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古往今來,女子都是要哭的,偏偏希拉里一哭,男子們才記得“眼淚是上帝給女人最好的禮物!”
是上帝!不是男子。
從上周末新年酒聚,聽到人口中言說“很感性也很性感”,到這個周末,看到文字中的“真是感性也性感”,不過區區五、六天。
小女子調皮,就想不如干脆“預言”曰:“二00八,感性性感年”。
其實,這與“二00八,北京奧運年”也有暗合之處:體育當是人類最為感性和性感的活動吧?那可是生命的真展示。不論賽者與觀者。
我想,今年一定會有許多人用這個句式:“我喜歡……!”
和同事們聊起希拉里,小女子歪論曰:女子當如希拉里。
我可不是指女子的才干啊,是指女子的包容與性情。當年克林頓鬧“拉鏈門”,希拉里在鏡頭前未落淚。我想,那是因為早就看透了克林頓這老小子。大學同學,什么不知道?只不過,那一次,克林頓是總統,在白宮。其實,希拉里早就當那是克的又一場“重感冒”吧,何況人家還會認錯呢?
這回,老克將功補過,為“終生女友”站臺,表現也不錯。
孩子們都長大了,誰還能不要誰?他們這一對,很"好玩兒"。
希拉里,男女老少緣都不錯,“粉絲團”真的是跨洲際的。這不,只是一含淚,那么多只筆趕著為她搖。
中國女政客,當學希拉里。
中國太太族,得學希拉里。(不用游行)
編書很累,中午玩會兒,真好。
忽然女人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1日
【明報專訊】希拉里哭了,在初選的拉票場合上。
印象中好像沒見過男性候選人為了選情告急而雙眼噙淚,或許激動哽咽是女人的專利,她有權把焦急的情緒形諸於外而不會被怪責軟弱,換了是男的,哭完一場,所得的回報並非同情而是嘲笑。
克林頓深陷白宮雪茄緋聞時,希拉里曾經接受電視訪問,她在鏡頭後面有沒有哭,沒有知道,但在電視機屏幕上現身的她非常硬朗,瞪眼、咬牙,一方面強調這是自己的家務事,別人不應多插嘴,另方面誓指一切都是共和黨極右派的政治陰謀,純粹鬥爭,非關私德。
總之她的眼睛沒有眼淚;她笑說出第一句話,也笑說完最後一句話。
希拉里這回哭了,不見得表示她認為政治生涯比丈夫忠誠來得重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看你自顧是什麼人,也視乎你自顧能替國家做什麼事。真正重要的是,憑其聰明才智與身經百戰,若想忍住淚水,希拉里應是有辦法做到的,但她偏不,不忍,不去忍,那就很難不讓人相信她以淚水做子彈、以柔情為策略,她選擇於此時此刻利用所謂「女性權利」爭取支持。這時候,她甘於做回世俗觀念下的「女人」,她是個,「忽然女人」。
一百多年前,八國聯軍入京在即,慈禧太后在庭上跟臣子哭成一團,哭完,索性向全球十一國宣戰,衝動之下,替中國百姓帶來了可怖災難。事後有美國漢學家如此描述﹕「太后一向作事都是留有退路的,只有這次,她這個政治家只剩個女人家了。」
性別歧視?等待女性主義者辯論吧。我們只要欣賞希拉里的動人淚光便夠了。真是感性也性感,我是喜歡的。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
希拉里能哭著回到白宮嗎?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2日
【明報專訊】希拉里一哭,選票回來了,一洗在艾奧瓦州落敗的頹態,好像帽子戲法一樣,瞬間取回領先優勢。由於發展富有戲劇性,當中有多少是真情,有多少還是假意,不免惹起一番議論。
有人認為希拉里真情流露,一貫鐵娘子作風鮮有落淚,就算當年夫婿不忠,又或者推行保健改革失敗,也未曾有如此表現。此刻回復自我,自然打動人心,尤其是女性及基層選民,根據民意調查,大量吸納過來,反敗為勝。
有人卻認為這是假裝出來,以弱示人,博取同情;所謂真情流露,其實是預早安排。一些挑剔者更語帶挖苦地說:「她這個樣子,日後怎能在莫大的壓力 之下當個稱職的總統呢?」有一篇政論文章,題為《希拉里能哭回到白宮嗎?》,語帶譏諷,取笑她在咖啡室的一番感性之言,縱然是說得熱淚盈眶,其實是顧影自憐,充滿自戀,無法控制情緒的失儀表現而已。
男人哭了,人們說是真情流露;女人哭了,人們認為是懦弱的表現。不過,哭或不哭,是何等的難於計算,在奇妙的選舉過程中,更是無法預料。
我傾向相信這是一時衝動,當時希拉里的確處於困難時期,多年來的努力隨時付諸流水,頃刻之間出現情緒波動亦是人之常情。今次的總統提名戰還有一項教訓,就是民意調查並不能盡信。選前估計希拉里會以10個百分點以上敗走新罕布什爾州,結果是統計專家大跌眼鏡;或許,人類行為真的是太過複雜,根本無法預測天機。
[陳耀華 cyiuwah@alumni.cuhk.net]
1/12/2008
龍口粉絲。門沿。
K,
這么說,龍老師正在中南半島沿著湄公河游歷。0五年初夏,從緬甸、老撾伊洛瓦底江——越南湄公河,這樣一條有著多個美麗名字的河流順流而下,(從飛行器上俯瞰),最打動小女子是伊洛瓦底江畔緬甸蒲甘萬塔之城。
攝氏四十五度的烈日下,我們被曾經寄托著一個個心愿的佛塔牽引,不能自拔!
落日橘色的光鋪蓋下,佛祖和你的內心,“寧靜”地交談。
風過,小女子,不知,何時,已經,淚流滿面……
落日、江水、佛塔。
古往今來。
無盡。
愿古老的土地,助老師找到內心平和的法子。
門沿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2日
【明報專訊】二○○七年最末一個晚上,十八歲的華飛去和朋友午夜狂歡。我坐在旅店的窗邊,泰北冬季的天空潔淨,尤其當城市的燈火因貧窮而黯淡,星星就大膽放肆了,一顆一顆堂堂出現。但是星星雖亮,卻極度沉默,下面的街頭人聲鼎沸,樂鼓翻騰。剛從街上的人流裏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湧動的是情緒激越的觀光客,但是暗巷裏騎樓下,疲憊的女人正開始收攤,她們赤腳的幼兒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早睡了。
然後煙火,衝向天空轟然炸開,瞬間的璀璨,極致的炫美,人們雀躍歡呼。這是跨年之夜。可是,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誕辰,不是神話中某一個偉大的時刻,不是民族史裏某一個壯烈的發生,那麼,人們慶祝的究竟是什麼呢?
想想看,你用什麼東西量時間?
一個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
有時候,我們用眼睛看得見的「壞」去量時間。一棟每天路過的熟悉的房子,從圍牆的斑駁剝落到門柱的腐蝕傾倒,然後看它的屋頂一吋吋擴大垮陷,有一天野樹爬藤從屋中昂然竄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時間?
有時候,我們用非常細微的「動」,去量時間。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漲落、日影的長短,不都是時間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濱,我看每天金星出現在海平線上的點,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陽明山上,我看夕陽下沉時碰到觀音山脊的那一剎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
你是否也用過別的量法?孩子小時,我在他們臥房的門沿掛上一個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尺,把他們的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節一節高升,時間也就一節一節在走。
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倆加五個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張大頭照,三十年不曾間斷。三十年中,紅顏夫妻變成老夫老媼,可愛純真的嬰兒變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還有那瘋狂的藝術家,突然決定寫數字。醒來一開眼就寫連續累積數字,吃飯、坐車、走路、如廁、洗頭時不斷地寫;搭飛機出國時,在飛機的座位上寫;到醫院看病打針時,在病上寫;到教堂做禮拜時,在教堂的長板凳上寫。每分每刻每時寫,每天每月每年寫,數字愈來愈大,字串愈來愈長,藝術家這個人,是的,愈來愈老。
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時候,杜甫不是在記錄時間嗎?唱「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記錄時間嗎?Rembrandt一年一年畫自畫像,從少年清狂畫到滿目蒼涼──他不是在記錄時間嗎?
農業社會的人們認真地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難道不也是在一個看不見的門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時間的印記?
所以跨年的狂歡、聚集、倒數,恐怕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吧?都市裏的人,燈火太亮,已經不再習慣看星星的移動和潮汐的漲落,他們只能抓住一個日期,在那一個晚上,用美酒、音樂和煙火,藉人群的吆喝彼此壯膽,在那看不見的門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凌晨四時,整個清邁小城在寧靜的沉睡中,二○○八年悄悄開始。我們行裝齊整,離開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邊界出發。五個小時的蜿蜒山道,兩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氣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時間用什麼測量?
[文/龍應台]
******
中新社緬甸蒲甘五月十九日電 題:踏訪中南半島:“佛塔之城”蒲甘 塔多樹少遊客年逾百萬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從仰光搭乘曼德勒航空公司的支線客機,向西北飛行約一小時,越過水量充沛的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河,我們降落在緬甸中部被稱做“佛塔之城”的蒲甘。
在機場出口處,持護照旅行的外國遊客,在繳納了十美金“歷史遺產保護費”之後,便獲得在蒲甘古城自由周遊的許可;乘坐三菱吉普,在攝氏四十三度的烈日下,我們開始了塔城探訪之旅。
據記載,西元十一世紀初葉,緬甸歷史上著名的阿奴律陀國王,在蒲甘建立起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封建王朝。
傳說阿奴律陀國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為了以小乘佛教一統當時混亂的宗教派別,他不惜舉戰緬北的一個王國,取來從印度錫蘭傳入的《三藏經》。
在通往蒲甘第一座金塔Shwe Zigon Pagoda 的長廊兩側,有壁畫描繪說:西元十一世紀後葉,當《三藏經》順著伊洛瓦底河運至蒲甘,阿奴律陀國王率眾臣前往河邊迎接,並親自下河將《三藏經》頂在頭上游回岸,安放在一隻象徵國王權利的白象背上。
白象在蒲甘一個茂密的森林裏行走時,忽然雙膝跪地,於是阿奴律陀國王按照佛祖的旨意,在此開建蒲甘第一座金塔。金塔終於在其子加育國王時代完成,迄今為止被認為蒲甘法力最高的佛塔。
從此蒲甘大興土木,營建大量精雕細刻,技藝高超,獨具匠心的佛塔、佛寺、佛塔的數量甚至超過城市居民的人數,使蒲甘享有「四萬寶塔之城」稱號,成為十二世紀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
近千年來,由於緬甸政治中心南移,數次戰爭的摧毀以及十九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入,蒲甘的佛塔遭到嚴重破壞。
據政府一九七三年的普查統計,蒲甘完整的佛塔、佛寺尚存二千二百十七座;即使加上一些殘存的遺跡,總數也不超過五千座。
接待我們的華人、蒲甘“金馳花園酒店”董事長曾文英先生,帶領我們賓士在蜿蜒于塔林的土路之間,只見佛塔金、白、紅、黑塔色各異,尖頂、圓頂、扣鐘頂款式不同,既有實心的寶塔,也有可以供奉釋迦牟尼的塔廟。
當地人與遊客,穿了人字拖鞋在塔林之間穿行,逢塔便脫了鞋子進去膜拜。
塔廟大多磚石建築,且多無樑柱,但設計獨特,內部既光亮又通風透氣。有些塔內供奉的佛祖被乞求的人們反復貼金,還有些則保留著十四世紀的精美佛教壁畫……
經曾先生提醒,我們注意到當地儘管寶塔林立,可是卻樹木稀疏。原來,由於歷代為興建寶塔伐木燒磚,毀掉了原本充沛的熱帶雨林,不但令土壤沙化,還使原本六月到來的雨季推遲到了八月。
如今緬甸政府注意文物保護,同時也致力恢復生態,規定凡是伐木一棵,判刑三年。同時,大量新的喬木被種植下去,雨季漸漸回到了六月。
據身為緬甸旅遊協會秘書長的曾先生介紹:如今的蒲甘逐漸成為國際性旅遊勝地,每年從空中進入的遊客有二十五萬,其他通道前來的大約七十五萬,一年接待遊客達到百萬左右。
不少從歐洲遠道而來的背包客,一住就是數天,租了單車在寶塔的時間長河中穿梭;也有鄰國泰國來的憎侶,在古老的釋迦牟尼像前冥想。
蒲甘現有七十多家酒店賓館,可以接待遊客的餐飲食肆也有近四十家,當地的民族手工藝品漆器及其製作表演,成為吸引人的旅遊項目,村民則大多學會用英文向旅客推銷。
傍晚時分,登上政府允許攀登的寶塔之一瑞山都。放眼望去,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寶塔,彷佛祖送給人間的禮物,密密麻麻排列在夕陽下的伊洛瓦底河西岸。 (完)
這么說,龍老師正在中南半島沿著湄公河游歷。0五年初夏,從緬甸、老撾伊洛瓦底江——越南湄公河,這樣一條有著多個美麗名字的河流順流而下,(從飛行器上俯瞰),最打動小女子是伊洛瓦底江畔緬甸蒲甘萬塔之城。
攝氏四十五度的烈日下,我們被曾經寄托著一個個心愿的佛塔牽引,不能自拔!
落日橘色的光鋪蓋下,佛祖和你的內心,“寧靜”地交談。
風過,小女子,不知,何時,已經,淚流滿面……
落日、江水、佛塔。
古往今來。
無盡。
愿古老的土地,助老師找到內心平和的法子。
門沿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2日
【明報專訊】二○○七年最末一個晚上,十八歲的華飛去和朋友午夜狂歡。我坐在旅店的窗邊,泰北冬季的天空潔淨,尤其當城市的燈火因貧窮而黯淡,星星就大膽放肆了,一顆一顆堂堂出現。但是星星雖亮,卻極度沉默,下面的街頭人聲鼎沸,樂鼓翻騰。剛從街上的人流裏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湧動的是情緒激越的觀光客,但是暗巷裏騎樓下,疲憊的女人正開始收攤,她們赤腳的幼兒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早睡了。
然後煙火,衝向天空轟然炸開,瞬間的璀璨,極致的炫美,人們雀躍歡呼。這是跨年之夜。可是,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誕辰,不是神話中某一個偉大的時刻,不是民族史裏某一個壯烈的發生,那麼,人們慶祝的究竟是什麼呢?
想想看,你用什麼東西量時間?
一個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
有時候,我們用眼睛看得見的「壞」去量時間。一棟每天路過的熟悉的房子,從圍牆的斑駁剝落到門柱的腐蝕傾倒,然後看它的屋頂一吋吋擴大垮陷,有一天野樹爬藤從屋中昂然竄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時間?
有時候,我們用非常細微的「動」,去量時間。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漲落、日影的長短,不都是時間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濱,我看每天金星出現在海平線上的點,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陽明山上,我看夕陽下沉時碰到觀音山脊的那一剎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
你是否也用過別的量法?孩子小時,我在他們臥房的門沿掛上一個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尺,把他們的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節一節高升,時間也就一節一節在走。
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倆加五個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張大頭照,三十年不曾間斷。三十年中,紅顏夫妻變成老夫老媼,可愛純真的嬰兒變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還有那瘋狂的藝術家,突然決定寫數字。醒來一開眼就寫連續累積數字,吃飯、坐車、走路、如廁、洗頭時不斷地寫;搭飛機出國時,在飛機的座位上寫;到醫院看病打針時,在病上寫;到教堂做禮拜時,在教堂的長板凳上寫。每分每刻每時寫,每天每月每年寫,數字愈來愈大,字串愈來愈長,藝術家這個人,是的,愈來愈老。
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時候,杜甫不是在記錄時間嗎?唱「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記錄時間嗎?Rembrandt一年一年畫自畫像,從少年清狂畫到滿目蒼涼──他不是在記錄時間嗎?
農業社會的人們認真地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難道不也是在一個看不見的門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時間的印記?
所以跨年的狂歡、聚集、倒數,恐怕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吧?都市裏的人,燈火太亮,已經不再習慣看星星的移動和潮汐的漲落,他們只能抓住一個日期,在那一個晚上,用美酒、音樂和煙火,藉人群的吆喝彼此壯膽,在那看不見的門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凌晨四時,整個清邁小城在寧靜的沉睡中,二○○八年悄悄開始。我們行裝齊整,離開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邊界出發。五個小時的蜿蜒山道,兩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氣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時間用什麼測量?
[文/龍應台]
******
中新社緬甸蒲甘五月十九日電 題:踏訪中南半島:“佛塔之城”蒲甘 塔多樹少遊客年逾百萬
中新社記者 余顯倫 關向東
從仰光搭乘曼德勒航空公司的支線客機,向西北飛行約一小時,越過水量充沛的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河,我們降落在緬甸中部被稱做“佛塔之城”的蒲甘。
在機場出口處,持護照旅行的外國遊客,在繳納了十美金“歷史遺產保護費”之後,便獲得在蒲甘古城自由周遊的許可;乘坐三菱吉普,在攝氏四十三度的烈日下,我們開始了塔城探訪之旅。
據記載,西元十一世紀初葉,緬甸歷史上著名的阿奴律陀國王,在蒲甘建立起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封建王朝。
傳說阿奴律陀國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為了以小乘佛教一統當時混亂的宗教派別,他不惜舉戰緬北的一個王國,取來從印度錫蘭傳入的《三藏經》。
在通往蒲甘第一座金塔Shwe Zigon Pagoda 的長廊兩側,有壁畫描繪說:西元十一世紀後葉,當《三藏經》順著伊洛瓦底河運至蒲甘,阿奴律陀國王率眾臣前往河邊迎接,並親自下河將《三藏經》頂在頭上游回岸,安放在一隻象徵國王權利的白象背上。
白象在蒲甘一個茂密的森林裏行走時,忽然雙膝跪地,於是阿奴律陀國王按照佛祖的旨意,在此開建蒲甘第一座金塔。金塔終於在其子加育國王時代完成,迄今為止被認為蒲甘法力最高的佛塔。
從此蒲甘大興土木,營建大量精雕細刻,技藝高超,獨具匠心的佛塔、佛寺、佛塔的數量甚至超過城市居民的人數,使蒲甘享有「四萬寶塔之城」稱號,成為十二世紀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
近千年來,由於緬甸政治中心南移,數次戰爭的摧毀以及十九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入,蒲甘的佛塔遭到嚴重破壞。
據政府一九七三年的普查統計,蒲甘完整的佛塔、佛寺尚存二千二百十七座;即使加上一些殘存的遺跡,總數也不超過五千座。
接待我們的華人、蒲甘“金馳花園酒店”董事長曾文英先生,帶領我們賓士在蜿蜒于塔林的土路之間,只見佛塔金、白、紅、黑塔色各異,尖頂、圓頂、扣鐘頂款式不同,既有實心的寶塔,也有可以供奉釋迦牟尼的塔廟。
當地人與遊客,穿了人字拖鞋在塔林之間穿行,逢塔便脫了鞋子進去膜拜。
塔廟大多磚石建築,且多無樑柱,但設計獨特,內部既光亮又通風透氣。有些塔內供奉的佛祖被乞求的人們反復貼金,還有些則保留著十四世紀的精美佛教壁畫……
經曾先生提醒,我們注意到當地儘管寶塔林立,可是卻樹木稀疏。原來,由於歷代為興建寶塔伐木燒磚,毀掉了原本充沛的熱帶雨林,不但令土壤沙化,還使原本六月到來的雨季推遲到了八月。
如今緬甸政府注意文物保護,同時也致力恢復生態,規定凡是伐木一棵,判刑三年。同時,大量新的喬木被種植下去,雨季漸漸回到了六月。
據身為緬甸旅遊協會秘書長的曾先生介紹:如今的蒲甘逐漸成為國際性旅遊勝地,每年從空中進入的遊客有二十五萬,其他通道前來的大約七十五萬,一年接待遊客達到百萬左右。
不少從歐洲遠道而來的背包客,一住就是數天,租了單車在寶塔的時間長河中穿梭;也有鄰國泰國來的憎侶,在古老的釋迦牟尼像前冥想。
蒲甘現有七十多家酒店賓館,可以接待遊客的餐飲食肆也有近四十家,當地的民族手工藝品漆器及其製作表演,成為吸引人的旅遊項目,村民則大多學會用英文向旅客推銷。
傍晚時分,登上政府允許攀登的寶塔之一瑞山都。放眼望去,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寶塔,彷佛祖送給人間的禮物,密密麻麻排列在夕陽下的伊洛瓦底河西岸。 (完)
1/11/2008
謊言的受害者
K,
周末約訪了中國加入WTO的首席談判官龍永圖,我們是老朋友了,之前有過兩次訪問。這次,繼續“審”。呵呵。
一次是2002年4月,中國加入WTO后第一次在博鰲亞洲論壇召開年會,他在午餐會上透露,即將啟動東盟十加一進程;一次是2003年4月,他離開外經貿部,前來擔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那一年,恰坎昆會議失敗,全球貿易自由化受挫。龍邀請了他的老對手、前中國加入WTO美方首席談判巴爾舍夫斯基,還有世貿的兩任前秘書長。那年的幾場午餐會上,這些全球貿易的曾經推動者,卻異口同聲WTO是個流氓組織:因為,富人笑言要和窮人“平等地”玩兒,純粹是謊言!!窮人一旦接受了富人的誘惑,從此萬竊不復,只有被掠奪。窮國和富國的關係亦是同理。
所以,當年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說:我們的國家,不會也不能全面對富國開放!因為,那些跨國公司如同巨人,一腳就會踏破窮國的籬笆墻。那時,我們就無從保護自己的女人、孩子和老人。
這個報道過去了六、七年,總是縈繞在小女子的腦海。所以,在港參加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報道,我去報道非政府論壇的反世貿之聲,并且在灣仔天橋上,結識了觀察者呂寧思。
Made in china,背后可不只是血汗,更多的是被打翻在地無從拾起的良知。外部的,和內心的。文中的小L們,無論如何也不會離開她們口中如此非人道的生存環境。為什么?!
毛公仔廠的那些工人們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1日
【明報專訊】在深圳探望被斬傷的黃慶南後幾天,十二月十七日,偶然看到電視新聞以頗大的篇幅報道一月一日在內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深圳龍崗打工者中心註冊人黃慶南,正是因為向工人宣傳這條新法例,被斬斷左腳。
那段新聞出自亞洲電視。這家電視台近年被公認為「香港中央台」,指其編輯方針緊緊配合本地親中政團及內地的政治需要。然而,看來這標籤更大的效果是替另一家大電視台做了掩護。因為單以內地新聞來看,兩台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中央台——最重要是報道國家領導人進進出出、嫦娥奔月或打撈國寶等愛國新聞,然後是各省各市的花絮,有深度而要冒得罪官府權貴風險的社會新聞採訪,少之又少。
亞視的報道是這樣的:「內地明年由一月一日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在內地設廠的廠家都很關注。香港工業總會二十多名代表下午到廣州,與廣東省勞動及社會保障廳官員會見,了解新的《勞動合同法》的背景及詳情。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會後表示,本港廠商最關注新法實施後會否增加經營成本,他估計一般廠商成本至少增加兩、三成,加上新的《勞動合同法》其中一條列明不能隨便解僱資深員工,如果解僱就要作出較以往更多的補償,因此令本港廠商感到擔憂……下個月一日起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最令人關注的是第十四條規定,公司要和做滿十年的員工簽訂無期限的合同,變相要終身聘用他們,日後公司要解僱長期員工,會較現時困難得多。首先,要證明員工失職或『調職失敗』,即未能安排合適職位給有關員工,接與工會協商,再向政府作出報告,之後才能和有關員工解約。就算成功解僱,公司所作的補償亦會比現在多很多,包括每做滿一年就要補償一個月薪金。為了逃避新合同法,近幾個月已有多間內地公司強逼員工先辭職,然後再簽訂新約,藉此將員工的年資一筆勾銷……」
這篇報道不是用當時得令的「愛國角度」,而是九十年代初延續至今的「港商角度」——我們習慣了而少去質疑的角度。那「駐廣州」的漂亮記者,整天跟一班來訪港商,問他們擔不擔心成本上升——肯定擔心啦;她在香港的同事則跑到另一名大老闆面前問同樣的問題,老闆說:「面對珠三角營商環境的變化,我都有考慮過到離岸的地方考察,也去過越南,的而且確,當地的工資起點很低,制度寬鬆,因為越南是跟中國開放政策這寬鬆的環境去做,故在調配上,比其他地方靈活很多,這是很吸引港商。」
如果這篇報道是刊登在商會的內部通訊裏,也算合情合理,但現在卻是向全港幾百萬不同階層的市民廣播。難道香港人還都當自己是老闆?
老闆心態看中國勞工?
「最令人關注的是第十四條規定,公司要和做滿十年的員工簽訂無期限的合同(在香港簡稱長約),變相要終身聘用他們」。記者寫下這句話時,可能忘記了自己也是打工仔,跟亞視簽的是長約,也忘了亞視會替他供強積金、買勞工和醫療保險,否則他怎能認為內地勞工得到和他一樣的待遇是最令「人」關注(擔憂)的?更大的問題是,標榜客觀中立的香港記者,人在廣州,卻沒有到附近的工廠與任何一名工人談過。工人是合同簽署者,怎麼報道沒有他們的聲音?在工人眼中,《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可能是「最令人欣喜」的。
沒錯,我們身邊真的有挺多港商老闆。我爸十年前到深圳開製衣工場,我朋友的爸也是,我們的父母之後都離了婚。我還記得,十年前在廠裏被視為太子爺的怪怪的感覺。曾幾何時,港商代表了香港人對祖國的貢獻,養活了千千萬萬同胞,形象正面。現在風水輪流轉,香港要靠南調的「北水」活命,每天都有很多有關大陸資本家的消息報道;但一提到工廠,香港傳媒馬上歸回香港老闆的位置發言。彷彿香港人在大陸若連老闆都做不成,就什麼也不是了。
* * *
十二月十六日,在香港大學碰上畢業禮時節,幾乎每個活潑的畢業同學都手抱一兩隻頭戴四方帽的毛公仔。我不忍直視毛公仔臉上掛的、與畢業同學一樣甜美的笑容。
三天前,我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特約記者到東莞橋頭訪問一間毛公仔廠的工人。因為要等工人下班,訪問在晚上十一點半才開始。來了三個人,車工小L、包裝工小M和貨倉工小P。三個大男人,每天由早上六點半工作至起碼晚上十點半,一個月工作三十天,星期天晚上不用加班算是放了假。小M說:「我屬於包裝部的生產線,每個人都有分工,我負責替洋娃娃梳毛和剪線頭。」今天梳了多少個?「今天由六點半做到十點半,梳了四千個洋娃娃。這已經是最早的下班時間了,工頭知道我們這條線能做四千個,翌日就會加到四千二百個。有時趕工,每天要梳六千個。」
看過潘毅老師寫的《中國女工》就知道,為了以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勞動力,內地工廠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規訓制度,管你在生產線上的姿勢、管你的生產速度、管你廿四小時的生活秩序、再以無所不包的守則管你的日常生活。長時間睡眠不足令工人極易出意外,還記得嗎,珠三角工廠每年有超過四萬節手指被機器切斷。由於來自農村的勞動力源源不絕,工廠老闆根本不用擔心勞動力再生產的問題,於是,他們只會花心思減少工傷賠償,卻不會減少工時。
對,姿勢都要管
小L、小M和小P雙眼累得滿佈紅絲,仍然跟我們滔滔不絕地投訴了兩個小時:上廁所超過五分鐘罰款十至二十元;不加班罰五十元;把飯堂的飯拿去宿舍也要罰錢;飯堂缺人手,煮給工人的菜是用腳洗的;每個工人還會被扣押四十天工資,一個工人九月開始上班,要到十一月中才拿得到九月的工資,如此類推,到辭工時,廠方幾乎必不發還那扣押金。超長工時、沒加班費、扣押金,全部都違反了國家《勞動法》。血汗工廠十幾年,數以千計血汗工廠到○七年十二月仍然繼續把一個一個年輕的生命榨乾榨淨。
《星期日泰晤士報》特約記者不是來採訪新《勞動合同法》的預備情,而是要寫一篇例牌稿子。每逢聖誕節消費高峰期,歐美傳媒和一眾良心消費組織(ethical consumer groups)都會做一些報道或報告,追蹤內地消費品的生產過程,看國人的聖誕歡樂是否建築在對別國工人的削剝上。特約記者收到倫敦寄來幾十張迪士尼產品的相片,便找到東莞那邊去。小L、小M和小P看不斷閃動的手提電腦屏幕,不時就喊出來,「這個有做,做了幾十萬個」,都是我們熟悉的迪士尼卡通人物。這些報道雖然例牌,卻是對讀者很重要的提醒。
共謀抑或同路人
聖誕節不也是香港的消費旺季嗎?在香港出售的內地製產品不是比外國還多嗎?但我翻來翻去,都不見有香港傳媒透過記者親身採訪,呼籲港人留意產品的生產情,關心內地工人的福利和人權。在十二月十四日,倒是有幾份中文報章引述美國全國勞工委員的報告,指美國連鎖超市沃爾瑪的聖誕飾物是由中國童工在惡劣環境中生產的,《蘋果日報》將這段新聞放在國際版,還以此諷刺美國總統布殊。記者慣性地「律港以寬、律美以嚴」、香港各大學的畢業生抱米奇老鼠毛公仔時,怎會聯想到小L、小M和小P的窘境?
其實,香港人不是不知道,內地經過二十多年港商有份帶動的粗放發展,副作用已多得難以承受。近年我們最關心的,自是不斷流入的有毒食品。在這條線索上,香港記者開始學效西方傳媒,以消費者的角度追溯食品的生產源頭和生產情。但是,有毒食品、環境污染和勞工剝削實在是粗放發展後遺症的三胞胎,不可能扭曲地取一捨二。香港傳媒是時候揚棄硬套在我們面上的港商面罩,起碼改以「良心消費者」的角度報道內地的環境污染和勞工剝削,而不是不加批判地支持廠商繼續在各地掠奪。
更重要的是,讓香港市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自己與內地人的結連──不再是老闆和賤工人的關係,而是憂戚與共的同路人。高官政客常常說要搞好國民教育,那就先替我們拆去那由偏見織成的隔閡。
[文.朱凱迪]
周末約訪了中國加入WTO的首席談判官龍永圖,我們是老朋友了,之前有過兩次訪問。這次,繼續“審”。呵呵。
一次是2002年4月,中國加入WTO后第一次在博鰲亞洲論壇召開年會,他在午餐會上透露,即將啟動東盟十加一進程;一次是2003年4月,他離開外經貿部,前來擔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那一年,恰坎昆會議失敗,全球貿易自由化受挫。龍邀請了他的老對手、前中國加入WTO美方首席談判巴爾舍夫斯基,還有世貿的兩任前秘書長。那年的幾場午餐會上,這些全球貿易的曾經推動者,卻異口同聲WTO是個流氓組織:因為,富人笑言要和窮人“平等地”玩兒,純粹是謊言!!窮人一旦接受了富人的誘惑,從此萬竊不復,只有被掠奪。窮國和富國的關係亦是同理。
所以,當年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說:我們的國家,不會也不能全面對富國開放!因為,那些跨國公司如同巨人,一腳就會踏破窮國的籬笆墻。那時,我們就無從保護自己的女人、孩子和老人。
這個報道過去了六、七年,總是縈繞在小女子的腦海。所以,在港參加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報道,我去報道非政府論壇的反世貿之聲,并且在灣仔天橋上,結識了觀察者呂寧思。
Made in china,背后可不只是血汗,更多的是被打翻在地無從拾起的良知。外部的,和內心的。文中的小L們,無論如何也不會離開她們口中如此非人道的生存環境。為什么?!
毛公仔廠的那些工人們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1日
【明報專訊】在深圳探望被斬傷的黃慶南後幾天,十二月十七日,偶然看到電視新聞以頗大的篇幅報道一月一日在內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深圳龍崗打工者中心註冊人黃慶南,正是因為向工人宣傳這條新法例,被斬斷左腳。
那段新聞出自亞洲電視。這家電視台近年被公認為「香港中央台」,指其編輯方針緊緊配合本地親中政團及內地的政治需要。然而,看來這標籤更大的效果是替另一家大電視台做了掩護。因為單以內地新聞來看,兩台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中央台——最重要是報道國家領導人進進出出、嫦娥奔月或打撈國寶等愛國新聞,然後是各省各市的花絮,有深度而要冒得罪官府權貴風險的社會新聞採訪,少之又少。
亞視的報道是這樣的:「內地明年由一月一日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在內地設廠的廠家都很關注。香港工業總會二十多名代表下午到廣州,與廣東省勞動及社會保障廳官員會見,了解新的《勞動合同法》的背景及詳情。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會後表示,本港廠商最關注新法實施後會否增加經營成本,他估計一般廠商成本至少增加兩、三成,加上新的《勞動合同法》其中一條列明不能隨便解僱資深員工,如果解僱就要作出較以往更多的補償,因此令本港廠商感到擔憂……下個月一日起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最令人關注的是第十四條規定,公司要和做滿十年的員工簽訂無期限的合同,變相要終身聘用他們,日後公司要解僱長期員工,會較現時困難得多。首先,要證明員工失職或『調職失敗』,即未能安排合適職位給有關員工,接與工會協商,再向政府作出報告,之後才能和有關員工解約。就算成功解僱,公司所作的補償亦會比現在多很多,包括每做滿一年就要補償一個月薪金。為了逃避新合同法,近幾個月已有多間內地公司強逼員工先辭職,然後再簽訂新約,藉此將員工的年資一筆勾銷……」
這篇報道不是用當時得令的「愛國角度」,而是九十年代初延續至今的「港商角度」——我們習慣了而少去質疑的角度。那「駐廣州」的漂亮記者,整天跟一班來訪港商,問他們擔不擔心成本上升——肯定擔心啦;她在香港的同事則跑到另一名大老闆面前問同樣的問題,老闆說:「面對珠三角營商環境的變化,我都有考慮過到離岸的地方考察,也去過越南,的而且確,當地的工資起點很低,制度寬鬆,因為越南是跟中國開放政策這寬鬆的環境去做,故在調配上,比其他地方靈活很多,這是很吸引港商。」
如果這篇報道是刊登在商會的內部通訊裏,也算合情合理,但現在卻是向全港幾百萬不同階層的市民廣播。難道香港人還都當自己是老闆?
老闆心態看中國勞工?
「最令人關注的是第十四條規定,公司要和做滿十年的員工簽訂無期限的合同(在香港簡稱長約),變相要終身聘用他們」。記者寫下這句話時,可能忘記了自己也是打工仔,跟亞視簽的是長約,也忘了亞視會替他供強積金、買勞工和醫療保險,否則他怎能認為內地勞工得到和他一樣的待遇是最令「人」關注(擔憂)的?更大的問題是,標榜客觀中立的香港記者,人在廣州,卻沒有到附近的工廠與任何一名工人談過。工人是合同簽署者,怎麼報道沒有他們的聲音?在工人眼中,《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可能是「最令人欣喜」的。
沒錯,我們身邊真的有挺多港商老闆。我爸十年前到深圳開製衣工場,我朋友的爸也是,我們的父母之後都離了婚。我還記得,十年前在廠裏被視為太子爺的怪怪的感覺。曾幾何時,港商代表了香港人對祖國的貢獻,養活了千千萬萬同胞,形象正面。現在風水輪流轉,香港要靠南調的「北水」活命,每天都有很多有關大陸資本家的消息報道;但一提到工廠,香港傳媒馬上歸回香港老闆的位置發言。彷彿香港人在大陸若連老闆都做不成,就什麼也不是了。
* * *
十二月十六日,在香港大學碰上畢業禮時節,幾乎每個活潑的畢業同學都手抱一兩隻頭戴四方帽的毛公仔。我不忍直視毛公仔臉上掛的、與畢業同學一樣甜美的笑容。
三天前,我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特約記者到東莞橋頭訪問一間毛公仔廠的工人。因為要等工人下班,訪問在晚上十一點半才開始。來了三個人,車工小L、包裝工小M和貨倉工小P。三個大男人,每天由早上六點半工作至起碼晚上十點半,一個月工作三十天,星期天晚上不用加班算是放了假。小M說:「我屬於包裝部的生產線,每個人都有分工,我負責替洋娃娃梳毛和剪線頭。」今天梳了多少個?「今天由六點半做到十點半,梳了四千個洋娃娃。這已經是最早的下班時間了,工頭知道我們這條線能做四千個,翌日就會加到四千二百個。有時趕工,每天要梳六千個。」
看過潘毅老師寫的《中國女工》就知道,為了以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勞動力,內地工廠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規訓制度,管你在生產線上的姿勢、管你的生產速度、管你廿四小時的生活秩序、再以無所不包的守則管你的日常生活。長時間睡眠不足令工人極易出意外,還記得嗎,珠三角工廠每年有超過四萬節手指被機器切斷。由於來自農村的勞動力源源不絕,工廠老闆根本不用擔心勞動力再生產的問題,於是,他們只會花心思減少工傷賠償,卻不會減少工時。
對,姿勢都要管
小L、小M和小P雙眼累得滿佈紅絲,仍然跟我們滔滔不絕地投訴了兩個小時:上廁所超過五分鐘罰款十至二十元;不加班罰五十元;把飯堂的飯拿去宿舍也要罰錢;飯堂缺人手,煮給工人的菜是用腳洗的;每個工人還會被扣押四十天工資,一個工人九月開始上班,要到十一月中才拿得到九月的工資,如此類推,到辭工時,廠方幾乎必不發還那扣押金。超長工時、沒加班費、扣押金,全部都違反了國家《勞動法》。血汗工廠十幾年,數以千計血汗工廠到○七年十二月仍然繼續把一個一個年輕的生命榨乾榨淨。
《星期日泰晤士報》特約記者不是來採訪新《勞動合同法》的預備情,而是要寫一篇例牌稿子。每逢聖誕節消費高峰期,歐美傳媒和一眾良心消費組織(ethical consumer groups)都會做一些報道或報告,追蹤內地消費品的生產過程,看國人的聖誕歡樂是否建築在對別國工人的削剝上。特約記者收到倫敦寄來幾十張迪士尼產品的相片,便找到東莞那邊去。小L、小M和小P看不斷閃動的手提電腦屏幕,不時就喊出來,「這個有做,做了幾十萬個」,都是我們熟悉的迪士尼卡通人物。這些報道雖然例牌,卻是對讀者很重要的提醒。
共謀抑或同路人
聖誕節不也是香港的消費旺季嗎?在香港出售的內地製產品不是比外國還多嗎?但我翻來翻去,都不見有香港傳媒透過記者親身採訪,呼籲港人留意產品的生產情,關心內地工人的福利和人權。在十二月十四日,倒是有幾份中文報章引述美國全國勞工委員的報告,指美國連鎖超市沃爾瑪的聖誕飾物是由中國童工在惡劣環境中生產的,《蘋果日報》將這段新聞放在國際版,還以此諷刺美國總統布殊。記者慣性地「律港以寬、律美以嚴」、香港各大學的畢業生抱米奇老鼠毛公仔時,怎會聯想到小L、小M和小P的窘境?
其實,香港人不是不知道,內地經過二十多年港商有份帶動的粗放發展,副作用已多得難以承受。近年我們最關心的,自是不斷流入的有毒食品。在這條線索上,香港記者開始學效西方傳媒,以消費者的角度追溯食品的生產源頭和生產情。但是,有毒食品、環境污染和勞工剝削實在是粗放發展後遺症的三胞胎,不可能扭曲地取一捨二。香港傳媒是時候揚棄硬套在我們面上的港商面罩,起碼改以「良心消費者」的角度報道內地的環境污染和勞工剝削,而不是不加批判地支持廠商繼續在各地掠奪。
更重要的是,讓香港市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自己與內地人的結連──不再是老闆和賤工人的關係,而是憂戚與共的同路人。高官政客常常說要搞好國民教育,那就先替我們拆去那由偏見織成的隔閡。
[文.朱凱迪]
1/10/2008
不過是光影。《藍莓之夜》。
影片名:《蓝莓之夜》
导演:王家卫 Kar Wai Wong
编剧: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
王家卫 Kar Wai Wong
主演:诺拉·琼斯 Norah Jones
裘德·洛 Jude Law
雷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大卫·斯特雷泽恩 David Strathairn
蒂姆·罗斯 Tim Roth
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类型:爱情/剧情
地区: 法国/香港
语言:英语
内地映期:2007年12月22日
K,
都是談“舍得”!我啊,還是會躲著不談,能躲一天算一天,就是不去面對,就是不舍得,不可以么?
從港運回十三箱子書報,甚至舍不得棄之的紙片,是MAYBOY幫我裝回來的。家里放不下了,就四處去找可以有大書房的新房子,后來,我們遇到了。第一眼鍾情的,就是可以有兩間大書房。
他啊,是知道我什么都舍不得,一路走來,只管收藏,從來不肯放手。只好,認了。
那是,不得已的“寵壞”,我怎么不知道?早年,沒準也醋過,恨過,現如今,就是看著我笑,沒轍啦。
連總是被騷擾地,讓小女子拍攝眼中“難忘的時光”,如一餐一飯,一坐一臥,甚至一次體檢,也只好認了。E會說會不會沒有隱私概念,小女子卻覺得短暫人生的記錄,比矯情的隱私來的重要多了。
和喜歡的人在一起,誰也不會覺得時間多了。每每想到人生總有盡頭,就對當下的每一點廝磨珍惜得不得了。干嗎要研究舍得不舍得放手?
誰讓……遇到……女人?
“忍久了就不痛”,說得太可憐,是麻木了么?
那天,和肥仔去看《藍莓之夜》,出來就說:走,找藍莓派去,干嘛要走“最遠的路”去吃呢?
然后,我們在面包房發現了藍莓派,松脆的很;酒鋪里,發現了法國一1881老窖的紅酒,夫復何求?
我啊,總是在頹廢想拉著衣角時,想法子閃開,想快活得久一點。
你有藍莓批;我有波本酒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0日
【明報專訊】那個在小鎮的酒吧每晚都出現的警察阿尼。他坐在吧台旁醉了酒只是沉默像個昏睡的木乃伊。是個好酒鬼,因他不發酒瘋、不借機調戲女侍者也不會亂吐得一地多惡心。那一幕,他拿出一堆像籌碼的chips,對問他為什麼不試少喝一些的女孩娜拉鍾斯說:有陣子,我參加了戒酒協會,這些泥碼是我戒酒的……
叮一聲。那是勞倫斯卜洛克筆下那個馬修史卡德的句子。
王家衛加上卜洛克。王家衛的頹廢加上卜洛克的頹廢。那是兩個看起來正正常常乾乾淨淨,既不酗酒也不叛逃的男人所炮製的傷心浪漫的藍莓批。每個人的配額是情傷外加一杯波本酒。乾杯乾杯,對所有需要撫慰療傷擁抱的,在世界各角落抱膝受了傷卻不知自己還頂得住頂不住的同志們,道聲晚上好。
那是比寫菲利浦.馬羅的錢德勒少了一分尖刻冷淡,比較溫暖和善一些的卜洛克。他與王家衛接了軌,在電影的星空運轉,隨手拿幾個故事,適宜在紐約一家小餐館傾吐,有火車轟隆隆的來去,有冷得直吐白氣的冬夜,以及人,我們靠那些失落的回不去的故事餵養傷心的靈魂,然後用一塊藍莓批餵養一些寂寞的夜晚。
侯孝賢一定很不服氣,他本來想把卜洛克的小說改編給梁朝偉,拍一部台式的史卡德式偵探電影。如今,反而是香港導演王家衛捷足先登,先拍這部《藍莓之夜》,下來還有上海來的女人還有小城……明明是,台灣那邊卜迷們起的頭牽的紅線啊!我們幾乎要像小女孩一樣嘟嘴嘴,大叫一聲:不公平!鬼叫香港辦事效率就是那麼高。只好死死氣看一樣很王家衛的鏡頭音樂加卜洛克的酒鬼賭徒。那火車那時鐘那不管是罐頭或藍莓批的愛情時限,所有的東西都有個時限,我們才會傷心,非常的傷心。
就像卜洛克的對不同死亡書寫一樣。我們最不能忍受的,其實非那些敗德者予我們那聲明式的壞蛋之打擊,誰怕壞蛋呢,我們強硬的可以對付這些骯髒的勾當。我們只是對那些我們在意的人竟然也可以在不經意之間,把我們輕忽、放手,如丟擲一塊藍莓批在我們臉上那麼的羞辱,無法釋懷。那些關了燈先走,把我們留在原地的人,才是叫人失去力量而全盤崩塌的始作俑者。而那些人,我們叫他們做「我所愛的人」。
於是,男人女人的淚就留給所愛的那個人任意開關。最軟弱的死穴就攤開給那幾個少數人處置。真傻,傻呆透頂。你是硬漢妳是難纏女人嗎?你覺得自己夠堅強夠冷靜?那你就跟那條六十六號公路走下去,你會發現所有憂鬱的藍調充塞在酒館、汽車旅館、在荒涼的公路旁。被丟棄的一段段傷心往事,不能回收,都對你吐納那老調重彈的旋律:我以為……原來不是……
我不像王家衛那麼好氣,還理直氣壯有不想被打敗的青春夢想。把電影定格在那唯美派的難度極高的接吻畫面做結束。那結局太甜太膩,把那真實的人生之味覆以過度的糖霜,我太老太冷到直覺這結局是王導演致送給青春少艾們,在未真正知道什麼叫做傷心,未明白什麼是愛情,尚未得到刻薄病的年輕人。你有你的甜派,我則在電影裏嘗到苦酒,雖然美其名是各取所需,實情是我配額已滿,只能喝酒無法吃批。
[張家瑜 希望自己非常之溫柔和善。骨子裏卻有股反對勢力。]
*******
漂出去
文章日期:2008年1月10日
【明報專訊】整理書籍時忽然嘆了一口氣,唉,明白了,原來真的會捨得。
捨得把書送去,捨得把書放出去,但不,不是扔棄或出賣,而是讓書漂流到比我書架更適合它們的地方,把它們捐出去,讓它們有更多的機會遇見喜歡它們的讀者。
以前是不明白的。
這些年來走到哪裏買到那裏,在香港在外地,經常抱一大堆書回家,興高采烈;其後有了網絡,寫作累了,上網走一轉,左click右按,貨到付款,不知不覺間又買回了大箱小箱。就這樣,小小窩居,小小辦公室,像許多愛書人一樣,書滿為患,然而看望,心裏倒是歡喜。
所以啊每當聽見有學界前輩於退休前把書捐給圖書館,心裏即感納悶﹕書本真有那麼累贅嗎?辛辛苦苦收集得來的紙張油墨,跟了自己這麼久了,怎會捨得捐出?一旦要看要查,怎麼辦?要不回來,怎麼辦?
總之就是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到了近幾個月,初時由於空間遷移的關係,不得不多次忍痛捐出一些確定不再需要的書,但「忍」得多了,「痛」便不再是痛,反而覺得書本被閒置於自己家中書架,等同死去,若把它們放在圖書館,讓它們遇上年輕人,年輕人把它們翻開,它們便會轉醒、活過來,而年輕人的頭腦亦必因書本而啟蒙而騷動,說不定整個世界因而改變。我做不到的,絕不表示別人也做不到,對不對?
於是開始捐得歡天喜地了,也欣然領悟前輩的捐書心情。或許不管是愛情或知識,「獨佔」皆為萬惡之源,它們都因獨佔而枯萎,反之都因分享而勃發。把時間拉長看,漂出去了的東西,總有一天會以倍數茁壯成長,只不過,形式可能不同,而你,也很可能已經不在了呀。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龍口粉絲。「思沙龍 」 2008年第一季
龍應台基金會「思沙龍 」 2008年第一季
聚焦 蘇丹達佛 、緬甸、愛爾蘭、南斯拉夫戰爭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國際社會紛擾不止,因為種族、宗教、政治利益所造成的問題,導致流血衝突不斷。戰爭與殺戮真是追求平等正義的唯一途徑?還是政客為了鞏固自身的利益不惜採取的手段?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08年第一季 「思沙龍」,聚焦蘇丹達佛的種族衝突、緬甸的民主化之路、 愛爾蘭的崛起,以及 南斯拉夫戰爭的歷史公案。基金會呼籲年輕人跨越選舉的政治語言,平視全球,借鏡歷史,堅定維護文明的核心價值。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為了 激發年輕人的思辨精神,拓展公民的全球視野,深刻地關心台灣與世界的發展,延續「你所不知道的~」系列, 1 月26 日邀請到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談「你所不知道的達佛」,探討蘇丹境內震驚國際的阿拉伯人與黑人部落的武裝衝突,而 國際社會卻坐視悲劇發生,達佛的困境如何能解?紀錄片將選播 「馬背上的惡魔」,一位深入達佛的前美軍上校,紀錄阿拉伯民兵團在達佛進行的種族屠殺及國際社會對災難的輕忽。
2007 年,緬甸爆發 「袈裟革命」 ,2 月 2 日「你所不知道的緬甸」邀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二研究所所長金榮勇主講,探討 佛教的緬甸和軍事獨裁的緬甸,如何共處?翁山蘇姬代表了什麼?緬甸民主化之路該怎麼走?紀錄片選播「緬甸秘密戰爭」,一個英國記者潛入緬甸,秘密紀錄軍政府對人民的高壓統治,並意外發現英國為自身利益罔顧翁山蘇姬呼籲國際對軍政府進行經濟制裁的醜態。
歷經半世紀 政治和宗教衝突的愛爾蘭,在 1998年與英國、北愛共和軍簽署『北愛爾蘭和平協定』, 卻又因北愛共和軍片面宣稱取消解除武裝協定,引發新一波危機。3月 15日新新聞周刊副社長楊照,將剖析愛爾蘭如何艱難走過獨立之路?又如何在極短時間內從貧窮小國轉化為世界先進國?選播曾獲國際多項大獎的劇情片「吹動大麥的風」,全片呈現當年英軍鎮壓愛爾蘭的殘暴,重掀兩國的歷史傷痕。
3 月 29日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將深探「歐洲火藥庫」複雜的歷史、族群的傷痕,重新審視南斯拉夫種族衝突的歷史公案。紀錄片「重訪波士尼亞:尋找和平」紀錄死傷最慘烈的波士尼亞內戰, 巨大的仇恨與裂痕,是否有弭平的一天?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呼籲,政治愈紛擾,台灣年輕人更應該跳脫單一觀點,用寬宏大氣的視野,冷靜客觀面對歷史,放眼未來,更堅定地維護文明的核心價值。
活動資訊:
(一) 2008.01.26 (六)你所不知道的蘇丹達佛
講者 陸以正(前駐南非大使)
主持 洪小偉(文字工作者)
13:30-15:00 放映紀錄片〔馬背上的惡魔 The Devil Came on Horseback〕
15:00-17:00 沙龍
(二) 2008.02.02 (六)你所不知道的緬甸
講者 金榮勇(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二研究所所長)
主持 楊聰榮(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14:00-15:00 放映紀錄片〔緬甸秘密戰爭 Burma's Secret War〕
15:00-17:00 沙龍
(三) 2008.03.15 (六)你所不知道的愛爾蘭
講者 楊照(新新聞周刊副社長)
主持 李應平(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13:00-15:10 放映劇情片〔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15:10-17:00 沙龍
(四) 2008.03.29 (六)你所不知道的南斯拉夫戰爭
講者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主持 郭至楨( 中時電子報總編輯)
14:00-15:00 放映紀錄片〔重訪波士尼亞:尋找和平 Bosnia Revisited:Searching
for Peace 〕
15:00-17:00 沙龍
活動地點 月涵堂會議廳 ( 台北市金華街 110 號 )
聯絡人:
02-33224907 ext 14/0935339140 宋曉薇企劃專員 viviwaysung@gmail.com
968658682 邱秉瑜 新聞聯絡人 bychiou@hotmail.com
詳情請參閱:http://www.civictaipei.org/index.aspx
8003文化關懷小組謹啟
聚焦 蘇丹達佛 、緬甸、愛爾蘭、南斯拉夫戰爭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國際社會紛擾不止,因為種族、宗教、政治利益所造成的問題,導致流血衝突不斷。戰爭與殺戮真是追求平等正義的唯一途徑?還是政客為了鞏固自身的利益不惜採取的手段?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08年第一季 「思沙龍」,聚焦蘇丹達佛的種族衝突、緬甸的民主化之路、 愛爾蘭的崛起,以及 南斯拉夫戰爭的歷史公案。基金會呼籲年輕人跨越選舉的政治語言,平視全球,借鏡歷史,堅定維護文明的核心價值。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為了 激發年輕人的思辨精神,拓展公民的全球視野,深刻地關心台灣與世界的發展,延續「你所不知道的~」系列, 1 月26 日邀請到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談「你所不知道的達佛」,探討蘇丹境內震驚國際的阿拉伯人與黑人部落的武裝衝突,而 國際社會卻坐視悲劇發生,達佛的困境如何能解?紀錄片將選播 「馬背上的惡魔」,一位深入達佛的前美軍上校,紀錄阿拉伯民兵團在達佛進行的種族屠殺及國際社會對災難的輕忽。
2007 年,緬甸爆發 「袈裟革命」 ,2 月 2 日「你所不知道的緬甸」邀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二研究所所長金榮勇主講,探討 佛教的緬甸和軍事獨裁的緬甸,如何共處?翁山蘇姬代表了什麼?緬甸民主化之路該怎麼走?紀錄片選播「緬甸秘密戰爭」,一個英國記者潛入緬甸,秘密紀錄軍政府對人民的高壓統治,並意外發現英國為自身利益罔顧翁山蘇姬呼籲國際對軍政府進行經濟制裁的醜態。
歷經半世紀 政治和宗教衝突的愛爾蘭,在 1998年與英國、北愛共和軍簽署『北愛爾蘭和平協定』, 卻又因北愛共和軍片面宣稱取消解除武裝協定,引發新一波危機。3月 15日新新聞周刊副社長楊照,將剖析愛爾蘭如何艱難走過獨立之路?又如何在極短時間內從貧窮小國轉化為世界先進國?選播曾獲國際多項大獎的劇情片「吹動大麥的風」,全片呈現當年英軍鎮壓愛爾蘭的殘暴,重掀兩國的歷史傷痕。
3 月 29日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將深探「歐洲火藥庫」複雜的歷史、族群的傷痕,重新審視南斯拉夫種族衝突的歷史公案。紀錄片「重訪波士尼亞:尋找和平」紀錄死傷最慘烈的波士尼亞內戰, 巨大的仇恨與裂痕,是否有弭平的一天?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呼籲,政治愈紛擾,台灣年輕人更應該跳脫單一觀點,用寬宏大氣的視野,冷靜客觀面對歷史,放眼未來,更堅定地維護文明的核心價值。
活動資訊:
(一) 2008.01.26 (六)你所不知道的蘇丹達佛
講者 陸以正(前駐南非大使)
主持 洪小偉(文字工作者)
13:30-15:00 放映紀錄片〔馬背上的惡魔 The Devil Came on Horseback〕
15:00-17:00 沙龍
(二) 2008.02.02 (六)你所不知道的緬甸
講者 金榮勇(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二研究所所長)
主持 楊聰榮(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14:00-15:00 放映紀錄片〔緬甸秘密戰爭 Burma's Secret War〕
15:00-17:00 沙龍
(三) 2008.03.15 (六)你所不知道的愛爾蘭
講者 楊照(新新聞周刊副社長)
主持 李應平(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13:00-15:10 放映劇情片〔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15:10-17:00 沙龍
(四) 2008.03.29 (六)你所不知道的南斯拉夫戰爭
講者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主持 郭至楨( 中時電子報總編輯)
14:00-15:00 放映紀錄片〔重訪波士尼亞:尋找和平 Bosnia Revisited:Searching
for Peace 〕
15:00-17:00 沙龍
活動地點 月涵堂會議廳 ( 台北市金華街 110 號 )
聯絡人:
02-33224907 ext 14/0935339140 宋曉薇企劃專員 viviwaysung@gmail.com
968658682 邱秉瑜 新聞聯絡人 bychiou@hotmail.com
詳情請參閱:http://www.civictaipei.org/index.aspx
8003文化關懷小組謹啟
回味古書展
神秘新加坡古書商
文章日期:2008年1月4日
【明報專訊】早前在香港開幕的國際古書展,除了有大批價值連城的中外珍貴古書即將展售外,現場也出現了許多國際知名古書店的經營者。例如曾經擔任「美國古書商聯合會」會長的彼得‧豪爾(Peter Howard)、羅伯‧如倫‧米勒(Rob Rulon Miller)、擁有古書店兼「布倫斯柏理拍賣公司」(Bloomsbury Auctions)兼《古書雜誌》(Rare Book Review)的博納‧夏沛羅(Bernard Shapero)、「國際古書商聯合會」現任會長麥可‧史坦巴赫(Michael Steinbach)、卸任會長凱‧柯瑞達克(Kay Craddock)以及卸任會長凱‧柯瑞達克(Kay Craddock)、買賣第一版《天體運行論》好幾回的強納生‧希爾(Jonathan Hill)以及在組織內擔任要員的日本「雄松堂」新田滿夫與澳洲康史達克(Cornstalk Bookshop)的保羅‧飛恩(Paul Feain)。
上述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賣書起家而成為古書店的經營者。然而在所有參展的單位中,「夸瑞奇古書店」(Bernard Quaritch Rare Books)卻有異於其他書店的背景。
這家擁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的英國老店,創辦者伯納‧夸瑞奇是移民英國的一位德國書商,自一八四七年開店以來,一直是大西洋兩岸高檔圖書館與藏書家的主要供貨來源。此店還積極參與出版,英國詩人愛德華‧費茲傑羅(Edward FitzGerald)所翻譯的最受歡迎的英文版《魯拜集》(Rubaiyat);由十一世紀波斯數學家、詩人Omar Khayyam所著的四行詩)就是由「夸瑞奇」出版。書店幾經家族人員傳承,後來由外人接手。
最近一次的經營權轉移發生在二○○四年,成了國際古書業的頭條大新聞。主要是新的買主John Koh在前兩年才買下英國另一家更老的店Spink(一六六六年創立,以買賣錢幣、郵票為主的公司),更讓人驚訝的是,John Koh竟然是一位在亞洲、英國、美國受教育的華裔新加坡律師兼銀行家,祖父輩來自福建省的鼓浪嶼,他鮮為人所知的中文名字是「許忠如」,這還是我幾次與他英文通信,通過拼音與字義解釋才得到的結果。許忠如因為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念書,喜歡上那裏的老店「海佛書店」(Heffers),因而愛上西書、愛上書店。當他得知「夸瑞奇」這家金字招牌的老店要出售的信息後,就立刻採取行動,希望延續傳統。許忠如自認是一個書店經營者而非實際買賣古書的書商,他讓公司二十幾個專業成員繼續他們原有的運作,自己很少干預內政。他的作風似乎非常低調、神秘,只說身為愛書人,希望能帶領書店邁入兩百周年,網路上有關他的圖片與資料極少,多數書商對他的評語是「enigmatic」(謎樣、難以理解的)。我跟他要了幾回照片,都推說只有護照上的大頭照,讓我頗為氣餒。但是為了推展這次在大中華地區舉辦的古書展,他也只好在我不斷的「逼迫」下,把他的大頭照奉獻出來。此外,他還親自到現場,此次香港國際古書展,不僅書奇,人也奇。
[文/鍾芳玲]
1/09/2008
二十年。四個月。五天。一個人。一個島。
E,
新年好。寫下標題,覺得釋懷,哎,至少可是用這樣幾組詞,概括自己的一段人生啊。
一開年就進入異常的忙亂,整個人比在港期間還忙。時間表已經排到了四月底。
三月初至月中,應三亞市邀請去參加德國柏林國際旅游展,然后去丹麥、瑞士、瑞典、挪威北歐四國推廣。我的加盟,就是從東方、島嶼、民族的文化角度,幫著向歐洲介紹我的綠島。北歐,也是讀文學的我,極其向往的地方,講起德國,立即的想法,是去尋卡夫卡的故居;挪威的戲劇大師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當年是我們的范本呢。
還有,還有……哪些未有被一戰以來戰火毀壞的傳統的建筑,以及同樣很慢活的 寒冷的國度的文化。有點過于向往了,是吧?呵呵。
今年,也是海南建省二十周年,我正在主編海南分社的一本集體作品集。搜集了大量的老同事當年的作品,沉浸在火熱的歲月里,整個人好像回到了二十年前……
北京《今日中國》雜誌,以"一個為海南寫日記的女子"為主題,訪問我這區區一介小女子,聊起來自己也嚇一跳,真的是活得忘了時間,怎么就離開父母遠遠地玩了二十年?真是太隨性了。不過,生命之花可以這樣自由盛開,真不知哪里修來的福分。
心存感激!
好喜歡新年你傳來的漫畫,真是好溫馨的一家。看著媽媽總是在敲電腦的模樣,我們兩個家,實在太像啦。呵呵。
上月中在港,去港臺普通話臺全球華語聯播做了檔節目,介紹海南島的風土人情,圣誕夜開始連續播了五天。
這是鏈接,http://www.hicns.net/hnnew/2007-12-25/99730.html,在每集的第二小時里。有空請小朋友聽聽,想來看看向東阿姨,就說話啊。
向東
新年好。寫下標題,覺得釋懷,哎,至少可是用這樣幾組詞,概括自己的一段人生啊。
一開年就進入異常的忙亂,整個人比在港期間還忙。時間表已經排到了四月底。
三月初至月中,應三亞市邀請去參加德國柏林國際旅游展,然后去丹麥、瑞士、瑞典、挪威北歐四國推廣。我的加盟,就是從東方、島嶼、民族的文化角度,幫著向歐洲介紹我的綠島。北歐,也是讀文學的我,極其向往的地方,講起德國,立即的想法,是去尋卡夫卡的故居;挪威的戲劇大師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當年是我們的范本呢。
還有,還有……哪些未有被一戰以來戰火毀壞的傳統的建筑,以及同樣很慢活的 寒冷的國度的文化。有點過于向往了,是吧?呵呵。
今年,也是海南建省二十周年,我正在主編海南分社的一本集體作品集。搜集了大量的老同事當年的作品,沉浸在火熱的歲月里,整個人好像回到了二十年前……
北京《今日中國》雜誌,以"一個為海南寫日記的女子"為主題,訪問我這區區一介小女子,聊起來自己也嚇一跳,真的是活得忘了時間,怎么就離開父母遠遠地玩了二十年?真是太隨性了。不過,生命之花可以這樣自由盛開,真不知哪里修來的福分。
心存感激!
好喜歡新年你傳來的漫畫,真是好溫馨的一家。看著媽媽總是在敲電腦的模樣,我們兩個家,實在太像啦。呵呵。
上月中在港,去港臺普通話臺全球華語聯播做了檔節目,介紹海南島的風土人情,圣誕夜開始連續播了五天。
這是鏈接,http://www.hicns.net/hnnew/2007-12-25/99730.html,在每集的第二小時里。有空請小朋友聽聽,想來看看向東阿姨,就說話啊。
向東
龍口粉絲。文化和教育是台灣未來。
龍應台稱文教攸關台未來發展 籲推兩岸文化交流
http://news.sina.com 2008年01月01日 19:57 中國新聞社
中新網1月2日電 台灣文化界知名人士龍應台今天在台灣中時電子報上發文,提出文化和教育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呼籲2008參選人重視文化和教育,當選後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並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以文化西進,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文章認為,2005到2008年之間台灣當局編列總預算的明顯趨勢是:社會福利、經濟發展、教育、科學、文化的預算或持平或萎縮,而"外交"和"國防"的預算在增加中。最突出的是在2008年,交給當局的每一百塊(新台幣,下同)錢里面有二十塊是拿去買武器、擴軍備的,只有不到十二塊用來發展經濟,十一塊半放在教育,五塊多錢發展科學,一塊三毛錢分給文化發展。
二○○八,台灣的軍備投資是教育投資的兩倍,是科學投資的四倍,是文化投資的二十倍。這樣的藍圖,是對台灣未來的想像嗎?這樣的發展,符合候選人的治"國"願景嗎?
文章說,台灣最大宗的優勢,是人民的素質。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台灣名列第十四。察看細節,台灣在機構部門、基礎建設、效率和市場、勞力各方面成績都輸,但是在教育的指標上卻是亞洲第一名。是教育,撐起了台灣的全球競爭力。
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 轉而創造了華人世界最蓬勃的公民社會。因為公民社會成形,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也開啟了華人世界的新文化風景。雲門舞集把楚辭的美學帶到紐約;優劇場把禪宗的境界傳到馬德里;朱銘把"太極"的力感和美感帶到巴黎。鄧麗君的歌、席慕容的詩,蔡琴的唱,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春風似地吹進大陸。侯孝賢的電影是無數華人青年的藝術啟蒙。白先勇力挽狂瀾,造成了昆曲的複蘇。
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像鄧有立這樣的人,把媽祖做成動畫光盤,送到美國的大賣場去銷售。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誠品書店,心靈燈塔般地召喚成千上萬華文世界的讀書人流連台北。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聖嚴、証嚴這樣的人物,把傳統佛家的信仰轉化為現代的、全球的、既草根又企業的行動。
教育水平、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綜合起來,就是文化。是的,文化才是台灣的關鍵實力。
文章表示,據說,陳水扁在兩度競選時都曾經許諾:第一,提升"文建會"為"文化部",而且使之成為"政府"首席"部"。第二,"文化部"的年度預算要從0.38%提高到2%。這個競選承諾,算是徹底落空了。"文化部"的組織草案,還在某個抽屜里。"文建會"的預算比例,則不進反退。
文章向各黨2008參選人呼籲終止"金錢外交"。不再以"機密""外交"預算去進行收買賄賂,"國際援助"的預算用在真實的人道救援上,而非以"救援"為名,政治交易為實。"國際合作"的預算用在真實的合作上,而非酬庸外國政要或為"國"內人物擺闊。
文章還呼籲,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並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目前不承認大陸學歷的作法,既不能解決台灣本身的高教問題,阻斷了人才的回流,更放棄了島內可能非常需要的大陸人才,最後傷害的是台灣自己。
以文化大膽西進,爭取槓桿地位,放開手,拆除障礙,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除了民間本來就在進行的種種藝術學術交流之外,大刀闊斧提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譬如:
──發起"華文大辭典"編撰。可以由民間主導,組成跨地域委員會,涵蓋所有華文地區,進行大辭典的編撰。兩岸分治六十年,語言及文化意涵頗有差異,"大辭典"的共同編撰,除了辭典本身的學術和實用價值之外,更大的意義在于,透過文化的平台,兩岸的政府和民間可以超越政治紛爭,深度溝通。
──全面開放,積極交流。促成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的正常化,支持各級學校與大陸學校交換交流。鼓勵民間基金會深入大陸,在大陸設點工作,或扶貧濟弱,或講學啟蒙、或培育人才、激發創意。盡量擴大接觸面。 【編輯:官志雄】
http://news.sina.com 2008年01月01日 19:57 中國新聞社
中新網1月2日電 台灣文化界知名人士龍應台今天在台灣中時電子報上發文,提出文化和教育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呼籲2008參選人重視文化和教育,當選後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並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以文化西進,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文章認為,2005到2008年之間台灣當局編列總預算的明顯趨勢是:社會福利、經濟發展、教育、科學、文化的預算或持平或萎縮,而"外交"和"國防"的預算在增加中。最突出的是在2008年,交給當局的每一百塊(新台幣,下同)錢里面有二十塊是拿去買武器、擴軍備的,只有不到十二塊用來發展經濟,十一塊半放在教育,五塊多錢發展科學,一塊三毛錢分給文化發展。
二○○八,台灣的軍備投資是教育投資的兩倍,是科學投資的四倍,是文化投資的二十倍。這樣的藍圖,是對台灣未來的想像嗎?這樣的發展,符合候選人的治"國"願景嗎?
文章說,台灣最大宗的優勢,是人民的素質。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台灣名列第十四。察看細節,台灣在機構部門、基礎建設、效率和市場、勞力各方面成績都輸,但是在教育的指標上卻是亞洲第一名。是教育,撐起了台灣的全球競爭力。
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 轉而創造了華人世界最蓬勃的公民社會。因為公民社會成形,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也開啟了華人世界的新文化風景。雲門舞集把楚辭的美學帶到紐約;優劇場把禪宗的境界傳到馬德里;朱銘把"太極"的力感和美感帶到巴黎。鄧麗君的歌、席慕容的詩,蔡琴的唱,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春風似地吹進大陸。侯孝賢的電影是無數華人青年的藝術啟蒙。白先勇力挽狂瀾,造成了昆曲的複蘇。
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像鄧有立這樣的人,把媽祖做成動畫光盤,送到美國的大賣場去銷售。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誠品書店,心靈燈塔般地召喚成千上萬華文世界的讀書人流連台北。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聖嚴、証嚴這樣的人物,把傳統佛家的信仰轉化為現代的、全球的、既草根又企業的行動。
教育水平、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綜合起來,就是文化。是的,文化才是台灣的關鍵實力。
文章表示,據說,陳水扁在兩度競選時都曾經許諾:第一,提升"文建會"為"文化部",而且使之成為"政府"首席"部"。第二,"文化部"的年度預算要從0.38%提高到2%。這個競選承諾,算是徹底落空了。"文化部"的組織草案,還在某個抽屜里。"文建會"的預算比例,則不進反退。
文章向各黨2008參選人呼籲終止"金錢外交"。不再以"機密""外交"預算去進行收買賄賂,"國際援助"的預算用在真實的人道救援上,而非以"救援"為名,政治交易為實。"國際合作"的預算用在真實的合作上,而非酬庸外國政要或為"國"內人物擺闊。
文章還呼籲,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並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目前不承認大陸學歷的作法,既不能解決台灣本身的高教問題,阻斷了人才的回流,更放棄了島內可能非常需要的大陸人才,最後傷害的是台灣自己。
以文化大膽西進,爭取槓桿地位,放開手,拆除障礙,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除了民間本來就在進行的種種藝術學術交流之外,大刀闊斧提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譬如:
──發起"華文大辭典"編撰。可以由民間主導,組成跨地域委員會,涵蓋所有華文地區,進行大辭典的編撰。兩岸分治六十年,語言及文化意涵頗有差異,"大辭典"的共同編撰,除了辭典本身的學術和實用價值之外,更大的意義在于,透過文化的平台,兩岸的政府和民間可以超越政治紛爭,深度溝通。
──全面開放,積極交流。促成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的正常化,支持各級學校與大陸學校交換交流。鼓勵民間基金會深入大陸,在大陸設點工作,或扶貧濟弱,或講學啟蒙、或培育人才、激發創意。盡量擴大接觸面。 【編輯:官志雄】
這幫混蛋!
K,
遇到了混蛋事,小才子們火力夠猛。真棒!http://www.hicns.net/hnnew/2008-01-08/100674.html
和三亞的小才子天窗通話說:既然選擇寫字了,就對得起自己的字,與自己走過的時代,就要把認為對的價值觀喊出去。
真正寫字的人,總是寂寞的。
魯迅早說了,翻開中國歷史,寫滿了“吃人”二字。但是如果沒有人“吶喊”,人們就連被制度所吃都麻木和心甘,更加地悲哀。
海南本地的網站,今日全部轉載了我們的言論,當局并未出面干涉。小女子感到,良知在網絡里飛速游走著。
還是,有光。
建議小才子,重讀魯迅的《吶喊》。
殺一童傷兩童 海南臨高一男子持槍拒捕被擊斃
2008年01月08日 09:49
中新海南網一月八日電(瓊芬)一月七日淩晨四時,海南省臨高縣一男子因拒捕被警方擊斃,他于六日連捅三男童後畏罪潛逃。
一月六日上午九時許,海南臨高皇桐鎮龍波潭樓村民吳國建三個年幼的兒子(其中兩個為雙胞兄弟,最大的八歲,最小的六歲),在該村一小賣部玩耍。同村男子陳蘭生,朝其中一名六歲男童連刺數刀,又將另外兩個男童捅傷,隨後潛逃。
案發後,六歲男童傷勢過重,當場死亡,另外兩個男童被送到臨高縣醫院,目前已經脫離危險。
七日淩晨四時許,陳蘭生出現在其家門口,蹲守民警向其喊話,陳向辦案民警舉起獵槍抵抗。臨高縣公安局刑警大隊重案中組中隊長王國浩在鳴槍示警無效的情況下,果斷開槍將犯罪嫌疑人擊斃。
陳被擊斃後,警方在其身邊搜到一把長一點五米的獵槍、一把尖刀,以及鋼珠和引藥數十顆。
海南省公安廳通報說,據當地村民反映及警方初步調查,犯罪嫌疑人陳蘭生對無辜小孩下毒手可能是一場報復。
陳生前因搶劫罪被判八年徒刑;出獄後又因故意傷害罪被判一年徒刑(緩期兩年)。陳蘭生懷疑村民吳國建當初向警方報警和作證。去年九月,陳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
破案後,省公安廳領導及臨高縣委領導前往醫院慰問了受害小孩和家屬,送慰問金兩千元;臨高縣委縣政府召開表彰會,獎勵破案有功的臨高縣公安局十萬元。(完)
*******
十萬元重獎臨高縣警方是榮耀還是荒誕?
2008年01月09日 08:25
中新海南網1月8日電 1月7日淩晨,海南臨高縣警方在鳴槍示警無效的情況下,成功將持有武器與警方對峙的“08•1•06”命案兇犯陳蘭生當場擊斃。陳蘭生此前製造了一起兇殺案,造成3男童1死2傷。事後,臨高縣委縣政府以10萬元重獎高調表彰縣公安局。
本是一場人間慘劇,在受害人還在慘劇造成的悲痛中掙扎之時,臨高縣以10萬元重獎高調表彰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時正常履行職責的公安局,並輔以溢美之詞,筆者認為,10萬元重獎真是“荒誕”!
臨高縣警方到底是該受獎還是該受責?
在警方向媒體提供的材料中稱,根據村民的反映和警方的初步調查,陳蘭生懷疑村民吳國建向警方報警和作證自己先前的犯罪行為,便懷恨在心。去年9月份,陳蘭生回到村裏,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1月6日上午,陳蘭生攜帶尖刀對吳國建的3個兒子下毒手。
從去年9月至今年1月6日發生血案,時間跨度5個月份,陳蘭生回到村裏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的情況村民已經知情,為何臨高縣警方不知情?治安網路為何不起作用?或是知情而未引起重視?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臨高警方應負有失察之責。此外,陳蘭生的獵槍是從何處購買到的?“禁槍”多年了,陳蘭生為什麼還能買到獵槍?在這個環節中,臨高縣警方履行職責到位了嗎?
然,臨高縣委縣政府卻“不計前嫌”,警方得到高調表彰,“荒誕”不?
十萬元的重獎師出何名?
警方採取行動制服犯罪嫌疑人,是應盡的職責。換言之,公安民警當場擊斃犯罪嫌疑人,只是履行了自身的職責而已,並沒有超出其任務範圍,如何承受得起重獎?
一個政府職能部門,認真地履行自身職責理所當然,10萬元重獎師出何名?很明顯,此重獎帶有誤導性。如果政府部門正常履行職責需要另外拿重獎來“買”,執政為民又該如何體現?如果什麼都要拿“錢”來說事有話,這不是“荒誕”麼?
況且,公安民警果斷為民除害時樹立的形象,會在10萬元這個金錢數字中迅速消失。
一邊是失子之悲,一邊是“慶功領賞”,悲喜兩重天!
事發後,臨高主要官員慰問了受害家庭,送去慰問金2000元,並向受害人的父母表示縣委縣政府一定會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困難。這是一種積極態度,體現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但是,人們注意到,解決受害家庭的困難需要“想辦法”,而獎勵下屬職能部門卻一擲“十萬”金,讓人費解!
再者,若村民的反映及警方初步調查屬實,受害家庭是因為吳國建此前向公安部門報警和作證而遭到陳蘭生報復。“2000元+模棱兩可的答復”VS“10萬元重獎”,情何以堪?!今後誰還敢向警方作證?
在一個家庭受到極大傷害的時候,當受害家庭還處在悲痛之中的時候,還能想起馬上就給縣警方送去大紅錦旗,真是令人又感動又難以置信,而警方因為履行了正常職責卻已在一旁慶功領賞了,是榮耀還是荒誕?
荒誕!
作者:天窗
********
有沒有人為臨高‘1•06’命案引咎?
2008年01月09日 08:27
中新海南網1月8日電 1月8日,各大媒體都有這樣的報導:海南臨高縣皇桐鎮潭樓村民陳蘭生瘋狂刺死6歲的小海亮,刺傷另兩兄弟,並持槍拒捕被當場擊斃,事後臨高縣委縣政府舉行表彰會,當場獎勵公安局10萬元。
在為警方果斷擊斃兇手叫好,為受害家庭悲痛的同時,筆者頗有一些困擾:
首先,省公安廳和臨高縣領導前往醫院看望受害者和送去慰問金,表明領導關心群眾愛護子民,值得稱道。但是,轄區內發生這樣惡性的暴力事件,有沒有人向受害家庭和受到驚嚇的當地公眾表示點歉意?媒體報導說,有關領導的一番話,“讓受害人的父母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吳國建代表全家對省公安廳和縣委縣政府的關心表示感謝,對公安局的工作表示滿意,並給公安局送上一面‘危急顯英雄,危難見真情’的錦旗。”
家裏小孩一死兩重傷,還有心情在極短的時間裏去為公安局送錦旗,感謝公安局擊斃了兇手陳蘭生?這個行為讓人感到有“作秀”成分隱含其中,而“作秀”者也未必是吳國建。
其次,臨高縣委、縣政府召開表彰會,向公安局獎勵人民幣10萬元。是呀,犯罪分子被擊斃了,讓老百姓感覺到安全了,應該給予表彰。但是,轉眼一想:我們公安機關的本職是什麼?不是除暴安良,保一方平安嗎?
報導說:“殺人疑犯陳蘭生今年51歲,一直單身,當過多年保安。他曾於1982年因搶劫罪被判入獄8年。2007年3月,陳蘭生與村民吳某因小事發生爭執,他持刀將吳某頭部砍傷,因故意傷害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此後,陳蘭生懷疑村民吳某曾向警方報警和作證,便懷恨在心。去年9月份,陳蘭生回到村裏,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據警方調查,陳蘭生一個月前將農田全部租給了別人,在刺殺3名小孩前曾幾次觀察他們的活動。”
這麼大的前兆為何沒有人察覺?從去年9月份到前天案發也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了,陳蘭生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警方沒有發現,潭樓村的村幹部也沒有發現?
這一事件中,有沒有人出來為這此事引咎?
作者:亮劍
遇到了混蛋事,小才子們火力夠猛。真棒!http://www.hicns.net/hnnew/2008-01-08/100674.html
和三亞的小才子天窗通話說:既然選擇寫字了,就對得起自己的字,與自己走過的時代,就要把認為對的價值觀喊出去。
真正寫字的人,總是寂寞的。
魯迅早說了,翻開中國歷史,寫滿了“吃人”二字。但是如果沒有人“吶喊”,人們就連被制度所吃都麻木和心甘,更加地悲哀。
海南本地的網站,今日全部轉載了我們的言論,當局并未出面干涉。小女子感到,良知在網絡里飛速游走著。
還是,有光。
建議小才子,重讀魯迅的《吶喊》。
殺一童傷兩童 海南臨高一男子持槍拒捕被擊斃
2008年01月08日 09:49
中新海南網一月八日電(瓊芬)一月七日淩晨四時,海南省臨高縣一男子因拒捕被警方擊斃,他于六日連捅三男童後畏罪潛逃。
一月六日上午九時許,海南臨高皇桐鎮龍波潭樓村民吳國建三個年幼的兒子(其中兩個為雙胞兄弟,最大的八歲,最小的六歲),在該村一小賣部玩耍。同村男子陳蘭生,朝其中一名六歲男童連刺數刀,又將另外兩個男童捅傷,隨後潛逃。
案發後,六歲男童傷勢過重,當場死亡,另外兩個男童被送到臨高縣醫院,目前已經脫離危險。
七日淩晨四時許,陳蘭生出現在其家門口,蹲守民警向其喊話,陳向辦案民警舉起獵槍抵抗。臨高縣公安局刑警大隊重案中組中隊長王國浩在鳴槍示警無效的情況下,果斷開槍將犯罪嫌疑人擊斃。
陳被擊斃後,警方在其身邊搜到一把長一點五米的獵槍、一把尖刀,以及鋼珠和引藥數十顆。
海南省公安廳通報說,據當地村民反映及警方初步調查,犯罪嫌疑人陳蘭生對無辜小孩下毒手可能是一場報復。
陳生前因搶劫罪被判八年徒刑;出獄後又因故意傷害罪被判一年徒刑(緩期兩年)。陳蘭生懷疑村民吳國建當初向警方報警和作證。去年九月,陳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
破案後,省公安廳領導及臨高縣委領導前往醫院慰問了受害小孩和家屬,送慰問金兩千元;臨高縣委縣政府召開表彰會,獎勵破案有功的臨高縣公安局十萬元。(完)
*******
十萬元重獎臨高縣警方是榮耀還是荒誕?
2008年01月09日 08:25
中新海南網1月8日電 1月7日淩晨,海南臨高縣警方在鳴槍示警無效的情況下,成功將持有武器與警方對峙的“08•1•06”命案兇犯陳蘭生當場擊斃。陳蘭生此前製造了一起兇殺案,造成3男童1死2傷。事後,臨高縣委縣政府以10萬元重獎高調表彰縣公安局。
本是一場人間慘劇,在受害人還在慘劇造成的悲痛中掙扎之時,臨高縣以10萬元重獎高調表彰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時正常履行職責的公安局,並輔以溢美之詞,筆者認為,10萬元重獎真是“荒誕”!
臨高縣警方到底是該受獎還是該受責?
在警方向媒體提供的材料中稱,根據村民的反映和警方的初步調查,陳蘭生懷疑村民吳國建向警方報警和作證自己先前的犯罪行為,便懷恨在心。去年9月份,陳蘭生回到村裏,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1月6日上午,陳蘭生攜帶尖刀對吳國建的3個兒子下毒手。
從去年9月至今年1月6日發生血案,時間跨度5個月份,陳蘭生回到村裏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的情況村民已經知情,為何臨高縣警方不知情?治安網路為何不起作用?或是知情而未引起重視?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臨高警方應負有失察之責。此外,陳蘭生的獵槍是從何處購買到的?“禁槍”多年了,陳蘭生為什麼還能買到獵槍?在這個環節中,臨高縣警方履行職責到位了嗎?
然,臨高縣委縣政府卻“不計前嫌”,警方得到高調表彰,“荒誕”不?
十萬元的重獎師出何名?
警方採取行動制服犯罪嫌疑人,是應盡的職責。換言之,公安民警當場擊斃犯罪嫌疑人,只是履行了自身的職責而已,並沒有超出其任務範圍,如何承受得起重獎?
一個政府職能部門,認真地履行自身職責理所當然,10萬元重獎師出何名?很明顯,此重獎帶有誤導性。如果政府部門正常履行職責需要另外拿重獎來“買”,執政為民又該如何體現?如果什麼都要拿“錢”來說事有話,這不是“荒誕”麼?
況且,公安民警果斷為民除害時樹立的形象,會在10萬元這個金錢數字中迅速消失。
一邊是失子之悲,一邊是“慶功領賞”,悲喜兩重天!
事發後,臨高主要官員慰問了受害家庭,送去慰問金2000元,並向受害人的父母表示縣委縣政府一定會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困難。這是一種積極態度,體現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但是,人們注意到,解決受害家庭的困難需要“想辦法”,而獎勵下屬職能部門卻一擲“十萬”金,讓人費解!
再者,若村民的反映及警方初步調查屬實,受害家庭是因為吳國建此前向公安部門報警和作證而遭到陳蘭生報復。“2000元+模棱兩可的答復”VS“10萬元重獎”,情何以堪?!今後誰還敢向警方作證?
在一個家庭受到極大傷害的時候,當受害家庭還處在悲痛之中的時候,還能想起馬上就給縣警方送去大紅錦旗,真是令人又感動又難以置信,而警方因為履行了正常職責卻已在一旁慶功領賞了,是榮耀還是荒誕?
荒誕!
作者:天窗
********
有沒有人為臨高‘1•06’命案引咎?
2008年01月09日 08:27
中新海南網1月8日電 1月8日,各大媒體都有這樣的報導:海南臨高縣皇桐鎮潭樓村民陳蘭生瘋狂刺死6歲的小海亮,刺傷另兩兄弟,並持槍拒捕被當場擊斃,事後臨高縣委縣政府舉行表彰會,當場獎勵公安局10萬元。
在為警方果斷擊斃兇手叫好,為受害家庭悲痛的同時,筆者頗有一些困擾:
首先,省公安廳和臨高縣領導前往醫院看望受害者和送去慰問金,表明領導關心群眾愛護子民,值得稱道。但是,轄區內發生這樣惡性的暴力事件,有沒有人向受害家庭和受到驚嚇的當地公眾表示點歉意?媒體報導說,有關領導的一番話,“讓受害人的父母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吳國建代表全家對省公安廳和縣委縣政府的關心表示感謝,對公安局的工作表示滿意,並給公安局送上一面‘危急顯英雄,危難見真情’的錦旗。”
家裏小孩一死兩重傷,還有心情在極短的時間裏去為公安局送錦旗,感謝公安局擊斃了兇手陳蘭生?這個行為讓人感到有“作秀”成分隱含其中,而“作秀”者也未必是吳國建。
其次,臨高縣委、縣政府召開表彰會,向公安局獎勵人民幣10萬元。是呀,犯罪分子被擊斃了,讓老百姓感覺到安全了,應該給予表彰。但是,轉眼一想:我們公安機關的本職是什麼?不是除暴安良,保一方平安嗎?
報導說:“殺人疑犯陳蘭生今年51歲,一直單身,當過多年保安。他曾於1982年因搶劫罪被判入獄8年。2007年3月,陳蘭生與村民吳某因小事發生爭執,他持刀將吳某頭部砍傷,因故意傷害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此後,陳蘭生懷疑村民吳某曾向警方報警和作證,便懷恨在心。去年9月份,陳蘭生回到村裏,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伺機報復。據警方調查,陳蘭生一個月前將農田全部租給了別人,在刺殺3名小孩前曾幾次觀察他們的活動。”
這麼大的前兆為何沒有人察覺?從去年9月份到前天案發也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了,陳蘭生先後購置了刀具和獵槍等兇器,警方沒有發現,潭樓村的村幹部也沒有發現?
這一事件中,有沒有人出來為這此事引咎?
作者:亮劍
1/08/2008
閱讀時光。《臺灣文明初體驗》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作者:陳柔縉/著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1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252500
裝訂:平裝
作者陳柔縉費時十年,自日本到台灣,蒐羅龐大的資料,先集結四十三篇關於台灣近代化的故事。從咖啡到高爾夫從豪門巨世到升斗小民,作者將帶你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看當時的人如何對西方文明禮讚。
認識一個島嶼的方法
2008年1月6日
【明報專訊】近期經濟氣氛轉好,大批市民趁聖誕新年假期外出旅遊 。稍後春節相信亦一樣旅遊大旺。雖然香港人讀書風氣不盛,但必須承認,近年不少出外旅遊者皆帶書籍上機當作「飛行旅程上的讀物」。帶書旅行正逐漸普及。
關於「飛行旅程上的讀物」,日後有機會再談。在此我打算提出的意見是,除了帶書旅行之外,還應該考慮從旅遊目的地帶書回家。現在不少人會以自助旅遊的形式外出旅行,事前認真閱讀旅遊指南,好好準備行程。既然是自助旅遊,自然期望在旅程上所見所聞,不限於一般觀光或旅行團式導賞。在旅途上爭取機會透過閱讀來加深認識當地社會文化、歷史,肯定可補充感性認知之不足,令旅遊經驗更為充實。
港人愛逛誠品
台灣與香港之間只有一個多小時飛行時間的距離,是不少港人長短假期的旅遊目的地,其中以台北更為熱門之選。港人到台北旅遊——無論是跟隨旅行團或自助遊——多會到「誠品書店」逛逛。而由於「誠品」的敦南(敦化南路)店二十四小時服務,它便成為了一些香港旅行團晚飯後夜遊地點之一。入夜後敦南店內處處可以聽到廣東話,這已經成為常態;至於經常有旅行團團員在店內書檯前拍照留念(究竟這是反映出他們愛書情深、因少到書店而有興趣留影、還是視「誠品」為景點,則有待研究),更屬見怪不怪。
遠道而來,所為何事?難道只為匯價差額(以至購書些微廉宜)的好處?還是因為店內書種豐富,滿足逛書店之樂?從我的角度來看,動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來到,何不買幾本關於台灣的書籍,在回程旅途上閱讀。
台灣生活史
關於台灣社會、文化、歷史的書籍甚多,讀者大可隨意在書店內的專柜上找到感興趣的幾本。但在眾多相關書籍之中,台灣專欄作家陳柔縉近年完成的兩本台灣生活史(雖然她本人頗抗拒這歸類)的書籍,分別是《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2005年)和《台灣囍事》(東觀國際文化,2007年),可讀性尤高。書如其名,探討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如何接觸西方文化。作者蒐集大量史料,從日常生活出發,通過飲食(咖啡、巧克力)、交通、裝扮(西服)、體育(台南長老教會中學校長Edward Band於上世紀初引入英式足球)、生活(百貨公司、西曆)等不同題目,說明台灣社會如何通過日本這中介來體驗西方文化。
《台灣囍事》可視為《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的續編,以西式婚禮開始,同樣是探討早期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作者清楚指出,「台灣人的歷史並不當然等於台灣的歷史……單以『台灣人』的書寫角度,絕對無法窺探真實台灣社會生活變化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台灣社會發展並非由國民黨時期才開始。換轉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治底下的台灣,對這個社會文化、歷史(甚至是台語中的一些用詞)有一番新理解。
文/呂大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不可靠
K,
新年,內地的手機和網絡流行一段子,說:《色.戒》,女人不可靠;《投名狀》,兄弟也不可靠;《集結號》,組織不可靠;《蘋果》,兒子還是不可靠;《長江七號》,連狗都不可靠。
小女子就在想,那么,自己可靠不可靠?無解。
所以,不如相信太陽依舊升起比較可靠。每一天,當下,可靠。
晚上,帶著我的法國紅酒,會北京來的《今日中國》姐妹,她們要聽我的故事,“為海南島寫日記”女子的故事。講了一陣子,發現也不能相信自己是可靠的,總是被誘惑,總是變。
人生如寄。“寄”到底是何意——寄身?寄情?寄命運?開始再琢磨。可憐,沒有用;吃醋,也沒用。
迄今,對小女子言,大概對字的“喜愛”還是可靠的了。“熱戀”幾十年。
誰最可憐?
文章日期:2008年1月7日
【明報專訊】我本來討厭戰爭片,但因為陳可辛,看了《投名狀》。看罷,腦裏沒有血肉橫飛,只有人性衝突。心裏反覆在想,三兄弟,到底誰最可憐?
三弟姜午陽,心裏有真理,以為兄弟真的可以一生一世,一句「大哥是對的」,成為行事為人的指標。對「投名狀」有宗教式的忠誠,以此安身立命,為兄弟活,為兄弟死。
心裏有真理的人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的世界簡單。可惜這是現實,不是天國。他不明白為何大哥要殺二哥,甚至以為殺掉二嫂就可免二哥一死。
最後,他死得最慘,除了肉體要受凌遲之苦,心靈也要受真理幻滅之苦,那種痛苦才最大。
二哥趙二虎,持守的是人道立場。他不明白戰爭的荒謬邏輯,為何民女不能欺侮、窮人不應捱苦,但四千戰俘就要白白死去。內地人說,讓孩子看這電影,讓他們知道要怎樣當個男人。趙二虎這角色,在電影裏真是成長了。一次不情願的背信棄義,讓他知道仁者不一定會無敵。現實還有很多東西,比「人」重要得多。
他可憐,原來身邊的女人心裏一直另有其人;他可憐,他死在一個局裏,他要救大哥,卻不知這正是佈局的人。
大哥龐青雲是奸角,是不是不值得同情?未必。大哥心裏有個太平盛世,讓人民好好過活,但首先要自己掌權。過程裏要死幾多人,犧牲幾多兄弟,他不管,他服膺的是「現實」。現實對他不利,他便只有賭一鋪。賭贏了,他就是英雄。
他心狠手辣,深信一將功成萬骨枯。他不信什麼「投名狀」,心中沒有真理,只是面對現實向目標前行。但機關算盡,結局卻在他掌握之外。
三兄弟,三個悲劇,都可憐。
[陳惜姿]
*****
只因,吃醋
文章日期:2008年1月7日
【明報專訊】《投名狀》說的是三位結拜兄弟的相殘故事,儘管陳可辛屢次強調並非直搬清末的「刺馬案」,故事主線卻都是老大殺老二、老三殺老大。
而且,「刺馬案」中的兇手叫做張汶祥,電影裏的老三則名姜午陽,音同並形似,影戲與現實之間畢竟有曖昧的掛。
「刺馬案」的老大名叫馬新貽,他為何被刺,其實有多個版本,包括他得罪了曾國藩,張汶祥只是個職業殺手;他打壓海盜集團,張汶祥乃海盜之友,代友報仇;他私通回匪,張汶祥刺殺貪官,替天行道……然而流傳得最廣泛的,始終是他「朋友妻,咪走雞」,因把老二的老婆滾上而招惹殺身之禍。
「刺馬案」發生於一八七○年,可憐的馬新貽不僅死得不明不白,百多年來,還不斷在民間戲曲、演義小說、七彩電影、電視劇集等各類創作裏被描繪成漁色輕友的壞分子,兇手則是俠骨丹心的好男兒,彷彿自出生的那一天起,胸口已被紋上一個「義」字。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考證過——或有幾秒鐘考慮過——老三之所以殺老大,非因欲替老二報仇,而是由於吃醋?
老三其實也跟嫂子上過,或至少,跟隨老二多年,嫂子待他如子,而他則有戀母情結,暗戀嫂子好久好久了,可惜苦無機會,就只可遠遠思暮,萬料不到突然殺出一個老大,嫂子的心立即歸他所有,眼看老二死後,嫂子更必被大哥「私有化」,這些日子的苦苦等候全盤落空了,老三遂失控也失措,最後選擇用鮮血淋熄妒火。
此之所以,他不願意把行兇理由說個清楚明白。
馬新貽或許不是好人,張汶祥也不見得不是壞人,在歷史的煙霧裏,我們看見的真相終究有限。但一切皆可能,因為,一切都源於人性。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新年,內地的手機和網絡流行一段子,說:《色.戒》,女人不可靠;《投名狀》,兄弟也不可靠;《集結號》,組織不可靠;《蘋果》,兒子還是不可靠;《長江七號》,連狗都不可靠。
小女子就在想,那么,自己可靠不可靠?無解。
所以,不如相信太陽依舊升起比較可靠。每一天,當下,可靠。
晚上,帶著我的法國紅酒,會北京來的《今日中國》姐妹,她們要聽我的故事,“為海南島寫日記”女子的故事。講了一陣子,發現也不能相信自己是可靠的,總是被誘惑,總是變。
人生如寄。“寄”到底是何意——寄身?寄情?寄命運?開始再琢磨。可憐,沒有用;吃醋,也沒用。
迄今,對小女子言,大概對字的“喜愛”還是可靠的了。“熱戀”幾十年。
誰最可憐?
文章日期:2008年1月7日
【明報專訊】我本來討厭戰爭片,但因為陳可辛,看了《投名狀》。看罷,腦裏沒有血肉橫飛,只有人性衝突。心裏反覆在想,三兄弟,到底誰最可憐?
三弟姜午陽,心裏有真理,以為兄弟真的可以一生一世,一句「大哥是對的」,成為行事為人的指標。對「投名狀」有宗教式的忠誠,以此安身立命,為兄弟活,為兄弟死。
心裏有真理的人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的世界簡單。可惜這是現實,不是天國。他不明白為何大哥要殺二哥,甚至以為殺掉二嫂就可免二哥一死。
最後,他死得最慘,除了肉體要受凌遲之苦,心靈也要受真理幻滅之苦,那種痛苦才最大。
二哥趙二虎,持守的是人道立場。他不明白戰爭的荒謬邏輯,為何民女不能欺侮、窮人不應捱苦,但四千戰俘就要白白死去。內地人說,讓孩子看這電影,讓他們知道要怎樣當個男人。趙二虎這角色,在電影裏真是成長了。一次不情願的背信棄義,讓他知道仁者不一定會無敵。現實還有很多東西,比「人」重要得多。
他可憐,原來身邊的女人心裏一直另有其人;他可憐,他死在一個局裏,他要救大哥,卻不知這正是佈局的人。
大哥龐青雲是奸角,是不是不值得同情?未必。大哥心裏有個太平盛世,讓人民好好過活,但首先要自己掌權。過程裏要死幾多人,犧牲幾多兄弟,他不管,他服膺的是「現實」。現實對他不利,他便只有賭一鋪。賭贏了,他就是英雄。
他心狠手辣,深信一將功成萬骨枯。他不信什麼「投名狀」,心中沒有真理,只是面對現實向目標前行。但機關算盡,結局卻在他掌握之外。
三兄弟,三個悲劇,都可憐。
[陳惜姿]
*****
只因,吃醋
文章日期:2008年1月7日
【明報專訊】《投名狀》說的是三位結拜兄弟的相殘故事,儘管陳可辛屢次強調並非直搬清末的「刺馬案」,故事主線卻都是老大殺老二、老三殺老大。
而且,「刺馬案」中的兇手叫做張汶祥,電影裏的老三則名姜午陽,音同並形似,影戲與現實之間畢竟有曖昧的掛。
「刺馬案」的老大名叫馬新貽,他為何被刺,其實有多個版本,包括他得罪了曾國藩,張汶祥只是個職業殺手;他打壓海盜集團,張汶祥乃海盜之友,代友報仇;他私通回匪,張汶祥刺殺貪官,替天行道……然而流傳得最廣泛的,始終是他「朋友妻,咪走雞」,因把老二的老婆滾上而招惹殺身之禍。
「刺馬案」發生於一八七○年,可憐的馬新貽不僅死得不明不白,百多年來,還不斷在民間戲曲、演義小說、七彩電影、電視劇集等各類創作裏被描繪成漁色輕友的壞分子,兇手則是俠骨丹心的好男兒,彷彿自出生的那一天起,胸口已被紋上一個「義」字。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考證過——或有幾秒鐘考慮過——老三之所以殺老大,非因欲替老二報仇,而是由於吃醋?
老三其實也跟嫂子上過,或至少,跟隨老二多年,嫂子待他如子,而他則有戀母情結,暗戀嫂子好久好久了,可惜苦無機會,就只可遠遠思暮,萬料不到突然殺出一個老大,嫂子的心立即歸他所有,眼看老二死後,嫂子更必被大哥「私有化」,這些日子的苦苦等候全盤落空了,老三遂失控也失措,最後選擇用鮮血淋熄妒火。
此之所以,他不願意把行兇理由說個清楚明白。
馬新貽或許不是好人,張汶祥也不見得不是壞人,在歷史的煙霧裏,我們看見的真相終究有限。但一切皆可能,因為,一切都源於人性。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07/2008
陳冠中筆下的北歐“軟性現代主義”
K,
新年以來,累壞了,時間表排到四月末。可能,會去北歐五國半月,應三亞邀請,春天。不過,因為建省廿周年戰役報道及叢書編輯,可能時間排不出,會失去機會。哼!
把在港做事的效率拿出來了,自己有點累,不知海南辦事,是否跟得上。在加!油!
想去看看卡夫卡的故居啊,好想。
看見陳冠中寫丹麥現代風格,寫“因為北歐沒有受一次大戰的震撼,所以它的現代主義是把工藝美術的潮流一直延伸,北歐的現代主義叫軟性的現代主義”,窩心得很。那么,去北歐除了文學的印記,多了些要去看看的“延續”了。
中式工藝美術現代風格
一項辯解,兩項反思
文章日期:2008年1月7日
【明報專訊】《時尚家居》2007論壇主題是中式的時代形象,這是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主持人殷智賢說不用談家具,不用談空間,我跟主持人說,我還是願意具體的談家具、談空間。就談中式工藝美術現代風格在家居和裝潢上的一項辯解和兩項反思。
我在大陸的時候去很多朋友的家,也看到很多家具店,有些是工廠,我發現的確有一種風格的家具出現了,我叫它中式的工藝美術的現代風格。這個風格跟傳統的風格,跟傳統的家具不完全一樣,但是跟一般理解的現代的和西方所代表的現代風格也不完全一樣,但是都有共通點。我就想說這一點。這樣的風格算不算現代的設計呢?很多人可能有質疑、有貶抑。但是我覺得這個風格還是成立的。
辯解:別看不起這新風格
因為如果我們把現代的理念理解得比較寬的話,我們會發覺這種風格也是上世紀開始的現代風格,可以說也是一種主流的變種而已,並不是說很難理解。我們知道在十九世紀末,在英國出現工藝美術運動,這個運動到上世紀初,在北美和歐洲到處都是很流行的,主張尊崇和繼承發揚很多手工藝,另外注重原材料的特性。這種風格可惜在一次大戰就斷了,到大戰以後歐洲比較明顯出現的風格,就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所謂現代主義的現代風。這個現代主義大家知道是經過包豪斯、Deutscher Werkbund等很多著名的機構的推廣。包豪斯的創始人之一格羅皮烏斯在1919年的時候還認為自己要繼承工藝美術的潮流。在之後幾年他的確改變了,以機械為物件,使用新材料,以標準化和抽象一點的幾何形式作為設計,希望能夠量產,這些都是很好的出發點。這個現代主義變成大家認識的現代風格的主流。
這十幾、二十年大家研究文獻的時候發覺,其實當時的現代風有很多條路,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北歐的現代主義。因為北歐沒有受一次大戰的震撼,所以它的現代主義是把工藝美術的潮流一直延伸,北歐的現代主義叫軟性的現代主義,現在我們從北歐的家具中還可以看得出這一點,他們用木材,比較尊重工藝的傳統,好像出名的芬蘭設計師Alvar Aalto夫婦,1931年設計了一款膠合板木頭的扶手椅,也是線條很簡潔,重功能性及廉宜性,符合現代主義主張,但是裏面圓形的彎的東西跟德國或匈牙利、荷蘭、瑞士的現代主義風格不一樣。另外,丹麥的銀器大師George Jensen和有幾百年傳統的皇家哥本哈根瓷器工廠也對現代風格作了丹麥式的演繹,就是說現代主義其實也有另外不同的路,尤其是跟工藝、材料和本土傳統結合得比較好的。
國際上已走的路
其實在當時有很多民族或地方色彩的設計都是同時存在的。比如說1925年和1937年巴黎兩次重要的設計博覽會,出現經典現代主義設計,例如1925年瑞士設計師勒‧柯布斯耶在巴黎博覽會上展示了一個廳,裏面有很多家具,是現在所謂的現代主義室內空間的標誌性代表,不過,其實也有很多設計是有民族和地方色彩的。除了英國、法國這樣做,很多當時歐洲的小國家都希望推自己的設計出來,他們唯一的路其實就是把地方風格跟現代感結合。比如1937年波蘭的設計師就很努力地也很成功地把波蘭的風格和現代感的東西結合。從這個角度看,現代設計本身就該涵括了工藝美術,20世紀初的北歐和丹麥的軟性現代,民族或地方風格,加上現在大家知道的像包豪斯及後來北美的所謂國際風格的現代主義。
從這種廣義的現代感覺,所謂中式的工藝美術現代風格絕對是一條可以走的路,雖然它不是中國家具設計唯一要走的路,而且走得好或不好是另外一回事。說到辯解,就是我們不要看不起這種風格,我覺得這種風格有潛力發展,而且是理直氣壯的一種現代風格。
反思一:「中式」非排他標籤
我有兩個反思點。其中一個就是我們不要以為中式是純粹的不變的東西,其實任何風格都是交雜演變出來的,過了很長時間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中式也是一個標籤而已,是一直在變的,並沒有說固定不變的本質。中式家具往往跟沙發這種西式的家具在同一個家庭出現,沒有一個家庭可能全部是純中式的,譬如大家廚房裏的咖啡機,可能是Braun的產品,那是二戰後德國現代主義的標誌性工業產品。不過同時家裏的瓷器卻可能是英式花紋的。很多中式家具是做了很多傳統沒有的功能,比如說沙發前的咖啡茶几;比如我們把飯桌變成長的;就像,架子是中式的,墊也不見得是以前中國的墊。所謂中式裏面有明朝、清朝,或者更早一點,也有少數民族的風格。所以我想讓大家把中式理解為發展中的臨時概念,而不是說不變的,或要找出它的本質來排擠其他風格,我們要理解它只是一個臨時運用的標籤。它只是比東方兩字更好一點,所以我們用中式兩字。
反思二:設計道德
另外一個反思點就是,中式工藝美術風格的家具用很多木頭,有環保的問題在裏面。我舉個例子,有一種木頭叫印茄木,在中國叫鳳梨格。這個木頭是原始森林硬木,出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畿內亞。這種木頭在印度尼西亞的採伐是屬於非法的,非法開採、非法運輸和販賣,而有90%的非法木材是運到中國的,做地板和家具,當然然後一部分製成品是賣到別的國家去的。就是因為別的國家的需求和中國愈來愈大的內部需求成了這些非法活動持續下去的誘因。其實我們還可以有別的選擇的,可以用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可的森林出產的木材來造,沒有必要用原始森林的印茄木、印度尼西亞白木、南美桃花心木等等高危木材來做,這不只是美學問題,裏面有道德問題。我們是主張持續、主張和諧世界的國家,我們的形象要在方方面面兼顧到,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怎獲取全世界的資源來使用,我們的守法度、承擔取向怎樣?這也是我們的時代形象非常重要的一環。
[文/陳冠中 圖/資料圖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