尔等经典人物,也还包括诸如谋叛的斐爱斯柯、成长的王子卡洛斯、女英雄贞德、高贵的女王玛利亚……无论是作为诗人、戏剧家,还是作为史学家、美学家,席勒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开掘,正如托马斯·曼所言:“一种生物可能因为身体的化学成分中缺少某一种元素某一种重要的养分或维生素,而患病或枯萎。

  
也许,我们今日的社会组织和蓬勃的经济所缺少的,就是这种无可或缺的‘席勒元素’。“确实,席勒对现代性问题的敏锐认知,对艺术家位置的自觉坚持,以及他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他对人的和谐发展的自觉追求,都是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外来资源。这里仅就席勒对”艺术创造“思想的发明,略做发微。
  
  对于“通向自由之路”方案的“审美教育思想”,虽被后来者(如哈贝马斯)甚为推重,可我对其可操作性评价不高;但对席勒的“艺术创造”思想原则的发明,却十分看重。因为,“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确实在很高的程度上反映出作为文化创造者的标的。正如他将艺术家的精神之力极度标榜的那样:“(艺术家)蔑视时代的判断。他是向上仰望他的尊严和法则,而不是向下瞧着幸福和需要。”这不仅是一种自矜的骄傲,更意味着他对作为“创造者诗人”的艺术家使命的自觉认知。所以他会要求艺术家既“摆脱了那种乐于在转瞬即逝的瞬间留下自己痕迹的虚夸的‘经营’”,即超出世俗功利的羁绊;又“摆脱了那种急不可待地要把绝对的尺度运用到贫乏的时代产物上面的热狂”,即承担时代使命,清醒地距离于“实质功利”。这样,他才可能真正做到“把现实的领域交给以此为家的知性”,同时“也努力从可能与必然的联系中创造理想”,即在“现实”与“理想”
  
  之间寻建沟通的桥梁。这当然属于一种理想状态,也表明了席勒“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伟大品格。但正如我所言,这一原则,既可看作是为歌德的“贴身定制”(歌德在任何时候,似乎都显得那样的从容自若,那样的神态淡定,说他冷静,当再贴切不过;然而这种冷静,并非如常人所言的“冷漠”,而是更多地属于一种“创造的冷静”),亦可当作艺术家理想境界的达致。而在席勒,这种理想其实属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状态,甚至可能终其一生也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他个体的生命实践而言,往往总是体现出与此相反的一面,即“创造的热情与伟大的冲动”。我们印证一下席勒历尽坎坷、艰辛苦难的生命历程,就不难感受到此点,席勒一生,可谓“以血泣之”,是真正地用自己血肉之躯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想”的。他早年的反抗强权与追求自由,充满了动荡、激烈与冲撞,很难说真的具有了“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只是在耶拿的教职与此后的沉潜,在史学与哲学的领域中徜徉寻路,才使他终于慢慢悟到了创造的真谛。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固然是通向艺术家理想境界的标准,也是一个在浮躁功利时代中尤其应当引为铭箴的至理;可如此强调,并非就是要绝对排斥与其相反的另一极,因为艺术创造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创造的热情与伟大的冲动”,有时很可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另一原则。但可贵则在于,擅长以热情与冲动为原则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席勒(从《强盗》的横空出世到《欢乐颂》的激昂热诚),却是能超越自我,自觉省思,不以自己的世俗成就与功利眼光为满足,始终在攀向艺术家的至高境界。这一方面当然与他的经验总结有关,所谓“神圣的创造冲动往往过于急躁,不肯信步于这种冷静的手段中间,而要直接冲向眼前的时代和现实的生活,改造道德世界中尚无形式的材料。”这当然有问题。另一方面也与歌德这面“镜子”有关,正如他在与歌德订交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你那观察的眼光,这样沉静莹澈地栖息在万物之上,使你永远不致有堕入歧途的危险,而这正是抽象的思索和专断的放肆的想像很容易迷进去的。”“因为你好像是照着自然的创造再创造着人,所以你切望窥入它奥秘的机构。
  
  这是一个伟大的真正英雄式的观念,足以证明你的精神是如何地将它全部丰富的思想组成一个美丽的整体。“总体来说,“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一种“艺术创造”的更高原则;但我们同样也不应完全排斥“创造的热情与伟大的冲动”,因为艺术创造的某些契机灵气,很可能也产生于其中。这其中既有相矛盾的一面,也有相协调的一面,即所谓“悖论中的统一”。可正如席勒审美思想强调的和谐目标一样,它是有可能达成一种和谐的“审美境界”的。
  
  但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创新的浮躁与功利的焦虑”。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性似乎在进行着一种恶性循环的膨胀,当年洪堡曾抱怨自己的时代说:“我们这个时代对物质的关注远胜于人本身,对群体的关注远胜于个体,对外在价值与功利的关注远胜于内在之美与精神,高雅与多元文化一性越来越远。” 距离初始的纯一性越来远。
  
  20世纪中期的托马斯·曼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目睹人性的没落,文化的堕落,……一切最基本信义原则的破产。两次世界大战除了使人变得贪婪残忍外,还大大地降低了我们知识和道德的水平,使我们陷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中……”进入21世纪的世界,似乎并未见证出人类不断进步的理性主义理想;而当代中国,更因市场经济的骤变,在赢得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大增的成果时,同时也留下了道德滑坡、功利盛行的极严重的后遗症,可在这样一些量化标准与功利尺度衡量和压力下生产的“成果”,又有多少能成为真正的“创造”?“老百姓的心中有杆秤”,秤秤我们的数量与质量比就连小孩也能算出得失,可“皇帝的新衣”为什么就是脱不下来?就此而言,无论是前期席勒以生命苦难而实践之的“创造的热情与伟大的冲动”,还是后期席勒发明出的“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原则,都是以“创造”本身为宗旨,所以他才会给人类留下了如此丰硕的精神财富,坚不委心以从俗兮,固当穷苦而终身厄。知道前途是一派苍凉,而仍毅然前行,这才当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这才是时代伟人的价值,这才是书生英雄的创造意义!
设若如此,作为后来者,我们就不能不深切地想念这位异族的前贤,因为,他参与构筑了人类精神史上的星光灿烂:弱冠雄文惊君王,天才英姿出少年。体肤饿哉心刚毅,筋骨苦兮志明坚。东域中土醉盛世,西方德邦病大贤。公死于今二百年,英魂赫赫雷当天。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叶隽)
××××
弗里德里希·席勒[編輯首段]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弗里德里希·席勒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目录 [隐藏]
1 早年经历与创作
2 与歌德的合作和后期创作
3 作品
3.1 戏剧
3.2 史学
3.3 散文
3.4 译作
3.5 诗歌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编辑] 早年经历与创作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编辑] 与歌德的合作和后期创作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1787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编辑] 作品

Friedrich von Schiller
[编辑] 戏剧
《强盗》 (1781年)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唐·卡洛斯》 (1787年)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奥尔良的姑娘》(1801年)
《玛丽亚·斯图亚特》 (1801年)
《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
《威廉·退尔》 (1804年)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编辑] 史学
《尼德兰的反叛》
《三十年战争史》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

[编辑] 散文
《審美教育書簡》


[编辑] 译作
欧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亚在奥利斯》
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编辑] 诗歌
《欢乐颂》,(1785年)
《艺术家》
《铃声》
《哥伦布》
《希望》
《全副武装的神马》
《手套》

[编辑] 参见
德语作家列表
狂飙突进运动
启蒙文学

芬兰。赫尔辛基。新古典与新艺术。

波罗的海的女儿——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色 】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Helsinki) 濒临波罗的海,是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都市,既体现出欧洲古城的浪漫情调,又充满国际化大都市的韵味。同时,她又是一座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花园城。在大海的衬托下,无论夏日海碧天蓝,还是冬季流冰遍浮,这座港口城市总是显得美丽洁净,被世人赞美为“波罗的海的女儿”。

赫尔辛基建于1550年,1812年成为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人口约为120万(2006年),占芬兰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与其他欧洲都市相比,赫尔辛基是一座仅有45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但她的建筑却融贯了传统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流行趋势。多姿多彩的建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它们当中不仅可以观览到“新古典派”和“新艺术派”的杰作,也能够欣赏到富有北欧情趣的雕塑和街景,使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美。

赫尔辛基最著名的建筑群要属位于市中心参议院广场上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及其周围淡黄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大教堂附近的南码头是停泊大型国际游轮的港口。位于南码头北侧的总统府建于1814年,沙俄统治时期是沙皇的行宫,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总统府。总统府西侧的赫尔辛基市政厅大楼建于1830年,其外观至今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南码头广场上有常年开设的露天自由市场,商贩在这里出售新鲜水果蔬菜、鱼肉及鲜花,还有芬兰刀、驯鹿皮和首饰等各种传统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是外国游客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

赫尔辛基不仅是芬兰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全国50%的进口货物通过这里进入芬兰。这座位于东西方之间的都市还建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40多条国际航线通往世界各大城市。赫尔辛基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文化都市,曾被选为2000年欧洲9个文化城市之一。已有350多年历史的赫尔辛基大学不仅是芬兰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北欧最大的高等学府。2006年7月,赫尔辛基与北京正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图书馆。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港口的蓝天白云,古宅游船呈现出美丽的风情画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是北欧第二大城市,位于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交汇处,由14个岛屿组成。这些岛屿好似一颗颗晶莹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湖与海之间。
  斯德哥尔摩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登高鸟瞰全市,横跨海面各具特色的大桥宛如一条条玉带将城市诸岛相连,苍翠的山岗、蔚蓝的海水和迂回起伏的街道融为一体,中世纪雄伟的建筑物、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厦与碧树红花丛中一座座精致的别墅相映成趣。
斯德哥尔摩始建于13世纪中期,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区,由于从未遭受过战争的破坏,至今保留完好。装饰着木雕和石刻的中世纪建筑物以及狭窄的街道使老城区突显出一派古城的风貌,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参观游览。附近有巍峨的王宫,古老的尼古拉教堂以及政府大厦等建筑。动物园岛与老城遥遥相对。著名的斯康森露天博物馆、北欧博物馆、“瓦萨”沉船博物馆和游乐场“趣伏里”等云集于此。

  市区的国王街、王后街及附近的地下商店是斯德哥尔摩最繁华的商业区。塞尔格尔广场是政治活动中心。广场一侧有一个大喷水池,一根近40米高,由8万多块玻璃组成的柱子屹立其中,在阳光和灯光的照射下发出奇异的光彩。在斯维亚大街上,坐落着有名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著名的诺贝尔奖颁发仪式每年在这里举行。
游客在瑞典皇宫前参观

 斯德哥尔摩也是一座文化名城。这里有建于17世纪初的皇家图书馆,藏书100万册,另外还有各种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博物馆50多个。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典皇家工程学院也都设在这里。风景如画的皇后岛和米勒斯雕刻公园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旅游点。皇后岛上有一座“中国宫”,这是18世纪欧洲推崇中国文化的产物。

位于城市以东的沙丘巴登地区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居住过的地方。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流亡国外,作环球之行,曾到过瑞典。1909年他购下这里的一座小岛,修建起一座中国式的园林,并取名为“北海草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斯德哥尔摩周围建起了6座卫星城,全长60多公里的地下铁路使这些卫星城与市中心相连。卫星城一般都建在有山有水、风光秀丽、环境宜人的地方,居民大多可就近工作。卫星城的建设减少了城市的拥挤与嘈杂,使这城北欧城市更显得宁静、优美。

丹麦。哥本哈根。安徒生。海的女儿。

北欧名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容。哥本哈根整洁、美观,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同新建楼房相互辉映,错落有致。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

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1万(2006年1月)。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达三万五千艘以上,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经由这里进出口。哥本哈根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与日德兰半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相连接。有许多国际航空线经过这里,是西欧和北欧间铁路、航空的枢纽。 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主要工业项目有造船、机械、罐头、酿造等。当地东亚公司、布米斯特─怀恩机械和船业公司等厂家世界闻名。1950年后工业和人口迁往市郊,市区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车、电气铁路和公共汽车为主。市东南8公里处有机场。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座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地。建筑在厄勒海峡出口处岩石上的克伦堡宫,是昔日守卫这座古城的一个军事要塞,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现在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因为那里有一座机件复杂、制作精巧的天文钟。据说,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极其准确,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各天的名称、日子和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了四十年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哥本哈根和宫堡群
哥本哈根共有二十多个可供人们参观的博物馆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其中最美丽的要算是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湾畔的海滨公园。在那里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有一尊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这是丹麦雕塑家艾里克森于一九一三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塑造的。它就象伦敦的大桥,巴黎的铁塔,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2006年3月,哥本哈根市政府决定将美人鱼雕像向深海处搬迁,原因是过多的游客对雕塑造成太多的破坏。此外,市中心的趣伏里公园,是世界著名的娱乐场所,在这个公园内还有中国式的建筑。在朗厄里尼一行幽静的林荫路上,还有一座非常壮观的“杰芬喷泉”。在一个花环形的水池中央,竖立起一座巨大的圆石墩,石墩底部的四周喷射出瀑布似的泉水。石墩上面,一位半身袒露的女神,右手挥舞着长鞭,发辫在疾风中扬起,面部表情显得十分刚毅果敢。她驾驭着的四头强壮的牛正垂头猛力拉引。相传古代丹麦曾一度遭到“魔劫”,女神吉菲昂下凡拯救。她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变成了四头牛,才竭尽全力把丹麦从海里拉了上来。丹麦著名雕塑家彭高根据这一神话传说塑造了这座引人注目的青铜雕塑。哥本哈根市内众多的这类青铜雕塑,使这一古城充满了诗情画意。北欧规模最大的动物园和水产博物馆也在哥本哈根。创办于一四七九年的哥本哈根大学是北欧最早的高等学府。人们为了一睹哥本哈根市的美丽景色和名胜古迹,每年约有一千万人从世界各地来哥本哈根旅游。

挪威。奥斯陆。易卜生。

挪威古城奥斯陆
本篇文章来源于欧洲旅游网(eur.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eur.bytravel.cn/art/czz/czznwgcasl(zt)/
奥斯陆是一个千年古城,始建于公元1024年。传说,奥斯陆(Oslo)在挪威语中是“神的草坪”之意,也有说意为“上帝的山谷”,这两种说法皆与奥斯陆的地理位置有关。奥斯陆濒临曲折迂回的奥斯陆湾,背倚巍峨耸立的霍尔门科伦山,苍山绿海辉映,使城市既有海滨都市的旖旎风光,又富于高山密林的雄浑气势。
  
  生长如此仙境中的奥斯陆人,却有着维京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海盗博物馆里,你能更深一步理解中古时代的维京文化。博物馆附近的餐馆里,你还能享受一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海盗大餐”。海盗博物馆旁边是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全国各地移来的153座古式房屋原物,集中展示了整个挪威的民风民情。滑雪博物馆,维格兰人体雕塑园,可俯瞰峡湾的阿克斯胡斯城,都是不容错过的观光地。
  
  市中心的国家剧院前,矗立着举世闻名的戏剧大师易卜生的雕像。两年一度的易卜生戏剧节使这里成为奥斯陆重要的文化剧场。剧院对面是挪威议会大厦。北广场上有一座仿古罗马风格的建筑——奥斯陆大学,每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广场不远处是气度非凡的王宫,易卜生博物馆和诺贝尔学院,就坐落在王宫花园南侧的大街上。
  
  易卜生博物馆保留了当年易卜生最后居住时的布局,只是时光流逝,许多家具已经遗失。图书室陈列着易卜生的照片以及他去世时各国读者敬送的挽联。空荡的卧室中只保留着一张小床,78岁的易卜生就是在这张小床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书房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肖像画,画像的人物不是亲朋好友,而是文学上的竞争对手,据说易卜生每天清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将对手打败。为了逃避写作,易卜生常常想出各种各样的小伎俩,跟像母亲一样严厉鞭策他的妻子讨价还价……如此一个有趣的性情中人,难怪总能让挪威人津津乐道,并将他的生活趣闻自豪地转述给每一个过往的外国游客。
  
  在奥斯陆的咖啡馆和酒吧的窗上,随处可见易卜生的肖像。在易卜生逝世前的最后17年里,他每天中午12点会准时前往“大饭店”喝咖啡,“大饭店”也因此成为挪威导游介绍给旅客的必游之地。   
  奥斯陆的夜生活很兴盛,卡尔·约翰大街最繁华,咖啡馆里的桌椅常常被搬到街边。在欢快的人群中过一次午夜月光照耀下的夜生活,相信也是人生难得的体验。

本篇文章来源于欧洲旅游网(eur.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eur.bytravel.cn/art/czz/czznwgcasl(zt)/

柏林。法兰克福。歌德。

年轻而古老的首都——柏林
柏林(berlin)作为1990年10月两德统一后的首都既年轻又古老。它位于欧洲的心脏,是东西方的交汇点。城市面积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园、森林、湖泊和河流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整个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环抱之中,宛若一个绿色大岛。 人口约339万。
  柏林是著名的欧洲古都,始建于1237年。建城人是勃兰登堡边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的绰号叫“熊”,后人就一直以一只站立的黑熊作为柏林城的城徽。1415年,柏林—科恩成为勃兰登堡邦国的首府。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定都柏林。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统一,东、西柏林也再次合并为一个城市。次年6月德国联邦议院决定,柏林为德国统一后的首都和政府所在地。
  但柏林也曾是德国纳粹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本营。1945年纳粹战败后,苏、美、英、法4个战胜国分区占领了柏林。此后随着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成立,柏林便分东、西两个城市,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修建了柏林墙,将东西两区隔离。
  柏林是欧洲的旅游胜地。这里有很多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群。古典与现代建筑艺术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体现了德意志建筑艺术的特色。1957年落成的会议大厅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屋顶是向上张开的蚌壳状。在其北面,过去的帝国国会大厦已部分修复。1963年建成的交响音乐厅和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设计的国家现代美术馆风格新颖。古老的德皇威廉一世纪念堂两侧,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和钟楼。附近还有20层的钢铁玻璃结构的欧洲中心大厦。长达1.6公里的“菩提树下大街”是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它是由腓特烈二世主持修建的,街道宽60米,两旁绿树成荫。现代化的旅馆商店和已修复的富丽堂皇的古老宫殿分立两侧。大街西端是按照古希腊雅典卫城城门式样建造的勃兰登堡门,用乳白色花岗岩筑成,门高20米,由前后各6根陶立式圆柱支撑,分成5个入口处,城门上竖立着一座铜制的希腊胜利女神维克托里亚乘坐战车的雕像。雄伟的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象征,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堪称德国近代史的见证人。大街东端是乐园广场,广场南边从前是普鲁士王宫,二次大战中已化为废墟,现已辟为马克思—恩格斯广场。马恩广场一侧有用巨型玻璃镶嵌的宏伟的“共和国宫”。附近矗立的电视塔高达365米,在200多米处有一球形旋转餐厅,从这里可以俯瞰柏林全市的风光。乐园广场北面是著名的“博物馆岛”,这里集中了国家美术馆等多个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国珍贵的艺术品。
  柏林也是德国文化最大的对外窗口。柏林有3所歌剧院、150家剧场和剧院、170座博物馆、300座画廊、130家电影院和400家露天剧场。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历史悠久的洪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都是世界著名学府。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
  柏林作为德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机器制造、化工、印刷、纺织和食品加工等。
  柏林还是国际交通枢纽。1838年柏林-波斯坦铁路通车,揭开了欧洲铁路时代的序幕,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柏林地铁始建于1897年,战前全长达75公里,设有92个车站,为欧洲最完善的地铁系统之一。现在的柏林有3个主要机场,3座国际性火车站,公路长5170公里,公共交通网2387公里。
  1994年4月5日,柏林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米黄色的3 层楼房。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家庭,16 岁时,他曾遵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真正爱好的是自然科学和艺术。18 世纪70 年代初,他创作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诗《普罗米修斯》等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暴和虚伪,吹响了叛逆的号角。歌德一生创作了150 多卷作品,是一个与莎士比亚、但丁、托尔斯泰等人并驾齐驱的文学巨人。
1775 年,26 岁的歌德应魏玛小公国公爵奥古斯特的邀请来到魏玛,深受奥古斯特公爵的信任和爱戴,先后担任过枢密顾问官和首相等职。1782 年,歌德被赐予贵族身份,住在市内官邸,即现在的故居。
故居的16 个房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装饰考究,富丽堂皇,是歌德接待达官显贵的地方,如黄色接待室,用来接待、宴请显贵,应酬交际;朱诺室曾接待过黑格尔、海涅和门德尔松等人,这些房间现在都按歌德生前的原样陈列。而另一部分用于家庭生活的房间,则陈设非常简朴,有小客厅、藏书室、卧室和工作室等。
歌德一生中还热衷于研究自然科学,包括地质、矿物、光、生物和解剖学等,他写过《颜色学》一书。是他第一个发现了人的颚间骨,他还在光学上提出过新的理论。在故居里陈列着许多歌德亲手制作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
歌德说过:“一切涉及舒适的事宜都与我的天性相违背。您在我的房间里找不到沙发,我总是爱坐那张老式木椅。舒适豪华的陈设会扰乱我的思维,使我陷入一种迟钝怠惰的状态。”他的工作室里只有书桌、椅子和几件家具。
歌德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他写作用的一张斜平面桌子仍然摆在故居中。工作室的里间是藏书5400 多册的书斋,现在也按原样保留着。歌德在他狭窄简朴的工作室里写出了《浮士德》、《威廉·麦斯特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以及大量诗歌。
歌德的卧室在工作室的隔壁,为一小长条形,唯一的窗户向花园敞开。墙上挂着一些地质学和声学的图表以及温度计、晴雨表和一个灯伞。室内只有一张床、一个小方桌和一把矮脚靠背木椅。1832 年3 月22 日,83 岁高龄的歌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停止了呼吸。
故居里还藏有歌德的手稿、信件等。1885 年,这所房子被辟为歌德纪念馆,每年都有近百万游客前来拜谒。

余光中。《猛虎和薔薇》

猛虎和薔薇

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Siegfried Sassoon1886——)曾寫過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強把它譯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如果一行詩句可以代表一种詩派(有一本英國文學史曾舉柯立治“忽必烈汗”中的三行詩句:“好一處蠻荒的所在!如此的圣洁、鬼怪,像在那殘月之下,有一個女人在哭她幽冥的歡愛!”為浪漫詩派的代表),我就愿舉這行詩為象征詩派藝術的代表。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國現代畫家昂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的杰作“沉睡的吉普賽人”。假使盧梭當日所畫的不是雄獅逼視著夢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細嗅含苞的薔薇,我相信,這幅畫同樣會成為杰作。借乎盧梭逝世,而薩松尚未成名。

  我說這行詩是象征詩派的代表,因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現出許多哲學家所無法說清的話;它表現出人性里兩种相對的本質,但同時更表現出那兩种相對的本質的調和。假使他把原詩寫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會顯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強了人性的內在矛盾。只有原詩才算恰到好處,因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薔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細嗅”剛剛象征著兩者的關系,兩者的調和与統

  原來人性含有兩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蒼鷹,如飛瀑,如怒馬;其一如夜鶯,如靜池,如馴羊。所謂雄偉和秀美,所謂外向和內向,所謂戲劇型的和圖畫型的,所謂戴奧尼蘇斯藝術和阿波羅藝術,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所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大江東去”,一句話,姚姬傳所謂的陽剛和陰柔,都無非是這兩种气質的注腳。兩者粗看若相反,實則乃相成。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這兩种气質,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東坡有幕上,嘗謂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他顯然因此种陽剛和陰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實東坡之詞何嘗都是“大江東去”?“笑漸不聞聲漸杳,多情卻被無情惱”;“繡帘開,一點明月窺人”;這些詞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聲低唱吧?而柳永的詞句:“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以及“渡万壑千岩,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机高舉。”又是何等境界!就是曉風殘月的上半闋那一句“暮靄沉沉楚天闊”,誰能說它竟是陰柔?他如王維以清淡胜,卻寫過“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万師”的詩句;辛棄疾以沉雄胜,卻寫過“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的詞句。再如浪漫詩人濟慈和雪萊,無疑地都是陰柔的了。可是清囀的夜鶯也曾唱過:“或是像精壯的科德慈,怒著鷹眼,凝視在太平洋上。”就是在那陰柔到了极點的“夜鶯曲”里,也還有這樣的句子。“同樣的歌聲時常——迷住了神怪的長窗——那荒僻妖土的長窗——俯臨在惊險的海上。”至于那只云雀,他那“西風歌”里所蘊藏的力量,簡直是排山倒海,雷霆万鈞!還有那一首十四行詩“阿西曼地亞斯”(ozymandias)除了表現藝術不朽的思想不說,只其气象之偉大,魄力之雄渾,已可匹敵太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也就是因為人性里面,多多少少地含有這相對的兩种气質,許多人才能夠欣賞和自己气質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人。例如在英國,華茲華斯欣賞密爾頓;拜倫欣賞頂普呂夏綠蒂·白朗戴欣賞薩克瑞;史哥德欣賞簡·奧斯丁;史云朋欣賞蘭道;蘭道欣賞白朗宁。在我國,辛棄疾欣賞李清照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是平時為什么我們提起一個人,就覺得他是陽剛,而提起另一個人,又覺得他是陰柔呢?這是因為備人心里的猛虎和薔薇所成的形勢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薔薇免不了猛虎的踐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園,園中的猛虎不免給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質近于陽剛,而后者气質近于陰柔。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所以霸王有時悲歌,弱女有時殺賊;梅村,子山晚作悲涼,薩松在第一次大戰后出版了低調的“心旅”(The Heart's Journey)。

  “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人生原是戰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腳跟,在逆風里把握方向,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創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業;涵蔓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謂的一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同時人生又是幽谷,有薔薇才能燭隱顯幽,体貼入微;有薔薇才能看到蒼蠅控腳,蜘蛛吐絲,才能听到暮色潛動,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在人性的國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應該能充分地欣賞薔薇,而一朵真正的薔薇也應該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韓黎詩:“受盡了命運那巨棒的痛打,我的頭在流血,但不曾垂下!”華茲華斯詩:“最微小的花朵對于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的深思。”完整的人生應該兼有這兩种至高的境界。一個人到了這种境界,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紀人一樣的复雜,也能像亞當夏娃一樣的純真,一句話,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一九五二年十月廿四日夜

關于K的城市

好像有三兩天時間,可以從柏林跑出來,最想去布拉格——K的城市。

北欧五國行程


K,
今日收到行程了。且看即將的日子,她如何穿過小女子的歲月吧。
趕緊留下痕跡,怕忘了。

先做物質準備:地圖、歐標插座、上網卡、還有紅紅的羊絨大衣援助過來啦。
上香港天文臺查詢,氣溫在-2--13攝氏度之間,不曉得這樣穿夠不夠暖了。真怕冷。

三亚市旅游促销团2008年参加柏林ITB展会及北欧促销详细行程
3月2日周日 三亞
晚上6:30 全體人員在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國內出發廳集中
晚上8:00 乘坐CZ6743航班從三亞飛往廣州
晚上9:20 抵達廣州白雲機場,接機,入住機場南航明珠大酒店(四星級)
3月3日週一 柏林
上午10:20 乘坐AY088 CANHEL航班從廣州飛往赫爾辛基
下午3:05 抵達赫爾辛基
下午5:30 乘坐AY917 HELTXL航班從赫爾辛基飛往柏林
晚上6:25 抵達柏林,接機,晚餐,前往柏林Best Western Premier Hotel Steglitz International酒店辦理入住手續
晚上9:00 德中友協拉特主席與杜局長就ITB事宜會面,入住酒店
3月4日週二 柏林
全體活動
上午 1、全體人員ITB布展
晚上6:00 2、三亞促銷團首次被邀參加ITB開幕儀式,ITB 1號廳
市領導行程
下午11:00-12:00 1、拜訪我國駐德國大使館,世姐機構、企業代表、外辦、旅遊局領導、記者隨行
中午12:00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領導宴請三亞市領導及部分隨行人員
晚上6:00 2、德中友協拉特主席陪同市領導參加ITB開幕儀式,記者隨行,ITB 1號廳VIP室
部分人員行程
下午 除陪同領導出行人員外,其餘人員自行拜訪客戶或遊覽
3月5日週三 柏林
全體活動
上午8:30-下午5:00 全體人員全天參加ITB展
市領導行程
上午 1、擬聯繫Thomas Cook就曼賈斯特飛三亞航線複航磋商
下午2:00-4:00 2、ITB媒體採訪(市領導、拉特主席、世姐小姐、企業代表等),ITB展廳行政會議室
晚上—— 3、市領導參加途易公司舉辦的年度全球招待會
部分人員行程
下午 除陪同領導出行人員外,其餘人員可自行拜訪客戶或遊覽柏林
3月6日週四 柏林
全體活動
上午8:30-下午5:00 1、全體人員全天參加ITB展。三亞市旅遊局與德中友好協會就三亞旅遊事務合作簽約
下午4:00-6:00 2、全體人員參加三亞媒體新聞發佈會,柏林Sofitel Hotel Schweizerhof酒店
晚上6:30-10:00 3、三亞旅遊推廣招待會(Sanya Promotion Reception),柏林Sofitel Hotel Schweizerhof酒店
部分人員行程
下午 除陪同領導出行人員外,其餘人員自行拜訪客戶或遊覽
3月7日週五 柏林
全體活動
上午8:30-下午5:00 全體人員全天參加ITB展
市領導行程
晚上6:30 拉特主席宴請市領導及部分代表團成員,Seehotel Zeuthen
部分人員行程
下午 除陪同領導出行人員外,其餘人員自行拜訪客戶或遊覽
3月8日週六 哥本哈根
上午8:00 早餐後,從柏林乘大巴前往羅斯托克Rostock港
上午11:00 乘輪渡前往丹麥Gedser港口,在輪渡上用午餐
中午12:45 抵達丹麥Gedser港口,乘大巴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下午4:00 抵達哥本哈根,入住Clarion Hotel Copenhagen酒店,全體人員參觀哥本哈根市容
3月9日周日 哥本哈根
上午 早餐後,遊覽哥本哈根
上午/下午 旅遊局、企業代表、記者等拜訪旅行商
3月10日週一 斯德哥爾摩
上午 早餐後,前往機場
中午11:25 乘坐SK404 CPHARN航班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中午12:35 抵達斯德哥爾摩,機場接機,用午餐,前往入住酒店Sheraton Stockholm Hotel 5*
下午 全體遊覽斯德哥爾摩;就第二天舉辦的三亞旅遊推廣招待會部署
3月11日週二 斯德哥爾摩
全體活動
上午-下午4:00 1、遊覽斯德哥爾摩
下午5:00 2、就三亞旅遊推廣招待會現場準備工作,斯德哥爾摩Operakällaren皇家歌劇院
晚上6:30-9:30 3、三亞旅遊推廣招待會(Sanya Promotion Reception)
市領導行程
下午3:30-4:30 拜訪我國駐瑞典大使館,企業代表、外辦、旅遊局領導、記者隨行
3月12日週三 斯德哥爾摩
上午 全體人員遊覽斯德哥爾摩
下午5點 全體乘郵輪前往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晚上 擬利用郵輪上的歌舞派對推廣三亞(竹竿舞、派發促銷資料、播放三亞風光)
3月13日週四 赫爾辛基
上午10:00 抵達赫爾辛基,前往入住酒店Holiday Inn HELSINKI CITY-WEST 4*;
上午-下午4:00 遊覽市容
全體活動
下午5:00 1、就三亞旅遊推廣招待會現場準備工作,赫爾辛基Hotel Kämp酒店Mirror Room
晚上6:30-9:30 2、三亞旅遊推廣招待會(Sanya Promotion Reception)
市領導行程
下午3:00-4:00 拜訪我國駐芬蘭大使館,企業代表、外辦、旅遊局領導、記者隨行
上午/下午 擬拜訪芬航總部,企業代表、外辦、旅遊局領導、記者隨行
3月14日週五 奧斯陸
上午 早餐後,前往機場
中午12:10 乘坐AY651航班前往挪威首都奧斯陸
中午12:40 抵達奧斯陸,機場接機,前往入住酒店Scandic Edderkoppen 4*,全體遊覽奧斯陸
3月15日週六 奧斯陸
上午 全體遊覽奧斯陸
中午1:15 乘坐AY656航班前往赫爾辛基
下午3:40 抵達赫爾辛基
下午4:55 乘坐AY087航班前往廣州
3月16日周日 廣州/三亞
上午8:25 抵達廣州
上午12:35 乘坐CZ6748航班返回三亞
下午13:50 抵達三亞,全程結束

2/29/2008

讀點詩吧。《楚辭 九歌•湘君 》。


K,
記得讀書時,講《說文解字》“女”字是不單說的,的確是與“女”傍一起講,似乎只有穿起來講,這“女”字才有得講,不過好像也講不透。倒是可以做成論文的題目,看看不同朝代對“女子”的看法有怎樣的不同。
不知為何,小女子以為,愛做這樣論文的,一定是男子,還是愛喝酒的男子,自己個兒琢磨得樂顛兒顛兒,不管是不是會被當成“花癡”、“話癆”:)
好比: “西周青銅器銘文所見的姓,可以明確考定的不到30個,幾乎都帶女旁,如姬、薑、好、妃、婭、媧、婢、嬉、姒、嬴、媯、姚,這些多數是上古時代著名的古代大姓。由此,有人推測,這個“女”旁,與姓的起源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繫。”

小女子學藝不精,印象裏屈原《楚辭》中的女性,最是“妙不可言”,被他寫得好折磨人!在小女子看來,要么是揣測,不著調兒:)要么就是男子想強加于人:)

慧敏行文,怎么收筆就直奔小女子最愛嘬的魚眼睛去了?還引紅樓典故,笑死人!!看來,是專欄字數害人,只好沒話找話。
還是讀讀《楚辭》吧。
《九歌•湘君 》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
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
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餘太息!
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間。
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
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遺餘佩兮澧浦。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妙不可言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9日
【明報專訊】中文的「女」字是什麼意思?請教黃教授。他說有幾個講法。其一是女子坐的形象;其二是女子兩腿跪的形象,兩手在前面相交或在背後被綁,源於古代搶婚風俗。到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謂「女」是「婦人也,象形……凡女之屬皆從女」,凡未嫁或已嫁的都可叫「女」,已嫁的則一定是「婦」。
《辭源》對「女」字的解釋是「美、柔、弱、小」,「美、柔」可以接受,「弱、小」則把女性看得太低,不是也有女中豪傑嗎?不過女字部首的字,也不見得全是嫉、妒、妄、婪、妖、奸等有貶義的,也不乏褒義的,例如好、嫻、嬌、娟、妙等。
我最喜歡是個「妙」字,什麼妙手回春、妙手空空、妙筆生花、妙語如珠、妙趣橫生等,但什麼是「妙」?恐怕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聽黃教授說,老子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是妙不可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家的「般若」,是無漏慧,出世間的智慧,也是妙不可言,所以譯作「妙智慧」。「妙」是玄妙、微妙,深奧而不可測。
但為什麼「妙」是女字旁呢?「女」字加「少」,豈不是少女?少女方為妙,妙齡少女,年紀在二十歲以下,身材是女人一生最美妙的時刻,那才是妙不可言。女人年紀大了,便無妙可言?黃教授也同意我的說法,引述了《紅樓夢》一段話:「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唉,都說女性人老便珠黃,原來還有比珠黃更不堪的,是魚眼睛!
[何慧敏]

2/28/2008

“收貨”。“中招”。

K,
“收貨”了,“中招”了,這兩天一邊求饒,一邊笑話自己,對老天爺。
痛——死——啦——!
好像,今年海南天這么冷,冷了這么久,小女子沒有一點實質性反應不禮貌似的,干脆來了全面“收貨”——感冒型胃腸痙攣!從里到外凍得直哆嗦, 一哆嗦就是兩天,好像北方凍壞的大白菜,蔫了。
對不起兩位小伙子,這兩天真是很鬧人:)

真是在南方待久了,怎就忘了“春捂秋凍”?!天曉得為什么,一直在冬天里捂著厚裙子的小女子,那天心血來潮想穿牛仔褲!而且,還敢貼身單穿,配上件高領毛衣就去開工了。不知哪里來的臭精神!!

晨早聽MAYBOY說,路上霧大,就想,天開了,回暖了。
誰知冷空氣不一會兒,就把騰騰的霧氣給壓了,天又像灰冷的罩子蓋下來。
午間,想買電熱毯,走了幾家都說斷貨,看來身體已覺得冷了。不在意,辦公桌上趴著睡了會子,一激靈,醒了,心想,完了。到處翻衣服,毛衣,毛披肩,可是怎么裹也不得了。
收工,下起小雨,車里開著冷空調(竟然忘了可以調熱風),想到肥仔也別淋雨,就驅車去接,一路堵車,一路哆嗦。
接上肥仔,就說:完了,我的腦仁兒已經開始發懵。一路就想著MAYBOY在家,一定鉆在被窩里!被窩一定捂得好暖!!
果然如此。一進家門,立刻給拉上床,大被子裹緊,這回真知道什么是“人肉暖袋”啦。
身子一暖,就想,完了!寒氣全給逼進胃里啦。我的老寒胃啊。“可能晚上要折騰你了,先道歉啊。”

好家伙,一折騰三天兩夜。
兩個小伙子輪流陪我吊瓶。社區小醫院,一開就是三瓶,鎮定、止痛、消炎、抗病毒……是全活。
那天,肥仔看我痛得走不動,直想背著媽上樓。小女子眼淺:有這樣的時候吶,現在拉著媽就成。

拜托,得趕緊恢復活蹦亂跳,過兩天就要出發了。
聽說,北歐今年也很冷……不知道當年徐志摩在巴黎怎么過冬?康橋的水,也會結冰么?

曾在東歐留學的紅,讓我明天去她那里取羊絨大衣:你得把自己緊緊地裹住!
做了白日夢,夢見窗外飄雪,在窗前看著看著眼熱了,問:我去磨咖啡好么?
這會子,唇齒留香,手有余溫。

MAYBOY今天給換了歐元了,想,帶套手磨咖啡機回來。

關于法國總統新婚的一種說法

閃婚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8日
【明報專訊】日前,法國總統薩爾科齊終於跟結識僅3個月的前名模及歌手布魯尼(Carla Bruni)結婚。

二人都是有頭有面的公眾人士,輿論嘩然是肯定的。一般說法,女的一定覬覦男的名氣,當總統夫人到底是虛榮事啊。可是,以Carla Bruni的名譽與人氣,也沒必要當人家的附屬品。且別說她本就系出名門,就算她不再當模特兒,踏上歌手的道路,哪管別人喜歡不喜歡,她都在堅持自己所走的烈女路線。

內地網民形容這樣閃電的婚姻,叫「閃婚」。「閃婚」的人深信一見鍾情,堅信婚姻應該只憑感覺走,世事如婚姻一樣,都是合則來不合則去。當然,閃婚也不至屬於即食即棄的婚姻,只是,跟一般有細水長流的感情作後盾的婚姻相較,這樣的婚姻感情基礎無疑薄弱,婚後如何令雙方感情一起增長,才是長久婚姻的真諦。

當然,結婚是兩個人的事,也不容旁觀者說三道四。只是,能夠排除萬難結婚去,定必是過關斬將,又認定值得跟對方一起組織家庭。今時今日,相信沒有人為逃避某些生活責任如上班、上學、移民等而決定結婚吧。反之,視結婚為洪水猛獸的適婚人士,卻大有人在。

現代人都是實惠的。就算今天大家尋找結婚對象,愛情的感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雙方都能維持一段文明又健康的關係,就像律師樓般選擇理想合伙人。如影隨形的附屬關係不再,單靠一人養家的觀念已經過時,共同為未來而努力的生活拍檔才是主流。

Carla Bruni與法國總統這段閃婚,儘管不被世人看好,但我傾向相信二人的關係是合伙人多於如影隨形的附屬品。

[Clara Chan]

Y心目中的“月牙泉”

關姐:
謝謝你的關心,也謝謝分社的同事朋友,我也會想念大家滴。工作壓力必然有的,沒什麼,慢慢就適應的。關於《張愛玲典藏譯作愛默森》,有空我會查閱的。呵,沒什麼欠不欠的,你不用費心寄了,我心領就是了。要送就親手送,我雙手迎上接受,這才是誠意,哈哈,說笑了。
廣東這邊前段時間特別冷,受不了,沒想到海南也會很冷。現在應該暖和、熱起來了吧。
至於分社網站開闢《海南二十年——打開記憶的閘門》,我不知具體要求,從字面瞭解,我的想法是,既然打開記憶閘門,那就想到什麼寫什麼吧。估計許多人一提到曾經的海南,難免感傷、哀怨地抒情一番。所以我就不太想抒情了,抽點空閒時間作一些生活點滴,不詳寫了。不知道這樣寫是否可好,希望你能指點、修改一下。
Y
*******
Y,
讀字如謀面,看來你在海南三年,過得蠻"審美"啊。自己看著自己在異地走走看看,慢慢活,這個時代有這樣心態的人,可能不多了,哈哈。
打開記憶的閘門,挺有趣的,是吧。
椰子樹,還有"不著調"的海南女孩,或許是你一輩子也參不透的謎了。這個島,因為這些,才讓人總也割捨不掉的。現代社會裏,一切不可能,在這裏還都是可能的,只是,按照現代人可能的想法去生活,反倒找不著北了。我是這樣看。所以,我喜歡這個可以讓人玩兒著活的地方。
趕緊註冊一個名,放上來讓大家分享吧。
明天分社開年終總結會,大家又會提起你了。
關姐

回憶我海南生活的點滴:心目中的“月牙泉”
(一)
那年去海南島,完全是驅於內心一種強烈的好奇。
之前在廣東做的是一名小報記者,那時專做人物採訪報導。曾有一段時間連續採訪過驅車全國自駕游的車友、曾在海南工作過的創業者、踏遍全國跑業務的職員、全國到處爬山涉水的驢友等等,他們一談起曾在海南島生活時的所見所聞,均是那樣手舞足蹈無比興奮。
這無形中激起了我對海南的嚮往,意識到海的那邊有一個風土人情迥異、相隔於瓊州海峽的海島,那裏藍天白雲、椰樹婆娑無限風光。
還記得當時所在單位系統的領導,也是一名詩人,寫過一首有關海南的詩:海南島/盤古時候落下的/一顆椰子/撲通一聲/濺起了一個/沒有冬季的/傳說。所以到後來辭掉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海南島看看。機緣湊巧,這一去就去了三個年頭,成了一名人們所熱衷談論的“闖海人”。

(二)
跟許多第一次乘船跨過瓊州海峽到海南的人們一樣,從海面上看海口市區,都會無比興奮與好奇,因為海面上冒出的不僅是一個“新大陸”,還是一個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記得那時在船上問一位海南的朋友:樹上的椰子,是不是特別特特別圓的?
於是他愣愣地盯著我的頭,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我說,怎麼?你不會說我的頭長得像椰子吧?他說,是有那麼一點點。

(三)
來海南最先感受到本地特色的,是海南男人聚在街頭喝老爸茶。
剛開始時是在海口海秀路的一條街巷租住。記得那天是中午,房東大誇這間房是如何如何的好。我就說:“樓下整條街擺滿了桌子,坐滿了人在喝茶聊天,這麼吵行不行的?”房東說沒事,中午嘛習慣就好。我開始以為是哪位仁兄有什麼喜事在這裏擺酒請客。後來一聽他的,我就說:“不是吧,你的意思說,這裏天天都有人擺酒喜慶熱鬧?”房東呵呵地笑著搖頭。
天真地認為中午過後樓下喝茶的人會散去,誰知道到了傍晚,來喝茶的人反而成倍地聚攏過來。最讓我暈的是,他們吵哄哄的,滿口海南話讓人聽不懂,“折騰”到晚上十一點過後才零零散去。好不容易靜下來休息了,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才六點鐘,樓下又坐滿了喝茶的人,熱熱鬧鬧的。我問房東:“他們一到晚只喝茶,能喝飽嗎?”“天天喝茶不幹活,沒收入吃什麼呀?”房東說他也不知道。

(四)
有專家說,如今的椰樹,許多是葉子出現枯黃的,與十多年前比起來差遠了。儘管如此,我還是欣賞街上這一棵棵椰樹。記得2005年的颱風“達維”讓許多樹都倒下了,唯獨一棵果椰樹任憑再大的颱風怎麼刮也吹不倒。
單位的採編主任關姐說,曾有個詩人可能受了女人的欺負,心情很不好,結果很嚴重,寫詩寫到椰樹時,竟把椰樹形容成:“滿街都是披頭散髮的女人”。這樣的詩人真讓我們海南人受不了。
說到椰樹,我去過許多次位於文昌東郊鎮的東郊椰林,那裏是椰子的故鄉,是椰樹的森林。椰林下一條條鄉間小道,一個個小村莊隱現其中,很有一番閒情逸致、詩意情調,很羡慕那裏生活的人們。
我曾興奮地對文昌的朋友小陳說,你們那裏的椰樹又高又大啊。不想這一樣句話竟惹來她的哈哈大笑。我回來把原話對室友重述一遍後,她們也是哈哈大笑。我至今還在納悶:形容椰樹長得又高又大有什麼不妥?
(五)
海口的鄉下婦女習慣頭戴越南帽,愛挑著一擔子的水果,如石榴、黃皮、香蕉、綠橙等等,在街頭巷尾擺賣,這成了本地的一大特色。很喜歡下班後買個石榴,放點鹽巴,一邊走路回一邊啃著吃。單位楊社長說,石榴有什麼好吃的?!沒有一點味道。這只能說南北飲食習慣不同,石榴甘甜清脆,加點鹽鹹味,好吃極了。
常下班回去要經過海口老街,老街固然古生古色,南洋風情特色的建築讓人流連忘返,但我還覺得讓人流連忘返的還有那裏的小吃。尤其在得勝沙街,我就喜歡到那裏吃街頭擺賣的糖米糕湯、豬肺蘿蔔湯、西米露、芝麻糊。有時去得多了,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通常是一群群女生圍著攤擋愛吃這些小食,而男的則相對少一些。
當然,這裏的椰子清補涼也很有名,也很愛喝,但街頭擺的太多,參差不齊,但不是每一處都是正味好吃的。至於海南粉、後安粉、抱羅粉,還有文昌雞等海南四大名菜,更有其獨到之特,為人們瞭解,不多說。

(六)
我聽不懂也學不會海南話,但不等於對海南話不感興趣。就說瓊劇,在海口各在街頭,常常一到晚上就會瓊劇團過來搭台表演。但凡碰到,我都會跑去看,瓊劇跟我廣東那邊的粵劇相似,只是唱的方言不罷了。因為每有瓊劇演出,往往在街頭搭台表演供老百姓欣賞,都是免費的,很市民大眾化。對我而言,演出會投放唱詞字幕,聽不懂但看到懂。
海南話很難學,這幾年的經歷告訴我,要想學會海南話那是沒什麼可能的,一句話:太難學了。但有幾首海南本地歌曲,我喜歡聽,也會哼上幾句,比如馮磊那首非常流行歌曲《老家海南》就很愛聽愛唱:椰子樹棵,儂放過肥,今春逢著花開…… 
(七)
很記得在廣州工作的朋友來海南旅遊,我帶他遊海口市區。站在西秀海灘,望著海面、天空,朋友感歎說這裏的朋友空氣、環境太清新了,太讓人陶醉了,人的心情一下開朗許多。
說到城市污染,朋友就講到一個有點黑色幽默的都市新聞:說那邊城市曾有一名婦女因想不開跳河自殺,撲通一聲跳下去了,正當人們要下去施救時,結果她自己爬上來了。問:怎麼跳下去又爬上來了?答:下麵的水太髒太臭了,不跳了。
帶著廣州朋友在去海瑞墓、明珠廣場、海口老街等處遊玩,一路打的在城市穿梭,這下朋友開始納悶了:我的老天,街上走了這麼久,竟然見不到交警的身影,而廣州幾步路就有交警。我答:相對來說講,或許因為這裏的交通不算差吧。
我告訴廣州朋友,海南的豬是黑色的,而且通身是黑的。他驚訝:豬不是白色的嗎?怎麼會是黑色的。我說,你不知道,我剛來海南時,當我告訴海南的一個朋友,說我家養的豬是白色的,他也驚訝:不是吧,豬竟然有白色的?!
其實類似新鮮事,在海南有很多。比如同事王書記就說他們臨高那裏的波蘿蜜樹很有靈性、村前村後才能長得好,且老人家逝世時,樹也跟著枯死;比如這裏的鄉下小孩一到冬季時上面穿厚棉襖,下面卻赤著腳穿拖鞋,習以為常等等。

(八)
很難得在海南幾年,跟單位同事一起工作生活能夠其樂融融,大家如同一家人很是融洽。對此心存感激,這由此讓對海南島充滿無限的想念。
全體成員偶爾會一起去火山口、去瓊海漂流、去臨高角接受“黨性教育”等等。很記得在火山口地質公園,劉姐的兒子小呂被安排和王書記的女兒小怡一起照相,小呂興奮地接受了。等到大家安排小呂和媽媽一起拍照時,他竟然顯得靦腆地大不樂意拍了。大家就開心笑說話了:人家是重色輕友,怎麼可以重色輕媽啊!
在去瓊海漂流的路上,關姐問小怡:如果你去了國外,不懂英語,又沒有一個熟悉的人,你會怎麼辦?小怡答:“那就說普通話”再問:“如果人家聽不懂普通話呢,怎麼辦呢?”小怡答道:“那就講四川話!!”。原來在她的眼裏,學會四川話可以走遍天下,不知道對那些苦學漢語的外國人來說,這算不算是一個好建議。

(九)
有一次晚上在海口萬綠園散步,我對一位海口工作的美女講:真的好希望五十年後的今天,我依然可以和你在這裏一起散步……誰知對方不知其意,無所謂地說:沒什麼啊,只要大家都這座城市上班工作,那很容易做得到的嘛。暈
而曾經一位海南本地的同事則以他的經驗告誡說:“在海口,有些女孩子如果喜歡一個人的話,會很主動,很開門見山的;如果不喜歡,無論男的如何追也是枉然。當然,海南各市縣的女孩子性格各有不同的”。對此,我不置可否。
聽很多人說過,當地報社也作過相關的報導,各地有各的狀況,但大概來講,東部的女生更靚麗一些、溫柔一些、精明一些、勢利一些。而西部的則強悍一些、能幹一些等等,眾說紛紜,畢竟有點遺憾我沒能再據點留意觀察。

(十)
有關海南記憶有太多太多,無法講完,也分不清哪些輕哪些重,只能略作零散的生活點滴了。從來海南到離去,一直以來依然有許多人問為什麼會從廣東跑來海南?其實我也說出什麼具體根由,我能說“因為愛所以愛”。海南,將來我還會再去的。
內地著名歌手田震有一首非常動聽、傳神的歌叫《月牙泉》,其中有歌詞是這樣的:“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樂園/從那年我月牙泉邊走過/從此以後魂兒繞夢牽/也許你們不懂得這種愛戀/除非也去那裏看看/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
其實,于我而言,美麗的海南島就是我心目中的“月牙泉”。(黃英劍)

2/26/2008

這是一個價值混亂的年代

「革命烈士」可以休矣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最近大陸出了一件蹊蹺的事,2月5日,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王志平,在辦公室被下屬一個公安分局局長關六如槍殺,同時被殺的還有一位在場的「女稅務官員」,行兇者最後飲彈自盡。這些年來,官員買兇作案的事發生過不少,被下屬直接殺死的市委書記這恐怕還是第一次。

當地政府對如此重大的案件竟守口如瓶,直到北京《財經》網站2月13日披露此消息後才不得不承認。無論對執法機構還是普通民而言,第一位的都是要盡快搞清楚事件到底為什會發生。沒想到更蹊蹺的事情來了,媒體剛剛披露此事兩天,北京公安部剛剛派員進入調查,當地政府竟飛快地完成了所有程式,將王志平追認為「革命烈士」,理由是符合相關條例規定:「因執行革命任務遭敵人殺害」。媒體、網民一時大譁,紛紛質疑,如那位女稅務官員同時、同地被害,為何不是「革命烈士」?王書記並不分管稅務,這位女官員在他辦公室有何公幹?一個剛剛獲了二等功獎勵的專門打擊罪犯的公安局長如何一夜之間成了「敵人」?王書記未裝修的三百多平方米複式大宅錢從何來?等等。這些都是必須給公交代明白的,筆者希望最後的調查結果不要辱沒了「革命烈士」的英名。

事情本來是一次刑事案件,在哪個國家都有可能發生,問題是被槍殺的美國總統都沒有理由再授予什國家榮譽稱號,一個死因不明的中國市委書記卻有此殊榮?這表明中國政府機構的思維還停留在戰爭時代。

什人可以稱為「烈士」,筆者看來,只有在抵抗外來侵略中英勇犧牲的人們才稱得上,譬如國共兩黨兩軍在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以身殉國的勇士們,他們千秋萬代都當得起這個榮譽。抵抗外侵有時也與「革命」相關,譬如殖民地人民為反抗殖民統治者而發動的起義,包括美國革命在內。中國的情有些不同,以筆者的見聞,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並高度景仰的「革命烈士」,大都是在國共內戰期間在戰場上或監獄裏死去的共產黨人,也許國民黨也有類似設置。時光荏苒,半個多世紀過去,對國共兩黨爭奪政權的內戰中死去的無數生命,筆者已視為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悲劇,祈禱中國人打殺中國人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對生命的悲憫之心早已取代了對「烈士」的景仰。

出於標榜「正統」的政治需要,在戰爭年代有「革命烈士」之授予,尚可理解;在和平建設年代還有什「革命烈士」就莫名其妙了。對保衛公利益英勇犧牲的人授予「國家英雄」稱號、對見義勇為為維護他人生命或利益的人們授予「傑出公民」稱號並給予物質撫恤都是天經地義的,然而「革命烈士」的稱號可以休矣。至於在刑事案件中不幸死去的人們,理應哀悼,卻不必再「榮譽」了罷。

[李大同 《北京青年報》高級編輯]

2/25/2008

羅志華的紀念碑

青文書屋兩套叢書及其他目錄初編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編按:也斯所撰之羅志華紀念文章,是三行長長的青文出版書目——包括他和羅志華所策劃、影響幾代文藝青年之「文化視野叢書」。此為含蓄的致意,也是引導我們的目光往我城文藝出版圖景、過去與前路的方式。
文化視野叢書(21本)
1.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評論,1996年1月)
2.游靜:《另起爐灶》(評論,1996年5月)
3.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散文,1996年5月)
4.心猿:《狂城亂馬》(小說,1996年8月)
5.也斯:《越界書簡》(評論,1996年8月)
6.李國威:《李國威文集》(1996年9月)
7.黃淑嫻:《女性書寫:電影與文學》(評論,1997年8月)
8.王仁芸:《如此》(散文,1997年1月)
9.葉輝:《浮城後記》(散文,1997年10月)
10.丘世文:《看眼難忘——在香港長大》(散文,1997年11月)
11.羅貴祥編:《觀景窗》(評論,1998年7月)
12.也斯:《失憶的女人》(小說,未出版)
13.錢雅婷編:《十人詩選》(1998年7月)
14.張燦輝:《情愛與中西文化》(評論,未出版)
15.丘世文:《周日上的顧西蒙》(小說,1998年9月)
16丘世文:《一人觀眾》(散文,1999年3月)
17.許焯權:《空間的文化》(評論,1999年4月)
18.陳冠中:《什都沒有發生》(小說,1999年9月)
19.陳冠中:《半唐番城市筆記》(評論,2000年6月)
20.葉輝:《書寫浮城:香港文學評論集》(評論,2001年5月)
21.崑南:《地的門》(小說,2001年7月)
「青文評論」叢書
(13本,另有青文評論,共4期,2001—2004)
陳耀成:《情色地圖》(電影文學劇本及評論,2001)
鍾國強:《城市浮游》(詩集,2002)
洛楓:《女聲喧嘩:媒介與文化閱讀》(評論,2002)
游靜:《好郁》(劇本及評論集,2002)
王良和:《魚咒》(小說,2002)
陳雲:《故我猶在:香港山居憶舊》(散文,2003)
謝曉虹:《好黑》(小說,2003)
韓麗珠:《寧靜的獸》(小說,2004)
湯禎兆:《雜踏香港》(評論,2004)
危令敦:《天南海外讀小說:當代華文作品評論集》(評論,2004)
鍾國強:《生長的房子》(詩集,2004)
洛楓:《飛天棺材》(詩集,2006)
陳汗:《滴水觀音》(小說,2006)
後記:1995年我請辭了藝術發展局文學委員會主席的工作,希望回到寫作,實際做點事。有感於當時還未有一套結合文學創作和文化評論的叢書,乃想開拓不同的空間,讓一些不同的想法有個平台。剛好跟青文書屋羅志華兄談起,促成了文化視野叢書的誕生。我當時希望叢書能保持水準,自足生存,或者以書養書,互相補襯。策劃和編輯工作主要都是義務的,也有自資出版,後來也有申請少量資助,以支付工作人員和印刷費用。整個過程可說艱苦經營,到2001年實際出了19本書。我的工作日益繁重,實在無法繼續做下去。倒是葉輝在2001年到2006間繼續為青文書屋編了另一套青文評論叢書,共13本,包括了不少當代年輕作家的作品。經營文藝出版的苦況,冷暖自知,其間還賴朋友的支持與諒解!
羅志華兄從三聯書店任店員到往青文工作,在這由青年文學獎的好風氣發展出來的書屋中,原來五位股東離去後,他大膽地獨挑大樑,在他散漫而不失開放的作風底下,就記憶所及,1983年至今還可列出部分出版書目如下:
張楚勇編:《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1983)
陳耀成:《夢存集》(散文,1987)
馬國明編:《階級分析與香港》(評論,1988)
周兆祥、羅維恩、梁淑君合編:《綠色思想與香港》(評論,1988)
史文鴻:《媒介與文化》(評論,1989)
王卓祺:《社會行動與香港》(評論,1989)
章嘉雯(呂大樂):《攜改錯液赴考的一代:普及文化觀察》
(評論,1990)
羅貴祥:《大眾文化與香港》(評論,1990)
周華山:《電視已死》(評論,1990)
周華山:《解構香港電影》(評論,1990)
周華山:《周潤發現象》(評論,1990)
黃淑嫻、楊美儀、余詠莊:《香港文學書目》(1996)
梁春發:《梁春發文集》(1996)
嶺南學院翻譯系學生:《空間成長回憶》(散文,1997)
黃勤帶:《填海記》(攝影,1997)
游順釗:《祭無言》(散文,1997)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評論,1997)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評論,1997)
文思慧、梁美儀編:《思行交匯點:哲學在香港》(1997)
蔡子強編:《叛逆歲月:香港學運文獻選輯》(1998)
青文書屋的結束,而至羅志華的逝去,我看不僅是個人的問題。實在更提醒了我們,在表面熱鬧的文藝活動背後,目前文藝出版、銷售、版權、傳媒、評論、閱讀風氣的種種問題,其實是非常嚴重的。明白的人都明白了,不明白的人還是會不明白下去的。我們也只能嘗試初步整理一份書目,作為記錄。個人能力有限,開了兩晚通宵,最後還賴友人之助,熟不言謝了。望各方知者補充校正。
Info.告別
羅志華先生喪禮將於本周四 (2月28日)晚假九龍殯儀館設靈,周五(29日)辭靈出殯;另於下周五(3月7日)下午5點半,將於中環三聯創BookCafe 有一場追思會,地址: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號中商大廈2字樓,可參見網址 http://lawchiwah.wordpress.com
[文/也斯]

《歐洲時報今日海南三亞旅游》

悼羅志華


悼念志華網頁

http://lawchiwah.wordpress.com/
太陽報
A31 | 太陽虹 | 熱帶語林 | By 林創成 2008-02-21
別了,魂斷書堆的書癡
沈殿霞是值得悼念的,一代開心果,笑聲成絕響。然而,對於筆者個人而言,另一位以肥見稱的朋友更觸動哀傷神經。
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二月四日年廿八,大概想去洗邋遢,在大角咀合桃街貨倉疑遭二十多箱傾瀉而下的書籍壓困,最終失救致死,十多日來無人察覺,直至看更聞到惡臭報警,才揭發這位文化人死於書堆。
我為書而生,我為書而亡。賣書人葬身書堆,很震撼,很轟烈,還有那麼一點兒命運的嘲弄。
本地讀書界無人不識青文書屋,那是文藝青年與大小作家的蒲點,然而認識羅志華遠遠早於他接手書屋為人民服務。小時候的他,有一個不太好聽的花名,肥雞。
羅志華的肥,是地動山搖那種肥,因為二百多磅的他熱愛踢足球,一步一步轟轟隆隆跑過來,你會懷疑球場隨時地陷。可惜當時沒有人開拍《少林足球》,否則由他飾演「哼」功水上飄的肥仔師弟應該勝任。
由於身材肥胖,性格又隨和,給取笑了也不介懷,樂得跟你玩自嘲,羅志華亦跟沈殿霞一樣,成為了眾人開心果。
長大後無人再叫他肥雞,一來確實不好聽,二來,羅志華減肥了。一次途經書店見到他,瘦得幾乎認不出來,但那副粗框眼鏡始終不變。可以這樣說,小時候的他是肥肥,長大後的他是欣宜。
記憶羅志華從來沒有做過別的工種,打從第一天開始就是賣書 ,最終成為青文老闆,默默推動本地文化。有人覺得青文的服務態度是愛理不理,你能抱怨甚麼?一個理想主義者一腳踢,他是文化人,不是生意佬,他不會擠起僵硬的笑容向你硬銷香港街道圖,附送藝人床照特刊。
青文其實已結業,羅志華等待捲土重來的機會,到頭來卻在書海遇溺。也好,愛書如命的書癡,魂斷書堆未嘗不是圓滿結局。
******
明報
D07 | 時代 | 欲望蜘蛛 | By 馬家輝 2008-02-22
喧囂的孤獨
別看羅志華總是冷冷地坐在櫃台不太講話,其實他心底總是暗暗留意和雀躍於某某某來過他的「青文書屋」,所以他每次開口對我說話幾乎都是先提提「,尋日阿乜水乜水過」、「,呢幾本書係阿邊個邊個叫我訂但仲未走」。
語氣聽來淡然,實質充滿壓抑;壓抑了喜悅自豪的情緒,或許是喜悅於青文仍是愛書人的閒逛地,或許是自豪於青文對閱讀這回事始終有貢獻。
羅志華發得最多牢騷的時間應是每年書展前後,總是抱怨書展刻薄小出版社和小書店,總是埋怨現場員工對參展者有多麼不近人情,講呀講的便吐出了一些平日沒有太常出現的粗口字詞。但或許他只是陪我講,真正常有怨言和牢騷的是我,真正粗口滿天飛的是我,真正有慣性狂躁症的,亦是我。
梁文道三年前從捷克旅行回來送我一本Hrabal 的英譯小說Too Loud A Solitude,說的是廢紙收購站的一個老工故事。在白色恐怖年代,多少經典名著被禁被查被送到收購站銷毀切碎,一位名叫漢嘉的老工人從書堆裏抽出精品,夜夜在家啃讀禁書並用啤 酒陪讀,作家們才是他的朋友,陋室中,看似孤獨,但腦海裏,聲音喧囂,思辯爭論都在盤旋。
老工漢嘉最後為了某種惆悵的理由讓自己像廢紙一樣躺在壓力機下,「在小耗子的眼睛裏我看到了比綴滿繁星的天空更多的東西,我幸福地微笑,我開始跨進一個我還從未去過的世界,我彷彿注定要在自己製造的刑具上認識了最後的真理」。
老工漢嘉。老闆志華。當後者躺在書堆下動彈不得時,睜開眼睛望向天花板,是否也見到滿天繁星?是否也是,唉,在自己製造的刑具上認識了最後的真理?
******
信報財經新聞
P51 | 副刊 | By 馬家輝 2008-02-22
我手裏有網
「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先生死得離奇,賣書的人,賣到書店執笠,賣到被書壓死,難免令人覺得冥冥中自有詭異,因此,我對打電話來訪的記者說,「志華死得很黑色幽默,也很文學」。
  訪問刊出後,算是如實報道,因為我也確實只匆匆說了數句,雖然記者沒提及我也談到捷克作家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表示羅先生之死亡方式跟小說情節頗有雷同;我的「死亡文學論」,來源於此。
  報上的短短新聞沒法盡錄所言,是意料中事,但也因此引起了一些討論和爭議,有若干人士在網上批評我的說法過於「涼薄」,也有人認為我對死者有點「不敬」。   然而,幸好,亦有人在網上論壇指出,初時有此負面感覺,可是讀過我在博誌和 facebook 的自我表白,才知道這是我和羅先生之間慣有的溝通方式,見面聊天,你調侃我,我嘲諷你,把沉重的化為輕盈,再從輕盈裏體會沉重,而既然生前如此,死後亦完全沒必要矯情。況且,人生如戲,既然死亡方式如此戲劇化,很難不說是存在「幽默」成分,這是命運對羅志華的黑色幽默,亦是羅志華對老友們的黑色幽默,懂得這樣察看與感悟,才是碰觸了真實的生命本質。
提供完整表達空間
  以前常在專欄分析網絡傳播與印刷傳播之間的「虛實互補」,這回倒是實實在在地領教了箇中滋味。
  試想如果不是有博誌和 facebook 讓我抒發完整的情緒和感想,關心羅志華的生張熟魏只能從報上寥寥兩 百字的報道了解此事,豈不對志華和老友之間的溝通方式和情感關係有所誤解?豈不是反而對於死者情誼的另一種因誤解而產生的「涼薄」和「不敬」?
  真的,幸好,有網絡;網絡給了我們完整的表達空間,網絡給了我們充分的發言機會。
  龍應台幾年前卸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復出在報上寫文章,若沒記錯,她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叫做<我手裏有筆>,明示將把時間和精力重新放置在書寫事業之上,紙上興波,筆墨作浪,在書頁之間繼續建構文化大計,但亦似在暗示,別忘了,老娘手中有筆,各方英雄別因我不在權位之上而對我有所不敬或扭曲或唱衰,否則,紙上見,我將反擊。換在今天的時空,若我遭遇類似景況,或會寫一篇文章叫做<我手裏有網>,有了網絡,便可在某程度上抵抗或補足印刷媒體的簡略誤會;有了網絡,便可以解釋、澄清、說明、還擊。手裏有網,便是有了武器。
還看如何使用
  但是當然囉,武器誰都有,看是如何使用,網可用來解釋、澄清、說明、還擊,亦可以用來扭曲、攻擊、誹謗、詆毀、造謠。權力多了,自由多了,說到底,這個社會所需的自重與自控亦應該更多,只不過,也更難了。
  網絡是好的,如果懂得使用,例如作家袁兆昌便建立了一個網頁悼念羅志華(lawchiwah.wordpress.com),他呼籲所有曾受青文書屋啟蒙的人上網撰文,說出更多的青文舊事。
  阿昌說:「我們是青文書屋讀者。初悉消息,接受不來:造書者有天竟被書牢牢地鎖上自己的生命。這不該是個結局。我們期待青文書屋有天開倉,今天卻由書來宣告:倉庫和生命,須永遠鎖上。文化視野叢書,一直是我這一代的養分來源;它的終結,將會是文化盛年的結束。身為讀者,我們不想就此結束。此網歡迎各路人士,用片語或文章形式,回顧羅志華人與事。不論你是羅志華的顧客、朋友、同窗還是舊同事,他的書庫,仍未執拾完畢。讓我們在這裏,為他撿拾記憶,一些他已忘記或永不忘記的。完成後,我們會印出一批小冊子,在這敗壞的年代,告訴更多讀者,羅志華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支持阿昌,因為我們感念羅志華和自己的啟蒙史。
*******
信報財經新聞
P29 | 文化.書評 | By 陳 雲 2008-02-23
憶羅志華
去年歲末,仍有利潤的博益出版集團被母公司南華早報勒令結業,作者簽訂的終身書約了無下落,存書則遭下令銷毀,永歿人世。另一邊,年二十八(二月四日),青文書屋出版社的東主羅志華先生卻在狹小貨倉辛勤整理作者存書之際,遭層層書箱壓死,死後十四日(二月十八日)始被鄰居發現。兩相比對,可謂義利立判,榮辱互見焉。
  羅志華允文允武,練吳家太極拳,與我算是文人與武俠之交。最後接到羅君電話,是去年九月,我賦閑在家,他說剛從意大利教太極拳謀生回來,說只得到當地朋友接濟食宿,並無工錢,回港後偶爾在親妹家中寄食。親人長貧難顧,他流動電話及電腦上網也註銷了。近年他每次來電,都必先請求鑑諒,寬限他清付兩本書的版權費;我託他出版的兩本書都有盈利,可惜他已動用了所有現金應付書店租金和雜費了。兩年前他不時建議我斥資入股救急,我只是勸他伏藏一段時期,度過難關再算。然後,他又盤算如何度過難關,如向香港藝術發展局申請出版計劃資助,取得現金周轉,向石硤尾藝術村承租單位解決租金困擾,我因官職在身,無法相助,只能聆聽與安慰而已。
大資本與小書商
  他的出版生意,並非一時斥資救得了的。老實說,即使我這個無心營商的人,也覺得他並非營商材料,只是視文化出版為終身事業,守住書屋,矢志不渝。香港在高地價政策仍未波及閣樓書店、合併聯營之風尚未吹到出版及書籍銷售的良心事業之前,即使不善營商,只要經營有道及略有名聲,文人學士有閑情逸趣,小書店與小出版社不難維持。以前的香港,今日的台灣,小書商都有生路。羅君出版的書難在聯營的連鎖書店上架,售後結賬緩慢,業主加租逼遷,影印機供應商上告錢債法庭索償,書店現金流斷絕,三餐不繼而要遠赴異鄉教拳為生,生涯苦得像民初戰亂時代的文人,但命運卻是寄託在大資本肆虐的香港盛世。
  我始終感激羅君。他見我在《信報》文化版開專欄,批判高中的中國文化課程(〈中國文化唔夠班〉系列),舌戰群儒,便有意將正反言論結集出版。我定書名為《天書Impossible—論香港的中國文化教育》,在二○○○年出版。我在《信報》文化版寫的懷舊文章,也是他替我首次結集的,書名《故我猶在—香港山居憶舊》,二○○三年出版。兩本書的銷路應無大礙,只是我的文章稜角分明,以當年的言論氣氛,要找出版社仗義出版,絕非易事。後來羅志華用人手裝釘方式辦《武藝》雜誌,我也將以前寫少林寺武技史的文章投去,充場面。聽他說,《武藝》出了兩期,廣告與銷路都很暢順,不過後來又因武林恩怨而停辦了(羅常以筆名「吳知」在網上武林論壇與人辯難)。若他向主流靠攏,稍作妥協,略事鑽營,不論是文壇或武林,應可寄生一時。
手作出版,孤絕之志
  羅君以手作影印方式,仿效當年的《詩潮》,靠店內僅餘的手提電腦與影印機,出《青文評論》,我投稿支持,後來因他體力不支而停刊。他最輝煌的貢獻,是在一九九五至九六年間,主編《文化視野叢書》,出了不少本地學者的社科論著。然而,他說香港現今的大學生受惡劣的教育潮流波及,講求成本效益,放棄藏書習慣,在圖書館看的多,到書店買的少,叢書不能回本。
  大概是二○○一年,羅君往河南訪學,知我練過陳家太極拳(陳式老架),回來見了我便興致勃勃,說在陳家溝見人打拳,在黃土上跺腳,塵土飛揚,便說陳式老架要人震腳發勁,皆因當地是黃土軟地。換了在城市的水泥硬地,便會把腳跟震傷。他終於為我解了當年學武之謎。二○○四年在青文書屋取書時見他,驚覺他一身浮腫,容顏莫辨。問是何病,支吾以對,我也不便細問。以羅君的武藝與志氣,若非身患痼疾,營養不足,又要於歲暮苦寒之時,困於蝸居搬動存書,應有武者的警覺,或至少有轉圜反手之力,不會平白遭書箱壓斃。小書商時乖命蹇,在丁亥歲末倒斃書倉而無人援救,過了年夜飯也無親人探詢,應是此地自主文藝出版業者之寫照罷。即願羅君,往生極樂,永離苦海,阿彌陀佛。
*******
明報
P18 | 時代 | 傾偈集 | By 石琪 2008-02-24
幾位消逝的人物
市川崑、沈殿霞、阿倫羅布格利葉,本來天南地北,相通的卻是都與電影有緣,都在最近逝世。我想起六十年代從銀幕開始知道他們,不禁懷舊起來。
市川崑是日本電影黃金時代最後一位主將,與黑澤明齊名而有剛柔之別,又別具黑色幽默。我最初看市川崑作品是谷崎潤一郎原著的《鍵》,中文片名是《慾火癡魂》之類。後來他拍《細雪》更佳,也是谷崎原著。
我最欣賞他三部影片,就是大岡昇平原著描寫大戰殘兵的《野火》,古裝片《浪徒》和《細雪》,遠勝他的橫溝正史奇案片。
至於阿倫羅布格利葉的法國「反小說」,我讀得很少,但他是新浪潮奇片《去年在馬倫巴》的編劇,他和導演阿倫雷奈便成為我的偶像。
當年的好處是美國片、歐洲片、日本片都流行,國語片粵語片都有擁迷,精雅片和低俗片亦各有愛好者,比現在多姿多彩。
在粵語青春片時期,沈殿霞不是玉女主角,但已是肥肥開心果。此後她成為無電視重要台柱,陪伴家家戶戶,見證了香港由窮變富,留下難忘回憶。
可嘆的是,據報結業後的青文書屋主人,最近死於書倉中。青文也是香港奇蹟歲月的特產,默默地自生和自滅。
*******
明報
P12 | 書到用時 | By 葉輝 2008-02-24
羅志華的 「一人戰爭」
那是2 月19 日,星期二,好一些朋友都打電話給羅志華,可是只聽到留言服務的機械女聲,說「你已被接駁到……」都打了若干次,都聽了若干次女聲錄音,才肯相信,誰都沒法再聽到羅志華的聲音了…… 文:葉輝 被沉重的書壓了半生
然後,一連幾天不斷收到電話和電郵,都說聽聞這個戇直的書店負責人被書壓死,都想證實他的死訊,只有熟悉的朋友到了最後一刻才明白,一箱箱沉重的書在此人身上已經壓了二十多年,壓了足足半生,他無論有多樂天,有多少天真的夢想,也不免會疲累,如此這般告別「過於喧囂的孤獨」,也許未嘗不是一個悲劇人物的徹底解脫。
認識羅志華,是由於他主持的青文書屋和出版社,很多年來,他是書店的店東,也是唯一的店員、跑腿兼苦力,他是出版社的出版人,也是唯一的排版員、跑腿兼苦力;正如馬國明所言,一個人搬50 箱書到書展,然後,也是一個人,搬45 箱書回書店;他還開了一家一人製作公司,租了一部影印機,承印了八期《詩潮》,創辦《青文評論》(出版了四期),一人排版,一人印刷,一人釘裝,一人搬運,其後影印機因斷供而被回收了;在我看來,那是一場很不公平、也很不聰明,但非常了不起的「一人戰爭」。
都說這個人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但跟他相熟的朋友都知道,他同時也是一頭不懂得面對現實的鴕鳥;也斯說得對:我們何嘗懂得面對現實?是的,我們也未必懂得,但我們總會在明知不可為的時候知難而退。很多朋友都勸告過他不要再苦戰下去了,或者向他建議一些解決「書債」的辦法,可是跟他相熟的朋友都知道,他聽了,說了,就當作已經做了——這個人的悲劇也許在於他的矛盾性格,對殘酷的世界過於樂觀,理想常常變成逃避現實的沙堆。
青文書屋終於結業了,之後,我跟他見了兩次面,都跟書有關,他答應出版、收了訂金的書,總要想辦法交代,交代了一半,他又侃侃而談未來的出版社計劃了。最後一次接到他的電話,是去年文學雙年獎頒獎當日,他說身體不適所以不去領出版社的獎項了,叫我找人代領。通話過程有好幾次數秒的靜默,我知道只要多開解他幾句,他多半會去的。我猜他害怕也許得不到朋友的諒解吧,但如今諒不諒解都不再重要了。
他不是白說,他準備好了幾天前,他的家人在電話中告訴我 :他其實已經租了地方,也裝好了電腦和排版機。我想轉告所有認識他的人:他不是白說的,儘管他的脊、腰和腕早被書壓得永久創傷,他其實從沒放棄,甘願讓有生之年繼續背負沉重的書,繼續他的「一人戰爭」。
我所知道的羅志華,其實並不是住在「紙房子」裏的人——那是阿根廷 作家多明格茲(Carlos Maria
Dominguez)的一本小說,叫做《紙房子》(the house of paper),有一名西班牙語文學女教授購得艾米麗.狄瑾蓀(Emily Dickenson)的絕版詩集,邊走邊讀,被車撞死了;有一名書癡在沙洲上用一本接一本的硬皮書築起一座紙房子,將自己囚禁其中……
羅志華半生與夢為伴,最後葬身書堆,但書只是他的事業,他的故事一點也不浪漫奇情,儘管書中一些沉思片段彷彿就是他半生的寫照: 「許多時候,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要保存這些在遙遠未來才可能對我有些許幫助的書?為什麼要保留這些和時下流行題材脫節的書?還有那些多年來只讀過一次,就不曾再閱讀,也可能永遠都不會再翻閱的書……」「許多時候,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人和書被一種需要和遺忘的協商相互依附,書好像我們生命中永不復返的某一片刻的見證人……」如果要選一本小說來述說羅志華的一生,我想,已故捷克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的《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庶幾近矣——對不起,這故事很殘酷,一如羅志華的一生;書中主角只活了35年,比羅志華少活了10 年:他是一個廢紙回收站的工人,孑然一身,沒有妻兒,沒有朋友,終日躲在骯髒而潮濕、充滿霉爛氣味的地下室工場,操作壓紙機,將廢紙和舊書壓扁。
只認按鈕不認人的機器
這個廢紙工人從來沒有埋怨命運,倒將苦差當作他的「一人戀愛」,將地下室當作「天堂」。他從廢紙堆中撿到不少教他一生受用不盡的舊書,他的身上沾滿了文字,儼然成了一本百科全書。他最後被解僱了,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價值,便抱書本跳進壓紙機,按了開關,將自己和書本一起壓扁,厭成模子的式樣,他就是書,書就是他,人與書的剩餘價值就是變成廢紙,兩者彷彿命運共同體,一起葬身於一部只認按鈕不認人的無情機器。
對不起,故事也許過於殘暴而感傷,教人欲哭無淚,教人感到不安,但那片「過於喧囂的孤獨」卻是千真萬確的——喧囂的是機器一樣的世界,孤獨的是廢紙一樣的人和書。
羅志華為很多人出版書本(公平一點,必須說明:也有不少人幫過他:有人為他義編義寫,也有人自費出書,交他製作發行而沒有結帳),也該有一本書,紀念這位以書為畢生事業的出版人。袁兆昌為他開了一個網頁,收集了網上悼念他的文章(數量也真不少),還要給他編一本紀念小冊子,這就很好,我建議,小冊子照做,書稍後也照出,出版費用可想辦法,在這喧囂而孤獨的世界裏,那只是我們能為羅志華所做的一件小事。
*******
明報
P16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 明刀明槍 | By 關仁 2008-02-24
青文同學會
是日也,馬國明和袁兆昌寫青文,哀傷。袁兆昌係有心人,不僅撰文悼念,仲搞個網頁等大家入去寫下青文故事, 邊個有興趣, 不妨入去參與共勉:lawchiwah.wordpress.com。
羅志華接手「青文書屋」,其實係呢十零年間的事,在此以前的青文話事人,叫做何月東,人稱「東哥」,身形跟羅志華剛好相反,後者肥肥大大,腰圍粗到好似水桶,前者則卅年不變,一直都係咁瀟湘,身上排骨突出到可以用彈琵琶。之但係,佢兩個都係愛書人,立志經營書業,順利如此,不順利同樣如此;而且,佢兩個都係同樣咁支持後輩,令人敬佩感動。
東哥離開青文之後,由羅志華做莊,如果青文書屋係好多文化人的「知識啟蒙地」,咁呢兩位前後期老闆都可以叫做係「青文學校校長」,而呢批文化人,就係「青文同學會」的永遠會員,因為那些日子的青文經驗深深銘印於腦海,永誌難忘。
關仁收到風,嚮三月初,有些「青文同學會」成員將替羅老闆辦個追悼會,大約會嚮三月五或六或七號其中一日,正確時間請密切注意阿昌的上述網頁。此外,有成員認為,羅志華半輩子替人出書,如今香,好應該輪到朋友替他出書;對,出番一本有關羅志華的書,義不容辭,到時候等書出版,唔該各位世紀版讀者支持下。
*******
明報
P16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 青文書屋 | By 袁兆昌 2008-02-24
獨步的書魔術師
八年前的一個夏夜,有個身材魁梧、青銅膚色、看來是個苦力的男子推門進三樓書店,我來不及點頭招呼,他便晃晃手臂,把書箱子甩了手,轟了一聲,放在櫃台前。我依例準備蓋章跟他交收文件,他則自言自語: 「怎麼要攀這麼高!」唐三樓確又「高人一等」。當年我仍是個中學生,在東岸書店當兼職店員。讀者常買青文書屋出版的書,作家店長便教我「補書」:預測哪本書快賣光,及時補訂數冊,讓讀者不覺書架缺書,感到書店仍充實。葉輝、也斯、陳冠中、湯禎兆、王良和、洛楓……數之不盡的作者。青文「文化視野叢書」大受歡迎,補書次數頻密,跟那人見面自然多了,談上兩句,才知青文書屋的發行部、編輯部、製作部、市場部和門市主管,同是羅先生一人。魄力驚人。
他以一人力量揹起賴以餬口的小書店。第一次光顧青文書屋,見他獨自在書海中弄 MacBook,店像家,他像宅男。青文書屋是本地最不冷清的文藝書店,卻也非時刻滿人。那刻店裏只有我在尋書:湯禎兆《變色》。找到了,遞到他眼前;他一看便瞪了眼: 「哦,你要這本。」即知道我是哪種讀者了,趁機宣傳翌日兩位作家的發布會消息,還說剛到的一批文學雜誌: 「今期不知怎的,又遲了。
不過還是要讀。」他推薦其中一本,我善意說聲「買了」,他這才說出該書折扣和價目。市場部主管的推廣手法,值得效法。
我常想像,他弄的書箱子也有法力。有次讀者找不到書,他便到身後擠滿箱子的位置搬擺一下,竟找到讀者感合意的,像會變魔術。我想:他真記得哪些書放在哪個箱子?他還藏起了什麼書?這是書賜他的記憶力嗎?數年後,我到台北誠品敦南店逛逛,發現架上盛滿青文書。這也是書箱子的法力:羅先生只消把書箱子往店外一甩,它便飄到台北去。發行部主管能安排書到台灣,果真厲害。
上周末探訪詩人飲江,重遇東岸店東。我們在船上溫故知新,記憶中的旺角與灣仔經歷重臨,唐樓書店階梯灑過夏雨後的氣味,我記得,青文店東提醒小心地滑的話音,我循聲回首,大門卻已漸漸關上,書屋室光自闊到窄,直到大門關起,像合上一本書。它擠走了一些圖像,擠走了一些生命;唐樓的黯淡暗自安排一場失效的魔術表演,要我們記住難以置信的意外:在一方小倉庫裏,命運教書箱子跟魔術師開一場關乎生命的玩笑,要他捨去壯健的肉體,用壯健的靈魂,要更多讀者尋找各自曾失去的青春與激烈。這還不算是個結束。
*******
明報
P17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 曙光圖書 | By 馬國明 2008-02-24
葬身書山的人
已不記得什麼時候認識羅志華,只記得認識他時他任職三聯書店。我在八八年時擔任青文書屋的董事經理,但我對中文書業的運作卻無甚認識,於是邀請羅志華合作。兩年後青文改組,羅志華出任董事經理,但我們仍維持合作關係。由於我們各自負責的書店都不過是一間一人公司,雖然同屬一間店舖內,但各有各忙,交談的時間不多;不過遇中文書業出現變化時,他總會主動告訴我。當時經營中文書店,一定要有自己的採購渠道才能替書店搞出特色。一年裏羅志華必定親自跑到台北、上海、北京等地採購,同時為了讓業務多元化,他學懂電腦排版並替多位作者出書,他同時親自負責發行工作,書店因而同時是出版社和貨倉,書本的數量愈來愈多,雜物亦同樣不斷堆積。
羅志華當然不會不知道這種情對書店的形象不利,他的想法是隨後九七年代大集團經營的連鎖書店愈開愈多,像他那樣的小本經營根本不能在零售層面上競爭,經營小書店必定要有特色才可望繼續生存。他一方面十分欣賞台灣的誠品書店出版《誠品閱讀》免費供讀者索取,另一方面他估量香港的大書店絕對不會做這種賠本的事;於是聯絡了幾位文化界的朋友以最低廉的成本出版了《青文評論》,如果在零售層面上他無法跟別人競爭,起碼他做了一件連大集團也做不到的事。
後九七的小書店壓力
羅志華從來不以文化人自居,他不曾發表文章,更沒有著書立說。他是一間小書店的經營者,每天總要花個多小時執拾被讀者翻得凌亂的書架,遇承印商將青文最新出版的書運送到書店時,他更要在原已十分擠塞的書店裏本左搬右疊,務求騰出少許空間容納即將送抵書店的新書。由於青文出版的書從初期的四五種增加到三四十種,書店裏根本無法再騰出空間,他便索性將新出版的書堆在書店內一排陳列中、西哲學書籍的書架前。曾經有讀者因為無法靠近翻閱書架上的哲學書而頗有微言,不少人亦會認為他不擅經營,在旁觀者眼中,青文書屋要改善的地方實在不勝枚舉,旁觀者看不到的是後九七年代小書店經營 者的壓力。一向以來在午飯時段總會有二三十人專誠跑上青文書屋翻閱書籍,但自從灣仔地鐵站附近開了一間大集團的連鎖書店後,午飯時段跑上青文書屋的人流即時銳減。後九七年代裏大集團的勢力不斷蠶食各種小本經營,書業亦不例外,主流媒體中關心書的小數通常只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待書,鮮會關心書業的具體生態。面對大集團的擴充,小書店的經營者要像動畫裏的英雄,變身為三頭六臂。羅志華明白自己要變身之餘,卻當不成英雄,他不是香港社會向來稱許的商業奇才。他是一名不算成功的書店經營者,但從他的身上卻更能令人們認識書本的真諦。
書香與書臭
香港每年都舉辦不少圍繞書的活動,不少活動更會安排知名人士高談書的意義,但談來談去卻總是說不出一樣十分顯淺的道理,終於要勞動羅志華以他的生命來說出這一顯淺的道理。中文詞彙中有「書香」的講法,但所有小書店的經營者都知道書本一經受潮便會發霉發臭,小書店經營者最頭痛的莫過於如何處理無人問津而積存的書籍,販賣一般商品只要大幅割價便總可以出售手上的貨物,但書籍卻有別於一般商品,即使免費贈予,對方亦不一定領情。積存的書籍其實是小本經營者的血本,由於是小本經營,議價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像大集團那樣將積存的書籍全數退還發行商。堆積在青文書屋的書籍除了是青文剛出版的新書外,更多是那些無人問津的書。壯士斷臂,乾脆把這些書籍當做廢紙送交回收商可能是更明智之舉,但羅志華卻總是抱希望有朝一日積存的書籍會賣出,他從來沒有埋怨天天要為這些書籍左堆右搬。印刷的書籍已是五百至一千年前的科技的產物,書本又十分笨重,幾十本書加起來的重量更高於常人的體重,這是與書有關的一點十分顯淺的道理,小書店的經營者每天都在重溫這一點顯淺的道理,將書籍高舉為文化化身的人卻不一定明白這點顯淺的道理,但他們已再沒有藉口掩飾他們的無知,對書並不熱情的香港社會卻出現了一位葬身書山裏的羅志華。他的死不是黑色幽默,他或許只是香港這個大城市裏的小人物,但正如一條鎖鏈中最弱的一環才是最具決定性,小人物的遭遇才是整個社會最真確的寫照。只有對書不熱情的社會才會由得書籍在貨倉裏積存發霉發臭,最後更活生生將一個好端端的人埋葬;被人們高舉為文化化身的書籍在香港這個社會裏居然成為殺人兇手,香港社會不是很有問題嗎?曾局長、曾司長、曾特首,你們可曾留意到問題?
*******
新報
D08 | 觀點角度 | 鍾愛有嘉 | By 何嘉麗 2008-02-23
不無輕嘆
報載青文書屋的老闆羅志華先生在貨倉執書時,被一堆一堆的書活埋,幾日後才被發現!我並不認識羅先生,從未到過他的書店,但在港聞版讀到這段消息時,已禁不住輕嘆,又當之後讀到紀念他的文章時,更不無唏噓。還以為老闆一定掂?
還以為老闆好做唔做,新年流流走去執書?
不,這個老闆不太發,不單止不太發,其實是「好唔掂」!被迫遷了才要把書搬入倉,被迫遷了才有這多書要放入倉,多到足以壓死人!
營運一間書店的皮費說輕不輕,說重不重,若不開在地層的話,開支可以減半,但當近日樓市暢旺,連樓上舖也不再是小企業家天堂,更何況一間書店,更何況是由一個滿有理想的文藝青年所辦的非商業化書店。
就算是較商業化的書店,日子也不見得好過,表面看來似乎興旺,連鐵路分站也開滿了小書店,但也只是表面風光!看的人多,買的人少!
另外商場內的大型書店亦買少見少,就算仍然可以掙扎求存的,亦被商場由地層搬上一樓,由一樓搬上二樓,再由二樓搬上三樓,看來離捱不起貴租的日子也不遠。
人已走了,除了可惜也不知可以說甚!
只希望創意藝術中心開幕後,會?有理想的朋友提供一點「實在」的幫助,而不用為了維持生計而沖淡了對生命的熱情。
*******
Be kind rewind *, 羅志華version
February 23, 2008
我們是青文書屋讀者。初悉消息,接受不來:造書者有天竟被書牢牢地鎖上自己的生命。
這不該是個結局。我們期待青文書屋有天開倉,今天卻由書來宣告:倉庫和生命,須永遠鎖上。
文化視野叢書,一直是我們這一代的養分來源;它的終結,將會是文化盛年的結束。身為讀者,我們不想就此結束。
此網歡迎各路人士,用片語或文章形式**,回顧羅志華人與事。
不論您是羅志華的顧客、朋友、同窗還是舊同事,他的書庫,仍未執拾完畢。
讓我們在這裡,為他檢拾記憶,一些他已忘記或永不忘記的。
完成後,我們會印出一批小冊子,在這敗壞的年代,告訴更多讀者,羅志華的故事。

張健波的處置手法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文﹕張健波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5日
【明報專訊】H:
你說最近幾則大新聞都有不同版本,不知孰真孰假。例如,因間諜罪被囚逾千日的程翔被指收巨款寫報告,包二奶,但,程翔回港後否認了;又如,江湖傳聞說要斬陳冠希;再如,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湘傳因紅顏知己而觸發家族糾紛。
關於程翔案,我相信程翔的版本,主因有二:(1)我認識程翔超過20年,他的操守和道德情操是朋友所共知的;(2)有關對他的指控,迄今未見過任何具體的真憑實據。至於其他兩則新聞,江湖傳聞止於傳聞,郭家風雲則仍在努力求證核實。
記者在採訪過程,是會聽到不同版本的,但,記者不是recorder(錄音機),不會有聞必錄;作為reporter,會力求查證核實之後才報道。
傳聞往往是繪影繪聲,恍如身歷其境像局中人那樣耳聞目睹,非常吸引,但可信性成疑,就像《三國演義》比《三國志》精彩,因為前者是小說,可以憑空創作,無中生有,甚至為了令劇情吸引而改動史實,這種寫法當然比史籍《三國志》的寫法有趣。記者的工作,是挖掘事實、展現真相、準確報道;這與史學工作者相似,但與小說作者相悖。
不過,很多傳聞都難以核實,縱使找到當事人,亦未必會承認或否認。怎麼辦?我們嘗試區分處理:
(1)已經查證核實的,會寫新聞報道;
(2)未能核實,但已採訪多於一個可靠消息來源,結果都是指向同一說法,我們也會考慮作出報道,但注明有關限制,讓讀者知所判斷;
(3)一些一家之言無法查核,但消息來源以往所提供的消息,都能證明是對的,我們便會轉告李先知,透過專欄「聞風筆動」告訴讀者。
我們還會另闢蹊徑,例如在陳冠希案,將5張裸相送交淫審處評審,由此得知警方告錯案中首名被告,這樣的獨家新聞能夠撥亂反正,很值得。

張波 謹啟
[張健波 kbcheun g@mingpao.com]

博益結局。霍震霆。郭鶴年。

霍震霆出手,郭鶴年點頭
文章日期:2008年2月25日
【明報專訊】博益停業,於去歲年底捲起社會不小的震撼;新鼠年至,去年對作者權益顯得冷漠不顧的南華早報集團終改變態度,願意明額處理作者的未完成合約、已出版書籍的版權以及倉書三方面。

未完成合約指,一如伍諾韻所簽合約,出版社應為她出書八冊,到停業前只出了三本,餘下的五冊未出新書,南早集團願意放棄其版權,由作者交其他出版社處理,得到作者的歡迎;已出版書籍之版權,因南早集團需股東與交代,集團建議由出版社逐本沽價,由作者以合理價值全面購回版權,此舉亦為作者接受;而集團亦承諾不會銷毀貨倉藏書,並將設法好好處理,或借作者的網絡,捐贈學校或有關團體。

歷經一個年關的折騰,博益事件轉向光明,三十多位成員的關注小組正考慮趕寫一書,回顧事件,於書展推出;並考慮注註冊為非牟利社團,長久地為香港作家爭取,譬如成為香港流行文化作家集中的聯絡點。
南早集團態度轉變,固為伍諾韻等博益作者組成的「作者權益關注小組」爭取之功,但亦跟霍震霆出手有關。霍先生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功能組別議員,對此事本就有義不容辭之責,但事件爆發後未見其縱影,文化界對他批評頗多,本報《筆陣》專欄更有作家予以點名指責摘,終於,霍震霆往敲南早老闆郭鶴年的門,談了幾回合,說服了郭氏關注此事。霍震霆議員辦公室日前致電關仁報喜,這雖是遲來的喜訊,但總好過冇。

[文/關仁]

閱讀時光。劉再復《性格組合論》。


書名:文藝探索書系 性格組合論
作者:劉再復
出版:上海文藝出版社
版次:1986年7月第1版 1986年9月第3次印刷
印數:平40,001-67,000冊 精2001-3300冊

書號:10078.3782
定價:平2.85元 精4.40元

是大哥就職的上海文藝出版,兩個月三刷近七萬冊,這就是那個時代的“讀書潮”。想念他。

四十五歲劉再復的書齋照。
他,八0年代青年知識界的精神領袖之一。
他寫道:盡管我一無所有,但我確信,在我的書中,有我自己的靈魂,和我對文學的真誠與熱愛。



K,
夜,與同是八0年代大學生的摯友,兩個女子“敲骨吸髓”,“別后交代”完畢。
送友歸來,車刷掃著細雨,路燈昏暗,街道濕黑。穿過跨海大橋,想著友人的話:難得,怎么幾十年了,熱情不變呢?這么個女子,對客居的這島,怎么這么多情?大家,都變了。許多人,在想家。
怎么不變?怎么不想家?其實,何止是二元組合,直接是多元呢,多到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我存在,我認了。

在京城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報紙理論版的柏,是北京大學的校友,也來參加中改院的會:“來來去去,就是這些漢子在張羅中國的改革,就是圈子里幾個報人,在一點點向社會透露這些‘思想’。”
是啊,都很孤獨!!!

聽到曾經在我們的靈魂里飆起風暴的劉再復、李澤厚說:太孤獨了。小女子,落淚了。好心痛!!
是啊,“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情”,我們都是這樣想。真的,能如愿么。其實,二十年前我們就知道答案了,干嘛還是“不變”呢。這世界,真是有“傻人”。

這書,當年讀書小組是精讀過的,不過議論些什么,已經忘了。倒是記得,尚未走進社會的我們,因此早早知道,社會不會是理想的,自己也不會全如理想。唯一的真實是“多元”。要有法子,應付這“多元”,包括應付“自己”。

重讀第十一章《情欲論》。當年也羞怯,也讀不懂。人生走過二十年,再翻開書:啊呀,命運,黑紙白字,早早寫在那里了。因為,終于明白了,自己是“一個人”,普遍的,也獨特的,也唯一的,人!

對柏小姐說:要和先生多“黏糊”,比吃什么補藥,都好:))


P432"情欲與之間,情與理智間的界限是模糊的,也就是說,情與欲很難分,情與理也很難分,它們之間的相互交匯與對立統一,構成了活生生的人的心靈世界。"
p434“現實的愛情,恰恰是‘溫柔的靈魂美’(靈)與‘情欲中的粗鄙的野蠻的因素’(肉)的二重組合”。
P439"情感就其本身性質說,是一種既不能說得太好也不能說得太壞的因素。……用‘中性’來說明感性欲望的特征是恰當的。"
P450 三種出路。
P451"人的感性欲望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原動力。死人沒有欲望。感性欲望的強烈,是健康的表現,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表現。人的才能,人的創造力,人的偉大本質,都首先導源于他本身的感性欲望。最優秀的人物,最杰出的人物,都是一些至情至性的人,都是一些充滿著欲望的人。"

錄2004年鳳凰許戈輝訪劉再復

2/24/2008

劉再復。在異鄉的哲學思考。

“我家客廳在另一棵樹上”


“我家客廳在另一棵樹上”
“我家客廳在另一棵樹上”,第一次住三亞南山的“樹屋”,你會有衝動給“非現場”的友去個電話“臭美”。
這時的你,也許正從一棵樹走向另一棵樹,通過搖晃在半空的鏈橋;也許正棲息酸豆樹上的“鳥巢”裏看海,心飛到了前世今生的愛人身邊。
“像鳥一樣棲息在樹上”——被現代化扭曲的人,心底的夢。

遠處,海天一碧的天幕上,是一百0八米高的南海白衣觀音。
一體三面,俯瞰人間,佛不語,子不語,心語。
“面海膜拜南海觀世音”——佛徒夢寐以求修行之地,海天佛國。

海子說,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三亞南山鳥巢狀“樹屋”,築在皓翰南海畔高大的喬木林間。這植根于沙壩的熱帶喬木,名為酸豆樹,生長緩慢,木質密實,葉酸豆酸,枝椏伸展如祈求,樹齡動輒四五百年。
當年,夏威夷樹屋公司的David Greenberg父子,對這酸豆林一見鍾情,建“夏威夷火山樹屋”四棟,高低錯落枝椏間,有單人小間,雙人標間,有客廳,有酒吧,也有空中俱樂部……小David好提著衝浪板走下沙壩,踏浪觀佛。

聞聽,樹屋開張三年,住客已逾五千,六成五為歐美客,多是樹屋愛好者。一對德國夫婦,每年飛來三亞棲息樹屋,與露鳥為鄰,看朝霞夕陽,聽潮起潮落。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