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2008

龍口粉絲:散步

K,
多么蒼涼,人生,從愛,到忘。記憶瞬間,瞬間記憶。我們,每一個人,不得不“有勇氣”面對。小女子,其實完全不“懂”,什么是“勇氣”。
張愛玲譯《愛默森選集》之悲劇篇,曰: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參觀過痛苦的展覽所,那么,他只看見過半個宇宙。正如海洋的鹽水蓋滿了地面三分之二以上,憂傷也同樣地侵蝕入人的幸福。”
……
……
"或者我們與我們近旁的人都是有幾分脆弱性的,但是無論如何,一種生命的理論如果不把罪惡、痛苦、疾病、貧窮、不安全、分離、恐懼與死亡的價值計算進去,它絕對不會是正確的理論。"

我們也讓時間進入我們的思想中,像一陣干爽的風,吹進黑暗潮濕的、麥莖都佝僂著的田野。時間使我們的思想恢復鎮定與彈性。可能使得我們終身殘廢的打擊,我們多么快就忘了。大自然啊是永無休止的;新的希望又產生了,新的愛情又縈繞著,破碎的又變成完整了。
時間能安慰我們,而人的氣質能夠抗拒痛苦的印象。
……
拿破侖在圣海倫娜島上向他的一個朋友說:“大自然仿佛預算到我要忍受極大的挫折,因為他給了我一種氣質,就像一塊大理石一樣。雷也轟不動它;箭僅只在上面溜過。我生平的大事在我身上輕輕滑過,絲毫沒有傷害我的精神或體質。”

……
理智也是一種安慰,他喜歡將一個人與他的命運隔離起來,借此將那受痛苦的人化為一個旁觀者,將他的痛苦化為詩歌。
……
小女子吶,已經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著老、忘、鬧、還童。
那晚,好冷,和肥仔,我的兒子,擠在被窩里看電視。廣告來了,玩會兒?
“聽說有一種東西,叫蘋果。她長什么樣呢?干嘛用的。能吃——麼?好吃——麼?好想知道&×(×”
小女子,賴在被窩里,自言自語,看著肥仔。
“冷啊——————給!”
“嘻嘻嘻嘻——好。吃。”
“不知道老了會多鬧……”
“等著瞧吧:)”

Z老師喜歡說:訓練有素。小女子小心地試一試:)

散步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5日
【明報專訊】回屏東看母親之前,家萱過邊境來訪。細緻的她照例帶了禮物。一個盒子上寫「極品燕窩」,我打開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認得盛在瓷碗裏頭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窩;這黑溜溜的原始燕窩──是液體加了羽毛樹枝嗎?還真不認識。不過,家萱當然是送給母親吃的,我不需操心。
她又拿出一個圓筒,像是藏畫的。一卷紙拿出來,然後一張一張攤開,她說,「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許你媽可以用。」
海報大小的白紙,印體積很大、油墨很濃的毛筆字,每一張都是兩三行,內容大同小異:
最親愛的媽媽:
我們深愛您。
您的房子、看護、醫藥費,我們全都付了。
我們承諾,一定竭盡所能照料您。
請您放心。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齊
家仁
最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是您含辛茹苦培養大的。
我們感念您。
我們承諾: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們承擔。
請您放心。相信我們對您的深愛。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齊
家仁
我看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們在交換「撫老筆記」時,她說到八十歲的母親在安養院裏如何如何地焦慮自己沒錢,懷疑自己被兒女遺棄,而且一轉身就忘記兒女剛剛來探視過而老是抱怨孩子們不記得她。我拿出自己「製造」的各種銀行證明、撫養保證書,每一個證明都有拳頭大的字,紅糊糊、威風凜凜的印章,每一張都有一時的「安心」作用。沒想到家萱進步神速,已經有了獨家的「大字報」!「是啊,」她笑說,「我用海報把她房間的牆壁貼得滿滿的。她在房間裏走來走去,可以一張一張讀,每一張我們姊弟都給簽了名。」
「有效嗎?」我問。
她點頭,「還真有效,她讀了就安心。」
「你拿回屏東,貼在你媽房裏吧。」
她的笑容,怎麼看都是苦的。我也發現,她的白髮不知何時也多了。
我把大字報一張一張拾起,一張一張疊好,捲起,然後小心地塞回圓筒。搖搖頭,「媽媽又過了那個階段了。她已經忘了字了。我寫的銀行證明,現在她也看不懂了。」回到屏東,春節的炮竹在冷過頭的冬天,有一下沒一下的,涼涼的,彷彿浸在水缸裏的酸菜。陪母親臥,她卻終夜不眠。窗簾拉上,滅了大燈,她的兩眼晶亮,瞪空濛濛的黑夜,好像瞪一個黑色的可以觸摸的實體。她伸出手,在空中取我看不見的東西。她呼喚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去趕校車,不要遲到了,便當已經準備好。她說隔壁的張某某不是個東西,欠了錢怎麼也不還。她問,怎麼你爸爸還沒回家,不是說理了髮就馬上回來嗎?
我到廚房拿熱牛奶給她喝。她不喝。我撫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個嬰兒,但是她安靜了一會兒又開始躁動。我不斷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窩裏,她又固執地將我推開。我把大燈打開,她的幻覺消失,燈一滅,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遠、且真且假的徬徨迷亂世界。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從外宇宙看過來,這間房裏的燈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時,我下了,光腳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說,「媽,既然這樣,我們乾脆出去散步吧。」幫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圍上圍巾,然後牽她的手,出了門。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路底有一家燈火通明的永和豆漿店,我對她說,「走吧,我帶你去吃你家鄉浙江淳安的豆漿。」她從夢魘中醒來,乖順地點頭,任我牽她的手,慢慢走。空蕩蕩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路的地面上,有一條很長很長的白線,細看之下,發現是鳥屎。一抬頭,看見電線上黑溜溜的一長條,全停滿了燕子,成千上萬隻,悄悄地,凝結在茫茫的夜空裏。
[文、圖/龍應台]

a link.莎樂美

一组通信。H AND ME.

K,
大約寫人太多,自己也逃不過被寫的命。
國家外文局主辦《今日中國》來島上寫二十年,把小女子給繞進去了,好在他們的題目是《一個給海南寫日記的人》,算是定位準的。
不管了,為了姨母參與創辦的雜誌,也為我的島子二十歲生日助興,小女子豁出去顯丑了。
訪我的H姐,被主編稱為社里“最文化”的人,文字很親近,好像多年老友。我喜歡。
記錄下近日的來往,是段友誼的開始吧。

今兒已試行A計劃,因感冒吃藥睡不醒,只好告假一天。其實,是在家里值班,遙控就得:)

2008/2/4,
G,
稿子寫完了,基本依照的是你的錄音,不當處請多多修改啊。
呵呵,我交差了,過大年嘍!
祝六時吉祥!
H
*******
2008/2/12,
H姐,
新年好。
您娓娓道來的文筆,讓我都喜歡上了這個"寫日記的人",哈哈,自戀下下。很享受您的文章。
一個記者的故事太單薄了,還讓姐姐您這麼費心。
寫人的人,很怕被寫啊。姐姐,您寫得太好了,交往久了,會發現小關身上毛病多去了。
我呢,就算搭上自己,幫姐妹們完成任務了:)

文章我改動了些細節,也加了點連貫前後的程式(紅筆處),抱歉動了姐姐的大作。

這次來,太匆忙,這下交上朋友了,但願姐姐從此有了個海南情結,記得島上的妹妹,常來常往,度度假。
G
******
G:
稿子收到,改得好!
H
******
H姐,
一開年,海南各媒體也在加緊二十年的報導組織了, 海南省委主辦的《今日海南》執行主編L,一直也想將妹妹列入他們的二十年特輯"二十年二十人"中,給他看了你寫的"小關",他想稍作修改以你的名字用在他們的海南二十年特輯裏,大約要四月出版,讓我徵求你的意見,成不?
小G
*******
2008214
太成了,俺可以舉雙手麼
写你的文章被俺們總編刪了一點,不過還好,無礙大局。
最厲害的,他把俺一篇2700的刪到1400,暈啊!
******
20080214
哈哈,交上去的稿子潑出去的水:)咱種字的人就是這命:))
節日快樂。
《今》他們心太大,弄了個二十人計畫,寫到暈,姐姐算救他們。
就是,我,醜媳婦兒,讓姐姐給打扮得像"花姑娘":))害羞。
我們的"打開記憶的閘門",開始有些好看的東東啦。二十歲生日,不論是人,還是地界兒,應該都是蠻好玩兒的。只當玩一把,我。
**********
20080215
去看過了,喜歡小女子文字的鎮定和洗練
厲害呀,真想像刁德一那般唱一下:這個女人不簡單

呵呵,認識你真高興
……
*******
200080215
H姐,以文會友真是有的啊。姐姐的吉利話兒,小女子當紅利是收了:)
也祝姐姐新年心情舒暢,下筆如神助。
轉昨日和一小筆友關於讀書的信,給姐姐看著玩兒。
關兒
是文驗證碼如下:kabao

一組通信。Y and me.

K,
下午,辦公室好冷,大家一起吃零食,跺腳,聊天。
開信箱,看到年前離島的小才子Y來信,高興。
談起讀書,很過癮的樣子。開。竅。了。
很久沒有這樣關于讀書的通信,真好。

晚上,本是定了三人西餐。下午,MAYBOY來電“請示”:香港同胞回來了,明天回上海,兄弟們得“活動”啊。于是,變成了兄弟姐妹的“情人節大聚餐”。
大餐敬酒,祝詞一律是“節日快樂!”
一瓶馬丁尼下去,有人開始交代青春的故事:諸如大學的足球隊長啊,部隊的吉他歌手。弟妹一個勁兒說:緣分啊,緣分。
然后,女子們,撤:)

用時速20邁開回家,到了院子里電告:我們回到村里啦。答曰:祝賀。祝賀。

*******
親愛的朋友:
  您好!
關姐:

新年好,首先祝你新春快樂,新年氣象,萬事如意。這段時間珠海、深圳、惠州各地走訪同學朋友,相互敍舊挺開心的。手機換來換去,現在還沒定下來。

現在發郵件告訴你的是,你上次說的那本《張愛玲典藏之愛默生選集》,我暫時在書店還沒有找到,倒是《世界名著-愛默生散文集》看了一部分,未沒看完,所以不好說什麼。總之,改天我會找到那本書的。我是想,既然本身是名人名作,而且難能可貴的是眾多名人的思想、理念都受到了愛默生的影響或啟迪,那是很不簡單的。

我很想告訴你的是,這段時間看了幾本書。其中就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前看的只是《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那部分,其他大都沒看過,而且那時是上網看的,看得有點吃力,未完全理解。這次不同,是真正買回這本書,在家仔仔細細從頭到尾的看了一遍。

我不知怎麼說,只能說這本書太好看了。單從內容來看,官場生態、政府機構管理和施政、社會生產結構和矛盾、經濟、軍事、文化及歷史背景下的微妙人際關係等等方面,講得很詳盡,讀過之後讓人受益匪淺,不能說它是歷史小說,也不能說它是散文,也不能說它是論文,真的有點“不倫不類”,但只有這樣才讓人讀起來無拘無束,不落入俗套的。

我同時覺得這本書,不僅可當成一部文學作品或一部社會思想論著,而且更重要的是可當成一種介紹方法論的 範本。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或者論述手法,都是選定某一個點(時間點),某一個領域(政治、經濟、軍事等),然後以縱向、橫向展開聯繫分析,透視問題的根本。這完全是在教會別人如何是看待、分析問題。

打個比方說,如果要介紹我們海南分社,按照作者的方法,除了講述分社發展過程、取得的成績,首同時講到海南分社處在總社眾多分社下的位置與關係;同時也要講到與其他同行駐瓊新聞單位的競爭關係,同時也要講到海南省新聞行業的處境,以及整個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的省情等等,這樣以“海南分社”為點,不講讓人真正瞭解了海南分社,更讓人瞭解了海南的新聞行業以及當地的發展狀況。相反如果拿一本海南發展的編年史讓人去瞭解海南,這未免讓人感覺枯燥乏味,往往不知所然。

我覺得這本書,形象地說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版的央視《百家講壇》(雖說百家講壇只是這幾年才做起來的),只是它比百家講壇的那些教授講的更豐富深奧多了。所以我覺得每個人有興趣的話都應該讀一讀,尤其是作研究搞管理、寫作的人。最後想說是,我敬佩王守仁、李贄的心學,有時間定會找相關的書好好研究。《明朝那些事兒》裏說的對,說什麼“存天理、滅人欲”,其實“存天理”本身就是人欲,是人一心要去總結格物“明理”的,何以滅之。

此外,我還讀了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第四次重讀了《挪威的森林》。怎麼說呢,挺喜歡村上春村的寫作手法,字裏行間很平緩、不緊不慢、但很容易讓人融入故事的想像場景,總帶給人一種平靜、青春、憂傷的感覺。很想揣摩他的寫法。

我現在暫時定在惠州的**人才市場做策劃工作,現在只是實習,這是我從未接觸過的工作,壓力不必說。說到網站、新聞編輯,我當然是一心想回到廣東後繼續做這一本行,但一時找不到相關的單位招人,那也沒辦法的事。沒能從事新聞行業的工作,可能讓你失望了。有時間再敘。
Y
2/14
*******
Y,
新年好啊,收到你的來信真高興,下午已經給大家分享內容了。
真是白天不能說人,這兩天我們都談到你呢。
昨晚,同事們來我家包餃子大拜年,喝酒論酒量,就想起了y,說是你能一仰脖半杯紅酒。H在三亞,我們也只好電話裏給他敬酒了。你好像並沒有離開海南,只是回去休假了。
這兩天海南挺冷,中午在芳草地吃面,w說網上遇到過你,說是找到工作了。這不,下午就知道是在哪里了。
其實,年輕,有勇氣換換工作環境挺好,經歷的越多看人生越有趣,工作不過是人生的一個依託而已,生活要大得多,是吧。
在人才市場守著,看到喜歡的崗位,就把自己給推薦出去,這活不賴!!我的一個兄弟,就曾經在英國人在滬上開的獵頭公司就職,之後走的是這條路,很好啊。

看到你的讀書心得,忽然想,其實你該去考研,讀書。Y,你有一顆敏感的心,愛琢磨的靈魂,且不願意停下來,其實很適合在校園裏讀書著書為生的。留意點兒。不過,導師很重要。
當然,報館、雜誌也適合你,主要是看哪一類。
讀書,學習看清世界的SKILL,進而給靈魂以洗滌,或是說,撥開靈魂上的迷霧,認識一個新的自己,很有趣,是吧。

我是亂讀書的人,常常把個人的主觀感受,融到讀的書裏去,然後,再讀世界,讀自己。這法子,有點"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意思,社科院的Z老師說,他的學生訓練有素,但是少"靈性",或是"閱讀的活力",遇到我這樣天性不唯上不唯權威的,蠻驚訝,覺得也不錯。

你的讀書方法,蠻才子氣的。讀多了,自然而然就寫,寫點好東東吧。開始寫了,就不想停下來。寫字和讀書一樣,像生活,不可預測,讓人著迷。
Y,定下來,把地址告訴我,找《張愛玲典藏譯作愛默森選集》寄給你,免得以後回想起海南來,老覺的關姐"欠你"一本書:)

分社網站開闢了《海南二十年——打開記憶的閘門》,寫點上來吧,為你曾經著迷的地方。
昨天,開始看白先勇的《臺北人》,他的人物多是從大陸去了臺灣的,回不去,又想回去,我指的是靈魂,在島上COPY過去,揮之不去。你還是幸運的,只當海南是一場青春夢好了,你還來得及退回熟悉的環境裏去,只是,別忘了這場夢,一生。

祝你新年好運,保持聯繫。
大家都問你好。
關姐
20080214

2/14/2008

莎樂美。背后。懂得。

女孩與怪獸
站在背後看穿怪獸 莎樂美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4日
【明報專訊】《傾城之戀》裏范柳原對流蘇說:「我要你懂得我!」一句「懂得」,道盡了無數講究精神戀愛的男性的心底渴望。情人可欲,知己難尋,凡人俗子如能遇上一位情人知己,已屬萬幸;萬一男子性情獨特如怪獸,要碰到一個懂得自己的人,更是難上加難。
共享的玫瑰

無怪乎男生都喜歡莎樂美。她漂亮,有氣質,更重要的是,她懂。俄國貴族出身,十多歲起即四處遊歷,見多識廣,喜歡學習。正是由於她廣闊的胸襟和強大的接受力,她一生吸引了許多出類拔萃的男性,成為了19世紀末歐洲知識沙龍所共享的玫瑰。
莎樂美一生追求者眾,其中最有名的是尼采和里爾克。1882年,尼采在朋友的引見下,與莎樂美第一次在聖彼得大教堂見面。打從第一眼起,尼采即愛上了莎樂美,他跟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是從哪顆星球上一起掉到這裏的?」莎樂美使脾氣古怪的尼采,拋棄了平日沉默寡言甚至莊嚴肅穆的態度。在那段相知相交的日子,尼采熱烈地與莎樂美分享他的哲學探索,兩人天天見面,一聊十個小時。尼采愛得不可收拾,遂動了求婚的念頭,並同時要求朋友(也是情敵)保羅.雷放棄莎樂美。不過,莎樂美卻拒絕了尼采,因為她反對一般意義上的婚姻。從此,這個神聖的三角同盟宣告決裂。
1897年,莎樂美與里爾克相遇。是年,里爾克22歲,莎樂美36歲。憂鬱的里爾克在莎樂美身上找到了長久渴望的關愛,在莎樂美的引領下,里爾克開始了對詩歌的進一步追求,寫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情詩。令人意外的是,莎樂美最後並沒有跟上述任何一位男性共諧白首,反而長期與安德烈亞斯保持一段「完全自由」的婚姻關係。

尼采曾這樣稱讚過莎樂美:「我還從未認識過這種懂得從他人的實踐經驗中獲取如此多的主觀觀點的人,從未認識過這種懂得從一切有豐富實踐經驗者那裏汲取如此多經驗的人。」莎樂美在知性方面無疑是無與倫比的。即使年過半百,她仍能以六個月時間自修完精神分析的基礎課程,並成為佛洛依德的得意門生。正如北塔所言,莎樂美不僅能理解大師們超前的怪論,更能在經過消化容納之後,用自己的語言方式闡述大師們的言論,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疑問。
田野研究,製作標本

故此,大概沒有誰比莎樂美更有資格談論這些人物了。事實上,莎樂美為每位她愛過的男孩留下不可多得的記錄。她就像一個田野研究人員,近距離觀察並記錄這些性情詭異的男性的生命。她的《情遇尼采》和《萊維.瑪麗亞.里爾克》,均是相關研究中的重要專著。莎樂美以她的文字,為故人裝裱畫像,恍如愛情標本,陳列在圖書館裏。究竟她所追求的是愛情,抑是知識?如果她深深愛過,又如何能寫出如此客觀的文字?又或者,她從未在當下愛過,卻在書寫的瞬間,當時間凝定,才真正地談那一場過去的戀愛。

莎樂美曾在其私人筆記中寫下這段話:「當人們急速而強烈地探究自己的伴侶時,不久就會失望地看穿對方;這時,您不妨換一個特別的角度,從後面來觀察他,那麼就會向他接近。」

因為了解,所以慈悲。無論如何,能遇上莎樂美,畢竟是幸福的。

[文/郭詩詠、圖.郭思言]

顧城。怪獸。难得。

實踐幻想的怪獸 顧城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4日
【明報專訊】假如你的情人走到哪裏都戴一頂帽子,這頂帽子是直接從褲腳剪下來的一截,他並解釋說,這是「我跟這個世界的邊界」;假如你的情人永遠像一個無法長大的八歲小孩,他每次出門都會迷路,沒有你引路,他根本哪裏都去不成;假如你的情人對你的愛,除了戀人之愛,還包括兒子對母親之愛,他會妒恨自己的親生兒子搶走你對他的愛,最終迫得你把親生兒子交給鄰居撫養;假如你的情人是著名詩人,但他卻偏偏拋棄自己在紐西蘭的大學的研究員職位,要求你跟他一起移居到奧克蘭外海的激流島,在那裏日久失修的破房子上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假如你的情人尤有甚者,要求你跟他另一個情人在這個荒蕪的激流島上,共同建立一個遠離世俗功名的烏托邦式的「女兒國」;假如你面對這樣的一個情人,你會怎樣反應?如果你是「正常人」,大概不用多想,第一個反應是咒一句「發神經」,然後用盡方法盡快擺脫這隻「怪獸」。

幻象撞擊現實就如怪物

在當代中國文學史裏,這隻著名的「怪獸」便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顧城。大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罷。1993年,他的妻子謝燁遇到一名事業有成的德國華裔男子,在這名男子的熱烈追求下,開始萌生離婚的念頭。在稍早之前,他的另一名戀人英兒也與激流島上一位教氣功的外國老頭私奔出走。於是,當代中國文學史上轟動一時的殺妻自殺案件便拉開了序幕:1993年10月8日下午,顧城被發現吊死在激流島的一棵樹上,不遠處躺被利斧打傷臉部的謝燁。謝燁最終延至當晚8、9時左右去世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大概都會有某個無法穿越的浪漫愛情幻象。這個幻象保留在虛擬的想像狀態時,是一個崇高潔淨的夢想;但當它被直接拉進功利的現實世界裏,便會立即在與現實的短路式撞擊中,化成一隻無法理解的猙獰怪物。在顧城的案例裏,他的「女兒國」理想源自他對《紅樓夢》的詮釋。他認為,《紅樓夢》展現了一種「女兒性」,這種「女兒性」通過女兒表現出來,或者說是女兒固有的那種微妙的天性,「與她相映的是:生命自身的甘美,與她相對的是:人間功過、妄求、芸芸眾生,所以這種女兒性和人世間的男性,並不相對,亦不相關,完全屬於不同的兩個範圍。」這種「女兒性」作為虛幻的夢想影像或許是清潔美好的;但顧城卻偏偏要跟功利的現實過不去,把他那個完全違背「常理」的非功利的夢想拉到現實裏:他把自己理解為生錯男兒身的女兒,希望能與兩名女兒在激流島建立一個「真實」的女兒國。於是,在社會主流道德的眼光裏,清潔的夢想成了幼稚和變態的欲望,而這個「真實」的夢想的崩潰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忘記顧城,瞞騙自己

當我們這些所謂「正常人」面對現實和夢想之間無法調和的撞擊時,我們會自動用某些能與社會主流道德相調和的替代物,置換我們內心那個丟人的愛情幻象,譬如以情人節送花給女朋友替代我們內心某個無法全然理解的浪漫愛情幻象。結果,我們都能依靠這個微妙的置換機制繼續在功利的現實中生存下去,並且以為自己沒有背棄自己的愛情幻象。對我們來說,顧城的案例是太「真實」、太赤裸裸了,正如台灣的顧城研究者張梅芳所言,「顧城的特色就是他不願意讓自己的思想跟行為分離,他的幻想要實現在生活之中,他的內在衝撞性格跟我們一般人最大的不同點,不是他激不激烈,而是他會實現,他要把它落實在現狀裏面,我想這反而是一件恐怖的事。」顧城比我們所有人都更能身體力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古訓,但也因此成了一隻我們都無法理解的「怪獸」。所以,我們唯一能面對他的方式,便是將他的案例貶為一件荒誕的文壇醜聞。他的案件曝光後,一時成為傳媒和文學界的談資,爭論的焦點不外乎,究竟顧城是一個瘋了的天才,還是一個冷血的、男性沙文主義怪物?但在這紛紛揚揚、七嘴八舌的議論背後,卻掩飾我們的一個共同欲望:忘記顧城,忘記這首關於浪漫愛情幻象的既純粹又恐怖的詩作,繼續營營役役,生活在這個瞞和騙的人間裏。
[文/張歷君]

2008、02、14






K,
今晚,同事們來家中“大拜年”,小女子圍上圍裙當“煮飯婆”,幾個隨便燒燒被捧有“私房菜”的意思了:),再就是火鍋,大家一起包餃子。同事帶來鄉下的甜米酒,清甜得很,喝粉臉。
“我在我家,我怕誰:)”

肥仔和面,把面當作了對手。虐待,樂此不疲。面和得好極了。

兩個小伙子比高,真嚇人。

年過完了,開工了。

閱讀時光。愛默森(Emerson).





K,
假期里,在等待網速的當兒,再一遍精讀張愛玲譯作《愛默森選集》,對其《美國的學者》、《歷史》、《喜劇性》、《悲劇性》等篇目,詠讀良久,覺得人生豁然朗闊。
張譯《歷史》中有“一切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靈”,并稱其為“天心”。
知道Z老師曾經主持過《愛默生集》的翻譯,即發信去討書讀,想對照兩個譯本。因愛氏的文字,總是直至人類本心,教人總是似曾相識——與自己的感受似曾相似。
天曉得,發完信,在書房轉轉,似乎有什么引著小女子走向那個大書柜,又見張愛玲,又見蘇童,又見林肯,又見楊絳……又見愛默生!!恰恰是Z老師主持翻譯的三聯九三版《愛默生集》,當是MAYBOY當年讀過的。
好吧,開始讀書吧,這個初春的夜。

PS.
燈光效果的照片,均是肥仔拍的,感覺不錯,是吧。
臭小子問:有沒有稿費?

2/13/2008

節日八卦

布希爱哭

美國總統布希7年來首次表露其內心世界。向來跟記者保持距離的他,曾經接受記者德雷珀6小時的專訪,暢談白宮歲月,並極其罕見地披露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布希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經常感受到孤獨,還說 “我哭得肯定比你想像的多”。

“我儘量不愁眉苦臉”

去年12月底,記者德雷珀在總統辦公室前廳採訪了布希。德雷珀撰寫的一本名為《DeadCertain》的新書於3日推出,這是第一本描寫布希總統生涯的書。美國媒體披露了新書部分內容。
德雷珀指出,布希在接受採訪時彌漫著憂愁及孤獨的情緒。 “在總統生涯種種事情中,最慘的就是孤獨。這份工作會令你常常感到孤獨。”他指著自己的小狗巴尼說: “有人說過:想在華盛頓找朋友,請找一條狗。它知道你在說什麼。”
布希強烈暗示,要掩飾孤獨很艱難,但他意識到身為總統和三軍總司令,面對承受孤獨時要處之泰然。布希對德雷珀說,他在白宮時,儘量希望不把事情看得太重。他直言當總統會經常自憐, “我儘量不愁眉苦臉”。他表示有時會向蘿拉抱怨。 “說到自憐時,她 (蘿拉)會提醒我,(當總統)是我的決定。
“我哭得肯定比你想像的多”

德雷珀察覺到布希沒有 “可供哭泣的肩膀”,布希答道:“我當然有。我有神的肩膀讓我哭,我常常哭。”當談到伊拉克陣亡美軍時,布希還說:“身為總統,我哭得肯定比你想像的多。”

布希目前民望低落,伊拉克政策受批評。自去年防長拉姆斯菲爾德下臺之後,在今年的大半年時間裏,布希的多名親信接連辭職。訪問中,布希仍對伊拉克局勢懷有信心,他表示自己的確是這樣想的。“你沒法假裝”。布希也意識到自己的民意支持率一再下降,但他認為這只是公關問題。

“(卸任後)去演講,補貼家用”

外界估計布希至少擁有2100萬美元的財產,但布希表示,卸任後 “去演講,補貼家用”。他說: “我不知道我爸 (老布希)拿多少,但 (一次演講報酬)應該超過5萬至7.5萬美元……克林頓現在賺了很多錢。”
德雷珀在書中提到,2006年4月,布希曾跟親信就拉姆斯菲爾德的前途進行意向投票(結果是7票對4票傾向罷黜拉氏),布希當時投了反對票,而拉氏直至同年12月才離職。問起此事時,布希稱已不太記得細節了。 (鐘和)

海南人熱憶建省廿年度新春

中新社海口二月十二日電 題:海南人熱憶建省廿年度新春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邁過這個有點冷的冬天,海南走進了建省辦經濟特區二十周年。官方的紀念活動要到三、四月份才是高潮,而此間“闖海”的人們,春節“冬閒”已按捺不住,開始了個人記憶的大搜索。
有人“打開記憶的閘門”
名為中新海南網的網站,節前推出了一個徵文專題“海南二十年——打開記憶的閘門”,推出一塊個性化講述 “我的海南故事”的平臺,期待著一場關於海南大情小事的“我的海南記憶”民間大搜索。
徵稿啟事寫道:曾經為這綠島藍海愛過、恨過、張揚過、忍耐過、堅持過、揮別過的兄姐妹們,打開你記憶的閘門吧,讓那曾經在熱土上揮灑過的青春,再一次隨著記憶飛揚!讓更多的人來讀你、讀我、讀我們,讓我們在互聯網的世界,留下永遠也抹不去的青春的腳印。
節日期間,真就有不少“老”闖海人,好像找到“組織”一般,熱情萬丈上來“寫字種地”,回憶著自己在寶島的青春留痕。
曾經在海南工作生活過的女記者,寫下聲情並茂的《那時的椰子樹,永遠的海南夢》;曾經拍遍海南的攝影大師,寫下《閃光的一九九四》;當年只是遠眺就愛上了海南的攝影者,則放上了珍藏的老照片《二十年前海南的原始美》;曾經參與創立海口市委機關報的老記,則文思泉湧,一連上載五篇回憶長文。
記憶的閘門一打開,海水、海風就汩汩而來:《我的颱風》、《風浪“芍藥號”》、《情系白沙門》、《亞龍灣驚魂》……這些當年奔向大海的“闖海人”,大海的濤聲在生命裏揮之不去。
春酒餐桌成上島故事“擂臺”
也不是所有闖海人,都耐得住性子寫回憶文章,不過自己的“闖海”故事是要講的,還要“比一比”。
這個“擂臺”,竟然是新年、春節“迎春酒”酒桌。
“你是哪年上島的?”以往從來不是問題的問題,頻頻出現在酒酣之時。問者其實並不要回答,只不過是為自己的故事“起興”而已。
“還記得當年你……”若遇到“上島”時期不相上下者,酒桌的氣氛頓時熱鬧起來,簡直就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鄉”,就是海南島。
此間某大網站老總,與某大報總編酒桌相遇,你來我往“拼”故事,話來句往透著建省前夕“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熱乎勁兒,連當年如何睡地鋪、宿公園都“交代”了。
故事講到熱鬧處,總會有年輕一代不明就裏提出疑問,這就讓一幫“老”人們頓感“時光如梭”。
“上島第一天”、“第一眼看見大海”、“我的第一顆椰子”、“島上的他(她)”、“難忘海南島”……除夕團年飯的餐桌上,有人笑言可以弄些全島“命題”徵文,一定好看得不得了。
其實,許多“闖海人”早把這個海島,當作自己的又一個故鄉,有人就將這情懷寫了成春聯,貼在海南家的大門上:“芭雨椰風織就海南廿年景,雲箋雁字傳來天北半生書。” (完)

2/12/2008

“雲門舞集”遭祝融之災

臺灣社會各界向遭火災的“雲門舞集”伸出援助之手
稿 號:80212030 版 本:3
稿件來源:采 題 材:臺灣 體 裁:消息
作 者:耿軍 (港臺海外部) 字 數:9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新社臺北二月十二日電(記者 耿軍 徐長安)臺灣著名的舞蹈團體“雲門舞集”十一日遭受火災的重大損失後,臺灣各界紛紛表示關心並伸出援助之手。
台中市長胡志強十二日主持市府新春團拜時表示,身為文化城,希望抛磚引玉,幫助“雲門舞集”重建練舞場,他當場宣佈捐出二十萬元新臺幣。前臺中市市長林柏榕也立即回應,捐出五萬元新臺幣,他呼籲愛好文化的民眾,幫助林懷民和他的“雲門舞集”重新站起來。
“雲門舞集”八裏排練場所在的臺北縣的縣長周錫瑋已前往火災現場探視。他說,縣政府會盡力協助雲門,提供過渡時期的排練場。 周錫瑋提出板橋四三五藝文特區、市立體育館及“中央廣播電臺”淡水閒置房舍、位在八裏的十三行八裏文化公園等地點可供選擇。
“雲門舞集”八裏排練場遭祝融之災,文化界歎息不已。臺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表示,將提供北平東路、天津街口一塊交通用地,先供雲門使用。她還親自陪同雲門創辦人林懷民前往勘查場地是否適用。李永萍說,市府還將另尋找各局處擁有的市屬空地、倉庫供雲門挑選,包括松煙的舊廠房。
宜蘭縣長呂國華對“雲門舞集”遭祝融之災深感惋惜,他立即指示縣府文化局等單位主動和雲門連系,表示縣府歡迎雲門來宜蘭,並且願意無償提供宜蘭縣員山鄉的、土地面積約二至三公頃的“陸軍蘭陽軍醫院”舊址,供雲門興建排練場,作為雲門下一個創作基地。
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及“立委”費鴻泰、朱鳳芝十二日上午在“立法院”國民黨團邀集“教育部”及“文建會”代表,討論如何結合行政、立法,共同協助“雲門舞集”度過難關,順利進行後續的外岀巡演。 朱鳳芝要求行政部門近期就“雲門舞集”的經費及排練場地,主動提供協助。
“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對各界的關心表示感謝。他說,這場火燒的不僅是雲門的問題,更應該看到臺灣整個藝文環境的生態不佳。雲門十六年來都棲身在鐵皮屋下工作,歐美人都覺得匪夷所思,但是在臺灣島內卻是覺得“幸福”。
林懷民批評當局對表演藝術投資不夠。他舉例,今年臺灣“文建會”扶植表演團體的預算只有一億元新臺幣,這個數字“很可笑”,這也表明當局對文化藝術沒有雄心、沒有願景、沒有認識。

關于趙一凡的官式介紹

K,
港分的妹妹今天電話來拜年,說起開書單。是啊,一代代愛書人,總是希望有人引領著進入字兒描摹的天堂,還得自己信任的人。
說起龍老師在港大的課程,那該是小女子很渴望的一份書單,應當在中國現代文學范疇,給成長在內地的小女子補課了。關于臺北,關于香港,關于張愛玲,關于白先勇……
開書單,不能不立刻想到趙一凡老師,老師的學養已經讓小女子無法跟上思路,需要惡補。我想,在國內,趙老師之所以在推進通才概念,也是因為寂寞吧,無幾多人可以打通中西,與之對談。
那日在老爸茶聊天,趙老師的結論是:你適合去讀博士!
嗯——?那么耳熟:)
小女子想起世紀初,林毅夫老師希望我去讀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博士,小女子退縮說:呵,咱只是想了解經濟學家何許人也,他們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小女子本質上不是讀經濟學的料,不會算帳麼。只是扮演了財經記者而已。
這回,真有點動心了,因為是文學,英美文學,社科院外文所,楊絳老太太那個所。可是,中文系出身的小女子,外文、外國文學的底子,太薄了。還是,退縮吧。有導師指點讀書,已經很幸運啦。

2/11/2008

閱讀時光。《瞧!這些人》。北島。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3/04/content_757376.htm
http://www.liuxue.net/everycountry/research_options/explore_us/state_wi.htm
北岛答记者问实录
新华网 ( 2003-03-04 15:29:40 ) 詩歌報
文/老枪
·诗歌正成为一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

记者:前不久,你获得阿格那国际诗歌奖(International Poetry Argana Award),也是你的诗歌第一次翻译成阿拉伯语,据我所知,中国诗歌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很少,请谈一下这个奖的情况。

北岛:这个奖是由摩洛哥诗歌之家,即卡萨布兰卡国际诗歌节的组织者颁发的。诗歌节从96年开始办,每两年一次。今年是他们首次设奖,以后随诗歌节一起,每两年颁发一次。Argana是一种只在摩洛哥才有的树,乍看像橄榄树。

记者:他们为什么选中你?

北岛:我也不知道。按授奖词的说法是颁给其独创性得到国际公认的诗人。我想一个诗歌奖除了是对诗人创作的肯定外,主要是强调诗歌在当今世界中的作用。如果诗人只是得点名得点钱,没什么意义。在这个充满暴力的时代,诗歌可以传递另一种信息。帕斯说过,诗歌是除了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种声音。宗教和革命都充满暴力色彩,而诗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可以拆除种族文化之间的樊篱。

记者:你得了不少国际奖,怎么看待这些奖?

北岛:首先,作家不会因为得奖不高兴,这当然是种荣誉。但荣誉也可能是个圈套,自己可别往里钻。写作不因为得奖而变得重要,也不因为不得奖而变得不重要。

记者:也包括诺贝尔奖?因为你曾是中国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北岛:对。诺贝尔奖只不过是18个人选出来的一个奖,奖金多点,名声大些,它只代表18个人的看法,而且被种种因素所左右。诺贝尔奖的重要性也许是对非商业化文学的推崇,至少每年有一天让人们注意到文学的存在,但随后商业化对获奖者的利用,也多少消解了它的意义。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个百年情结,所以有中国人得奖挺好,让大家解了这个结。

记者:你在摩洛哥的受奖发言中提到,“诗歌正在成为中产阶级的饭后甜点,是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北岛:从50年代末至今,美国大批诗人进入大学教写作,诗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活有了保障,渐渐变成中产阶级的一部分,想象力变得贫乏苍白。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本来需要原始冲动,是反对权威的,现在他们得紧跟随教授才行,写诗变成了个生产过程,好像诗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诗人也是可以被制造的。由于这种误导,产生了众多平庸的诗人,因为没什么好写的,大家开始讲故事。现在美国诗歌主流叫做叙事性诗歌(Narrative Poetry),那甚至也不是故事,只是些日常琐事,絮絮叨叨,跟北京街头老大妈聊天没什么区别。

记者:你不喜欢关注生活细节、来自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对吗?

北岛:不一定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生活细节也好,宏大题材也好,很多东西都可以入诗。但诗得有激情和想象力,得有说不清的力量和让人晕眩的东西。 现在国内的一些诗人也在写类似的“叙事性诗歌”,这些诗人里包括以前的“第三代”和现在的所谓“第四代”。
中国的诗歌现状和美国的还是不太一样。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这种倾向,多少也和中产阶级化的社会转型有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影响的焦虑”,即第三代诗歌要避开“今天派”的影响,另寻出路。美国诗歌专业化后,有点像我们的作协,对创作没好处。虽然美国诗歌中有不同声音,比如“垮掉一代”、“黑山派”和“纽约诗派”,但其主流诗歌是非常保守的。

记者:评价一下第三代诗人。

北岛: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诗人。不像我们那样,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作为文化革命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负担。他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试图建立和中国古代文体的对话关系,比如张?的“镜中”,柏桦的“在清朝”、“苏州记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我在美国大学用这些诗作教材。

记者:你对第三代的描述,让我想起第三代们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界定和争议。

北岛: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是诗人之间争夺话语权的结果。你说柏桦是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很难界定。我不想让这个话题进入今天的谈话。依我看,大家先把诗写好了再说。
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写诗,诗人地位很高,现在少有人读诗,承认自己是诗人会被笑话。前段时间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复兴诗歌,把诗贴在公共汽车上,让它们满街跑。
我一直在想,诗和社会之间,怎样的关系才算和谐。 帕斯说过,读诗的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读。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还是有人在读诗,这就很重要。中国走了两个极端。八十年代初,诗歌过热,一是正好处于话语转变期,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二是由于错觉,以为人人都可以当诗人。到现在倒好,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记者:怎么评价国内的诗歌现状?

北岛: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太久了,没资格说三道四。总的印象是中国的诗歌处于低潮,这和中国新诗的灾难性历史以及脆弱特质有关,也和突如其来的商业化压力有关。所谓低潮高潮必须有参照系。我的参照系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是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很多大师。那时的战争、离别、痛苦,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苦难的艺术。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文字退居次要地位。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
那像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很悲观?
你可以往后看,读上个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阅读没有时间性。我就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读美国当代诗歌,离他们的现实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复辙。

记者:你向学生推荐哪些诗人?

北岛:俄国的曼杰斯塔姆(Mandelstam),英国的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德国的特拉克尔(Georg Trakl)和鲍尔.策兰(Paul Celan),西班牙的洛尔迦(Garcia Lorca)和瓦耶霍(Cesar Vallejo)等,读这些大师的作品才知道诗的高度在哪里。我不认为诗歌总是在进步,某一时期它会产生巨大的倒退。


·语言上的忠诚和文化上的反叛,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刚开始写诗时,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北岛:郭路生,也就是食指。那是70年春,我和几个朋友到颐和园划船,一个朋友站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对我的震动很大。那个春天我开始写诗。之前都写旧体诗。

记者:“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是这首诗吧?你的“朗诵记”里提到过。

北岛:对。我被他诗中的那种迷惘与苦闷深深触动了,那正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以至一代人的心境。毫无疑问,他是自6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

记者:你怎么看自己早期的诗歌?

北岛: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

记者:你现在的诗和出国前的诗有什么不同?

北岛: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断裂,语言经验上是一致的。如果说变化,可能现在的诗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有时朗诵会上碰到中国听众,他们说更喜欢我早期的诗。我能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

记者:介不介意这种距离?

北岛:不介意。

记者:在心里有没有秘密读者

北岛:诗一直都是写给秘密读者的,这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想像出的某个人

记者:现在写诗的速度是怎样的?

北岛:我在有意放慢速度。过去这十来年,写得太多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重复。

记者:远离母语,远离熟悉的环境,对写作有影响吗?

北岛:我不同意关于“文化的根”的说法。从年轻时代开始,我们吸取的营养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那时写的诗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作为作家,确实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文写作本身就确定了你的身份---你是中国诗人。像哈金用英文写作,他就是美国作家。在语言上的忠诚和在文化上的反叛,会形成一种紧张关系,这又恰恰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中篇小说<<波动>>是74年写的吧?

北岛:初稿是74年,改了三稿,79年定稿,81年在《长江文艺》上发的。

记者:为什么没继续写小说?

北岛:后来写过一些短篇。停止写小说有几个原因,一是那时没怎么看过小说,胆大,敢写。到了70年代末开始,大量翻译作品出来,我一下子被震住了,觉得差距太大,干脆放弃。

记者:以后还会写小说吗?

北岛:不会。诗人和小说家是两种动物,其思路体力节奏以及猎物都不一样。也许写散文是我在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妥协。

记者:我读了你的散文集《蓝房子》和《午夜之门》,很喜欢,风格和你的诗完全不同,你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幽默。是用随笔的方式讲故事。我更愿意叫它们随笔,散文听起来有点抒情,而你的文章不抒情,像一些针尖,干净利落地划过皮肤。为什么开始写散文?

北岛:最初是偶然的。当时和老板关系不好,把在大学教书的饭碗给丢了,只好靠写专栏养家糊口。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写散文对我是一种放松,写诗久了,和语言的关系紧张,像琴弦越拧越紧。另外,诗歌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比如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人与事的记录是无能为力的。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记者:你的《搬家记》描述了在欧洲的4年里,换了7个国家,搬迁15次,我从中读到的是你的苦闷和无奈。当时靠什么力量扛过来的?

北岛:我们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也好被赞扬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备受瞩目。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特别受不了。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慢慢的,心变得平静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记者:有没有绝望的时候?

北岛:当然有。我喝酒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在北欧喝很多威斯忌,有时觉得这晚过不下去了,非把自己灌醉才行。第二天醒来,松口气--总算又熬过了一夜。

记者: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

北岛:头两三年。加上北欧气候不好,冷,天黑得早。

记者:到处游历、搬家,一直带在身边的,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北岛:中文。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

记者:你交游很广,结识了许多诗人和作家,说说这种交游的感受。

北岛:游历其实从最初写诗就开始了。先是串门,在北京胡同串来串去,然后串到白洋淀,甚至更远的地方。从85年起变成了世界范围的游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诗人和作家。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和文化,游历久了,变得身份不明。这些人和自己及其他的语言文化都拉开了距离,游离在中间地带,这种现象实际上在改变世界文化的景观。这次到摩洛哥开会,我顺便去看望一个住在摩洛哥的西班牙最有名的小说家胡安.高蒂萨罗(Juan Goytisolo),今年春天,我们一起去了巴勒斯坦。他觉得住在摩洛哥,和西班牙的距离正好,足够他观察国内的一切,又不必介入国内的纠纷。他经常在西班牙的报纸上谈国际政治和社会问题。我作为一个流浪者,因为不属于任何文化圈,就有一种说话的特权。比如巴以冲突,我明确站在巴方,公开谴责以色列当局。在参加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声援巴勒斯坦的访问活动中,我更切身体会到巴勒斯坦人所受的苦难。但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在巴以问题上保持沉默,这和犹太人在欧洲的历史有关。那是个禁区。而葡萄牙小说家萨尔马戈(Saramago)挑战了这一禁区,他就受到很大的压力。

记者:相对而言,你觉得哪里最适合诗人生存和创作?

北岛:哪儿都不适合诗人生存。如果不谈诗人,作为移民,在美国生活要容易些,欧洲比美国排外得多。美国虽有很多问题,但好处也多。比如,像我这样的英文水平,居然能混到美国大学教英文写作,这在欧洲是想都不敢想的。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生活在美国的好处是,他不必向给他钱的人道谢,诗人和学者都是乞丐,但他们把乞讨的苦差推给了校长。
但问题是,诗歌和学者因为不用亲自乞讨,也就失去了乞丐的敬业精神,用不着流浪,有吃有喝的,转而成了施主,传教授业,居高自傲。这种阶级成份的转换,必有后患。

记者:好像你对当教授不太感兴趣,那你喜欢什么职业?

北岛:没有我喜欢的职业,但这话得看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当建筑工人时,最羡慕的活是烧锅炉看水泵的,因为有时间读书写东西,但一直没轮上我;后来当编辑,梦想找份不坐班的差事,也未能如愿。现在当老师,嘴又笨,不适合,但总比刷碗强。

记者:现在你在威斯康辛州的Beloit College当驻校诗人,都干些什么?

北岛:我每年在Beloit待两个月,教诗歌创作和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课分两部分,一是分析大师的作品,二是讨论学生自己的诗。当场讨论学生的作品,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往往会因为一个词不懂而卡在那儿。后来我要求他们提前把诗交给我,我先查字典把诗看懂了再说。混久了就好了,一个词不懂也没关系,大概知道他们在写什么。

记者:这个工作可以让你摆脱生活压力吗?

北岛:像我这样的第一代移民,面临很多压力:父亲病重,孩子要上大学,加上美国经济不好,教职不稳定。我曾做过很多工作,比如在纽约和一个舞蹈团合作,在加州为法庭的中文口译出考题,给BMW汽车写颂词,等等。我没什么可抱怨的,现在这工作收入还行,虽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好处是自由,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属于自己。

记者:这样你有大把时间参加各大学的诗歌朗诵会,我对这样的朗诵会很好奇。

北岛:一般有创作课的大学,都有朗诵系列(Reading Series ),配套成龙,组成了专业诗歌生产线。大学的诗人教授们互相请来请去。我也是受益者,常被请去朗诵。但由于非正式教职,又是外国人,我享有误入中心的局外人的特权。这种特权是:你在其中,但不必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同时又不在其中,距离使你保持足够的清醒和批判意识。

记者:你是用英文还是中文朗诵?

北岛:用中文朗诵,然后请美国诗人或教授朗诵英文翻译,一首对一首,有时加字幕。我从不用英文朗诵,一是英文没那么好,二是我喜欢中文的音调,喜欢那种它孤悬于另一种语境中的感觉。说白了,我念错了,没人能听得懂。

记者:听众的反应怎样?

北岛:各地不一样。在欧洲,一般来说,不会有听不懂的问题,尤其像北欧国家,有理解晦涩诗歌的能力,他们自己就有很多这类的诗歌。而美国注重的是叙事传统,听诗费点劲儿。有时候我得搭配些容易懂的诗,朗诵前再说几句话作引导。其实朗诵就是一种表演,你总不想跟听众过不去吧。

记者:你早期写了些情诗,后期不再写爱情了,你的感情经历和诗歌真的分开了吗

北岛:写情诗大概只能在青年时代。那时,生活经验和写作很密切,到了一定岁数两者逐渐分开,写作变得曲折隐秘了,没有年轻时那么直接。

记者:以后会再写爱情诗吗?

北岛:不知道,生活和写作都是不可预测的

记者:现在谁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

北岛:女儿。我对女儿有负罪感,我生活的动荡以及婚姻上的问题,对她影响很大。我离开她时她只有4岁,10岁来美和我团聚,15岁又回到北京,17岁再搬回美国,像个小流浪儿,在该得到父爱时没有父爱。记得刚和女儿分开的那段日子,我的感情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不能在街上听见孩子哭,一听见就跑,实在受不了。

记者:她读你的诗吗?

北岛:很小的时候会背一两首,长大后就不读了。

记者:我喜欢你写给女儿五岁生日的那首诗,你女儿认同你的诗人身份吗?

北岛:她没这个意识,有时还嘲笑我,直到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时,她的中文老师和英文老师都要教我的诗,她似乎才另眼相待。让我吃惊的是,她最近开始写诗了。那是青春期骚动、跨国迁徙和文化震荡所致,倒是很自然的,应该和我没什么关系。

记者:你的日常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北岛:上午写作,中午午睡,下午去健身房读书学英文,给女儿做饭,晚上租个录象带看,算是休息。

记者:现在读中文多还是英文多?

北岛:当然还是读中文多。但出于生存需要,强迫自己读《纽约时报》,其英文简洁明快。另外读点英文小说什么的,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也读读英文诗。总之,平时犯懒,一到关键就得临阵磨枪。

记者:什么时候最想写诗?

北岛:很久没写的时候,有种恐慌,就像学业荒废的感觉之于读书人一样。

记者:喜欢和身边的人谈诗吗?

北岛:不喜欢,诗是不能谈的东西。

记者: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北岛:失去亲人。
我妹妹在76年因游泳救人淹死了,那孩子得救了。我和妹妹感情非常深,她那时才23岁,我27岁。我痛不欲生。我甚至觉得,后来写诗办刊物都和这事有关。两年后我和朋友创办了《今天》。

记者:现在想起北京,还是像你书里提到的是“大白菜的味道”吗?

北岛:嗅觉比其它感官的记忆更持久。刚开始连做梦的背景都是北京。时间一长,背景慢慢消失,剩下的只有气味。在外边待久了,回去的路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我再也找不到那个我出生长大的地方。13年后我第一次回北京,连家都找不着了。冬储大白菜不见了,但它的味道留在记忆里,那是我的北京的一部分。

记者:如果让你现在给“幸福生活”下个定义,会是什么?

北岛:记得年轻时读普希金的诗: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我一直没弄懂。直到漂泊海外,加上岁月风霜,才体会到其真正含义。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有人“打開記憶的閘門”啦

沉醉是相互的





K,
那是年二十九,MAYBOY的兄弟們慣例的“答謝老婆宴”,那天也是香港出生的劉家“石頭”的周歲。
和兒子們在一起,男子們特別要表現的威風些,尤其我們的兒子們都那么帥。
女子們,這回不是哄已經長大的兒子們啦,倒是要格外在乎我們的“他”,“他”在乎你“在乎不在乎”他:)
喝多了,藍帶威士忌。師兄笑話我們倆,說:不是在家,不是在南大:)我們笑笑:哎呀,一年一次,就一次嘛。
兒子好,給拍,知道:媽,在乎。爸,更在乎。

誰令他着迷

文章日期:2008年2月9日
【明報專訊】最常糾正女人對男人的誤解之一,是她們還是認為男人一定會選最漂亮和身材最好的女人。
這的確是大部分男人最表面的答案。
真實的答案,在他們身邊找得到,那些才是他們真正的選擇。
這兩年我最常引用的例子是在東京訪問過的一個「爸爸生」,在那邊稱為「店長」,是新宿一間酒吧的經理。
他是台灣人,現在是個胖子,看得出年輕時頗受女性歡迎。
他說從台灣初到日本時,為了生活,什麼都做過,包括被有錢女人包,還做過「鴨」。
在女人方面的閱歷,他無論怎樣自謙,也是相當豐富。
令他迷,耗盡一生積蓄,還要被玩弄感情的是一個上海女人。
他那種癡情的程度,連他談起時也不斷搖頭苦笑。
當問到那上海女人是什麼樣子時,他很快便形容為——「其實她也不怎樣漂亮」。身材呢?「一般吧。」
他說跟她上是最美好而無法抗拒的事,驟耳聽來好像很肉慾,但只要細心想一下他的思維模式和表達層次,就會理解。
如果只是一般男女的肉慾,對一個有這麼豐富男女經驗的男人來說,也不過是一時之快。
肉體的快樂加上精神上的增值,才會倍大至無法抗拒不能取代為她做盡一切傻事的地步。
我敢肯定他其實是深愛這個女人的,但只能用性愛來表達。
他直認比她漂亮和更好的女人多的是,但她們就是沒法比得上她。
男人對女人的品味,也不必然從其外表、身分、學識或自己說出的擇偶要求可以清楚的,這一切又確會被女人誤解。
[阿寬 ahhfoon@yahoo.com]
******
靚女不受歡迎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1日
【明報專訊】靚女不如想像般受男人歡迎,原因可能如下﹕
(1)齋靚——自以為靚就大哂,縱容自己,性格不可愛,恃靚行兇;
(2)受同性排擠——女人,別少看條件差的同性團結起來的殺傷力,她們會把討厭的靚女視作公敵,用八卦的力量破壞她的聲譽,或以嘲諷來對付那些想一親香澤的男人;
(3)難搞——男人一般認為靚女比樣貌平凡的女人難搞,只宜遠觀。靚女有分親切型和高傲型,親切型最易被男人受落,尤其靚起來像個賢妻良母的。高傲型多半在愛情上出現問題,男人很難想像家裏有個高傲女人可以讓他得到幸福;
(4)競爭大——對男人來說,工作辛苦是應該的,追女人如果比工作更辛苦,那就不值了。女人可能不同意,甚至認為有這種思想的男人要不得,她們這樣想也無所謂,那些要不得的男人也不會要她們;
(5)靚女貶值力高——英雄慣見亦尋常,英雄的貶值力,與美人一樣,相處日久,會大幅貶值(才子也是)。見慣是一個問題,漸漸發現其缺點又是一個問題,時間對美人的摧性,更是問題。相反,樣子不怎樣好看的女人,愈看愈順眼,在感情日增之後,會有增值現象;
(6)靚女戀事多——這純屬誤會,但誤會也會帶來負面影響。男人總以為靚女有很多男人,以前多,將來也多;
(7)靚女要求高——男人最大滿足之一,是能帶給他的女人幸福。一般認為要感動醜女容易,感動靚女太艱難。男人不是看不起自己。只是想用自己的能力,帶來最大的效果。即使他很有能力,對他認為要求較高的靚女來說,是不及樣貌普通的;
(8)靚女宜曾經擁有——這種宜短炒不宜長的想法,令靚女情路更崎嶇。
[阿寬 ahhfoon@yahoo.com]

2/10/2008

又快情人節


K,
下午在“上島”,看見水牌上在推情人節套餐了。肥仔說:今年,和春節挨得好近啊。
昨晚,三哥從港電話回來,問年咋過的。我說:大哥、四哥都回家看爹娘了,你們又去看老鼠,妹子我在值班,等著回來一起再聚吧。
三哥說:去年咱們是情人節聚,今年也一樣,好不?
笑了:問問你家花姑娘,好不?
新年,海南和夢城的電影檔期是一樣的,不知這里介紹的情人節電影,是否也一樣?

昨天,目迷一日。
中午陪肥仔看《大灌籃》,晚上煲碟《羅丹的情人》、《油脂》。
還是喜歡阿佳妮的卡蜜爾,與羅丹分手后,流著淚與那一尊模糊不清的濕泥纏綿的鏡頭,好傷人;兩人黑夜里點著燈籠,飛奔向對方,緊緊相擁,唯恐再失,想,時光應該就此斷裂,不再流淌;親手砸掉因愛人嫉妒,無法獲得生存機會的雕刻,靠在最后一樽石像冰冷的肩頭痛哭,推翻,砸碎。一個女子,情何再?何以堪?
小男孩問:你怎么知道,石頭里藏著人?
小女子想:你怎麼知道,文字里藏著情?
才華為何?情為才傷。
不如不才。
本。無。才。

愛情電影吹吹風
2008年2月10日
廣 告
【明報專訊】2月14情人節,最怕出街,晚飯既要被迫食情人套餐,戲院又播愛情電影,走在尖沙嘴海濱更老套,總有人硬要向你遞上一枝包紮隨便的落寞玫瑰,不是送給你,而是要你買。
今星期有兩部愛情片應節,《緣份吹吹風》(Love and Other Disasters)和《留給最愛的情書》(P.S. I Love You)。睇愛情片不一定要兩個人,一個人看,隨時能在電影中找到更溫暖的感覺——既然現實中沒有人願意跟你一起去。湊夠兩人,就要去看愛情片嗎?又不一定,事實上,今天很多新潮女孩子,並不喜歡看老套愛情片,嫌婆媽,又肉麻。什麼十大、百大愛情片選舉,第一位總是在《北非諜影》和《亂世佳人》之間,但這已經是上一代(甚或上幾代)的經典,時移世易,單看今天網上出現大量疑似藝人裸照事件,就知這一代愛情觀,絕非加利格蘭或英格烈褒曼可以一言以盡。
《留給最愛的情書》傳統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留給最愛的情書》就屬於傳統的愛情片了。看在地鐵 站內展示的港版電影海報,兩個演員抱在一起,竟然一時間認不出相中演員是誰,尤其是只得不足半邊面上鏡的希拉莉絲韻(Hilary Swank)。反而最上鏡的,是希拉莉絲韻擠出的豐胸。
這一點就很有趣。曾幾何時,美國主流愛情片賣的是女明星,今次賣的都是女星身體——或者你可以說我戴了有色眼鏡,又或者沒有人會認為,扮女同志得影后的希拉莉絲韻,是/或可以被打造成愛情片女王。
《緣份吹吹風》搞笑
反觀《緣份吹吹風》的海報就截然不同,我曾經一度認為,相中女星碧坦妮梅菲的姿勢,是最有難度之餘,又最有美感之餘,又最時髦的女性坐姿。
可以想像,擺出這個姿勢的首要條件,是腿要夠纖夠長,繼而就是腿筋要夠柔軟,大概要有練習過瑜伽之類的身體條件,第三,是攝影師要有觸覺,指示女模特兒擺出與別不同的姿勢。男女相擁扮情深的電影海報,古今往來數之不盡,但碧坦妮梅菲的優美坐姿,確是初次見識——或者又恕我見識淺薄。
《緣份吹吹風》故事玩一屋三人行,在同性與異性戀之間錯摸,甚至女孩與男同志密友向同一目標男人展開爭奪。這類通俗愛情喜劇,當然是舊瓶新酒,但勝在輕鬆搞笑,起碼未必會感到尷尬——在情人節與伴侶去看一部硬浪漫的傳統愛情片,旁邊都是坐兩位又兩位,在開場不久燈光熄滅後就擁在一起的情侶觀眾,其實是頗尷尬的。
看美國電影學院早年選出的「百大浪漫電影」名單,感覺幾悶。《北非諜影》、《亂世佳人》、《西城故事》、《羅馬假期》、《金玉盟》、《俏朗君》、《齊瓦哥醫生》、《風雲人物》……前列位置全都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電影,可以想像主要票源都是50歲以上的人。
《無痛失戀》一看再看
我開始又嘗試想一想,近年曾經因為感覺好看而翻看的愛情片,有哪幾部。
重看得最多是《無痛失戀》。占基利好看,基絲汀登絲好看,好看過蘇菲亞哥普拉拍她的《瑪莉皇后》,琦溫絲莉更好看,好看過《鐵達尼號》多多聲。編劇Charlie Kaufman的劇本,從來都好看。
《史密夫決戰史密妻》,看了幾次仍然覺得非常浪漫。此浪漫不同彼浪漫,有時愈鬥氣愈浪漫,這部戲鬥氣鬥到頂點,要用盡最高科技把對方置諸死地。有趣。彼得積遜導演版本的《King Kong》,King Kong真是做得好(拍得好),一往情深,由動物示範為愛犧牲的情操,層次之高,人類莫及。
日本片《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有人嫌老套,我覺得導演行定勳把最老套的東西,都很有效很真摯地拍出來。Julie Deply初做導演的《巴黎愛漫遊》,就有幽默感,最成功是把滿面鬍子又尖酸刻薄的猶太男友,拍得好可愛。
心中經典《迷魂記》《蝴蝶君》
時不時就重會看《她的一生》,不知算不算愛情片,其實是我跟Anna Karina談戀愛吧,活地阿倫的愛情片更不消說,反而伊力盧馬電影我不算大癮。岩井俊二呢?太少產,幾部舊作已看得太多。希治閣幾部作品都愛得好精彩,《迷魂記》、《蝴蝶君》橫看豎看都是我心目中的經典。
文:皮亞
編輯:葉旺文
策劃:林震宇

海南老爸茶及其他









K,
啊呀,一個俗字,兜兜轉轉,成了小女子的最愛。
說起來快半個月了,那天小女子給Z老師“餞行”:去喝老爸茶,好不好?我啊,最喜歡那些世俗得掉渣的地方,好像誰也不會在意你,可以亂看,發呆,做點傻事,好像融化在世俗里,自己也不要知道自己是誰,也不要知道自己在哪兒,也不要知道自己該干啥。
特別囑咐Z老師:千萬別打扮得山青水秀啊,那樣會不自在:)

照例要去那個名為“八灶”的老地方,沿著小小的河溝鋪排開,那是不標榜也傳統的老爸茶店。
小店門面洞開,簡易的折疊桌,屋內一張張延伸到人行道上,下午三點吧,已經很客滿。
行道樹屬榕樹類,巨大的板根把路磚拱起來。肥仔和Z老師,自己動手找張小桌子,打開來找平地兒擺放,沒有人問,也沒有人管。第一張桌子搖晃,再換一張,從墻角抓來就成。

擺定了,小女子進店張羅吃食兒:好像七十年代的玻璃柜,臺面、櫃內,擺著一個個長方的大烤盤,面包、蛋糕、麻花、麻球、開口笑、桃酥,新鮮得不得了,看著就知道糖油齊全,不“減肥”。
櫃里,老板娘挺著大肚子。
問:五個月了?
笑:來啦?很久不見。要加熱不呢?
笑:都要,都要,一樣一個,帶著朋友來呢。
肥仔:哈,超總統套!

“小弟,咖啡奶一壺,紅茶奶一壺。”
“姐啊,不按壺賣,按杯。”
“那——,各兩杯。”
“咦——,關兒,不是兩杯,怎么上兩壺?”
“杯,是賣得杯底的煉奶、糖,咖啡、紅茶任加!”
“啊,一杯幾個錢?”
“兩塊:)”
Z老師瞪大特有的大眼:“嗯——有味道。”
屋底茶水灶臺,小弟看著掌灶姐姐,用碗大勺子,從火上燉著的大鋁鍋,舀出咖啡:多給點奶。
上來兩個粗茶壺,四只杯,杯底各一大勺煉乳,有倆杯,把兒不見了。

“Z老師,這西茶風氣,是南洋客帶回來的,正點得很。”
“是,味道好正。”
“寧思和陳箋也這么說。上次在港臺做節目,陳箋還提起這茬兒,讓介紹介紹。”


柜前,一溜煤球小火爐,上有大鋁鍋近十個:地瓜、木薯、花生、紅豆、綠豆、YIBOA、鴨血……甜甜咸咸,冒著熱氣兒。
“Z老師,這叫海南“糖水”,家家下午都會煮。很海島的,夏祛暑冬驅寒。”

“妹啊,再來張雞蛋面餅——,肥仔,煎餃子不?”
“這中原來的吃食,好像就天生長在老爸茶店,誰也不記得怎么來的了。我們呢,南下初,見了老爸茶的雞蛋面餅,就想起媽媽的拿手面食了。

前前后后都是一方一方小桌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緊挨著,一中年短發女子,看了我們一會子:“小妹,你能給我一塊錢不?”
“為什么我要給你一塊錢呢?”
“給我買壺茶喝。”
“哦——,給你。這個也給你,吃吧”,遞過去一碟菠蘿包。
“謝謝。”

隔桌,三四個男子,在研究一長串數字.。“他們在打碼。”
“什么碼?”
“私彩。這是海南男人的‘正經職業’,他們相信,中了,就發,不管虧過多少。碼是按照香港的六合彩,即時傳送的。”
“海南男人就在老爸茶‘干活’,有人一天三趟老爸茶,生意、人事、年節,婚喪嫁娶,都在這里議。”

“我去拍拍照,記者手癢,忍不住。”
鏡頭里,老爸茶招牌很黃,一流摩托車很紅,樹,綠。
“影我,影我——”,一獨飲的老爸,一個敬禮,好神氣。
“這里,這里——”,幾個小伙子,笑得亂顫,你指我,我指你,“笑啊——好!”
“別照我——”,一老爸用手遮了眼。“好的。”
“哇,阿姐,我最喜歡你倒咖啡的樣子——”,阿姐害羞,看看鏡頭,無奈,繼續干活,霧氣從茶水灶上升騰起,一排咖啡壺擠擠嚷嚷的樣子,等著阿姐恩寵。
“拍他,拍他——”,一小妹笑著指著一個小靚仔。靚仔留肥仔雞窩頭,兩手端三個壺與杯,背對著小女子行。定定等,看你回不回頭!果然,不得不回頭。喀嚓:“好靚!”
煎鍋的大姐別過臉,小女子就過而不拍!回到座位,等了一會兒,一張薯仔餅出油:“這張才地道。”

小弟:“姐,干嘛要影啊。”
笑:“喜歡你們的店呀。”
問:“干嘛影我。”
笑:“你好靚啊。”
小弟,耳朵上夾著顆煙:“姐,我給你加點咖啡。”
“肥仔,看來他的年紀和你差不多哦。”

“Z老師,瞧,‘老爸茶西施’。那頭發燙的,鋼絲得很,金得晃眼。”
“我覺得干這活,不必要這樣打扮。”
“肥仔,等你長大就知了。那不是給人看,是給自己看的,因為她不再年輕。”
“姐姐,我給你照張。”

茶中,Z老師給肥仔講中國社科院里的故事,講他推薦去哈佛讀歷史的一小子,如何英文過關后,拾得洋人早就用慣的高空激光探測夯土的法子回國,突破中國傳統考古地面勘探發掘的窠臼,從高空測得殷墟內外城郭定位,助力師傅完成社科獲獎課題,助力殷墟申報世遺。
回程路上,肥仔答媽問:Z老師下午說了兩件事兒,外語和點子。
轉Z老師,回說:兒子不賴,今天我講那一段的要害都被他抓住了,回來接著聊。

聊得正開心,隔壁的女子站起身:妹,我先走了,面包吃掉了。
“姐姐,開心點兒。”
“關兒,我見過的女子,這事兒你處置得算不錯。”
“那個女人有病,媽。”
“仔,有病也是傷心得的。一個女人獨坐,討茶喝,一定是不開心。不過啊,我有教訓,安慰得講究時辰,可不敢一上來就搭訕。00年在京城一酒吧,見一妹妹可憐,大概是失戀吧。好心給買酒喝,結果人家痛哭不止,弄得我和朋友很不爽。”
×××
Z老師回合肥會老伴過年去了,過兩天該回來接著寫他的書。不知道,今年的大雪天,老師寫了點和雪有關的東東不?
我呢,就記得南京玄武湖邊雞鳴寺城墻上看雪,和錢南秀老師,二十三年前了。李清照隨趙明誠在建康上任,也鬧著夫君陪著登城看雪的,有詞為證。康震說,趙寫不過李,有點嫉妒老婆呢。
不寫了,從南到北,從茶到雪,寫亂了。
紅樓里有妙玉的雪水煮茶,不知啥滋味。

俗愛。新年。

K,
下一篇,得慢慢看,可是小女子分了兩個時段寫的。
因為啊,寫到一半,被自己個兒的字給饞壞了,想那大鍋熬的KF,一分鐘也等不得。把正在酣睡的MAYBOY和肥仔鬧醒(午后三時),開了車風馳電掣去那老爸茶店。
怎么回事,整條街靜悄悄,沒。開。張。
門半開著,不見“老爸茶西施”,倒是一正宗老爸坐在圓凳上,想茶想得發呆。
小女子也“呆得了”(南京話),一看,初五開張。哼!這年過得,忘了時辰。

MAYBOY忒好:別急,咱開車轉轉,非叫你媽把這口下午茶喝到。
小女子笑了:就是,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肥仔:去哪?要不……要不……
小女子:要不,就老“上島咖啡”,那可是全中國的母店,奴家的老根據地!

上島咖啡,在龍昆南路,當年可是海口最有身份的咖啡店,小女子曾在店里有套專用杯,和臺灣的陳老板是朋友,多少聚會銀子貢獻給了他。如今,店子舊了,一個WAITER也不認識了,連放杯子的架子也換成大理石裝飾墻。不過,一進門的卡布其諾香氣,還是依舊。
三口人找個清靜的沙發卡,舒舒服服坐了。
“小妹,卡布其諾一杯,奶茶一壺,杯兩套。”
“哎,這里的蜂蜜松餅是招牌。”
“我還想要薯條。”

“你爸真好,不然媽要失落了。我把時辰算錯了,忘了洗車都得初五。海口的年,真比不上三亞熱鬧。”
“其實,你鬧我,我就猜還沒開。不過呢,若是我說不開,倒讓你覺得俺是不想帶你出來玩兒。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還是你爸會哄我。肥仔,學著點!!”
“嘎……”
“喂——,新年好啊,師兄。在喝茶,和老婆孩子啊。好好。”
短信:“奉命吹集結號,今晚八點老地方,四面埋伏。”
“再加句,俺聾,兄弟,聽著點兒。

晚餐,很小戶人家,江南,海南。
炒什錦菜,海南叫齋菜,六樣,六六大順,就要俗。
江蘇姐姐寄來的雪里蕻,肥仔撥的毛豆米,還有昨晚包餃子多的肉餡兒,菜名有的:雪里蕻肉末毛豆米。
海南兄弟送的大馬鮫魚,隨便燒燒。
冬瓜羊肉圓子湯。
白粥。白飯。

“吃飽了麼?”
“飽——了!”
“吃好了麼?”
“好——啦!”
“那去玩兒吧,掙錢回來給俺存:)上癮:)))”

“兩人站著,并排,不帶耍賴!”
“哎呀,肥仔你不能再吃了,要少睡多干活。一個年,就高過你爹地啦。太高,媽和你說話累!”
“你倆并排。”
“嗯,像個乖乖的小媳婦”。
“俺可不乖:))”

“要接老婆電話——!”
“是-是-是是是——”

新年——愈俗愈可愛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0日
【明報專訊】中國人的新年,有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平時不會做的,新年可以大膽的做,放肆的去做!
平日你不去拜會人家,去拜年,就有一個藉口。一年去一次親戚大團拜,平時街上碰到,都不敢相認,怕認錯別人,只有拜年的時候,才可以熱情地握手,說一聲「恭喜發財」。
一年有一次機會到你波士的家,升職加薪未必有你份,不過,請得你來團拜,他就當你是同一班底。
一年必然有一次去你新女朋友的家,見女方家長,不生不熟,都幾尷尬,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跟失戀一樣是考驗。
過年,第二個大特色,就是有咁俗玩到咁俗,即是要「娘」,穿得大紅大綠,披件大棉襖,加條大白頸巾,嘩!好有書卷氣,其實俗不可耐,卻又俗得可愛,如果你的另一半穿一件小鳳仙裝,扮作一對民初時期的璧人,就更是絕配。當年只有謝賢和狄波拉是這樣穿的,真的叫人懷念。
不知新年有沒有影到全家福;上影樓,穿西裝,梳靚頭,長輩坐,晚輩企。
上一代家庭,通常有一張黑白的全家福照,作為鎮家之寶。不知何故,新一代的家庭,就少了這一張全家福。
一來,新一代是小家庭,全家三四口,沒有大家庭整支十一人足球隊的陣勢;二來,一家人,天天都有機會影相,拿個數碼相機,任影唔嬲,電話都可以拿來影一餐飽,再全部都輸入電腦。新年,毋須再影一次全家福。
全家福大合照,好似好俗,但新年就是做一次這種俗事,一年影一次,儲齊完整一套十年全家福,排在大廳,真的好土,不過,卻好有家的感覺。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閱讀時光。《愛的歷史》。


尋找久違的愛
2008年2月10日

【明報專訊】美國年輕作家妮可.克勞斯的《愛的歷史》中的主人翁李奧,在年輕時寫了一本書《愛的歷史》,書中女主角就是他的摯愛艾瑪。
李奧是波蘭人,二戰時跟艾瑪失散,重逢後發現戀人已嫁人妻,自己也有一個不可能相認的兒子。定居紐約的他,變成一個孤獨的鎖匠,幾乎忘記他曾懂得寫作。讀者一句一句跟李奧的讀白,那敏感的文字令你逐步走入李奧的寂寞世界,甚至會得與主角一樣生怕孤單死去無人知曉,只有去當裸體模特兒來感覺自己的存在。李奧寫《愛》,為了表達他對艾瑪的愛;克勞斯的《愛》卻是一本寂寞的小說,似乎每位主角也必須沾染寂寞的氣息。
故事的另一條線,是另一個名叫艾瑪的十四歲少女。她父親因病去世,當翻譯的母親憶夫過度,每天埋首文字,忘記關愛身邊的女兒。而失去家庭溫暖的艾瑪,名字竟然是因《愛》而起的。一天,有人願出重金委託艾瑪的母親翻譯一本書,正是那本《愛的歷史》。艾瑪看了母親的譯稿後,不由自主,開始尋找書中那位與她同名的艾瑪。
書是李奧所寫,作者名字卻是茲維。茲維是李奧的好友,在戰時受李奧所託將手稿帶到國外,後來卻被《愛》的文字所吸引而一字不漏地抄襲,並以西班牙文出版,其中一本成為艾瑪父母的定情信物。
至此,克勞斯將故事的兩條線索通過《愛》連起來。克勞斯那駕馭多條線索的能力、切合人物性格的筆觸,一層一層地推進情節,感情濃烈而細膩、敘事清晰而層層緊扣,你也會跟茲維一樣,被《愛》所吸引。
書中因翻譯《愛》而引起少女艾瑪尋找作者的故事,我手上的《愛》已翻譯成27種文字,讓更多人分享克勞斯對寂寞的想法。就像每逢遇到感情煩惱我也會看《愛的藝術》一樣,寫小說和閱讀或許是孤獨的行為,卻也可以是種解脫和安慰,有時更可像李奧和艾瑪那樣找到新生。或許世上就是有這種人,骨子裏並不快樂,會在熱鬧的新年感覺孤獨,然後躲在房中閱讀有關寂寞的書,在真實與虛幻間,尋找久違了的愛。
《愛的歷史》
作者:妮可.克勞斯
出版:天下文化/台灣
文/黃培烽

黃碧雲。西蒙波娃。人生非常奇妙。

洋才女陪你過節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0日
【明報專訊】是日也,黃碧雲從西蒙波娃寫到死亡,動人。
如果阿波娃姐唔死,今年應該已足一百歲,百齡人瑞,說不定還能繼續創作、繼續戀愛。阿波娃姐生前除同阿沙特哥卿卿我我之外,仲同時結識唔少情人,佢自己講過,愛情係佢創作火種,如果冇愛情甚至偷情刺激挑逗,佢就好可能創作力枯萎。愛情偉大!愛情萬歲
相形之下,另一位西洋才女Susan Sontag愛情生活就單調得多。佢響離婚後識過唔少男人,但絕對唔係阿波娃姐同阿沙特哥咁纏綿深刻,佢寫作、彈琴、繪畫、攝影……呢嗜好可能就係佢愛人。
兩周前,Sontag的兒子出版一本回憶錄,詳細記錄其母的癌症治療過程,其中說,Sontag去完醫院做化療,坐在車上,雙眼望住窗外,不斷說,Wow,Wow,Wow,似仍對治療恐怖驚嚇萬分,又像感慨生命的脆弱無常。香港有唔少Sontag迷,呢本書,絕對不能錯過,書名叫做Swimming in a Sea of Death,作者叫做David Rieff。
情人節快到了,阿波娃姐寫過唔少愛情思考文字,Sontag亦係,如果閣下於情人節之夜冇落,不如睇下呢兩位才女書,召她們的魂來陪你過節,呢種節目,比一百個港男陪你更有意思,除非個港男係關仁,咁又另作別論矣!
[文.關仁]
在黑暗之中穿越黑暗
文章日期:2008年2月10日

【明報專訊】編按:邀黃碧雲去寫,原為了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性運動先鋒西蒙波娃的一百周年誕辰。年輕時就熱愛西蒙波娃、從女性覺識去感受世界的作家的黃碧雲,在此地書寫自身如何穿越了當時的關心而去到生命的另一端、忘記性別的歷程……
對於死亡,我們應該沉默還是紀念?
已消逝的事物就是死亡。現在我理解的死亡是,不止那一件事情死了,連事情曾經經過的和其後,都完完全全的消失。我們就這樣回到本來的地方,就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在一程從東京飛香港的飛機,我在黑暗之中穿越。
:從生命的一端到另一端。我在閱讀燈裏半瞌睡的讀大江健三郎的《別了我的書》。
他寫維珍尼亞.胡芙的一端和另一端:「……在日記寫道,少女時代尚不能從水洼上跨越過去,終於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她補充寫道:『由於有了這種記憶,準確地說,人生非常奇妙,在我所做的這種事情中,存在現實的本質。』從少女時代開始,經過大約五十年後,有一天,維珍尼亞.胡芙投身於自家門前的小河之中死去了……」
「人生非常奇妙。」當維珍尼亞.維芙在一個水洼之前開始人生的一端,她同樣的家門前的一條小河進入她一生的另一端。
:從黑暗進入黑暗。我說。
在兩個事故之間,就是自己的人生。」
「維珍尼亞.胡芙也是這樣,存在於不能從上面跨越過去的水洼直至她俯視並決心跳入其中的小河之間的,不正是她那刻苦勤勉的人生嗎?」
「人生非常奇妙。」人生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呼應,好像小說的開始和結束,我學習最基本的小說技巧,就是主題的呼應,從象喻起至象喻終,或某一重覆的句子,生命就是這個命題的顯現,演繹,如果我們稱作有價值的生命的話,就是命題的結論,像:「人生非常奇妙。」
:少女的時候想自己存在的意義,老女子的時候自殺。
「刻苦勤勉的人生」最後說:「生命毫無價值。」
「在我所做的這種事情中」也就是寫作,那個《自己的房間》或《往燈塔去》的寫作者維珍尼亞.胡芙,我只讀過這兩本,後來我就漸漸離開《一個女子》,也就是《第二性》的認識,那個以性別覺識來認識世界的我,過去的我,已經死了,如果不是完完全全的話,我無法記憶,就像從來沒有經過過那個存在的我一樣;「存在現實的本質」,寫作的本質也就是現實。
生命的一端和另一端,永恆之黑暗,未生和死亡。
寫作的本質是現實,現實就是我們當下之生,生之本質,如果不在生活本身,而探求其意義的話,我們無法不嘗試理解未有和無有。
We die with the dying:
See, they depart, and we go with them.
We are born with the dead:
See, they return, and bring us with them.
TS Eliot, "Little Gidding" from the "Four Quartets"

大江健三郎在《別了我的書》一直引用艾略特的詩寫年老與死亡:
我們與垂死者一同死去
看,他們離去而我們同往
我們與死者同生
看,他們回來並帶我們同歸
年老的作家用女兒的口形容自己:「爸爸好像和已經死去的那些人——也包括吾良——生活在一起」我們知道吾良就是伊丹十三,年老作家的妹夫,少年玩伴,最後自殺身亡的電影導演,拍過《葬禮》《浦公英》《查之女》。
「我自己也察覺到了這一點。不過,在大白天的光亮並沒有這種實際感受。一睡就立即做夢,因此睡醒時,或在上睜開眼睛時,曾在夢境中見到的那些死去的朋友,倒比活的任何人都更有現實感。」
現在每次經過廟街,都會想起我哥哥。
好像他還活,會打一個電話給我。而我又總是很不耐煩的,差點沒叫他「為何你不去自殺」。
他最後也是幾乎自殺的結局。
或許我老早就知道了。他還十六七歲,我七八歲,他帶我上山放狗。狗在遊玩,我在拉草摘花。他在唱歌。
後來我跟姊姊說起。她說,怎麼會,他唱歌很難聽。
後來我總會記起。他死前或死後我都會記起,他唱的那首《杜鵑花》,我也會唱,「淡淡的三月天」。
他十分憂傷。我不明白。
我九歲那一年,他給我寫了一封信,說:「以你這個年紀,你很懂事的了。」我拿信在哭泣。
哭什麼呢,我記不起來,信的內容我也無法記憶,大概叫我聽話之類。
但那是我第一次,作為一個成人,知道人世的哀傷。
「你很懂事的了」就是說,你明白發生什麼事。生活是怎麼的一回事。
九歲。實在太早了。
我讀的第一本我記得的書,是《西遊記》,那年六歲,我字都不全認得,那是他留在下的書。
下的書,還有《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幾本英文教學讀本,我把它們全讀了,無什麼,打發時間。
也是九歲那一年,他知道我喜歡讀書,就買書給我讀。
後來我寫書。他很高興也很驕傲,我澆他冷水:「其實我好霉。沒前途。」
上一次經過廟街,他卒之明白我說的「好霉」「沒前途」是什麼意思,他就罵我不知所謂,有工唔做,有書唔寫,我也頂撞他幾句,大家都很不高興。
他後來跟我姊妹說,和妹妹也就是我,沒話好說。
後來經過了看相的檔口,他就高興起來,說他上次去看相,看相的說他什麼什麼。
看相的沒有說到早來的死亡。
舊同學聚會有電郵來往。這些聚會我已經差不多十年沒去。總覺得虛假,一大群不再年輕的人在懷緬年輕的日子。
也沒打算去。一個男生做了父親。從前在校,和男生玩得比較近。
忽然就有了一陣關於生和死的電郵來往。一個感嘆道:我們已經有相當年紀了,開始談論生死。
另一個說起我,找他在廟街扮看相的,拍我們的實驗電影。
我記不起來。想了好一陣才記起,那時候借用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的一個片段,「瞎子師娘偏偏又捏她的手,眨巴一雙青光眼嘆息道:榮華富貴你是享定了,藍田玉,只可惜你長錯了一根骨頭,也是你前世的冤孽!」,拍成看相的執女子的手說,「命呀,都是命。」
好像女子比較了解命運。
其實不。不過女子比較肯表達軟弱。
:生命的一端和另一端。「命呀,都是命。」
當我來到生命的另一端,我開始和死者一同生活。

死去的人和事非常清晰,但失去所有曾經有過的情感和意義。
「爸爸想起故去的那些老師和朋友時,感覺是在和那些人進行對話。」
「還有另一個情。我時常感到……爸爸好像打算和另一個自己生活在一起。夜已經很晚了,爸爸還在和像是年輕人的那個人說話,還把那年輕人稱作古義。」
古義是年老作家自己的名字。
「另一方面,現在的自己是一個幾乎做完了所有工作的老作家,而且輾轉返回到一度離去的生的這一側;」
「有一次,似乎在安慰那個一面哭泣一面說話的年輕人,在我傾聽的過程中,連爸爸也哭了起來,也不知怎麼回事,好像在模仿對方那年輕的哭聲……」
年老的古義在安慰年輕的古義;在水洼前無法跨越過去的少女維珍尼亞.胡芙,見到了年老的並投往家前小河自殺的自己,年輕的自己「一邊哭泣一邊說話」,年老的自己在安慰,並且無法不隨年輕的自己,哭泣起來。 如我在安慰那個九歲的「是很懂事的了」的那個飽受驚嚇的,孩子的自己。
如何安慰那個年輕的自己:「生命不過是那麼的一回事。」「命呀,都是命。」「生命真是奇妙」?
來到了生命的另一端。我總是見到我爸爸,我哥哥,那一大群還沒有餵的狗。有一次我爸爸叫我,我們都不在了,你要餵狗。我想,幾十年沒有餵了,狗會不會餓死?
他們都死了,我爸爸,我哥哥,那些狗,那房子,拆了吧,倒了吧。
O dark dark dark, they all go into the dark
《四個四重奏》出版的時候,離艾略特離世還有十八年。
What we call the beginning is often the end
And to make an end is to make a beginning
The end is where we start from.
回到生命的那一端,年輕的自己在一株「自己的樹」——對我來說,可能是廟街,可能是一群待餵的狗,在上帶死老鼠氣味的古典小說——對維珍尼亞.胡芙來說,是一個水洼——某一個以女性覺識來認識世界但終必離開的那個可能是我——離開或許只因為女性覺識《第二性》無法解答「對於死亡,我們應該沉默還是紀念?」,來到生命的另一端,我已經忘記性別,所有的渴望與恥辱,都已經毫.無.關.連了——這樣我失去我的性了,正如失去年輕的自己——年輕的自己遇到了「上了年紀的咱!」,或許就會生出殺死「出現在這裏的,六十年後的自己」的意欲,也就是「但願從來沒有生活過」。
我想寫一個女子叫做阿歡,她在吃海南雞飯,一直吃,沒有說過話
因為她「但願從來沒有生活過」。
年老的古義想自殺。我們知道海明威,意大利的Primo Levi,匈牙利的Sandor Marai都在年老的時候自殺。
自殺是對生存的人最大的侮辱:看,你們還那麼卑屈的生活。我決定捨棄。
老年人的墮落最為徹底。
「母寧說,那是咱的主題啊。假如是青年的墮落,迄今為止的看的可就太多了,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墮落是有限度的。不過,若說起老年人的墮落,那可就完全徹底地沒有限度。」
他沒有說,老年人的墮落,就是那麼決絕的;我對生命了解那麼多,因為理解而捨棄。
所有存活的都必承受存活的詰問:我為何還活?

大江健三郎在前作《換取的孩子》寫了伊丹十三的死亡。四年後他寫《別了我的書》仍無法忘記伊丹十三的死亡,而且反覆想起他跳樓自殺時發出的「巨大的聲音」:「就是那麼的一回事兒:最近呀,每天凌晨天還沒有亮時我就醒過來,在黑暗中一動不動地睜眼睛……經常在想,我該不是已經死去了吧?在這種時候,接下去我會這樣想:不,自己大概還活吧,因為還不曾聽到『巨大的聲音』從身體內部傳來」。那巨大的聲音,就是死亡時會聽到的聲音:「母親在心裏總惦記的,是祖母臨死時,母親就睡在她的身旁,深夜裏聽到了視母的大聲喊叫。於是母親睜開眼睛,起身往祖母的被褥那邊探望,卻發現祖母用兩隻手掌捂耳朵死去了……那也都是有關死去的祖母為什麼要捂住雙耳的問題……痛苦不過將死之時,因而祖母或許嫌惡自己喊叫出來的聲音過於吵鬧,從而堵塞住耳朵的吧?……祖母或許不是為了自己的喊叫聲,而是因為聽到『巨大的聲音』而堵住耳朵的吧。由於睡在她身旁的母親並沒有聽見,因此不會是響徹峽谷的那種聲音,而應該是從祖母身體內部湧現而出的聲響。由於那種聲音太高,雖然已經捂上耳朵,那聲音並不見減弱,祖母本人這才因為過於恐懼而叫喊起來並撒手人寰的吧。」
那「巨大的聲音」會是「但願從來沒有生活過」「生命真是奇妙」「兩個事故之間,就是自己的人生」?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TS Eliot, Ditto
我們不會停止探進
而我們所有探進的終結
必會到達我們的起點
並第一次知道那個地方
又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圓覺經》
:來到生命的另一端,我常說的就是:知地了。廣東話說:知訂,即知道地方了。
客家話說:地就是墳地。
我要回鄉買一塊地,埋葬我的哥哥。那是他的遺願。
我進入另一個成年期,從九歲開始的那個成年期已經結束,而這一個成年期,在我的四十六歲,生命的另一端,行將就木,就是埋葬親人的就木期。
沒什麼,在等待那一個「巨大的聲音」「無人聽見的巨大聲音」。
「人生非常奇妙」。
就這樣,我們知地了。

[文、畫/黃碧雲]

這個新年真妖艷

K,
點評:這是千禧年來最熱鬧的一個新年,凍麼凍死,熱得熱死,好熱鬧,比千年蟲有趣多了,呵呵。
Facebook還少一組,“熱烈觀察組”。不管你在哪個組,真道學,假道學,都要經受熱烈觀察組的點評。
都是中國人,都愛看熱鬧,何況如此妖艷的熱鬧:)

好想請教Z老師,古今中外歷史上有無如此規模的艷事,可不可以鼓搗肇事者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當然,得等官非了一階段:)))

艷照門——網絡中的騷動
2008年2月10日
廣 告

【明報專訊】這個新年真妖艷,藝人私房照的混戰沒完沒了。

「艷照門」

過去幾天,Facebook的朋友,分別加入了兩大陣營,一個是「停止發放侵權照片」(侵權組),另一個是「強烈要求鄧竟成去加拿大捉拿陳冠希」(捉拿組)。
「侵權組」迄今有73名成員,有14個朋友加入,組群宗旨是:「呼籲停止發放侵犯人權、私隱權、肖像權、性自主權、以及版權的照片」。有12個牆上討論,當中成員提出「不觀看、不轉發、不討論」的原則。

「捉拿組」迄今一共有1,647名成員,有9個朋友加入,組群要求警方徹查陳冠希是否在當事人知情下拍攝照片,並要求鄧竟成澄清較早前的「釋法」。有頗多挖苦陳冠希的Photoshop,135個牆上討論。

從比例上看,我較多朋友加入了「侵權組」。我想了又想,覺得道德乃個人選擇,而當警方不理相片真假,以淫審之名處理案件,那些相片即變成無主孤魂,公與私的界線變得模糊。但我亦覺得無必要把罪魁禍首鎖定為陳冠希,假如是你情我願,拍攝私房照沒有問題,最錯是沒有好好處理。最後我兩組都沒有加入。

然而,作為inmediahk.net的編輯,面對專欄作家上載與事件相關的照片,在法律上沒有踩界的情下,刪除與否,又是另一個選擇。若要落實保護相中人的私隱,大概連談論也變得不道德,何不像衍空法師所言,落落大方地面對因因果果?

起首,這可能是一宗盜竊事件,阿媽教落要路不拾遺,但沒有人承認東西屬於自己,網民袋袋平安。英皇集團不以民事禁制,要求警方介入,而警方亦以「真假不是問題」的態度,再以「淫褻及不雅品物管制條例」(淫管條例)之名來制止照片傳播,事件演化為公眾議題。

若沒有警方的高調介入,我大概不會去搜尋那些照片。其後,網友把首批十多張的私房照傳送給我,讓我「研究研究」。這些照片到現在還留在我電腦的硬盤。這幾天曾認真考慮是否要刪除,但至今還未找到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去銷這些照片。等待事件回歸正軌。

「私處」不私

不論私隱也好、盜竊也好、版權也好,都要有主體去宣稱其權利,但相關人士、財團沒有這樣做,而是利用了公器去處理。公器出動了,以淫審之名捉了網民,要即時還押8星期。接,警務處長鄧竟成再引用「淫管條例」說「管有以供發布」、「電郵及點對點傳送」亦會觸犯相關法例,並要致力查出相片源頭等等。

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了。

當政府權力要壓制「私處」的流通,這個「私處」再也不私。

當演藝界以「私處」為恥而不敢認領、傳媒以「私處」來爭銷量、警方以「私處」來顯雄風,很難怪網民不尊重私隱:這個「私處」已經使網民身陷囹圄、多個主要論壇要自我審查、成人討論區網主因管有可能是淫褻照片而人心惶惶。

網絡暴民誓要判辨相片是真是假、是「不雅」是「淫褻」,要從種種蛛絲馬中了解被拍攝者是否知情等等──這些事情,本應由警隊來調查,然而,「相片真假並不重要」,警方如是說。

「新貧友」的憤怒

當真相被懸置,執法和司法者的「網路嚴打」行為究竟在為誰/什麼服務呢?警方當然說是為了保護相中人和公眾利益,隨之而來的質問就是:在執法者眼中,藝人利益是否比一般人更重要?為什麼以往沒有以同樣手法處理網上流傳的艷照?未來警方是否會以同樣的方法去調查和處理相類似的事件呢?

一直以來,法律為富人服務已變成市民大眾的常識,對保時捷超速撞死人罰款了事等案,喧鬧一下又回復平靜。不服務窮人也罷,可是,從第一名被控網民鍾亦天的控方理據和裁判官的「評論」看,當「欠50萬卡數」、「自稱裝修工人沒有固定工作」和「一貧如洗」視為發布其餘照片的意圖,更彰顯執法和司法制度中「歧視」窮人的「行規」。

香港每天上網超過4小時的網民,除了學生外,大部分是「新貧友」(New Poor),亦即有點學歷、沒有很穩定工作、收入不穩定、擁有較多自由時間的一群。面對鍾亦天案的公然歧視,這些「一貧如洗」、「沒有固定工作」的網民「新貧友」當然感同身受,對號入座,激起「法律面前、窮人含」的憤怒。

這種對不公憤怒,化身為《死亡筆記》中的「奇拿」混戰。

奇拿與「色情異見者」

打從私房艷照公開的第一天,就有博客稱發放者為「奇拿」,透過發放照片,以滅某些藝人的形象。有的說,這次事件與娛樂圈中利益集團相關,而對大財團恭恭敬敬、縮頭縮腦的政府和警隊,不顧現實利益瓜葛調查,鑽到互聯網中,實行麻鷹捉雞仔,先來個殺一儆百。

當警方宣稱已找到照片的所謂「源頭」,才發覺在網絡世界發放源頭已經不重要。迄今,7個被捕者均為一般良民,無涉金錢勒索。更大量的私房照在網絡中繼續流動。

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第一個奇拿」已銷聲匿,他透過「照片」把身分傳送給「第二個奇拿」,後者的目的也轉移了,享受與警察上演貓捉老鼠的歡愉。即使警察捉到這隻「老鼠」,大概也只是一個不涉及任何核心利益的小人物。

譯評博客宋以朗先生,於網誌裏預見會有更多相類似的「奇拿」出現,他稱他們為「色情異見者」(pornography dissents)。正如宋先生指出,在西方,言論自由包含了色情資訊的流通,可是香港的淫審制度和警察,以壓制色情資訊為目的,色情異見者亦應運而生,潛伏於互聯網中,實踐裏應外合的資訊攻防戰。

這些「色情異見者」的道路,要比「政治異見者」寬闊、順暢。色情的資訊,在世界90%以上的搜尋器(包括國內的百度搜狐),高踞榜首,市場需求反映人的食色本性。資訊科技的發展,點對點的聊天傳訊極速進行,把整個「發布」的概念翻轉,再加上網絡之內「皆兄弟」的朋友互惠分享精神,任何壓制性的規管,不單徒勞無功,更是自找麻煩。

事主,回頭是岸!

要捉大賊,請回到現實利益瓜葛與關係中調查;要防止侵犯私隱,請加強市民保護私隱意識和能力,政府更不應帶頭侵犯市民私隱(如把市民上網的IP排除在私隱資料之列)。

在紛擾之中,「艷照門」也有一些貢獻,大家開始搞清楚淫審制度中的「三類淫褻」與電影的「三級」是兩碼事,亦使「淫管條例」中,界定「不雅」與「淫褻」界線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拉闊。

大躍進

鄧竟成引用「淫管條例」的三類淫褻物管制條款,說相關照片「不能管有以供發布」,把很多人驚醒: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成人之間分享、發布一般正常性行為的信息?這些正常性行為,如何「超越社會道德底線」?這條線由誰來畫?

自私房照流出後,全港半數網民、媒體工作者到處搜尋,對相片細緻分析評論;連續十多天,頭版繪聲繪影地描述,馬賽格閃耀,遐想比現實更迷離;學校裏,朋友間攬頭攬頸地傳閱分享,笑聲浪語中帶開悟;鮑魚、香蕉隱喻處處;全港一眾以純情學生妹形象示人的女星,在一夜間,紛紛長大,展露魚水之歡的秘技……

假若我們的社會有一條道德界線,大概在過去幾天,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已出現大躍進。

衛道之士,也許會繼續掩耳盜鈴,以「淫褻」、「敗壞」、「有傷風化」來形容這些私房照,希望女事主能「汲取教訓」,甚至向公眾道歉,日後「守身如玉」,再施壓要政府多加管制互聯網色情資訊。可是,把正常成年人的性行為污名化為「淫褻」,只會對人帶來更多傷害、壓抑與虛偽造作,脫離現實和經驗的道德審查,亦只會激起民憤、產生更多社會矛盾,何不開放胸懷,回到現實中去談情說性?再從中建立自己能認同和實踐的倫理道德。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當初不以性為恥,不以壓制相關資訊為手段,亦不會帶來那麼大的騷動。

本來無一物,又何處惹塵埃呢?

文﹕林靄雲

編輯:周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