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2007

鄭培凱。文明翻譯。

文明翻譯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日
【明報專訊】北京為了迎接奧運,使出渾身解術,一下子教人文明過街,一下子教人拾金不昧,一下子教人不要隨地吐痰,一下子教人上車排隊,種種文明教程,不一而足。讓人覺得,今年是文明教育年,人人都得參加文明大躍進,以期重拾中華文明的固有風範,與國際文明接軌。想想也有趣,不就是為了個奧運嗎?自詡五千年文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禮儀之邦,文明昌盛,怎突然就發現原來是民風澆漓,禮崩樂壞,老百姓個個像土匪呢?假如不是迎接奧運,是不是就繼續沉湎在五千年文明的輝煌美夢中,不必大搞文明運動呢?官方說,2008的北京奧運是「文明奧運」,我本來百思不得其解,奧林匹克運動與文明,有什必然的關係,有什內在的邏輯關聯?看到北京政府接二連三的大動作,在全民爭先恐後炒股炒樓之際,大搞文明禮讓,還要學習英文,見到洋人就能說「豪賭又賭」(how do you do),似乎有點明白,文明大概也可當作運動來搞,讓全國人民都像劉翔一樣,打破世界紀錄,直奔和諧社會。
北京市旅遊局鑑於中國菜的譯名不文明,如「螞蟻上樹」、「夫妻肺片」,讓洋人看了心生恐懼,不知是不是吃進一窩螞蟻,或碰上了器官販賣集團,吃了一對中國夫婦的呼吸器官,近來擬定了《中文菜單英文譯法》,收錄了2753個菜單的文明譯法,供餐館使用。
我看了幾個範例,覺得其實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完全摒棄自己的文化傳統,以討好無知的洋人遊客為「文明」。說「螞蟻上樹」不文明,要譯成Saute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怪哉,這是菜名,還是菜式做法的說明?一道菜,文明到「無名氏」的境界,只告訴你其中有意大利細粉麵條,有碎豬肉,有辣子,用炒鍋炒出來。這是哪門子的菜名?何「螞蟻上樹」的細粉條,是綠豆粉條,不是麵條,真要吹毛求疵,難道就不怕洋人告你欺詐嗎?回鍋肉不叫Double-cooked meat 或Twice-cooked meat,非得叫Sauteed sliced pork with pepper and chili不可,又是片薄的豬肉,又是花椒,又是辣椒,又是炒,你是請食客看廚房用什食材佐料嗎?佛跳墻不准譯作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一定要用文明翻譯法,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也不合乎自定的文明規範,不但沒說明是什肉什蔬菜,根本沒提罐中會放魚翅海參、鮑魚響螺之類,萬一洋人是穆斯林吃到豬肉怎辦?萬一有人海鮮敏感,吃了中毒怎辦?
關鍵還不在怎翻譯,關鍵在北京的文明人士腦子有問題,一心只想如何諂媚洋人遊客。請問,歐洲甜點有一客Napoleon,你會以為自己吃的是拿破侖的肉嗎?法國與意大利的餐廳是不是應該更文明點,譯成「多層酥皮中夾奶油的甜點」呢?美國人常吃的devil cake 及angel cake,你會以為他們吃魔鬼或天使嗎?
文明大躍進,神經病。(關關:那才好吃!!哈哈哈。)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

鄭蘋如:“請讓我死得好看些。”



K,
周六下午,和Mayboy一起看一檔央視10頻道的節目,《重訪》專欄之《密令絕殺——色戒》。故事,講的是雙十年華的少女,讓日本近衛首相兒子一見鍾情的中日混血兒,《良友》的封面女郎,張愛玲小說《色戒》裏主人公的原型,汪偽時期重慶方面的“女特務”鄭蘋如。
驚艷之余,為女子的心思之綿密哀婉。
且不說,與近衛文隆一天一夜的約會,到底是愛國“獻身”,還是情色身心投入。且不說,特務的太太們,面對這樣一雙令男子銷魂的眼波,到底是否在幕后眾口鑠金。且不說,特務頭子丁默村,對其內心纏綿不已的女子,最終怎樣舍得下了令,教其好好“打扮”了出門。
只是,這女子留在人間的最后一句話,就教天下知曉何為“極品”女子了。
在荒郊野外,面對著行刑者,她說的是:“請別打我的臉,讓我死得漂亮點兒……”

女子,天下惟女子……真的麼?!
打動才女張愛玲的到底是什么?李安,真的如他所說,陷入“張愛玲”的圈套麼?
天下女子,誰不……?
天下男子,誰不……?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

央視國際:重訪《密令絕殺——色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7日 17:59 來源:

http://www.cctv.com/program/chongfang/20070817/112301.shtml
她是雙十年華的少女,她是讓日本近衛首相兒子一見鍾情的中日混血,她是《良友》的封面女郎,她是張愛玲小說裏主人公的原型,在中國內憂外患的1939年,她受命刺殺汪偽政權的特務頭子丁默村。她是怎樣執行刺殺任務的?除了青年人的愛國熱情,還有什麼理由支持著一個年輕女孩勇敢的走在危險的邊緣。與一個狡猾的老牌特務周旋她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將與您一起探究美麗女人鄭蘋如的傳奇故事。
2006年年底,南京路上的老字型大小王開照相館由於地下二層檔案室內消防龍頭突然爆裂,淹毀了大量老照片,只有少數放在高處的照片得以倖免,這件事發生後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這次被發現的照片中,驚現一張美女照,照片裏的年輕女子雖然漂亮程度不遜於任何影視明星,但是她身後卻有著更驚人的秘密,更曲折、驚奇的故事。
1935年初的一天,呂班路的萬宜坊88號搬入了一戶姓鄭的人家,一對中年夫婦帶著兩兒三女,當年這裏屬於高級住宅社區,能夠入住的人都得有相當的經濟實力。這戶新搬到萬宜坊的人家裏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家的二女兒,曾經有一位見過她的學者形容鄭家二小姐,“身材適中、面型豐滿,穿著華貴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個有教養的純情女孩。”這位鄭家二小姐正是鄭蘋如


年輕的她具備太多適合打探情報的自身條件,滿懷愛國熱情的鄭蘋如成為了一名“女間諜”。之後不久她因著自己的皎好容貌、高雅氣質、流利日語讓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的兒子近衛文隆對她一見鍾情,隨後她利用很多的有利條件打探到日本高層方面很多情報,由於中日戰爭的進一步發展擴大,她私自策劃綁架了近衛文隆,企圖以此要脅日本方面與中國和談。但是這次幼稚、衝動的綁架被中途制止,近衛文隆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經歷了一次綁架。經過這次綁架事件,鄭蘋如開始被日本方面懷疑、監視,不得不離開了日本高層圈子。後來她受命接近時任汪偽政權“七十六號”特工總部主任的丁默村。
丁默村是一名狡詐的老牌特務,要刺殺他絕非易事。
對丁默村的刺殺行動連續兩次失敗,尤其是第二次在西比利亞皮貨行門前的槍擊失敗後,鄭蘋如雖然沒有明確被暴露,但已經成為了唯一的懷疑對象。在這樣的情況下,鄭蘋如原本應該儘快離開上海,或者至少應該避避風頭,但是她卻為了探聽丁默村情況繼續和他聯絡。丁默村每一次對她恐嚇,都再一次的堅決了鄭蘋如刺殺丁默村的決心。
1939年12月24日下午,鄭蘋如出現在了瀘西舞廳,她顯然是精心打扮過的,平日裏並不抽煙的她點起了一支香煙,一個小巧精緻的手袋一直被她攥在手裏沒有放開過。她約了丁默村在這裏見面,已經過了約定的時間,丁默村卻遲遲沒有出現,而後“七十六號”的特工將鄭蘋如“請走”了。
在鄭蘋如被關押、審訊期間,她辯稱自己雖然想要刺殺丁默村,但只是因愛成恨,只咬定是情殺。在被捕關押兩個多月後,鄭蘋如終於被殺害。 抗日戰爭結束後,丁默村被捕,經審判處死刑,1947年7月5日在南京監獄執行了對丁默村的槍決。
敬請關注《重訪•密令絕殺——色戒》。
責編:重訪

小思。蔡德允女史。《憶江南》。《高山流水》。


The winter .The Xizi Lake.The story.The time. Mayboy and me ,hand by hand,pas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7Bse4Q4BQ
征路似天長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日
【明報專訊】蔡德允女史逝世,讀她的《憶江南》五首,有感於她的「徬徨苦夢繫他鄉」,更想起她優雅容顏,與她悠然撫琴姿態。優雅,似乎已與現世代的大眾絕緣,每想到有些二三十年代女文士身影,我總慨嘆如今不再。也許我偏見或見識淺,香港實在難遇優雅女士——我說的是指那種古典的優雅,因為古典優雅,必賴傳統文化品味和文藝涵養,才可外顯。而有此種涵養的,又多不願張揚,我們就不易得見了。

手頭藏徐文鏡《西湖百憶》,珍貴處是全書由蔡女史手書,是1956年筆,稍與《愔愔室詞稿》有異,沒看過詞稿原書,不知道寫於何年,應該追查一下。

細讀蔡女史為《西湖百憶》寫的跋,深信蔡女史對舊時江南,念念難忘。跋說:「余於幼年亦數度遊杭,不遇隨人行止,未能飽覽湖山,且今相隔已久,記憶不詳。讀君之詩,舉凡曩游名勝,如展畫圖,一一浮映腦際,不啻故地重游,低徊詠歎,感慨系之真所謂舊游無處不堪尋,無尋處,唯有少年心是也。」再配讀《憶江南》「歸去也/征路似天長/待得江南花再好/相逢未必舊時芳/惜別最神傷」,事隔幾十年,蔡女史有沒有重到江南?相逢江南花好否?有無新詞?是我關心的。

女史香江長住了幾十年,雖未受囂市凡塵所擾,因有琴音為伴,清心如水。只是「暗數韶光驚又換/前塵如夢費思量/回首只悽惶」。離鄉,是離開故有文化氛圍,回首,已是舊夢朦朧。對長離家鄉的人,這條征路實在長。(關關:心的故鄉?)

[小思]

玩的境界

K,
人生最難莫過“舉重若輕”。
玩,是形式,還是態度,還是境界?口中言玩之人,其實誰也說不好。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玩的境界
文章日期:2007年9月1日
【明報專訊】一個車手駕車駕得出神入化,極速飄移,得心應手,我們會這樣形容他:他那手車玩得真醒。
一個人彈琴琵琶彈得好,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我們又會說:他玩得不錯。
老人家耍大極,得大師稱許,都說:老人家玩太極,好!
玩,原來是高手出招。
玩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態度。
馬戲團的小丑,高空踩鋼線,驚險百出,化險為夷,就是以玩的態度表現危險動作,他明明是高手,又喜歡以玩來掩飾。
面對一場風高浪急的股市,經紀朋友說,有沒有興趣玩番兩手。
用一個玩字,本來非常沉重的事,也給人舉重若輕的感覺
面對極度的晦眛感情事故,讓高手出招,玩一把,我們便倒霉,所以,我們最怕人玩弄感情!
戀愛大過天,你認真,人家玩火,你便是輸家。
玩家是不上身的,因為,他們對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距離感,有距離,並不表示不投入,而是他能隨時抽身。
他們能夠隨時抽身,玩家能玩,必須經過極度投入,隨時投入,連投出投入,都能夠控制自如。
業餘者不能收放自如,能放不能收。付出代價,你玩不起。
玩,也可以是初哥,不懂橋牌的人,要落場的話,就說玩兩手。
開始時,能夠抱凡事玩玩的態度,失敗起來,自己明白,不過是一場遊戲。
不論初試啼聲的玩,或是老路縱橫的資深玩家,玩得之人,讓花鳥蟲魚,高山流水,都玩它一把。人生化境,玩世不恭,不過是一場玩意。凡塵俗世,都可堪玩味。
[林超榮 lamchiuwing2004@yahoo.com.hk]

為少帥和趙四小姐顛顛倒倒


9AUG,2007.西安。
黃昏,Mayboy和小女子,帶著要“吃飯”的肥仔,出去打食兒。特意就往幾天里車上總是看見的一處去了。於是,就走進了少帥張學良當年的公館,如今叫做紀念館。
其實已經閉館了,不過大門還留著條縫。小女子用手輕輕一推,大門竟然開了。和那位看更磨蹭,說慕名而來,就放進去看看,不過就不可以進主樓了。
西式哥特風格的小洋樓,那條車道斜彎著入雨廊,優雅得令人感動。這里,英姿勃發的張少帥和嫵媚風韻的趙四小姐,曾經怎樣顛顛倒倒吶?
肥仔為小女子與Mayboy留痕跡,竟然也顛顛倒倒很暗合啊。

8/31/2007

聽聽歌兒。《最愛》。《短歌》。



1986舊愛新歡專輯

作詞:鍾曉陽/張艾嘉
作曲:李宗盛
演唱:潘越雲

紅顏若是只為一段情
就讓一生只為這段情
一生只愛一個人
一世只懷一種愁
纖纖小手讓你握著
把他握成你的袖
纖纖小手讓你握著
解你的愁你的憂
啊~~啊~~
自古多餘恨的是我
千金換一笑的是我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我
只有那感動的是我
只有那感動的是你
生來為了認識你之後與你分離
以前忘了告訴你最愛的是你
現在想起來
最愛的是你
紅顏難免多情
你竟和我一樣

短歌
曲:黃韻玲
詞:李宗盛
唱:張艾嘉

青春它逕自走了
也不管我多捨不得
其實我也曉得
它陪我夠久了
自愛情也變的模糊了
何時他早就倦了
它是真的倦了嗎)
我會記著那些好的
因為太難得
失落與獲得交錯著
剛好夠我寫一首短歌
愛情變得模糊了
它是真的倦了嗎
我會記著那些好的
因為太難得
失落與獲得
交錯著
剛好夠我
寫一首短歌
寫一首短歌

龍口粉絲:一生

一生
文章日期:2007年8月31日
【明報專訊】躺在臥房地氈上和鹿鹿通電話,談到一些弔詭的現象:為什麼在不開放的大陸,年輕人反而比台灣的年輕人有國際視野?為什麼在多元的台灣,報紙和雜誌的品質反而比大陸差?蘇花公路建或不建,核心的觀念誤區究竟在哪裏?「有些問題不能不面──」

一句話講到一半,我眼睜睜看見一條長蟲,離我的光腳十五公分,正搖搖擺擺過路,就在我的地氈上。牠大概有我整個腳板那麼長,深褐色,圓滾滾的,幾百對腳一起努力,像一排軍隊白日行軍,像一列火車莊嚴進站。

我看呆了,縮起腳,心怦怦跳,全身發麻,一直麻到舌尖,語無倫次地掛掉電話,腦子裏一陣閃電,天哪,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我不懼蜘蛛蝗蟲,甚至很多人要尖叫的蟑螂和老鼠,我都可以拿出寫文章的凜然正氣,從容對付。但是蚯蚓毛蟲蛇,蜈蚣水蛭蛆……任何長長軟軟的東西,都使我心臟打結,腦子發暈,噁心感和恐懼感從腳板一路蔓延到頭蓋骨。小時候,生物課本裏凡有蛇的圖片都被我遮起來。作了母親以後,每到一個城市一定帶孩子去動物園,但是到了爬蟲類那一區,我會誓死不從,誰也不能讓我進去。我相信有人在我體內植入了一種和亞當夏娃一樣原始的晶片,讓我對那長長軟軟之徒有非理性的恐懼。(關關:哈哈哈。龍老師。)

我衝到廚房,打翻了電話,撞倒了除濕機,差點摔跤,拿到了好大一罐殺蟲噴劑,撲回臥房,發現那傢伙還在努力走——牠腿雖多但是太慢,我安心了不少,因為這代表牠不會馬上爬上我的,消失在被子和枕頭裏——天哪,這是多麼恐怖的想像。噴筒對準牠時,我的理性開始發作:此物何辜?誤闖臥房,就該死嗎?而且,此物的一生有多長?會不會還是個「少年」?

我麻麻地,手裏的噴劑對準牠,強迫自己飛快思考,這是危機處理、瞬間決策:我敢不敢拿紙,包住牠的身軀,然後把牠丟到窗外泥土裏?

想到牠的身軀,我打了一個顫——受不了那強烈的噁心。

那……能不能拿塊毛巾,把牠裹住,丟掉?毛巾比紙要厚啊。

那多足的傢伙又往前走了幾分。

我奔回廚房,打開抽屜,拿出一雙筷子,竄回臥房。我相信我一定臉色發白、嘴唇發紫,腿有點顫抖,當我伸出一雙筷子,夾住牠的身軀中段,把牠凌空拎起——我幾乎感覺窒息,心想,唉,我是不是剛剛處理了卡夫卡啊?

牠從二樓陽台,循一條拋物線,被丟下去。我捂住胸口,顛顛倒倒奔回廚房,把筷子甩進垃圾桶。回到臥房,不敢進去。如果有一條蟲,是否還有另一條?是否藏在枕頭裏?

和鹿鹿重新通話,她笑了,調侃地說:「這就是單身女郎的可憐之處了。」

我不知道,但是我也看過因為老鼠跑過鞋子而尖叫連連的男人啊。

把褥翻遍,然後拿了噴劑把陽台接縫處全盤噴灑一遍,我才敢再進臥房。

早上,就做了點功課。昨天那傢伙,拉丁文叫「千足虫」(millipede),中文叫「馬陸」。牠不是蜈蚣,蜈蚣的拉丁文叫「百足蟲」(centipede),兩者都不是「昆蟲」,而是「節肢動物」。馬陸慢,蜈蚣快。馬陸的身體每節有兩雙腳。雖然沒有千足,但是真的有一種馬陸有750隻腳。平常的馬陸有80到400隻腳。

我讀得仔細:「馬陸腹部有9-100節或更多。因其肢體較短,僅能以足作推進行走而無法快速運動。每一腹節上除具兩對步足外亦有兩對氣孔、兩個神經節及兩對心孔。馬陸之生殖腺開口於第三體節之腹面中央,行體內受精,雄體以位於第七體節處之生殖腳傳送精液入雌體。」(關關:神來之筆。這樣的文章里竟如此的精準。龍老師的理性與感性,到底是怎樣結合的呢?換了小女子,得失魂半日。)
還有「生殖腺」和「精液」啊?這可怖的東西還真的有牠自己的風情和生命呢,無數隻的腳,無窮盡的奮鬥,一生的努力,只能走一點點的路。我有點心軟了。

[文/龍應台]

8/30/2007

孝孝哥回来了



K,
孝孝哥從美國進修回來了。兄弟姐妹自然要團聚。
孝孝哥,是我們的大哥;稱大哥,不因他是海南日報的副總,是因是這陝西漢子,確是有點大哥的意思。會護著我們。
其實,島上的兄弟姐妹相認,都是有些緣分的。那時,小女子在《海南特區報》當小記,和來自杭州的副總編金紫紫很有姐妹緣,大約因為我們的父親都是戲劇編劇,小時候都有在舞臺後混童年的經歷。小女子,喜歡的男士,總是斯文的謙謙君子一類小生;金紫紫則教小女子欣賞粗曠些的男士,說是粗人若細緻了,更暖人。
孝孝哥,大約就是粗中有細那一類。反正,第一次在報館,他一見小女子,就不管不顧對嫂子說:她像我妹。嫂子是西安黃土高原人,很寬厚地笑,倆人就讓人覺得親。記得,我們還討論過,是叫哥和嫂子,還是叫姐和姐夫,最後孝孝哥哥大男人做主:當然是哥為大。
這哥,一當,也有17年了。兩家的兒子,同歲,好友;很多很私人的慶祝,就倆家一起進行。
之後,大哥又牽進了二哥、三哥、四哥,我們幾家年年一起過年,從初一到十五,輪著作東,就像是一家人,島人。
每個大節,兄弟姐妹,自然要聚。何況別離和團聚?
小女子在夢城期間,每每回來,總是當天要向大哥報到;2月那一場酒,聽說小女子回島肯出門了,在其他場子喝得有點高的孝孝哥,是撲著闖進小女子所在的包廂的:我一直攔著,說讓妹子靜下心來,不讓擾你,咋自己就出來了。於是,看著喝,喝得昏天黑地,還要換了場喝呀唱。二哥、三哥都趕來會,酒後小女子就怪:咋妹子回來了,孝孝哥你又要走?!
孝孝哥,一晚上,一直說:妹子,你咋這樣了?咋這樣了?小女子就笑:哪樣了?孝孝哥:不是妹子麽?咋這麽女子?小女子又笑:妹子不是女子?聽不懂。
就是在次日的情人節大團聚上,二哥出了句名言:實在沒辦法,實在沒辦法。島人,太直。是吧。

大年初三,孝孝哥帶著嫂子、石頭去了美國,公派交流,杳無音信。
上個週六,舉家回來。竟然不讓我們作東,其實,大哥是在召集麾下呐。小女子遲到,理由就是:出去半年杳無音信,咱中國女子不能招來就來。敬酒,說罰"杳無音信"酒。哥來回敬,小女子起身就圍著桌子逃了半圈找嫂子:還得罰“杳無音信”酒。終於,孝孝哥說:妹子,我錯了。酒話,不當真。呵呵。
******
海南,為我們英年早逝的同行、好友阿甘,拍了部電影《記者甘遠志》。首映式,小女子獲邀去觀看,就坐在孝孝哥邊。阿甘生前是他的部下,這漢子竟然幾乎哭了半場。小女子一邊自己落淚,一邊就默默地遞紙巾。
其後的座談,孝孝哥說影片讓人想起了阿甘。小女子發言就說:原本想忘了,卻讓人想起,怪部長,又謝部長,總之影片讓人對阿甘的懷念,有了具體的物件兒。孝孝哥看著我說,眼圈又紅。

什麼教曾經一起走過?真的一起走過,朋友可以勝似親人。

******
朋友
文章日期:2007年8月30日
【明報專訊】人人都是赤裸裸來到這世界,又兩手空空離去,結局總是無可避免地孤單。如果在短暫人生找到一二知己良朋,不求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便能體會人間有情的溫暖。

有人認為朋友是多餘的,有與無沒什麼大不了。這些人可能得不到友情的關懷及愛護,甚或被朋友出賣後,後遺症是抗拒交友,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又或者因為自視過高,認為一切都能應付自如,未嘗過挫敗,不覺得朋友的重要。有些則是未遇到投契知心、值得信賴的人。

想起《論語》說「無友不如己者」,一般解作「不要交上不如自己的朋友」,會否標準太高?南懷瑾先生則認為,這句話應解作「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不如你」,這就謙虛得多了。

總之,朋友各有優點與缺點,雖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除了奸險小人要避之則吉,交友不應分貧賤富貴,而是重對方的品性及價值觀。互相學習,提點缺失;失意時援助勉勵,得意時同慶喜樂,才是友情可貴之處。

都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找個好友固然很難,要當個好友也不簡單。相交貴乎坦誠,相知時日的長短只影響交情深淺,而不應埋沒誠信。有人以為掩藏真心,單憑巧言令色可博得友誼,可是浮誇言辭會讓人覺得虛假,假又怎可以亂真?

若希望建立真實友誼,除了自己的私隱外,不妨真心交往,把心中所想以柔情表達,只要懷善意暢所欲言,應可結交到真正投緣的好友。佛教也教導「愛語、利行」去廣結善緣,所謂「愛語」並非虛偽話語,而是令人喜悅的措辭,卻不改真實心意。至於「利行」,則是支持鼓勵別人正面的行為,增加社會祥和。

[何慧敏]

張大春識字。夢。


文章日期:2007年8月30日
【明報專訊】夢是什麼?夢從哪裏來的?夢會成真嗎?夢來自思想、渴望還是恐懼?

終人之一生,總有些在現實中顯得最不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獲得解答。本文的第一行殆屬此類。

我的母親不止一次告訴我,她從來不作夢。我說那是因為她醒來的時候就忘了,她的回答很利落:「忘了就是沒有。」

正因為她從不記得任何一個夢的些許片段,使她對於「夢」這個姑且可以用「活動」二字稱之的事有「莫名其妙」之感。每當我向她描述做了一個什麼夢之後,她總是笑搖搖頭,說:「不明白,不明白;你哪兒來那麼些夢好作呢?」我跟父親說起這事,父親也笑了,像是既不懷疑、也不相信地說:「你媽是個高人,咱們比不得。」

這兩句話使我從小就對母親別有一種敬意,認為她具備神秘的能力,甚至是處於常人知能無法企及的人生境界。這種敬畏使我在文字學課堂上認識「夢」這個字的時候,居然有了更具抽象性的體會。

段玉裁注許慎的《說文》,於夢字下引《詩經‧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視天夢夢。」比合上下文來看,這兩句詩的大意是說:正處於危難之中的廣大老百姓,在那個具有人格神意義的老天眼中看來,似乎也是懵懵懂懂、無法分辨善惡的狀態。以單字視之,許慎解釋為「不明」,就是紛亂無明的樣態。夢,怎一個亂字了得?

中國人對於夢的理解基礎似乎就是從「不明」開始的。它既不是渴想的扭曲投射,也不是懸望的變相滿足,這個字注定在理性與秩序之外,連議論超拔絕倫、睥睨俗儒的莊子也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 郭象注:「 其寢不夢,神定也,所謂至人無夢是也。 」(《莊子‧大宗師》)可見夢之無稽與不羈了。
孩子在開始能夠敘述夢境的時候,大約也能夠分辨夢與現實的分野。張容描述的第一個夢境出現在他一歲多的時候:「李其叡在我的夢裏煮了一碗蛤蜊湯給我喝。」夢的奇妙如此:彼此原本不相干的人生景象細節,在特定的情境中相互綰結,自成理路,無須辨析,渾然可信;一旦醒而顧之,卻往往顯得不可思議。

我常在孩子剛醒的時候問他們:「做了什麼樣的夢呀?」

如果他們還能記得片段之一二,內容常會令我覺得驚喜。畢竟人生之意在言外者,莫過於夢;人生之夢在身外者,無不可言。愈是亂、不明,愈可能是生活中被輕率遺漏而實則難能可貴的知覺。

有一天,我打開電視讓晨間卡通的聲音將孩子喚醒。張容醒後主動對我說:「剛才我的聽覺已驚醒了,但是視覺還沒有醒,所以電視的聲音跑到我的夢裏配音。(關關:哈哈,Mayboy在臺灣有小知音了。他總是喜歡開著電視看書,入眠;還不能去替他關了。一關,就醒,曰:電視在給我的夢"配音"。你一關,夢就斷了。 于是,小女子常常就等著他的夢醒,問是怎樣的情節。小女子呢,剛剛相反,需要安靜入眠,最好有微風,夢才來。夢則畫面和色彩為主,“配音”不是很多,有一句沒一句的,多是“內心戲”,有時夢里寫字,成稿后默讀,就很佩服那個寫字的人,怎么醒著的時候,寫不成那樣兒。夢里,動作片兒不多,于是醒來多不是很記得聲音了。有一種情形常出現,就是夢里會出現兩個我,一個在天飛,一個在地活,上上下下聊天,醒來,總是很想當在天的那一個,清閑一些……我和Mayboy,作息時間黑白顛倒,常常在夢醒時分見著一會兒,就說說夢。想來,蠻好玩的。)我夢見在麥當勞有個小黑人,用丟的,丟全世界最香的麥香魚,越過兩個跑道──真厲害的聽覺之夢。」

「不知道你妹妹夢見了什麼。」我推了推熟睡中的妹妹。

「你最好不要吵醒她,她不是好惹的。」張容警告我。

「真想知道她正夢見了什麼。」我又彈了彈張宜的臉頰。

「吵到她你一定會後悔!」張容立刻緊張地說:「反正你隨便什麼時候問她都可以,她都會編給你聽的。」

關於夢,神秘的也許不是那些無夢的真人或至人,是每一個人在睡眠中偉大的創作,醒來不記,怕是創作者真正的瀟灑。
[文.張大春 台灣作家。]

A link.關于皇后碼頭。

8/29/2007

My two boys。西安交大。

純屬交代(圖文兼備)


K,
想到這個片段,是因為又出“狀況”,弄得自己當街笑,差點開不了車;也教人笑話了。女人,不辨東西南北,沒轍。

昨日,與廖妖精約會,因為我們正式聯手合作“海口講壇”,從選題,前期閱讀,活動設計,後期報道,網上延續,全面合作。中新海南網,成了“協辦方”。
談了很多選題,將臺灣“思沙龍”的思路仔細研究,看看哪些可能借鑒。另外,就是人文的視角,開拓海南人的視野。
兩個女子興奮得很,因為志同道合。好像,真的可以帶進一些新風氣了。于是,犒賞自己,兩人大餐一頓。

與此同時,Mayboy和兄弟約會,想要給小女子賣個有“大大”書房的新宅,又可以兄弟同來同往。兩人去了一個位于海口西海岸的“城市海岸”新社區看工地,回來就約了小女子去售樓處看一看。

八卦就這樣發生了。
“我們在國貿大廈,&)×餐廳往北十米”,Mayboy電話里說。
“啊,啊,我不知道啊,北,在哪兒啊?”說完,小女子當街笑亂了,幾乎把不住方向盤:“嘿嘿,你們,真的遇到找不到北的人了。”
按照左啊,右啊,標志啊一大堆指示,小女子終于停到了國貿大廈對面。就見兩位男子,實在忍不住笑的樣子站在馬路牙上。友走過來:鑰匙給我,幫你停車吧。小女子:見笑,見笑,見笑了。不許外傳。呵呵呵。

楊照。音樂中潛伏的情慾。

K,
用文字寫音樂,有通感,不完全。有趣,有趣。先貼。

抽象音樂中潛伏的情慾文章日期:2007年8月29日
【明報專訊】女高音陸德維(Christa Ludwig)開獨奏會,從來不和女性鋼琴家合作。她甚至管到幫鋼琴家翻譜的服務人員,有一次負責翻譜的女生穿了迷你裙上工,陸德維硬是不讓她上台,臨時找音樂廳裏別的員工應卯。
陸德維說﹕「有些音樂,需要歌手與鋼琴家展開某種程度的情慾對話,我無法與女人達到那種境界。」
某種情慾對話,陸德維的種種考量,追根究柢就是為了這個效果。陸德維最重視在意的這個成分,卻正是二十世紀古典音樂演出,和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潮流,最大的差別。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莊重規矩,嚴肅自持,很難讓人和情慾產生什麼樣的聯想。
去聽聽小克萊伯(Calos Kleiber)指揮的交響樂曲吧!這位卡拉揚去世時,舉世公認接掌柏林愛樂第一人選,憑什麼聲望這麼高?一個原因,就在他一站上指揮台,簡直就是個巨大的、多面的調情中心。他的調情功力,比陸德維高上十倍百倍。他才不在意樂手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指揮棒在手,他隨時用他的肢體與表情,和各聲部音樂輪番調情。他總像是在和一位特定的樂手或樂部,跳親暱緊貼的華爾滋,據說連最資深的男性樂手,常常都不敢在演奏時抬頭看小克萊伯,怕一看了就滿臉臊紅。
大家相信,以小克萊伯的才華,必定能將柏林愛樂帶上「後卡拉揚」的另一個高峰。畢竟,卡拉揚的音樂領導霸氣十足,追求向外開闊延展的氣勢,他是音樂上的戰場指揮官,不准任何一個樂部聲部擅自行動脫離掌握;小克萊伯卻是音樂上的永恆情人,像唐璜般多情迷人,一直勾引、煽惑。被指揮官帶領那麼久的樂團,可以放鬆一下來一場情慾冒險吧?
不過小克萊伯明確婉拒了柏林愛樂的邀請,大概也就是考慮到他和卡拉揚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吧!要怎樣讓福特萬格勒到卡拉揚一脈相承的德國式陽剛侵略性,軟化下來用感情與慾望和聽眾交流溝通呢?
二十世紀小克萊伯絕對是個異數,然而他的存在,具體提醒了我們,十九世紀不同的音樂意義。那個年代,古典音樂在比較親密的空間形式裏演奏,而且沒有錄音技術將音樂與演奏者抽離開來。聽音樂的人,只能看演奏者,和演奏者同在一親密空間裏,才能聽見音樂。那音樂,必然有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愫關係。
更重要的,那個時代,表達情慾的管道何其保守稀少!那是一個熱情瘋狂燃燒的時代,也是一個語言與行為表達高度節制與冷漠的時代。兩相逼擠,擠出了濃密的抽象情慾可能性。
蕭邦的音樂,在沙龍裏低聲吟語,訴說的是全場男男女女共同的壓制情慾。內中必然有一種慵懶頹廢、近乎病態的虛弱。這是那個年代蕭邦最迷人的特質。這種特質進入二十世紀慢慢就消失了。蕭邦音樂整體的變化發展,是音量愈來愈大,樂句愈來愈短,速度愈來愈快,本來的頹廢淫蕩下突顯出清新健康一面來。
如此一來,好處是古典音樂可以在一片淫慾解放的浪潮中,維持清明理性。讓別人——包括文學、電影,乃至於其他形式的新興流行音樂——去釋放情慾、表達情慾,古典音樂可以保留一塊不被庸俗氾濫情慾淹沒的淨土。
不過也有壞處。人慢慢失去了用迂迴、抽象方式去體會情慾、表達情慾、交換情慾的能力。用非肉體性、感官性的方式,藉由和聲與音量來勾引、誘惑,不再是我們生活中情慾遊戲的一部分了。情慾愈直接,也就愈狹隘、愈單調單薄了。
[文.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

米芾學書法


西安碑林。肥仔,用指頭在喜歡的碑上描描畫畫,幾個小時后,手指頭,黑了。
這是,顏真卿。

《十三經》

《說文解字》碑一塊

拓本黃庭堅
米芾學書法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9日
【明報專訊】「芾」字,讀音是「廢」,微小也;寫法,下面的不是「市」字,那一豎穿過橫劃,沒有一點,共只四筆。米芾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書家,我很喜歡他的行書。以下是他幼時學習書法的一個傳說。

外地來了一個秀才,寫得一手好字,米向他求教。秀才答應了收他做學生,給他一本字帖,說﹕「回家照字帖去練習,寫了拿來給我看。」

米把寫了的字,給秀才看。秀才搖頭,說﹕「寫得不好,因為你用的紙不好。以後,你要用我的紙去練習。但這種紙很貴,每張要五銀。」米吃了一驚,連忙回家與母親商量。

母親說﹕「為了讓你學好書法,我變賣首飾,給你買紙罷!」

米拿母親變賣首飾得來的錢,向秀才買了紙,只覺得這些紙沒有什麼特別,與普通的紙差不多,但也不敢作聲。

回到家,攤開了紙,磨好墨,執起筆,但遲遲不敢落筆,因為怕寫得不好,浪費了紙。這樣,整天也寫不出一個字來。

第二天,秀才來探望他,只見他呆呆地坐,執筆,望紙,但始終沒有落筆寫字。問清楚了原委,秀才說﹕「你不落筆寫字,怎能練出好書法呢?如果覺得紙貴,不敢浪費,那麼,先熟讀字帖,清楚每個字的結勢和筆法;然後拿起筆,不立即寫在紙上,只在桌子上,凌空地把字帖上的字默寫出來。這樣練習了多遍,才把字寫在紙上。」

米照這方法去練習,但仍覺得紙貴,真正落筆把字寫在紙上時,全神貫注,非常小心謹慎。這樣,他的書法果然大有進步,得到秀才的稱讚。這樣打好了一個基礎,對他日後成為大書法家,大有幫助。

那些紙,其實並不是那麼貴的,秀才只是騙他,希望他因珍惜紙張,練習時特別用心。母親也沒有變賣首飾,而是與秀才商量好,買了紙的錢,秀才是悄悄地退還給母親的。

[司徒華]

Wanchai.Wanchai.

寧思要去莫斯科

K,
午間,收到寧思來信:小關你好!我收到海南政府方面的一個邀請,到莫斯科主持一場海南推廣活動(正好是俄羅斯的中國年)。你們也有報道安排吧。
小女子回信:目前沒有安排我們隨行。莫斯科也有駐站記者。唉,見一面這么難。保重。

寧思,別夢城前一日,維港一聚,真就未見。兩次去港,他都在外,一次在中國,一次在美國。我想,寧思大約覺得,空靈如小女子,本當是可以自由飛行的。未料,就停在這島上了。
小女子,有些恍惚。是啊,真實的我,應當是飛揚的;莫非現實的我,并非真實的?

Mayboy's back





K,
與一組可愛的,一組可怕的信息,搏斗了一整天,晚上終于可以去接Mayboy了。和肥仔一起。
在機場等的當兒,小女子看書,肥仔就拍啊拍。莫非,這一代,相信影像多過現實?
安靜的時候,他說:媽,想我的小床了。小女子答:啊,來找媽吧。都留了影。
其實,誰更相信留痕吶?

Mayboy中午就發信,“起飛前電你”。呵呵,教小女子笑亂了。回島子,是快樂的。
讀《人生一瞬》,詹宏志的《賽蓮之鄉》寫到,《晉書四夷列傳》記載水手的話“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好在,小女子在島,Mayboy大約不用悲懷吧。
問題,誰是,賽蓮?

“小神鹿”爭議聲中奔跑三千五百公里

海南“小神鹿”爭議聲中奔跑三千五百公里晉京圓夢
作者 彭小雲
中新社海口八月二十八日電 今夏,一個中國八歲女孩,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奔跑,完成了內心的簡單願望:歷時八週五十六天,途經七個省市,奔跑三千五百五十八公里,支持奧運長跑晉京。
她說:“我現在很快樂,因為可以一直跑步。”她的父親說:“我們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今天早上五點二十分,北京天安門廣場,國旗與太陽一同升起。她親眼看到了,她笑了,因為夢想得以實現;她的父親也笑了,因為頑強的堅持收穫了理解和關愛。她叫張惠敏,她的父親叫張建明。

執著父女的“頑固”
七月三日下午三點,在三亞天涯海角景區,海南長跑“小神鹿”張惠敏邁出了她奔向北京的第一步。酷熱夏日,身高一點二六米、體重二十公斤的惠敏平均每天要跑十小時六十八公里,當媒體問及她“累不累”時,她說:“好喜歡跑,不累。”每天中午和晚上在大排擋吃排骨、土豆絲、青菜,她說:“最喜歡吃排骨,爸爸說,多吃點排骨才有力氣跑步。”
惠敏原本就熱愛跑步,所以自七月中“廣州媒體轟炸”事件之後,她開始“不喜歡”記者。惠敏也是一個好動、淘氣的孩子,所以有媒體要她配合採訪鏡頭時,她卻故意“不合作”,縱使記者如何“寵愛”她,上遊樂場玩或者買肯德基吃,她總是做個鬼臉又跑開了。
張惠敏的父親張建明也很“頑固”。有專家稱,惠敏年齡太小,身體處於發育階段,如此大的訓練量,會給她的骨骼、心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等帶來損害。張建明表示,自己是實證派,計畫用四到五年時間,訓練惠敏的基本功,到十二歲以後再進行速度訓練,通過比賽進入國家選拔視野。
當確定本次長跑“只是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後,張建明脫離了帶有濃厚商業氣息的贊助商。在資金、物質各方面嚴重缺乏時,他同意接受“愛心形式的贊助”。
長跑在爭議聲中行進
自七月三日從三亞出發,海南“小神鹿”的奧運長跑就在爭議聲中進行:既有質疑、反對張父對惠敏訓練的科學性、合法性,也有鼓勵、支持惠敏“勇敢做自己”,但都出自對一個八歲小女孩的關愛。
質疑反對聲音最多出現在長跑初始階段。在海口,海南省高級體校為惠敏做了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體檢結果表明,身體開始有了明顯的疲勞反應;出於對惠敏健康的關愛,海南省有關領導也曾耐心勸說張家父女放棄此次長跑活動;在廣州,全國各類媒體鋪天蓋地式的報導,讓張建明父女承受了“不能承受的輿論之重”。
鼓勵支持的聲音一直存在。有愛心贊助企業一直默默跟跑,及時解決困難;有持中立立場持續報導此事的媒體,希望張建明父女“量力而行”;奔跑接近終點時,被小惠敏的堅持所感動,愛心支持之聲越來越多。境內外數十家媒體共同關心、關愛這個熱愛奔跑的孩子。
據瞭解,惠敏將于明天在北京接受體檢,九月一日晚乘火車回海南,九月四日報到上學。 (完)

8/28/2007

馬國明。為誰發展 為誰保育。

為誰發展 為誰保育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8日
【明報專訊】耗資100億的九鐵落馬洲支線日前通車,政務司長唐英年在支線的開通儀式中聲稱,落馬洲支線是政府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不過香港的主流媒體並不重視唐司長聲的成功例子。播放唐司長發言的電子媒體雖然在相關的報道中加插了支線沿途的宜人風光,尤其是珍貴候鳥棲息的畫面,但完全沒有向觀眾交代當年興建支線時涉及發展和保育的爭議,不知底蘊的觀眾即使聽了唐司長的發言也只會摸不頭腦。
報章更只是將焦點放在支線的具體運作和是否方便市民,多份報章對唐司長的發言連提都沒有提。雖然香港的主流媒體似乎並沒重視唐司長的發言,但只要沒有忘記保衛皇后碼頭的事件,便會知道唐司長的發言其實絕不尋常。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政府一向的立場是重前者而輕後者,前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孫明揚更曾聲稱「發展是硬道理」。即使是唐司長口中的成功例子,若非當年香港眾多民間的環保團體奮起反對九鐵原先的計劃,今日便不會有所謂成功的例子了。按照九鐵原有的計劃,落馬洲支線全線以高架天橋貫穿上水至落馬洲之間的整片塱原濕地,不但破壞濕地的生態系統,更會令來此棲息的候鳥卻步。在強烈反對聲中,九鐵被迫讓步,以建隧道的方案取代。建隧道的方案令成本劇增40億,九鐵曾以此作為理據,堅持建高架天橋的方案。香港的主流媒體在報道支線通車之餘對這一段往事卻鮮有提及,因而錯過了唐司長的言論。
行政主導=行政霸道
如果如唐司長所言,落馬洲支線是「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則現時正施行的中環填海工程第三期則明顯不是成功例子。原因除了因為天星和皇后碼頭都要為工程讓路之外,更因為政府其實可以像九鐵興建落馬洲支線一樣,在發展和保育之間做到兩全其美。7月29日皇后碼頭清場前、由本土行動舉行的公開論壇裏,代表工程師學會發言的工程師指出,只要政府更改原有的發展方案,皇后碼頭絕對可以不遷不拆,原址保留。其實工程師學會的意見,早已在發展局長林鄭月娥走馬上任之前上達政府,但主事的官員一直拒絕回應,林鄭月娥即使出席了當日的公開論壇,並因而撈了不少政治分數,卻假裝聽不到工程師學會的意見,不但在論壇中不作回應,事隔多日仍然充耳不聞。現在唐司長一句「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提醒人們既有成功的例子,當然亦有失敗的例子。現成的失敗例子顯然就是中環填海工程第三期,填海之後的發展方案和當年落馬洲支線的原有方案一樣並不重視保育。
按照捕風捉影般的政治八卦邏輯,唐司長的發言可以解讀成是為了打擊政治對手,但這種解讀絕非本文的宗旨。唐司長的發言其實是政府一次軟弱無力的反擊,正如梁文道和馬家輝兩位論者所言,林鄭月娥以至整個特區政府,對為何不能更改中環填海工程第三期的發展方案,原址保留皇后碼頭一節一直啞口無言,連像當年九鐵以增加成本這樣一個簡單理由也不曾提出。表面看來,政府清拆皇后碼頭的決定得到民意和主流媒體的支持,根本毋須理會或回應反對聲音,但這種完全漠視反對意見的做法只會嚴重分化社會,絕非一個負責任政府的所為,政府的官員中亦不至完全不明白這一顯淺的道理。但林鄭月娥出席論壇時,除了不斷說尊重之外,什麼也沒有說。早在去年曾蔭權親自下令要快刀斬亂麻,連夜拆天星碼頭的鐘樓時,政府其實早已決定要貫徹它的一套所謂「行政主導」的管治方針。「行政主導」往往是行政霸道,稱霸就是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當然不用理會反對意見。然而在保育皇后碼頭一事上,政府不理會反對意見反而助長了反對意見,因為人們很快會發覺政府好像沒有任何理據可以堵塞反對者的嘴巴,而反對的聲音不但沒有因為清場而被壓制,反而變得更響亮,連林鄭月娥也要改口說發展不是硬道理。在擺事實、講道理的層次上政府一直捱打,唐司長的發言可以說是政府的反擊,但未有引起主流媒體的注意。另一方面,唐司長的發言卻說明政府官員已認定時移世易,不能再像已貴為教育局長的孫明揚那樣一般見識,一口咬定「發展是硬道理」。
清拆老店 建老店街
事實上,發展不但不是硬道理,發展更往往斷送小市民平靜和諧的生活。深水元洲街和興華街的數十商戶便在8月5日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露天記者招待會,控訴市建局的重建項目剝奪商戶們在區內安居樂業的權利。商戶們在深水經營各種生意至少數十載,亦有超過100年的,但他們的商舖一旦被列入重建的範圍,他們便別無選擇,必須遷離一個他們生活愉快、跟鄰居關係融洽、彼此守望相助的社區。市區重建局的英文名稱是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重建的意思其是重新發展;換言之被列入重建範圍內的地區是發展未達標的地區,因而要重新發展。重建也就往往不是因為樓宇殘舊,不適合人居住,灣仔利東街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重建其實是重新發展,但為什麼要重新發展?灣仔利東街的商戶和深水元洲街的商戶在區內經營數十載,他們安居樂業,又彼此守望相助,他們覺得發展已不錯。但突然殺出市建局的一群官僚,向他們說他們的地方發展未達標,政府要收回重建;這便是特區政府「走入群眾」的新施政方針?一如利東街的商戶不願任人魚肉一樣,深水的商戶亦同樣奮起抗爭,而且用了一種別具創意的方法。商戶們各自將自己商舖的故事用文字和圖像繪出巨幅海報由街頭張貼至街尾。
錯過了唐司長精彩發言的香港主流媒體當然亦錯過了深水商戶們別開生面的記者招待會。如果如唐司長所言,落馬洲支線是政府「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在支線通車的今日,發展和保育的含意遠遠超出當年大興土木搞基建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範疇。市區重建其實是重新發展,但這種發展卻要奪去多個商戶經營多年的老店和結束他們平靜和諧的生活。這種發展究是為誰發展?更諷刺的是不久之前市區重建局才隆重宣布計劃在上環嘉咸街打造一條全新的「老店街」,但擺在深水的百年老店卻要清拆,這是哪門子的發展?政府官員終日說「平衡發展與保育」,其實他們早已落後於形勢。紮鐵工人可以說是發展的前線人員,卻偏偏不能享受發展的好處;灣仔和深水的商戶更早已察覺所謂發展不外是大地產商的發展和官員們的官運發展,對他們而言卻是被趕入絕路。要問的問顯然是為誰發展?
跨代溝通 保育不礙發展
至於保育更不是官員們所能理解的,無論對皇后碼頭的示威者或是重建區的商戶而言,保育不在於一座建築物,而在於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事物。官員們奢談保育之餘卻從來不去認識保育人士認為有價值的事物。建築物主要讓人使用而不是讓人欣賞,保育的最深刻意義在於,使用建築物的人所留下的印記和各種生活痕可以完整保留,以供後來者參照。保育其實是跨代的溝通,保育因而並不妨礙發展。發展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大興土木搞基建是最低層次的發展;當涉及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時,前人的生活經驗十分珍貴,因此要保育。平衡發展和保育的說法假定保育妨礙發展,是時候擴視野,改變思維模式。只要弄清為誰發展、為誰保育,發展和保育不但可以並行不悖,而且相輔相成。深水的商戶在區內經營數十載,不但對深水的發展貢獻良多,而且為香港社會建立起和諧的社區。即使深水要配合政府某種宏偉的發展藍圖而要重新發展,亦應視察在區內貢獻良多的小商戶的生活模式,在發展和保育並行不悖的原則下,保留小商戶數十年經營得來的各種事物和風土人情,將保育變成發展的資源。不過政府官員並不曉得發展和保育並行不悖的道理,只能透過漫長的社會運動改變官老爺們的守舊思維!市區重建的手臂像八爪魚的爪一樣四處伸展,繼灣仔和深水之後,官塘和上環的小商戶將同樣面臨被迫離開生活多年的社區。政府如未能盡早學曉發展和保育並行不悖的道理,社會運動的行列只會愈來愈壯大!
[文/馬國明]

柴子文寫龍應台。香港隱沒的價值。

龍應台在書展講座談香港隱沒的價值
Posted by blog admin under 城市規劃 , 文化
[2] Comments
文:柴子文

在民間歷史尋找香港未來

龍應台帶讀者打開香港塵封已久的抽屜,在街巷之間發現被遺忘的街市史、粥麵史、爺爺奶奶的口述歷史……民間歷史的興起是公民社會的標誌,香港的未來,也藏在現仍被塵封的歷史記憶中。

就在皇后碼頭被拆的當口,華文世界著名公共知識分子龍應台在香港會展中心憂心地跟香港市民解釋:文化保育為什麼與經濟發展並不衝突,有眼光的政府為什麼應該尊重民眾的集體記憶,香港為什麼必須保存嘉咸街才能真正具備迷人的魅力。

七月,炎熱並沒擋住人們趕往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除了香港本地的愛書人、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參展商、出版人、自由行旅客、媒體記者。因為兩岸四地的地緣和人緣優勢,香港書展舉辦十八屆,已逐漸成為香港乃至亞洲一個文化標點。

七月十八日開始,亞洲週刊和香港貿易發展局聯合主辦「名作家講座系列」。第一天開場由龍應台擔綱,演講題目為《香港十個沒打開的抽屜》。兩小時的緊湊時間裏,她為滿座的讀者上了一堂優質公民的通識課,講述當下社會議題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公民社會該有的行動邏輯。

來聽講的人群中,既有龍應台的「粉絲」們,更有很多年輕的本地學生、文化界名人、議員,甚至還有八旬老翁慕名前來聽講。與四年前在香港第一次演講相比,龍應台注意到聽眾年齡結構年輕化、本地聽講人數增加,這些讓她欣喜,因為在她看來,香港公民社會的演進與成熟,只有依靠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具有「我是香港人」、「香港是我家」的意識,才能擺脫殖民影響,真正關心、積極介入本地議題。這一變化也真實反映在近年來香港民間團體保衛灣仔街市、反對西九龍項目等多次社會運動中。

龍應台的演講,充分借助影像的力量。演講前播放的香港電台製作的紀錄片《想一想香港:龍應台篇》裏,龍應台以擔任三年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的經驗、獨立知識分子的批判眼光審視香港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帶著這些問題,龍應台在演講時用大量幻燈圖片展現香港草根、老巷的迷人魅力。

維基百科這樣介紹嘉咸街:「在香港中環,它南起中環蘇豪區的士丹頓街,經荷李活道中段之後,落傾路見結志街開始,就是街市區景色。街上沿途有不少街邊賣濕貨的小商販,包括賣鮮魚蝦蟹的、糧油雜貨、雞鴨鵝、蛋、菜、瓜、生果、豬牛羊肉,有新鮮的,也有凍肉。」

幻燈片所展示的也正是這些香港人日日所見、平常不過的街市景象,可龍應台深入細緻的講解讓在場的聽眾明白,換種眼光看,小巷子裏的各色行人、肉舖檔邊的賣肉人、掛著整隻雞鴨的燒臘店也可以煥發光彩,成為香港無可替代的財富。短短的嘉咸街,龍應台發現了豐富多元的空間——摩登的咖啡館,極為前衛的畫廊、迷人的古董店、非常國際化的飲食,而同時又有繽紛的水果攤,老店主仍沿用著蘋果的老譯名——蛇果;又有草根市井味十足的傳統市場。一幢兩層唐樓民居,上層是居所,下層卻已裝修成有品味的小店。兩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拼在一起,帶來個性強烈的景觀。簡簡單單一條街,有講不完的故事,讓香港變得生動、立體、有個性。

但是今年二月,市區重建局宣布重建嘉咸街。嘉咸街及鄰近街道的三十七幢舊樓即將被夷平,重建起四幢高樓,計劃一啓動,街市裏這些動人的景象就將瞬間消失。

但改造完全可以是另外一副樣子,龍應台以台北經驗娓娓道來:可以把它的地下水渠、供電系統、消防設施改善,保留居民生活的「肌理」及人們相鄰為睦的生活方式,同時令居民生活更舒適。「城市因為保持著原來的生活方式及面貌,所以它的魅力才真正的被保存下來」,如果香港拆掉這些舊房子、全都蓋上高樓大廈,龍應台說,「那真的是個死胡同的香港」。

香港不應變成死胡同

因此,香港聽眾並非在聽一個與自己無關的輕鬆故事。正如龍應台所說,「每一個火藥味十足的公共議題都無一例外充滿地產發展與文化保育的角力。長久以來,象徵著『經濟』、『致富』、『效率』、『全球化』的『中環價值』成為香港的主流價值,而這單一的商業邏輯淹沒了深水埗、元朗、老街、屋村居民的聲音,淹沒了本地藝術家的創新,造成文化價值的嚴重缺位」。

龍應台更以感性的語調反問:「你試想外地人到香港後,發現這裏的商場建築都是一樣的、商店是一樣的、氣氛也是一樣的,他們會感到興奮嗎?他們會感到香港是有魅力的嗎?No! It’s so boring! 然後,你還要將嘉咸街變成另一個酒店商場,我想說:Please! Save Hong Kong! 周星馳的《功夫》以九龍城寨作為想像背景,你可以想像,假如九龍城寨沒有被拆掉,而是把它的基礎設施改善,人的生活馬上變好,它可以是一個多麼有魅力的地點。」

以文化價值、城市個性的眼光去重新看一看,香港其實何止只有十個沒打開的抽屜。香港的民間有很多未被整理的歷史,每一部歷史都是一個抽屜。在歐美、日本,哪怕是很小的社區、很小的村子,都會有市民自己成立的「文史工作室」或「歷史同好協會」,其價值在於讓很草根的人都知道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
在香港,混雜、多元的香港底層社會理應有自己的市場史;嘉咸街過去是擺花街,可以有擺花街史,薄扶林村可以有薄扶林村史;還可以有藝術史、咖啡館史,甚至香港粥麵史、燒臘史、招牌史,可以有香港潮州人史、上海人史、巴斯人史等少數族群史,乃至有我的家族史、我的爺爺奶奶的口述歷史……「對於史的認識就是共同記憶。有史有記憶,就意味著有未來。」

如何解釋這些抽屜沒有被打開,進入公眾的視野?龍應台認為:「在一個政府大、民間小的社會裏,歷史都是官方史;只有在公民社會發展成熟時,從草根出來的歷史才會像雨後春筍般長出來。草根歷史的多與少,已經透露了一個城市的民間有多大。」

香港政府裏其實也有不少有改革思維的人,他們對文化保存是有意願的,「只不過現時政府結構上仍有一個致命傷——一直沒有一個專責文化發展的機構,令文化保育無法躍升到政府政策考量中較重要的地位。所以,文化保育同時又是管治和政治問題」。

雖然如此,龍應台肯定香港公民社會的迅速成長令人刮目相看。最近皇后碼頭的保衛戰彰顯了這種民間自覺力量近年的迅速崛起。民間與政府的角力不僅讓公眾對文化保育有了更多的認知,也讓政府官員感受到更多來自民意的壓力。

在問答時,龍應台給香港的年輕人一個建議,雖然她一直強調香港人要多關懷本土,甚至要以香港作優先,但同時,不相違背的,年輕一代也需要深入了解中國大陸,甚至加入他們的討論當中,而非自外於中國,以便能吸收他們的文化養份,同時以香港經驗給予中國更大的養份。

龍應台認為,如果香港人更關心大陸及台灣正在發生的事情,香港身處有利位置、獨特的角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如協助兩岸增加溝通
。■(蘇顯霆對本文亦有貢獻)

馬家輝。醉裏挑燈看劍。

讓溫總理替我們做一點「國民教育」/文﹕馬家輝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8日
【明報專訊】溫家寶總理第三度回信給香港學生,這一次,隨函「加碼」,慨送題詩,暖筆濃墨,在紙上寫下黃遵憲名句,「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會不會有點苦呀,溫先生?說不定有學生忍不住在心裏暗問。
杜鵑啼血的神話,建基於死亡之上,若主角不死,便不會化鳥悲鳴,哀哀提醒皇帝以民為貴;精衛填海的想像,同樣以死亡為大前提,若主角不亡,則不會決絕銜石,苦苦把汪洋變成平地。 十五六歲的學生本該有如朝氣勃勃的早陽,前途似錦,青春燦爛,何苦過早嗅聞死亡氣息?即使溫先生之意欲在勵志,中國古代足以鼓動報國救世的好詩尚有不少,何苦偏偏選擇這首?
也幸好溫總理於4年前訪港早已公開吟誦此詩,否則必有異議之士予以惡搞,曲解國家領導人其實是在借詩暗諷。
異議之士可能會說,看啊,杜鵑之所以啼血是因為嫌棄皇帝施政無方,溫總理這是在抱怨曾蔭權做得不夠好,而溫總理之所以抱怨,理由是他認為特區政府在皇后和天星事件上表現過於軟弱,竟讓「刁民」非法佔地鬧事,欠缺精衛之志,未能盡速把維港填平,阻礙了中環價值的無限擴充。溫家寶其實是在公開調侃曾蔭權。
但若有心,當然亦可以把這兩句詩倒過來做另一個角度的曲解。
杜鵑啼血,在於痛恨皇帝獨裁,故日日夜夜在皇帝耳邊飛繞叫喚「民為貴! 民為貴!」,溫總理這是在督促曾蔭權實踐其「5年內徹底解決普選問題」的競選承諾,別再忽略香港人的權利訴求。精衛填海,表面看是指傳說中的銜石悲劇,骨子裏卻可能是借「漢奸」汪精衛之名警告特區政府別濫填海,因為中央在「十一五規劃」裏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而維港也者,正是香港百年珍貴寶藏,全民共享,不應蹂躪,曾蔭權以發展為名移山封海,等於跟歷史對抗、與生態為敵,更完全違反了中央意旨,其罪不遜於戰時奸逆。溫家寶其實是在公開責備曾蔭權。
兩個角度,皆可延伸出對特區政府的不利解釋,眼眶常泛淚光的溫先生確夠幽默。
中國年輕人向來本就難以活得輕鬆自在。中國詩詞,美則美矣,精則精矣,但十居其九憂國感懷,年輕人自幼在課堂上讀之誦之,心情難免滲透點點滴滴的沉重。你幾歲讀《月夜吟》?這麼美的一首詩,宛宛溫情,琅琅上口,是世世代代許多中國孩子所接觸的第一首詩,然而若真要懂得欣賞此詩之美,孩子們必須先把「心理年齡」作出一番彈性調整,想像自己是遠遊之人,甚至是個遠遊的老人,有鄉歸不得,靜夜抬頭,驚見明月,俯首默念,遙思故鄉,小小的心靈承載了重重的離愁,隱隱中,中國人被培育出自虐式的「距離美感」。
忘記了是在中三抑或中四的時候,課堂上,我和同學要讀要考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我是喜歡的,「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何等氣魄,何等威風,正正符合了青春期少年的飛揚神采。然而,到了末句,簡簡單單的5個字,「可憐白髮生」,雖是文學藝術魅力之所在,由高亢突轉蒼涼,對比強烈,牽動了讀者的千愁萬緒,但卻也把少年人推進了年齡的懸崖深谷,彷彿迫使年輕的讀者於一秒之間衰落、老去,當你奮起,必有一股力量把你壓下,這股力量,或可稱為「時間美感」。
詩詞以外,文章亦然。中一學生多年以來皆須研讀《楊修之死》的教學課文,12歲的小腦袋和小眼睛,本該是天不怕、地不怕,「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但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領下,卻須透過精妙無比的漢文字句,看一位才華橫溢的中國文人在1800年前的中國社會如何因為過於聰明而招妒、惹嫉,終而一命嗚呼、命喪黃泉。三國歷史有太多精彩的、激動人心的演義傳奇了,出版社和教育機關哪都不選,偏偏選上楊修作為示範教材,箇中不無深層的集體潛意識作用,楊修何幸,知名度以倍數暴升;孩子何辜,小小年紀即要學懂「槍打出頭鳥」的養晦處世哲學。
也唯有在這種集體潛意識的觀照下,我們才有辦法理解為什麼特區傳媒會如此炒作9歲男童入讀大學的教育新聞。沈詩鈞有此能耐和有此信心,浸會大學又有此包容和有此支持,兩相謀合,份屬好事,但綜觀報刊和電子媒體的廣泛報道,大多把此好事放置在一個「危機挑戰」的框架內呈現處理,無論是記者或所謂時事評論員,大多對其選擇投以不信任的取態,或擔心他沒法適應校園生活,或不忍他失去身邊同齡玩伴,甚至有人急不及待搬出《傷仲永》或「小時了了」之類古文古訓來表達對這神童的憂慮關注,而其中,當然又隱含對於大學能否把神童教好的淡淡懷疑。好事至此,自覺或不自覺地,被掛上了一個非常沉重的尾巴。
苦啊,做中國人。溫家寶總理的題詩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引子,讓中學老師能夠聊作「國民教育」,引領學生探索中國人的眼淚為什麼總是多總是濫。而最理想的是,請老師們切勿忘記也談談黃遵憲的政治思想,他曾對梁啟超感慨「太平世必在民主國」,他支持過君主立憲,也期盼過共和政體,總之,他是政治改革派,他相信民主,就這點而言,溫先生恐怕不算是他的忠實粉絲了。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小神鹿”今晨跑到天安門廣場

快訊:“小神鹿”今晨跑到天安門廣場 觀看升國旗儀式
中新海南網八月二十八日電(彭小雲)“淩晨三點出發,四點五十跑到天安門廣場,五點二十看升國旗儀式。”記者今天早上七點連線到張惠敏父親張建明時,他和惠敏正在去報名參加北京馬拉松比賽的路上,“惠敏很激動,國旗升起來的時候,她一直高興地笑。”
張建明介紹說,四點五十趕到天安門廣場時,那裏已經有很多遊客,惠敏就坐在哥哥脖子上看升旗。升旗完了之後,惠敏在天安門和紀念塔前拍照留念。“她還興奮地在天安門廣場上跑了半圈,因為廣場不能聚集太多人群,所以我們加上幾十個記者停留了半小時就離開了。”
至於橫幅簽名,張解釋說,有規定廣場不能長時間聚集眾多人群,因此簽名活動不能按計劃進行,“我們會在北京街頭讓過往行人簽名。”
“本來計畫今天中午以後體檢,但因為惠敏跑步前喝了一些牛奶,怕影響體檢結果,所以我們決定把體檢推遲到明天。”張建明說,“看完升國旗,我們就直奔北京馬拉松比賽報名點,然後想辦法通過他們得到奧組委聯繫方式,爭取將萬人簽名長絹交給奧組委。”
海南八歲女孩張惠敏,今年七月三日從海南三亞起跑,已於今天早上到達本次長跑最後一站—北京天安門,成功完成整個長跑,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七個省市,全程三千五百五十八公里,歷時八週五十六天。

8/27/2007

龍口粉絲:獨立宣言。偉大的鮑布.迪倫。

K,
啊,終于找回了因為去西安而失去的日子,關于龍老師。
老師來自兩個兒子的困擾、檢討,教小女子對“前途”感到很忐忑啊。
今晨,小女子醒來,肥仔已出門,留了張字條在餐桌,告知“我找同學玩去了,中午不回來午餐,會聯系你。”字里行間,淡定得一塌糊涂,反正不像十三歲的“未成年人”(某日,小女子喚:兩個小伙子,開飯了。肥仔,就笑問:我有那么老麼?哎呀,小女子就問:怎么稱呼您?兒童,太小;少年,也小;青年,太老。莫非,就呼“未成年人”?律師MAYBOY打趣:未成年人,就要被“監護”,所謂監護,不只是愛護,還有監督啊。比如,就不能自動消失去約會。肥仔:呃。那么,還是叫“肥仔。肥仔。肥仔。”哈哈,給繞進去了,不知道,誰。)
小女子,對男孩子到底怎樣長成,實在是好奇得很;如今,就加上龍老師式樣的,莫名的擔心,還有,委屈。問Mayboy,他就說:都那樣兒。哪樣呢?
我看,龍老師,也沒弄明白。

我 們 要 自 己 出 去

龍應台給長子的信
獨立宣言
安德烈:
你昨天的話是這麼說的:「MM,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安德烈,那一刻,簡直就像經典電影裡的鏡頭,身為兒子的向母親做斬釘截鐵的獨立宣言,那飾演母親的,要不然就氣得全身發抖「刷」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兒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後憤而奪門離去,要不然,母親愕然,然後眼淚潸潸而下,本來威武莊嚴的母儀突然垮了,慘兮兮地哭。

  我也沒辦法應付這局面,安德烈,譬如你站在沙灘上,突然一個浪頭,天一樣高,眼睜睜看著它撲下來,你其實不知道躲到哪裡去,反正趴著躺著都會被擊倒。

  你所不明白的是,你的獨立宣言,不僅只是美國對英國的獨立宣言,那畢竟是同一個文化內部的格鬥;你的獨立宣言──不知怎麼我想到一個不倫不類的比喻──是奈及利亞向法國宣布獨立,是古巴向西班牙挑戰,是甘地向英國說「不」。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數的亞洲母親是怎麼對待她們的兒女的。

  你記不得你香港的數學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談妥要來上班之前,還說要打電話回北京問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記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結束之後還打電話問她媽准不准許她搭計程車回家,結果電話裡的媽說計程車危險,她必須搭公車。你記不記得大二的阿芬?拿著暑期創意營的選課單,說傷腦筋,不知道她媽會不會同意她選她真正想要的課程。

  這些,都是典型的鏡頭;我不是這樣的母親。

  但是同時,我也看見二十一歲的女兒跟母親手挽著手親密地逛街,看見十八歲的兒子很「乖」地坐在母親身邊陪著母親訪友,跟母親有說有笑。

  老實說,安德烈,我好羨慕啊。

  但是,我不敢企求,因為,我也覺得,剛成年的人跟母親太親近、太「乖」,恐怕代表著他本身的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我渴望和你們保持兒時的親密,但是又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典型的亞洲母親了,而且還一直認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給我的「課」。

  他幾歲?

  菲力普和我在香港生活了兩年,從他的十四歲到十六歲。他對我和朋友們的談話議題興趣很濃。譬如和中國來的記者談中國問題,或者和美國記者談國際局勢,十五歲的他都會很專注地傾聽、提問,也談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一群朋友剛離開,他說,「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你的華人朋友的特徵?」

  我說沒有。

  他說,「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麼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嗄?

  我其實沒聽懂他的意思,但是我們接著做了一次實驗。就是觀察下一次朋友來的時候所做的舉動。結果是這樣的:

  教授甲進來,我介紹:「這是中文系甲教授,這是我的兒子菲力普。」

  他們握手。然後甲教授對著我問:「好俊的孩子。他會說中文嗎?」

  我說,「會,說得不錯。」

  甲教授問,「他幾歲?」眼睛看著我。

  我說,「十五。」

  甲教授說,「他讀幾年級呢?」眼睛看著我。

  我說,「你問他吧。」甲教授這才轉過去看菲力普。但是沒說幾句,又轉回來了,「他懂幾國語言啊?」

  菲力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著我。

  這個實驗發生了之後,我也變敏感了。記不記得,你剛到香港時生病了,我陪你去看醫生。我們兩人一起進去,你坐在醫生對面,我一旁站著。醫生看了你一眼,然後抬頭問我:「他哪裡不舒服?」我趕忙說,「請你問他。」

  那時,你二十歲。

  十六歲的菲力普,在我們做過多次的實驗後,曾經下過這樣的觀察歸納,他說:「媽,我覺得,差別在於,歐洲人是看年齡的,譬如在德國學校裡,你只要滿十四歲了,老師便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份,不管你幾歲,只要你站在你媽或爸身邊,你就是『小孩』,你就沒有身分,沒有聲音,不是他講話的對象。所以他才會眼睛盯著你的媽或爸發問,由『大人』來為你代言。」
  菲力普做這歸納的時候,安德烈,我這有名的社會觀察家,真的傻了。

  此後,即使站在朋友身邊的孩子只有醬油瓶子那麼高,我也會彎下腰去和他說話。

  要不要上廁所?

  菲力普給我另一次「震撼課」,是在墾丁。我們一大幫人,包括奶奶舅舅表弟表妹們,幾輛車到了墾丁海岸。大家坐在涼風習習的海岸咖啡座看海。過了一陣子,我聽見一旁舅媽問她讀大學的女兒咪咪,「要不要上廁所?」我也想去洗手間,起身時問菲力普:「要不要上廁所?」

  你老弟從一本英文雜誌裡抬眼看我,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來問?」

  喔,又來了。我不理他,逕自去了。回來之後,他還不放過我,他說,「媽,咪咪二十歲了,為什麼她媽還要問她上不上廁所?」

  嗄?

  「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我開始想,好,如果我是和詩人楊澤、歷史學者朱學勤、副刊主編馬家輝、小說家王安憶一起來到海岸喝咖啡,當我要去上廁所時,會不會順便問他們:「楊澤,朱學勤,馬家輝,王安憶,你要不要上廁所?」(關關:哈哈哈。要是我,就問!也是一種文化考察啊,關于海濱咖啡館的“廁所”文化。有一次,在菲律賓的巴拉望,一家“Bare foot sea food”餐廳,同行的兩位老哥,從洗手間回來,興奮莫名,一直互相比劃著,嘲笑對方的功夫。據說,就和其間的一幅壁畫有關。可惜,小女子,不能同去,只能意會,至今對那到底是怎樣的壁畫,還猜想不已吶。呵呵。“同去,同去”,阿Q說。)

  菲力普看著我陰晴不定的表情,說,「怎樣?」

  我很不甘願地回答說,「不會。」

  他就乘勝追擊,「好,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你是怕我尿在褲子裡嗎?」(關關: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對肥仔說:男孩子,別那么較勁。不然,以后你的女朋友會不喜歡。他就:呃。)  

價值拔河

  我們之間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僅只是兩代之間的,更多的,可能是兩種文化之間的

  我常常覺得你們兄弟倆在和我做智力對決,價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來到家中,我看見你直接就坐下來準備上課;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說,「安德烈,雖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幾歲,你還是要有一定的禮節:給他奉上一杯茶水,請他先坐。他離開時,要送客送到電梯口。」你顯然覺得太多禮,但你還是做了。

  我也記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陳婉瑩教授來到家中,你看她進來,對她說了聲「嗨」,還是坐在椅子上讀報。我說,「不行,再熟她都還是你的教授,在中國的禮儀裡,你要站起來。」你也接受了。

  我們之間,有很多價值的交流,更何況,德國的傳統禮節不見得比中國的少,歐洲社會對親子關係的重視,不見得比亞洲人輕,對吧?

  可是昨天發生的事情,還是讓我難以消化,隔了一夜還覺得鬱結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來做暑期實習,我也興高彩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來。一個做母親的快樂想像:母子三人共處一室,在上海生活一個月,多幸福。讓我來引導你們認識中國,多愉快。

  我怎麼會想到,你們的快樂想像和我的剛好相反。(關關:是啊,是啊。女子,沒有這些大大小小臭男人讓人操心,就是不爽。我們,不是弱者麼?為什么,還是我們操心多?里里外外的。)

  你說,「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為何又要和媽住一起?而且,難道以後我到某一個城市去工作了,做媽的都要跟著嗎?」

  十八歲的菲力普,剛從德國降落,天真的眼睛長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軀上,認真地說,「我不要你牽著我的手去認識中國──因為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裡能這樣。我要自己去發現中國。」

  我聽見自己可憐巴巴的聲音說,「難道,連一個週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島?蘇州?杭州?」你們眼睛都不眨一下,異口同聲說,「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裡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昨晚,我一個人去散步。從梧桐樹夾道的興國路一直走到淮海中路,月亮黃澄澄的,很濃,梧桐的闊葉,很美。我足足走了一個小時,然後叫車到你倆麗園路的住處,看見你們自己洗好的衣服襪子凌亂地散在沙發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幫你們清理家裡。」

  在沈沈的夜色裡,菲力普送我到大馬路上搭車。他忍受我一個深深的擁抱,然後大踏步走到馬路的對岸。

  MM

  兒子回覆龍應台的信

  偉大的鮑布.迪倫

  親愛的MM,

  別失落啦。晚上一起出去晚餐如何?下面是美國有名的音樂製作人描寫他跟鮑布.迪倫和迪倫的媽一起晚餐的鏡頭:

  跟迪倫和他媽坐在一起,我嚇一跳:詩人迪倫變成一個小乖。

  「你不在吃,小鮑比。」他媽說。「拜託,媽,你讓我很尷尬。」「我看你午飯就沒吃,你瘦得皮包骨了。」

  「我在吃啊,媽,我在吃。」

  「你還沒謝謝製作人請我們吃晚餐。」

  「謝謝。」

  「嘴裡有東西怎麼講話,他根本聽不懂你說什麼。」

  「他聽懂啦,」迪倫有點帶刺地回答。

  「別不乖,小鮑比。」(關關:哈哈哈,“別不乖!”繳械吧。一比一平。)
  MM,你覺得好過點了吧?

  安德烈

a link.關于漂書

“小神鹿”“坐”上長城。心中有夢。

中新社海口八月二十七日電 海南“小神鹿”今天“坐”上長城 完成晉京最大心願
作者:彭小雲
“爸爸,月亮好美,我想坐到月亮上去。”
“傻孩子,你能坐到長城上就不錯啦。”
“好,我一定要坐到長城上去!”
令張建明沒有想到的是,一年前與女兒的戲言竟成了現實。今天下午兩點,記者連線到八歲海南“小神鹿”張惠敏時,她興奮地說:“長城好美啊,我最喜歡長城上一個大牌子寫的一句話‘同一世界,同一夢想’,因為我也有夢想,我的夢想就是拿到奧運會冠軍!” 今天早上七點整,張惠敏、 父親、 哥哥、361°工作人員及數十名記者坐車前往八達嶺長城,九點左右到達八達嶺入口。“因為昨天下了一場雨,所以今天空氣清新,天氣特別好,”張惠敏的父親張建明在電話連線中說,“惠敏一下車就高興得不得了,一路‘狂’奔向長城,我們在後面追得氣喘吁吁,可還是沒追上。”
八達嶺長城地勢險峻,相鄰烽火臺之間坡度極大,忽高忽低。但張建明說,惠敏像極了她的綽號“小猴子”,小巧的身子靈活地穿梭于崎嶇的長城和如織的遊客之間。也許因為最近“人氣”太高,不少遊客認出了眼前這個瘦小黝黑的小女孩,紛紛與之合影。
惠敏對體育很敏感,她發現兩個外國遊客胸前戴著金牌,就擠在他們中間想照相,”張建明說,“外國遊客一開始覺得很奇怪,同行一個記者用英語詢問才知道他們剛參加完自行車比賽,當得知惠敏奧運長跑的事情後,他們都豎起大拇指,其中一人還單獨抱起惠敏照相,樣子特別親密。”
張父介紹說,他們爬到第二個烽火臺時,看到有很多奇形怪狀的山石景,遊客們穿著古代服裝在石頭前拍照,惠敏就坐在城牆上大聲喊:“太美了!”
快樂時光總是匆匆離去,上午十一點,一行數十人爬到第三個烽火臺後,張建明正準備叫女兒回去,惠敏人小腿快,一溜煙又跑出去二十多米,“好不容易把她拉回來,她就跟我撒嬌,說還沒玩夠,可是時間不早了,還有那麼多記者等著。”張建明在電話中說。
“我還給惠敏買了一個長城紀念牌,上面刻著她的名字和登長城的日期,她可喜歡了,一直戴在脖子上不肯取下來。”張建明告訴記者,中午回來休息了一會,下午三點要去鳳凰衛視錄製訪談節目,北京衛視這幾天都在全程追蹤報導,“剛買回來的《北京青年報》、 《新京報》、 《法制早報》都有關於惠敏的報導。”
至於橫幅簽名,張建明解釋說,考慮到長城上人多路窄,怕造成擁擠出現安全問題,簽名活動就沒有舉行了,“明天到天安門參加升國旗儀式時,簽名活動會照常舉行,我們會盡力把萬人簽名橫幅交給奧組委,這樣就更有意義了。”
海南八歲女孩張惠敏,今年七月三日從海南三亞起跑,將于明天早上五點左右到達本次長跑最後一站—北京天安門,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七個省市,全程三千五百五十八公里,歷時八週五十六天。(完)海南分社彭小雲 採訪 關向東簽發

喜歡數學的沈詩鈞。幸福。

恭喜沈詩鈞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九歲男童讀大學,記者會上說,我就是喜歡數學,我就是想學數學,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心一意,義無反顧,赴湯蹈火,誓向數學這個玄妙的領域進軍。

多麼專一,多麼快樂。

旁人紛紛替他擔心。會否不適應校園生活?會否欠缺同齡玩伴?會否失去純真童年?諸如此類。

恐怕都是過慮了,善意或八卦地。

其實我們連羨慕都來不及。學習之美妙,以至於生命之美妙,莫過於認清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然後一頭埋進去,像要從地面發掘到地心般,把精神和精力集中到一個針尖之上,並努力在針尖上尋找天使。專注的美好,投入的美好,這是個人的小宇宙,這才是真實和藝術,在此以外的世界都只是幻像或「技術」。擁抱自己的小宇宙,你便處身於天堂。

既然男童被稱為「天才」,他的宇宙便不是我們所能輕易懂得。在他的視野裏,數字符號有如漆黑天幕上的日月星晨,看見它們,他的嘴角可能會不自覺地微笑,它們便是他的玩伴,沒有人比得上它們的閃亮。男童當然可以也喜歡跟同齡孩子玩大富翁,但這應該不是他的熱愛,生命苦短,當你知道熱愛的位置而又能力可及,便沒理由讓其他事情成為你的牽絆。

更何,咳,所謂小學同齡玩伴、所謂大學校園生活,在香港這個小江湖裏,能夠精彩得到哪裏呢;且何,嘿,其他經歷了所謂「正常成長階段」的年輕人,在香港這個高壓社會,又能夠快樂得到哪裏呢。

阿根廷作家曼古埃爾曾經自述童年經驗,他四歲開始閱讀,「我最喜愛的閱讀場所是房間的地板,趴在地上,雙腳在一張椅子之下。之後,半夜三更時,在半夢半醒的朦朧狀態中,我的變成最安全、最幽靜的閱讀場所。我不記得曾經感覺孤獨,事實上,在寥寥幾次和其他小孩碰面的場合中,我發覺他們的遊戲及談話不及我所讀之書中的冒險和對白有趣」。

恭喜沈詩鈞。他的「同齡玩伴」是古往今來的數學家。在其他大學生一邊走路一邊低頭猛按手上的NDS遊戲機,雙目發呆,嘴唇微張,只欠沒流口水的時候,沈詩鈞正在享玩手裏的日月星晨,他的數字,他的符號,他的美麗宇宙。真是幸福的孩子。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馬家輝 makafai.blogspot.com]

社區文學與社區營造

社區文學與社區營造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由較早時灣仔利東街的重建、藍屋的保育、天星、皇后事件以至廟街和波鞋街即將面臨的遷拆或重建,社區保育和本土文化的相關討論方興未艾,在不同形式的事件抗爭或討論之間,另一相對靜態的社區口述歷史、訪談、記錄和創作正默默進行。相對於即時的事件,記錄和書寫地方的意義何在?在香港寫作的人(不一定使用「作家」這用語)當然可以寫中國以至全球,但當他選擇寫香港、寫社區,不單純是一種景觀人事的記載,其特定的意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對應點,在香港文學史中尤其如此。
其實鄰近地區如日本和台灣同樣經歷一段城市化時期之後的舊區規劃,其經驗值得借鏡,在最近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簡體字本的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鄉——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一書中(台灣中文版為《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相近而有別於西方的「community planning」,譯者仔細考量後譯為「社區營造」,有別於方案式的「規劃」而加入氣氛營造的意涵,一種透過由居民參與設計,重視也認識地區與情志的關係的「社區營造」,不推倒舊物卻讓既有的本土文化資源再活化而新生,由此讓人文聚落重新流動而達至居民與政府的「雙贏」。
這樣的借鏡或轉化,在香港來說不免衍生更多經濟上的考慮,但舊區重建與一般地產生意的分別,相信在於背後對人文理念的要求更高,其建基於歷史和本土文化資源的力量為無法忽略,倒土機式的思維時代應已過去。社區價值除了一般的討論,也許相關的文學省察可助我們回頭再思價值的問題,尤其是舊區的意涵,香港式的舊區重建往往等於破壞,但舊區不應只是一堆殘舊的物件和賠償數字,社區文學正一再提出文化資源的保存和人文理念流動的方式。
強調人物的重要
差不多一年前,我出席藍屋保育論壇後,寫了一篇〈社區保育與社區文學〉,提出社區文學之名,舉了些例子說明社區文學的呈現方式,這一年來,社區保育已和社會運動結合,文學在提供本土文化資源以外,透過呈現作出反思,記錄事件也轉化和創造情志,作為公共事件中的有機力量,小說作品則以故事的方式評說現實,特別強調人物感情在「事件」中的重要性,一再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掙扎也有理想的人們居住的地方,不是積木般可以拆解或移植的檔案。
周淑屏也許是近年最積極和自覺地進行社區文學的創作者,由2001年的《彌敦道兩岸》、02年的《我在唐樓發現了情》和《君住廟街頭妾住廟街尾》,到05年的《街市戀曲》和06年的《大牌檔.當舖.涼茶舖》,小說中的地區有時只是愛情故事的背景,有時也看到比較自覺和清晰的社區呈現。
《君住廟街頭妾住廟街尾》透過訪談和資料蒐集,寫廟街歌壇半真實半虛構的人物,記者作為小說的敘述者,同時也是小說中的角色,透過訪問呈現粵曲歌壇的「口述歷史」,由戰前的石塘嘴談到80年代廟街的全盛時期,穿插記者訪尋的經過,敘述同時也沉出一段歌壇中人的情感故事,隔別多年的二人原來一直分別居於相近的玉器街和廟街,卻至死未能相遇。小說中的社區佈滿歷史的塵埃,營造情志卻同時帶來情志的阻隔。
前輩作家海辛寫過多篇地方小說,1994年的《廟街兩妙族》同樣是有關廟街的愛情故事,但無論在人物和地方描述上都更細緻,兩組敘述模式,一組故事寫及現已消失的油麻地避風塘以至眾坊街碼頭、旺角登打士街碼頭邊的駁船小艇等景觀背景下的愛情故事,另一組章節穿越時空上溯戰前故事,然後兩組時空原不相干的故事巧妙地重新連繫,使斷裂的社區歷史有了新的連續意義。
魏根民《廟街》也談論較多中年舊情,閱讀時如聽60年代印第安兄弟組合Los Indios Tabajaras的Always in My Heart,不下於看一齣《阿飛正傳》。小說敘述出一個疲倦而襤褸的廟街,由榕樹頭至眾坊街至文明里,廟街人物長歷史的皺紋,細節的寫實在呈現以外,藏更大的殘忍和狠心,真象大多時候不堪呈現。
廟街的理想親情愛情
3部小說(又或其他廟街電影又何嘗不是)故事中的廟街都充滿失落的理想、痛苦的愛情以及離散的親情,廟街的歷史在小說和電影中,很特殊地少見一般通俗懷舊的美化,卻有更多不堪呈現的真實。
詩歌在故事以外提取片段作另一種呈現,智瘋寫於1995年的〈星期五廟街,凌晨時份〉,以廟街為一種語言,細寫它的破碎和不完整,更同時指出其破碎不一定由自身使然,也源於不完整的呈現。作者具高度的自省,經過觀察仍不以為已掌握現象,詩到最終仍然尋索呈現的方法。舊社區的殘舊或新奇,關鍵有時不在於表象本身,而在於觀察者的態度和理念,包括他的對等關注還是遊客獵奇,廖偉棠〈查理穿過廟街〉告訴我們觀察者塑造事物的觀念,亦可以回頭被事物塑造出新的觀察﹕「我們沿廟街一直往前,走到盡頭折回來,/我才知道我們不是在兜圈子。也不是兜售/自己破舊的記憶。」在這詩歌,作者不單是觀察者,也接受地方的觀念並作出回應。
以社區為對象的記錄或創作,其實一直都是重要的文學生產模式,有時屬於個人遇然的觀察,有時因應時代因素而作集體性記述;在後者而言,書寫空間作為一種集體反應,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對應點。對空間的書寫本身可作為符號,這符號所盛載的意涵有時負面、有時焦慮、有時熱烈,種種因應時代衝擊而作出的回應,或隱或顯,都可說是一種「集體空間書寫」的現象,因應近代史的變幻,在不同國家或城市的文學史都可找到相關例子,在近50年香港文學史中,至少可概略地整理出4次具回應時代意義的集體書寫。相對上世紀50年代的政治對壘、70年代的本土認同和90年代的消失危機,2000年代對應的是全球化、發展和市場需求所引致的「去本土」現象,具體作品包括西西《照相館》、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潘國靈《我城零五》以至一休的戲劇《搬!搬!搬!》和《飆.櫻桃園》等等諸作。各種本地書寫,不是此刻才突然產生的事物,它承接過去對本地的觀察而有不同的對應點,在2000年代的前半葉,大多作品對全球化引致的「有機社群解體」只能消極抗衡,可以預見,經過社會更多的反思,2000年代下半葉將有較多質疑的聲音,抗拒無奈和不自主的接受。
社區文學屬公共書寫
社區文學也是一種公共書寫,而在媒體常見的對公共事件的呈現,除了新聞紀錄,就是以評論為主,創作的表達如小說或戲劇等都是稍延出現,一方面由於後者需要較長時間沉澱,而評論一般也比創作易於鑑別,什麼是浮誇修辭,什麼是假大空重複的套語,具資歷的讀者一看便知。記錄也有角度上的問題,什麼框架、什麼語境下的記錄都決定了現實的呈現,記錄看似簡單也許比評論困難。但最困難的也許是創作,一方面不易鑑別,也不易被理解,文學人本身的自省也是關鍵,文學對於公共事件而言,也許更無力,然而文學書寫的意義究竟為何?除了個人感興及藝術理念的成就以外,文學還可以思考或表現什麼?相信是有意從事社區文學工作的人,無論是事件記錄、口述歷史、小說或其他形式的創作,在實踐之前無法繞過的問題。
日本學者竹內好透過魯迅文學研究,特別其文學與革命的關係,在二者的矛盾以及文學如何被革命變換色彩的評論中,提出具反思性的看法,我由此想起朱自清在抗戰後期強調集體價值而貶抑個人的文藝主流中,在〈詩的趨勢〉一文特立地提出公共空間中的個人情志,那不是什麼尋求兩者平衡的論調,反而是重新指出文學獨立於革命或公共事件以外的價值。
文學的獨立意義不是指它可以脫離革命和公眾,亦不是從屬於它或平衡地二者等同,而是文學工作者必須正視文學對革命或社會運動和公共事件本身的無力,文學也無法改變或改良社會,無法參與社會運動和公共事件,它始終孤單而無力,文學人必須走過這痛感無力的過程,才得到力量促成具公共意義的文學。沒有事件就沒有文學,但事件本身不是文學,順應事件或作看客亦不是文學,也許文學就是在對於事件感到疏離和無力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
文學工作者有如評論人,有必要站在相對抽離的角度觀察,但不是完全客觀地「審視」現象,文學對描述的對象處於對等位置之餘,更透過觀察的框架和內在語言的轉化、隱喻和沉澱,創造情志及衍生反思和覺醒,在一冷一熱的創造和轉化中、在無力中催生重建觀念和價值的力量。
[文/陳智德]

肥仔換床







k,
周末。累壞了。肥仔長大了,當年喜歡得不得了的小床,怎么也不肯睡了。
這個周末,我們去找床,又收拾孩童房,未料,僅僅十幾歲,肥仔竟然有好大一堆"收藏"了。
清理,原來是人生一路得做的事情啊。
新床收拾好,小女子累壞了,不經意成了那新床的第一眠。"試人新,恨斷筋",肥仔拿這個鬼馬媽媽也沒轍兒。呵呵。
Whether he join the youth,since this time?AH HA.

Paul Potts


一個小人物在選秀中震撼全英國的歌聲
Paul Potts,一個普通的手機銷售員,在選秀中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自卑,甚至連評委都有些看不起他,但當他在音樂響起的兩分鐘裏,卻另在場所有人都為之震撼,甚至連評委都流下了眼淚。
看看這個污穢的世界,縱然是再偉大的人,同樣有被現實的無奈生活和社會埋沒的可能,但是Paul Potts他成功了……

馬家輝。書緣。記憶與失憶。



K,
讀馬先生寫書緣,很親切啊。好像是自己另一個版本的書故事。
小女子的書緣,源于當年下放南京的老父親。每每周末,父親就帶著一雙兒女“進城”,也就是秦淮河夫子廟,看電影,逛舊書攤。
那時,夫子廟的貢院西街,有不少舊書攤,當真可以遇到珍品的。書,大約是文革抄家時,從古都的讀書人家流散出來的吧。之后引領小女子讀戲曲的《六十種曲》,就是那時和父親一起搜到的。
常常,拎著一摞書步行回家,晚上就各捧其書,有時,隔些天父親會來聊聊書里的故事。
想來,那時父親是苦中作樂,不經意就讓小女子遇到了喜歡的“玩具”了。

小女子對版本的感覺,是父親在舊書攤上即席教授的。有時,會看到名家的藏書章、書票。嘿嘿,小女子自己也設計過書票吶。用老式的修甲刀,將涂鴉刻在一塊肥皂上,然后涂上水彩,印在竹紙上,開心得不得了。那時,我們搜回家的書,就會有父親親筆的何年何月何時何地購,然后小女子就大言不慚地印上藏書章,書票。記得,喜歡細細密密的花草圖案,與幼時學的剪紙很接近,對人物就怯得很。不好意思,圖案多是上課分神時,隨手在課本的飛白上涂鴉,所以,小女子讀過的課本,很難潔白如新了。
饕餮成性小女子,對書的“霸道”就這么來的,非得留痕,如今,這習性已經病入膏肓。呵呵。

專門去搜書有獲,與不期而遇“燈火闌珊處”的心心念念,都是愛書人極樂的事。
在南大讀書時,隨著文學評論課,追著新華書店社科新書目,在第一時間前往新街口新華書店“搶書”,好像全南京人都會去搶購似的,傻得真可以。那時,我的好友趙向東,在省新華書店工作,於是小女子就屬于有書訊內線的人吶。古怪的樂趣,是吧。

不知,馬先生是否有過“憤而購書”的經歷?那時,江蘇省新華書店,春秋兩季如大赦般,會有大棚打折書會,那是讀書人的節,小女子常常沉溺期間,不能自拔。憤而購書,是因了魯迅。一次,眼見得《吶喊》、《彷徨》、《朝花夕拾》,折扣到一兩角,堆在那里無人問津。盡管,家中已經有全集,小女子還是憤而購了一摞。回到家,父親與弟弟,竟然也分別購回一摞。哈哈笑,送人。今年,小女子與肥仔“救”三環出版社九二年版《中國歷代經典文庫》,與當年“救”魯迅如出一轍。呵呵。

馬先生寫逛書店與書對眼緣,相信所有愛書人都有通感。“我的書!”是了,就是這個感覺。小女子,對“我的書”,真的會緊緊抱著回家的。然后,廝磨不已,看著就喜歡。誰說“她”個不字,就跟誰急。傻的可以,哈哈哈。

記憶與失憶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6日
【明報專訊】找出一百本書捐獻以支持「漂書行動」,堆放在客廳一角,等待香港電台派人來取,而竟忘了,先替它們拍張留念照片;回家後看見書被搬走,也只是淡然聳肩,哦,沒有了?好吧,沒有了。
忘記拍照或許已有隱喻。或許因為感情不夠,或許因為已無感情,總之是不會過於捨不得。我猜理由之一是近年習慣在網絡買書,每回上網,按按按,click click click,過幾天便會有人送來一大堆書,拆開包裹,看每本書的封面,隱隱然覺得陌生,或許因為買得過於容易,安坐家中,移動滑鼠,隨手按鍵,不像親往書店般在人與書之間投注了額外的感情。
真的啊我幾乎能對以往在書店買回的每一本書都說出一些特別的思慮。哪本書在哪間書店買回,它們當初站在書架上的樣子,看它三秒,抽出來翻翻,想了一下,好,買它,把它帶回家,即使後來沒空讀完或根本沒讀半頁,依然覺得跟它親,它是我親手帶回來的,我對它有「責任」。
有了一些年紀,往事便愈久愈清晰。最近去台北一趟,在老房子內瀏覽大學時代買的書,亦是,記得每一本的出處來源,其中有幾本,例如高希均的《經濟學的世界》和詹宏志的《創意人》,我記得都是在新生南路上的桂冠書店買的,而且記得把手伸進褲袋、把鈔票掏出來時的興奮和肉赤。
對,還有鹿橋那本舊版的《未央歌》,是我在重慶南路的老商務買的。在搭巴士返回台大校園的車程上,緊緊抱它,搖晃,睡了;醒來張眼,看它在懷裏,恍恍惚惚,還以為自己身在抗戰時的西南聯大。
* * *
然而頭腦也愈來愈不靈光了。兩個月前有一天下午想找一段材料,寫的是一位十多歲的女孩子跟父親鬥嘴,父親憤而把家中書架全部推倒,道,自小給你讀這麼多哲學書籍,你卻變得偏執愛辯,這些鬼書,害了你;明明記得在某書某頁讀過,歷歷在目,偏偏記不起書名和作者,坐在書房,抬頭仰望一排排的書架,書本皆似對我裝鬼臉,嘲笑我,調戲我。我急得滿頭大汗。
直至今天我仍記不起材料出處。非常挫敗。
遂決定重新開始撰寫讀書筆記。(關關:?不會吧。重新麼?)天不助,唯有自助,還能怎樣?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杜詩兩首的弦外之音

杜詩兩首的弦外之音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6日
【明報專訊】我在本欄談過,詩詞的微言大義,這次來說弦外之音。後者較前者,難一點領會,因有時涉及背景。現以杜甫詩兩首為例,第一首七絕《贈花卿》,是有背景的,如下﹕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卿」是古代對男士的尊稱。「花」是花定敬,唐代猛將,鎮守錦城(成都),平叛有功,恃功自傲,跋扈不法,目無朝廷,僭奏皇帝才准用的樂曲。「贈」其實是諷刺,詩有貶義。
首句「日紛紛」﹕每日都演奏,繁多而雜亂,很少這樣形容美樂的。次句「半入江風半入雲」﹕沒有人去聽或愛聽,只散入空中。末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那「應」字,實指摘花僭奏「天上」(朝廷)才准用的樂曲。後人有時引用這兩句,來讚美樂曲的美妙,實違反出處的原意。
第二首是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代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錦官城(成都)外的諸葛武侯祠,沒有多少人去過而知其所在,所以詩人要問「何處尋」?「森森」兩字,有冷清的意味。
頷聯的「自」和「空」兩字,進一步彈出弦外之音。只有碧草自看春色,沒有人去欣賞;黃鸛也白白唱出好音,沒有人聆聽。多孤寂啊!頸聯暗指,三顧草廬時,諸葛亮已定下聯吳抗曹的天下大計,但後來卻給劉備破壞了。「兩代」是劉備和劉禪,諸葛亮為他們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毫不計較聯吳抗曹的政策未能貫徹。
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不但是諸葛亮的悲哀,也是杜甫和不少仁人志士報國不遂的悲哀。為「未捷」而下淚,更為身後被冷落的孤寂而下淚。
[司徒華]

8/26/2007

難得動情 Toute une vie.




K,
難得,阿宽,這么動情,這麼決斷,小女子不能不和了。
寫了之后,累極了,餓極了,帶著肥仔出去大餐,他牛扒,我鰻魚,心累,得食補,這個我信。一小杯配餐紅酒,教小女子餐后就“腦癱”了,歪在西餐廳大大的沙發里,著了。肥仔,知道為我蓋上披肩了,恨不得自己快點長大,可以開車載著我回家吶。
******
醒了,就歪著讀讀書,詹宏志的《人生一瞬》。不愿意聽他說,追問過去,是“老去”的表徵。小女子總是一路奔跑,一路回首的,很早就是如此了,於是就覺得,回憶恰恰是总也不肯老,趁著時光還在,把人生重活一遍;趁著還來得及,對錯過選擇的、未發生的“未來”,用心力追回去。
小女子相信,動人的想像,甚至比現實還真實,會在丘腦中刻下深深的溝回。這樣的回憶,未來是來自心靈里的真實,教人終生如浸山野溫泉,被叮咚流淌的清泉,推著,擁著,溫存……風過,心帆揚,冷暖自知。
為什么,藝術一定是作品,藝術不可以直接是生活?藝術,一定得虛幻主角麼?為什么不可能由活生生的人物,推進著比現實更真實的故事吶?
現在我有一點點相信,時光是有隧道的。不過,恰如看不見的電磁波,人啊,一定得調到完全配合的頻率,才有可能在時光隧道里穿梭、相遇、相識、相知。我啊,最怕,哪一天,“不帶電”了,忽地就摔了出來,那樣,會失去魂靈的。
大約,這樣的恐懼,這樣的嚇怕“再次失去”,是不思量就淚漣漣的原因吧。
“錯過”,人生的深悲,莫過于此了。唉。

這是小女子開博兒以來,放上來的第600篇字與影了。謝謝這博兒,教會小女子直面自己。